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性与中国化
- 贾后明
- 2691字
- 2021-03-26 19:52:06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价值论评价
古典政治经济学之所以将价值理论作为一个重点研究,正是由于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商品交换的品种和地域日益扩大,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日益背离,要求人们对商品交换的基础或实体做出回答。从资本主义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实行的是等价交换而不是权力交换,在等价交换中的等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这种等价交换的依据是什么,合理性是什么,也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必须解决的问题。正因为如此,西方经济学家才把价值理论作为其研究的基础,提出了各种各样价值理论来说明等价交换的基础。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如斯密等人都几乎本能地看到了劳动创造价值,人们进行商品交换基础是劳动交换。这一方面是由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时期还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不过是要用劳动价值论说明封建地主对劳动者剥削是不合理的,从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当然,他们也看到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获利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依旧坚持劳动价值论就会对资本家的存在构成威胁,所以从斯密开始,就在劳动价值中提出了生产要素创造价值或生产费用价值论等观点。斯密在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费用价值论之间的矛盾到了李嘉图就更加明显,李嘉图因为解决不了这一矛盾而最终使自己的劳动价值论无法坚持下去,李嘉图学说最终破产了。由于作为本质的价值与作为现象的价格在结合上存在许多中间环节,因此当他们试图用劳动价值论来解释价格实际运行时,发现其中存在很大困难,他们在对现实商品价格进行分析时不再坚持劳动价值论。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后,生产费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就日渐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价值理论。
一 生产费用或成本价值论
生产费用或成本价值论是一种客观效用价值论,源于斯密,但明确提出的是萨伊。萨伊的思想与其对“效用”的定义和理解有关,他说:“人们所给物品的价值,是由物品的用途而产生的……当人们承认某东西有价值时,所依据的总是它的有用性。这是千真万确的,没有用的东西,谁也不肯给予价值。现在让我们把物品满足人的需要的内在力量叫作效用。我还要接下去说,创造具有任何效用的物品,就等于创造财富。这是因为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而物品的价值就是财富所构成的。”因为他把财富即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效用,以此来确立其价值,必然就会把所有生产中的费用作为价值组成部分。不过,这时的商品效用或价值还有客观性。后来经过马尔萨斯、西尼尔、约翰·穆勒、托伦斯等人,在相当长时间是西方经济学的主要价值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价值决定于生产费用,而生产费用则是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服务价格的总和。生产费用价值论的前提是承认生产中的各种要素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甚至创造了价值,因此各种生产要获取的代价或费用都构成了商品价值。
生产费用价值论的实质是承认商品生产中的各种费用都是生产必需的,包括资本费用、劳动费用和土地费用,这种价值论把资本主义的现实关系合理化,把由于资本主义市场交换关系而形成的各种费用作为商品价值的构成要素,并且作为新商品的价值,作为新的交换的基础。萨伊的三要素创造价值说,把作为物质或生产条件的要素与作为价值构成的费用等同,用物质作用来论证货币作用,是一种循环论证。生产费用不是价值创造的真正源泉,而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一种关系反映,不能真正反映商品价值的构成,虽然费用构成是资本主义生产中不可缺少的。
生产费用价值论在西方经济学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被广泛接受,其原因在于较好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现实中商品价格构成的基本要素,成本核算是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的基本工作,成本费用是定价的基础。不过,成本费用价值论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价值论,因为并不能解释商品价值的真正来源,尤其是当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剔除后,商品交换的真正基础更难以体现。
二 边际效用价值论
生产费用或成本价值论还是一种客观效用价值论,因为在萨伊等经济学家看来,价值就是效用,由于费用或成本是商品生产前即已发生的费用,不管如何生产,这一费用成本已经形成,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也不可能被消灭,因此是一种客观存在。
但是,客观效用价值论存在两大问题:其一,无法解释利润来源。如果将通过交换获得的生产要素费用作为价值,那么资本费用已经支付,企业利润就不再是资本的价值,利润来源就无法说明。其二,生产费用或成本是支付生产条件的货币,而不是实际在生产中产生作用的物质。即便说生产要素创造价值,也不能以费用来计量价值。更何况,资本主义的分配现实说明资本在对劳动的关系中处于强势,根本不是资本创造价值,但资本却可以利用其地位将劳动创造的价值据为己有。客观效用价值论不能解决以上难题。
正是在上面的困境下,西方经济学发展了主观效用价值论。主观效用价值论关键是对效用作了主观的解释,认为效用就是商品对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而人的需要满足程度则是一种主观性评价。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都试图为效用找到一个可以度量和比较的方法,以此说明效用不是完全的主观产物,但是效用本身就是一个主观产物,所以当边际方法没有得到使用前,主观效用价值论并不为主流经济学所接受。1871年边际革命后,边际方法首先在效用价值分析上得到应用,用于说明同样的物品其效用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多而递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使人们不再关注每一个单位效用给人的具体满足程度,而是抽象讨论最后一单位物品给人增加的满足程度。门格尔、维塞尔、庞巴维克、杰文斯、瓦尔拉、帕累托等对边际效用价值论作了不断充实,进一步分析了商品价值取决于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即取决于消费者主观心理上所感觉到的该商品最后一个单位的效用。
当然,主观效用论和成本费用论也试图找出一个稳定的价格基础,这是它们之所以被称为价值理论的原因,但它们并没有分析这个基础是如何产生和由什么决定的,它们的价值理论停留在价格波动的现象分析上,实际上只是一种价格理论。这两种价值论反映了商品交换中的部分实际,当我们研究价格波动趋势时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所以这两种理论是有其存在价值的。马歇尔综合了生产费用论和边际效用论创立了均衡价格论,即用边际效用论来解释需求,用生产费用论来解释供给,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则决定价格,也就是供求相等时出售商品的价格,即均衡价格。不过,均衡价格理论也没有对决定价格基础的价值作更深入研究,不会发现商品交换背后更为本质地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也不可能对经济现象作本质把握。
只有在马克思那里,才真正解决了价值理论作为抽象本质意义上对商品交换基础的说明。马克思正是通过对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区分来论证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商品物与物交换的背后是人与人劳动的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