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天生的催眠大师(2)
- 催眠大师艾瑞克森和他的催眠疗法
- (美)杰弗瑞·萨德
- 4679字
- 2017-11-07 15:32:55
【写作中的间接沟通】
艾瑞克森的间接沟通也呈现在他的写作当中。我刚和他认识的情况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如同许多其他的人一样,我是通过海利的书而认识到艾瑞克森学派的概念。我在读过《催眠与治疗的进阶技术》(Advanced Techniques of Hypnosis and Therapy, Haley,1967)这本书后,对于艾瑞克森的观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紧接着,我突然心血来潮写了封信给我的表亲艾伦,她在亚利桑那州土桑市(Tucson)学护理,我在信中写道:“如果你有机会到凤凰城的话,去拜访米尔顿·艾瑞克森。这个人是个天才。”
艾伦回信说:“记得我的室友萝西安娜·艾瑞克森吗?”她们以前一起住在旧金山,几年前我去拜访过她们。当时艾伦曾悄悄告诉我萝西安娜的父亲是一位有名的精神科医生。然而,当时我没有问她的姓,对我也没有多大意义。
因此我写信给艾瑞克森和萝西安娜,问他我是不是能去凤凰城求教于他,看他如何和来访者工作。
这里是他1973年11月9日回信的摘录:
亲爱的萨德先生:
对于你的来信,我感到相当的荣幸。尽管我很期待见到你,但我一天当中只看一到两名来访者,并不值得你跑一趟,我也不能用他们来教学。而且,我的健康状况相当不好,因此我也不能够答应你连续两天、每天一小时的教学。
我建议你在研讨我的案例时,留意其中的人际关系、个人内在关系,以及一个行为改变所带来的滚雪球效应……
有一点我想要向你强调,你所注意到的专业术语、措词、引导或暗示,一点也不重要。真正重要的特质是改变的动机,以及理解未曾有人知道的他真实的潜力。
诚挚地,
米尔顿·艾瑞克森
艾瑞克森的评论打击了我,同时也惊讶于这一位重要人士竟然会花时间这么仔细地回我的信。我不是一个特别果决的人,但这封信激起了我坚定的意志。我回复说我了解他的身体不适,但如果他能拨冗见我,我会很感激。之后艾瑞克森和我约了一个见面的时间。
数年之后,我回想这段和艾瑞克森初次联系的经验。他对于我要到凤凰城拜访他的想法,给了我一个模棱两可的回应;我第二次的回应是必经的过程。艾瑞克森只有在我表现出“真正重要的特质”,也就是动机之后,才愿意收我当学生。
【善用轶事来加强印象】
艾瑞克森善于说小故事来让简单的概念栩栩如生。当概念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时,不仅更容易记住(Zeig,1980a,p.26),也活化了治疗情境。通过艾瑞克森用他的故事帮我改变生命历程,我学到了这个方法。
在1978年,我搬到凤凰城,偶尔会向艾瑞克森咨询有关我个人专业上和生活上的难题,有一次我告诉他我被一个习惯所困扰:我在紧张的时候,会在不当的时机害羞地傻笑。他用关于他的手的一个故事回应我。他说他小时候弄伤了右手食指,连指甲都被砸烂了。因此,每当他要拿起价值不菲的东西时,他会避免用到食指。但如果东西并不是那么有价值,他会用到他的食指。有一位女学生知道他这个习惯。有一次,这名女学生给他看她的订婚“钻”戒,艾瑞克森仔细地看着这只戒指,眼角余光瞥见这名女学生脸红了起来。然后他往下看自己的手,发现自己用了食指拿着戒指。(换句话说,这只戒指镶的不是真钻,而她自己知道。)
这就是艾瑞克森对我的忠告的精华。我满腹狐疑地离开他的办公室。当我仔细回想这个故事,我理解到他所提到的钻石戒指是一种隐喻的说法,意味着我的问题并不是真的,它不是一件有确据的事!可能是因为艾瑞克森提到他行为模式的病因,我开始去想我“问题”的病因。无论如何,这个治疗成功了,我不再因为困窘而傻笑。
艾瑞克森的轶事一再帮助我。在我早期训练的一个场合,我告诉艾瑞克森我害怕进入催眠状态,他问我为什么,我解释“我不知道。可能我害怕失控。”
艾瑞克森说他举几个例子让我参考。他告诉我一个男孩跟他的父亲去打猎的故事,这个男孩很喜欢猎鹿,当他16岁时,他的父亲宣布儿子已经长大了,可以自己一个人去打猎。他拿着父亲给他的猎枪,射中了一头鹿。他不自觉的反应是全身震颤,脸色惨白。
艾瑞克森接着说了一个选美比赛的故事,他说赢得美国花车小姐后冠的胜利者,不敢置信地哭泣与颤抖。然后他说到生产,他提到女人害怕生产,即使她们知道:环顾历史,女人都轻易地完成了生产过程。艾瑞克森紧接着向我解释,我在先前的课堂中已经进出过一次催眠状态。
然后我告诉他我需要“一次定位(anchor)的经验”,让我能够理解如何使用催眠。他告诉我其他两个故事。
第一个是关于一名棒球选手,当他自我“定位”的时候,他挥棒落空。第二个是关于一名七次复读医学院第一学年的医学生,当被问到什么是三角肌时,他会由教科书的第一页开始逐字背诵;他每次都回到第一页,因为他需要自我“定位”。
然后艾瑞克森看着我说:“你要能够在不同时间点上运用催眠。你只要让它自然发生,就能进出催眠状态。”这些故事的目的是提升我运用催眠的能力;我不再害怕催眠所引发的失控反应。
这样的小故事不难理解。基本上,艾瑞克森重新定义了我对于“失控”的害怕,让我接受在学习的初始历程中有一部分必然包含了预料之外的情绪波动。重新定义的技巧,在本质上提供了一个更正面的解析角度来看“失控”(例如,类似的情绪也会发生在胜利的喜悦之后),对于自我“定位”的需求也提供了一个负面观点的阐释。但当我们过度解构这些故事,通常整体形貌的表征意义也就丧失殆尽。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具疗效的戏剧性故事】
艾瑞克森的小故事在另一个场合帮过我。当我在1978年7月搬到凤凰城时,有一次我的父亲心脏病发作。因为我刚到凤凰城,还没有固定的住所,我的母亲联络不到我,所以她发了一封电报到艾瑞克森家。
当我去他家拿电报时,艾瑞克森告诉我他父亲的一个故事,我会就我所记得的来描述这个故事的大意,在罗森(Rosen, 1982a,p.167)的书中有详细的描写。
艾瑞克森说当他父亲大约八十岁的时候第一次心脏病发作,他父亲在威斯康星的一间小镇医院里醒来,看着医生,他的医生对他说:“艾瑞克森先生,你有一次严重的心脏病发作。你会在医院住上几个月。”艾瑞克森先生回答:“我不能住几个月,我一个礼拜之后就要出院。”一个礼拜之后他出院了。
过了几年,艾瑞克森先生又有一次心脏病发作,他在医院里醒来,看着同一位医生,呻吟着说:“别又要待一个礼拜。”
几年之后,艾瑞克森先生的心脏病又发作,当他恢复意识,他对医生(同一个)说:“医生,你知道的,我现在更老了一点。我想我得在医院里住上两个礼拜。”
当艾瑞克森先生九十多岁时,他的心脏病再次发作。当身体刚复原时,他告诉医生:“医生,你知道我本来认为第四次的发作就会把我带离人世。但是现在,我开始不相信第五次发作能把我带走。”
在艾瑞克森先生九十七岁半高龄时,他正准备和他的女儿们出门。坐进车子之后,他发现他忘了戴帽子,回到屋里去拿。过了一会儿,姐妹们议论说:“这一定是第五次发作了。”事实上,艾瑞克森先生已经因为脑溢血在屋内过世了。艾瑞克森评论道:“他不相信第五次发作能把他带走是对的。”然后他看着我说:“真正重要的是你父亲的求生意志。”
我很感激艾瑞克森的帮忙,他戏剧化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也深具疗效。我当时面临着家庭责任的冲突,他的故事让我由长远的观点来看事情,有助于我对未来动向的决定。还有,当时的情境也需要在这里说明一下:他的介入是自发的;我并没有寻求他的帮助。这是艾瑞克森的风格,如果你出现在他的生活,他便有权对你做催眠和心理治疗。对某些人来说,这种做法似乎不合伦理、操纵性太强,但对艾瑞克森来说,这是一种社交礼仪。他尽可能以对当时情境最具意义的方式来反应,沟通的接受者可以依自己愿意开放的程度来自由响应。
在他父亲的故事里,艾瑞克森指出了他所认为人们处理死亡和疾病议题应该有的适当态度。正如他自己死亡方式的佐证,他并不伪善;他为自己信奉的原则树立了典范。
【他面对死亡所树立的典范】
1980年3月23日,一个星期天的早上,艾瑞克森因为一次严重的感染而病倒——或许是由于憩室破裂所引起。他一直处于半昏迷状态,到星期二晚上十一点过世,他死时太太和女儿萝西安娜都在身边。他的弥留期替所有家庭成员争取到一点时间飞到凤凰城团聚。
在医院期间,艾瑞克森只对家庭成员稍微有点反应,当他们对他说话的时候,他通常会抖动他的眼皮。
他的死亡姿态与他的生活风格一致。艾瑞克森对他父亲是在正要外出办事时死去这件事感到欣慰,他自己的死亡也相当类似。艾瑞克森刚结束了一场为期一周的研讨会,而下周一另一场研讨会的学生已经来了。当他在医院时,他表现了强烈的求生意志,我感觉到他永远不会放弃;他似乎不放过每一口气,然后努力地再吸一口。
在他过世当天深夜,我们回到家里吃晚餐,哀痛的气氛没有延续在餐桌上。艾瑞克森向来灌输这样的概念:生命是为了活着,深沉的哀伤是没有必要的。
艾瑞克森常用幽默玩笑的口吻来谈论死亡。有一次当我关心他日益恶化的健康状况时,他误引坦尼森[1](Tennyson)的话说:“当我的船航向大海,让酒吧里没有嚎哭声。”他也常开玩笑说死亡是他想做的最后一件事(cf.Rosen 1982a, p.170; Rosen, 1982b,p.475)。他的态度是:“当我们一出生就开始迈向死亡,只是我们其中有些人的脚步较快。何不认真过活、享受生命,因为你可能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死了。你永远无法预料它将何时发生,但某些人会担忧身后事。直到死亡来临之前,认真过活,享受生命。”
在另一个场合他提到“你想知道长寿的秘诀吗?每天早起。上床前喝大量的水,保证你每天都会早起。”(Zeig,1980a,p.269)
艾瑞克森告诉过另外一群学生,在他临终前躺在床上时,他想要听笑话。遗憾的是,我直到他去世后才知道他的心愿。
【难忘的隽语和比喻】
轶事只是让事情容易记住的方法之一。借着如珠的妙语、隽永的措词和简单比喻的连结,特别容易“加深”记忆。这里有几个例子。
当我们在筹备第一届艾瑞克森学派催眠暨心理治疗国际会议(Fir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Ericksonian Approaches to Psypnosis and Psychotherapy)时,艾瑞克森预测我可能将成为美国催眠界知名的人士,并在专业的催眠学会担任要职。他问:“你想知道如何在一个机构里获得成功吗?”“当然!”我回答。“吸引群众和你在一起。”
我参加一个外地的专业会议,在会议里我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而艾瑞克森更是被批评得体无完肤。我对于催眠界所透露的敌意感到惊讶,更替艾瑞克森感到难过。我忐忑不安地打了通电话,告诉他发生的事情。他不以为忤,咯咯地笑着说:“欢迎来到成人的世界!”
他经常说:“问题是生活的粗粮,任何常吃军用口粮的士兵都知道粗粮在饮食中的重要性。”(cf.Zeig, 1980a,p.185)同样,他提议:“创造所有你能掌控的幸福,问题自己会找上门来。”“用平常心去适当地处理好的和坏的事情,是活着的真正乐趣。”对另一名学生他曾说:“心理治疗是由家里开始。”他对一位同事的年轻女儿说:“长得这么可爱会不会受伤啊?”他对一位学生说:“幸福就是天赋加上你所拥有一切的价值。”(Thompson, 1982, p.418)他对同事玛莉安·摩尔(Marion Moore)说:“催眠是一个温暖的人在另一个人身上激发出一段维系生存意志的关系。”
间接地使用比喻
有一次艾瑞克森用相当好的比喻给了我一些建议。不幸的是,我还不能完全履行他给我的建议,但我对一些来访者有效地运用了这个比喻。
我告诉艾瑞克森说我长期工作过度,请他给我一些建议,他告诉我他自己的生活。他后悔没有在密歇根爱洛思医院工作的那些年常和家人去度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