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山东全真教的创立及传承

全真教在金代初期三大新道派中出现最晚,但是势力最大、传播最快,在道教史上地位最高。该教派在金元时期,整体传承脉络和修道地点都是以山东为主,后蔓延至中原、西北和华北其他地方。全真教的创立和传承代表了金代山东道教发展的顶峰。王重阳传道山东并创立全真教,对道教在山东发展以及教派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使山东道教在中国道教史上处于优势地位,并影响了元、明、清道教的发展方向。

一 王重阳传道山东

王重阳(1113—1170),全真道开山祖师,北宋末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大魏村人。王重阳本为儒生,后弃仕入道,潜修于终南山下南时村“活死人墓”,穴居悟道近三年。金大定三年(1163)弃穴迁居刘蒋村(今户县祖庵镇)结庵传道,虽收史处厚、严处常等为徒,但二人难成大器,后自焚其庵至山东传道,收徒“北七真”,创立全真教。

(一)王重阳慨然入道的原因

目前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王重阳弃儒修道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仕途无望的刺激。王重阳早年期望通过科举之路实现抱负,曾易名德威,字世雄,足见其秣马厉兵之志,但是生不逢时,仕途多艰。虽“有文武艺”陈垣编纂:《道家金石略》,陈智超、曾庆瑛校补,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463页。,但是“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道藏》(第19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23页。,最后凭军功得甘河镇酒监一职,负责监督甘河镇酒税的收取。这一低级差使难以实现王重阳的鸿鹄之志,因此开始厌倦世事,有了出家的想法。

二是家事无常的感悟。王重阳亲历了家财尽失和至亲辞世,对人生的感悟更为透彻。王重阳本身“家业丰厚”, “以财雄千里”,阜昌年间(1130—1137)(一说天会年间), “有盗尽劫其资以去”,初次体会到人生的无常,“置家事不问”。尔后王重阳又遭逢伯父和父亲离世的打击,自言“二十三上荣华日,伯父享年七十七。三十三上觉婪耽,慈父享年七十三”《道藏》(第2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39页。。王重阳在二位亲人身上更体会到财色名利都是身外之物,从而看破红尘。

三是道教仙师的点化。据全真道历史文献,王重阳于金正隆四五(1159—1160)两年,在终南县甘河镇和礼泉县三次遇仙点化。《全真教祖碑》载:“正隆己卯季夏既望,于甘河镇醉中啖肉,有两衣毡者继至屠肆中……遂授以口诀……明年,再遇于礼泉,邀饮酒肆中……后复遇至人,饮以神瀵,因止酒,惟饮水焉。”《道藏》(第19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23页。后世对此加以演绎,认为王重阳所遇道人乃为吕洞宾、刘海蟾。“甘河证道”之后,王重阳便假托疯病入终南山潜心修道。

(二)王重阳传道山东的原因

王重阳悟道之后便在陕西终南山一带传道,但是效果不理想,只好异地传教,选取山东胶东作为传道地域,则一帆风顺。王重阳先是收“全真七子”,后建立“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玉华会”等多处教会组织,创立了全真道。王重阳为何将山东胶东地区作为其创教和传道的场所,一直是学者所关注的重点。综合各家观点,主要有四个原因:

一是南北割据时势造就。金大定年间,全国被一分为二,分属金廷和南宋政权统治。王重阳在陕西创道,不可能向南越境宣传,也不可能向北跑到金廷的统治中心去创立一种新的宗教,只好向东方去传道。[日]蜂屋邦夫:《金代道教研究——王重阳与马丹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0页。

二是胶东地区海纳百川文化的吸引。胶东地区不但具有深厚的道教文化传统,而且浸润着齐鲁之风,佛教思想也一度流行,自古就是多种文化并存并荣,丁鼎:《昆嵛山与全真道:全真道与齐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373页。对新教派和新思想的接纳力很强。相反,终南山地区却思想保守,缺乏开放和包容的观念,因此王重阳将传道目标投向了胶东。

三是山东具有较宽松的管理氛围。金代统治者对道教的管理比较严格,但是有史实证明,相比陕西终南山,山东道教环境要宽松些。比如,刘德仁在山东创立真大道,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镇压和迫害。最有代表性的则是马钰和刘处玄,在陕西传道处处受阻,因“牒发事”所谓“牒发事”,即没有正式度牒的僧道,都要被遣返回原籍。金世宗执政不久,为了充实财政,曾出卖过度牒,但大定五年(1165)金世家已废除这一政策。东归山东,却能继续在山东各地传教,大规模建造宫观,也未受到干预。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齐鲁文化研究(第3辑)》,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160页。这都表明山东道教管理制度是比较宽松的,从而也成为王重阳抉择的重要考量。

四是全真弟子的帮衬。王重阳曾收史处厚、严处常、刘通微等为徒。山东临朐道士沈清曾亲赴宁海州拜王重阳为师。沈清归临朐后,把道教徒的思想统一于全真道,并调整道庙设施,临朐道教也日趋兴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临朐县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潍坊市新闻出版局,准印证(1993)第022号,1993年,第156页。王重阳后又收马钰、丘处机、谭处端、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刘处玄七位高徒。马钰有“海上文章一儒”之誉,丘处机入道后有“道德文章第一家”之称,谭处端“述作赋咏,举笔即成”,并深得重阳之喜,授之衣钵。王重阳便暂时定居胶东半岛,带领众弟子以昆嵛山为中心在登州(治所在今山东蓬莱)、莱州、宁海三州开展传道和布教活动。

(三)王重阳的“三教合一”思想

金代初期,道佛两教的发展均处于停滞状态,道教内部产生思想分歧。王重阳在山东创立全真道后,主张儒、道、释“三教合一”。《重阳全真集》卷一云:“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诚心见性全真觉、知汞通铅结善芽。”《道藏》(第2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91页。“三教者如鼎三足,身同归一无二。”同上书,第802页。他曾劝人诵《般若心经》《道德清净经》《孝经》等。《道藏》(第19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25页。刘祖谦《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云:“人初级,必先使读《孝经》、《道德经》,又教之以孝谨纯一,及其立说多引六经为证据。其在登州、莱州、宁海尝率其徒演法建会者,凡五皆所以明正心诚意、少私寡欲之理,不主一相,不居一教也。”同上书,第726页。王重阳的《问禅道者何》阐述了道、佛之间的关系,诗云:“禅中见道总无能,道里通禅绝爱憎。禅道两全为上士,道禅一得自真僧。道情浓处澄还净,禅味何时净复澄。咄了禅禅并道道,自然到彼便超升。”《道藏》(第2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94页。这些正充分体现了王重阳的“三教合一”思想。王重阳在教诲弟子时也多强调“三教合一”思想。如其《孙公问三教》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悟彻便令知出入,晓明应许觉宽洪。”同上书,第693页。又其《永学道人》中也云:“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义理显时何有异,妙玄通后更无加。”同上书,第696页。王重阳在与朋友相聚饮酒时也不忘谈论三教之事,其诗云:“云朋霞友每相亲,滑辣清光养气神。满座谈开三教语,一杯传透四时春。”同上书,第697页。可见,王重阳对“三教合一”思想的宣讲和重视。王重阳虽重视“三教合一”思想,但又认为三教中“太上为祖,释迦为宗,夫子为科牌”,三教“随意演化众生,皆不离于道也”同上书,第803页。。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三教之中他又比较重视道的本体作用。但这并没有淡化其提出的“三教合一”主张。

二 全真教的创立

全真教的创教肇始于王重阳在高徒马钰家建“全真庵”(全真意为保全人之真性),这标志着王重阳道教思想的成熟和全真教义的初步确立,但是教徒、教众、教规、教仪与教团组织等条件尚未具备,直至“全真七子”会齐和“三州五会”的创立之后,全真才具备了作为一种宗教所必须的条件,全真教也才真正创立。牟钟鉴:《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51页。因此道教史上经常将“全真七子”会齐和“三州五会”的创立作为全真教的重要标志,看作是全真教的立教之始。

(一)全真七子

全真七子是指马钰、丘处机、谭处端、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刘处玄七人,号称“北七真”。学术界对于全真七子皈依重阳的次序问题上存在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一是陈垣认为,次序应为马钰、孙不二、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3页。二是唐代剑认为,次序应为马钰、丘处机、谭处端、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刘处玄;唐代剑:《王嚞·丘处机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41页。三是闵智亭认为,次序应为马钰、谭处端、丘处机、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闵智亭:《道教全真派王祖七真金元高道传》,中国道教学院编印1990年版,第24—71页。四是南怀瑾认为,次序应为马钰、谭处端、王处一、郝大通、丘处机、孙不二、刘处玄。南怀瑾:《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论》,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96—98页。根据七人皈依重阳潜心修道之先后,笔者比较赞同唐代剑的意见。

1.丹阳真人马钰

马钰(1123—1183),原名马从义,字宜甫,宁海(今山东省牟平)人,世称马丹阳。马钰自幼常诵尘外之语,不乐仕进,为习长生之术,筑道馆,招录道士住持。金大定七年(1167)七月,重阳真人来宁海布道,马钰见重阳真人道行高深,遂筑“全真庵”供其修行。王重阳通过“阳神出窍”“分梨十化”与“托梦显异”等手段加以点化,牟钟鉴:《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51页。于大定八年(1168)正月十一日皈依修道,重阳为其训名钰,赐号丹阳子,二月八日马钰弃家随师修道。同上书,第154页。其代表作有《洞玄金玉集》《渐悟集》《丹阳神光灿》《丹阳真人语录》《丹阳真人直言》《真仙直指语录》等。

2.长春真人丘处机

丘处机(1148—1227),本名丘哥,山东登州栖霞县(今山东栖霞)滨都里人。唐代剑:《王嚞·丘处机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7—158页。丘处机自早年便向往修炼成仙,有诗云:“吾之向道极心坚,佩服丹经自早年。”(金)丘处机:《丘处机集》,赵卫东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6页。金大定六年(1166),丘处机弃家独自前往昆嵛山修行。次年(1167)九月,闻王重阳至宁海州传道,遂下山诣全真庵谒重阳,以虔诚、机敏和勤勉好学受重阳器重,收之为徒,赐训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且以诗相赠云:“细密金鳞戏碧流,能寻香饵会吞钩。被余缓缓收轮线,拽人蓬莱永自由。”(金)王重阳:《王重阳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41页。丘处机在全真七子中皈依最早,成就最晚,但最负盛名,其名声不亚于祖师王重阳。在丘处机的努力下,全真道不断发展壮大,在北方风靡一时。其代表作有《磻溪集》《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玄风庆会录》《真仙直指语录》《全真清规》《邱祖全书》《邱祖秘传大丹直指》等。

3.长真真人谭处端

谭处端(1123—1185),原名谭玉,字伯玉,宁海(今山东牟平)人。谭玉自幼好学,经史百家无不涉猎。“然落魄不为士人态,因醉卧雪中,感风痹,乃痛自悔悟”,暗诵《北斗经》祈求神明佑护。(金)谭处端:《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74页。

金大定七年(1167)冬,谭玉闻知重阳先生在马宜甫(即马丹阳、马钰)家中修炼,遂扶杖前往求见,乞为弟子。起初,王重阳闭门不见,谭玉坚守不走,重阳感其心诚,遂留宿庵中,为其治疗脚疾,历经一月有余,宿疾顿愈。同上书,第66页。谭妻见谭玉久不归家,便来庵中诘问,谭玉怒而休之。王重阳见其能勇断俗缘,甚为赞赏,于是正式收其为全真弟子,为其训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还赠诗一首曰:“超出阴阳造化关,一心向道莫回还。清虚本是真仙路,只要安居养内颜。”同上。

自此,谭处端便辞亲戚,别乡党,从祖师左右。牟钟鉴:《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64页。大定八年(1168),谭处端从王重阳隐昆嵛之烟霞。(金)谭处端:《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69页。重阳死后,谭处端曾护送王重阳灵柩入终南山刘蒋村,守丧三年。此后,遁迹河南伊水、洛水间,宣传全真道旨,广收门徒,并将儒家思想融入道家思想之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谭处端继任全真道掌教。其代表著作有《水云集》、《长真谭先生示门人语录》等。

4.玉阳真人王处一

王处一(1142—1217),世为宁海东牟(今山东省牟平)人。儿时不喜嬉戏,偏好云霞方外之言。王处一出家前的道教色彩颇为传奇:一是传其母周氏夜梦红霞绕身惊寤,是日乃生处一。二是七岁遇东华教主王玄甫授以长生久视之诀。三是十四岁遇玄庭宫主,预言其“他日必扬名帝阙,当与玄门作大宗师”《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61页。。处一初隐居文登牛仙山。大定八年(1168)二月,“诣全真庵,请为门弟子。祖师知其为玄门大器,随从其请”《道藏》(第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29页。,并赐训名处一,号玉阳子(又称华阳子),带其至昆嵛山烟霞洞修仙,“授以正法三十有六”。次年(1169)辞重阳,结庵于查山云光洞(今荣成市铁槎山),独自修炼。王处一未离开山东海疆,一直往来于登、宁之间传教,以弘扬与传播全真道闻名。全真七子之中,王处一是第一个被金廷召见的全真道士,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二十八年(1188)、章宗承安二年(1197)三次入京并主持万春节醮事,极大提高了全真道的知名度,由此传播海内外,风光无限。其代表作有《云光集》等。

5.广宁真人郝大通

郝大通(1140—1213),原名郝昇,字太古,号广宁,宁海(今山东省牟平)人。大通性喜淡泊,无意仕途,偏好黄老等道家义理。据传其尝梦神人示以《周易》秘义,由是洞晓阴阳律历卜筮之术。(金)谭处端:《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444页。大定七年王重阳自陕西到宁海,见大通资禀脱凡,便加以点化,此后二人来往亲密。但因有老母,大通未即入道。大定八年(1168)三月,通母去世,才皈依重阳至昆嵛烟霞洞修炼,重阳改其名为磷,号恬然子。郝大通先随处一归查山(荣成槎山),大定二十二年(1182)后往来于真定、邢、洛间传道,在继承王重阳全真道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道教流派。郝大通一生好读《易经》,深悟《易》理,著有《三教入易论》《示教直言》《心经解》《救苦经解》《周易参同契释义》等。吴枫、宋一夫:《中国道学通典》,南海出版社1994年版,第1001—1002页。其代表著作有《太古集》、《郝太古真人语》等。

6.清静散人孙不二

孙不二(1119—1182),原名孙富香,马钰妻,宁海(今山东省牟平)人,全真七子中唯一的女冠。重阳祖师点化马钰之际,孙富香执弟子之礼,但并未随夫皈依。直至大定九年(1169)五月五日,孙富香才“弃三子屏绝万缘,诣堂以期开度”《道藏》(第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88页。。大定十五年(1175),孙不二西入关中,东游洛阳,寓居凤仙姑洞,广招门徒,专事传道,远近闻讯,纷纷前来受业,遂开创清净派。此派对坤道功夫理论进行了研究,为后世坤道丹法所崇拜,影响颇大。代表作有《孙不二元君法语》《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等。

7.长生真人刘处玄

刘处玄(1147—1203),东莱武官(今莱州武官庄)人。处玄清静自守,夙愿修道,因老母劝阻而未能如愿。金大定九年(1169)春,刘处玄在邻居家墙的高处发现颂词“武官养性真仙地,内有长生不死人”(金)谭处端:《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45页。,出家修道之心更坚。同年九月,出家追随王重阳学道,赐名处玄,字通妙(一说道妙),号长生子,赠诗“钓罢归来又见鳌,已知有分列仙曹。鸣榔相唤知子意,跃出洪波万丈高”《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58页。。重阳先师去世后,与马钰、谭处端、丘处机守孝庐墓三年,遵师遗言随谭长真奔赴洛阳,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了修道与传教活动。大定二十一年(1181),因金朝“牒发事”,刘处玄东归回到了家乡莱州,继续传教。大定二十五年(1185)谭处端仙逝后,刘处玄继任为全真教第四任掌教,执掌教务。全真七子中,刘处玄居崂山时间最长,著述、阐教、讲道最多,著有《仙乐集》《太虚安闲仙集》《盘阳集》《同尘集》《修真文》等,又有《道德经注》《演述黄庭》《阴符经解》等传世。

(二)“三州五会”相继成立

王重阳点化全真七子之后,便在登、莱、宁海三地建会传教,两年多的时间内先后建立了“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和“三教平等会”五个民间社团。五会均以“三教”为名,寓为“三教合一,三教融合”。而“七宝”“金莲”“三光”“玉华”“平等”均与内丹修炼有关,是内丹修炼的目标所在。正如马丹阳所云:“心平等,寿延长。修完七宝聚三光。悟全真,万事忘。玉花绽,金莲芳。馨香滋味满斋肠。行功成,现玉皇。”《道藏》(第2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02页。

1.三教七宝会

金大定八年(1168),在文登姜实的盛情邀请之下,王重阳带领丘处机、郝大通、王处一、谭处端四人由昆嵛山烟霞洞迁居文登姜氏庵。赵卫东:《金元全真道教史论》,齐鲁书社2010年版,第85页。这使重阳道教生活发生了变化:一是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由过去弟子乞食,改为由信徒各家奉养。同上书,第85页。二是传教重点由点化高才转为教化一般群众。[日]蜂屋邦夫:《文登地区所见王重阳的布教活动》,载于《昆嵛山与全真道:全真道与齐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350页。三是传道活动统一安排。在文登传道期间,文登信徒自发成立“三教七宝会”,安排重阳师徒的宗教宣传活动。“七宝”取自《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人身中有七宝……精是水银,血是黄金,炁是美玉,髓是水晶,脑是灵砂,肾是璋璨,心是珊瑚。”《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00页。金大定八年(1168)八月,七宝会成立。王重阳一开始对七宝会寄予厚望,并赋诗《永学道人》七首教示七宝会学道者。但由于七宝会组织松散,不合重阳之意,重阳终离开文登返回宁海。

2.三教金莲会

大定九年(1169)四月,应宁海周伯通之请,重阳师徒迁移到宁海金莲庵传教,至则立金莲堂,八月就本堂立金莲会。

“金莲”之名具有内丹修炼之真谛。王重阳认为“金莲者,乃神之祖”。王重阳《金莲社开明疏》曾言:“窃以慧灯永照,须凭玉蕊之光;性烛长明,决得金莲之耀。内沐三光之秀,外消四假之名。步虚蹑空,探玄搜妙。洗来莹净之乡,出入芳馨之路。各怀珠璧,共捧琼瑶。显要全神,须令养气。消通斯诀,请挂芳衔。”(金)王重阳:《王重阳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59页。这篇《疏》充分表明王重阳取“金莲”之名,显内丹修炼之法之意。

王重阳还作《金莲会诗》三首同上书,第141页。向民众宣传全真修道思想和教旨教规:

 

诸公须是助金莲,愿出长生分定钱。逐月四文十六字,好于二八结良缘。

长生永结金莲社,有始有终无谄诈。诸公不可半途止,直待王风去则罢。

劝君莫恋有中无,无无休失无中有。有有养出玉花头,头头结取金莲首。

 

第一首诗要求金莲会会员每月必须缴纳四文钱的会费,以维持社团活动费用。第二首诗要求会员必须坚持参加活动,不能有始无终,半途而废。第三首诗要求教徒不要追求内丹技巧,安心定神,最终结成金丹。[日]蜂屋邦夫:《金代道教研究——王重阳与马丹阳》,钦伟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121页。

3.三教三光会

金大定九年(1169)九月,王重阳师徒又迁移到登州,在福山县建立“三教三光会”。三教三光会现存资料很少,难以再现重阳师徒之布教情形。即便是对于“三光”的含义,王重阳也没有明确的表述,但我们可从重阳诗词中略窥其意。王重阳诗词中有“外三光”和“内三光”之分。外三光专指日、月、星,重阳有诗云“乾坤一判三光秀”“运三光处,五彩腾明”。内三光则指的是精、气、神,有诗云“禀三才,立三教,得三光,三丹宝聚”(金)王重阳:《王重阳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86页。

4.三教玉华会

在福山不久,重阳师徒迁往蓬莱,并在蓬莱建立三教玉华会(一说三教玉花会)。“玉华”一词代指“命”或“元气”,与“金莲”并提,寓意“性命双修、气神合一”。

玉华会现存资料有二:

一是《十九枝图》。同上书,第337页。以圆形下面的栾字为起点,向左运转,依次为栾潘皇马姜张李杨宋三马蹇徐赵韩温姜宋周,这是当时玉华会的十九名成员。[日]蜂屋邦夫:《金代道教研究——王重阳与马丹阳》,钦伟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7页。圆中之诗“一轮明月吐光辉,桂树香传十九枝。正到中更分子午,放开灵彩射瑶池”,则是重阳用明月、桂树和瑶池来美化玉华会的活动。《十九枝图》后有诗:“尽知常与道为邻,搜得玄玄便结亲。悟理莫忘三教语,全真搜取四时春。养成元气当充满,结做灵神没漏津。十九光明如我愿,敢邀相伴乐天真。”(金)王重阳:《王重阳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337页。这表明玉华会秉承三教合一之理念,希望道众能把持逍遥自在的本性。

二是《玉华会疏》。王重阳通过《玉华会疏》告诫玉华弟子日常修炼之法,并予以勉励。《玉华会疏》全文:

 

切以能全呼吸定喘息,实非难;会养气神调冲和,应甚易。性凭三曜,命变五行。出阴阳造化之端,在清静虚无之上。要开金蕊,须种玉花。馨香吐而透人晴空,明艳显而朗舒碧汉。得自然而轻九转,得自然而没七还。自结大丹,自通玄妙。既为脱壳,便是登仙。显露赤心,请题芳号。同上书,第140—141页。

 

5.三教平等会

金大定九年(1169)九月,重阳到达莱州掖县(今莱州市),十月成立“三教平等会”,至此“三州五会”正式形成。“平等”会放在最后,取其贯通集大成之意。王重阳在《三州五会化缘榜》中言“平等者,道德之祖,清静之元,首看莱州,终归平等,为玉华、金莲之根本,作三光、七宝之宗源。”同上书,第255页。这是王重阳内丹思想的核心所在,也是对其道教思想的高度概括。

“三州五会”主张“三教合一,全真而仙,性命双修,功行双全,可以说涵盖了全真教的全部思想内涵”牟钟鉴等:《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36页。。“三州五会”在短短两年之内,组织形态和教规管理日益完善,吸引了大量的教众,奠定了全真教在山东沿海地区的地位。这说明全真道选择这样一种宗教传播形式是成功的。其成功之经验:一是会首管理制度的落实。五会虽是由信众自发组织而成,但是规定每会必须有发起人或会首,如平等会的会首是徐守道,刘兆鹤、王西平:《重阳宫道教碑石》,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页。三光会的会首是周彬甫。(金)王重阳:《王重阳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70页。二是以庵为据点传播思想。五会建立之初都有庵堂为条件,如姜氏庵、宝莲庵,这是全真教徒传道的场所。庵堂若难成立,则不具备设社的条件,例如文登玉花社最终破产。三是以长生作为吸引道众的主要手段。重阳《五月一日》诗云:“奉白金莲社里人,蕤宾月一起良因。诸公若悟灵山食,暗换长生不老身。”同上书,第157页。

三 全真七子在山东的传教活动 `

全真七子均是山东人,在山东修道多年,但是由于“七子”在山东修道传道的时间不同,因此他们对山东道教发展的贡献和影响也就不同。马钰作为全真掌教,在山东开展了一系列布教活动。丘处机西行后东归栖霞修建宫观布教,广收门徒,制定《全真教榜规》。谭处端在铁槎山修道两年。玉阳子王处一,是全真七子中唯一以山东昆嵛山及以山东作为主道场的传道者,独自承担着在山东弘扬全真道的重任。郝大通则在山东传道22年。孙不二曾修炼于泰山。刘处玄于莱州大修宫观作为传道之所,并大规模购买观额和度牒。都对山东道教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一)马钰在山东的传道活动

马钰自金大定八年(1168)二月弃家修道,因头疼之疾后回乡休养,于十月一日获准继续修道,自此追随重阳真人进行传道。在大定九年(1169)十月之前,一直忙于山东牟平会社的建立和教义的传播,此后在重阳逝世于开封后便奔赴陕西传道布教。直至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春,马钰因“牒发事”,这才东归山东,开始在登、莱、宁海三州大阐教化。马钰东归后虽然在世仅仅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但是对山东全真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推动。

1.马钰的主要布教活动

马钰回到山东之后,作为全真掌教,开展了一系列的布教活动,主要有大阐教化、“拆洗”五会,修建宫观、大兴斋醮、展示神异、修建宫观等。赵卫东:《马钰东归及其对山东全真道的影响》,《齐鲁文化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160页。

(1)大阐教化。全真道士有很多的清规戒律。王重阳认为“大凡学道,不得杀盗。饮酒食肉,破戒犯愿”(金)王重阳:《王重阳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39页。,要求全真道士必须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即不说谎)、不饮酒。回归宁海之后,马钰发现三州信徒杀生者众多,便利用信众对全真教的信服,开始戒杀教化。在马钰的教化和影响之下,屠户六清焚毁砧器戒杀生,鞠斌、郭亨、栾周等聚渔网而焚之。

(2)“拆洗”五会,修建宫观。《全真第二代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马宗师道行碑》载:“二十一年冬,师谓门人来灵玉曰:‘世所称衣服旧弊重修洁者何名?’曰:‘拆洗。’师曰:‘东方教法,年深弊坏,吾当往拆洗之。’未浃旬,官中有牒发事,遂以关中教事付丘长春为主张焉,仙仗东归。”(金)马钰:《马钰集》,赵卫东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321页。马钰到莱州后,发现原先设立的五会因各种原因不是凋敝就是名存实亡,因此马钰决定重兴五会。马钰先后作《赠五会道众》《赠莱州平等会首》《平等会》《赠三光会首周彬甫》等诗词劝告五会子弟,对五会会众的不当言行加以约束,注重清净之举,教风日渐纯正,响应者众多。

(3)大兴斋醮。马钰认为可借斋醮扩大全真影响,因此东归后多次应邀举行醮事。大定二十二年(1182)五月,东牟旱灾严重,州县官长请马钰举行了祈雨仪式;同年九月九日,马钰在昆嵛山契遇庵行孤魂醮;次年四月十三日,在芝阳掌醮救亡灵;下元日(农历十月十五日),应文登(文山)县令尼庞古武节的邀请,行九幽醮济度亡魂;十二月二十二为王重阳诞辰,马钰醮于游仙观,羽化成仙。马钰的很多诗作均与醮事有关,如《赠莱州醮首王永暨众道友》《文登县黄箓醮赠道众》《赴黄箓醮赠道众》《赴莱州黄箓大醮作》《赠莱阳县众醮首》《赴登州黄箓大醮》。

(4)展示神异。马钰在山东胶东行化期间,咒井水、活枯木,行神异,吸引了大量的教徒。刚回宁海,马钰见金莲堂井水咸苦,难以饮用,遂临井而咒之,井水变甘,《道藏》(第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20页。人们称之为灵液。次年四月,黄县全真庵松竹干枯,崔公询问丹阳:“松竹是否可活。”丹阳以诗作答,并叫门人于知一修去松竹的黄叶,并浇灌了洗脸水,不过十日松竹返青。[日]蜂屋邦夫:《金代道教研究:王重阳与马丹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1页。种种奇异之行,更增添了神秘色彩,增强了道教神异的说服力。

(5)修建宫观。马钰返回山东后便开始了道教宫观的修建工作。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四月,马钰东归至昆嵛山紫金峰,认定此为全真五祖之一东华帝君王玄甫的修炼故址,遂在山之阴建“契遇庵”,在山之阳建“东华观”,后更名为“东华宫”,最终成为元代全真教的东祖庭之一。张广保:《金元全真教史新研究》,青松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同年九十月间,马钰在文山与七宝会众共创七宝庵。同年,马钰受钰庵。钰庵本为范明叔之花园,因范与马钰友善,又曾经与王重阳会于此,便送与马钰为修身养性之地,后改为玄都观。这些庵堂后均成为马钰的道场。

2.马钰弟子在山东的传道活动

马钰一生所收弟子最多,难以计数,其中以关中收徒为最。后为扩大全真教影响,东归后又收众多弟子。这些弟子把全真思想从山东带到全国各地,对于弘扬全真精神、巩固全真教在中国道教发展中的地位,使之成为金元以后与南方天师道相对应的中国道教两大教派之一起了重要作用。

马钰东归宁海,随行弟子有姚珐、曹瑱(一说曹填)、宋明一、刘真一、苏玹、柳开悟、来灵玉等。马钰仙逝后,这几名弟子都离开了山东。姚珐北上河北滏阳白云庵传道,曹瑱先是继承丹阳遗志传道于胶东各地,后在明昌年间奉丘处机之命,赴燕、蓟一带传道。宋明一复入关中,居祖庭。刘真一游抚宁县(今属河北),筑重阳观以居。苏玹先于登州、莱州传道,后赴燕蓟传教,住崇福观。柳开悟传道燕、蓟一带。张晓松:《丘处机大传》,青岛出版社2006年版,第55—58页。来灵玉去向不详。

雷大通传道峄山。雷大通(?—1211),延安敷政(今陕西延安市)人,世为延安巨族。雷大通乃饱学之士,曾以词赋夺魁乡试,时人称为解元。大定十五年(1175)春天,耳闻有人诵读催人出家之歌:“可叹愚迷谩用功,浮华一梦转头空。何如立志修仙举,永住三山最上宫。”《道藏》(第19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21页。出门即见仙诗刻于地,遂立学仙之志。同年秋,径赴终南拜谒马钰。马钰留于座下,训号洪阳子。马钰东归后,留居祖庵。大定二十四年(1184),大通闻马钰羽化,前往山东祭坟。明昌初(1190)西返过滕郡(今山东滕县),见峄山岩壑秀丽,遂留居此山筑庵传道。

3.马钰的山东籍高徒

刘真一(?—1206),道号朗然子,世为山东登州黄县(今龙口市)巨族。大定年间投丹阳门下,出家修道。丹阳返山东,真一随行。丹阳逝前,叮嘱真一赴北方弘道,真一果不负师教,在河北抚宁县建重阳观,收徒数千人,创建大小道观三百余处。被称之为:“北方道风洪畅,先生阐扬之力居多。”《道藏》(第19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21页。

宋明一,本籍登州福山,道号昭然子。自幼治儒学,因不满当世而常有出尘学道的志向。大定十三年(1173)往祖庵拜丹阳为师,道功与日俱增。丹阳东归,明一随行在侧,并动员自己的母亲和兄弟姐侄六人拜丹阳为师。丹阳去世后明一复入关中,居祖庭。丘处机东归后,宋明一受法旨充任祖庭尊宿,新入道者均由其引度。正大丙戌(1226)北兵下秦川,民庶惊扰,避地南山,道众俱入涝谷先生独不肯往……兵卒至灵虚殿宇悉为灰烬。明一与灵虚观同归于尽。同上书,第531页。

吕道安(1142—1221),出身宁海望族,幼年时即憧憬“玄风”,父母辞世后,于大定十三年(1173)入关至终南,拜马丹阳为师,多得熏陶。大定二十年(1180),取代陈知命任祖廷庵主,抚育道众,后传道陕西。承安三年(1198),吕道安为道观买度牒300个,敕额者达数十处,章宗赐全真祖庵为灵虚观,授吕道安“冲虚大师号,使掌敕牒,主领观事”。同上书,第531页。

于善庆(1166—1250),字伯祥,祖籍山东宁海,不茹荤,长通经史,雅嗜道德性命之学。大定二十二年(1182)五月,丹阳东归后在金莲堂讲座,善庆前往学道,丹阳收其为徒。善庆初时立道不坚,祖父彦升勉励支持。丹阳感彦升之德,度善庆亲人入道,赐其父法号道济,赐其母法号道清,赐其姐法号妙静。马钰去世后,善庆又拜丘处机、刘处玄、王处一、谭处端为师,正大三年(1226),金廷遣中使专召,就任汴梁中太一宫提点。同上书,第536—539页。

4.马钰东归对道教在山东传播的影响赵卫东:《金元全真道教史论》,齐鲁书社2010年版,第122—123页。

马钰的布教活动开创了全真道在山东乃至全国传教的新局面,使产生于山东地域全真道教走向全国并产生了重要影响。

(1)为王处一和丘处机的被宣大定二十八年(1188),丘处机首先取得当时信奉道教的金世宗青睐,一月内两次在京召见,寻问其长生与治国保民之术。丘处机对金世宗“剖析天人之理,演明道德之宗,甚惬上意”。这是丘处机首次向最高统治者宣传自己的主张,并取得了成功。金世宗不仅亲赐大桃以示褒奖,让他主持万春节醮事,而且下令在宫庵中塑全真教创始人王喆之像以为纪念,为丘处机扩大全真教的影响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无疑起了重要作用。准备了条件,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经过马钰不惜余力的布道,全真教获得了实质性的发展,其影响力日益提升,得到了金廷的关注和认可,这才有王处一和丘处机的奉召。另一方面,马钰劝导同门要广开教门,大开教化。王处一和丘处机秉承教诲,多次应诏主持斋醮大事。

(2)对山东全真教的阐道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马钰对传道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神异和醮事吸引道众。马钰在山东传道期间以灵异现象闻名,刘处玄、王处一在传道过程中也屡展神异,这成为早期全真教吸收道众的手段和方法。全真教自马钰之后非常注重醮事在传教中的作用和影响,往往会应道众之请求举行斋醮活动。二是改变只拜一师的传统。马钰不拘一格,多次遣送弟子去其他同门处修炼,如遣赵九古、毕知常至丘处机处学道,故而马钰很多弟子后期都追随丘处机,如乔潜道、李冲道、于通清、宋明一、吕道安、于善庆等,丁善庆更先后拜丘处机、刘处玄、王处一、谭处端为师。

(3)改变了全真教道士的修持方式。王重阳认为修道必须行苦,认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金)王重阳:《王重阳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76页。。马钰承其意,在陕西行道期间“居庵不过三间,道伴不过三人”《道藏》(第3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35页。。东归宁海之后,三州士庶施庵者众多,庙观多而豪华,马钰的修道方式遂改为住庵,不再坐环苦行,这就开启了全真道徒大建琳宇之先河。赵卫东:《马钰东归及其对山东镇道的影响》,载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齐鲁文化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二)丘处机在山东的传道活动

金明昌元年(1190)正月,金章宗下令“制禁自披剃为僧道者”(元)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3页。。十一月,“以惑众乱民,禁罢全真及五行毗卢”同上书,第216页。。明昌二年(1191)一月,“敕亲王及三品官之家,毋许僧尼道士出入”同上书,第217页。。丘处机深感山东传道环境远胜于陕西,遂产生了东归的念头。明昌三年(1192)四月,丘处机启程东归,十月到达栖霞,开始了在山东的布教活动。其主要贡献表现在修建宫观、布教山东、广收门徒、制定《全真教榜规》等方面。

1.修建宫观

丘处机回乡之后,费时一年修建滨都观。滨都观建于丘处机故居之上,而丘祖籍栖霞滨都里,故名“滨都观”。该观是丘处机在金明昌二年(1191)到金兴定二年(1218)的主要道场。金承安二年(1197),金章宗赐额“太虚”,遂称为“太虚观”。太虚观建筑豪华,金碧辉煌,为当时胶东第二大道观。此后,丘处机不断在各地营造宫观。金泰和年间(1201—1208),丘处机扩建昆嵛山烟霞洞的全道庵,并请观额为“神清”。金泰和六年(1206),丘处机再到宁海,将马丹阳的故居改为玄都观。

2.布教山东,广收门徒

丘处机以太虚宫为传道之所,频招道徒,四处讲经布道,宣传全真教义,足迹踏遍山东全省。丘处机先后到燕京、青州、昌乐、潍阳、博州、莱州、招远、蓬莱、黄县、宁海、文登、海阳、福山、昌阳(今莱阳市)等地设坛传道。泰和八年(1208),丘处机应昌阳道友之请,至望城永真观(今莱西市望城观)讲道。泰和五年(1205)和大安元年(1209),丘处机两次应道友之邀,将全真道传播到崂山。金贞祐二年(1214),丘处机到昆嵛山布教,作《神清观》16首并序。为规范全真教徒言行,丘处机制定了《全真教榜规》,明示众道知悉。刘德增:《山东重要历史事件:宋元明清时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在山东传道期间,丘处机收徒众多,如李志常、张志素、潘德冲、夏志诚、綦志远、孟志源等都是全真教的风云人物。李志常(1193—1256),字浩然,号真常子,开州观城(今山东莘县)人,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拜丘处机为师。张志素(1187—1268),号谷神子,睢阳(今河南商丘)人,泰和年间(1201—1208年)谒长春随行师侧。潘德冲(1190—1256),字仲和,号冲和子,淄之齐东(今山东邹平、高青两县部分地区)人。夏志诚(1172—1255),号清贫道人,济南章丘人,泰和元年(1201)诣栖霞,师礼长春。綦志远(1190—1255),字世玄,号白云真人,莱州掖县人,金大安元年(1209)投丘处机之门。孟志源(稳)(1187—1261),字德清,号重玄子,莱州人,金章宗泰和三年(1203)拜师。

3.制定《全真教榜规》(长春真人规榜)

《全真教榜规》有云:“夫住庵者,清虚冷澹,潇洒寂寥,见性为体,养命为用,柔弱为常,谦和为德,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在众者常存低下,处静者勿起尘情,所有尘劳,量力运用,不可过度,每一衣一食,不过而用之,每计庵粮,不可积剩,治身衣物,不可贪求,或常住之物,有余者济赡往来经过贫难之士……”《道藏》(第3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60页。榜文规定的都是道众日常生活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体现了丘处机的目的和管理意图。

(三)王处一在山东的传道活动

玉阳子王处一自金大定十五年(1175)孙不二离开山东起,到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刘处玄东归止,整整六年的时间都独自承担着在山东弘扬全真道的重任,因此,对于山东全真道的发展,王处一功不可没。

1.王处一在山东的道场变迁

王处一道场主要分布在浔山、铁槎山、昆嵛山(含余脉小昆嵛山)地区。金大定十三年(1173)前后,王处一修道于文登浔山和牛仙山。大定八年(1168)二月至大定九年(1169),拜师重阳,随行到昆嵛山烟霞洞及圣经山姜氏庵学习道法。大定九年(1169),王处一奉师命归隐荣成铁槎山云光洞,直至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这一时期,王处一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度人逾万,门人一度占本教门徒三分之二,为全真教弘扬做出了重大贡献。

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之后,王处一声名远播,深受金廷器重。大定二十八年(1188),王重阳返乡之际被道徒留在了宁海昆嵛山圣水岩。为了留住玉阳真人,道徒们营建玉虚观(后称圣水观),并建碑立传。此后该观成为全真著名宫观,乃山东三大观之一。“贞祐四年(1216),文登人请居天宝,”将已是75岁高龄的王处一迎至文登县天宝观,次年四月二十二日,王处一沐浴衣冠,拜上下四方毕,端坐留颂而逝。(金)谭处端:《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374页。

2.王处一对山东道教的贡献

王处一通过自己在山东的布教,缓解了王重阳仙逝和全真六子离开山东的危机,对扩大山东全真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在山东民间的行化巩固了全真教的民众根基,同时,借助与金廷的关系为全真教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

(1)巩固了全真教的民众根基。王处一主要采取了三种传教方式:一是举办法会,弘扬教理。王处一借助“三州五会”的方式,在五会之地多次开办法会。如《赠文牟新出家众》中就言“传播清音满故乡,文牟法会愈恢张”同上书,第300页。。二是运用法术行医治病,获取支持。王处一多次帮人除邪治病,四方有病者来如辐凑,将神仙和救世的形象塑造在民众心目中。三是大行醮事。王处一斋醮范围非常广,深入民间各个乡里村庄的角落。经此三途,全真教深入民心,极大扩大了全真教在胶东地区的影响力,为刘处玄、马钰等人的回归和布教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2)为全真教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王处一在全真七子中最受金廷器重,先后五次被宣,即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大定二十八年(1188)十二月、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六月、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泰和三年(1203)。前三次宣召探求养生之道,并让其主持亳州太清宫普天大醮。金代皇帝对道教并不是很尊奉,却屡次征召王处一,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全真教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当时太一教掌教萧道熙去世,太一教的影响力减弱,此时全真教历经20余年的沉淀和苦修,社会影响力大有提升。二是王处一法术高超,名达帝阙。王处一云光洞九年苦修,道业大成,“出神入梦,召雨摇峰,烹鸡降鹤,起死嘘枯”《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78页。,是征召首选。三是全真长生之术的吸引。全真教中有很多的养生和长生之术,这完全符合皇帝养生长寿的需要。金世宗晚年纵欲过度,身体极度虚弱,两次召见王处一,极有可能是想获取长生之方。

王处一借金世宗召见之机,阐述全真教师承和教义,消除了其对全真教的戒心,取得了社会合法性的契机。他向金廷推荐刘处玄和丘处机等全真道人,进一步扩大了全真道人的影响度。他在与金廷的交往过程中,还为全真教争取了很多的观额。金世宗时期,无观额的私庵是不合法的,王处一向朝廷买下了大量的观额,使原先之会堂发展成为合法的道观,如七宝堂发展成为七宝丹霞观,金莲堂扩充成为龙堂观等。

(四)刘处玄在山东的传道活动

大定二十一年(1181),刘处玄由洛阳东归莱州,此后一直以莱州为中心在山东传教,共计22年。刘处玄回莱州之后,大修宫观。大定二十二年(1182),在莱州道众及信徒的帮助下,刘处玄于莱州武官庄故居首建武官观。此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在所道院,武官为之冠,嚣次之,圣水又次之”陈垣编纂:《道家金石略》,陈智超、曾庆瑛校补,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471页。,这是全真教大规模修建道观之始,标志着全真教修行方式的转变。承安四年(1198),金章宗敕封观额“灵虚”,遂称为“灵虚观”。除此观外,刘处玄还建有太微、龙翔、集仙、妙真四观,作为传道之所。

除了建造宫观之外,刘处玄还大规模购买观额和度牒,如金承安三年(1198)刘处玄就曾购买数十观额、300度牒,用于全真教发展之用。刘处玄在山东的弟子众多,知名者有二人。一是于道显。于道显(1167—1232),号离峰子,文登人。未满二十,师从刘处玄,精于老庄之学,有《离峰老人集》传世。二是崔道演。崔道演(1140—1221),字玄甫,号真静,深得刘处玄真传。金末元初崔道演仍坚守山东传道,并在山东肥城布金山收徒张志纯。

除以上“四子”外,谭处端、郝大通、孙不二三人也对山东道教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谭处端曾在铁槎山修道两年,郝大通于金明昌初年(1190)东归至金崇庆元年(1212)仙逝,在山东传道22年。孙不二曾修炼于泰山。在全真七子的努力之下,全真教的教义得到了普遍宣传,传道范围突破了胶东,并走向全国,为元代全真道教的传播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