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 百善孝为先(传统美德)
- 谢寒梅
- 1289字
- 2018-03-29 16:52:20
1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说,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教化产生的基础。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自古至今,人人皆道“做人以孝为本”、“百善孝为先”。《孝经》云:“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人来到这个世界,父母的恩德最大,知父母恩、感父母恩和报父母恩是自然的孝亲过程,是做人的大根大本,这也是古人所说的“孝亲为大”的道理。
但凡有心的人,都会将“孝”当成一种责任、一份义务。《诗经》云:“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不管你的成就如何,不管你是莪菜还是蒿草,父母养育你的劬劳之恩,必不可忘,在他们有生之年,你必当及时报答养育之恩。这样,你才无愧于父母且有益于后人。
2
孝,作为一种基础道德,它与公民道德的各个要素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先有孝而后才有忠、有仁、有义、有悌,不孝乃人之大恶,这一点,我们应该很清楚。试想一下,一个人若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爱,怎么能指望他去爱别人,进而热爱人民呢?
古代《孝经》曾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做了系统而繁琐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今天的我们虽然不需要事无巨细地按照古人的标准来实施,但是我们谁也不能否认,人世间一切的爱都需要从爱父母开始。正如《礼记》所云:“仁爱、守礼、正义、信实、自强等行为,皆本于孝道”。中国的孝道,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是家庭美德的核心,社会公德的根基,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从敬爱父母进而尊敬长上,爱护人民以至于爱护万物,对父母孝敬、对兄弟亲爱、对他人礼让才会自然生出敬爱之心。“君臣有义,朋友有信”才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这也是古人所说“忠臣出孝子之门”的道理所在。
中国古代的帝王们多以孝治天下。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从名称即可以看出,不守孝是何等不近人情。
而现代企业管理中,“孝”也已经成为绝多大数企业家对员工的要求,甚至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准则,选择人才的一个基石,试想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又怎么指望他给团队带来和谐、忠诚,又如何懂得尊重客户、团结同事呢?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今天的社会也许比以往更加需要信仰和原则。而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的爱惜之情,本身是一种心情自然产生的情感,亲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孝道作为一种伦理思想,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3
本书将传统孝道与现代生活相结合,针对孝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通过古今中外的小故事来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百善孝为先”的含义。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孝心”永远不应该被人们淡化,因为这不仅仅是天性使然,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责任。
作为21世纪的栋梁之才,让我们大家都先从孝敬父母长辈开始,学会助人和奉献,学会做人和处世。这不仅体现出一种社会文明,更是自己的品质折射,是为人处世的第一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