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

要满足身体的各种营养需求,应有足够的热能维持体内外的活动;有适量的蛋白质供生长发育,身体组织的修复更新,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有充分的无机盐参与构成身体组织和调节生理机能;有丰富的维生素保证身体的健康,维持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并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有适量的膳食纤维,用以维持正常的排泄及预防某些肠道疾病;有充足的水分,以维持体内各种生理程序的正常进行。所以平衡膳食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膳食食物要多样化

现代营养学认为,合理膳食应含有五类基本食物。

1.谷薯类

谷类包括米、面、杂粮,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等,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矿物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是热能的主要来源。每天的进食量与热能需求、生活、劳动强度有关,也受副食供给量的影响,一般从事中等劳动的成年人,每天需要粮食500~600g。

2.动物性食物

包括肉、禽、鱼、奶、蛋等,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

3.豆类及其制品

包括大豆及其他干豆类,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矿物质和B族维生素。

4.蔬菜水果类

包括鲜豆、根茎、叶菜、茄果等,主要提供蛋白质、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在一个平衡膳食里,蔬菜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能满足身体对某些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需要,膳食纤维也将不足。成人每天最好能吃到400~500g蔬菜。

5.纯热能食物

包括动植物油、淀粉、食用糖和酒类,主要提供能量。植物油不但能增加食物的香味,还可提供维生素E和必需脂肪酸,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关于各类所占比例,有人调查研究了营养与慢性病之间的关系,认为不仅营养不足会影响人体健康,而营养过剩也可以成为某些疾病的诱因,从而提出平衡膳食以谷类60%、肉鱼乳蛋类17%、油脂8%、其他15%的构成较为适宜。

二、满足热能和营养素供给量标准及合理比例

第一,要保证三大营养素的合理比例,即碳水化合物占总热能60%~70%,蛋白质占11%~14%,脂肪占20%~25%。第二,碳水化物主要由谷类、薯类、淀粉食物供给,控制饮酒、食糖及其制品,因为酒精和食糖属纯热能食品,长期食用会造成其他营养素的缺乏。第三,脂肪要以植物油为主,减少动物脂肪,脂肪中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比例为1:1:1。第四,蛋白质供给成年人应占总热能的11%~12%,儿童和青少年为13%~14%,以保证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其中优质蛋白质应占蛋白质总量的30%~50%。第五,维生素要按供给量标准配膳。第六,注意无机盐及必需微量元素之间的平衡,如钙、磷比例要适当,儿童为2:1或1:1,成年人为1:1或1:2。另外,锌摄入过多会影响铁的吸收,所以补锌治疗时应注意补充铁,以免出现铁缺乏。

三、合理的烹调加工方法,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如果烹调加工方法不合理,食物中的营养素就会缺乏,不能被人体利用,同样可以造成营养缺乏。食物烹调加工的目的是使食物具有令人愉快的感官性质,提高食品的消化率及对食物进行消毒。在达到上述目的的基础上,应尽量减少营养素的损失,即为合理烹调。

四、要有合理的膳食制度

合理安排一日的餐次及两餐之间的间隔和每餐的数量、质量,不仅可使进餐与日常生活制度和生理状况相适应,也可使进餐与消化吸收过程协调一致。膳食制度安排得适当,可以提高劳动和工作效率。按照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正常情况下,一般每日三餐比较合理,两餐的间隔以4~6h为宜。各餐数量的分配要适合劳动需要和生理状况,较适宜的分配为:早餐占全天总热能的25%~30%,午餐占全天总热能的40%,晚餐占全天总热能的30%~35%。定时进餐,可以建立时间条件反射,到进餐时间,就会产生饥饿和食欲,分泌消化液,为进食后的消化吸收做好准备。定量更重要,吃饭不宜过饱,更不要暴饮暴食。

进餐的环境应整洁、优美、舒适,适当远离工作环境,同时餐厅要有良好的采光和充足的照明,以便使进食者能看清食物的外观,使进食者能够轻松愉快地专心进食。良好的进食环境可促使进餐者大脑皮质兴奋,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

五、食物应感官性状良好,多样化,并能满足饱腹感

食物的色、香、味、外形等感官性状,可对人体条件产生刺激因素,形成条件反射,并决定食物中枢的兴奋或抑制过程,故应该要求饭菜色彩调和,香气扑鼻,滋味鲜美,同时也应不断调换食物品种和烹调方法,尽量做到多样化。这样就可以保持大脑皮质的适度兴奋,促进食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每餐饭菜应具有一定的容积,食后会产生饱腹感,但为了避免消化系统的过度负担,每餐食物容积也不能过大,恰好有饱的感觉较为适宜。

另外,用膳时间应和生活工作制度相配合。合适的膳食安排,科学的烹饪方法,能促进消化,引起食欲。同时要保证清洁卫生,防止食物被污染,并减少营养素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