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知心——活学活用神奇的心理学定律(1)

1.因果定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因果定律”是由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又称为“因果法则”,指无论哪一方面的成功或失败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即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某个理由,每个结果都有特定的原因。

这个法则非常深奥且具极大影响力,以致世人将其称之为人类命运的“铁律”,其实用通俗话说,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什么样的因,就得到什么样的果。

有的人一生获得无数次成功,有的人连一次成功的滋味都没品尝过。你是否想过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出现这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失败的人抱怨自己的运气差,甚至将其归结于客观条件或外在因素;成功人士在总结经验时,经常要提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好运气,但同时也强调了重要的一点——“一份耕耘,一分收获。”

有人曾问李嘉诚的成功秘诀。李嘉诚讲了下面这则故事:

在一次演讲会上,有人问69岁的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其推销的秘诀是什么,他当场脱掉鞋袜,将提问者请上讲台,说:“请你摸摸我的脚板。”

提问者摸了摸,十分惊讶地说:“您脚底的老茧好厚呀!”

原一平说:“因为我走的路比别人多,跑得比别人勤。”

李嘉诚讲完故事后,微笑着说:“我没有资格让你来摸我的脚板,但可以告诉你,我脚底的老茧也很厚。”

李嘉诚讲的这个故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人生中任何一种成功都不是唾手可得的,这是生命运行的必然结果。只有辛勤耕耘、矢志不移的人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地位、名利和成功。

知道这个道理后,相信那些失败的人在抱怨自己运气差的同时,一定也会总结一下自己曾经的付出是不是能给自己更多的收获。

任何一种结果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如果你像那些成功人士一样,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那么你必定会得到和成功人士同样的结果,当你环顾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你会发现健康、收入、业绩、事业、家庭、人际关系……你目光所能及的一切都是过去耕耘的因所带来的果。

世上的任何事情都遵循着这样的道理。只要你肯花时间、肯牺牲、肯研究、肯付出,自然会声誉满丰。例如,如果想拥有很多的财富,你必须时刻想着赚钱,时刻研究如何赚钱,时刻尽全力为此付出,这样你的钱包才会鼓起来。如果你想拥有智慧,你就必须播下追求知识、学会知识、追求真理、运用真理的种子,这样你的脑中才会充满智慧。

爱默生说:“因与果,手段与目的,种子与果实,是不可分割的,因为果早就酝酿在因中,目的存在于手段之前,果实则包含在种子中、大自然法则是:从事工作,你将拥有权力,但不工作的人,将没有权力。”

所以,你要得到某样东西,一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把与该事情相关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好,这样你才能从该事情中得到丰厚的回报,付出越多才能收获越多。

2.奥卡姆剃刀定律——复杂事情都能简单化

奥卡姆剃刀是由14世纪英格兰圣方济各会修士威廉提出来的一个原理。他出生在英格兰萨里郡的奥卡姆镇。威廉曾在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知识渊博,能言善辩,被人称为“驳不倒的博士”。

威廉曾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但都影响不大。但他却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其含义是:只承认一个个确实存在的东西,凡干扰这一具体存在的空洞的普遍性概念都是无用的累赘和废话,应当一律取消。这一似乎偏激独断的思维方式,后来被人们称为“奥卡姆剃刀”。

奥卡姆剃刀的出发点就是:大自然不做任何多余的事。如果你有两个原理,它们都能解释观测到的事实,那么你应该使用简单的那个,直到发现更多的证据。对于现象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比复杂的解释更正确。如果你有两个类似的解决方案,选择最简单的、需要最少假设的解释最有可能是正确的。

北大心理学家用简单的一句话总结这个定律:就是把烦琐累赘一刀砍掉,让事情保持简单!无论科学家还是普通人,谁能有勇气拿起它,谁就是离成功最近的人。

这把“剃刀”出鞘以后,一个又一个科学家,如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等,都在“削”去理论或客观事实上的累赘之后,“剃”出了精炼得无法再精炼的科学结论。每一个人都解决过最复杂的问题,但都是首先使用奥卡姆剃刀将复杂的对象剃成最简单的对象,然后再着手解决问题。

通用电气公司的杰克·韦尔奇就是深得威廉的真传。

通用电气是一家多元化公司,拥有众多的事业部和成千上万的员工,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员工,使他们达到尽可能高的生产率,是杰克·韦尔奇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他认为,过多的管理促成了懈怠、拖拉的官僚习气,会把一家好端端的公司毁掉。最后他总结出一个在他看来是最正确而且也必将行之有效的结论:管理越少,公司情况越好。

从接手主持通用电气的那一刻起,韦尔奇就认为这是一个官僚作风很严重的地方。控制和监督在管理工作中的比例太高了。他决定让主管们改变他们的管理风格。

韦尔奇想要从自己的字典里淘汰掉“经理”一词,原因在于它意味着“控制而不是帮助,复杂化而不是简单化,其行为更像统治者而不是加速器”。“一些经理们,”韦尔奇说,“把经营决策搞得毫无意义的复杂与琐碎。他们将管理等同于高深复杂,认为听起来比任何人都聪明就是管理。他们不懂得去激励人。我不喜欢‘管理’所带有的特征——控制、抑制人们,使他们处于黑暗中,将他们的时间浪费在琐事和汇报上。紧盯住他们。你无法使人们产生自信。”

相反,韦尔奇非常钟爱“领导者”这个词。在他看来,领导应是那些可以清楚地告诉人们如何做得更好,并且能够描绘出远景构想来激发人们努力的那种人。管理者们互相交谈,互相留言。而领导者跟他们的员工谈话,与他们的员工交谈,使员工们脑海中充满美好的景象,使他们在自己都认为不可能的地位层次上行事,然后领导者们只要让开道路就行了。

正是在这些想法的指导下,韦尔奇向通用电气公司的官僚习气宣战了:简化管理部门;加强上下级沟通,变管理为激励、引导;要求公司所有的关键决策者了解所有同样关键的实际情况……在韦尔奇神奇剃刀的剪裁下,通用保持了连续20年的辉煌战绩。

经过数百年的岁月,“奥卡姆剃刀”已被历史磨得越来越快,它早已超越了原来狭窄的领域,具有了更广泛、丰富和深刻的意义。所以别以为“奥卡姆剃刀”只放在天才的身边,其实,它无处不在,只是有待人们把它拿起。把复杂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好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3.特里法则——承认错误不是丢人的事情

特里法则的提出者是美国田纳西银行前总经理L·特里,他认为:正视错误,你会得到错误以外的东西。

人不是神,总有自己的缺点,谁都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当我们犯错误的时候,脑子里往往会出现想隐瞒自己错误的想法,害怕承认之后会很没面子。

北大心理学家说,承认错误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反之,在某种意义上,它还是一种具有“英雄色彩”的行为。因为错误承认得越及时,就越容易得到改正和补救。而且,由自己主动认错也比别人提出批评后再认错更能得到别人的谅解。更何况一次错误并不会毁掉你今后的道路,真正会阻碍的,是那不愿承担责任,不愿改正错误的态度。

新墨西哥州阿布库克市的布鲁士·哈威,错误地核准付给一位请病假的员工全薪。在他发现这项错误之后,就告诉这位员工并且解释说必须纠正这项错误,他要在下次薪水支票中减去多付的薪水金额。这位员工说这样做会给他带来严重的财务问题,因此请求分期扣回多领的薪水。但这样哈威必须先获得他上级的核准。“我知道这样做,”哈威说,“一定会使老板大为不满。在我考虑如何以更好的方式来处理这种状况的时候,我了解到这一切的混乱都是我的错误,我必须在老板面前承认。”

于是,哈威找到老板,说了详情并承认了错误。老板听后大发脾气,先是指责人事部门和会计部门的疏忽,后又责怪办公室的另外两个同事,这期间,哈威则反复解释说这是他的错误,不干别人的事。最后老板看着他说:“好吧,这是你的错误。现在把这个问题解决吧。”这项错误改正过来,没有给任何人带来麻烦。自那以后,老板就更加看重哈威了。

一个人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也可以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感。这不只可以清除罪恶感和自我卫护的气氛,而且有助于解决这项错误所制造的问题。而勇于承认错误和失败也是企业生存的法则。

市场不是两军对垒的战场,企业不是军队。承认失败,企业可以避免更大的市场损失,可以重新调整自己的市场策略,也就可以重新取得市场机会。看看世界那些百年企业的发展历史,它们没有一个没有经历过失败,重要的是他们都能够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

在行业圈子里,流传着宝洁公司的这样一个规定:如果员工三个月没有犯错误,就会被视为不合格员工。对此,宝洁公司全球董事长白波先生的解释是:那说明他什么也没干。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认为,无论是谁,做什么工作,都是在尝试错误中学会的,经历的错误越多,人越能进步,这是因为他能从中学到许多经验。杜拉克甚至认为,没有犯过错误的人,绝不能将他升为主管。日本企业家本田先生也说:“很多人都梦想成功。可是我认为,只有经过反复的失败和反思,才会达到成功。实际上,成功只代表你的努力的1%,它只能是另外99%的被称为失败的东西的结晶。”

并不是失败了,它们就不成功。正是因为勇于承认失败和错误,它们才能历经百年而不倒。达尔文曾经说过:“任何改正都是进步。”歌德也说过:“最大的幸福在于我们的缺点得到纠正和我们的错误得到补救。”敢于承认错误,汲取教训,我们就能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4.250定律——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美国著名推销员乔·吉拉德在商战中总结出了“250定律”。他认为,每一位顾客身后,大体有250名亲朋好友。如果你赢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2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顾客,也就意味着得罪了250名顾客。因为在每位顾客的背后,都大约站着250个人,这是与他关系比较亲近的人:同事、邻居、亲戚、朋友。如果一个推销员在年初的一个星期里见到50个人,其中只要有两个顾客对他的态度感到不愉快,到了年底,由于连锁影响就可能有500个人不愿意和这个推销员打交道。

由此,乔·吉拉德得出结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得罪哪怕是一个顾客。

北大心理学家解释说,这个心理学定律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的身后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不小的群体。善待一个人,就像拨亮一盏灯,能照亮一大片。

在乔·吉拉德的推销生涯中,他每天都将250定律牢记在心,抱定生意至上的态度,时刻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不因顾客的刁难,或是不喜欢对方,或是自己心绪不佳等原因而怠慢顾客。乔·吉拉德说:你只要赶走一个顾客,就等于赶走了潜在的250个顾客。

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小群体,赢得了这一个人,就间接赢得了他背后的小团体。其实,250定律并不只是揭示了一个商业原理,更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朋友再多也嫌少,敌人再少也嫌多”,多一个朋友,就等于多了一群朋友。当失意沮丧落魄的时候,就有一群朋友来安慰你开导你帮助你,给你不止一个人的温暖,当初你点燃的一盏小小的友谊的灯,已经成为一盏明灯照出一大片明亮的灯光,照耀在你的人生之路上;而假如你多了一个敌人,就等于多了不止一分前进的障碍,他会在你人生得意的时候使阴招下绊子,在你人生失意的时候嘲笑你打击你甚至对你落井下石,也许当初你只是不经意间得罪了一个人,你不小心滴在白衬衫上的一个小小的墨点,会经过人群效应的发散成为厚厚的乌云,笼罩在你人生的屋顶。

从另一个方面引申开去,我们要注重跟每一个人交往时的自我表现,不只是在于每一个人背后的那个小群体,更在于每个人对身边相关人士的潜在影响力。也许今天你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插上一颗柳枝,明年就能收获一片荫凉。生命中的任何人都可能是你的贵人。世事变化无常,多为别人提供无私的服务和帮助,总能获得回报的。即使不是为了得到物质上的回报,做人也应该与人为善,起码可以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宽慰,古人教导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和今天所提倡的助人为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