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物流概念的产生及发展
第一节 物流的概念及定义
一、物流的概念
(一)物流概念的发展过程
1.萌芽阶段
20世纪30年代初,西方的市场营销教科书中就出现了包括物资运输、物资储备等业务的“实体供应”(Physical Supply)一词。1935年,美国营销协会对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所下的定义是:“在生产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的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
2.扩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根据军事上的需要,在军火战时供应中使用了“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一词。
3.形成阶段
20世纪60年代,日本通过对美国工厂后勤管理的考察,正式引进了“物流”这一概念。
(二)美国的物流定义
美国的物流定义归纳为四大派别:管理派、工程派、军事派、企业派。
1.管理派
管理派以美国物流协会为代表。1963年该协会对物流管理(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的定义是:物流管理是为了计划、执行和控制原材料,在制品库存及制成品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的流动而进行的两种以上活动的集成。1985年下半年该学会进行调整,它对物流(Logistics)的定义是:物流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客户要求的过程。该过程包括进向和去向、内部和外部的移动及以环保为目的的物料回收。
2.工程派
工程派以美国物流工程师学会为代表。1974年该协会对于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与需求、设计、资源供给与维护有关,是一种支持目标,计划及运作的科学、管理、工程及技术活动的艺术。它将物流定义为将科学、管理、工程及技术活动集合在一起的一种艺术,显然对物流的要求非常高。
3.军事派
一个国家最先进的技术一般是军事技术;一个国家最严厉、最有效的管理是军事管理;一个国家最先进的物流是军事物流。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军事物流系统。美国空军1981年关于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根据计划,执行军队调动与维护的科学。该定义从军事物资、人员、装备及服务四个方面对物流进行了规范,十分全面。
4.企业派
美国一家著名的物流公司Exel Logistics 1997年在《物流术语词汇集》中给物流下了以下三种定义:
(1)物流是与计划和执行供应链中的商品及物料的搬运、储存及运输相关的所有活动,包括废弃物品及旧品的回收复用;
(2)物流是围绕物料管理和实物流通所发挥的功能;
(3)物流是对动态和静态库存的管理。
(三)我国目前的物流定义
1979年6月,中国物资经济学会派代表团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回国后代表团第一次把“物流”这一概念介绍到国内。1987年1月5日,新成立的中国物流研究会在安徽蚌埠召开了首届大型学术年会。1997年,原国内贸易部决定对物流的定义展开研究,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作为国家标准研究项目,先后由北京工商大学、中国物资流通协会牵头组织编写。
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最后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二、物流管理发展的阶段及特征
(一)实体分销管理(PDM)
在20世纪60年代,当西方管理科学的重心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时,PDM(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的概念开始形成,并受到重视。当时被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Drucker)称为经济增长的“黑暗大陆”,是“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是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
实体分销管理第一次将企业内部的运输、仓储、库存控制、物料搬运和订货处理等活动集成起来,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从而使PDM实现了三方面的有益效果:使企业充分挖掘物流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以最小成本满足客户需求的“分销组合”;使实体分销的客户导向性更强;提升了分销在整个阶层中的地位。
(二)企业集成化管理(ILM)
物流贯穿在整个企业的运作流程中,不仅包括分销物流,而且包括采购物流和生产物流。因此,实体分销管理的原理同样运用到原材料、零部件的购进等物流活动中,即通常所说的“采购物流管理”;应用到企业生产(服务)的物流活动中,即所谓的“生产(制造)物流管理”或“服务物流管理”,它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内部物流的总成本。
(三)供应链管理(SCM)
合作竞争时代的到来,竞争无国界与企业相互渗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竞争实质上已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较量,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传统企业管理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面对变化无常,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以及客户需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及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市场需求,企业越来越注意利用自身的资源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并利用其核心优势与其供应商、分销商、客户等上下游企业构建供应链网络组织,并通过供应商管理共同形成合作竞争的整体优势。
三、物流的产生和未来发展
(一)物流的产生
1.经济全球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迅猛发展,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国家生产资本为主要特征的资本输出,成为国际资本运作的主要形式,并且极大地促进了国际间的分工与合作,使社会生产过程进一步国际化。到20世纪80年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关贸总协定)的缔结,极大地加快了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进程。此后为监控关贸总协定的执行而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及一些区域性联盟的成立,又进一步推动了区域贸易自由化的进程。贸易自由化和生产国际化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同时世界大多数国家实行的经济自由化政策,使经济得以越过国界自由发展,企业、投资和生产的无国境化,以及超越国境的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普遍。世界似乎变小了,世界商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密切。
生产的国际化与贸易的自由化,都对国际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运输服务采用的运输方式的运输速度也越来越快,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也越来越紧密。同时,国际贸易和运输中采用的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复杂。
2.即时制的出现
“适时”(JIT,Just-In-Time)也称为即时制。即时制管理的理论思想起源于美国,并因日本丰田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成功应用而闻名于世。其最高目标是使企业的原材料和外购零件的库存为零,生产缺陷为零。JIT被广泛地运用在生产、运输、分拨等各个方面,其意图是使生产者或供应者在质量、成本和送货时间等方面满足客户的需要。
3.运输技术的更新和发展
其主要体现在集装箱化、集中运输和国际多式联运等几个方面。
(二)中国发展物流产业的“瓶颈”
中国发展物流产业的“瓶颈”表现在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目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特别是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还没有全面展开。
物流企业组织规模较小,缺乏必要的竞争能力。例如,全国从事公路货物运输的经营业户有270余万户,平均每个经营业主拥有的运营车辆仅1.43辆;拥有运营车辆超过100辆的企业只有中远、中外运等少数企业。
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物流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低,物流作业效率不高。设施结构不尽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也较低。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工商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都还比较落后,如条形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物资采购管理(MRP)和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水平较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以EDI、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物流未来的发展
1.“双向”发展
随着生产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经济市场化、全球化、需求个性化等因素的影响,产品的生产将向小批量、多品种、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推动制造业向计算机集成制造、柔性制造、虚拟制造等全新模式变革。同时在生产物流基础上,力求维持一个最低的库存水平,甚至是“零库存”。为了适应这种生产的形式,物流的对策将是“双向”发展。
首先,物流将不断改进和发展物流系统,不断吸收高新技术,以适应新的生产要求,这些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编码技术、自动控制技术、GPS技术、动态仿真技术等。
其次,选择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The Third Party Logistic,TPL或3PL)是指由除物流劳务的供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因此,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产品的制造、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销售等),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生产经营企业物流全过程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作业方式。
目前,在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和应用刚刚起步,第三方物流所需的社会环境和有关法律法规还处在建立和完善中,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潜力以及社会和经济效益已开始被人们所认识。
2.一体化管理
一体化管理是物流管理的必然趋势。一体化是指各个部门统一规划、统一计划、统一实施、统一调整,使企业物流运营达到最佳化。
一体化管理有:
(1)企业内一体化。将企业各个部门统一管理、集中管理,使企业内物流效率提高,物流成本降低。
(2)后向一体化,即企业向后控制供应商,形成紧密型或松散联盟,使供应和生产一体化,实现供产结合。这是供应链一体化的一种形态。
(3)前向一体化,即企业向前控制分销系统,实现产销结合。这也是供应链一体化的另一种形态。
(4)前后一体化。这是供应链一体化的高级形态。
(5)横向一体化,即兼并或控制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的企业。
3.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化建设投资的进一步降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将成为每个企业的必需投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括EDI的建设、条形码应用等。特别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应扩大到供应链的整个过程,否则,企业的信息网络只服务于供应链的一部分,难以发挥一体化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