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告诉女孩,世界的模样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目光

18岁的女孩由于生活阅历浅,思想尚不成熟,还不具备独立自主的行为能力和成熟的心理素质,所以她们对世界的认识有时是片面的偏激的。她们自认为已经长大成人,极力想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因此她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殊不知,她们对很多事情还缺乏正确的认识。

因此,父母作为女孩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应该引导女孩正确认识真实的世界,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让她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踏实,越走越光明。

戴着别人的眼镜,就看不清自己的世界

女孩到了18岁,便认为自己已经长成了大姑娘,一方面她们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抛开“拐杖”,独立行走;另一方面她们由于社会阅历浅,生活经验少,遇事往往不知如何处理。但她们终归要独立于父母之外,更多的时候,她们面前的路只能自己走。因此,家长在这时候更应培养她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她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找出解决办法。

从前,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可以帮妈妈做件事吗?”

小马非常高兴:“我非常愿意帮您做点事。”

老马说:“那你就把这袋小麦驮到磨房里吧。”

从马棚到磨房要经过一条小河,小马驮着小麦,很快就到了河边,河里的水正哗哗地流淌着,小马为难了,它立即停住脚步,心想:“我能过去吗?要是妈妈在,问问她就好了。”可是离家已经很远了。

它向周围看了看,看到一头老黄牛正在河岸上吃草,便嗒嗒嗒地跑过去,非常礼貌地问:“牛伯伯,我要过河,可是水很深,我能过去吗?”

老牛看了看小马,又看了看河水,和蔼地说:“水不深,刚没过小腿,你能蹚过去。”

小马听了,立即跑到河边,正要下水,准备蹚过去,突然一只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来,大声对它说:“小马,小马,你不要过河,河里的水很深,我的一个小伙伴前天就是掉进河里淹死啦!”

小马一听,立即停下了脚步,赶紧上岸,它心想:“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于是不敢再过河,驮着小麦回到了马棚。

老马一看小马驮着小麦回来了,问道:“你怎么没把小麦送到磨房里去呢?”

小马把发生在河边的事给老马说了,老马亲切地说:“水到底是深是浅,你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亲自试试怎么能知道答案呢?”

听了妈妈的话,小马又回到河边,这一次,它没听从小松鼠的再次劝告,而是下了河,自己试着一点一点地往前趟。河水既不像老黄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小松鼠说的那么深。小马很快就蹚过了小河,把小麦送到磨坊里去了。

相信很多家长在小学时都学过《小马过河》这个童话故事,其实这个故事在教育孩子方面可以给家长很多启迪。小马由于生活经验少,遇到“过河”这样的难题时,自然不能立即找到解决办法。老牛站在自己的立场告诉小马能过河,小马就要过,结果被小松鼠拦下了,小马没了主意,只得回家问妈妈。聪明的妈妈没有告诉小马怎样过河,也没有替小马过河,而是引导小马自己开动脑筋,反复思考,把自己的条件与老牛和小松鼠相比较,最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过河方法——自己亲自试着过河,发现河水既不像牛伯伯说的那样浅,也不像小松鼠说的那样深,最后顺利渡过难关。

生活中,有的家长却做着截然相反的家庭教育。他们总是把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加在女孩的思想上,使她们失去了独立做决定的机会,同时也削弱了她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养成人云亦云的盲从习惯。这样会导致女孩既容易受到好的一面的影响,也更容易受到坏的一面的影响,比如照葫芦画瓢地学着别人的任性举动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通过分析判断寻找正确的解决之道。

◆保护过度、干预过度,等于蒙蔽了女孩的双眼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认为女孩天生就应该受到更多的庇护,所有事情父母都替她们想到,并替她们做了。这种保护过度、干预过度的行为就好比一双大手捂住了女孩的双眼,将她们与现实社会隔绝,最终导致女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退化,遇到问题往往不知从何下手,一筹莫展。她们失去了理性分析、处理事物的能力,有父母的及时提点还好,反之一旦让女孩单独面对困境,任性而为的心态就会占据主导地位。

◆别让从众心理控制女孩的一举一动

值得注意的是,女孩的理性思维比较差,遇到问题往往缺乏思考,看到大家都这么做,她会不加分析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套用别人的方法,这种从众心理无异于“戴着别人的眼镜”做自己事,结果往往因为方法不适合自己而导致走了弯路,犯了许多任性的错误。比如,看到别人因近视戴着眼镜显得很“书卷气”,自己明明不近视却硬要配一副近视镜戴上,结果却导致自己眼睛真的近视了;自己因犯错误受了父母的批评,向朋友诉说时听朋友说要是换作她,早就离家出走了,于是听从朋友的怂恿,把父母正确的批评当作苛刻的要求,愤然离家出走等等。

不管是在书本里读到的世界,还是道听途说感知到的的世界,都需要女孩自己去检验、去看清楚。一个梨只有亲口尝了,才会知道它到底是酸是甜,而不能光听别人说就认定它的滋味;一件事情只有自己亲自做了,才会知道做的方法,只看别人做,自己不动手,往往会导致眼高手低的现象。只有多动手做,才会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独到的判断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才会游刃有余地处理。戴上自己的眼镜,才能看清世界,才能恰当地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父母是女孩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她们终身的老师。在对女孩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给女孩创造做事的机会,让她们多亲身经历、多锻炼、多进行思考;遇到麻烦时,放开手脚,引导她们自己去解决。只有经过日积月累的历练,女孩才能勇敢且理智地面对一切,而不是凭借错误的世界观去任性而为、冲动行事。

真实世界更需用心体会,而非只用眼睛去看

女孩到了18岁,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广,面临的外界诱惑也越来越多。在这个年龄,仅让女孩用眼睛观察世界远远不够,还需要让她们用心去体会,才能认识真实的世界,从而具备辨别真伪、抵御诱惑的能力,继而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使女孩不再凭一时的冲动做决定,这对改变任性女孩的行事风格非常有意义。

星期天,侯雯宇和妈妈一起逛街,走到步行街的入口处时,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引起了她的注意。在凛冽的寒风中,这个男孩低着头跪在地上,旁边放着一张纸,上面的内容大致是:他是一名初三的学生,母亲病重,花光了家中所有的钱,他不得不辍学。现在母亲仍在医院,需要手术,急需用钱救命,求好心人行行好捐助点救命钱。

侯雯宇觉得男孩一家真可怜,不假思索地对妈妈说:“妈妈,咱多给他捐点钱吧,这个弟弟真可怜!”

说着,侯雯宇就从妈妈包里掏出钱包要给那个男孩钱。妈妈立即制止了她,侯雯宇不明白平时善良、大方的妈妈为什么一下子变得这么冷酷小气了?于是她说:“妈妈,你太狠心了,人家都辍学在街头乞讨了,你还那么抠门?要不今天我不买衣服了,把我买衣服的钱给他总可以吧?”

妈妈心知肚明这是街头骗术,如果按女儿的要求给了,那骗子的伎俩就会得逞,如果不给,又怕挫伤女儿的爱心。忽然,妈妈灵机一动,对侯雯宇说:“是啊,这孩子真是好可怜。不过,他妈妈需要的手术费太高了,需要社会救助,要不我给电视台打个电话吧,让电视台帮助呼吁一下,这样就可以帮他筹到一大笔钱,好吗?”

侯雯宇听了觉得有道理,非常高兴地说:“妈妈,还是您想得周到,我们马上给电视台打个电话吧!”可就在妈妈拿出手机准备打电话时,那个小男孩却匆忙地收起地上的纸和装钱的小盆跑掉了。

侯雯宇呆呆地看着这一情景,猛然醒悟,原来妈妈并不是小气和冷酷,而是看穿了那个男孩是在行骗!

这时,妈妈把手机放入包里,对侯雯宇说:“看看,你差点上当吧。做贼者心自虚,他是不敢让电视台知道的。”接着,妈妈给她讲了许多类似的街头行骗乞讨的事,并告诉她,这些骗子利用人们的善良每天可以骗到很多钱,他们故意装得很可怜,其实他们的收入要远远高于工薪阶层,由于不劳而获,他们很多人的生活都是穷奢极欲的。

侯雯宇非常气愤,很抱歉地对妈妈说:“这些人太可恶啦,我差点误会了您,以后我也会多长个心眼,弄清楚了再献爱心!”

妈妈如果一开始就直接告诉侯雯宇那个男孩是骗子,她肯定不会相信,还会误认为妈妈吝啬、没有爱心,不舍得给那个小男孩钱。为了让女儿相信那个小男孩是骗子,了解真相,聪明的妈妈通过假装给媒体打电话的方式,迫使骗子自己逃跑,没有使骗子骗钱的阴谋得逞,让侯雯宇目睹真相,看到骗子自己暴露的过程,从而让她悟出骗子“可怜”背后的“可恶”;接着妈妈又给她讲了很多类似的骗术,让侯雯宇心悦诚服地相信那个小男孩耍的确实是街头骗术,巧妙地帮助她辨别了善恶对错,从而使其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生活阅历。

五彩缤纷的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发达的网络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外界的诱惑越来越多,社会现象更是趋于复杂。18岁的女孩,生活阅历少,社会经验少,辨别是非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对这些诱惑和现象的对与错、是与非、善与恶、好与坏还不能很好地识别和处理。有些东西表面是好的,比如音乐、舞蹈,本来可以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但女孩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成为耽误学习的不良因素。再比如手机,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成为断送女孩前程的“杀手”。

因此,家长要告诉女孩仅靠双眼来认识世界远远不够,还要用心去体会,才能对真实的世界有进一步的了解。只有对世界有了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才能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正确处理问题,不会因幼稚任性而冲动地解决问题。

◆用心体会比用眼观察更重要

一位行为学专家曾说过:“思考与理智能够拯救一个人的命运。”中国古语也说“三思而后行”。女孩思维方式比较感性,一般多相信自己的直觉,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不做深入分析就做出判断。她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不思考本质,直接冲动和任性不计后果地去达到目的。这就极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上当受骗、受到侵害。因此,在教育女孩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她睁大眼睛看世界,更要让她们用心去想、去体会、去做,才能去伪存真、分清对错、辨别善恶,这样她们才能认识真实的世界。只有对世界有了正确的认识,她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危险才会相对减少;在面对人生的众多选择时,她们才会具有正确的甄别能力,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培养她们用心体会世界的过程,更是培养她们理性思维的过程,只有具备了超强的理性思维,女孩才能距离任性越来越远,从而在学业、事业上取得辉煌的成就。

◆为女孩营造认识真实世界的氛围

看透真实世界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因此,家长要让女孩知道这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事,而需要长期的观察、思考、体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为她们创造更多认识真实世界的条件和机会,比如,为女孩营造一个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建立起平等、亲密的亲子关系,鼓励女孩参与讨论一些事情并做出某些决定,让女孩的思想放松起来,脑子活跃起来;抽出时间多与女孩交流、讨论;遇到问题时,父母要善于启发她,再施以细心、耐心地引导,以理服人;教育她们遇事要征求父母、老师、朋友的意见;作为家长要善于用自己的行为为女孩做榜样,少说多做,以身作则;常带女孩走出家门以拓宽视野;给女孩多创造锻炼的机会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女孩就会体会到生活的真善美,品尝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从而对社会有一个正确而理智的认识。

“真实世界更需用心体会,而非只用眼睛去看。”因此,引导女孩用心体会真实的世界,培养理性思维,使其对事物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是引导女孩抵御诱惑、走向独立的根本所在。

多点兴趣爱好来丰富阅历,就会少点狭隘自我的禁锢

女孩18岁,一方面自我意识发生突变,自我知觉越来越精细,自我概念也越来越明确和清晰。另一方面“望女成凤”的父母整日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逼着她们学习、学习、再学习,然而刻苦学习并不等于完全摆脱无知,因为课本上的知识并不是生活和世界的全貌,一个“书呆子”可能异常顺从,也可能异常任性,因为她的知识并不能完全应用于现实生活,这种矛盾使得她更容易任性。想要去掉那些刻板、理想化的教条在真实世界里生活,想要博学并摆脱狭隘的自我意识,就不能单单通过书本知识去了解世界,而应该多些兴趣爱好,通过它们去与现实世界不断磨合。

李鲁燕从小在父母的严管厚爱下长大,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学习一直保持在前3名。她能取得这些成绩,得益于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为了让鲁燕考上理想的大学,拥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她的父母包揽了鲁燕的衣食住行,而且还对她的学习环境进行“优化”:不准擅自外出,不准上网,不准看与学习无关的课外书等。

李鲁燕在这样的环境下养成了自觉读书学习的习惯,但除了会做大量的习题外,别的她什么都不会,也没有可以说说心里话的朋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她一无所知。她从小就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们“乖学生、尖子生”的赞誉下孤芳自赏,总以为自己学习成绩这么好,将来肯定啥都难不住自己,她自认为将来能在这个世界游刃有余,甚至认为自己生而独特、聪明,将来肯定不同凡响。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李鲁燕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能力很匮乏:除了学习好之外,她连自己的袜子都不会洗;与同学交往,除了讨论学习外,她竟然没有其他话题可与同学说,并越来越读不懂同学的想法,她不理解同学,同学也不理解她;别的同学除了学习以外,有很多兴趣爱好,而她却没有;别的同学能够谈古论今,而她却孤陋寡闻;其他同学踊跃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而她却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做观众……

李鲁燕的想法越来越不切实际、脱离现实,性格更是越来越执拗。她开始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觉得生活中除了试卷和习题外,别的什么也没有,于是感到特别沉闷、灰暗、缺乏动力……这一切让她对自己产生了质疑,同时也感到了压力。

故事中的李鲁燕,就是死读课本的“书呆子”,是应试教育模式下常出现的高分低能的学生。这类学生由于从小受到父母的严管,除了学习之外,她们找不到其他可做的事情。她们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不了解真实的世界,没有可以一起谈笑的同学和朋友;由于只知道学习课本知识和做试卷、习题,虽然她们学习成绩很好,但知识面狭窄,脑筋通常不够灵活,性格很执拗,而且还自恃才高,自以为是,思想僵化;她们虽然从不给家长招惹麻烦,但由于说话办事很教条,思想偏执,有时还有点自私,只想让别人关心自己,而自己却不知道理解和关心他人,有时她们在同学眼里会是自私和沉默寡言的书呆子,所以不太受欢迎。

18岁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龄,很多经历会在一生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影响。培养女孩热爱学习的好习惯,让她们取得优异的成绩固然重要,但课本上的知识毕竟有限,生活却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要远远多于课本知识,这些知识也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去学习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要想使女孩拥有美好的生活,能在未来的世界中拥有一席之地,光靠死读书是达不到目的的,还要培养女孩的兴趣爱好,带她们出去多走走、多看看,开阔视野,让她们多动手、多亲自实践、多交有益的朋友,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和交际圈,使她们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同时也能让她们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因为兴趣而接触社会,接触更多的朋友

一个人不会独自享受某种兴趣爱好,她会想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分享、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培养女孩多种多样的兴趣爱好,可以让女孩不自觉地多接触社会和拥有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们。由于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不同,即使有相同志趣的人,他们的兴趣爱好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女孩在与志趣相投的人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受到他们的感染和影响,并从中受益,把别人的兴趣爱好变为己有,逐渐地让她们扩大交际范围,生活也会越来越精彩。

◆因为兴趣而验证书本知识的可行性

青春期的女孩好奇心特别强,她们在书中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往往会试着去做。例如她们看到有道菜色香味俱全,十分诱人,就会按照菜谱去做这道菜。无论做出的菜好吃与否,家长千万不要打击她们的积极性,可以指出不足之处并给予耐心指导,并在品尝这道菜时予以鼓励和表扬。鼓励她们多用实践验证书本知识,这样她们才不至于读死书,才能培养她们多动手的好习惯,并且在读书的过程中丰富生活阅历。

◆通过兴趣了解自己的真实能力,远离自卑、自大

俗话说得好,技不压人。一个女孩如果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一般她的性格会非常开朗,生活会非常充实,她就不会寂寞。因为多一些兴趣爱好,就会多一些活动空间,也就会多一些朋友。在实践兴趣爱好的过程中,在与志趣相同之人的接触过程中,女孩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了解自己的实力,并不自觉地提升自己,同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她便不会因受到挫折而妄自菲薄,更不会因取得成绩而自高自大。

一个游历四方、博览群书、兴趣广泛的女孩,她的眼界一定很开阔,阅历一定很丰富,见识一定很广博,为人也将更谦逊。因此,她们能抵御外界的种种诱惑,不会被各种浮世的繁华和虚荣所俘获。所以,父母应当走出当前教育的误区,带领孩子多见世面,培养她们广泛的兴趣爱好,才能让她们少一点狭隘的自我意识,形成独特的女性风采。不要让女孩成为温室里的花朵,让她走出温室,见一见阳光,经历些风雨,女孩才能更加茁壮地成长。

敌人未必是真正的敌人,朋友也未必是真正的朋友

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里,女孩没有朋友是难以想象的。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建立起纯洁的友谊,是女孩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父母是女孩成长路上的亲人,朋友则是女孩成长路上的伙伴。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将会对她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父母教会女儿如何选择朋友非常重要。

孙明霞原来是一位特别活泼的女孩,学习成绩非常好。之所以学习好,是她交了一个和她一样活泼的朋友,虽然这位朋友学习成绩不如自己,但她非常善解人意,学习也非常勤奋,孙明霞有什么苦恼都喜欢和她说,学习上有困难她们就讨论解决。她们十分谈得来,与她交往,孙明霞心情非常愉快。

可是到了高三,班里转来一位新同学,老师安排她和孙明霞做同桌。这位同学虽然学习不如孙明霞,但给人的感觉却很活泼、热情、大方,吃穿比较讲究,懂得很多五花八门的时尚。这位同桌经常给孙明霞带吃的,给她讲好玩的事情,让孙明霞觉得很新鲜,所以她俩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不仅如此,她的新朋友还常常请她偷偷到学校附近的网吧里玩游戏,在这里孙明霞又结交了一些新朋友,这让她开了“眼界”。孙明霞开心极了,觉得自己不仅交了一个既大方又真心对她好的朋友,还让她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孙明霞不再像以前那样专心读书了,甚至还会在上课时间找借口向老师请假外出……

期中考试成绩下来,孙明霞的分数和名次一落千丈,老师查明了原因,找孙明霞谈心,她却极力为新朋友辩解,把老师当成友情路上的“敌人”。谈心不成功,老师及时与孙明霞的妈妈进行了沟通。孙明霞回家后,妈妈就交友问题耐心地与她进行了交流,终于让她明白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最后妈妈告诉她“交友不能只考虑吃喝玩乐,酒肉朋友不是真正的朋友,好朋友在一起不一定是相互吹捧,而是相互取长补短、相互鞭策的,老师的苦口婆心才是对她真正的关爱”等等。

孙明霞原来的那位朋友和她志同道合,虽然学习成绩不如她,但很勤奋,她们在一起能够相互学习、影响,并且心情愉快。后来她与班里新来的同学成为好朋友,染上了去网吧玩游戏等不良习惯,还结交了社会上的不良朋友等。

好朋友之间是彼此关心、相互帮助及相互影响的,在心理上是兼容的。女孩生活在校园里,朋友是她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女孩不能不交朋友。但选择什么样的朋友,什么样的朋友适合自己,是女孩在交友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作为父母,为什么既要放开手脚让孩子广交朋友,又不能完全撒手不管呢?

◆校园不再纯净

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重教书、轻育人;有些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和袒护,缺乏正确教育;还有一些特殊家庭如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富裕家庭等对孩子造成一些特殊的影响,从而造就了很多特殊的孩子;大众传媒也为中学生带来了大量不良信息;即使学校采用封闭式管理,也抵挡不住来自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的侵蚀。这些原因,导致有的学生变得任性霸道,自私自利;有的内向偏执,自暴自弃;有的爱慕虚荣,攀比心理严重;有的讲究吃穿,享乐主义严重;有的逞强好胜,个人主义严重;有的迟到早退,不遵守学校纪律……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甄选真正对自己有益的朋友确实不是件易事。

◆女孩的辨别能力差

18岁的女孩虽然已经成人,但其思想还不成熟,辨别能力较差,大多数人依然很单纯。她们在交友过程中感性多于理性,有时会分不清真伪善恶,往往被表象所迷惑,几句好话,几块巧克力就能把她们俘虏。她们有时也不知道为什么交这个朋友,不知道究竟什么样的朋友才适合自己,往往分不清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有时难免把真正的朋友冷落在一旁,与不良的朋友混在一起。

◆朋友对女孩的影响

18岁的女孩已经不再是事事依赖父母的小女孩了,她们更多地将交往重心转移到朋友身上。她们因交友而快乐,同时也被朋友改变着。他们有着相同的口头禅、相似的行为举止、相近的观点看法,在不知不觉中,朋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们。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春期女孩的思想和行为更容易受到朋友的影响,交什么样的朋友,她们就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因此,父母要做的是替女儿把好关,教会她们分清善恶,选择适合自己的朋友。在交友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女孩擦亮眼睛,用心去体会,才能辨识敌友。

为自己而活还是为父母而活?这是一个问题

与几个女孩谈论起“究竟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父母而活”这个问题,她们的答案不一,有的说是为父母而活;有的说既为自己,也为父母;有的说归根结底是为自己;有的回答很实在:“我知道学习是为自己学的,为谁活这个概念太大,我还没考虑清楚,所以无法回答。”

究竟为谁活?这一问题,还是先通过事例来分析。

郑璇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没受过一点委屈。无论父母多忙,都会把她照顾得体贴入微;无论家里经济条件怎样,父母都是让她穿新衣戴新帽,衣食无忧。她需要什么,只要向父母提出要求,父母就会按照她的要求予以满足。她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她所享受的一切也是她应该得到的,所以一旦她提出的要求父母不能满足,她就会觉得父母亏欠她,就会发脾气。郑璇认为她的事情是家里最重要的事情,父母为她而活,她为自己而活,不管什么事情,只要自己称心如意就好,从来不考虑父母的难处。

到了高三,从小养尊处优的郑璇,住不惯学校的宿舍,仍然坚持走读。妈妈每天早上早起给她做饭、晚上准备夜宵,还要给她整理书包、试卷等。可是这一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校车因路滑停止接送学生。郑璇给爸爸打电话说要回家,爸爸说路滑,怕路上出危险,劝她在学校住一宿,可是费尽口舌,郑璇依然坚持要回家,她甚至说爸爸不疼她,竟然忍心让她在学校住。如果不接她回家,她就一夜不睡,站在学校门口等爸爸。没有办法,郑璇的爸爸只好冒险驾车去学校接她,可是由于路太滑,车没开多远就失去控制,撞到了道路中间的护栏上,爸爸也因此受伤住院……

郑璇无视父母的辛苦与困难,在因下雪路滑、交通严重受阻、校车停止运行的情况下,仍然不顾父亲的安危,固执己见地让父亲冒险驾车接她回家,导致爸爸受伤住院,这实在是太过任性。

我国存在一种理念:大人都是为孩子打拼。作为父母,为孩子尽职尽责是应该的,但尽职尽责并不等于对女孩进行没有原则的溺爱,更不等于只顾孩子而忘了自己。如果因此而忽略了对孩子责任感和爱心的培养,误导女孩,让女孩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最终必然导致女孩任性和自私,没有责任感,生活缺乏方向,让她们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为谁而活。

18岁的女孩一方面面临高考的压力,另一方面她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变得关心自己,思考自己的未来,开始考虑自己的兴趣和志向是否正确、是否有发展前途,自己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于是她们会变得迷茫、不知所措。因此,让她们明白为谁而活是一个方向性问题。

◆不可割裂的人与社会

爱因斯坦说:“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这里的“别人”,指的不是狭义的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一小部分人,而是指社会的民众。正是由于为民众而活,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生命才有意义,奋斗才有动力。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孤立的个体。人的生活离不开父母、兄弟和姐妹,离不开朋友、同学和同事,更离不开我们赖以生存的国家和社会。所以每个人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对家人、朋友、社会和国家都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都应该尽自己应尽的义务。活得自我,就是活得独立,不依赖于他人;活得精彩与否是通过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价值,为社会做出了多大贡献来衡量的。实现了自我价值,也就是实现了社会价值。只有为社会做出贡献,社会才会回馈我们,我们才会过得更好,才有能力使父母家人的生活更加幸福快乐。所以,活着,是为自己,也是为父母,同时也是为社会。只有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而活,才能激发我们的斗志。

◆为自己而活真的能活得轻松、快乐吗?

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女孩来说,为自己而活还是为父母而活,这确实是一个问题。由于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现在很多女孩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很模糊。她们对“自我”的概念理解很狭隘,她们认为在这个“自我意识”盛行的年代,“自我”就是“自私”,活得“自我”就是活得“自私”,就是自己吃好、喝好、玩好,自己怎么舒服就怎么过,学会享受生活,自己快乐就好。其实她们这种“自我”只能让自己碌碌无为,虚度光阴,终究会失去真正的自我。

◆别让孩子为父母而活,她才能远离任性

18岁的女孩,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你说东她偏向西,有时她虽然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但就因为正确的事是从父母口中说出的,她便偏偏朝着错的方向做。如果父母时时都将“养儿防老”挂在嘴上对她们进行说教,事事让她们多考虑父母的感受,往往会让她们觉得自己仅仅是父母养老的工具,只是为父母养老才活着,这是一种狭隘的思想。这种思想往往会让她们变得心胸狭窄,缺乏斗志;有时还会让她们觉得父母很自私,自己很无辜而且无用,她们会因此变得任性、小心眼。所以,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强调让孩子为父母而活,这样她们才能远离任性。

明白了这个道理,父母就应该以身作则,从多方面进行引导和培养,帮助女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女孩指出正确的发展方向,给女孩“点亮一盏明灯”,让女孩沿着“明灯”指引的方向努力奋斗。

人生规划,不能不去想的现实问题

很多女孩到了18岁,仍然懒懒散散,需要在父母的督促下才肯学习和行动,缺乏主动性和计划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女孩没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这对女孩的成长极为不利。没有理想和目标,女孩就会感到迷茫,无所适从,缺乏奋斗的动力,就容易懈怠和任性,让她们错失可能造就一生辉煌的机会。

董菲菲在父母的督促下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到了高三,第一阶段复习结束后,她突然觉得有点厌倦,整日做老师发的试卷,听老师讲解各类题型,还有应付不完的模拟考试,使她觉得心烦意乱。于是她向父母提出请求:她要休息。接下来的时间里,董菲菲每天回家后不再像以前那样用功学习,父母不催她就不学,还三天两头地请假。

正处于高考前的“练兵”阶段,其他同学都在争分夺秒地学习,董菲菲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可急坏了对她充满期望的父母。情急之下,父母向一位教育专家求助。专家听了董菲菲的情况后,给出了这样的答案:繁重的学习任务让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正常的,但也与她没有学习目标有很大关系,因为她只知道自己是为了高考而学习,但不知道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要想让她好好学习,应该先从她的兴趣爱好入手,探讨她将来想要干什么,帮助她树立理想。

明白了这一点,父母不再一味地督促董菲菲学习,而是和她谈论她的兴趣爱好,了解她将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当他们知道董菲菲将来想从事核武器的研究时,他们又通过网络,查询了开设有关核技术专业的院校,以及近三年各大院校该专业的最低录取分数线,然后他们拿着查询结果对董菲菲说:“核技术是尖端科学,全国开设这个专业的重点院校有这些,录取分数线都很高,如果现在不能把高考这一仗打好,就没有机会进入全国有名的重点大学学习,你的愿望也就很难实现。”

董菲菲想了想,非常赞同。从那以后,董菲菲就自觉地投入到了高考复习当中。高考成绩下来,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安交大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

这就是找到人生目标的神奇效果。父母整日督促女儿学习,如果她不知道为什么而学,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时间一长,她自然会厌烦、会松懈。面对菲菲在高考前的关键时期“掉链子”的问题,一筹莫展的父母帮她确立了奋斗目标,并鼓励她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努力,最终使她顺利进入了理想的学校,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

作为女孩的家长,你是不是也在为女儿的浮躁、不安分而忧愁呢?如果是,那就请向菲菲的父母学习,帮助她树立理想和目标,并鼓励她为之努力奋斗。尽管女孩长大后不一定能达到目标,但一旦有了理想,她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就不会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不会任性地挥霍青春。而且请注意,家长在帮女孩确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她的兴趣爱好,启发诱导,让目标与女孩的兴趣、爱好、性格、智力、能力和特长等相结合,同时要尊重女孩自己的选择。只有这样,女孩才能自觉地为理想而长期努力。

很多家长可能会提出这样的质疑:理想和目标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

◆来自哈佛大学的调查

哈佛大学曾经对一批学历、智力、环境等条件都相差不多的年轻人进行过一次跟踪调查,调查内容是:是否具有人生目标。调査结果显示,具有十分清晰的长期目标的人只占3%,而只具有短期目标,或目标不明确,或完全没有目标的人占97%。25年后,调查人员对这些人又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他们的生活有了天壤之别:那3%具有十分清晰的长期目标的人,初衷不改,他们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且他们几乎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成为了社会精英;而那97%的人,却因为目标不明确,或完全没有目标而表现平庸,或者生活很不如意,他们不但没有取得什么成绩,有的还常常失业,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不能不想的现实问题

女孩到了18岁,自我意识飞速发展,如果理性思维发展不完善,她们在制订人生目标规划时,就会常常显得模糊且不具体。虽然她们渴望将来自己能“出色”,想“干一番事业”,但具体干什么她们自己也不知道。由于目标不明确,概念模糊,范围太大,往往导致她们因没有清晰的目标而放弃努力、斗志全消。这就好像一艘航行在海上的船,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就永远也不会到达目的地。因此,帮助女孩做好人生规划,是父母不能不想的现实问题。及早树立理想,就等于及早给她们确定努力的方向,使她们避免虚度光阴,从而抓住塑造一生辉煌的良机。

俗话说:“目标早确立,人生早成功。”如果想让自己的女儿将来成为优秀人士,拥有美好的人生,不再与茫然和任性如影随形,就应该尽早帮助女儿确立人生目标,做好人生规划。

别让拜金主义侵蚀女孩的心灵

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家长给女孩的零用钱越来越多,从儿时的一个月几十块,到现在的几百块。逢年过节,亲戚竞相给压岁钱,少则几百,多则成千,甚至上万,使女孩手头儿越来越宽裕。但由于女孩的自控能力还较差,零用钱过多就容易让她们养成很多坏习惯,极不利于其成长。

姜丽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尽管已经18岁,却仍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平时跟父母一起逛街,她看上什么,不管是否需要,只要她开口,父母便立即给她买下。姜丽丽兜里从没断过零花钱,看见同学有什么,她就买什么;而且她经常和班里的同学进行攀比,明明自己有手机用,看见同学刚买的手机比她的好,就立即用零花钱也买一个同样的手机。最近她又学会了网购,便更加随心所欲地购物,衣柜里挂满了各式名牌衣服,床头挂满了各类饰品,书桌变成了化妆品的展台……零花钱没有了,她就向父母要,每当父母不给,她就不吃饭、不上学。不仅如此,当姜丽丽需要钱而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她居然偷偷从家里拿钱。

姜丽丽因为学习不求上进,成绩一塌糊涂。高中毕业,她没考上大学,却成为了一个十足的物质女孩,动不动就要钱买奢侈品,全身上下都是名牌,所用的东西都是追求最新、最好、最贵的。爸妈苦不堪言,只怨平时太纵容她,才使她养成了如此追求物质的坏毛病。

案例中姜丽丽的父母无原则地给她零花钱,她要什么就给什么;而姜丽丽不体谅父母的辛苦,以为钱来得容易,在人前摆阔、与同学攀比,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以致荒废了学业,成为了追求享受的物质女。

在当前社会中,父母无法回避女孩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追求物质享受的现实,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女孩又是人人爱怜,父母对女孩的要求都尽量满足,致使女孩变得虚荣心较重、攀比心理旺盛、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如果父母不给予女孩正确的引导,而是一味地满足女孩的任性要求,任由乱买东西、花钱大手大脚,女孩必然会出现奢侈浪费的行为。

其实,很多父母除了对女孩在物质上的无原则满足外,还经常向女孩强调金钱、财富的重要性,有时还把金钱奖励与她的表现挂钩,这样很容易使女孩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形成拜金主义思想,养成用金钱衡量一切的习惯。这种教育方式会扭曲女孩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是为什么呢?

◆无原则地进行物质满足的不良影响

很多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女儿用心学习,往往倾其所有,不让她们因物质分心。其结果是,有些女孩由于生活条件过于优越,学习缺少动力,不求上进;有些女孩奢侈浪费、挥金如土,不但不体谅父母的苦心,有时还会鄙视他们不能满足自己欲望的“无能”。

◆零用钱的不良影响

18岁的女孩虽已成年,但她们对金钱的掌控能力有限,加之零花钱来得太容易,她们体会不到父母挣钱的辛苦,花钱大手大脚,形成了浪费的坏习惯。另外,零用钱过多还容易使女孩虚荣心增强,养成攀比的坏习惯。还有的女孩有了零花钱,就出入网吧、游戏厅,影响了学习,荒废了学业。

◆拜金主义的不良影响

金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地位和作用并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万物皆有两面性,金钱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而且能帮助我们实现很多愿望,但金钱不是万能的。对于金钱,我们应该看到它的巨大作用,如果拥有金钱,就要让它们为我们服务,帮助我们实现目标。但我们又不应该过度地看重它,更不能一切向钱看。如果我们任由孩子在这种“金钱至上”的观念中“执迷不悟”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那样孩子就会像贪婪鬼和守财奴一样,容易迷失在任性之中,用金钱去衡量一切,在走上社会后成为缺少人情味、唯利是图的人,甚至会为了金钱和物质而不择手段,走上犯罪的道路。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过度的物质给予并不是真正的爱,培养其良好的品格才是对女孩最好的爱。当你年老没有能力再给她提供奢侈生活时,女孩将会面临怎样的困境?因此,父母应从小培养女孩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远离奢侈浪费,不让拜金主义侵蚀女孩的心灵,这必将使女孩终身受益。

让她经历几件“有钱也难以解决”的事情

由于女孩社会阅历浅,对钱的意义还没有完全了解,有些女孩只知道钱能买东西,又听人说“没钱什么事都干不成”等,她们便错误地认为金钱可以解决一切、有钱就有一切,于是在金钱的驱使下成为任性的女孩。要纠正这种错误的观点,家长不妨让她经历几件“有钱也难以解决”的事情。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知什么时候起,陆薇也形成了“金钱至上”的观念,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干一切想干的事情,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为了动摇女儿的错误观念,妈妈“费尽心机”寻找机会,让她经历了一件有钱也不能办到的事。

一天放学后,陆薇兴冲冲地告诉妈妈自己要竞选班长,并向妈妈要赞助费,说用赞助费买一些小礼品拉选票。妈妈心想这又是女儿的“金钱”观念在作怪,直接回绝或批评教育会挫伤女儿的上进心和自尊心,她就随便地问了句:“那管用吗?”

“肯定管用,同学们思想都很单纯,收了我的礼物还能不投我的票?”陆薇信心满满地答道。

妈妈又问了竞选的条件和程序,然后把“赞助费”交给了陆薇。

陆薇高兴地用妈妈给的赞助费买了小礼品送给同学们。竞选那天,她觉得自己胜券在握,轮到她演讲的时候,她非常有信心地走上讲台。由于陆薇平时表现平平,再加上这段时间她把主要精力用在了给同学们准备礼品上,她的演讲稿准备得非常糟糕,她不但不能脱稿演讲,拿着稿件朗读都不太流畅,而且她的演讲稿让同学们一听就是从网上抄来的,根本就与他们班级的实际情况不符,内容空洞,没有一点实际意义,读完后连她自己都觉得不满意。结果当然是:她落选了。

回到家里,陆薇垂头丧气地把竞选结果告诉了妈妈。妈妈和蔼地说:“你现在还任性地觉得‘只要有钱,什么事都不成问题’吗?‘当班长的能力和同学们的支持’你用钱买来了吗?有些东西比金钱更贵、更无价。”接着妈妈借此机会给陆薇讲了一些“金钱不是万能”的例子。

陆薇在妈妈的正确引导下,“金钱至上”的观念慢慢地发生了转变。

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但金钱却不是万能的。在金钱这个问题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如果女孩形成了错误的观念,父母要及时引导,让她发现自己的错误,孩子一定很快就会走出误区,从而形成正确的金钱观。

◆让女孩从实践中认识金钱

针对“金钱万能”的错误观点,父母应多动脑筋,制造机会,利用事实,让女孩亲身体验、感悟。例如,可以让女孩多交朋友,告诉她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是真正的朋友,让她体会金钱买不到友谊;带她走亲戚,让她体会亲戚间真挚亲情的温暖和无私,告诉她亲情是用金钱买不到的;买了书要让她抽时间读,告诉她金钱买到了书,却买不到知识,只有把书读了,并记到脑子里,才算是拥有了知识,买了书如果不读,摆放在家里,这仅仅是拥有了书,却没有拥有书中的知识;让她充分利用时间,告诉她寸金难买寸光阴,荒废的时间是不能用金钱买回来的;带她去医院,看看生命垂危的病人,并告诉她金钱买不回健康和生命等。

让她去目睹、亲身经历,然后慢慢感悟金钱并非万能,待有了深刻体会后,女孩的错误观念就会逐渐消失。她才能懂得怎样对待金钱,怎样处理金钱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不再做出因为金钱而赌气、攀比的任性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