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寿夭之由

一、百病始生

【原文】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1],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2],乃失其常。《灵枢·口问第二十八》

【白话解说】

任何疾病开始发生的时候,大多因为外界的风、雨、寒、暑等致病因素的侵袭,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或是过喜过怒,饮食居处不慎,大惊恐惧等内外因素,致人体气与血分离,阴阳平衡破散,经脉络脉相互断绝,脉道阻滞不通,阴阳之气相逆,卫气运行迟滞,经脉空虚,身体内血与气不能按照规律循环流动,失去了正常的状态而生病。

[1]经络厥绝:经脉与络脉断绝,不能相互交通。

[2]血气不次:人体气与血不能按照规律循环流动。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白话解说】

黄帝问于岐伯说:各种疾病的开始发生,都是由于风、雨、寒、暑、阴冷、潮湿等邪气的侵袭和喜怒等情绪的伤害所致。喜怒没有节制,则使内脏受伤,外感风雨,就会伤害到人体的上部,感受湿冷,就会伤害到人体的下部,上中下三部所伤之邪气各不相同,希望你讲一下其中相通的道理。岐伯说:从致病方面来说,它们都是邪气,其性质不一样,三部之气各不相同,有的病起于阴分,有的病起于阳分,请让我讲一讲它的大概情况。凡喜怒过度的,则内伤五脏,五脏为阴,所以说脏伤则起病于阴。清湿之邪善于乘虚侵袭人的筋骨,所以说病起于下部。风雨之邪善于乘虚侵袭人的肌表,所以说病起于上部,这就是邪气容易侵犯的三个主要部位。至于邪气在体内浸淫,发展变化,泛滥传布,那么发生的症状,就更加复杂不可以估量了。

【养生提示】

上述两段原文介绍各种疾病产生的原因。各种疾病的发生都是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故在养生的过程中,要注意熟悉和掌握引起疾病的各种原因,既要注意避免外部邪气的侵袭,也要避免饮食、情志、劳逸等的过度伤害,尽量避免疾病的发生,方能延年益寿。

对于抵抗外界的致病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躲:尽量远离致病的环境,比如冬天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夏季注意避暑,雾霾天气注意防霾。

二、抗:通过饮食调养等,减轻外邪所带来的伤害。比如夏天炎热,多喝绿豆汤以抗暑;冬季寒冷,多吃豆类、红肉、鱼类等富含蛋白质和热量的食物,增强抵抗严寒的能力。

三、养:体内正气充盛则外邪不侵,所以我们要把身体调养至最佳状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免疫力,这样就不会怕任何的致病外邪了。

【原文】

黄帝问于少俞曰: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1],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2],或为寒热,或为留痹,或为积聚,奇邪淫溢,不可胜数,愿闻其故。夫同时得病,或病此,或病彼,意者天之为人生风乎,何其异也?少俞曰:夫天之生风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3],非求人而人自犯之。《灵枢·五变第四十六》

【白话解说】

黄帝问少俞说:我听说很多疾病在开始的时期,必定因为感受风雨寒暑邪气,沿着毫毛进入腠理,或传变,或停留,或者出现伤风肿胀汗出的表现,或者发生消谷善饥的消渴病,或者寒热往来,或者就留而形成痹症,或者形成积聚,邪气遍布周身,以致病证千变万化,不可计数,希望能够通晓其中的缘故。对于同时得病的人,有的生这种病,有的生那种病,都是自然界吹来的风,为什么人发生的病变不同呢?少俞说:自然界的风,不会特别对待某个人,风的活动是客观存在的,对哪个人都没有偏倚。侵犯到了谁,谁就会得病。谁能够及时预防,谁就不会受到危害,并不是它一定要侵犯哪个人,而是人们自己未加预防而触犯风邪才会生病啊。

[1]复还:指疾病传变。

[2]消瘅(dān):胃中邪热炽盛,消谷善饥,肌肉消瘦不容的疾病。消,或作痟,乃消渴、消谷之消耗之意。瘅,热也,热邪也。

[3]得无殆:得以避免危害。

【养生提示】

人体受到疾病损害,大多由外界得来,生于风雨寒暑。所以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规避外界邪气。风为百病之长,善与其他邪气合而为病。所以我们不应过度贪凉吹风,夏天睡觉时不能对着空调风扇直吹,也不要露宿室外。运动后及时擦身,防止腠理疏松时风寒侵入。春秋昼夜交替,室内室外温差大时要注意添减衣物,避免着凉或者穿衣过多。

【原文】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1],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

【白话解说】

现在的人不注重养生,把酒当作水浆那样贪饮,把胡乱的生活当成正常,醉酒以后肆行房事,纵情色欲,因而竭尽了精气,散失了真元,完全不知道保持精气的充沛,也不懂得调养精神,只顾一时之快活,违背长生久乐的养生原则,生活作息完全没有规律,所以到五十岁就衰老了,各种疾病也由之产生。

[1]不时御神:指不因时调养精神。御,驾驭和使用。神,就是精神。

【养生提示】

导致人们早衰的原因是失于调摄,本段原文描述了这样一些常见的表现: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1]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官[2]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3]数至,虚邪[3]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素问·移精变气论第十三》

【白话解说】

黄帝问道:我听说古时治病,只要改变人的思想精神和气的运行,用一种叫“祝由”的方法就好了。现在世人治病,用药从内治,用针石从外治,结果疾病还是有好有不好的,这是什么缘故?岐伯回答说:古时候的人们,过着穴居生活,周围都是禽兽之类。他们凭借着活动来驱除寒冷,住在阴凉地方躲避暑热,在内没有什么眷恋爱慕的累赘,在外也没有奔走求官的劳累形役。在这个恬淡的环境里,精神内守,外邪是不易深入侵犯人体的。因此,不需药物治其内,也不需要针石治其外,而只是调节改变病人的思想精神,断绝疾病的根由就够了。现在就不同了,人们内心经常为忧患所苦,形体经常被劳累所伤,再加上经常违反四时寒暑的气候变化规律,导致外邪不断地侵袭,就会内里侵犯到五脏骨髓,外面伤害孔窍肌肉,所以得了小病,就会发展成为重病,而得了大病,就容易死亡,所以只用“祝由”的方法是不能把疾病治好的。

[1]祝由:是古代“毒药未兴,针石未起”时,对疾病求助于“神”的一种方法,用以改变病人的精神状态,类似于今日的精神疗法。

[2]伸官:指追求名利。

[3]贼风、虚邪:均指可以伤人的四时邪气。

【养生提示】

本段原文提示我们精神上的宁静安详和形体上的劳逸适度,是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条件。如果长期内心忧愁抑郁,劳累困苦,就会耗伤神气,使精气亏耗,再加上不懂得顺应四时养生规律,外为寒暑之邪所伤,就很容易招致疾病,且病后不易康复,易恶化加剧。

二、神不使的原因

【原文】

帝曰:何谓神不使?歧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1],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素问·汤液醪醴论第十四》

【白话解说】

黄帝问:什么叫做神气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歧伯回答说:针石治病,这只是一种基本的方法而已,主要还在于病人的精神意志。如果病人的精气神气已经散越,精神意识已经散乱,即使有好的治疗方法,病也是不会好的。而现在病人正是到了精神败坏、神气涣散、荣卫不可以再恢复的程度,为什么病情会发展到这样重的地步呢?主要是由于人们不注重养生,嗜好欲望太重,内心忧患重重没有止境,以至于精气衰败,荣血枯涩,卫气不能发挥作用,所以神气失去应有的作用,对治疗上的方法也失却反应,当然疾病也就不能痊愈了。

[1]荣泣卫除:荣,指营血。卫,指卫气。泣,同“涩”。除,消除。荣泣卫除,是营血枯涩,而卫气的作用亦消失了。

【养生提示】

“神”在中医中被认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动力,又是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神的健旺与否是我们判断人体健康和疾病预后的关键,也是我们调养身体、防病治病的关键。只要能保持神气的内守,精神情志的正常,即使得病,使用针石药物治疗完全可以起效;如若“精神不进,志意不治”,导致人体精气衰微,这就是寿命夭折、疾病产生的由来,即使针石药物都可能无法获效,这就是“神不使”。可见,养生防病的关键也在于“神”的调养。

三、生病起于过用

【原文】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素问·经脉别论第二十一》

【白话解说】

所以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的变化之中,生病的原因,都是由于体力、饮食、劳累、精神等过度所致,这是一般性的规律。

【养生提示】

所谓“过用”,就是指过度使用,超过了常度。从四时气候而言,风寒暑湿燥火太过,气候变化失常,则可成为致人生病的邪气。从精神情志而言,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过激,或持续不断的精神创伤,都是违反常度的,可以损伤人的脏腑气血。就生活起居而言,如过饥过饱,偏食挑食,或熬夜过度,房劳过度,劳累过度,用脑过度等,都是违背养生的基本规律,不利于益寿延年的,也是导致疾病产生的缘由。

【原文】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素问·宣明五气第二十三》

【白话解说】

五种过度的疲劳,各有它所伤的对象:长久的目视,则劳心而伤血;长久的卧睡,则劳肺而伤气;长久的坐着,则劳伤脾而伤肉;长久的站立,则劳肾而伤骨;长久的行走,则劳肝而伤筋。这就是五劳所伤。

【养生提示】

“生病起于过用”这句话说明了疾病产生的缘由。久视、久立、久行皆是过劳,久卧、久坐皆是过度安逸,五脏的过劳或者过逸都会导致五脏疾病的发生。尤其是现在大都市的生活,人们每天都为生活、工作等事情而烦恼,或者沉于网络,熬夜等,逐渐损害人的身体。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年纪轻轻的人们脸上已有衰老的迹象。所以我们养生应当劳逸结合,凡事不要太过,避免久视、久坐、久立、久行等有损于身体的行为。工作或学习一段时间后,要适当放松自己,起来走动走动,多看看一些绿色的植物,做一些眼保健操。不要经常性的熬夜,做到早睡早起,多锻炼。我们可以在平常的时间多跑跑步,散散步等,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在公园里打打太极拳,使全身气血顺畅。

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原文】

邪之所凑[1],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第三十三》

【白话解说】

邪气在局部聚集侵害人体,一定首先是因为局部正气的虚弱不足。

[1]凑:聚集。意谓多种邪气侵袭人体。

【养生提示】

邪气之所以侵犯人的身体,必定是首先由于体内正气的虚弱。这与《素问遗篇·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即人体的正气强,人就不易得病;人体的正气弱,则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就容易得病。所以,对人体的健康而言,正气是起主要作用的。故而在养生时,人应重视保养体内正气的重要性,应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原文】

黄帝曰:以人应木奈何?少俞答曰:木之所伤也,皆伤其枝,枝之刚脆而坚,未成伤也。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灵枢·五变第四十六》

【白话解说】

黄帝说:把人和树木对比,是怎样的呢?少俞回答说:树木的损伤,都是损伤树枝,如果树枝刚实坚硬,就不会构成损伤。人体经常生病的原因,也是因为他的骨节、皮肤、腠理等部分不够坚固,容易被邪气所侵犯而羁留,所以常易发病。

【养生提示】

本段将人与树木类比,提示人体发病的原因以及发病部位的规律性。“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病邪向来都会乘虚而入,所以常常患病的部位就是需要我们重点保护调养注意的地方。与之前一段对比,本段主要强调由于身体内部的差异性而导致的发病情况的不同。

【原文】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1],乃客其形;两实相逢[2],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白话解说】

岐伯说:外界的风雨寒热,如果没有人体的正气亏虚,是不会单独伤害人体而致病的。突然遭遇到疾风暴雨而不生病的,就是因为人的身体健壮,正气不虚,故单独有邪气也不能致病。凡疾病的形成,必然要身体虚弱,又受到了贼风虚邪的侵袭,两虚相感,病邪才能侵入人体为害;若气候正常,体质强健,这“两实相逢”,老百姓都皮肉坚实,虚邪是不能侵害的。所以,凡是疾病的发生,决定于四时之气是否正常,以及身体是否虚弱,若正虚邪实,就会发生疾病。

[1]两虚相得: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正气虚弱,加上虚邪的侵袭,相互影响而发生疾病,所以叫做两虚相得。

[2]两实相逢:指四时正常气候与人之坚实的形体相合,这样就不会发生疾病。

【养生提示】

本段主要讲了人生病的缘由和虚邪伤人的道理。风雨寒暑等外邪不能单独伤人,人生病必是由于人体自身的正气亏虚,若人体正气亏虚,邪气乘虚而入,才能发生疾病。提示人们在养生的过程中,要注意锻炼身体,保持身体正气的充盛,正气充盛,则邪气不可独伤人。

【原文】

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1]。《灵枢·口问第二十八》

【白话解说】

凡邪气侵害的部位,都是因为该部位正气不足的缘故。所以上部的正气不足,就会出现脑髓不能充满,症见耳鸣,头倾,目眩;若中部的正气不足,就会出现大小便失常,肠中鸣响;若下部的正气不足,则会出现两足痿弱无力、厥冷、心胸窒闷。

[1]痿厥心悗:手足冰凉,痿弱不用,心胸窒闷。

【养生提示】

疾病的发生与天气、居处等外因以及自身情志过度、大起大落等内因有关,而人体自身正气不足,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故需要平时养生来抵御疾病的发生。

保养正气,中医理论往往以培补后天、固护先天为基点,通过合理饮食摄入营养以培补后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养后天之气生成。而节欲固精、避免劳伤,则是固护先天元气的方法措施。先天、后天之气充足,则正气得养。调畅情志可以避免正气耗伤,避免过度言语可使气不过分耗散,都是保养正气的措施。

【原文】

黄帝问曰: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愿闻刺法。岐伯稽首[1]再拜曰:昭乎哉问!谓神移失守,虽在其体,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寿。《素问·刺法论第七十二》

【白话解说】

黄帝问道:人体虚弱的时候,就会使人的神志游离无主,失去了它的常位,从而使邪气自外部干扰,因而导致非正常的死亡,那么怎样才能保全真气呢?我想听一听关于针刺治疗的方法。岐伯再次跪拜叩首回答说:你提了个很高明的问题啊!神志虽然游离无主,失去了它的常位了,但它并没有离开形体,这样的话也不至于导致死亡,假如再有邪气侵犯,便会造成寿命的夭折。

[1]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掌心向内),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养生提示】

我们知道影响人体健康的原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人体自身正气不足,二是外邪的侵害。所以要想减少疾病,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就要尽可能地培护自身的正气,并适时地回避外来的邪气侵犯。故《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比如气候异常(大风、大雨、大雾、大旱、暴热等)时,不宜做户外活动,我们要及时回避邪气,有效地拒邪于外,进而避免各种外感疾病的发生。人体正气充足的情况下我们要避免邪气的侵犯,人体虚弱的情况下就更应该要做到这一点,这样才不会导致疾病的加重或死亡。

五、内外相应,损伤形气

【原文】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气病[1]之先后,外内之应奈何?伯高答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脉,筋脉乃应。此形气外内之相应也。《灵枢·寿夭刚柔第六》

【白话解说】

黄帝问伯高说:我听说人的外部形体和内部气机发生病变时,发病的先后,必有内外相应的关系,这是什么道理呢?伯高回答说:风寒邪气外袭,先伤形体,这就是应之于外;忧恐忿怒等精神激动,首先伤内气,这就是应之于内。因为气机失调,伤了五脏之和,就会导致五脏疾病的发生;寒邪侵袭,使形体受到了伤害,就会在肌表及皮肤等方面发病;风邪伤了筋脉,它是居于内外之间的,就会在筋脉发病。这便是形气与疾病内外相应的关系。

[1]形气病:指形病、气病。形病谓皮肤筋骨的病变。气病谓五脏六腑精气的病变。

【养生提示】

不同的邪气侵犯人体不同的部位,一般来说外感风寒暑湿易伤人的形体,而忧恐愤怒等五志过极容易伤及五脏之气,导致五脏疾病的发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及时避免外来风寒暑湿等邪气的侵犯。此外,还要注重调畅情志,使自己的心境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养生,是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据现代医学证明,精神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所有对人体不利的影响因素中,不良情绪对人体的负面作用是最强的。拥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能使我们的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抵抗疾病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良好的精神状态同样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康复。因此,做好精神养生对健康长寿,防治疾病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六、阳道实,阴道虚

【原文】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1]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素问·太阴阳明论第二十九》

【白话解说】

人身的阳气,犹如天气,在外护卫人体;阴气犹如地气,在内给人体提供营养。阳分受邪,往往传入六腑;阴气受病,每多累及五脏。所以,外界的贼风虚邪伤人时,阳分首当其冲;而饮食没有节制,起居失调时,阴分则独受其害。阳气受到损害,外表受病,就传入六腑;阴气受到损害,内里受病,就传入五脏。

[1]贼风虚邪:指四季的不正之风,可以伤人。

【养生提示】

阳,就像天,具有在外卫护人体的作用;阴,就像地,具有在内给人提供营养的作用。阴和阳中的任何一方受到损害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故在养生方面,人都应重视对阴和阳两方面的保养,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在外应效法天地阴阳,顺应四时变化,避免虚邪贼风侵袭人体;在内应保养人体的正气,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有节,包括节饮食、忌偏嗜、适寒温等;起居有常,就是生活作息、工作要有规律。如果经常违背,就会影响人体健康,罹患疾病。

七、新旧合邪致病

【原文】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1],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2]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3],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灵枢·贼风第五十八》

【白话解说】

黄帝问:您说过四时不正之风伤害了人体,会使人生病,可是现在有人并没有离开房屋或遮蔽得很严密的地方,不出户外,却突然生病,并不是他没有去回避贼风邪气,这是什么缘故呢?岐伯说:这都有过被湿邪所伤的经历,湿邪蕴藏在血脉里面和分肉之间,长期停留而不能排除;或者有因跌倒摔落,瘀血在体内不能消散;突然喜怒不能节制,饮食不能适宜,寒温不能调节,致使腠理闭塞,壅而不通;或在腠理开放之时,恰巧遭遇风寒,就会使血气凝结,新感的风寒与曾经感受的湿邪相合,就成为寒痹;或有因热出汗,出汗的时候而受了风所致。以上所说的情况,就算不遇到贼风邪气,也会因为原有宿邪加上新感之邪而发生疾病的。

[1]屏蔽:遮蔽严密的地方。

[2]分肉:肌肉与肌肉之间的缝隙。

[3]寒温不时:对冷热气候不能很好地调摄。

【养生提示】

外邪侵袭人体,常常不遵循四时方位,人稍不留意,就可能受到侵害。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邪气悄然致病的例子。比如很多刚做了父母的年轻夫妻都会有一种疑惑,为什么被子盖得好好的,孩子并没有吹风受寒,第二天孩子还是感冒了。要知道婴儿是纯阳之体耐寒不耐热,如果父母盖多了被子,使腠理毛孔处于一个开放舒张的状态,就会导致“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的情况发生。这种不正常的汗出就是寒湿之邪,常常为人所忽视。又比如感冒之后如果治疗不当,盲目地使用抗生素输液等治疗,寒湿来不及排出体外,就停留在血脉腠理中,再次感受外邪时就新旧合邪,共同致病,这就是原文所说的“因加而发”了。

【原文】

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1]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灵枢·贼风第五十八》

【白话解说】

黄帝说:刚才先生所讲的,都是病人自己能够察觉到的,但如果没有遭到四时不正之气侵犯,又没有恐惧等情志上的刺激,突然就发病了,那是什么缘故?只能归结于鬼神之事了吧?岐伯说:这也是先有宿邪留在体内,还没发作,由于情志上有厌恶的事,或有向往的事发生,导致体内气血不和,新病与宿邪相搏,从而发病。它的病因极为细微,要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所以像有鬼神作崇一样。

[1]怵惕(chùtì):意为恐惧警惕。

【养生提示】

生活中偶尔会有一些时候,感觉自己生了一场莫名其妙的病,似乎没有什么病因,就突然地病了。《内经》告诉我们,这可能是因为病因细微难以察觉,由于情志波动使气血失和,新邪与体内的宿疾相合而发病。老人可以通过“三伏贴敷”与“数九贴敷”的办法来祛除体内的宿疾。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畅调身心,安顺情志,不令气血逆乱,就可以规避疾病的产生了。

八、观形气,察寿夭

【原文】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以立[1]寿夭奈何?伯高答曰:形与气相任[2]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果[3]则寿;不相果则夭。血气经络,胜形[4]则寿;不胜形则夭。

黄帝曰:何谓形之缓急?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肤缓[5]者则寿;形充而皮肤急[6]者则夭。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衰则危矣。若形充而颧不起[7]者骨小,骨小则夭矣。形充而大肉坚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形充而大肉无分理[8]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9]而视寿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气,而后以临病人,决生死。

黄帝曰:余闻寿夭,无以度[10]之。伯高答曰:墙基[11]卑,高不及其地[12]者,不满三十而死。其有因[13]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也。黄帝曰:形气之相胜,以立寿夭奈何?伯高答曰:平人而气胜形[14]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6]。《灵枢·寿夭刚柔第六》

【白话解说】

黄帝问于伯高说:我听说人在形态上有缓有急之分,在气质上有盛有衰之分,在骨骼上有大有小之分,在肌肉上有坚有脆之分,在皮肤有厚有薄之分,那么我们该怎么用这些区别来定人的寿夭呢?伯高回答说:如果形和气之间平衡相称,就会长寿;如果形和气之间不平衡、不相称,就会夭亡。如果皮肤与肌肉之间相互包得很紧就会长寿,反之,不相包的就会夭亡。如果血气经络能充盛于形体的就会长寿;而血气经络衰退不能充盛于形体的就会夭亡。

黄帝问:什么叫做形体的缓急?伯高回答说:形体充实并且皮肤柔软的人,则是长寿的;形体充实并且皮肤坚紧的人,则是短寿的。形体充实而脉气坚大的人,则称为顺;形体充实而脉气弱小的人,则属于气衰,而气衰是危殆的现象。如果形体充实但面部颧骨不突起的人,其骨骼必小,骨骼小的是属于短寿一类。形体充实且臂腿臀部肌肉突起坚实而有肤纹的,则称为肉坚,肉坚的人则是长寿的;形体充实而臂腿臀部肌肉没有肤纹的,称为肉脆,肉脆的人则是短寿的。这是由于人的先天禀赋不同而产生的现象,所以确立形体的刚柔强弱,决定气之属阴属阳,来观察判断人的寿命之长短。医者必须了解这一点来立形定气,然后才可以临床治病,分析出预后怎样,来判断死生。

黄帝说:我听说人的寿命有寿夭之分,但是却无法去推测它。伯高回答说:衡量人的寿夭,可通过面部观察,如果耳边四周的骨骼平陷,其高度还不及耳前肉的,像这样的人,寿命不到三十岁就会死的。如果再加上因为外感或内伤而患了疾病的,可能不到二十岁就死亡了。黄帝说:那么怎样用形气的相胜去定长命或短寿呢?伯高回答说:一般无病的人,他是气胜过形体的可以长寿;而有病的人,形体肌肉非常消瘦,即使其气胜过形体,但由于其形肉已脱,这也是要死的。倘若形体并不是非常消瘦,但元气已衰,像这样虽然是形体胜过元气,它的病也是危险的。

[1]立:确定的意思。

[2]相任:互相适应。

[3]果:即裹。

[4]胜形:充盛于形体。在此指血气经络不但要与外形相称,而且要更为强盛,则可能长寿。

[5]皮肤缓:指皮肤柔软。

[6]皮肤急:指皮肤坚紧而少弹性。

[7]颧不起:指颧骨小,其突起不明显。

[8]分理:指肌肉的纹理。

[9]立形定气:确立形体的刚柔强弱,决定气之属阴属阳。

[10]度(duó):推测。

[11]墙基:指耳郭。

[12]地:耳前的肉。

[13]因:指外感内伤。

[14]气胜形:气血充盛于形体。

【养生提示】

通过观察人形体的刚柔强弱和气血的盛衰,可以推测人的生死寿夭。上述经文告诉了我们具体的观察方法,比如形气与精神活动相适宜的长寿,不相适宜的易夭折;血气能充盛于形体的长寿,不能充盛于形体的易夭折等。

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故每个人的寿命长短也不一样。但是,在人的一生中体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人的体质受先天禀赋的影响外,后天的各种因素会对人的体质产生影响促使其发生变化。比如合理的饮食、规律的起居、稳定的心理情绪、安静的生活环境等可以有效地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反则会造成我们的体质逐渐衰弱,甚至会引发各类疾病。

【原文】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岐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1],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2],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3],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灵枢·天年第五十四》

【白话解说】

黄帝说:人的寿命各不相同,有的年少夭折,有的寿命长久,有的突然死亡,有的患病很久,我希望了解其中的道理。岐伯说:如果五脏强健,血脉调和,肌肉灵活、皮肤细腻致密,营卫之气的运行正常,呼吸轻柔缓慢,气血运行速度与呼吸次数保持一定的比例,六腑消化谷物,津液散布周身。机体各部分都按照正常的活动,就能够寿命长久。

黄帝说:人有寿命到百岁才死的,是怎样达到长寿的呢?岐伯说:他的鼻孔深而且长,面部高大方正,面部上中下三部高起,是营卫调和的表现,骨骼高隆而鼻肉丰满的人,往往十分长寿。

[1]解利:和畅流利,形容气行于肌肉之间通利而不留滞。

[2]微徐:细弱而缓慢。呼吸微徐是中医提倡的长寿手段,关系到自然界清气的吸入过程和体内浊气的排出过程。

[3]津液布扬:人体利用水谷精微化生津液,散布周身以滋养四肢百骸。

【养生提示】

人能够长寿,一般需要具备几个条件,即五脏形质坚固,血脉调和,肌肉灵活,皮肤细腻致密,营卫之气的运行正常等。这些条件是由先天因素与后天影响共同作用于人体而形成。头为诸阳之会,神明居所,通过观察一个人的面相形态,往往可以观察到其先天发育状况。鼻梁高且长,五官方正饱满往往说明先天禀赋良好,所以经常被作为长寿的标志。

【原文】

黄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岐伯曰: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1],喘息暴疾,又卑基墙[2],薄脉少血,其肉不实,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3],故中寿而尽也。《灵枢·天年五十四》

【白话解说】

黄帝说:有的人,不能尽终天年就死了,这是因为什么呢?岐伯说:那是五脏都不坚实,人中沟不长,鼻孔向外张开,呼吸十分快速,面部肌肉瘦弱,脉道薄弱而血液亏少,肌肉不坚实,屡次中风中寒,血气虚弱,脉道不通,正邪相攻,体内血气失常,引邪深入,这就是中年寿命就早早耗尽的原因啊。

[1]空外以张:鼻孔外张。“空”,同“孔”,指鼻孔。

[2]卑基墙:指面部肌肉萎缩塌陷,瘦弱不丰。卑,低下,下陷。

[3]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正气与邪气抗争,正气不足,邪气反而深入。真,指真气,正气。

【养生提示】

本段根据内脏的强弱、血气的盛衰,探讨了寿夭的原因。值得指出的是,如果先天秉气薄弱,后天犹可资培,若能无犯贼风虚邪,重视体育锻炼,亦可享长寿,先天条件并不是绝对的。从养生的角度来说,人有先天禀赋的差距,有的人先天禀赋好,有的人先天禀赋差。但并不是先天禀赋差的人就一定会早早地夭寿,只要多加锻炼身体,注意防避邪气,从饮食药物等来调节,也是可以获得长寿的。所以说后天补养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