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虞舜姬周的受命于天
我们先把鬼神之说略作交代,现在回来再讲《中庸》引用孔子所说鬼神的作用。“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看不见形相),听之而弗闻(听不到声音),体物不可遗(如果从物理去体会,也不可以因它遗留在物外,就否定他的存在)。使天下之人齐(同斋)明盛服以承祭祀(他能促使天下的人们,都要斋戒清明自己的心思不敢乱想,穿了干净的礼服来祭拜),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就会感觉到是他洋洋洒洒的如在自己的头上,如在自己的左右一样)。”然后孔子又引用《诗经·大雅·荡之什》第七章的诗做引证说:“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神明的到来,是不可用意识去测度他的。况且妄用胡思乱想来猜猜点点,那是更不可以的)。”“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这就是说明世间有隐微不可知的一面,但又有不可思议的明显作用,只有用心意识的至诚,才能得到感应,不可以用不诚之心来掩盖了自己的灵性)! ”
接着,就是孔子再三推崇虞舜和周文王、武王、周公的盛德,以及他们制订尊敬祖先的孝行礼制,笃行仁民爱物大孝于天下的精神,所以才能得到天人交感,完成历史上人道人伦的大业。这才是纯粹禀承天命之性,率性而行修道教化的功用。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孔子在这里,所说第一句话的关键,就是说明传统儒家所谓的孝道,并不是专指对个人父母的孝养而已。所谓孝道的指标,是从天命之性纯粹至善的修行起用,做到大孝于天下的德业,才是孝道的究竟。三代以上,唯有虞舜,出生在一个大有问题的家庭,所谓父顽、母嚚、弟傲。自己起于田间,不怨天,不尤人,内修德性,笃行孝道,因此被唐尧所选拔,试之为政,即能辅助帝尧,建立完善文化的基础。同时起用大禹治水,奠定华夏以农立国的万古根基。最后又不违背帝尧公天下的禅让之德,传位于禹。所以孔子极力盛赞他为大孝的真人,所谓:“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但又视天下如敝屣,让位给大禹来继承其业绩。因为他有大孝于天下的功德,才使父母祖宗的宗庙,永远受到后人的敬飨,下及子孙后代,永远得保安宁。所谓“宗庙飨之,子孙保之”,便是这个意思。因此,孔子再加发挥说:“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这四句话所说必然性的定律,也就等同于老子所说“天道好还”的大法则。凡是有真性情的人,能立德、立功于天下,必然会得到禄位、盛名和长寿的果报。“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所以说,上天生长万物,很自然的,就会因他本身所禀受资材的好坏,加以笃促他来完成大业。靠栽种成长的东西,上天就施以风云雨露来培植它,过分偏向倾斜的东西,就自然会被颠覆倾倒了。所以《诗经·大雅·生民·假乐》第一章所说:“嘉乐君子,宪宪(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这六句古诗,文字意思本身就很明白,都是说明凡有盛德功行的人,上天就会顺其天命之性的自然法则来保佑他的成功。所以孔子便说:“故大德者必受命”,这又是孔子再三说明,凡是对人世立有大功德的人,在他天然自性的生命中,必然禀受有至性至情的基因。但最有趣的,是我们的历史,从秦、汉开始,后世的帝王,和一般读书知识分子的儒生们,假借孔子这些赞颂虞舜盛德的话,就随便推崇那个有权力做了皇帝的老板,称赞他是受命于天的真命天子。“自古以来大马屁,高呼万岁几千年”,有时候读历史,看到这些故事,就会使你大为丧气。只有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有一次大发脾气,骂他的一班大臣们说:你们不要老是称赞我是尧舜,我哪里可以和尧舜来比。就算我是尧舜,难道你们都是皋陶、契、稷那样的大贤臣吗?这真是朱元璋痛快坦率的名言,为之拍案叫绝。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接着赞颂虞舜的盛德以后,其次便说继夏朝和殷商之后,真正建立了华夏文化,以人伦之道作为政治社会中心的周朝,如周文王、武王、周公父子三位的功业,也是合于率性修道的盛德,当之无愧。“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历)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以上赞文王、武王)。武王(姬发)缵(这里所用这个缵字,含有继承效法的意义)大(太)王(后稷)、王季(历)、文王(姬昌)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只用了一次军事行动就取得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以上赞武王)。武王末受命(当武王姬发还没有受命于天而做周朝的天子),周公(姬旦)成文武之德(周公就预先准备完成文王、武王治国的文化大业),追王大王(后稷)、王季(历),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周公开始制定,尊为天下主的天子,必须崇祀高推祖先的神主也同天子的礼仪)。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这种礼仪制度的规范,上至天子,下及各国的诸侯、卿大夫,乃至士子和一般的老百姓的庶人们,都是有一定的精神,但有不同的规格)。”例如“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以上文字很明白,都是说明周公所制定各级祭祀的仪礼。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接着又再引用孔子说明周制祭礼的精神要点。“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这是孔子称赞由武王时代开始,周公所制定的祭礼,便是真正通达人伦孝道的宗旨。所谓孝的真正意义,就是一个人,真能体会到先人的意志,继续完成上辈的愿望,和善于传述先人的事迹给后代知道。“春秋修其祖庙(所以每年到了春天和秋天适当的时候,便重新修整祖庙),陈其宗器(陈列祖宗们所留下有意义的代表性的遗物),设其裳衣(或是祖宗们穿过的衣裳),荐其时食(就把自己勤劳耕种所得的当时当令的食物,奉献在祖宗的神主之前,祷告自己在这半年一年中所作所为的业绩,请其尝新。)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但在宗庙中实行祭礼的排列次序,无论是祖宗的神主位置,或是现在参与祭祀各代各辈的当事人,都要照左昭(父)右穆(子)来排列位置)。序爵,所以辨贵贱也(至于祖宗或子孙后辈中,有功名爵位的,就要照历代国家所规定职位的高低来安排。又古礼,有 ‘朝廷序爵’,在政府中任职的人,不论年龄辈分的高低大小,就要照公职爵位的高低来安排位置了。‘乡党序齿’,至于退到家庭亲族之中,那便要照辈分年龄大小来安排位置。即使在一般社会,乃至朋友之交,也是照此礼仪)。序事,所以辨贤也(如果本族中,有人对国家社会或家族,做过有特别贡献的事,那就以对贤者之礼来安排位置,这是对注重贤德行为的重视)。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至于参与祭祀服务工作的人,都要一律平等加以酬劳,尤其是对下面基层最劳苦的人,更为重要)。燕(同宴)毛,所以序齿也(对于须发皓白的老年人,必须另加宴请,表示敬老的意思)。践其位(主祭和陪祭的人,各就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同侍)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这是说实行祭祀之礼的时候,必须内心肃穆,具足这种诚意)。郊(祭天)社(祭地)之礼,所以事上帝也(至于周制所规定的祭天地之礼,那是天子代表国家全民祭祀上帝的大礼)。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所谓天子和诸侯,以及庶民老百姓所举行的宗庙之礼,都是祭祀祖先的仪礼)。明乎郊社之礼(明白了为什么要祭祀天地鬼神之礼),禘尝之义(明白了祭拜天地的禘礼,和祭祀的时候,需要奉献食物,敬请尝新的意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那么对于治理国家的为政之道,就犹如看自己手掌的条纹那么明白清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