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慕容鲜卑的汉化与五燕政权:十六国少数民族发展史的个案研究
- 李海叶
- 3797字
- 2021-03-24 12:46:25
第四节 侨旧政策
如前文所论,汉士族是慕容氏之外的最重要的统治力量,为昌黎政权的发展强大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支政治势力的代表主要是中原流民。慕容氏的统治者对中原侨族和辽东当地的旧有势力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曹文柱对两晋之际的流民问题做了整体的考察,认为这一时期的流民迁徙通常是以群体方式进行的。永嘉之乱后投靠慕容氏的中原流民多是举族而来。宋该、杜群、刘翔“帅诸流寓归于廆”。鞠彭“与乡里千余家”、高瞻“与乡里数千家”,避难平州、辗转投入慕容部。“游邃、逢羡、宋奭,皆尝为昌黎太守,与黄泓俱避地于蓟,后归廆”,未言其宗族情况;不过,当幽州刺史王浚辟召游畅时,游畅对弟游邃说“今手书殷勤,我稽留不往,将累及卿。且乱世宗族宜分,以冀遗种”,可见广平游氏亦是率宗族而来。据《西晋以下地方北方宦族地望表》,我们看到,这些进入慕容部的中原流民领袖多是自西晋以来的地方望族。唐长孺曰:“流民既由当地大族率领,所以士族士大夫就受到重视。”揭示了中原士大夫之政治背景。他们被委任为各种官员,成为昌黎政权中一支重要的政治势力,本书称为中原侨族。
昌黎政权中与中原侨族对立的另一政治集团就是辽东当地的旧有势力。太元二年(319),慕容廆攻灭西晋平州刺史崔毖,据有辽东、玄菟二郡,从此,辽东旧有势力亦纳入慕容氏的统治下。西晋之东北地区分属于二州(幽、平)十二郡,永嘉之乱后,尽沦于少数民族的统治下。东北郡县为段氏、慕容氏瓜分。段氏鲜卑“其地西尽幽州,东界辽水”,统治着幽州的渔阳、右北平、辽西郡,与慕容氏以辽水为界。石虎灭段氏,段氏旧土尽入于后赵。所以,终昌黎时期,慕容氏再无法向西扩张,辽东诸郡是慕容氏控制的唯一的实土郡县。因此,辽东旧有势力是与中原侨族并峙的另一支重要的政治势力。
但是,辽东当地势力与中原侨族的地位并不对等。中原侨族的地位极高。
第一,慕容氏设侨郡县保障侨姓大族的特殊利益。《晋书·慕容廆载记》:“廆乃立郡以统流人,冀州人为冀阳郡,豫州人为成周郡,青州人为营丘郡,并州人为唐国郡。”皆以流民领袖为侨郡县的守令。
据表1-3,侨置郡县的守令,除鲜于屈、常霸郡望不明外,皆为中原侨族。据姚薇元《北朝胡姓考》,鲜于屈为汉化已久的高车种人,兹不赘述。魏晋时期渔阳鲜于氏多见于史载,此鲜于屈可能亦出于渔阳郡望,而非辽东人。宋烛为平原郡望,隶属于冀州,故以其为冀阳郡守,慕容氏以侨统侨之意甚明。
永和二年(347),慕容氏罢成周、冀阳、营丘等侨郡,“以渤海人为兴集县,河间人为宁集县,广平、魏郡为兴平县,东莱、北海人为育黎县”,直接由燕国的辽东内史管理。
高敏《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认为:罢郡是因为原来的侨郡流民转化为军户,故另设军府管理,侨郡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从军制的角度加以说明,可备一说。永嘉之乱后,侨置郡县安置流民亦见于东晋及河西张氏政权,是这个时期的通常做法。关于侨郡县的作用,前人已论,不仅出于管理的便利,更是为了保障侨姓大族的利益。慕容皝卒于348年,永和二年(346)已是昌黎政权的后期,经慕容廆、慕容皝二代君主的努力,已完成了对昌黎地区的统一,慕容氏的昌黎政权已完全稳定巩固下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夺回给予侨姓大族的特殊利益、进一步加强国家的力量,故有此废除侨郡县之举。高敏所言由侨郡县民转化为军户,不再减免赋税,本身就是对侨姓大族特殊权益的剥夺。
第二,我们再来看昌黎政权中侨旧之任官。据表1-2,在昌黎政权的三代君主、87人次的任官中,唯高翊、韩寿、庞鉴、佟寿、阳景为辽东郡望,余皆为中原侨族,辽东人所占比例极少。
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认为府官职权甚重。从表1-2可见,昌黎政权的中央政府由三套职官系统组成:将军(都督)府官、州牧官、王国官。在这三套职官系统中,府官职权最重。慕容皝嗣立,“以平北将军行平州刺史”,任命佐官,“皝以带方太守王诞为左长史,诞以辽东太守阳骛为才而让之,皝从之,以诞为右长史”。长史为最切要之职,又以左为上,故慕容皝初即位,即选任此官。其他府官也较州官切要。慕容皝初嗣位,用法严酷,国人不安,“主簿皇甫真切谏,不听”,终于酿成慕容仁的辽东叛变,乃遣军咨祭酒封奕抚慰辽东,遣军司马佟寿率军征讨。不仅州官如此,王国官也不如府官切要。慕容皝称燕王,以封奕为国相,阳骛为左长史,慕容皝临终前嘱咐慕容儁:“阳士秋(阳骛字士秋)忠干贞固,可托付大事,汝善待之。”352年,慕容儁在蓟称帝,“以国相封奕为太尉,左长史阳骛为尚书令”,与尚书令相比,太尉唯名位,并无实权,国相与左长史的关系类此。昌黎政权的长史、司马之职除佟寿、韩寿外,余皆为中原侨族。慕容皝称燕王,以渤海封奕为国相;慕容氏初入中原,建立帝制,“以封奕为太尉……阳鹜为尚书令,皇甫真为尚书左仆射,张希为尚书右仆射”,皆为昌黎时期就已入仕慕容氏的中原侨族。
慕容氏利用中原侨族统治辽东当地势力。对于中原侨民,慕容氏实行“以侨统侨”的政策,但对于辽东本地势力,却采用“以侨统旧”之法。
表1-5 辽东地方官员
综上所述,慕容氏“以侨统旧”“重侨轻旧”的政策严重损害了辽东本地人的政治利益,终激起辽东势力集团之变乱。慕容皝即位,其母弟辽东镇将慕容仁叛,辽东当地势力广泛地参与了这次叛乱。
✧辽东佟氏
《十六国春秋·北燕录》:“辽东佟万以文章知名。”是以辽东有佟氏。慕容仁叛于辽东,慕容皝遣其司马佟寿等讨之,“寿尝为仁司马,遂降于仁。”。慕容皝败,佟寿奔高句丽。高句丽已发现佟寿墓,墓碑题曰“使持节都督诸军事、平东将军、护抚夷校尉、乐浪……太守”,宿白先生认为这是来自高句丽方面的任官,岑仲勉不同意这一看法,认为是“慕容仁所任命,后人这样题写,只替它表示他是个‘不忘故主的忠臣’,他避居外地,仍然心怀故国,他始终拥护慕容仁而反抗慕容皝的”,证据充分,十分可信,可见辽东佟氏与慕容皝的矛盾之激烈。
✧辽东王氏
慕容皝讨慕容仁于辽东,至襄平,“辽东人王岌密信请降”。慕容皝克平郭后,“丁衡、游毅、孙机等,皆仁素所信用,皝执而斩之;王冰自杀”。可见辽东王氏较多参与了辽东之叛。辽东被平定后,慕容皝“分徙辽东大姓于棘城”。赵石虎围棘城,“朝鲜令孙泳帅众拒赵,大姓王清等密谋应赵,泳收斩之;同谋数百人惶怖请罪,泳皆释之,与同拒守”。疑此王氏即平定辽东叛乱后迁于棘城、再分置于周边侨郡县的辽东王氏。
✧辽东庞氏
慕容仁叛于辽东,“以前平州别驾庞鉴领辽东相”。《资治通鉴》胡注曰:“前指西晋王官。”疑非指西晋王官,而指代慕容氏。要之,庞鉴当为辽东郡望。州牧郡守征辟本地大族为府佐,为汉晋之通例。故庞鉴得为平州别驾,慕容仁又用为辽东相,利用其在当地势力以助叛乱。慕容仁败,庞鉴被杀。
✧辽东孙氏
慕容仁叛,“前大农孙机等举辽东城以应仁”。《资治通鉴》胡注曰:“孙机,盖王官之避地辽东者”,似亦认为孙机为西晋王官,疑“前”亦指代慕容氏。孙机当亦为辽东郡人,在当地有一定势力,故得举辽东城以应慕容仁之叛。
综上所述,无论确为辽东大姓,还是久已移居辽东、在当地形成一定势力者,皆属广义之辽东势力集团,较多地参与了慕容仁的辽东叛乱,反对棘城政权。慕容皝平定叛乱后,对辽东旧有势力采取了严厉的政策,“分徙辽东大姓于棘城”。
《十六国春秋·前燕录》:“辽东内史宋该举侍郎韩偏为孝廉。慕容皝令曰:‘夫孝廉者,道德沉敏,贡之王庭。偏往助叛乱,迷固之罪至王威临讨,凭城丑詈,此则悖之甚,奈何举之剖符,臣朝所取信。该下吏可正四岁刑。偏行财祈进,亏乱王典,可免官禁锢终身。'”可见辽东大族的仕进之途亦受限制。
慕容部最初游牧于辽东北,和辽东人发生关系较早,“鲜卑慕容涉归卒。弟删篡立,将杀涉归子廆,廆亡匿于辽东徐郁家”。慕容氏立国于昌黎棘城后,辽东郡是其屏藩高句丽的东境。但是,为什么产生了“以侨统旧”的政策?笔者想原因有二。
《晋书·慕容廆载记》记永嘉之乱后中原流民投靠慕容部的情况曰:“时两京倾覆,幽冀沦陷,廆刑政修明,虚怀引纳,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汉族官员封裕在上疏中亦曰“中国(之民)慕义而至”。与中原侨族的主动归附不同,辽东本地人是被征服对象。在中原流民投靠慕容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辽东郡县一直由西晋平州刺史崔毖统治。太兴二年(319),崔毖联合慕容氏的死敌宇文、段部、高句丽向慕容氏发起进攻,经过艰苦的斗争,慕容部取得胜利,崔毖被灭,辽东郡县尽入慕容部。其残余势力对昌黎政权表现出较强的敌对情绪。崔毖兄子崔焘被委任为成周内史,338年石虎围棘城之战叛逃于高句丽。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崔毖家族同样作为被征服对象的一部分,辽东当地势力必然也会受到慕容氏的猜忌与疑虑。这是第一点。
第二,辽东大姓长期生活在辽东地区,已形成了很强的土著势力。在慕容仁的叛乱中,我们屡屡看到辽东当地人举城应之的例子,就反映了他们在当地的强大势力。这股辽东当地势力与中原侨族不同,并不需要借助昌黎政权的庇护而生存,长期以来早已形成了独立的势力,并不以各政权及政治势力的交替而改变。这样,对于昌黎政权而言,他们是一支较难掌握的力量,势必要加强控制。
综上所述,昌黎政权形成了“重侨轻旧”“以侨统旧”的政策。辽东当地势力在昌黎政权中的地位并不高。昌黎政权中的汉族官员95%以上都是中原侨族。昌黎时期慕容氏与汉人政治上的联盟,主要是指中原侨族而言。但是,随着慕容部势力的扩大及南进政策的形成,慕容氏与中原侨族之间又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导致慕容氏进入中原后政治格局之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