- 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教育
- 郑素侠
- 7346字
- 2020-08-29 05:30:25
四 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历史与现状
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与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儿童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取代了儿童的部分生活,如进行社会交往、参加社会活动等。而且,像电视与网络这样的电子媒介,其所传播的视听大众文化,被儿童和成人共享,造成儿童个性的丧失,模糊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的区隔,由此致使儿童文化的消亡,儿童与成人一起变成“大众社会人”。儿童快速“成人化”,其社会化过程被媒介所“快餐化”,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儿童的个性、身心难以得到充分发展,无法成长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健全公民。对儿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儿童学会利用媒介获取对生活、学习有益的信息,以及正确利用媒介为个人生活服务的能力、对各类媒介信息的批判能力,应成为教育者认真思考的一项现实议题。本书将梳理近些年我国开展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以勾勒和描绘当前国内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最新进展。
(一)内地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
在我国内地,由于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而且尚未被纳入中小学的正规教育课程,关涉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仅被零星地体现在部分小学课程之中(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所以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靠相关研究者及社会力量的推动。
内地学者关于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从“家长制”到“赋权制”的过程。较早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始于1993年卜卫在《父母必读》上开设专栏,与父母讨论儿童的媒介使用问题。1997年,卜卫在《父母必读》上提出以“家长来信”的方式讨论儿童的媒介使用问题,试图在“家长经验”(实质是家长观察到的儿童的媒介使用经验)的基础上,将“儿童经验”考虑进去。直到2004年,卜卫通过《父母必读》开展了一场“亲子关系促进参与式培训”,标志着国内关于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由“家长制”向“赋权制”转变。在这场培训中,研究者组织儿童与家长就当时较为流行的一部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及其中的4个男主角(简称“F4”)进行讨论。研究者发现,在与家长的互动中,儿童获得了自信,并主动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而不是顺从主流文化对他们价值观的要求或以沉默相抵抗。
此后内地关于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开始由将所谓的知识灌输给儿童的“家长制”,逐步向以“通过教育让儿童重获被剥夺的权利,增强其行动能力”为主旨的“赋权制”转变。
2006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成立“媒介素质研究中心”,并陆续开展了一系列面向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行动。2006年1月,该中心举办了国内首次青少年媒介素养实验——“阳光寒假、离网离视”,让参加实验的24名中小学生体验一周内不看电视、不上网的寒假生活。2007年3~7月,“媒介素质研究中心”与上海的同济小学、复旦小学、上海闻广艺术学校合作,成立了由20余名志愿者参加的媒介素养教育行动小组,在这三所小学开展了一项名为“小小看媒体”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推广活动,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媒介素养课堂教学活动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媒介知识。2009年9月,“媒介素质研究中心”与儿童社区网站“摩尔庄园”共同成立“儿童与网络研究实验室”,并编撰《儿童绿色上网家庭手册》,向北京与上海的多所中小学免费发放,以帮助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2008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的传媒教育研究中心与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开展合作,将黑芝麻胡同小学作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试点。团队成员在张洁的带领下,在黑芝麻胡同小学开设“媒介素养教育实验”课程,致力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实践。2008年9月至2009年1月,传媒教育研究中心在黑芝麻胡同小学五年级学生中开设了第一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实验课,每周安排1节课,共开设15周。黑芝麻胡同小学五年级的5个班中,有4个班作为实验班参与了媒介素养教育实验课的学习,另1个班作为对照班,暂不参与此阶段的实验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向所有家长开放,学校鼓励家长和学生一起学习媒介知识。2010年7月,张洁及其团队编写的国内首套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手册《畅游媒介海洋——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手册》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正式出版。
2006年,辽宁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宣讲团,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在辽宁省的多所小学开展了80余次媒介素养教育主题教学活动。2008年11~12月,渤海大学媒介素养宣讲团与锦州市的宝地小学、八家子小学开展了短期合作,对两所学校的两个年级共4个班的小学生进行了媒介素养教育培训。
2007年4月,东北师范大学成立了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这是国内首家从课程角度切入的媒介素养研究机构。2009年,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在长春市的西五小学选择10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在实验班上使用该中心自编教材《小学媒介教育实验教程》,以班级授课和课堂互动的方式,开展了媒介素养课程的相关教学实践。
(二)香港与台湾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
1.香港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
香港的媒介素养教育,自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后发展迅速。在香港,主要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机构和组织有民间组织、相关政府组织,以及以香港电台为代表的公共媒体。
(1)民间组织。近些年,民间组织已经成为香港推动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一支主要力量。在香港,致力于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民间组织中,较有影响的如1973年成立的突破机构(Breakthrough Corporate),是一家非营利性质的青少年服务机构,曾出版面向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普及读本《小学传媒教育全攻略》(教师手册/ 学生本:1/2/3),以及面向初中和高中学生的《传媒教育教材初阶本》《传媒教育教材进阶本》(教师手册/学生本:互联网/电视—漫画/流行曲/广告/新闻)。除了出版媒介素养教育读物外,突破机构还曾开设面向中小学教师和家长的媒介教育短期训练课程,举办面向中小学生的夏令营、工作坊,开发网络互动平台和媒介教育游戏。突破机构的网站(www.breakthrough.org.hk)为全港青少年及儿童提供彼此学习、交流、发表意见的平台和机会。
除突破机构外,成立于2000年的香港传媒教育协会(HKAME)亦是推动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力量。该协会担任香港多家中小学校传媒教育专家顾问,并经常受邀为各种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做报告。
(2)政府机构。在香港,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政府机构是香港广播事务管理局。自1999年以来,香港广播事务管理局就开始开展“媒介识读”的推广工作,以此培养“家长和学生观看电视节目时的判断力”,以及“请家长参考电视台提供的节目资料为子女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1999~2000年,该局曾在香港各中小学和家长—教师联谊会上举办多场讲座,主要内容是培养儿童对电视节目的判断力。该局还向儿童免费发放宣传册,帮助儿童了解什么是“淫秽及不雅物品”管制条例。
香港教育城(HongKong Education City)是香港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另一重要政府机构。为响应香港特区政府颁布的《与时并进,善用资讯科技学习:五年策略1998/99至2002/03》计划,由香港优质教育基金资助,香港前教育署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成立了香港教育城,致力于通过案例式学习,为全港中小学生提供一个体验、解读、分析和制作媒体作品的场所,并为教师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媒体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提供平台。2003年,香港教育城开设了传媒校园频道,通过网络专题、论坛等方式向全港中小学生传播关于传媒的知识。另外,香港教育城还成立了传媒教育资源中心,旨在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3)公共媒体。作为香港公共媒体的代表,借助自身传播平台,香港电台在推广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2000年,香港电台电视部曾连续播出10集电视节目《传媒万岁》,向公众尤其是儿童介绍传媒的运营、传媒内容的产制,以及媒介文化的意义和作用等内容。除此之外,香港电台的教育电视eTVonline还开办了媒介素养教育网站——“Point@Media点指传媒”(www.eTVonline.tv),旨在帮助包括儿童在内的公众认识媒介,培养他们对媒介内容进行理性解读的能力,并为他们提供参与媒介内容制作的机会。自2004年以来,该网站已举办了六届全港中小学生参与的“传媒初体验计划”,旨在让中小学生从了解传媒运作,到亲身体验传媒工作,增加他们对传媒道德操守的认识,并以正确的价值观面对各种媒体信息。
2.台湾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
在台湾,“媒体素养教育”或“媒体识读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另一种叫法。2000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与“文教基金会”协作,启动了“终身学习列车”项目,其中的“媒体学习列车”子项目属媒介素养教育内容。2002年10月,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发布了《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提出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融入中小学1~9年级课程之中,鼓励高中及以上年级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同时鼓励教师研习中心及地方政府定期举办媒介素养教育培训班。2003年5月,台湾成立了“媒体素养教育委员会”,负责推动与评估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实施。2010年5月,台湾成立“媒体识读推广中心”以提升儿童的媒介素养,培养儿童成为具有分析、评估、批判媒体内容能力的阅听人。在台湾,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主要由学校、民间组织、公共媒体来承担。
(1)学校。为响应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中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融入中小学相关课程的精神,台湾各中小学校进行了课程内容改革,教材出版部门亦积极配合,在“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综合”等课程中加入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
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的“媒体素养研究室”亦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推动者之一。自成立以来,媒体素养研究室依托政治大学的研究资源和师资力量,举办了多场媒介素养教育的论坛、研讨会、公众演讲等,并参与编写《“别小看我”媒体互动教学手册》,供台湾中小学教师使用,以配合台湾公共电视台媒介素养教育节目——《别小看我》共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2)民间组织。在台湾,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民间组织主要有媒体识读推广中心、富邦文教基金会与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
媒体识读推广中心自成立以来,全力提倡“媒体识读教育”,倡导将媒体识读教育纳入九年一贯课程,以培养儿童正确的收视习惯,建立多元的观点,达到区辨媒介内容与真实世界的能力,并借此达到全民媒体识读能力的提升,使大众均能主动认识媒体、善用媒体,进而对媒体传播的内容有监督批判的能力。媒体识读推广中心出版了普及媒介素养教育知识的杂志《媒体识读教育月刊》,媒体识读教育丛书以及视听教材《国小媒体识读教学手册》,针对中、低年级儿童的《媒体教育亲子学习本》,儿童媒体教育视听教材《电视魔法宝典》及亲子共视互动学习光盘等。
富邦文教基金会成立于1990年。在富邦文教基金会与执行董事陈蔼玲的推动与支持下,自1999年起,富邦文教基金会就开始联合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台湾世新大学的传播学者,以及其他企业和基金会的力量,面向中小学生、教师、家长及政府官员举办讲座、演讲,宣讲正确的媒体“说、听、读、写”的识读教育观念与重要性,并与一些公共媒体联合制作媒体素养教育的节目。2002年,富邦文教基金会接受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委托,撰写《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通过身体力行,促使媒介素养教育进入台湾的教育体系,使之成为台湾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之一。富邦文教基金会出版的媒介素养教育类杂志与书籍有:《媒体See See看》《亲子影视导读手册》《大家说广告教材》《飚网少年破解秘籍12招》《媒体教案优胜作品集》《监督媒体DIY》等,并免费赠阅给中小学生、家长及教师。
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成立于1999年,基金会成员由台湾学界、新闻界和关怀媒体环境与发展人士共同组成,是一个长期监督、评论媒体表现的团体。该基金在观察(监督)大众传媒节目及新闻趋向与品味的同时,亦致力于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如该基金会曾推出《中小学媒体识读教育》节目。
(3)公共媒体。在台湾,推广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公共媒体当属公共电视台。2001年,台湾公共电视台制作了媒介素养教育系列节目《别小看我》,面向10~14岁儿童推广媒介知识,借助电视媒介在当时全台湾的影响力,将媒介素养的概念普及千家万户。《别小看我》节目设计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解读媒介信息、了解广告的说服技巧、认识新闻消息来源及把关人角色等,该节目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在《别小看我》节目中,各媒介知识单元多被设计成“边做边学”的课程,使儿童可以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了解和观察日常生活经验中的媒介现象与话题。如节目组经常组织各类媒体节目的“幕后探秘”,带领儿童亲身体验媒介信息的生产流程,使其兼具教育性和娱乐性。此外,工作人员还将《别小看我》的各期节目内容编写成《媒介素养教育手册》,以及每期节目对应的教案和教学指导,通过网站提供给各中小学教师,供教师免费使用。《别小看我》不仅成为推广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典范,亦是成功的儿童节目的典范。2002年,《别小看我》获台湾电视金钟奖——“最佳儿童节目奖”,主持人沈春华多次获得“金钟奖”的“最佳儿童节目主持人奖”。
(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开展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
1.Children's Express(CE)项目
Children's Express(CE)于1975年在美国纽约创办,是美国的一家儿童杂志,主要发表一些短小的、适于儿童阅读的故事。在1976年的美国全国代表大会(美国政党为总统候选人提名而召开)上,一名来自CE的13岁小记者爆出了独家新闻:沃尔特·蒙代尔(Walter Mondale)将成为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的竞选伙伴。这条爆炸性新闻使得人们开始对CE的小记者们刮目相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CE在美国各地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如印度、英国、日本相继建立分社,组织当地儿童参与大众传播,例如,让儿童自己确定新闻的选题、组织采访、写稿、编辑等,让儿童的声音通过大众传媒得以发出,并被成人、决策层和全体社会成员听到。为了确保儿童的声音能够充分地表达,CE及其工作人员还发展了“口头新闻学”“圆桌会议”等富有创造性的儿童参与新闻传播的模式。
借鉴CE关于“儿童参与传播”的理念,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资助下,共青团中央的中国青少年计算机信息服务网(以下简称“中青网”)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于2000年6月成立了中国儿童表达中心(China Children's Express Center)。儿童表达中心发起人之一卜卫认为,儿童表达中心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两条:一是发现并发出儿童的声音。组织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儿童聚集到一起,收集儿童自己的声音,发现他们和其他人不同的观点和感受,用儿童自己的声音向社会传播儿童的诉求并影响社会。二是创造各种机会,让成人听到儿童的声音。利用报告会、论坛等形式,鼓励大众传媒去采访和报道儿童的诉求,以儿童的视角呈现他们关心的问题,让全社会都听到儿童的声音,尊重儿童的诉求,并付诸行动。儿童表达中心自创办以来,举办了多期活动,鼓励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包括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在内的6~18岁的孩子通过互联网、电子邮件、信函、传真等方式报道和评论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自成立以来,儿童表达中心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针对北京地区的儿童(包括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儿童)开展了儿童权利参与式培训与儿童口头新闻学培训,鼓励儿童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教授儿童表达技巧。
(2)借助中青网及儿童新闻论坛,组织儿童讨论对新闻的看法。
(3)农村儿童采访项目。2000年6~9月,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合作,组织学生赴中国西北部和其他地区采访贫困地区儿童,请儿童讲述他们目前的生活和对未来的梦想。该项目共采访了38名儿童,其中有20多名农村儿童,10多名外地务工人员子女和福利院残疾儿童。项目成员将采访录音及记录放在中青网的“中国儿童表达”的网站上,以促进农村儿童的媒介参与。
(4)组织儿童参与2000年12月的“国际儿童广播电视日”的网络宣传。
(5)参加世界新闻图片大赛评奖。2001年,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下,儿童表达中心为世界新闻图片大赛在中国区选拔了一名11岁儿童作为评委赴荷兰参加世界新闻图片评奖。这是中国儿童首次参与世界性活动并发出声音。
(6)举办聋健网络、无障碍交流主题活动。为纪念9月23日国际聋人节,2001年9月21日,儿童表达中心举办“聋健网络、无障碍交流”主题活动,旨在让聋人儿童学会通过网络发出声音、参与社会,让更多的健全人能够听到他们的声音。
(7)2003年2月,儿童表达中心推选北京八中初一学生张晓彤担任“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即“荷赛”)儿童奖的中国评委。
2.“倾听儿童心声”项目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合作,于2006年创办了“倾听儿童心声”项目,旨在聆听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了解儿童真实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关注儿童的心理困惑,维护他们被成人漠视的权利,并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反映儿童真实的声音。“倾听儿童心声”项目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知心姐姐”工作部负责。
自2006年开始,“知心姐姐”及“倾听儿童心声”项目在北京、天津、内蒙古、贵州等省份的多个城市开展了系列活动,如2008年的主题活动中,涉及的内容有:①“说出我的心声——把我的幸福告诉你”书信活动。组织儿童就“应怎样看待幸福”“幸福从哪里来”等话题展开讨论,以培养儿童乐观的心态、积极的生活态度。②“说出我的心声——小孩儿说话也管用”征文活动。组织儿童讨论哪些事情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他们有什么想法急于表达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等,引导儿童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儿童积极向社会寻求支持,争取改变。③建立“男孩女孩知心团”。对参与活动的儿童进行培训,利用同伴教育的优势在儿童群体中推广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儿童学会倾听,学会表达。
除了开展“倾听儿童心声”项目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知心姐姐”工作部还开展了以“儿童与媒介”为主题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组织编写了《“儿童与媒介”媒介素养教育主题项目培训手册》,于2009年6~12月赴北京、上海、杭州、重庆、武汉、沈阳6个城市,完成了“家庭教养模式和小学生上网行为的关系”的专题访谈。
为了给儿童创造更多的参与媒介的机会,“知心姐姐”工作部还专门成立了“知心姐姐网”(http://www.zxjj.com.cn),任何一位对“知心姐姐网”感兴趣的儿童,通过注册即可成为网站的“小记者”,网站稿件全部由“小记者”们完成采访与写作,以及编辑与上传。在网站的《小记者》栏目,有“小记者”们完成的新闻采访,还有他们对身边发生事情的评价和观点,以及反映他们心声的作文。网站的《少年网络电视台》栏目,有“小记者”们自己制作的视频,真实展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