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早期文明(1)

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发展演变,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和陶器的发明与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导致剩余产品出现,促使私有制和阶级剥削逐渐形成。公元前4千纪末期至公元前2千纪末期,北非和西亚出现了古代世界最早的国家和文明。黄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也出现了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学界大体上以国家的产生为分界线,将之前的人类社会称为原始社会,国家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原始社会,有学者称之为史前社会,也有学者称其为“蒙昧时代”或“野蛮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始于人类的出现,终于国家的产生,大约经历了三四百万年的时间。各地国家产生的时间不一,最早的国家大约产生于公元前4千纪中后期,有的地方直到很晚时期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各地的原始社会有一些区别于后来的阶级社会的显著特征,如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社会发展速度相当缓慢,血缘关系占统治地位,婚姻以群婚为主,生产资料是氏族部落的公有制,氏族部落的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不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也不存在阶级和国家,没有用于记录历史事件的成熟文字体系。

一般来说,最早的阶级社会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以奴隶主占有奴隶和生产资料为基础。在奴隶社会,社会生产力比原始社会有了很大发展。尽管各国奴隶数量和生产者的名称存在差异,但它们有一些共同特征。如人们的生产工具以青铜器为主,后来还使用了铁器;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对立是当时社会的主要阶级关系;国家机器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从整体上来看,奴隶主完全掌握着对奴隶生杀予夺的大权,奴隶的生活悲惨,只是奴隶主“会说话的工具”,没有人身自由,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权利都没有。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文明社会就是奴隶社会。这些早期文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1 人的由来

一般来说,人和现代类人猿存在亲缘关系,具有共同的祖先。从猿到人的过渡大概发生在3000万—1000万年前。大约550万—380万年前,出现了一种直立行走的古猿,已经朝着人的方向发展,被称为南方古猿。现代人就是从南方古猿的一个分支进化而来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劳动的驱动作用和遗传变异等共同促成了从猿向人的转变,先后经历了早期猿人(能人,距今约380万—175万年前)、晚期猿人(直立人,距今约200万—20万年前)、早期智人(尼人,距今约50万—5万年前)和晚期智人(新人,距今约10万—1万年前)等演变阶段。其中,中国的山顶洞人是晚期智人的典型代表之一,距今约1.8万年。

世界各地的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一些专家认为人类是从世界各地起源的,也有人认为最早的人类是从东非起源的。后面这种观点被称为“东非起源说”,有一定影响。根据“东非起源说”,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东非人先后三次离开非洲,向世界其他地区迁移。大约于190万年前,东非直立人开始了最早的迁徙,离开非洲,主要向亚洲移动,最远可能到达了亚洲的中国和爪哇等地。在欧洲方面,直立人可能通过陆路步行到达了现在的英格兰。大约40万年前,东非智人开始了第二次迁移,先进入西南亚地区,再从这里进入中亚,但并未进入欧洲。从距今6万年、5万年开始,东非的智人迅速地迁入距离非洲大裂谷和埃塞俄比亚高原几万英里的地区,如欧洲、澳洲和亚洲的中国。这是第三次人类迁移。智人继续向北、向东迁移。至少约6万年前,人类足迹已经踏上澳洲。距今4万—1万年前,源自中国华北、活动在亚洲东北地区的原始人群陆续越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他们起初活动在今加拿大和美国西部地区,而后沿太平洋海岸和落基山脉东麓南下,距今2万年前后进入墨西哥,距今1万年前后到达南美洲。最迟到大约1万年前,东非智人已经遍布全球。这种学说的观点可以借用美国进化论生物学家提姆·怀特的一句话来概括:“我们都是非洲人。”

2 原始社会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类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工具,而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以石器为主。目前,人们通常根据石器的特征,将原始社会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世界各地经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时间长短和起止时间都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旧石器时代相当于早期猿人向晚期智人转变的整个过程,人类使用粗糙打制石器,过着狩猎采集生活。人类社会组织长期处于原始群状态。

大约距今1万年前,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地球人口或许已经达到100万左右。人类制作和使用精细的磨制石器和陶器。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增加,农业和畜牧业得以产生和发展。世界上出现了三个早期农耕中心:西亚(小麦和大麦)、东亚和南亚(粟和水稻)、中南美洲(玉米)。在古代,农耕地带周围还有与之并存的游牧地带。当然,相较于畜牧业,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更大。

农业产生以后,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生活转变为定居农业生活,从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人类聚集在村落里,建造适宜长期居住的房屋。村落和房屋的建构使人类社会组织得以形成。

农业生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剩余产品出现,进而促成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出现。在此基础上,私有制和阶级剥削产生,最终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国家产生。国家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

原始社会的人类在创造物质文化的同时,还创造了原始精神文化。早期人类在全球扩散过程中,形成数支语族。到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发明了图画文字,后来将这些图画文字抽象化和系统化,创造出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最早出现于公元前4千纪末期,并在公元前3千纪早期逐渐发展成熟。中国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在商代使用,但或许早在公元前5000年就出现了文字雏形。我国学者刘凤君认为在甲骨文之前的一千多年里存在过渡状态的文字,那就是“骨刻文”。原始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了原始艺术,包括绘画、浮雕、音乐和舞蹈等。西班牙北部和法国西南部洞穴的壁画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原始艺术。原始社会还出现了原始崇拜,其突出特点是万物有灵和自然崇拜。

3 耀目的尼罗河文明

古代世界最早的国家出现在北非和西亚地区的大河流域。非洲东北角的埃及,作为“尼罗河的赠礼”,在大约公元前4500年开始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向着文明社会演进。大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国王那尔迈将上埃及和下埃及统一起来。在接下来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古埃及国王们努力建设一个稳固统一的国家,使埃及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获得发展。到古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686—前2181年),古埃及确立起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王国。国王被宣称为神,掌握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国王之下设有宰相,帮助国王处理行政、司法、经济和神庙等事务。在宰相之下,设有管理国家军事、税收、司法、公共工程等事务的部门和大臣,下设若干附属官员。整个埃及划分为40个左右的省,由省长管理。省下设区和村等行政单位。各级行政单位都设有专门的行政、军事(总督)、司法、税务和书记官等官员。全国臣民以亲吻法老脚前的土地为荣。

这种政治制度是以繁荣的经济为基础的。古王国时期的埃及农业经济因青铜工具的广泛使用而获得快速发展,同时畜牧业、采矿业、冶金业、玻璃制造业、纺织业以及对外贸易等都获得快速发展。在这种经济体系中,王室经济、神庙经济和官僚贵族奴隶主的经济占有绝对支配地位。王室、神庙和贵族奴隶主构成统治阶级,而被统治阶级是广大农民和奴隶。

古王国时期的国王追求永生,宣称自己是太阳神的儿子,希望去世以后能够到父亲那里去,因此,他们依靠强权政治和相对发达的经济,举全国之力,为自己建筑高耸入云的坟墓。这些坟墓是角锥体石头建筑物,像高高的塔一样,四个面都像汉字的“金”字,所以中国人称之为“金字塔”。古王国时期最大的金字塔是由国王胡夫建造的,原高146.5米(相当于约60层楼的高度),基底原长230.38米,倾斜角为51度51分,据估计总共用了230万块平均重2.5吨的石材建成。胡夫的后代哈弗拉和孟考拉分别在胡夫金字塔附近建筑了一座大金字塔。这三座金字塔都位于现在开罗南郊的吉萨高地上,被称为“吉萨三大金字塔”,是世界十大奇迹之一。到埃及开罗旅游的人,一般都要到吉萨金字塔参观。面对巍峨壮观的金字塔,人们不禁对古埃及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备加赞叹!

古王国的国王们建造金字塔,动用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国力。据希罗多德记载,胡夫金字塔建造后期,出现资金短缺,胡夫命自己的女儿卖淫以换取钱财。这很可能是一个传说,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国王建造金字塔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

古王国末期,气候变化导致农业歉收,普通民众生活困苦,国内阶级矛盾不断升级,最后走向崩溃。在古王国结束之后的六百多年时间里,埃及经历了动荡、复兴、再动荡的历史过程。在大约公元前17世纪中期至公元前16世纪中期,亚洲的希克索斯人在埃及三角洲地区建立王朝,统治了埃及部分地区。希克索斯人基本按照古埃及人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模式进行统治。希克索斯人给古埃及带来了一些新技术,包括马匹和轻便的马拉二轮战车,这为古埃及后来的军事征伐提供了条件。

公元前16世纪中期,一个在埃及古都底比斯兴起的王室家族,驱逐希克索斯人,再次统一埃及,并通过军事征服,将埃及版图扩展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埃及从此进入了鼎盛阶段,这就是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50—前1069年)。新王国时期的鼎盛与对外战争有着密切关系。图特摩斯三世(约公元前1479—前1425年在位)是新王国时代著名的战争国王,他曾在20年内先后对西亚发动17次战争,将埃及东北方边界线推进到幼发拉底河。他还发动对南方努比亚的战争,将埃及南部边境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这使埃及的版图达到最大,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两大洲的帝国。战争给埃及带来了巨额财富,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埃及经济的发展。随着桔槔(一种类似杠杆的提水装置,人们通过这种装置将水从低处提到高处,既节省劳动力,又提高生产效率)等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埃及的奴隶占有制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远程贸易都获得大发展。这一时期,埃及的人口可能已经达到300多万。埃及的君主专制统治也达到鼎盛阶段。正是从图特摩斯三世开始,古埃及国王被称为“法老”。在古埃及人看来,法老比国王更能表达其统治者的神圣性。在新王国时期的雕像中,法老拥有骄傲、自信的面孔。

图特摩斯三世之后的几位国王当中最著名的是埃赫那吞(约公元前1352—前1336年在位)。他因推行宗教改革而闻名。为了消除阿蒙祭司集团对国王统治的干预,削弱其势力,埃赫那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用太阳圆盘神阿吞代替阿蒙神,关闭阿蒙神庙,没收阿蒙祭司的财产,从神庙墙壁的浮雕上铲除阿蒙神的肖像和名字,建立新都埃赫塔吞(今阿玛尔那),等等。由于他在推行宗教改革过程中依靠的是中小奴隶主阶层,无法与宗教大祭司和军事奴隶主阶层对抗,最终改革失败。尽管宗教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的政治目的,但它却在客观上促使古埃及文学和艺术风格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从埃赫塔吞城的界碑以及浮雕和雕像上,我们看到了埃赫那吞的形象:嘴阔鼻长、大腹便便、丰乳肥臀。一些浮雕还描绘了埃赫那吞偕妻子和儿女向太阳圆盘神祈祷的场面,还有浮雕描绘了埃赫那吞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画面。当然,近期的考古发现和木乃伊解剖实验表明,埃赫那吞并非如浮雕和雕像描绘的那样大腹便便。基于此,学者们也对埃赫那吞统治时期的艺术风格的现实主义性质提出了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