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金代道教概说

金代道教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虽然崇道是北宋亡国的重要原因,但是金代人们并未因此排斥道教,而是在不安定的环境下依然寻求道教的庇护。特别是一些未能南迁或不愿南迁的汉族儒士,在对现实绝望的情势下,开始隐于道教,并对道教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建了新的教派,使道教在金朝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王德朋:《金代道教述论》,《中华文史论坛》2004年第3期。涌现出了如净明派、太一道、真大道教、内丹北南内丹南宗主要在南方广大地区传教,活跃于金代,元后期与北方全真派合并。内丹南宗以“南五祖”为首。南五祖为悟真紫阳真人张伯端、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琯紫虚真人白玉蟾。宗等新的道教派别。其中净明派,又称净明忠孝道,始见于南宋初。该派奉东晋道士许逊为祖师,以江西南昌西山为中心,因传播“净明忠孝大法”而闻名。它不但主张儒、道、释三教合一,还建立起相当系统的教义理论。金代皇室对道教相应的管理政策,使金代道教发展出现了某些新特点,也使金代山东道教进入了一个特别兴盛的阶段。

金代北方有三大道教派别:萧抱珍创立的太一道,刘德仁创立的大道教(后改为真大道教),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内丹北宗)。其中,全真道、大道教是在山东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太一道、真大道教、内丹北宗(后称全真道)等北方新道派,与在南宋理学背景下出现的南方净明道遥相呼应,使整个中国道教呈现出兴盛与繁荣的态势。

一 太一道

太一道,也称太乙道,创立于金熙宗天眷初(1138),后并入正一道。太一道创立后,势力迅速发展,“东起山东,西至陕西,北至哈剌和林,几乎遍及整个江北地区”[日]洼德忠:《道教史》,萧坤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20页。。其之所以取名“太一”,原因有三:一是“盖取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周永慎:《历代真仙高道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7页。。二是《元史·释老传》云:“传太一三元法箓之术,因名其教曰太一。”(明)宋濂:《元史》(全15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530页。三因该派尊奉太一神为最高天神。太一道以祈禳劾治、治病驱邪为主事,但也强调“心灵湛寂、冲虚玄静”秦学颀:《宗教文化赏析》,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页。的内修功夫。太一道受儒学影响较大,重视忠孝等纲常伦理。

太一道教义包含浓厚的符箓济世思想:(1)太一道以符水祈禳为主事,以巫祝之术御世。太一道世传以太一三元法箓为嗣教之信,以符药救济世人。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85页。(2)太一道以行善为仙基,注重人伦和周贫济苦。二祖萧道熙“生平好赈施,养老恤孤近百人,人以镪五千月给为率,死乃已。贫者丧不能举,衣被棺椁,为俱具之”(元)王恽:《秋涧集》卷四十七《太一二代度师赠嗣教重明真人萧公行状》(见《景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集部·第53册·别集类·秋涧集》)。。三祖萧志冲,喜爱读书,老庄之外,兼通诸史诸书,字号“玄朴子”。四祖萧辅道掩眼见“暴骨如莽,侧然哀之。遂刮衣盂所有,募人力敛遗骸”同上。,更为社会人士所称道。

二 真大道教

真大道教,初名大道教,创立于金熙宗皇统年间。金代真大教的传承,历经刘德仁、陈师正、张信真三代。

大道教初祖刘德仁(1122—1180),号无忧子,沧州乐陵(今山东乐陵)人。他本为儒生,但是战乱之灾和民族压迫之苦,终使其投身道教。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刘德仁称太上老君下降授《道德经》要言,使传玄妙大道,“一时州里田野,各以其所近而从之。受其教戒者,风靡水流,散在州郡”吴枫、宋一夫:《中华道学通典》,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1279页。

金大定二年(1180),刘德仁辞世,陈师正嗣任掌教,为大道教二祖。陈师正(?—1194),字正谕,号大通。家贫,幼渔于河,后投于刘德仁门下,掌教15年,其时正当金代盛时,大道教团也蓬勃发展。《洛京缑山改建先天宫记》载其“弘宣祖道,度人罔极,设化无方,阐教垂一十五年,法寿则莫得而识”陈垣编纂:《道家金石略》,陈智超、曾庆瑛校补,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818页。

大道教三祖为张信真(1164—1218),号希夷子,道号纯阳真人,青州乐安(今山东广饶)人。张信真幼喜读书,年十五,参礼陈师正为道士,金明昌五年(1194)嗣教。《洛京缑山改建先天宫记》中说张信真“禀质不凡,行法好古,敷宣圣教,克肖先师,处世五十五年,阐教二十五载”同上。

大道教四祖毛希琮(1186—1223),号元阳真人,生于金元之际,居燕京玉虚观,掌教五年。史称其“见性达聪,罔愆成法,心厌尘世,不永斯年,掌教五星有奇,得年三十八岁”同上。。毛希琮掌教期间,金国国运日衰,大道教于兵革中以柔自存,幸存下来,但是随后内部发生了分裂。

真大道教以清静无为、少思寡欲、和光同尘、知足常乐、慈俭不争为教义。以禁世欲、禁杀生、禁饮酒、止邪念为戒律;以朔望礼拜,祈祷治病,召神劾鬼,自力耕作,苦节危行,不求他人施舍,不崇尚符箓,不涉金丹神仙为教行。李山:《三教九流大观》(1—3册),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24页。刘德仁所定大道教教规九条:“一曰视物犹己,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曰除邪淫,守清静。四曰远势利,安贱贫,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五曰毋事博弈,毋习盗窃。六曰毋饮酒茹荤,衣食取足,毋为骄盈。七曰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曰毋恃强梁,谦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学者宜世守之。”(明)宋濂:《书刘真人事》《宋文选公集》,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卷二十六。这九规反映了大道教融合儒、墨、道、释诸家思想,特别是援儒入道的特点。

大道教的教义迎合了金廷的需求,因此金廷对该教予以承认和保护。大定元年(1161),金世宗首次召见刘德仁。《文史知识》编辑部:《道教与传统文化》,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83页。大定七年(1167),诏刘德仁入居中都天长观,赐号“东岳先生”。“东岳”者,盖取刘德仁所居山东淄川附近的泰山而言。“先生”是两宋朝廷对道士的最高赐号,刘德仁是金代道士中第一个受此封号的人,可见金廷对其教的赏识和重视。

三 内丹北宗

内丹北宗(全真道派)创于金人统治地区长安一带,该派尊东华少阳、钟离正阳、吕岩纯阳、刘海蟾、王喆为“五祖”。实际创始人为王喆,他潜修于终南山下,以“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传道宗旨。金大定七年(1167)远游山东,在胶东半岛度化七位弟子,又称“北七真派”,其中丘处机所创的龙门派影响最大。

内丹北宗以“全真五祖七真”为领军人物。“北五祖”为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蟾、辅极帝君王重阳。闵智亭:《道教全真派五祖七真金元高道传》,中国道教学院编印1990年版,第4—10页。王玄甫,即民间传说“八仙”中的铁拐李,世称东华少阳。钟离权,即“八仙”中的汉钟离,名权,字云房,世称钟离正阳。吕洞宾,原名吕岩,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岩纯阳。刘海蟾,原名刘操,字宗成,号海蟾子,世称刘纯佑。王喆即王重阳,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后改名喆,字知明,道号重阳子,故称王重阳。七真为长春真人丘处机、丹阳真人马钰、长真真人谭处端、玉阳真人王处一、广宁真人郝大通、清净散人孙不二、长生真人刘处玄。唐代剑:《王嚞·丘处机评传》,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41页。“北七真”乃辅极帝君王重阳在胶东半岛度化的七位弟子。北七真传教期间,全真道形成了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龙门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七个分派。王重阳将丹派与道派合二为一,开创了内丹北宗并以道派教团形式弘扬丹道学,在道教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内丹北宗以“澄心定意,抱守归一,存种固气”为“真功”,以“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功行俱全,故名全真。吴枫、宋一夫:《中国道学通典》,南海出版社1994年版,第997页。全真教的教派特色浓厚:一是三教平等合一思想比较突出。全真道提出“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道藏》(第2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93页。的融合学说,更规定以三教经书《道德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孝经》为全真道士必修的经典。劳子、盛励:《儒佛道百科辞典》,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页。二是修炼理论上主内丹修炼,不重斋醮和科仪,不事符箓与黄白之术。全真道一反旧教肉身不死、即身成仙的追求,强调“阳神”“真性”不死。主张性命双修,先修性,后修命,认为“修道即修心”,修真养性是道士修炼唯一正道,除情去欲,识心见性,使心地清静,才能返璞归真,证道成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第7—11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946页。三是教义中出世思想浓重。全真教极力贬斥世俗人生价值,宣扬人生是“苦海”,家庭是“牢狱”,夫妻恩爱是“金枷玉锁”,劝人舍妻舍子,“跳出樊笼”以离“苦海”。四是修行方法上主清修,提倡出家、禁欲、苦行。因此在教制教规上,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清修,不蓄妻子,持斋茹素,并制定了严格的清规戒律,对犯戒道士有严厉惩罚,从跪香、逐出直至处死。同上。五是传教方式,全真道注意大众化。为广招信徒,王重阳注重在下层民众中传教,广为结纳中层士大夫阶级,谋求上层达官贵族、皇家宗室的支持,因此教派基础深厚,思想意识渗透到各个阶层,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