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书看透信贷:信贷业务全流程深度剖析
- 何华平
- 4409字
- 2023-07-26 11:43:43
2.1.1 客户准入
什么样的客户值得做,这是信贷调查之前要搞清楚的问题。对于规范化的银行来说,有专门的岗位依据法律法规、授信政策对客户资质进行初审,决定是否受理客户申请。信贷工作是选择的艺术,信贷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在做选择,不仅贷前要选好客户,贷后也要及时识别劣变客户压缩退出。
2.1.1.1 客户来源
调查之前,要深入思考,客户是怎么到了我这里?是主动营销还是被动受理?什么样的客户会来申请这种产品?客户为什么不在日常结算银行贷款?搞清楚了客户的来源,尽职调查基本上完成了一半。
对于银行而言,有下列客户来源。
(1)网点客户。银行的优势是网点和支付结算体系。在本行开户的客户每天都在进行销售收款、采购付款、缴税、发工资,我们可以对其交易习惯、资金流水进行分析,这是最真实的流水分析。调取网点客户开户以来的所有账户流水,分析企业的账户平均余额、资金进出规模、时点等特征;这些企业财务人员经常跑银行,不懂的业务,可以询问;长年累月下来,可以掌握这些客户的经营模式、资金运转规律,进而了解客户所在的行业状况。一些行业政策、事件对客户资金有何影响,这些都可以预判。客户收款来自下游、付款给上游,我们进而可以了解行业上下游企业的一些信息。所以尽职调查,不是收到客户的贷款申请才开始,而是在于平时的点点滴滴。这时候看到的客户,才是他最真实的一面,所以银行人要用好最初在网点积累的结算经验。
(2)主动营销。有些客户并不在本行开户,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公开信息进行挖掘,例如当地纳税百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名录,通过朋友圈了解的知名企业。这类客户往往是公认的优质客户,各行都在争抢,需要主动营销,去争取这些客户。怎么样让他给你调查的机会,配合你的调查程序,是个现实问题,有些调查程序太烦琐,对方就会拒绝。这种客户属于我们已经很了解他了,但是他不了解我们的产品。所以尽职调查往往是形式上的,怎样设计产品和交易结构才是关键。
(3)客户介绍。通过挖掘现有客户的商业圈、上下游,通过客户介绍客户,这是一个重要的来源,往往优质的客户介绍的也是优质客户。但也要具体分析,特别是分析现有客户在产业中的地位,比他强势的上下游往往实力更强,比他弱势的要好好筛选。
(4)政府推介。各种银企对接会、招商局、经贸局推介的客户也是一个重要来源。政府往往考虑的是税收、产值、就业、出口等,这类客户不能照单全收,要仔细考察。
(5)同行客户。还有一些是同行有授信的客户,这些客户同行已经介入,说明基本面尚可,重点要考虑同行为何没有足额授信,或者分析同行退出的原因。
(6)主动客户。银行经常会遇到主动上门来申请贷款的客户。从表面材料看,可能还是不错的,但是深层次分析,往往有各种各样的瑕疵。毕竟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还去陌生银行申请贷款,一般都是资质有些问题。
(7)其他客户。很多时候,会有一些亲戚、朋友、上级领导、兄弟行打招呼的客户,经验而论,这些客户风险都很大。我们不禁要思考,能通过正常渠道贷款的,还需要打招呼吗?
大型企业、小微企业(SME)、个人客户,项目贷款、贸易融资、零售贷款,这些都有不同的程序、不同的审批权限。拿到一个客户,要迅速判断,该客户属于哪一类?该走什么样的流程?进而选择合适的申报路径,倒排工期,合理安排尽职调查的时间,避免无效劳动。后面我们以公司类客户为例进行详细分析,而个人类客户其实就是家庭,家庭的经营和公司的经营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原理基本类似,不再赘述。
2.1.1.2 好客户
什么样的客户是好客户?来点干货,简单实用的标准,拿来就能用。然而金融的问题往往没有这么简单,好客户,角度不同,答案就不同。实体经营指标如开工率、产销率、销售回款率等,经过行业对比分析,哪些客户经营得好,哪些客户风险低,一目了然。问题在于,市场公认的好客户,对于每一家放贷机构来说,就已经不是好客户了,低风险客户往往收益也低,而高风险的客户往往能够带来高收益。
网上也有大量选择客户的标准,以负债率为例,好客户一个永远不会错的标准就是“负债低”。好客户的含义就是可以继续发放贷款或者维持目前贷款水平;“负债低”,就是负债尚未达到我行能承受的极限,也就是有新增贷款的空间。所以好客户和负债低是同义反复,逻辑没有错。是不是负债水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就是好客户?其实,这种“三板斧”式的标准忽略了市场竞争因素,在市场上要吃大苦头。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负债率高有高的道理,低有低的原因。负债率为什么会波动?那是因为不同的债权人的判断在变化。客户的每一笔负债的背后都有一个债权人(银行、民间金融或商业信用),甲银行认为该客户好,投放了一笔贷款,这会拉升负债率;乙供应商认为该客户不好,收紧了信用额度,这会降低负债率;无数债权人的判断,形成了当前的负债率。负债率是综合“全体债权人的判断”后的结果,包含了所有的信息,关于客户好的信息和不好的信息都体现在负债率里面。企业好与坏,不是客观实在,是主观判断!财务数字也是主观估算的结果,客户、供应商、员工、政府、债权人都认为它好,它就好。当大家的预期达到一致,就没有了市场机会。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你抽贷,我放贷,我抽贷,你放贷”,本质上是交易预期,对未来的预期!我们要把其他债权人可能的抽贷因素考虑进去,别人也会把我们的放贷考虑进去!分析企业,本质上是以我心去参悟众人的心。
作为初入门的客户经理,要丢掉众人皆知的“干货”,尊重市场,读懂市场,才能把握市场稍纵即逝的机会。存在的必然有一定的合理性,负债率高,我们要想为什么这些人不退出?负债率低,我们要想为什么这些人不进入?要读懂市场,不能“我认为如何”?要关注市场在想什么?当“其他债权人觉得客户好”时,你要投放就面临激烈的竞争,收益也不大;当“其他债权人觉得客户差”时,你要收回贷款,已经不可能了。趋势重要,但市场节奏、情绪也很重要,“领先百步死、领先半步生”,当你“独具慧眼”认为客户趋势大好,投放了贷款,而其他债权人一致认为客户差,收紧了信用,很可能该客户资金链就会断裂,根本等不到天明,你的贷款就损失了。当你认为客户差,收回了贷款,而其他债权人一致认为客户好,这种客户还是可以借新还旧不断维持的。是不是无须判断,如羊群一般,跟在其他银行后面亦步亦趋?快进快出?确实有很多债权人这样做,“凡是××银行有贷款的,我都给予授信”,然而问题在于授信策略是动态调整的,增加、维持、压缩、退出,都在不断地调整决策,如何对标?
“好”与“坏”,最终不会偏离实际经营状况。当你看到某企业资产负债率很低,很快就有实际经营方面的“坏消息”来填补这个缺口。知道一个消息,先问,别人知道吗?大家都掌握的信息是没有价值的,因为这些信息已经体现在策略之中。例如基础资料、财务报表,大家都在分析,这些信息是滞后的,当你阅读财务报表时,可能客户的某个下游客户正跑路了,意味着几百万元的坏账正在形成,可能客户提供的对外担保风险正在暴露,或有负债即将成为现实负债。不同的债权人掌握的信息不一致,对信息的判断也不一致,导致了对同样的客户有不同的判断。要获取尽量多的消息,同时要判断对手对消息的解读!消息传播途径与速度,对手采取行动的方式,都比消息本身重要!现实中的市场也不是充分竞争的,微观市场结构非常重要,我们要分析市场结构,有多少放贷人?有多少商业信用?他们如何获取信息?他们的行为方式如何?他们受到哪些政策限制?市场不仅包括看得见的玩家,还包括没有参与的玩家(潜在的玩家)。拿到一个客户,不仅要看哪些机构给他提供了贷款,还要看哪些机构没有参与,后者往往是被忽略了。进不进一个市场?这就是风险偏好问题。做客户,要知道自己的偏好,找准市场,在目标市场去寻找客户。
寻找“好客户”,实际上就是识别信贷市场上的“不均衡”,发现市场机会。高负债意味着财务杠杆很高,财务风险很高,那么经营风险、经营杠杆就要足够低,这样才会均衡。我们的工作,就是寻找偏离“均衡线”的客户。一个客户,当实体经营风险升高了,无法支撑高负债,负债水平就偏高,应该压缩或退出;当负债水平尚未达到实体经营状况能支撑的极限,负债水平就偏低,应该增加或维持。所以,要在公认的好客户中选出正在劣变的客户并退出,在公认的坏客户中挖掘“正在变好”的客户适当介入,或者说,要在“其他债权人觉得客户好”之前投放,要在“其他债权人觉得客户差”之前收回。此外,还要识别信贷市场上的结构性变迁,发现市场机会。例如,一项监管政策出台了,某一类机构被迫退出了市场,这也会带来市场机会。
金融交易的是未来,而不是现状。预计行业利好政策将要出台,尽管企业的经营没有任何变化,但是人们的预期改变了,放贷人蜂拥而至,纷纷投放贷款,金融活动就是把未来转移到现在的过程;等政策出台了,企业经营好转了,可能市场已经高度饱和,没有任何机会了。金融决策是面向未来的,主体、财务、经营、担保分析,都是评估未来。未来会如何?客户自己都不一定明白,更不要说外部人了,这就是风险。就算通过大数据分析,信息对称了,银行了解的信息和客户一样了,或者说“银行比客户自己还了解自己”,风险还是存在的。为什么呢?数据分析,不仅要分析客户的信息,还要分析商业对手对于该信息的解读及其策略,商业对手的对手,以至于无穷,如何精确量化?金融永远不会研究确定性,能够确定的就不是金融。市场工作,不会绝对准确,如果所有信息已经呈现,就没有市场机会了。市场工作需要一定的想象力,通过星星点点的信息拼接出模糊的图像,确定大概正确的方向。增加贷款以后,会改变客户的现状,会引起哪些科目变动?财务费用肯定会增加,营业收入是否增加更快?经营管理如何变动?内部、外部有无瓶颈?增加了市场供给,市场价格会不会变化?工人工资会不会提高?固定资产还够不够?客户的状况是变得更美好了,还是更不堪?当客户无法还款时,担保方是否也变坏了?客户经理的脑海要浮现出这些画面。
市场是一种艺术,背后是对人性的把握。“我不懂财务分析,我只晓得这个企业老板和银行的人在一起吃饭,一定是银行的人抢着买单,所以这个企业应该是不错的!”客户反复在价格细节上谈判,说明客户真的想做这笔交易!而诈骗客户,往往不会在乎利率!这就是从市场角度看风险。如何做好市场?要知道别人怎么想,就要主动去和客户、市场、对手沟通!“兵者诡道也”,有时候我们也要主动影响别人的预期,会释放一些消息去改变人们的预期。人都有弱点,会贪婪、会恐惧、会犯错误,要克服弱点,利用弱点。例如行业前景很好,大家纷纷介入,最后过度负债,信贷饱和度(融资总量与GDP的比例)很高,其风险往往比夕阳行业更高;又比如以前说到小企业,大家都不敢做,会恐惧,整体负债很低,形成了价值洼地;又比如经济活跃的地区往往高利贷也极度盛行,所以好与坏要辩证地看待。信贷工作,并不是拿着“干货”去按图索骥,而是战胜贪婪与恐惧,当然,这就需要对行业、经营乃至人性进行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