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艺术史
- (英)迈克尔·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
- 1115字
- 2021-03-23 15:37:08
织物
在商周时期还局限于一小部分特权贵族阶层的风俗和习惯,到两汉时期已经扩展到更大的地域和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同时,中国丝织品已经跨越了中国的疆域,传播到越南、西伯利亚、朝鲜和阿富汗。在南西伯利亚发现的一座中国式宫殿的遗迹上就发现了中国风格的青铜饰件、钱币、瓦当,以及可能是由中国陶工在当地制成的房屋模型。中国考古学家提出这可能是文姬的女儿的宫殿,文姬于195年远嫁匈奴,但最终被迫离开她所深爱的丈夫和孩子,只身返回中国。
中国的丝绸也遍及世界文明各地。希腊词汇Seres(丝绸之人)最先并不是用来指中国人,因为当时希腊人对中国没有直接认知,而是指贩卖这些珍贵物品的西亚部落。希腊与中国的直接交往发生在张骞出使西域和横跨中亚的丝绸之路建立之后。丝绸之路从现在甘肃玉门关出发,跨越中亚,经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两路,在喀什地区合二为一,然后一支继续西行到达波斯,进而到达地中海世界,而另一支则向南行到达坎大哈和印度。中国器物在克里米亚、阿富汗、帕尔迈拉(Palmyra)和埃及都有发现,而奥古斯都时期的罗马甚至在城中的托斯卡纳大街(Vicus Tuscus)专门设立一个用来进口中国丝绸的市场。根据传说,黄帝之妻发明并向百姓传授种桑、养蚕、抽丝、染色和纺线技术。纺织工业对中国是如此重要,直到清朝覆亡之前,皇后每年都会在北京宫中举行亲蚕典礼。
纺织技术最早见于陕西半坡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安阳的商代居民已经会裁剪丝绸和麻布衣服,《诗经》中若干段落也描述了丝绸染色。带有绘制纹样的丝绸不仅见于长沙的东周墓葬中,也见于中亚一带的墓葬(图4.42),特别是南西伯利亚诺音乌拉(Noin-Ula)的沼泽地陵墓和吐鲁番和田一带的沙埋遗址。诺音乌拉墓葬是1924—1925年科斯洛夫(Koslov)探险中发现的,而吐鲁番和田的沙埋遗址则是20世纪早期斯坦因发现的,近年来中国考古学家也进行了有关发掘。长沙的墓葬中不仅出土了如图4.30所示的丝质幡帜,也包含了成捆的丝织品。主要的丝织技术包括绫织法、大马士革织法、薄纱、垫锦和刺绣等,纹样主要分成三个类型:以与鄂尔多斯铜器纹饰类似的斗兽纹饰为代表的图案类型,在表面连续重复的几何纹饰构成的织物类型(图4.43),以及由连续的不间断的漩涡纹构成的设计类型。漩涡纹此前见于错金银铜器上,在织物上,漩涡纹之间填充了骑马人物、鹿、虎和各种各样神异动物的图案。图4.44为出自诺音乌拉的丝织品,丝织品上的道家场景中间错分布着巨大的灵芝,以及顶部有凤凰并装饰有图案化树木的山石,这种中西交融的风格暗示中国纺工已经开始专门设计供出口的纹样了。
图4.42 人物汉锦,出自蒙古诺音乌拉,汉代,现藏于圣彼得堡艾尔米塔斯博物馆。
图4.43 丝织品,出自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西汉。
图4.44 汉锦局部线图,出自蒙古诺音乌拉,汉代,现藏于圣彼得堡艾尔米塔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