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苻坚治国:“法治绿洲”存在的几个条件

公元359年,在《资治通鉴》卷一百中有其一段前秦帝国天王苻坚关于对“法治”的感慨,现摘录如下:

秦王坚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疾恶纠案,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馀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这段文字的大概意思是说,王猛被任命为侍中、中书令、京兆甲等一系列京都第一长官后,在没有得到苻坚批示的情况下,斩杀皇亲国戚恶霸强德,并与分管监察的御史中丞邓羌同心协力,痛铲邪恶。政府上下,奸人恶棍,连呼吸都不敢,治安良好,路不拾遗。苻坚见此,叹息道:“我到今天才知道治理天下还是要靠法治啊!”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猛和邓羌所治理下的长安,是一个安定的社会,没有贼盗,没有恶棍,国家一片宁静。

那么这个效果是怎么产生的呢?还要说说王猛这个人。

在《资治通鉴》中,对王猛的评价也是与其管理国家相关:

“猛为相,坚端拱于上,百官总己于下,军国内外之事,无不由之。”

是说,王猛做宰相,苻坚无须做什么事,只用坐在上面,文武百官统属下面,军队及国家内政外交事务,没有经由他手的。

你还别说,这还真有点像后面我们要讲的唐太宗。如此看来,作为一国之君,一个单位的一把手,如果事无巨细,全部由其操办,那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领导:一是说明属下能力不行;二是说明自己用人不善,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像秦始皇、雍正大帝,自认为自己励精图治、殚精竭虑,赢政老人家一天看几百斤竹简,胤禛先生一夜审批百十件奏章,鸡毛蒜皮,什么事都管,结果把自己累死了不说,底下的人则闲得发疯,这帮人一闲,就有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时间,无事生非、尔虞我诈,结果把个好端端的国家弄得乌烟瘴气、鸡犬不宁。

所谓大治,庄子云:“若烹小鲜!”只要底下人有能力,信得过,给底下人权力,由底下人干得了,自己落得清闲想大事,干大事,这样,下面的人才能得以发挥,干得才起劲,工作自然也就好很多,社会自然发展迅速。

苻坚执政初期是如此,因而历史上就有了王猛先生;唐太宗初期也是如此,于是我们今天也记住了魏征、房玄龄。而细想一下,在这样的君臣治理下,天下还真的很太平,很和谐,也很给力。

好了,我们回过头还是说王猛这个人。

在这段话后面,《资治通鉴》接着说道:“猛刚明清肃,善恶著白,放黜尸素,显拔幽滞,劝课农桑,练习军旅,官必当才,刑必当罪。由是国富兵强,战无不克,秦国大治。”

就是说:王猛刚正贤明,清廉严肃,褒贬分明,放逐罢免无能平庸者,提拔重用有才而不得志者,劝勉农耕桑蚕,训练军队,任用官职都符合他们的才能,刑罚一定依据罪恶,因此国富兵强,战无不胜,秦国得到了大发展。

连柏杨先生看到这里,也感慨:从史书上看,王猛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在三百多年的分裂时代中,中国像一块血腥的沙漠,到处狂风滚石,禽兽奔腾,人们互相吞食,只有王猛治理下的前秦帝国,是沙漠中唯一的绿洲。

最后,他还指出,这个绿洲的出现,不是王猛一个人的功绩,而是法治的力量,而且,还要有像苻坚这样的领导,像前秦这样的人民群众,为法治铲除了行进道路上的障碍。

这些点评,可谓一针见血,笔者也认为,前秦社会治理之成功,“法治绿洲”之出现,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其一,重视法治,发展经济。

王猛无论在管理上,还是在执法上,都坚守规则。对每个官员都授予各自的职权,同时对职权都加以限制,对每项惩罚都做到证据确实。所以,每个官员都能愉快地接受职务,处罚都能得到人们的认可,赏罚分明而公平,何愁政不治、国不兴,当然,这样的法治还必须因势利导,审时度势,如在战场上则适用另一法则——“适者生存”。与此同时,他鼓励耕织,加强军备,这才使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其二,吏治廉明,人才辈出。

王猛在用人方面,讲求不拘一格用人才。同时,实行平庸者下,能者上的制度,确保了前秦帝国的人才储备和社会建设需求,这是吏治上的制度化、廉明化。严惩黑恶势力,扶持和鼓励善举和道德模范,加上他自己“刚明清肃,善恶著白”,能以身作则,社会腐败何处能以安身?社会又怎能不和谐?

其三,领导信任,政通人和。

在前秦,苻坚很少插手王猛的规章制度,尽管苻坚本人也是一个管理能力很强之人,但他从不干预王猛的管理,好让王猛全面实施自己的法治计划。这样的事情,在现代社会都很难做到,而在1600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则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因此,王猛之所以能成功,与苻坚这样的“明主”是分不开的。

然而,封建社会毕竟不是法治社会,王猛苻坚故去后,这块“绿洲”很快就沙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