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没落王孙

“不怕,俺老崔是铁脚板,代我多谢嫂夫人,老崔在这里祝福你俩明年此时喜得贵子!”崔广对着已经远去的汲泽喊道。汲泽和崔广熟识之后以互相戏谑为乐,两人没有一点平时的正经之态。秦梦对此也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曾经了解过汲泽不育的病症,得知是不举之故,崔广便推荐了自己所炮制的虎鞭药酒,自夸喝了药酒能七日不倒。汲泽心动,但怕崔广以此事日后要挟居功自傲嘲笑自己,故作不领崔广的情,秦梦看出其意,居中调解,搭好台阶,汲泽这才领受了崔广的药酒。

卫君子南真站在路边看见只剩十几人的贴身甲士,寂寥之余对感叹秦梦道:“此地就是重华台故墟,想当年寡人先祖卫灵公坐于此上,侍御数百,随珠照日,罗衣从风,那是何等风光的排场!如今寡人只能苟延残喘,低调行事,可怜啊!”

随着送行的大队人马离去,秦梦也觉气氛寂寥。子南真说的确实是心里话。在自家的地盘上也就小小炫耀一下,只是为了显示自己这个卫君还有臣属拥护,只是想提醒城内有想法的人莫要轻举妄动。出了濮阳地界,也得加紧尾巴韬光养晦以保平安!

濮阳去临淄可选陆路或水路,本可以行舟济水直达临淄,怎奈夏天降水丰沛,以至于洪水漫堤,河道溃决,济水两侧众多渡口已在汪洋菏泽之中,大野泽更是大于平时几倍,就连雷泽也宽阔不少,水路河网密布,有经验的船夫也不敢穿行其中,子南真也只能放弃快捷舒适的水路。

路陆最为便利路线是向东北而行,抵达济西,过济水可直抵临淄,路上所过城邑都是齐国城邑,子南真也已通告临淄,此去探望君王后,沿线城邑驿站会提供便利。

顿丘城中县令得知卫君大驾前来,亲自出来迎接,在城外设宴款待卫君子南真,大家酒足饭饱后谢过顿丘县令,便起身上路。子南真对秦梦道:“这顿丘县令昔年也是寡人的家臣,如今也可以和寡人平起并坐共赴宴席,你说这寡人当的还有什么味道?”

子南真一脸没落王孙之态,短短一会,秦梦听到他不下数次牢骚。子南真似乎忘记他两三年前还什么都不是,家里差点揭不开锅,母亲浣洗衣物,为了多挣些钱粮,以资他结交公子王孙所用,就连县令家的大门都进不去,更不用提卫国宗庙祭祀参与的资格。时来运转,天上也会掉馅饼,他就是命好,被魏王垂青,召为主婿,这才风光起来。秦梦腹诽:“你就知足吧,飞上枝头还真把自己当做凤凰!”

秦梦与刘黄告别后,便被左老夫人相邀同坐一车。这个驷驾马车甚是宽敞,坐五人也绰绰有余。车队还未出发,只见左福骑马飞奔而来,下了马,手里攥着一个红绳,跑到车前,将手中之物递给左老夫人。

原来是一块玉石,左老夫人贴在胸口欢喜不已,对左福道:“左老哥哥,辛苦了!劳烦你回家取了一趟,快下去歇息吧!”左福满身尘土,鬓角淌汗,看来一路疾奔而来确实累得不轻。左福谢过老夫人暖心之语,二话不说接过车夫的缰绳,亲自为老夫人驾马。

老夫人见状,面露关切之态道:“可使不得,老哥哥已劳顿不堪,不可再为我驾马,快快到后面车里歇息吧!”左福道:“老仆身体健壮如牛,这些晚辈后生驾车不知轻重,老夫人大病刚愈万一出个闪失,老仆如何向太史公交代!”

左福驾马前行丝毫没有作假之态,老夫人苦笑,摇头对左清道:“清儿,可要记住,老福公年迈走不动路的时候,你可要替我好生赡养!”

左老夫人非常喜欢秦梦,让秦梦挨着她坐。一旁的左清听祖母吩咐,撅着嘴故作天真无邪之态道:“你爱这个小子要比孙女要多,你怎么不让他来赡养老福公呢?”

老夫人充满爱意的瞪了左清一眼道:“老妪对秦子亲近一点,看把你嫉妒的,是谁给我说秦子不畏生死在火海中救下的你?是谁说得秦梦救了咱们娘俩的命,准备以身相许?”

左清没想到奶奶竟将自己从繁阳回来见到亲人哭泣时的失态之语全抖了出来,左清又气又急,羞得满脸通红,伏榻不起。秦梦听在耳中也是面红耳赤,颇为尴尬!

左老夫人亲昵的拉起秦梦的手,介绍起这块玉佩的来历:“这只玉佩是莒妹送给我的生辰礼物,自从莒妹进了齐王宫,我们便再没有见过面,昨夜我将玉佩翻找了出来,不想年纪大了,丢东忘西,走到路上才发现玉佩遗落在了家里!”老夫人略有所思好像沉浸在了过往的岁月里,不能自拔。

她看看很认真在听的秦梦补充说道:“老妪说得莒妹就是我们此去看望的齐太后,不想一晃四五十年过去了。老妪本来也是身死之人,不过碰上你这个福星,没死成。老妪的姐妹不多,莒妹和我一见如故,言语投机,便也想带你撞撞运气,不想卫君早有打算,老妪甚感欣慰,希望此去能看好莒妹的沉疴!”

秦梦听完,心中连连叫苦,看来这趟临淄之行,无论如何是躲不开的!纵使推了子南真的邀请,还有左老夫人的相邀。幸亏从了子南真之意,否则得罪人就多了。

左老夫人接着说道:“莒妹虽是齐王后看似风光无限,其实苦闷不堪,早先和田法章私定终身惹得父亲发下毒誓,不到黄泉不相见,莒妹没少为此事独自流泪。更没想到齐王田法章先逝,留下他们孤儿寡母治理偌大个齐国,辛辛苦苦辅佐儿子到了成年。不曾想齐王建长大后对国政一点不用心,莒妹又为此操透了心!以至于积劳成疾,酿成大病!”老人家一番感叹说完,对秦梦笑了笑表示歉疚之意说道:“老妪絮絮叨叨一大堆,你未必喜欢听,人老嘴碎,奶奶就喜欢在孩子跟前唠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