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纳一切不计较

佛家有语: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人人苦,何不把苦当磨炼?人生如海,潮起潮落,既有春风得意,也有万念俱灰。如果生活的痛苦和不幸降临到你身上,你不要怨叹、悲泣,在必要时采取适当的方法剪掉心中的死结,才能够获取更广阔的心灵空间,而当你快乐时,不妨尽情享受快乐,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

想开了就是天堂

“譬如空中飞鸟,不知空是家乡;水中游鱼,忘却水是生命。”在禅宗《五灯会元》中,白兆圭禅师曾经这样说过。空中飞鸟翱翔天际,本身即在天空中,它并未想过向生活索取更大的空间,因为天空够宽了;水中游鱼,水对它是非常重要的东西,而它并未一味因其重要而操心忧虑。若能以这种积极的态度努力生活,而非处处起烦恼,生活必然愉快。

俗话说,人生失意无南北,宫殿里也会有悲恸,茅屋里同样会有笑声。只是,平时生活中无论是别人展示的,还是我们关注的,总是风光的一面,得意的一面。

于是,站在城里,向往城外,而一旦走出了围城,就会发现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有许多我们一直在意的东西,在别人看来也许根本就不算什么。所以,与其不停地长吁短叹,不如欣赏一下自己的生活,静心体会生活的快意。

在一条河的一边住着凡夫俗子,另一边住着僧人。凡夫俗子看到僧人每天无忧无虑,只是诵经撞钟,十分羡慕他们;僧人看到凡夫俗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十分向往那样的生活。日子久了,他们都各自在心中渴望着:到对岸去。

一天,凡夫俗子和僧人达成了协议。于是,凡夫俗子过起了僧人的生活,僧人过上了凡夫俗子的日子。

几个月过去了,成了僧人的凡夫俗子发现,原来僧人的日子并不好过,悠闲自在的日子只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便又怀念起以前当凡夫俗子时的生活来。

成了凡夫俗子的僧人也体会到,他们根本无法忍受世间的种种烦恼、辛劳、困惑,于是也想起做僧人的种种好处。

又过了一段日子,他们各自心中又开始渴望:到对岸去。

可见,你眼中的他人的快乐,并非真实生活的全部。每个生命都有欠缺,不必与人作无谓的比较,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就好。

生活就像大海,潮起潮落,既有春风得意、高潮迭起的快乐,也有万念俱灰、惆怅漠然的凄苦。如果把人一生的旅途描绘成图,那一定是高低起伏的曲线。“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当你快乐时,不妨尽情享受快乐,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而当生活的痛苦和不幸降临到你身上时,你也不要怨叹、悲泣,哪怕只剩下一个柠檬,也可以做一杯柠檬汁。

生于尘世,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经历凄风苦雨,面对艰难困苦,想开了就是天堂,想不开就是地狱。而积极乐观的心态就是一副良药,能愈合你的伤口,让你怀着新的希望上路。就像一趟旅行,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我们的一颗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暗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我们的生命轨迹岂能美好?若我们能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那么,即使我们身处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一天。

送僧元东游(唐·刘禹锡)

宝书翻译学初成,振锡如飞白足轻。

彭泽因家凡几世,灵山预会是前生。

传灯已悟无为理,濡露犹怀罔极情。

从此多逢大居士,何人不愿解珠璎?

脱去抱怨的心灵枷锁

“抱怨”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每一个角落,抱怨会带来烦恼,痛苦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越来越沉重。如何摆脱抱怨的情绪?不要抱怨别人,要倾听别人的抱怨,接受别人的抱怨。有一颗不抱怨的心,美丽便会尽收眼底。

佛陀经过了多次轮回才终得正果,他想知道世间其他生命如何看待自己这一世的修行,便询问众生,假如可以重新选择,将会怎样选择今生的生活。

众生的回答令佛陀大吃一惊。

猫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鼠。我偷吃主人一条鱼,会被主人打个半死。而老鼠呢,可以在厨房翻箱倒柜,大吃大喝,人们对它也无可奈何。”

鼠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猫。吃皇粮,拿官饷,从生到死由主人供养,时不时还有我们的同类给它送鱼送虾,很自在。”

猪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当一头牛。生活虽然苦点,但名声好。我们似乎是傻瓜懒蛋的象征,连骂人也都要说蠢猪。”

牛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愿做一头猪。我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干的是力气活,有谁给我评过功,发过奖?做猪多快活,吃罢睡,睡罢吃,肥头大耳,生活赛过神仙。”

鹰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愿做一只鸡,渴有水,饿有米,住有房,还受主人保护。我们呢,一年四季漂泊在外,风吹雨淋,还要时刻提防冷枪暗箭,活得多累呀!”

鸡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愿做一只鹰,可以翱翔天空,任意捕兔捉鸡。而我们除了生蛋、报晓外,每天还胆战心惊,怕被捉被宰,惶惶不可终日。”

最有意思的是人的答卷。

不少男人填写:“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个女人,可以撒娇、可以邀宠、可以当妃子、可以当公主、可以当太太、可以当妻妾……最重要的是可以支配男人,让男人拜倒在石榴裙下。”

不少女人填写:“假如让我再活一次,一定要做个男人,可以蛮横、可以冒险、可以当皇帝、可以当王子、可以当老爷、可以当父亲……最重要是可以驱使女人。”

佛陀看完,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为何人人只懂抱怨?若是如此,又怎会有更加丰富充实的来世?”

你还在抱怨你生活的世界没有给你美吗?古语说得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到处都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通过万花筒看世界,美得变幻无穷;通过污秽的窗子看世界,到处都是泥泞。到底你的生命画布如何着色,要看你拥有一颗怎样看待世界的心。不抱怨,把天地装在心中,就能看见自然的美。

每个人都有自己抱怨的事情,似乎每个人都理直气壮,却忽略了幸福源自珍惜,生活不是攀比。当这些牢骚与抱怨化作心灵天窗上厚厚的尘埃时,灿烂的阳光又怎能照进心田?那漫天的花雨你又能看见几许?

有个寺院的方丈,曾立下一个奇怪的规矩:每到年底,寺里的和尚都要面对方丈说两个字。第一年年底,方丈问新和尚心里最想说什么,新和尚说:“床硬。”第二年年底,方丈又问新和尚心里最想说什么,新和尚说:“食劣。”第三年年底,新和尚没等方丈提问,就说:“告辞。”方丈望着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心中有魔,难成正果。”

“魔”就是新和尚心里没完没了的抱怨。像新和尚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他们总是怨气冲天,牢骚满腹,总觉得别人欠他们的,社会欠他们的,从来感觉不到别人和社会为他们所做的一切。这种人只会心里抱怨,不会有所成就。

一位哲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许多人都抱怨过处境艰难,毫无疑问,抱怨是无济于事的,反而乐观旷达的心态能解开心灵的枷锁。抱怨相当于赤脚在石子路上行走,而乐观是一双结结实实的靴子。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认真品味挫折,才能体会其中芳香

最常听到的祝福便是:“万事如意。”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如意的向往。然而,世间不如意者十有八九。

在我们期待如意生活的时候,却有人期待挫折。因为事情失败、不完满,能够使人晓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善不足,因此而努力、用功,最后能改掉错误达到自我完善。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不远万里来到一座名刹,慕名寻到老僧慧圆,沮丧地对慧圆说:“人生总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意思呢?”

慧圆静静地听着年轻人的叹息和絮叨,最后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少顷,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慧圆抓了茶叶放进杯子,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茶几上,微笑着请年轻人喝茶。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叶静静浮着。年轻人困惑地询问:“宝刹怎么喝温茶?”

慧圆笑而不语,年轻人喝一口细品,不由得摇了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慧圆说:“这可是闽地名茶铁观音啊。”年轻人又端起杯子品尝,然后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丝茶香。”

慧圆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少顷,小和尚便提着一壶冒着浓浓热气的沸水进来。慧圆起身,又取过一个杯子,放茶叶,倒沸水,再放在茶几上。年轻人俯首看去,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望而生津。

年轻人欲去端杯,慧圆作势挡开,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在禅房里弥漫开来。慧圆如是注了六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慧圆笑着问:“施主可明白,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迥异吗?”

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一杯用沸水,冲沏的水不同。”

慧圆点了点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最后释放出四季的风韵:既有春的幽静、夏的炽热,又有秋的丰盈和冬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沉浮的茶叶呢?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叶,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同被沸水冲沏的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

醉过方知酒浓,饮过才知茶香。挫折何尝不是一坛陈酿的酒、一杯极品的茶?只有遭遇过挫折,并且认真品味挫折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

在挫折的丛林中行走,尽管辛苦、彷徨、迷茫,甚至痛苦、绝望、焦灼,但仍应前行不止。当透过重重迷雾,到达丛林的尽头时,那种极致喜悦便会由心中生发,便会恍然大悟:原来,挫折的滋味是这样甘美啊!

静林寺古松(宋·仲皎)

古松古松生古道,枝不生叶皮生草。

行人不见树栽时,树见行人几回老。

剪开心结,做自己心灵的园丁

常常爬山的人,都知道“山不转路转,路不转心转”的道理,禅宗中也有类似的情形,“山不转路转,境不转心转”,境由心生,心乃工画师,能画世间万般景象。

“芭蕉叶上无愁雨,只是听时人断肠”,心外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时,内心却可能愁云密布,甚至没有任何阳光可以照进的缝隙。快乐时,“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失意时,“泪眼问花花不语,落红飞过秋千去”。

我们总是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在必要时采取适当的方法剪掉心中的死结,才能够获取更广阔的心灵空间。

阳春三月,弟子们坐在禅师周围,等待着师父告诉他们宇宙的奥秘。

禅师一直默默无语,闭着眼睛。突然他向弟子问道:“怎么才能除掉旷野的草?”弟子们目瞪口呆,没想到禅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说:“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禅师听完微微笑地点头。

另一个弟子说:“可以一把火将草烧掉!”禅师依然微笑。

第三个弟子说:“把石灰撒在草上就能除掉杂草!”禅师脸上依然带着微笑。

第四个弟子说:“他们的方法都不行,那样不能除根的,斩草就要除根,必须把草根挖出来。”

弟子们讲完后,禅师说:“你们讲得都很好,从明天起,你们把这块草地分成几块,按照自己的方法除去地上的杂草,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再到这个地方相聚!”

第二年的这个时候,弟子们早早就来到这里。原来杂草丛生的地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金灿灿的庄稼。弟子们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用尽了各种方法都不能除去杂草,只有在杂草地里种庄稼这种方法取得了成效。他们围着庄稼地坐下,庄稼已经成熟了,可是禅师已经仙逝了。那是禅师为他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弟子无不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除掉心中的杂草,最好的方法不是用蛮力与之相抗,而是在心中播撒下新的种子,用新鲜生命饱满的热情来抗衡杂草的韧性。心中的死结往往就像杂草一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外力通常只能改变它们的生长轨迹,却不能完全将之从自己的生命中驱逐。

时刻不忘清理自己的心灵后花园,生命必将绽放出无比耀眼的光彩。

心灵是一座品类繁多的花园,需要我们时时垦殖翻耕。这个花园中有秽土,也有净土,所以不可能永远保持快乐与清净。只要是花园,就会生长杂草,四处蔓延。作为自我心灵的园丁,我们绝不能放任杂草丛生,占尽花木所需的阳光雨露,否则这座花园就可能成为困顿的围城,而及时修剪,求得和谐美好的内心环境,围城之中也能过得自在。

心灵是一座花园,做自己心灵的勤劳园丁,在心中播下真爱和智慧的种子,收获充实与快活。

游石门诗(唐·庐山诸道人)

超兴非有本,理感兴自生。

忽闻石门游,奇唱发幽情。

褰裳思云驾,望崖想曾城。

驰步乘长岩,不觉质自轻。

矫首登灵阙,眇若凌太清。

端坐运虚轮,转彼玄中经。

神仙同物化,未若两俱冥。

不经痛苦磨炼的人简单而肤浅

人的一生,很难保证永远相安无事。尽管先人们创造了祈祷、祝福一类的吉祥词,但灾难和痛苦还是免不了莅临人类。如失去亲人、爱情重创、事业受挫等等。要想抚平心灵的创伤,稳步实现自己的目标,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必须学会承受痛苦。

过去无量劫的时候,一有佛出世,大家都先供佛然后再求法。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很穷困,没有钱供佛,左思右想,他终于想出卖身供佛的办法。于是,就来到大街上叫卖自己的肉身。

巧的是,还真有人需要人身的。这个人得了一种病,医生嘱咐他每天应该吃三两人肉。看到释迦牟尼佛在卖身,他非常高兴,凑过去问道:“我给你五枚金币,你可以每天给我三两人肉吃吗?”释迦牟尼佛听后应允了,但是要求病人先付金币给他供佛闻法,然后再割肉。病人满口答应,并立即付了五枚金币。释迦牟尼佛拿着这笔钱供完佛,闻过法后,就开始每天从身上割三两肉给病人吃,这样持续了一个月,病人的病才痊愈。从自己身上每天割三两肉下来,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可是释迦牟尼佛却说,自己每天在割肉的时候都会念佛所说的偈,这样注意力都转移到佛法上来了,痛苦便不自觉,渐渐地身体也在这种不知不觉中恢复了。

释迦牟尼佛为了求法,而甘愿受如此苦行。痛苦,是拥有其自身的价值的。蚌是痛苦的,珍珠是它痛苦的造化,美丽宝贵;五彩的人生之所以缤纷,是因为痛苦的折射;每一次痛苦都意味着一种美的开始,这是痛苦的价值。

溪流中有一块小石,在向山岩诉说着自己的痛苦,它被水流冲刷,磨琢着那尖尖的棱角。它低沉着,因为它在承受痛苦。人类也一样,古今中外,有多少伟人在经历过痛苦之后,才得到甘甜。

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李白,身处蜀地,心却在长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是又怎能比得上他的仕途波折。他是不羁的,挺胸而立,悠游山水,一挥手,写就了半个盛唐。

文天祥,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大宋的气数已经尽了!多年的抗金救国,一次次失败,更是让他万分凄凉。即使明知必死,又怎能叛国投敌!于是,他挺身而出,从容就义。

的确,“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没有经历过痛苦,就是一个不完整的人,你的生活也就是不完整的。经历重重苦难,跨越千山万水,你的生活才更完美、更充实,你的生命才会更有价值,也更有意义。

人活着并不是为了痛苦,但要活着却不能不承受痛苦。离开痛苦,人就会变得简单而肤浅,但如果不想方设法摆脱痛苦,那么活着也只是肤浅而简单。

痛苦可以捶打出哲学思想,但你必须是一块钢铁;痛苦可以磨砺出卓越人才,但你必须是一把宝剑。

与其说痛苦是人的劲敌,毋宁说它是人的忠实侍从。它伴你走向成熟,走向坚强;而且,一个人是否成熟、是否坚强,关键就看他能否在痛苦的簇拥下依然保持主人翁的身份。

要想永远使自己超脱于痛苦之上,还得学会在无情的现实面前保持冷静的头脑。要懂得我们生在这世上,就好像爬山,要从潜意识里相信自己摆脱困境的能力,要在心理上坚强起来,一切向前看。有许多不幸的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使因为自己的失误,撒下了悔恨,也不必无休无止地自责,使自己的灵魂永远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重要的是一切从头做起。

野居偶作(唐·贯休)

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

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

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

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