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元量《瀛国公入西域为僧号木波讲师》

木老西天去,袈裟说梵文。生前从此别,去后不相闻。忍听北方雁,愁看西域云。永怀心未已,梁月白纷纷。(70册页44018)

笺说:

南宋降元,少帝赵显入北。至元二十五年(1288)十二月,元廷出于平息民间反抗活动的政治考虑,遣其入吐蕃学佛。寻绎诗题,汪元量此诗当为事后所作。按,元明两代尚有元顺帝为瀛国公之子的传说(见附录),其事不经,前人已往复考证,参见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十一《书〈宋旧宫人诗词〉、〈湖山类稿〉、〈水云集〉后》、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五“《庚申外史》辨证”、魏青铓《元顺帝为宋裔考》(《文史杂志》1942年第二卷第2、3期)、王尧《宋少帝赵显遗事考辨》(《西藏研究》1981年创刊号)等。关于诗题所谓“木波讲师”一辞,王尧《宋少帝赵显遗事考辨》指出:“‘木波’疑是‘本波’,形近而讹,本波即是藏语Dpon-po,意为官家、长官。则与藏文记载瀛国公在萨迦担任过‘总持’同义。”李勤璞《瀛国公史事再考》(《西藏研究》1999年第1期)不同意此说,认为:“把一位教法领袖或上人(包括spyi-vzin:总持)译师或没做过俗官的僧人呼为dpon-po,尚无先例……并且汪元量作诗时瀛国公尚住京城,并没有任这职务,不会有spyi-vzin这个称呼。木波乃瀛国公自杭州到北京以后就有的称呼,而为汪元量所知……木波就是藏语dbon-po音译,意为侄子,侄子讲师。谁的侄子呢?是蒙古皇帝的侄子……他的儿子皇帝赵完普的得名,没有别的理由,乃是承继他父亲的著名称呼。”然细味诗题,汪元量作是诗时,瀛国公似已身在藏地(“西域”);且瀛国公身为亡国之君,非未任俗官之寻常僧人所可比拟,藏语Dpon-po意为官家,正是南宋帝王寻常称谓。李文所述理由并非全部成立,二说皆可存。又,诗云“袈裟说梵文”,亦非泛泛而言。王尧《宋少帝赵显遗事考辨》运用藏文资料后指出:“瀛国公到萨迦之后学会了藏语藏文,并在萨迦大寺翻译比较深奥的佛家逻辑专著《因明入正理论》。此外还有《百法明门论》也是出自他的译笔。因此,藏族史学家把他列入翻译大师队伍之中。”帝王而有此际遇者,赵显可谓空前绝后之唯一也。

附录一:汪元量《全太后为尼》

“南国旧王母,西方新世尊。头颅归妙相,富贵悟空门。传法优婆域,诵经孤独园。夜阑清罄罢,趺坐雪花繁。”(70册页44018)。

附录二:元无名氏《纪瀛国公事诗》

“皇宋第十六飞龙,元朝降封瀛国公。元君召公尚公主,时承锡宴明光宫。酒酣伸手扒金柱,化为龙爪惊天容。元君含笑语群臣,凤雏宁与凡禽同。侍臣献谋将见除,公主泣泪沾酥胸。幸脱虎口走方外,易名合尊沙漠中。是时明宗在沙漠,缔交合尊情颇浓。合尊之妻夜生子,明宗隔帐闻笙镛。乞归行宫养为嗣,皇考崩时年甫童。元君降诏移南海,五年乃归居九重。忆昔宋祖受周禅,仁义绰有三代风。至今儿孙主沙漠,吁嗟赵氏何其隆。”(《元诗选·癸集》,页1541—1542)

笺说:

明人陆容《菽园杂记》云:“右诗不知何人作。尝闻节之诵一过,适过廷器指挥谈及之,为略考诸史册所书、野史所记,并附此诗,以俟知者。按《元史·顺帝本纪》内云:顺帝,明宗长子,母哈喇鲁特名玛里达,明宗为周王,居朔北,过其地纳之,生帝。尝被谗于文宗,移居广西,十三岁迎归即位。初,文宗在上都时,将立子为太子,乃以顺帝乳母之夫言明宗在日,素谓太子非其子,因黜之江南,而召集使书诏播告中外。时省台臣皆不敢斥言,惟讽集使速去。文宗与幼君相继崩,大臣将立帝,召诸老臣赴上都议事,集亦在列。马祖常使人告之曰:‘御史有言矣。’集乃谢病归临川。帝既立,侍臣有以旧诏为言者,帝不怿,曰:‘此我家事,岂由彼书生耶!’后至元二年二月,追尊帝生母玛里达为真裕徽圣皇后。至正八年十一月,集卒,年七十二。钱塘瞿宗吉《诗话》云:虞伯生际遇文宗,置奎章阁为学士。天历至顺间,文治粲然可观,顺帝为明宗子,文宗忌之,远窜海南,诏书有曰:‘明宗在北之时,自以为非其子。’伯生笔也。文宗晏驾,宁宗立,八月崩,国人迎顺帝立之。帝入太庙,斥去文宗神主,而命四方毁弃旧诏。伯生时在江西,以皮绳拴腰,马尾缝眼,夹两马间逮捕至大都,嫉之者为十七字诗曰:‘自谓非其子,如今作天子。传语老蛮子,请死。’至则以文宗亲改诏稿呈。顺帝览之,曰:‘此朕家事,外人岂知。’遂得释,两目由是丧明,不复能楷书矣。按瀛国公在沙漠,托身方外,名合尊。相传顺帝为瀛国公所生,明宗养为己子。此诗盖纪其寔也。第伯生马尾缝眼之事,史书不载。且伯生在文宗朝,中丞赵世安尝以集病目就医为请,岂至顺宗朝为始丧明邪?野史流传,恐未足以征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