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为舟驶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在2016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生态文化主题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 雒树刚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做主旨演讲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能够出席2016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文化主题论坛,同大家一起探讨文化在人类社会步入生态文明的进程中所应发挥的独特作用。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的贺信中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面临这个共同挑战,全球有识之士纷纷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领域提出了众多的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案。但由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复杂性、长期性,解决这个问题不光要从体制、技术层面深入思考,更要从理念、文化等方面入手,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天人合一、天人互益的生态文化,从根本上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期开展奠定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核。因此,我们这个文化主题论坛的召开可谓恰逢其时。我今天的演讲将首先简要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形势,继而和大家分享我关于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运用文化推动绿色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大势所趋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随之加剧,并在工业文明时代达到了顶峰。尽管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积累了巨大物质财富,但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逐步意识到,失去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一切经济社会发展都无从谈起,一切人类社会进步都将是镜花水月、转瞬即逝。

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2016年3月公布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格局。

二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

我刚才提到了生态文明是大势所趋,但趋势能否早日转化为现实则取决于全球各国和各国人民是否有决心和努力。而要实现人人为环保添砖加瓦、人人为生态环境尽心尽力的局面,首先需要大力普及生态文化,树立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新理念。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只有人人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投入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伟大事业中来,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制度才能冲破层层现实利益的阻隔得以实现,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技术才能在点点滴滴创新细流的汇聚下成汪洋之势、实现重大突破。总之,生态文化蔚然成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前提和必要基础。

在普及生态文化、树立生态新理念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和素材,许多艺术家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中获得了灵感。我们要不断鼓励、引导以生态保护为主题,表现绿色发展理念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用优秀的文艺作品熏陶、引导大众,使环保理念润物无声、随风入夜般地进入各国人民心中,使各国人民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

对于生态文明题材的文艺创作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穷之藏。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融为一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当代文艺创作要善于从这个无比巨大的文化资源库中寻找灵感,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传统文化基因和当代艺术手法有机结合,创作出更多直达人心的生态主题文艺作品。

三 践行绿色发展,以文化之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本次国际论坛的主题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绿色发展,知行合一”。文化在“知”和“行”两方面都具有独特作用。在“知”这方面,我刚才已经谈了文化在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和普及方面的启迪、引导作用。在“行”这方面,文化同样能够发挥巨大作用。

很多人认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产力发展是一对矛盾。在工业文明时代,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产力也许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我相信我们有智慧、有能力调和这对矛盾。《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将生态保护和生产力提高统一起来,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新理念。绿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要推动理念和实践的转型升级,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文化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大有可为。

首先,绿色的空间格局需要文化。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生态文明建设要取得成功,必须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而文化是打造绿色空间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无论是保护具有历史文脉的古城、古镇、古村落,还是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特色和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城市和美丽乡村,都需要文化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文化就像是建筑空间的灵魂,只有文化发挥了点睛之笔的作用,建筑空间才能真正成为流动的音乐,城市才能避免千城一面,做到各领风骚。

其次,绿色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需要文化。文化产业是真正的绿色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不断提升是绿色产业结构形成的重要基础。在“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可以想见,当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新型文化业态大发展大繁荣之时,也是绿色产业结构逐步成型之刻。此外,文化产业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还将与制造、建筑、信息、旅游、农业、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其他产业向着低碳、可持续的绿色方向发展。当文化作为生产力的价值不断被发掘时,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将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两者兼得的动态平衡。

最后,绿色的生活方式需要文化。我刚才提到,文化可以推动生态理念的形成,影响大家的行为,帮助大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对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本身就是一种绿色生活方式。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从供需两端发力,着力扩大有效文化供给,改善文化消费条件,推动建立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同时,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使无力进行文化消费的群体也能获得基本的文化享受,我们要大力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使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成为大众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逐步成型。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同行。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举办至今,已发展成为聆听各国声音、凝聚全球智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国际平台。我希望,这个论坛能够越办越好,凝聚更多智慧、汇聚更大力量,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