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信息年鉴(2013)
- 武汉市信息协会
- 123645字
- 2020-06-25 20:51:21
主要信息化工作
武汉市计划委员会、武汉市统计局电子计算机站
1984年5月至1986年5月筹备建设。总投资300万元,引进IBM4361中型计算机,调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机房配电和空调系统安装调试。
1986年5月至1987年4月完成“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武汉市)”数据处理工作和“武汉市首次人才调查”数据处理工作。
武汉市经济信息预测中心
1984年6月至1987年4月遵照邓小平同志关于“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指出的方向和任务,本着为促进生产,搞活流通,指导消费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行业市场信息的预测和调研,发行内刊“武汉经济信息”40多期。
1984年8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服饰开始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原来“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转化,服装市场空前活跃。为了在服装秋季旺季市场前了解服装市场的变化,掌握服装市场的信息,武汉市经济信息预测中心首次组织了“武汉市服装信息交流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单位有武汉商场等100多家产、供、销企业,通过座谈会为服装行业观察和了解市场形势,掌握主动权,制定经营决策,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
武汉市经济信息预测中心主要发布的市场经济信息预测和调研文章有:
1984年6月“2000年前的电扇预测”;
1984年7月根据全国银行系统化纤布经济信息协作网在武汉市召开的会议信息得出的“化纤布销售形势大好,武汉销售困难”的分析文章;
1985年4月参加“全国部分城市家用电器工业经济信息网”会议,并对无锡市和柳州市的工业企业进行了走访,尤其是针对无锡市的生产发展快,产品竞争力强,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的调研文章“借鉴外地经验,促进市工业生产”;
1985年组织举办“中南地区轻工市场商品交流大会”,成交额达1亿多元;
1985年12月“纺织装饰品的发展趋势”;
1986年6月“1986年武汉市轻工业生产发展趋势”;
1986年8月“武汉市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趋势”;
1986年10月“武汉市今冬明春日用工业品市场发展趋势”。
武汉市信息产业局武汉市信息产业办公室
2003年
2003年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市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局领导班子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局党组提出的“系统规划、稳妥推进、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紧密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目标任务,大力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高度重视机关内部制度健全和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全年预定的各项任务。目前,武汉信息港两大基础工程已经建成;全市信息产业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不变价)182亿元,同比增长12%;加大信息市场和无线电管理力度,全面启动信息网络管线管理工作;完成市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市人大、政协议提案办结率100%;局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一、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做法
(一)全面完成各项市级目标任务
1.实现新增就业岗位553个,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0人,完成目标任务。
2.农村对口帮扶工作。预定的帮扶措施全部落实。经济总收入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指标完成。
3.严格按照市管领导班子职数比例,选定了后备干部名单,完成了引进博士任务。在时限要求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办的督办件和其他各项工作任务。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等工作,未发生安全事故。
4.完成统筹规划全市局级党政机关局域网建设任务。建成了武汉宽带信息交互中心,并于2003年5月1日开通,实现“同城信息,本地交换”。
5.建成了武汉政务宽带网络平台(通信子网)实现了全市主要政务部门的互联。
6.认真审查电子政务相关的工商并联审批、劳动保障、药品监管、社区、在线应急(防非典)、网上招商、教育网、疾病信息等应用系统的技术方案审查工作。
7.积极协调,加强引导,力争实现产销200万台手机任务。
8.招商引资直接引进内资9000万元,外资525万美元。市通信企业完成基建投资9亿元,超额完成了基建投资4亿元的目标任务。
9.改善经济软环境工作。组织了《武汉市执法责任制工作条例》学习,制定了电话首问制等多项机关制度,结合基层评议机关活动,认真开展了自查、自纠。对全市60多个无线电设置使用单位开展上门服务工作。上门服务率达100%。
10.加强与电信、移动等通信企业的联系,做好邮电业务总量统计工作。目前,已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9亿元,占全年目标总值的70%。
(二)圆满完成武汉信息港基础工程建设,全市信息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1.做好信息化发展相关政策和规划的起草制定
局会同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法制办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通知》、《关于认真做好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工作的通知》、《武汉市政务网站管理暂行办法》、《武汉市宽带信息交互中心管理办法》等文件。配合市计委完成了《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2002—2005年)》,编制了《武汉市电子政务发展规划(2003—2005年)》,在此基础上,拟订了《武汉信息港建设方案》,制定了《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规范》,组织武汉高校专家集中攻关,完成了《武汉市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2.统筹规划全市局级党政机关的电子政务建设
对首批联网单位的局域网建设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根据调查情况,分类别、分层次召开会议,培训并指导各单位按照统一规范和要求建设或完善局域网,并按期联上政务网络平台,从而保证了信息港开通目标的实现。
3.建成基础信息平台,全面启动电子政务建设
交互中心开始运行后,开始形成本地数据流。政务宽带网络平台运行后,首批实现了77家市级党政机关的联通,开通了视频点播、CA认证系统等服务。同时,与此相配套的工商并联审批、社保、药监等重点信息系统相继开通。2003年5月,围绕“非典”防治工作,开发了“武汉市突发事件在线应急系统(防非典)”,该网络从各区政府延伸到了各街、乡、镇、场,实现了各街、乡、镇、场相关信息的在线实时填报和发布。5月30日该系统按期开通,得到了罗清泉省长的充分肯定。
4.重点推进十大应用系统的策划和建设工作
一是会同有关部门和专家,在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初步拟定了15个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应用系统。二是指导市经委、市人事局、东湖开发区管委会、武昌区人民政府等单位局域网建设,积极推进内部办公“无纸化”工作。三是抓紧建设“全市社会保障社区信息系统”、“全市公共卫生系统”等。
5.建设和管理好武汉门户网站
2003年,政府门户网站完成了第二次改版升级,已有61家党政部门与之建立了链接,网站内容进一步充实,访问稳定性得到增强,武汉党政网站群的格局基本形成。在加强管理方面,市信息中心与相关单位签订了安全责任协议书,制定了网站工作人员工作守则,严格遵守新闻管理规定,确保发布信息来源可靠、内容准确。发挥技术优势和协会作用,积极为全市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2003年,市信息中心帮助12个单位完成了网页设计和域名注册建站工作;为41个党政机关提供了网站虚拟空间;开通公务员信箱700余户;为市妇联、团市委等单位完成了建站工作;为对口扶贫单位徐古镇政府建设了网站。
6.推进电子商务建设
一是参与了国家信息办组织的电子商务试点单位调查,考察调研了武汉棉花网、中商集团、中百集团等8家单位的电子商务运作情况,为武汉棉花网、中百电子商务网站、环宇汽车网、亿房网、服装贸易中心网等5家电子商务网站与“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建立了链接。二是采用“政府组织,市场运作,总体开发,社会应用”的模式,引进企业投资,建成武汉CA(数字证书)认证中心,为电子商务等各种网上活动的信息安全提供了网络安全保障。三是积极配合中国银联武汉分公司,继续扩大“一卡通”服务内容。
7.开展信息化知识的培训、宣传普及和服务工作
一是会同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制定了市公务员培训方案,编撰了培训教材《迈向信息化》,并分别举办了一期市管干部和处级干部信息化知识培训活动。市信息中心根据市委武办发〔2003〕1号文件精神,分期分批对市各级党政机关干部进行了新一轮的信息化知识培训。应劳动社保部门的要求,对全市劳动保障社区信息系统操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全年共培训各类人员1600多人,其中,800人为下岗职工。
二是联合全市主要新闻媒体对武汉信息港建设,信息化知识培训,“双十”评选等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
(三)加强规划,做好服务,大力促进全市信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003年,全市信息产业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不变价)182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工业增加值62亿元,销售收入147亿元,利税总额30亿元。围绕推进产业发展,在规划方面,局制定了《2003-2007年武汉市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规划》和《2003-2010年武汉市信息产业新型工业化纲要》;在招商引资方面,引进内资9000万元,外资525万美元。引进了中电科技集团投资武汉信息产业,组建了武汉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武汉空间信息产业基地。在营造企业良好发展环境和服务方面,申报电子发展基金项目69项,申报省财政配套基金项目26项,举办了首届“武汉地区IT十大风云人物”和首届“武汉地区软件十佳企业”、“党政机关十佳网站”评选表彰活动,举办了2003年度武汉软件产业发展研讨会,组织企业参加了“武博会”和“武洽会”等。
争取国家和省、市政策、资金扶持,有效发挥软件行业协会的作用。2003年,局组织47家信息产业企业向信息产业部申报了69个重点项目,其中有13家企业获得国家电子发展基金的支持。在对口联系华工科技公司工作中,主动帮助该企业申报国家电子发展基金。截至目前,华工科技公司完成税收2314万元,占目标值的92%。参与了重点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工作,联合东湖开发区筹办了以武钢自动化公司为核心的武钢软件园。
筹划重大产业项目,积极推进IT产业重大项目落户武汉市。目前正在规划和洽谈的重点项目有:一是中电科技集团手机项目;二是台湾新中科技投资生产6英寸微光电子芯片生产线;三是唯冠显示器生产线由3条扩大到5条,形成年生产500万台的生产能力;四是引进香港联力公司主机板项目;五是引进中软集团进军武汉,发展壮大武汉的软件产业。另外,还有邮科院LG项目、NEO项目策划、多普达许可证等。
(四)加大监管力度,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积极开创信息网络管线管理工作新局面
全面启动市管线办的各项工作。一是收回了原管线管理机构的旧印章,制发了正式启用新印章的通知;二是经过积极协调,促成管线管理工作进入武汉市建设工程规划审批联合服务中心;三是抓紧制定管线工作的相关政策,抓紧制定推进智能化小区及楼宇信息管线建设管理规定;四是部署开展了全市架空线缆整治工作。
(五)改革内部管理机制,加强科学管理,促进全市无线电事业健康发展
1.组织开展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颁布10周年的大型宣传活动。
2.做好防汛及全市重大活动的无线电通信保障工作。一是按照省无委办的统一部署,在全国“两会”和“七一”、“十一”假期组织全处人员24小时进行无线电监测值班;二是从5月份开始,对防汛频率进行了保护性监测,并积极帮助市防汛部门建立防汛应急通信网。
3.收费、频率台站管理、行政执法、监测服务及内部管理等工作成效明显。
2004-2005年
局在市委、市人大、市人民政府和市政协的领导和市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局党组提出的“系统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目标任务,大力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
一、大力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
一是理顺关系、建章健制。为了加快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加强全市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和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曾先后下发了多个文件,有效促进了全市信息化建设步伐。如:《关于大力推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通知》、《关于调整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组成人员的通知》和《关于成立市电子政务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认真做好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工作的通知》、《武汉政务网站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规范》、《关于成立区级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通知》等。2004年,根据国家和湖北省的做法,完成了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和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的调整、组建工作,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组织召开了市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和全市信息化暨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会议,还配合有关部门参与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管理暂行规定》。2004年,按照市委督察室、市政府目标办的要求,将全市信息化建设任务列入市一级工作目标,并具体分解落实到全市109家单位,2005年又将全市信息化建设任务列入了市一级工作目标。
二是建成并不断完善、延伸电子政务宽带网络平台。市级政务宽带网络平台在原已与80家区级政府、开发区及市属委办局联网和224个街、乡、镇、场联网(含其他单位)的基础上,2004年依托市民政局(社区883计划)和市劳动社保局信息系统的建设,将网络延伸到七城区889个社区(763已签约)。同时依托市卫生部门,将网络的触角延伸至郊区224个乡镇村(含其他单位),利用网上审批工作的推进,462个区级委办局也已联到网上。对市政务网络平台进行了全面改善与提升,编制了《市电子政务网络结构网络管理规划要点》,对联入电子政务骨干网的局域网系统、应用系统建设提出具体要求,结合规划召开了专家咨询会,提出在现有网络条件下解决内外网分离的初步技术方案,完成武汉市党政机关E-Mail的扩容改造工程,已正式投入使用。由于市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在全省起到了好的表率作用,全省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规划、规范和建设步骤均拟参照武汉市的做法。
三是建成并有效发挥宽带信息交互中心的作用。协调五大运营商,建设成功宽带信息交互中心。交互中心的正常运行,对市各通信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市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交互中心增强了各通信企业的信息交互能力,推进和提高了本地信息服务业和互联网的质量,为市本地各通信运营商之间的信息交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增强了网络的可靠性,真正实现了“同城信息,本地交换”。
四是全面提升政务网的信息建设和内容建设工作。为贯彻落实市领导亲民、利民的工作要求,广泛调研、提出了以“老百姓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主要服务需求为线索,组织各政府部门网站的信息发布,将各个具体的政府部门隐藏在为民服务的公共界面的后面”的工作思路。在具体工作中,运用先进技术,广泛开拓信息渠道,建立有效的网站管理和维护机制,确保了网站改版工作达到预计的目标。政府门户网站改版后,有力推动了全市信息公开工作的开展。目前,武汉市电子政务系统“中国武汉”政务门户网站共链有881个网站(其中政府网站101个,社会网站780个)。通过平台的数据总流量为596万兆字节,政务门户网站共建有政务、市民、企业、投资、弱势群体(老人残疾人)5个公众服务频道,建有聚焦武汉、公共监督、热点查询等5类综合服务栏目,建有行政审批、执政为民等17个专题,共计1200多项网上公众服务项目,其中732个服务项目具有与公众互动功能。按照市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要求,各单位向公众承诺的信息公开目录数为986项,已有730项实现公开和按期刷新。网站改版后,点击率大幅攀升,2004年1月至12月总访问次数达到676万次,日点击率平均为12000次,最高为51000次,最低为5300次。访问用户来自于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韩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其中,中国74.05%,美国20.41%,澳大利亚2.37%。国内访问用户数量最多的地区除湖北以外,依次为广东、上海、北京。海外访问用户数量最多的地区,依次为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其中海外的访问用户主要集中在美国加州。这充分说明“中国武汉”政务门户网站已经开始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2004年11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曲维技同志来武汉市主持全国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对武汉市网站建设的“亲民”工作理念大加赞赏。在近日发布的《2004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显示,武汉市政府门户网站在全国(含副省级和计划单列城市)城市门户网站中排名第三,标志着武汉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五是大力推进《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十大应用系统建设工作。2004年,组织有关专家先后对劳动社保、统计、公共卫生、教育、社区服务、旅游、党校校园网二期等多个信息化应用系统方案进行了现场调研与审查,并对相关应用系统建设中的问题进行了协调和推进。目前,这批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进展较为顺利。特别是随着当前行政体制改革、政务公开的深入,已有一批系统开始服务于市民,如劳动社保社区服务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社区服务信息系统、数字园林信息系统、规划国土信息服务系统、工商并联审批系统、市建设工程交易管理“一条龙”信息系统等均先后开始对公众提供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其中,劳动保障社区信息系统应用系统基本开发完成,投入使用。共有455个社区已开始运用此平台开展建库工作,截至2004年5月20日已录入92270人的相关数据。教育信息系统建成武汉教育信息网网站,开辟网上课堂栏目,已接入中小学200所。社区信息系统目前已可以向公众提供96596热线求助电话和www.96596.com.cn的网上在线服务。外商投资联合年检系统已在联合办公中心内外网上运行。电子报税系统已试点运行,其他如房产信息系统、公安车辆保全网等项目正在抓紧协调和建设中。目前,在2004年部门信息化建设和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将有关信息化重点应用系统作为2005年政府工作目标进行下达。其中,多媒体文化进社区项目,要求实现24个社区开通多媒体文化服务;建设系统信息化项目,将完善市场监管系统、建成设计审查系统、数字城建系统;远程教育信息化项目,建成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平台;党校校园网二期(经费有保障的部分)工程建成;社区信息化项目,完善社区服务信息和管理系统、社区求助热线;社区基础人口信息库,启动全市社区公共服务人口基础信息库的收集和比对工作;城管信息化项目,建成城管执法车辆GPS监控调度指挥系统;城市规划信息化项目,建成数字武汉空间信息平台;房产信息化项目,开通房产信息查询系统,实现产权交易一条龙网上服务;水务防汛信息化项目,全市防汛会商系统数据库主体建成;“金保工程”,全市社保综合数据库主体建成,实现“同城同人同库”;农村信息化项目,500个村实现上网并开通有线电视;烟草专卖信息化项目,建成全市烟草专卖呼叫中心系统。同时,继续做好2004年启动的跨年度信息化项目7个——外资联合审批一条龙网上服务系统(市外经局)、人事电子政务系统(市人事局)、公安人口信息系统(市公安局)、统计网上直报和审批系统(统计局)、“金税工程”(国税局)、电子报税系统(地税局)、数字园林系统(市园林局)。
此外,积极支持部门(系统)内信息化改造项目4个——重要商品价格发布系统(市物价局)、市区残疾人综合服务机构联网(市残联)、政务网升级(阳逻开发办)、校园网升级(江汉大学)。同时,指导、支持武汉新区、王家墩新区信息化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工作。
六是推进区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做好区级行政服务中心网上审批系统建设。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武发〔2004〕7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和规范区级政务服务中心的实施意见》(武政〔2004〕37号)和《武汉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规定》(市政府第156号令)的精神,在市区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专班的指导下,在江汉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帮助配合下,市信息产业局以江汉区为试点,开展了区级政务服务中心网上审批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
在市区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初步建立了全市通用的区级网上审批信息系统(试用版)。当前的系统已经具备网上公告、网上查询、网上受理、联网办理、网上审批等服务和管理功能。该系统可以做到每个办理事项方便申报、可跟踪查询、可督办监督;可以让企业和公众不需要经过太多培训就能使用该系统;可以让群众在出门“办事”前在网上就能了解办理事项的办理依据、办理流程、所需资料等;对不太熟悉网络操作的老百姓,设计了电话录音查询、电话申报功能,当工作人员不在现场时,电话录音可自动应答。在完善江汉区政务服务中心网上审批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深入各区开展调研,统一规划全市各区政务服务中心网上审批信息系统的域名及安全体系,以保证在江汉区建设的网上审批信息系统可以方便地移植到各区,避免各区重复开发软件。目前,武汉市的近1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压缩到了221项,其中,156项改变了审批方式,通过权力下放、派员联办等多种方式,这些项目均可以通过政务网进行受理和审批。据江汉、武昌、江岸、硚口、汉阳、东西湖、经济开发区、汉南等8个区截至2004年12月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已办理完成22559件审批事项,其中,江汉、武昌和江岸区分别办理了4152件、3489件和5974件。
七是启动市级政务视频会议与协同办公系统建设,推进电子政务普及应用。政务视频会议系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应用系统,当前,国务院视频会议系统业已初步建成,省政府视频会议系统方案也在着手考虑,在市委和市政府领导的关注和重视下,在市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市级政务视频会议系统建设正在积极推进。目前,已召开了市级视频会议系统专家论证会,确定了该系统的建设原则和基本要求。
同时,按照市领导关于实现“电子政务网上见,通知简报上网看”的要求,市级协同办公平台的建设工作也已启动。目前已调研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以及市直委办局的部分基层单位,证实了该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入了解同类城市协同政务办公建设情况,充分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和教训,已经组织了部分专家和技术力量,认真撰写项目的初步技术方案,初步确定了项目的建设目标和建设规划,并依托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的一批专家,着手编写项目的初步建设方案。
八是策划和启动信息服务设施,有效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品位。2004年以来,已经开始使用和推广手机应用软件、无线传输电子站牌、多媒体无线公话、车辆信息服务系统等信息化服务,取得了很好效果。2005年,通过策划和推动一批城市信息化项目,如学习北京东城区策划并实施武汉市城市在线管理系统、公用事业收费“一卡通”项目等,将在公共服务领域,继续加快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深入开展公共服务信息推广和应用工作。
九是发挥信息枢纽和产业集群优势,为武汉城市圈服务。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与周边8城市积极联系,发挥武汉龙头作用,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将武汉与周边城市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带动周边城市信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实现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构建武汉城市经济圈的宏伟战略。将争取建立9城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确定一定时期内双边或多边共建信息化项目、明确共享信息资源、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建立“8+1信息圈政务门户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协调机制,逐步启动各城市电子政务工作,并逐步探索交通、安全、通讯等领域的电子政务联动工作。筹建9城市企业信息化建设资源共享平台,不断促进9城市的制造业、商贸流通企业等得以进行跨地区、跨行业整合。帮助周边城市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促进以武汉为中心的电子商务的建设和发展,发挥武汉和周边商业上的资源和优势上的互补,逐渐推广电子商务,特别是充分利用不断完善中的现代物流系统,相互引进区域内各城市农副土特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建立区域商贸流通信息网络等。
十是配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建成全市党政机关政务核心信息报送系统,实现政务信息和简报网上报送。配合有关部门完成了全市党政机关政务核心信息报送系统软件开发工作,该系统经反复测试,各项功能指标和技术指标均达到预期要求,现已集成于政务门户网站。为配合党政机关政务核心信息报送系统的实际运行,在2004年已举办了两期政务核心信息网上报送培训班,全市61家党政机关派人参加了培训,共培训人员72人次。同时还组织了4期全市公务员信息化知识培训班,培训人员达122人次。
十一是加强政务网站的安全管理和日常维护。在网站管理方面,制定了“两个条例”和“一个协议”,即《网络管理员工作条例》、《网站编辑人员工作条例》以及《技术服务公司安全责任协议书》。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使网站长期安全地运行,除了在思想上高度地重视,在组织上合理地安排外,还用先进科技手段,保障网站正常工作。
(1)研发了“服务器应急启停远程控制系统”,使用普通的电话或手机在异地即可对多台服务器分组进行重新启动、系统复位、强制关闭以及在长假期、8小时工作之外的时段上对服务器和网站出现的故障和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2)引进GKR内核加固系统,以防范网站黑客攻击。
(3)针对网站监测、故障率的统计分析、黑客入侵报警以及网管快速反应等实际问题,进行“网站实时监测报警系统”的研发。
十二是开展信息化知识的培训、宣传普及工作。会同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公务员中开展信息化知识学习达标活动的通知》(武组文〔2003〕61号)文件,制定了市公务员培训方案,组织有关专家编撰了培训教材《迈向信息化》,该书被列入“十五”干部教育培训教材。在全市确定了15个培训和考试基地,分期分批对市各级党政机关干部进行了新一轮的信息化知识培训,目前,全市已有1万多名党政机关干部参加了培训。其中,市信息中心共培训2000余人;还开展了对社会保障社区信息系统操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共培训各类人员1600多人,其中,800人为下岗职工。
十三是做好企业信息化、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等有关工作。配合市经委对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情况进行初步调研,并草拟完成《武汉市中小企业在线服务平台建设方案(草案)》;开展了全市优秀信息化应用项目的组织推荐工作;完成了南京、成都、沈阳、武汉四城市电子政务发展的比较和分析;组织全市信息化优秀案例参加了第三届光博会和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暨信息化案例展览会展览,是全国参展的唯一副省级城市。
二、积极促进信息产业发展
市信息产业局成立以来,始终把推进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近年来,在省、市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整体规模不断壮大,产业总量不断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2004年,全市信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不变价)230亿元,同比增长21%;软件业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同比增长34%。
2004年,武汉NEC累计生产手机192万部,多普达累计生产手机8.5万部,NEO累计生产小灵通109万部。三家企业共完成309万部,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2004年,市信息产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市电子信息产业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形成以东湖开发区、武汉开发区为主体,以邮科院、长飞、NEC、唯冠等重点企业为龙头企业,以光通信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群。龙头企业的产值占全市行业的50%,占全省行业的34%。二是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由过去单一的制造业转向制造业、软件业与信息服务业为一体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产品由投资类转向投资、消费、元器件共同发展,消费类电子完成转型,手机、家用电脑等产品发展迅速。三是重点企业成为行业主力军。四是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五是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创历史新高。截至2004年12月底统计,全行业出口创汇额近3亿美元。
围绕产业发展,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成了《武汉市信息产业新型工业化规划》和《武汉市汽车电子产业发展规划》指出了今后六年武汉信息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提出了2010年市电子信息行业将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产生2~3家产值10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企业集团的奋斗目标。
二是产业发展在2004年实现了五个方面的突破。
(1)项目获得国家电子发展基金、省市配套资金资助创历年之最。2004年市信息产业获得国家电子发展基金无偿支持3000万元,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2004年,湖北省获得支持的15个项目中武汉占14席,加上省市配套资金共计4660万元,支持力度创历年之最。
(2)武汉软件外包实现零的突破。外包业务作为当前国内软件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市信息产业的结构调整将产生重大作用。应局邀请,世界IT产业巨头IBM公司数次实地考察武汉市,在局和东湖开发区的共同努力下,IBM公司决定在东湖创业街设立中国武汉外包服务中心,近期已有两个试验性项目在武汉开目信息技术公司启动。另外,局在汉港经贸洽谈会期间洽谈的易思博网络系统公司也落户武汉,该公司是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软件外包企业,2003年外包营业额6000万美元。该公司在留学生创业园注册成立了武汉国信易博网络公司,将部分外包业务由公司总承包后再分包给武汉相关企业。
(3)出台全市首个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府文件。
(4)设立了1000万元的电子发展专项资金。2004年在市领导的支持下,武汉市设立了与国家配套的1000万元电子发展专项资金。为此,与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了《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5)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成果。2004年通过各种渠道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共吸引外资2.37亿美元,内资10.7亿元。香港健隆公司的LED晶圆和芯片项目、法国萨基姆公司的SIM卡研发生产项目、美的武汉工业园、TCL武汉工业园等一批大项目给武汉市信息产业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是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加快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步伐。目前,全市经双软认证企业79家,拥有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企业30家,适普、正太数码两家企业已通过CMM二级认证。拥有3家国家批准的软件学院。出现了武钢自动化、天喻、适普、维豪、中地、达梦、菲旺等一批有影响的知名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其软件技术和产品已涉及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网络安全、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教育多媒体等多个领域,已开发具有自主知识版产权的CAD、CAPP、CAM及数控系统、数控快速成型系统,其中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网络安全、地理信息系统、制造业信息化等应用软件方面正在逐步形成优势和特色。近年来,软件行业不再仅仅局限在计算机行业之中,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和系统中嵌入了微电脑芯片,数字化3C产品不断涌现,嵌入式软件已经成为软件与其他系统融合渗透的载体,成为这些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和主要的增值因素。武汉市作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首批重点示范城市,汽车行业如神龙;钢铁行业如武钢;“武”字头企业如武重、武锅、武船、武石化、武烟;工业自动化设备行业如华中数控、华工科技、楚天激光、团结激光、金石凯;通信行业如邮科院、精伦、NEC、NEO、多普达、中原电子、龙安;消费类如海尔等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离不开以嵌入式软件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广泛应用。嵌入式软件的发展真正实现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催化剂”和“加速器”。武汉市在信息家电软件平台、相关支撑软件及产业化,通信设备、通信管理软件,激光加工,电子设备智能化,数控机床嵌入式软件系统及其产业化,智能仪表嵌入式软件及应用系统,医疗仪器嵌入式软件系统及产业化等方面颇具规模与实力。嵌入式软件在向制造业加速渗透的同时,也为武汉市软件业超常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嵌入式软件正在成为武汉市软件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加强信息市场监管、信息网络管线和无线电管理工作
负责全市邮政、电信和移动通信的协调和无线电管理工作是市政府赋予局的一项基本职能。虽然这几方面的工作均面临体制障碍等困难,但仍然坚持做好有关工作。
一是做好邮政、电信和移动通信工作的协调与目标管理工作。2004年,市通信行业完成邮电业务总量约75.32亿元。完成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77420万元,超额完成市级目标。
二是做好武汉新区信息网络管线专项规划的制定工作。为推进武汉新区信息网络管线相关工作,局与武汉新区相关部门就武汉新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按照武汉新区的要求,对武汉新区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等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起草了《武汉新区信息网络管线建设管理试行办法》,已上报武汉新区指挥部。目前,武汉新区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工作正在有计划地抓紧实施。
三是克服困难,积极开展管线办工作。结合实际,起草了《武汉市城市信息网络管线建设管理办法》(讨论稿)的地方规章,现已上报市政府,拟以市长令或政府文件下发执行。同时,起草了《武汉市建筑物(群)信息网络管线建设技术规定》,拟经专家论证和相关部门审议并报市政府批准后,纳入市建委审图办审查要点,做好区域信息网络管线规划工作。在市新城区,如阳逻经济开发区、武汉新区,局根据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城市道路建设规划,组织相关部门编制了区域地下信息网络管线建设专项规划。对全市主次干道的架空线缆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明确了存在架空线缆数量多的重点道路。当年,江汉北路、香港路、新华路已经全部入地。解放大道、台北路、中北路已经开工,2004年底已全部入地。积极宣传和鼓励各管线单位规范施工,多次组织各管线单位召开协调会,要求各管线单位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技术规范和法律法规,文明施工、规范施工。积极研究市信息网络管线建设模式,提出了成立区域集约化管线公司,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市信息网络管线的模式。2004年,局共验收了11个信息管线项目,为市信息网络管线建设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全市信息网络窨井盖110联动的有关工作,全年已及时处理了50多起。
四是积极推进“光纤入户”工作。2003年12月8日,陈训秋书记、袁善腊副市长视察武汉移动公司后,提出了“光纤入户”项目。2004年,局积极推进“光纤入户”项目各项工作,在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长飞公寓“光纤入户”的技术试点和南湖都市桃源“光纤入户”的商业试点工作。当年,长飞公寓的技术试点已完成。南湖都市桃源的商业试点工作于11月份进行设备选型招标,结合长飞公寓技术试点的测试结果,综合全面地评价各种设备各方面性能和成本,选出最适合的产品用于商业试点项目。
五是做好全市大、中型无线电设台单位上门技术咨询服务工作。下发了开展上门技术咨询服务的专门文件,全年分期分批对65家大中型设台单位进行上门技术咨询服务。在服务过程中,积极宣传无线电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主动收集设台单位意见和建议,建立服务档案,指导设台用户规范使用频率、规范设台。为了尽量方便用户,还结合频率台站清查、收费和无线电台站年检工作,现场办公,减少了用户工作量。清明和防汛期间对市一些重要部门通讯网使用高峰,提前策划,主动上门了解情况,排查隐患,保证了无线电通信网络的畅通。
六是认真受理和查处设台用户干扰申告,维护空中电波秩序。为了确保对干扰申告进行有效查处,提高结案率,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加强日常监听和无线电设备检测。共监听监测频率330个,检测新设台304部,检测既设电台1061部。对市二次供水公司等6家单位的7个站点进行了电磁环境测试,受理干扰申告7起,查处6起,结案率为85%。
七是加强无线电频率台站管理,保障全市大型活动无线通信畅通。继续开展航空通信导航频率安全专项检查,除对相关频率实施保护性监听外,还结合上门服务工作对相关单位进行了检查和检测,确保航空通信导航频率不被干扰。
做好汛期无线电通信保障工作。圆满完成第二届全国亿万妇女健身大会和“第三十三届国际抢渡长江挑战赛”通讯保障和服务工作。
2006年
2006年,局在市委、市人大、市人民政府和市政协的领导和市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六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目标任务,大力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
一、做好全市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和组织协调工作
2006年初,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的大力支持,精心组织召开了全市信息化工作会议。会上,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的精神,表彰了全市信息化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全面部署了2006年全市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时,在全市党政机关评选了“十佳政府网站”和“十佳应用系统”,在总结5年来全市信息化工作进展的基础上,首次印发了《武汉市2005年信息化发展白皮书》。编制完成了《武汉市“十一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
二、推进中心城区网格化建设
在总结江汉区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中心城区积极推进网格化城市管理与服务系统工作,逐步在7个中心城区稳步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建立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组织了中心城区网格化管理系统建设动员会,对有关工作开展了督办,争取市领导的支持,统一了系统建设中的全市电子地图、移动终端、系统软件等。组织江汉区与兄弟城区进行了经验交流,协调市规划局、勘测院、武大吉奥公司、中电科长数通公司等,与有关城区负责同志进行了技术和管理交流。在总体方针确定后,落实了各中心城区网格化工作专班,并通过督办,确保了除江汉区以外的6个中心城区网格化管理工作进展做到一周一报。目前,江岸区、洪山区、武昌区等已全面启动建设任务。
三、扶持重点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
指导市公安、劳动社保、规划、农业、民政、地税、教育、工商局,市建委等单位大力开展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积极配合民政部门和农业部门,研究制定了“家园行动计划”配套改革意见,根据“致富门道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等“四到家园”的原则,开展了试点、示范村的创建工作。此外,积极配合市金融办,探索将分散在金融机构、工商、税务、社保、海关等方面有关金融的信息,整合成统一高效的信息平台。
四、努力办好市政府门户网站
市政府门户网站在获得2005年全国省会城市网站绩效评估第一的基础上,2006年又对市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升级,目前工作已近尾声。据统计,升级后的市政府门户网站表格下载总数由原来的166份升至近400份;网上办事总数由原来的1040件升至1400余件;政策法规和问题解答总数也分别由原来的1350个、720个升至1659个和931个;“市长信箱”、“行风连线”、“政府实事意见征集”、“市民留言板”及“热点调查”等一批互动专题有了实质性进展,困扰“市长信箱”多年的信件处理流程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即将转入正常运行;网站信息检索功能进一步完善,2006年,网站建立了政务信息查询专题频道,所有政府文件、政策法规类信息具备了按“时间段”、“文号”、“发文部门”、“标题”、“内容”等多种查询方式。2006年网站刷新信息可突破2万条,网站信息总量达15万条。
五、加快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指挥800MHz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建设步伐
从2004年7月起,开始进行武汉市800MHz数字集群系统建设的前期工作。分别完成《武汉市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调度指挥管理系统设备匡算清单》、《武汉市重特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框架》、《武汉市城市应急指挥中心大楼设计草案》等报告材料的撰写和提交工作。根据市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意见》精神,局委托北京电信规划设计院完成了《武汉市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指挥800MHz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应急预案可行性方案》,并已通过专家评审,现以上报武汉市人民政府。
六、加强2006年信息化专项资金的管理,做好与国家相关部门的联系、对接和有关专项工作
2006年以来,局对信息化专项资金的使用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严谨操作。一方面,按照市领导指示,由局主要领导带队多次进京,积极争取国务院信息办和信息产业部的支持,经过多次努力,目前已有“国家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国家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产业基地”等一批项目获得国家部委认可,进入报批程序。另一方面,局组织力量对市直各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进行摸底,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对一批迫在眉睫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重点分析、调查和技术把关,并报分管市领导审阅。
七、积极促进信息产业发展
2006年,市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速度与效益稳步提高。2006年1-9月,全市信息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310.14亿元,同比增长55%,完成目标值340亿元的91.2%。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省软件座谈会议精神。5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省长罗清泉调研了湖北省软件产业并召开了全省软件产业发展座谈会。根据市领导指示精神和要求,起草了《贯彻落实省软件产业发展座谈会主要精神的实施意见》,并分别在市长办公会、市委常委会上原则通过。市委常委会12号决议中明确了设立武汉市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武汉市软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等。
二是主办了“2006汉港软件外包交流合作论坛”。2006年6月,为配合第五届香港湖北周活动,局在香港主办了“2006汉港软件外包交流合作论坛”。在这次外包论坛上,共有6个项目正式签约,合同资金近1亿元。
三是开展了电子发展资金项目中期检查和验收。2006年6月开始,局对近两年市电子发展资金支持的项目进行了中期检查,对符合验收条件的项目进行了验收。同时,根据市委常委会的有关精神,局和市财政局就软件发展专项资金的操作具体事项进行了沟通,明确从2007年开始设立额度为1000万元的软件专项资金,并在从2006年搜集的电子发展资金软件项目中确定支持项目。同时共同拟定了《武汉市软件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下一步将联合发文公布。
四是申报国家软件外包服务示范基地城市。2006年10月,商务部推出扶持国内IT外包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千百十”工程,计划每年至少投资1亿元,在国内建设10个承接服务外包的基地,推动100家世界500强大型跨国公司将他们的主要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同时培养将近1000家中国大型承接外包企业,全方位接纳国际外包业务。局配合省商务厅、信息产业厅起草了武汉市申报10个外包基地的文字材料,并到信息产业部相关司局汇报。日前,北京、深圳等5个城市已经作为第一批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批准挂牌,武汉市将作为第二批城市获得批准。
五是发布了武汉市信息产业发展白皮书。为配合2006年全市信息化工作大会,撰写并发布了武汉市信息产业发展白皮书。这是全市第一次向外界发布的关于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产业特点、区域布局以及重大事件、政策措施等方面的综合信息。
六是组织电子发展基(资)金的申报及评审工作。2006年5月,局继续组织本市企业申报国家电子发展基金,共组织了38个项目上报信息产业部,并多次到信息产业部汇报,争取得到支持。目前第一批电子发展基金项目计划已经下达,市蓝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车载信息系统项目等8个项目获得2006年电子发展基金的资助,资金总额1000万元。
八、加强信息市场监管、信息网络管线管理和信息化立法工作
一是做好通信行业统计工作。截至2006年9月底,市邮电业务总量完成106.04亿元,固定电话用户数397.3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635.09万户(其中移动360万户,联通275.09万户),互联网用户数达到近90万户,局用交换机容量约为235.14万门,移动交换机容量约为581.5万户。
二是组织实施了一批光纤到户试点项目。2006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全市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下,组织实施一批光纤到户试点项目,主要有:三江航天嘉园200户、中福大厦582户、当代国际花园(东湖开发区内)150户、香海科技改造武大教职工宿舍(东湖开发区内)10228户等。截至目前,全市已建、在建和已签协议的试点项目用户数超过2万户。
三是引导推进光纤到户示范工程建设。局以示范项目为抓手,积极探索合理的光纤到户技术路线和建设模式,着力引导推进光纤到户平等接入示范工程的建设。2006年8月,局组织了2006年武汉市“光纤到户”示范工程申报工作,有近10个项目参评。
四是做好《武汉市信息管网建设管理办法》和《武汉市信息化建设管理条例(草案)》起草工作。《武汉市信息管网建设管理办法(代拟稿)》,于2月份上报市人民政府。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反复研究、修改,该办法于2006年6月19日经市人民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以市人民政府第171号令的形式颁布实施。《武汉市信息化建设管理条例(草案)》,经过反复多次修改,于2006年7月经市人民政府审议通过后报送市人大审议。
五是做好全市信息管网集约化建设的指导和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目标的组织、协调工作。2006年以来局积极参与指导市信息管网投资公司开展全市信息管网集约化建设工作,在工作起步阶段,建立了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例会的制度。2006年,市信息管网投资公司已经成功实施了武汉新区梅子路信息管网集约化建设项目,为积累经验,摸索全市信息管网集约化建设新路子,在全市全面实施信息管网集约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九、做好宏观经济信息服务和信息协会工作,努力打造信息服务精品
一是编办的《武汉资源信息》简报受到市委信息处重视,多次被市委《每日汇报》采编。《经济监测预测专报》2006年已出14期,涉及宏观经济、行业、经济热点难点问题,已受到市委信息处和市发改委、市信息产业局领导的关注。2006年参与市企业家协会组织的《武汉市企业及企业经营者权益保护条例》调研工作,完成了《社会转型期武汉市企业家权益侵害案例调查》专题报告,受到市企业家协会及相关专家的好评。
二是开展行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策划、咨询工作。推动完成了“武汉民间组织网”的建设工作,组织会员单位参加了“港、澳信息化考察暨香港2006年国际资讯科技博览会”。
三是开展有关信息化建设的会展工作。参与完成“2006年第二届全国体育信息科技大会暨体育信息产品展览会”的承办工作;完成了“武汉市保护知识产权成果巡回展”的相关工作;围绕全市信息化建设做好《武汉信息化》刊物的编辑工作。
十、加强无线电管理、促进无线电事业和谐发展
一是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开展全市无线电超短波清理整顿工作。组织召开了全市开展无线电超短波清理整顿工作会议,在《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武汉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上刊登了《武汉市信息产业局关于在全市开展无线电超短波清理整顿的通告》,由市各相关单位组成了清理整顿联席会,做好各单位无线电台自查自报、台站登记、补办设台等手续。
二是快速排查干扰,保证设台用户使用安全。截至目前,共接受武汉有线电视、华昌出租车公司、硚口110、黄陂公路管理处、东西湖区水务局等设台单位干扰申告9起,查处8起,查处率达到88%,达到市级绩效考核标准。
三是做好无线电监听、监测工作,确保重要节假日和大型活动、防汛期间的通信安全。根据国家无委、省无委办的统一部署,在元旦、春节、“五一”及全国“两会”、武汉国际抢渡长江等重要活动期间,局无线电管理处克服人手紧张、工作量大的困难,24小时坚守在电波监测岗位,保障无线电频率使用安全。防汛时期,局还主动与市水务部门联系,积极协助各防汛部门做好防汛通信准备工作,为2家排水泵站及时排查干扰,保证各防汛单位的无线通信畅通。
四是全力收缴无线电频率资源费,进一步加强频率规划工作。按照无线电管理费应收尽收的原则,及市财政关于行政事业性收费银行代收代缴的统一要求,依法加强了无线电管理费的收缴工作。截至目前,已收缴无线电管理费100万元,缴费单位254户。在900MHz无中心多信道系统新业务开展中,配合武钢有关单位开展了前期调研和试运行工作,为下一步在全市推进900MHz新业务开展打下基础。
十一、积极履行好家电维修管理职能
一是组织开展了“3.15”宣传咨询服务活动。与市质监局在友谊路中百仓储开展“3.15”大型宣传活动,共处理投诉65件,接待咨询共210余人次。与市工商局、市消协在汉口江滩开展了全市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家电维修“3.15”活动。当天,共处理投诉案件120余件,接待咨询共760余件。在“3.15”活动期间,局还派出有关人员到《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武汉晨报》以及电视台、广播电台现场,接受200多位用户的投诉,并进行现场解答。
二是修订了新的《武汉市家电维修等级收费标准》,并于1月1日开始组织实施。
三是对电脑兼容机市场进行了初步清理。2006年1月,依据相关文件,对全市20多个电脑城进行了清理检查,通过检查,相应地提高了“准入”门槛,宣传了兼容机销售须签订“合同”,掌握了市场的第一手资料。开展了“三免”修家电活动。出台了《等离子、液晶电视三包规定》。开展了整治“88元空调移机”活动,为企业免费招聘大量安装维修工,力求“办好事,办实事”。已有500多人安排工作岗位。开展了“家电服务社区行”活动,办好家电维修联动热线。
四是从行业管理角度支持市政府加快淘汰氟利昂,创建“臭氧层友好城市”工作。用了3个月时间对全市涉及氧利昂的厂家进行了清查并分类,对相关厂商印发了相关文件,要求尽快禁止销售ODS的产品。配合市环保局对家电市场、品牌售后拿出相关整治方案,组织家电厂商到市环保局开专门会议,落实市政府文件规定最后期限及环保执法的具体内容。
五是开展了全市家电安装维修安全大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安全设施是否达标,安全制度是否健全,生产人员是否具备相应职业技能等。
2007年
2007年,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市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市信息产业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创新武汉”、“和谐武汉”为目标,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大力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高度重视机关内部制度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势头良好。
一、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2007年,根据全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按照“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的要求,积极落实有关工作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建成了比较完善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目前,全市已形成“三张网、四个系统”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三张网”即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专网、无线政务网,“四个系统”即视频会议系统、协同办公系统、区级行政审批信息系统、网上审批系统。电子政务外网是与互联网逻辑隔离的政务城域网,用于普通办公业务以及提供公众服务等,贯通了全市91个局级单位、13个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13个区级行政服务中心,全市707个区属委办局,224个乡镇和七城区895个社区都连接上了市政务外网平台,形成统一的“市-区-街-社区”四级网络应用体系。电子政务专网是与互联网物理隔离的政务城域网,用于非涉密的敏感政务信息的传输。已连接全市122家单位,目前已承载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党政机关协同办公系统等,下一步将承担公共应急指挥等系统的传输任务。无线政务网是将政务外网的各种应用服务扩展为移动形式,通过政务外网办理相关业务。改进了视频会议系统应用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有效提高了会议的传播质量,全市使用视频会议的单位从原来的30家扩大到61家(包括15个区、开发区和46个委办局),扩大了市级党政机关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范围,当年,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召开会议累计110次。区级行政审批信息系统已覆盖全市13个区和2个开发区的行政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了审批进程查询、咨询、投诉等互动服务功能。网上审批系统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结合各区行政审批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组织力量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中明确提出的11类需要扩大审批范围的事项进行研究,对所涉及的15个市级委、办、局和各区的98项审批业务进行了初步明确。对尚未建设行政审批应用系统的部门,由其部门提出网上事项审批服务的需求,完成对审批事项的梳理、审批程序的优化。已建立行政审批应用(业务)系统的部门,要求通过网站域名或IP地址链接,对企业和公众进行审批服务,切实扩大网上审批范围。积极加强审批系统技术标准建设,与有关部门协商讨论后,制定了《武汉市行政审批系统数据接口标准》,保障了全市审批相关应用的建设。
全面推进市级党政机关协同办公系统的运行。2007年,全市党政机关协同办公系统实现了在122家专网用户单位(其中13个区委区政府合并计算为一个用户)中的全面使用。围绕该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主要抓了三项工作:一是完成了系统的技术开发保障建设,对已连通的政务专网节点进行了认真的测试和完善,重点是对117个节点进行了流量测试和安全测试,确保系统运行的通信质量。对协同办公软件进行了测试和调整,逐步推进电子签章,在8个单位开展了电子签章的试点应用,并将系统在政务专网门户网站上进行了集成。二是建设了协同办公系统使用人员组织架构。根据《市委办公厅关于推进党政机关办公电子化有关事宜的通知》精神,指导全市各单位填报了《系统应用初始化表》、收集了使用人员名录,分配了账号和密码,编制了通讯编码表等。三是全面开展了培训和测试工作。组织了全市党政机关相关人员的集中培训。安排技术人员重点对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有关人员进行了培训。配合市委办公厅组织开展了135家单位(其中区委13家、区政府13家、市直部门109家)的联网收发文件测试工作,其中86家收发文件成功,占总数的63.7%,49家因各种原因暂时未成功,占总数的36.3%。
开发了多个跨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建设。电子政务工程从部门内单独应用,逐步发展到跨部门综合应用是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规律,也是全市信息化发展的方向。目前,市大型跨部门电子政务应用主要有网格化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社区公共服务系统。一是全市中心城区网格化管理系统全面铺开。目前,在江汉区先期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江岸、武昌、洪山、硚口、青山区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均进入试运行阶段。一年来,6个中心城区共立案98953件,已处理结案的达88451件,结案率为90%。二是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共享工作初步启动。结合城市网格化管理等系统建设,形成全市城市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信息共享共用方式,打破了城市不同行业、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有效促进了市各类城市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交通监管、城市网格化管理等方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社区公共服务系统全面启动。以武昌区为试点开展的社区公共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是依托网格化管理系统建设的面向城市管理的电子政务应用工程,该系统将政府实施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各项工作落实到社区,是集政府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于一体的为民便民信息化项目。该系统实现了895个社区按月实时记录和处理社区日常管理工作,有168项的业务数据实现计算机汇总,有效减轻了社区人员负担。系统还向公众提供96596热线求助电话,并开通了社区网上在线服务,帮助市民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10月2日,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转发推进我市社区公共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目前各项工作按照部署正在有序推进。
(二)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光纤到户暨三网融合工作
大力推进光纤到户项目建设。截至2007年10月底,全市已建、在建和已签协议的光纤到户项目总户数超过4万户,其中已建成光纤到户项目用户数超过1.5万户。在发展光纤到户项目过程中,初步探索出以电信运营商、广电运营商、驻地网运营商为主体的三种光纤到户投资建设模式,促进并实现了电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在光纤到户项目上的合作。指导武汉新区、王家墩商务区编制了区域信息化规划,提出了在武汉新区、王家墩商务区全面实施光纤到户工程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武汉市居住小区信息管网建设技术规定》,并争取作为湖北省地方标准出台,为光纤到户工程的规模实施创造条件。
加快信息管网集约化建设步伐。截至2007年10月底,全市已完成集约化信息管网210管孔千米,投资957.86万元。此外,还有一批项目正在报批和建设之中,预计全年集约化信息管网建设总投资将超过3000万元,全市信息管网近期(2008-2010年)和中长期(2008-2020年)规划的编制工作已正式启动。武汉联通G11网络扩容工程、仪长原油管道工程、天兴洲大桥以及岳家嘴立交等市级重点项目配套的集约化信息管网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积极促进三网融合工作。按照市领导的要求,根据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关于加快三网融合进程建议》的指导意见,2007年内多次与广电、电信部门反复衔接,先后形成了《关于武汉市推进三网融合暨光纤到户工作的进展及政策建议》、《关于大力发展光纤到户推进三网融合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全市推进三网融合工作的原则和基本思路。多次向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等部门汇报,积极争取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加强与电信、广电等相关单位联系和沟通,做好IPTV(网络电视)在武汉落地的有关协调工作。促进光纤到户的内容服务,鼓励电信、广电和其他相关内容提供商大力发展网络内容服务业务,支持各类内容应用在光纤到户示范工程项目中试点,为光纤到户用户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开展了“8+1”城市圈通信市场一体化的调研工作。
(三)加强市政府门户网站和全市政务网站群管理,全市党政机关政务网站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强化了市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交流互动、在线办事”三大功能。2007年,在“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上集成了5个重点应用系统,即电子监察系统、公共管理与服务系统、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市级网上审批应用系统和房产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建成了政务频道、市民频道、企业频道、旅游频道、投资频道、三农频道和武汉概览等7个专题频道。提供的表格下载总数近800份,并具有表格搜索引擎。网上办事总件数1400余件,政策法规和问题解答总条数分别为1659个和931个,网站信息总量达15万条。
加强了全市政务网站群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政务网站群是全市各区(开发区)、市直各部门等115个党政机关、行政机构和群团组织在因特网上建立的政务网站集群,并与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链接,其中在政府门户网站虚拟主机及托管服务的有近50家。党政机关网站日常信息维护工作由各单位承担,局负责对全市政务网站群建设和管理工作给予指导。先后制订了《武汉市政务网站管理暂行方法》、《政府门户网站栏目内容保障及分解工作方案》和《武汉市党政机关网站群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初步建立起党政机关网站群的管理和协调机制。组织开展了政府门户网站“百件实事网上办”活动,举办了多期党政机关干部培训班,培训人数累积达8000余人次。同时,不断加强网站信息监测、统计,组织力量不定期对全市115家党政机关政务网站进行突击点击、监测和检查,对各部门网站的法规规章、工作动态、图片新闻等信息公开的920个指标提出了统计分析意见,对有关单位在域名规范、文字更新、图片更新、链接设置、信息互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和要求。
2007年,按照国家制定的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体系新指标,进行了第7次大规模的改版升级,对网站现有栏目进行了重新整合。重点加强了信息更新和互动栏目建设,信息更新突出时效性。据统计,2007年,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政务、便民等各类信息达13200余条,其中更新政务信息5000余条。在互动栏目建设方面,做好市长信箱栏目的运行维护工作,市长信箱日平均处理群众来信50余封。加强“行风连线”栏目的人员配置,目前,“行风连线”栏目中已收集整理了90多期节目,总量达70余万字。完成了“百件实事网上办”专题栏目建设,做好网上不良信息监控工作,发挥好全市党政机关网站在维稳中的带头作用。
(四)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初步启动
积极整合信息资源、着力解决政务信息孤岛问题。一是初步建成全市企业基础信息系统。局与4个部门商订了技术实施方案,开发了应用软件,为4个部门配备了前置服务器。召开了专题协调会议,邀请4个部门的分管领导和技术人员共同研究,解决了前置机连接和数据采集的问题。二是积极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工作。2007年,市被国务院信息办批准成为“全国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试点”,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启动了“一市两区”(武昌区及洪山区)目录中心建设,初步形成覆盖武汉市及两区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框架,实现了跨部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区级(武昌区、洪山区)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围绕扶老、助残、济困等社会关心的问题,实现了老龄服务、残疾人服务、居民低保服务等三方面服务的业务协同。
(五)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稳步增长,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
全市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2007年1-9月份,全行业实现产值380亿元(不含空调家电及通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23.4%,完成年度目标的79.2%,预计到年底,全行业可完成产值500亿元。1-9月份,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产值3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9%。1-9月份,软件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亿元,同比增长34%。
重点企业发展迅猛。1-9月,全市电子信息行业产值超过20亿元的企业有冠捷科技、邮科院、唯冠科技等3家,超10亿元的企业有长飞、华工科技2家,过亿元的企业50余户,占全行业比重达到70%以上,重点企业的同比增长均超过20%。2007年,局积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调整,为中芯国际12英寸集成电路和富士康武汉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做好协调工作。完成了《武汉市集成电路产业链发展规划研究》,围绕12英寸集成电路制造项目牵线搭桥,积极推动台湾旺宏公司与武汉昊昱微电子有限公司以及台湾华瑞集团和武汉高科控股集团在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项目的合作。组织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国家显示产业园。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2007年,局加大《武汉市软件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落实力度,对软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继续给予资金支持,为企业搭建方便实用的公共平台。制订出台了软件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管好用好政府资金,扶持企业项目建设。重点支持了烽火通信、天喻信息等重点软件企业发展。策划建设CSIP(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武汉分中心项目,整合市一批公共服务资源,建设了武汉软件与集成电路共性技术、知识产权、人才培训、产业投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预计全年市软件产业收入预计达到120亿元。
全市通信行业发展良好。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市邮电业务总量预计完成近170亿元,较去年增长23%,固定电话用户数将达到430万户(含小灵通用户),移动电话用户数将达到730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预计将达到95万户。
(六)加强信息产业项目组织策划和招商引资工作
积极策划、申报了一批信息产业项目。根据信息产业部关于2007年电子发展基金申报工作的要求,局加强组织申报工作,共策划、组织了39个项目申报信息产业部电子发展基金,其中有10个项目获得国家电子发展基金的资助,资金支持总额1200万元。组织了35个项目申报省电子信息产业资金,52个项目申报省软件专项资金。2007年,市电子发展资金共支持制造业项目24个,软件项目18个,总金额2000万元。发布了2008年武汉市电子发展资金和软件专项资金项目指南和项目征集通知,共组织策划项目75个。加强在建项目的管理工作,在建项目进展顺利。组织实施全市重点建设项目1个,重大前期项目3个。其中,重点建设项目联通湖北数字移动通信网(GSM)十一期工程顺利完成,重大前期项目均进展顺利。
组织企业参加招商引资活动。2007年年初,局组织了重点软件企业赴日本东京对当地的高科技企业和软件外包企业进行了考察和招商活动。2007年“华创会”期间组织了8家重点企业参加了信息产业专题展览,组织了4个重点项目在会上签约,合同金额为1.3亿元。第八届中国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期间,局组织了3个项目在会上签约,合同金额达到1910万美元。在香港湖北周期间,局联合有关部门组织了“武汉市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专题推介活动”,共有12个项目正式签约,合同总金额超过2亿美元。
(七)坚持依法行政,全市超短波无线电台清理整顿工作成效明显
无线电管理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加大超短波无线电台清理整顿力度,对232家单位下发了《违章通知书》,其中已有188家单位办理了报批手续;联合市公安局组成执法专班,对福星商务中心等5个非法使用无线电台的单位进行了执法检查,开展了全市无线电台站清理登记工作,完成了全市广播电视无线电台站的清理。
维护全市空中电波秩序,无线电管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积极推进800MHz数字集群系统建设,到武钢集团等重要单位开展了上门服务,切实做好防汛无线通信保障。开展了《湖北省无线电管理条例》集中宣传活动,在《长江日报》上开辟了无线电管理法规的宣传专栏,受理无线电干扰申诉7起,查处6起,电波干扰申报查处率保持在89%以上。
(八)做好六城会电子信息系统的建设、技术保障和对口接待工作
六城会信息服务系统覆盖了35个比赛场馆和6个指定宾馆饭店,全天候提供竞赛信息服务。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竞赛信息运行稳定可靠,数据传输及时准确,没有出现数据丢失或因竞赛信息系统故障影响比赛的现象。
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明确各项工作制度。编制了行之有效的整体工作计划;建立了中心机房管理制度、网站管理制度、专用网络安全技术保护规范、网络管理员职责、信息技术设备管理办法等多项管理制度及管理办法;制定了六城会网站应急预案、通信保障工程应急方案和开(闭)幕应急通信保障预案等。在广泛学习和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城市运动会电子信息服务系统总体规划方案》。按照总体方案的建设要求,将整个信息化建设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子项目,并严格按照招标程序,确定建设单位。加强六城会信息化建设项目监管力度,在建设过程引入了监理机制。
合理设计,实地勘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为了保证场馆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按计划正常进行,对比赛场馆进行了逐一实地勘察,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原则,制定了各个比赛场馆的实施方案。由于各场馆网络建设各不相同,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工作人员多次到比赛场馆现场协调,高标准组织开展建设任务。
提前培训、加强演练,确保无线电通信畅通。为保障运动会筹备期间和召开期间的通信畅通,建立有效的指挥调度系统,结合全市实际情况和无线电技术发展现状,本届城运会采用了较先进的900MHz无中心多信道选址通信系统。该系统使用方便,可以实现点对点私密通话、组呼、群呼等功能,有效满足了开、闭幕式、各分赛场现场指挥的通信需求。
(九)积极履行好家电维修管理职能
开展了“3.15”大型家电维修宣传咨询服务活动,共处理投诉70余件,接待咨询200多人;完成了省“家电维修管理条例”立法调研工作,制定了《武汉市家电维修服务企业等级划分与评定》地方标准;开展了家电维修服务“社区行”活动;组织了全市打击“黑”手机专项行动;抓好行业管理工作,加强对侵权、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理,全年共处理投诉案件826件,处理投诉290余件;组建了“手机司法鉴定所”。
2008年
2008年,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市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信息产业局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创新武汉”、“和谐武汉”和“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目标,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大力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高度重视机关内部制度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势头良好。
一、以协同办公为核心,加快电子政务网络建设
建成比较完善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努力,2008年,全市已形成包括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专网、无线政务网“三张网”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其中,电子政务外网贯通了全市91个局级单位、13个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13个区级行政服务中心。全市707个区属委办局,224个乡镇和七城区895个社区都连接上了市级政务外网平台,形成统一的“市-区-街-社区”四级网络应用体系。电子政务专网已连接全市122家单位,承载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的运行。无线政务网将政务外网的相关应用服务扩展为移动形式,为有特殊需求的用户提供无线上网服务。
推进全市协同办公系统等电子政务骨干应用系统广泛使用。扩展市级网上办公平台网络的终端用户,已正式发文,要求纳入市级绩效考核单位及部分大型企事业单位作为扩展联网单位,9月份完成网络的连接和设备落实到位,完成人员的定位和人员培训,10月份正式运行。已完成对122家进行摸底调查,抓紧各机关内部办公OA系统与市级网上办公平台对接。建设稳定、快速、大容量的电子政务专网公务员电子邮箱,提供政务专网和政务外网的公务员邮箱,每个邮箱容量达到100M,12月1日已开通运行。
2008年,全市122家党政机关中该系统的应用对象涉及市、区两级党政机关领导、工作人员、发文员、收文员、签章管理员、会议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等468名。该系统自2008年1月1日起至11月21日,各单位发送文件总和为58636件,收到文件为53470件,收文率达到91.18%,市委、市政府通过网上发送武发、武文、武办发、武办文、武政、武政办、武政任、政府令等正式文件308件,武办通报、武办发电、市委小红头、武汉综合信息等非正式文件195件;市委、市政府收到各单位、部门来文分别为1854件和1495件。市人大、政协、纪委等市领导机关收文也分别为930件、945件和643件。
电子政务专网上建设的市级视频会议系统的使用也相当频繁,通过视频会议系统直接将中央、省和市的工作会议实况传达到各区委、区政府以及各部门,2008年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共召开62次。
二、以平台建设为重点,推进跨部门信息化系统应用
完善网上行政审批信息平台。当年,全市15个区和开发区都建设了行政审批系统,全市有近1300名工作人员,420个窗口利用该系统提供对外服务。自2004年7月到2008年12月2日,全市各区政务服务中心通过审批信息系统共办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86.62万件,已办结数为85.42万件,承诺件为62.80万件,即办件为23.82万件。
在前期调研工作上,局配合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对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市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建设工作的通知》,对各有关部门可列入网上行政审批范围的事项进行了认真清理。当年,9个区行政服务中心和市文化局同市工商局并联审批系统实现了互联互通,系统的技术开发和攻关工作进展顺利。预计到2008年年底,可基本完成具备网上审批条件单位的连通工作。同时,在技术标准的制订上,局起草完成了《武汉市网上行政审批系统数据交换规范(试行)》,并已经下发给相关单位遵照执行。
初步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市级平台。武汉市将中心城区807平方千米划分为8430个网格状的单元,以88条街道和939个社区为基本框架,调查206万多个部件。当年,江汉、江岸、武昌区、洪山、硚口、青山6个中心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进入运行阶段,汉阳区区级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预计12月开始正式处理系统案件。
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日,6个中心城区共立案138977件,处理结案的达136161件,结案率为97.97%。工作专班按照2008年10月28开通市级平台为目标倒排工期,将前台呼叫中心外包给电信武汉分公司,委托武大吉奥公司等单位在原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上升级完善后台指挥调度子系统。当年,前、后台子系统已实现测试对接,后台指挥调度子系统与各中心城区、市级责任单位进行了联调,市级平台已初步建成。
积极建设市长专线信息管理平台。从2008年3月初开始,局成立专班筹建全市“市长专线”信息管理平台。与市电信分公司等部门深入研究、反复讨论,先后到合肥、深圳等地实地考察学习政府公共服务电话的建设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数易其稿形成了武汉市公共服务“市长专线”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方案,从技术路线、系统定位、建设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于2008年7月3日提交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2008年10月27日,市政府谭仁杰秘书长召集各区、市相关单位和部门分管领导进行动员,宣布从2008年10月28日起,武汉市城市网格化管理暨市长专线整合系统进入试运行阶段,系统从原有中心城区向全市60多家单位进行了全覆盖。当年,前台呼叫子系统已完成了平台组网,办公及配套环境装修,电源、电梯、空调、大屏幕展示等配套设备安装调试,电话接入子系统(前台)的平台搭建,核心平台扩容,能满足100个座席每天24小时接线的需要。
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启动。以武昌区为试点开展的社区公共服务与管理信息平台,是依托网格化管理系统建设的面向城市管理的电子政务应用工程,该平台将政府实施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各项工作落实到社区,是集政府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于一体的便民信息化项目。此外,截至2008年年底,全市共建成包括社保、民政、国税、地税、工商、建设等部门开发建设的79个应用系统,均已投入使用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三、以数据库建设为内容,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共享
建成企业基础信息交换与共享数据库。武汉市企业基础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通过建立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国家税务局、市地方税务局等四部门间企业基础信息的交换,实现跨部门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形成以工商部门的企业基础信息为基础,以全国统一的组织机构代码为标准,涵盖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四部门的完整、准确、动态的企业基础信息库。2007年2月开始实施建设,通过需求调研、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测试、安装调试、数据比对、比对分析、交换与共享、培训讲解等阶段,数据库建设工作已经完成。经过一年的试运行,初步建立了信息共享及数据交换机制,市直四部门能按要求及时或定期传送数据。截至2008年年底,交换平台共采集市工商局企业数据145991条,市质监局企业数据120515条,市国税局企业数据73868条,市地税局企业数据86871条,共计:427245条。经过校验、筛选,中心数据库入库企业信息共计135866条,其中,经过四家数据比对,完整企业信息共计48197条。初步实现了国家提出的目标要求,为正常处理日常业务协同提供了有力支撑,2008年11月5日通过了项目验收。
依托该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由市公安、文化、工商三部门联合执法相互协同的“全市娱乐服务场所综合管理系统”正式运行,为政府部门履行监管职能,维护全市娱乐场所正常经营秩序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为实现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进行了一次有效的尝试。
基本完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数据库。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项目是国务院信息办2007年对武汉市的一个试点项目,2008年以来,试点工作专班认真制订调研计划,编写调研文档,对试点各单位发调研函,安排调研日程。目前,已完成硬件的采购,搭建了测试环境;组织专家对“武汉市市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调研总结和实施方案”进行了评审,软件开发已经完成;制定了前置机技术规范;完成了对交换中间件的技术交流,对部分功能进行了初步测试;计生委、老龄办、社保局、卫生局、公安局前置机已安装,育龄妇女基本信息和育龄妇女生育信息已获取并且已经迁移到前置机,社会保险基本信息初始数据已经获取;2008年8月底已完成市级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对硬件设备、系统软件、中间件、数据库及应用软件进行了统筹安排和性能测试,并将各试点单位所需的前置设备已安装到位。
为加快试点步伐和协调力度,协助市委办公厅组织了全市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工作协调会,汇报了前段工作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对各相关单位的数据提供、数据共享提出具体要求。积极与市公安局磋商数据采集相关安全及技术实现办法,力争在公安部门的信息安全接入平台建成后实现实时数据共享,11月24日已从公安部门获取武昌区100多万人口的基础数据。
积极整合地理基础信息数据。经过多年的努力,地理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从规划部门内单独用,逐步发展到跨部门综合应用,是全市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当年,市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共享工作初步启动,有效促进了市各类城市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交通监管、城市网格化管理等方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以集约化项目建设为示范,积极推进光纤到户促进三网融合
光纤到户建设规模全国领先。截至2008年年底,全市光纤到户工程项目覆盖用户规模达到11万户。
全市信息管网集约化工作迈上新的台阶。截至2008年年底,全市共审批了45条道路的信息管网集约化项目,新建成信息管网约407管孔千米。当年,武汉市主城信息管网近期建设规划和武汉信息管网系统规划大纲已经通过专家评审,规划文本已经完成。市信息管网投资公司与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合作有新开端,2008年8月,局积极促成市信息管网投资公司与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1月,局会同市工商局联合出台了《武汉市信息管网转让合同(示范文本)》,将对规范市信息管网经营秩序,推动信息管网集约化建设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光城计划”建设工作开始启动。2008年9月11日,杨松书记到市信息产业局调研,明确提出尽快将光纤到户暨三网融合实施方案提交市长办公会审定后报市委常委会通过的要求。2008年9月22日和11月6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先后审议并原则通过《武汉市大力发展光纤到户,推进三网融合实施方案》。局围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行业合作;示范先行,逐步推广”的原则,点、面结合,大力推进武汉市“光城计划”建设。
五、以现有通信网络为依托,推进和实施“无线城市”建设
组织力量进行专题调研,把握发展趋势。为了探索多途径、多种方式推进三网融合工作的路子,局初步提出了结合全市光纤网络建设推进无线宽带城市建设的思路。2008年5月专程赴上海、南京实地考察学习“无线城市”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并通过多种形式调研了国内外发达城市和地区“无线城市”建设情况。9月,局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艾维通信公司、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的高层领导和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业大学、武汉电信设计院等单位的教授专家进行了座谈,认真探讨了市“无线城市”建设的方向、优势、问题和建设思路。
成立工作专班,制定“无线城市”建设方案。在阮成发市长9月16日作出批示后,局组织成立了各通信运营商和艾维通信集团有关专家参加的工作专班,认真研究制定市“无线城市”建设方案。建设方案提出了市“无线城市”建设模式和主要内容:在广域网和城域网范围通过3G技术进行无线宽带覆盖,在局域网范围通过WIFI等技术进行补充,从而实现全市无所不在、无缝覆盖的“无线城市”建设。重点发展以C+W(CDMA+WLAN)和T+W(TD-SCDMA+WLAN)等方式为主的无线城市实现方式,并积极推动WCDMA和艾维WiMax接入技术的部署和推广应用。同时,探索数字集群技术在应急指挥、城市管理等政务事务方面的应用。
积极组织协调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工作。随着国家电信重组,武汉市形成了电信、移动、联通三家全业务运营商,并纷纷提出了庞大的移动通信网扩容和建设计划。这些计划的实施,对市无线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为了确保全市移动通信网建设顺利进行,局主动加强与各通信运营商的联系和协调,组织将武汉电信CDMA增强网络建设、武汉移动TD-SCDMA网络建设和武汉联通GSM扩容工程申请纳入市级重点工程和前期重大项目,并积极协商各区各相关部门做好相关支持服务工作。
六、以创新为主线,推进全市信息产业向2000亿元目标迈进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支柱地位作用明显。近几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高增长,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比重连续3年都在70%以上。2008年1-10月,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50.65亿元,同比增长27.9%。完成产品销售收入611.5亿元,同比增长28.2%;完成工业增加值188.58亿元,同比增长29.4%;实现利税32.98亿元,同比增长32.98%;实现出口交货值124.78亿元,同比增长27.8%。预计到2008年年底,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可以实现工业总产值780亿元。
龙头企业迅速成长,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邮科院、长飞连续多年保持中国电子百强地位,华工科技、凡谷电子、多普达快速成长,成为“中国光谷”的中坚力量。截至2008年10月,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有:冠捷显示、美的、海尔、邮科院、唯冠电子、翰宇冠捷、冠捷科技、长飞、华工科技、多普达、凡谷电子等11家。产值过5亿元的企业有:中原电子集团、名幸电子、神州数码、银泰科技等4家。产值过亿元企业总数超过72户,全年有望达到90户,过亿元企业的产值贡献率超过70%,重点企业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主力军。
重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产业发展后劲足。重大项目是市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近年来,重大项目陆续集聚武汉,为市电子信息产业注入了活力。冠捷、唯冠、翰宇彩晶构建了武汉显示器产业群;美的、海尔、TCL的入驻使武汉成为全国三大空调制造基地之一;EDS、微软、IBM为软件和服务外包增添了发展动力;2008年9月22日,中芯国际12英寸芯片项目正式投产运行。富士康工业园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数码相机和投影仪产品5月份开始试生产,截至2008年年底已生产50万部数码相机,预计到年底,富士康工业园可以实现产值20亿元。
软件产业高速增长,信息服务园区加快布局。2006年,国家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授牌武汉“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有力推动和促进了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的发展。IBM、EDS、微软、方正国际、群硕软件、博彦科技、软通动力等国内外知名软件外包企业纷纷落户武汉,成为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新生力量。2008年1-10月份,全市软件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4.8亿元,同比增长34.6%,软件企业通过CMM/CMMI国际认证达到20户,其中5级认证5户,3级认证13户,2级认证2户。主要软件出口企业25户,1-10月份软件业务出口5650万美元,其中软件外包服务出口3050万美元,同比增长35.6%。全市软件与服务外包领域项目投资不断加大,园区布局多点开花。武钢在东湖开发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项目总投资48亿元,首期“武钢软件外包平台”项目已经正式开工。九峰软件新城首期两个启动区的征地与土地整理工作已经开始。光谷金融港项目正式启动,规划用地1600亩(1亩≈0.067公顷),预计总投资超过100亿元。东西湖区与富兴集团合作的“武汉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公园项目”在2008年鄂港粤经贸洽谈会上正式签约,总投资20亿元。
七、以为民办事为目标,不断提升政务网站功能
“中国武汉”政务门户网站有效推进了全市政务公开,网站已公开各级部门文件、政策法规、人事任免、财政公开等网上公开服务项目1200余项,链接党政机关网站115家。信息公开总条数达12万余条。
“中国武汉”政务门户网站在提高在线办事能力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加大在线应用系统的集成工作力度,加强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建设,在原有区级行政审批平台基础上,进行了市级虚拟网上审批大厅的升级工作。完成“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的改版升级工作,进一步畅通政民互动交流渠道,开通了“公众监督平台”。为公众提供了“部门投诉通道”和“武汉市区级政务服务大厅”两条网上投诉通道。密切配合市政府办公厅市长信箱督办专班,认真做好“市长信箱”栏目的运行保障工作,提高“市长信箱”栏目在公众中间的影响力。
“中国武汉”政务门户网站服务于全市中心工作,宣传武汉城市形象。协助市发改委,在政府门户网站上举办了“我为武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献一策”倡议活动。做好第三届“中博会”相关服务和保障工作,为商务部的“中博会”网站制作和发布了武汉市电子地图及市餐饮、住宿、交通、旅游、天气等方面的资讯,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制作了有关“中博会”的专题网页。配合市纠风办开展《行风连线》节目开播三周年纪念活动并参与同步跟踪报道。配合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开办了“文明创建”专栏和“科普频道”。
八、以监管为手段,维护空中电波秩序,促进无线电新技术广泛应用
为重大活动提供无线通信保障。2008年,先后为“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活动”、“第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北京残奥火炬传递活动”等大型活动组建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在高考、中考、成人自学考试及医考期间,首次启用无线电移动监测技术,派出移动监测车及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沿市主要考场周边进行无线电监测巡查,8天时间,出动监测车24架次,维护了高考期间的正常秩序。认真做好市轨道交道800MHz数字集群无线电通信网审批工作及对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VHF无线电通信网基站建设的相关工作,服务于全市经济建设。
加强无线电频率台站管理工作。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要求履行职责,全年共办理行政许可申请31件,新设台439部,核发新旧执照2439本。全年外出履行执法检查共86天,出动400多人次,检查单位78家,立案12宗,结案12宗,结案率为100%,没收设备8台(交省办),催缴4家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2007年无线电管理费及滞纳金约4万元。全年受理各类无线电投诉9起,查处无线电干扰9起,全年查处率100%。完成了市无线电遥控分站及移动监测站的建设工作。
九、积极履行家电维修管理职能,抓好行业管理工作
贯彻落实《电子电器产品维修服务条例》,着眼于家电维修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消费者和家电厂家、维修企业的利益。与市消协、市质监局联合开展了“3.15”宣传咨询服务活动,组织厂家共接待市民咨询500余人,投诉处理152件。组织20多个家电厂商开展家电社区行和免费维修活动,受理维修信息3100余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狠抓行业投诉管理,截至2008年年底共处理家电维修投诉960余件,协调相关纠纷97余件。受理市长专线转来的投诉督办单达200余件,用户满意率为99%。2008年,经武汉市110报警服务社会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确定家电办为其成员单位,从而为进一步方便老百姓报修家电和及时应对家电行业重大突发事件提供了平台。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等十几家媒体刊登消息,在行业内招聘1500多名家电维修工,截至2008年年底,近500名报名者完成新增就业331人,其中城镇下岗职工132人。
2009年
2009年,以构建“创新武汉”、“和谐武汉”和“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目标,积极贯彻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战略思想,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大力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
一、成效和特点
1.全市电子政务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全市信息化发展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建成市政府办公大楼智能办公系统及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化工程;市长专线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初步建成;市级视频会议系统、市级协同办公系统等已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使用效率不断提高;2009年武汉政务门户网站在全国333个地级以上城市政务网站评比中继续保持优秀行列。
2.三网融合“双向进入”取得突破性进展,光纤到户建设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组织武汉电信和武汉广电分别选取两个小区开展“双向进入”试点,全年新增(项目已完成)光纤到户覆盖用户35万户,其中老城区改造光纤到户完成项目覆盖用户数达19万户,全市光纤到户覆盖用户累计总数已超过45万户。全市完成集约化信息管网建设303.42管孔千米,完成信息管网投资2107.19万元。全力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和3G网络建设,全市已覆盖机场、长途汽车站、医院、高校、咖啡厅以及中南路沿线等公共区域,3G网络建设完成投资38亿元。
3.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稳步增长,信息产业支柱地位和作用明显增强。编制完成《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和新型显示、移动通信产业实施方案及指导意见,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2009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957.8亿元,较上年806.4亿元增长18.78%;其中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15.3亿元,较上年165.74亿元增长29.9%,成为市重要的支柱产业,是全市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4.依法行政,无线电和家电维修管理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支持80万吨乙烯、武汉新港、武汉地铁4号线等大型建设项目无线电频率资源的需求。完成了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2009年反恐演练和国庆60周年焰火晚会等多个重大活动的通信保障和无线电通信服务工作。全年共处理家电维修投诉920余件,协调相关纠纷73件,办理市长专线督办单近200份,做到了件件有落实,条条有回复,结案率为100%。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坚持应用和整合,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完成市政府办公大楼智能办公系统及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化工程建设。该工程由市信息产业办组织专业机构设计,于7月31日完成项目基本建设并投入运行使用。8月31日,市政府第82次常务会议专题听取了市信息产业办工程建设的汇报,有关领导对该工程表示了充分肯定。
搭建市长专线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国家建设部专家验收并获得全国“数字化管理试点城市”之后,阮成发市长又曾先后两次视察市长专线,提出“为民、办事、耐心”的要求。当年已初步完成了市长专线多媒体会议室建设,整合后的市长专线从2008年10月28日试运行到2009年12月27日,前台12345呼叫中心共接入市民电话1393510个,日均接入电话3000多个。后台有效案件共立案99219件,结案97586件,结案率达98.4%。
做好市公务员专网门户和领导决策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工作。2009年底,总体框架已搭建完成,能实现协同办公系统、公务员邮箱系统和各重点应用系统的单点登陆,已有75家单位发布信息,4600多条,领导决策信息服务系统集成了7家单位共22个应用系统。
开展移动电子政务试点建设。编写了《移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方案》,组织市信息化专家对建设方案进行了评审,与3家电信运营商签订了移动OA系统项目合作协议,确保实现三家运营商的平等接入,为在全市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和运行管理经验。
推进“数字武汉”和“一卡通”建设。借鉴外地城市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市实际情况,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数字武汉”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了未来两到三年内加快“数字武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围绕信息惠民和电子政务,实施信息化建设七大重点应用工程。协调有关部门,努力推进一卡通工作,强力整合各种IC卡,以实现市卡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实现一卡多用,一卡通用的目标。
援助新疆博州阿拉山口口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组织编制了《阿拉山口电子商务平台总体规划》和《阿拉山口电子商务平台一期建设方案》,于2009年10月15日通过了专家评审。
做好市行政服务中心信息化工程的技术支撑。做好相关技术支撑工作,组织对现有市级网上行政审批系统进行研究和梳理,配合总体工作进展,抓紧从安全性和应用性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升级的计划和方案。
推进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试点工作基本完成,武汉市企业基础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已能正常处理业务。当年,已建成市级目录体系平台和交换体系平台,形成了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共享信息资源指标130项,武昌区和洪山区已建成目录体系平台。
抓好信息更新,不断提升政务网站功能。市政府门户网站全年信息更新5.2万条,完成“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的升级改版工作,在门户网站上开办了“企业便利直通车”、“武汉市拾遗物品招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武汉服务外包平台”等多个专题栏目。
确保市级视频会议系统等已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正常使用。2009年初至12月底,全市召开各类视频会议78次,其中全国性会议32次,全省会议46次。市党政协同办公系统截至2009年12月底,各单位发送文件总计为123322件,收到文件109365件,收文率达到88.68%。市委、市政府收到各单位、部门来文分别为3478件、2704件。市人大、政协等市领导机关收文分别为1867件、1908件。
(二)坚持创新和集群,提升信息产业支柱地位和作用
加强经济监测和分析,保证经济平稳增长。每月按时搜集各开发区和主要企业的经济数据上报省信息产业厅。为了对全市的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做到更全面的了解,定期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议,了解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保证了重点企业经济平稳增长和市级绩效指标的按时完成。
编制《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引导产业发展。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按照全市统一部署,负责组织编制完成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并在全市电子信息行业贯彻执行,促进了经济企稳回升。
起草编制新型显示、移动通信产业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根据《武汉市新兴产业振兴工作组计划总体方案》的部署和要求以及市领导的指示精神,牵头承担新型显示、新一代移动通信两个产业(以下简称“两个新兴产业”)的振兴工作,配合其他单位参加地球空间、半导体、激光等产业的振兴工作,两个新兴产业振兴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已由市政府印发全市执行。
组织策划项目,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支持。为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积极组织相关企业申报“核高基”、“新一代移动通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电子发展资金、软件产业等专项资金项目,向有关部委专题汇报,精心组织策划项目。全年组织申报的国家和省级项目近200项,获得国家资金支持项目36项,争取到国家资金支持16256万元;省级资金支持项目56项,争取到省级资金支持2030万元。
建设“财政资金项目平台”,提高为企业服务水平。配合市财政局组织开展了市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平台项目(以下简称“平台项目”)的筹建工作。8月底,资金平台项目在市政府82次常务会上向市领导做了详细演示汇报。当年系统已经上线运行,专项资金项目开始接受网上申报。
开展专项人才培训,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组织了“武汉市软件外包(欧美项目)对接峰会”, 60余家企业参与了本次会议。组织了两批软件服务外包项目经理赴美国培训,举办了“武汉信息技术应用与传统产业改造”讲座。
(三)坚持集约和合作,大力推进“光城计划”建设
光纤到户建设规模保持全国领先。将汉口黄浦路到堤角老城区(含经济适用房)作为老城区光纤到户改造示范区,在该区域全面开展光纤到户改造工程。
三网融合“双向进入”逐步突破。武汉电信已建成的互动多媒体视频业务(IPTV)系统进一步升级优化,武汉广电互动电视综合平台即将建成。组织武汉广电和武汉电信开展“三网融合”试点项目建设,武汉电信和武汉广电分别选取了2个小区进行“双向进入”试点。
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明显,社会投资规模逐步加大。2009年“光城计划”示范项目,共安排财政资金420万元,组织实施无线城市建设、三网融合试点、光纤到户、信息管网集约化建设等四大类16项示范项目,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1.08亿元。通过示范项目,大约带动了全市48亿元“光城计划”建设投资。
信息管网集约化建设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全市信息管网集约化建设逐步实现规范管理。先后出台了信息管网综合管理性规章、价格体系、销售体系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基本形成了一整套信息管网建设管理体系,使信息管网集约化建设逐步纳入规范管理。
市政重点工程和新建区域全面实施信息管网集约化建设。经过努力,由电信、广电运营商各自为政建设全市市政重点工程配套信息管网的现象基本消除,形成了由市信息管网投资公司“三统一”建设的局面。
全力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和3G网络建设。武汉市重要公共场所无线宽带覆盖进展迅速,建设热点1200余个,建设3G基站合计4390余个,武汉电信、武汉移动及武汉联通已相继开通3G业务。
积极推广无线城市示范区建设。会同武汉电信提出了建设武汉无线城市的总体方案,并结合全市两型社会示范项目建设要求,制定了沿江大道武汉关至黄浦路沿线热区实施方案。同时,推进“无线江汉”、“沿江大道无线示范一条街”以及“无线光谷”等成片成规模区域无线城市建设,大力推广集无线政务、无线产业、无线家庭为一体的无线城市应用项目。在此基础上,支持和鼓励电信运营商全面推广3G应用,以点带面,积极开展全市无线城市建设。
做好市级通信重点工程的服务协调和行业经济运行统计分析。将3G项目纳入市级重点工程项目,享受绿色通道待遇,为3G网络建设服好务。起草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3G网络建设协调工作的通知》,将通信基站建设难点分解下达到相关区政府进行协调督促解决,极大地推动了通信基站建设,为3G等重点通信工程的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四)坚持法制和规范,加强无线电和家电维修管理
加强频率资源管理。召开全市无线电管理研讨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对80万吨乙烯、武汉新港、武汉地铁4号线等大型建设项目进行上门调研,了解无线电频率资源的需求事项。2009年,共办理行政许可22件,新核发了322部电台执照和6条船舶电台执照。办理了387部电台的停用手续。
保障全市重大活动及特殊时期的无线电通信畅通。在“两会”、“春节”、“五一”、“建国60周年国庆”等特殊时期加强无线电安全监测值班,加强对航空、水上、广播等重点频率进行保护性监听,保障社会秩序安全稳定。为全市的“自考”、“高考”、“中考”、“研究生同等学力”等全国性考试保驾护航。对移动视频、数字电视、数字集群及航空、水上、广播电视等重要频率进行清理和保护性监测。
开展对违法使用对讲机的行政执法专项活动。对57家单位进行检查,出动车辆92次,人员195人次,发现非法使用电台823部,对52家单位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已督办38家单位补办无线电台站设置使用手续,将263部无线电台纳入全市频率台站管理,经教育,225部无线电台停止使用,启用公众对讲机120部,电台检查贴标36部。
2010年
2010年,市信息产业办公室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协的正确领导和市经信委等市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目标,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大力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全面完成了全年各项绩效目标任务。
一、绩效指标执行情况
2010年,市信息产业办承担市绩效考核指标15项。其中,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第三方评估)2010年12月23日由市统计局来市信息产业办组织了评定。具体指标完成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信息产业总产值完成1305.38亿元(目标值1150亿元、挑战值1200亿元)
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05.38亿元,同比增长36.75%。其中,销售收入1240.22亿元,同比增长32.12%,软件主营收入301.63亿元,同比增长38.55%;完成全年目标值1150亿元的113.5%,完成挑战值1200亿元的108.8%。
(二)全市新增光纤到户52万户(目标值30万户、挑战值32万户)
全市新增光纤到户52万户,完成全年合格值的173%和挑战值的163%。
(三)建设集约化信息管网420管孔公里(目标值300孔千米、挑战值400孔千米)
全市集约化信息管网建设420管孔千米信息管网,分别占合格值的140%和挑战值的105%。
(四)提前完成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委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目标值完成、挑战值提前完成)
根据2009年省市对口援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合作框架协议,市政府赋予市信息产业办援建新疆博州阿拉山口口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任务。市信息产业办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制定了《阿拉山口口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并将此项工作列为2010年市信息产业办市级绩效考核指标,目前已顺利完成,并通过专家验收。
(五)组织实施重点信息化应用项目3项(目标值2项、挑战值3项)
组织实施了实有人口实有房屋信息系统、市民之家信息系统、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系统等3项重点信息化应用项目建设。上述项目的建设进展顺利,达到预期工作目标。
(六)市政府门户网站更新信息5.35万条(目标值4万条、挑战值5万条)
全年实现信息更新5.35余条,超额完成挑战值。
(七)无线电波干扰申告查处结案率达到85.7%(目标值80%、挑战值90%)
2010年共接受设台单位干扰申告7起,查处结案6起,查处结案率为85.7%,超额完成目标值。
(八)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建设数6项(指标值6项)
组织实施了6个重大项目,即:武汉联通光纤到户工程、武汉联通WCDMA网络建设工程、武汉移动TD-SCDMA网络建设工程、大直径低水峰光纤预制棒产业化项目、新型节能和环保电子式电能表的产业化开发项目、电信级多业务光接入设备产业化。完成目标值100%。
(九)完成重大项目投资额23亿元(指标值12.48亿元)
完成重大项目投资23亿元,完成目标值184%。
(十)完成市级重大策划和引进项目数8项(目标值5项、挑战值8项)
策划市级重大项目8项,即:武汉市WLAN网络覆盖建设工程、中国宽带行动计划武汉示范网、武汉市城市视频监控系统、武汉市民之家信息系统、湖北移动通信综合大楼基建项目、武汉市信息管网集约化建设工程、武汉市本地通信网络建设工程、湖北移动第四枢纽楼基建项目。完成目标值160%、挑战值100%。
(十一)完成新增就业人数472个(目标值400人、挑战值432人)
完成新增就业岗位472个,完成目标值的118%,完成挑战值的109%,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十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完成率100%(目标值98%、挑战值100%)
(十三)议提案办结、办复和满意率达到100%(目标值95%、挑战值100%)
全年共承担10件省市人大、政协议提案的主(分)、会办任务,全部按期办结、办复。议提案满意率100%。
(十四)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建设自评分85分(目标值80分、挑战值85分)
市信息产业办以推进机关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主线,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党支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积极开展创建“五好”党支部活动,成效明显。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建设自评分值85分。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2010年,办领导班子以争先创优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办中心工作,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充分发挥班子的整体效能,班子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实现了全市信息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一)加强行业调控,确保全市信息产业稳步发展,跨上千亿产值新台阶
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总产值1305.4亿元,同比增长36.8%。其中,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01.6亿元,光通信157.5亿元,移动通信212.4亿元,激光32.2亿元,显示产业221.1亿元,家电产业147.4亿元,消费电子172.3亿元,芯片设计及制造6.7亿元,其他54.2亿元。
积极策划实施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申报国家重大专项,取得了较好效果。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项目共申报课题7个,总投资27986万元。核高基项目已完成5个课题的申报工作,课题总经费2.05亿元,工信部已确定给予达梦数据库项目6400万元资金支持。高档数控机床项目中的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高精度重载数控回转工作台”和武汉第一机床厂“五轴联动高速、精密、数控工具磨床”项目进入了下一轮答辩。国家集成电路项目中的武汉新芯公司“嵌入式相变存储器芯片制造关键工艺开发和产业化”项目已经上报工信部,总投资1亿元,争取国家专项资金2000万元。推荐国家电子发展基金项目共31项、总投资77451万元,招标项目6项、总投资14712万元,第一批共有6个项目获得1050万元支持资金。安排市电子发展资金、软件产业资金项目共35项,设立了新型显示产业和移动通信产业专项;落实了冠捷科技、全真光电、翰宇冠捷等固定资产投资补贴110万元。
组织推进物联网等产业发展。根据阮成发市长关于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要“成立物联网联盟、推进示范工程项目”等要求,市信息产业办组织筹备武汉·中国光谷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相关部门、企业和专家对《武汉市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进行修改和进一步完善,形成了《武汉市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草案)》。
积极搭建产业发展环境平台。筹备建设武汉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工程研究中心,组织虹信通信公司联合凡谷电子、武汉大学等单位申请设立新一代移动通信工程研究中心;推动武汉天喻公司联合武汉电信建立了3G移动通信增值服务平台;同时,建设完善武汉市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平台,并通过了验收。
研究制定建设“智慧武汉”三年行动计划。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市信息产业办研究制定了建设“智慧武汉”(2011-2013年)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完善“三类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八项智慧应用体系”、发展壮大“七个支撑性智慧产业”的战略方案和举措。该计划在市政府专题会上得到了充分肯定。
组织开展专题招商引资活动。组织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光电实验室、全真光电等8家企业参加了台湾湖北周招商活动;会同市贸促会等部门分别承办了国际投融资项目对接会和“日本大分环境商贸观光推介会”;组织第二批武汉市软件企业项目经理一行13人赴美国IBM、思科等著名企业参加软件外包项目经理培训;第三期软件外包项目经理培训计划启动,21家企业报名,国内培训活动已经结束,目前正在办理出国培训手续。
(二)大力推行“光城计划”,三网融合试点成效显著
为全力争取全国三网融合首批城市试点,市信息产业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向国家相关部委汇报。省、市领导杨松、段轮一、阮成发、邵为民等先后分别赴京向工信部领导报告工作,争取支持,得到了工信部充分肯定与具体指导。2010年6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市与北京、上海等12个地区(城市)榜上有名。为积极稳妥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市政府成立了以邵为民副市长为组长的三网融合协调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信息产业办办公,起草了并印发《武汉市三网融合试点实施方案》,组织协调武汉电信、武汉广电组建三网融合合资公司,在全国首创广电和电信由竞争趋向竞合的三网融合“武汉模式”,受到业内专家和同行的普遍称赞。
实施四类三网融合试点项目建设。组织武汉电信在12个住宅小区建设光纤到户暨三网融合试点,推行IPTV业务应用;组织武汉广电在已实现双向改造的小区进行三网融合试点,推行广电宽带和NGB应用;组织有关企业开展三网融合试点,推行多运营商、多业务平等接入;组织武汉联通、武汉广电以一方建设网络、另一方提供节目内容的方式合作共建三网融合试点。组织实施了三网融合典型应用项目、TD无线政务应用推广项目及M2M快讯通产品推广应用项目以及“光城计划”三网融合应用平台研究软课题项目。
推进“光城计划”建设。以推进光纤到户和无线网络的融合应用为重点,组织实施“光城计划”示范项目20项,示范项目总投资5.9亿元,以此为抓手,积极推进全市35亿元的光城计划项目建设。全年新增光纤到户覆盖用户45万户,累计达到92万户,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加快建设全市集约化信息管网。全年完成集约化信息管网建设460管孔千米;王家墩商务区、武汉新区等新建信息管网项目和汉口二环线等重点工程信息管网改造项目启动建设,进展顺利;9月30日,市政府办公厅批复同意《武汉市信息管网专项规划(2010-2020)》,该专项规划将列入城市总体规划执行。
做好通信运营企业协调服务工作。组织协调电信、移动和联通公司,做好上海世博会安保反恐通信保障等工作;参加了市反恐办督导检查小组世博期间专项反恐检查工作,并结合武汉市通信行业实际,制定了《武汉市重大活动通信暂行应急预案》;加强与通信运营企业的沟通、衔接,及时掌握全市通信服务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三)以编制全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龙头,努力提升武汉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慧城市建设等信息化应用水平
2010年,市政府门户网站在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位居省会城市第四、副省级城市第六,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位置。在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大会,武汉市荣获“中国电子商务最具创新活力城市奖”,全市电子政务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信息化发展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
组织制定全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规划编制工作列为全年重要工作之一,成立了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了工作方案,提出了规划编制的原则、思路和要求。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调研会,广泛征集各区、各部门对武汉市“十二五”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的意见,制定形成《武汉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电子信息、软件与信息服务、信息基础设施、无线电管理等专项规划。同时,根据规划编制项目化、资金化、政策化的要求,策划组织实施“十二五”信息化和信息产业重大项目32个,总投资192.455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12个,总投资77.77亿元,基础设施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89亿元,社会发展项目库13个,计划总投资25.685亿元。
全力推进市行政审批中心“市民之家”信息系统建设。起草和修订完善《“市民之家”信息系统规划》,经过专题研究和专家评审,2010年9月29日,市人民政府同意该规划由市信息产业办行文批准。为配合该项目的建设,市信息产业办项目启动网上办公、网上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统一收费、电子监察、“市民之家”门户网站等六个系统的调研,形成了57家进驻单位的网络信息基础库,配合建筑设计方开展信息基础设施的同步设计。
协助推进实有人口、实有房屋信息系统建设。组织起草了项目建设技术方案初稿;组织有关专家对“武汉市实有人口实有房屋信息共享平台框架”进行了验收,对《流动人口及出租屋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方案推荐书》进行了评审;2010年底,已实现了“两实”入户调查采集数据实时入库,形成了相关的工作规定、规范,开展人口房屋信息比对,全市已有17个分局、171个派出所、950个流管站的1000余台计算机开始在政务外网上录入房屋信息,日均3万条,录入总量已达80万条。
完善升级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信息系统。解决了市政府礼堂电视电话会议中心会场“上下互传”功能问题和视频显示系统效果清晰度等问题。6月8日,市政府秘书长龙正才等领导到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检查有关技术整改效果,对整改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此外,市信息产业办还配合支持市公安局做好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工作。
做好武汉市工程建设信息公开工作。完成“武汉市工程建设信息公开”平台的技术调试工作,已链接到“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首页进行试运行,并根据国家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了平台的栏目,完善了平台的功能,当年共上载信息近500条;开展了武汉市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情况统计;配合市监察局对全市700多个项目的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进行排查,并会同市治工办向省政府检查组汇报;召开了全市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动员大会;面向市级和区级试点单位举办了专题培训。
推进协同办公系统等电子政务骨干应用系统广泛使用。市级协同办公系统已联通全市122家党政机关,收(发)文率不断提高。使用视频会议系统的单位已由30家扩大到15个区(开发区)和46个委办局,市委、市政府平均每年召开视频会议80次左右。
加强市政府门户网站及网站群管理。对“百件实事网上办”专栏进行了首次全面的更新检查,更新信息约500余条;武汉英文网站确保日均更新信息10条以上;全力保障公务员专网门户的正常运行,全年实现信息更新近1.6万条;完成“武汉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执行情况”专栏的建设任务,并负责该专栏的日常维护工作;开设“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专栏,上载相关信息千余条;配合全国森林城市争创活动,开设了“创森专栏”,并负责日常维护;配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设“科普频道”和“文明创建”两个专栏,并负责日常维护;配合市信访局做好“市长信箱”的技术维护工作,确保市长信箱正常运行。
(四)规范无线电和家电维修管理,积极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010年,积极筹措80万吨乙烯、武汉新港、武汉地铁4号线等重点建设项目所需的无线电频率资源;完成了年度“高考”、“中考”等无线电监控工作和多个重大活动的无线电通信服务工作;家电维修投诉做到了件件有落实,条条有回复,结案率为100%。
为ETC不停车收费系统无线电通信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主动派人到市城市路桥收费管理中心了解ETC项目情况,积极向国家、省无线电管理部门争取频率资源支持。打破无线电频率行政许可的常规程序,按照边建设、边办理有关频率审批手续的原则,确保该项目各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
保障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频率需求。加强铁路无线电专用频率保护工作,确保铁路专用频率的使用安全;积极为市城管数字网建设提供相应的频率和技术支持;制定“世博会”期间无线电业务保障工作方案,确保“世博会”期间各项重要无线电频率的使用安全;开展了航空电磁环境测试监测,为确保航空无线电通信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加强高考、中考等重要活动的无线电监控。做好无线电巡查,严防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根据市政府有关工作要求,制定了严密的保障方案,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加大对全市各大无线电销售市场检查力度,加强对各个考场周边电磁环境巡查和监测,被监测的考点均未发现利用无线对讲方式进行作弊的行为,较好地完成了高考无线电监测任务。
开展无线电安全保障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查处违法使用无线电频率和设置的无线电台站,监测广播电视、航空导航、水上通信等涉及无线电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无线电台(站),查处使用和销售广播电视插播器、无线电考试作弊器等行为,加强无线电监测,维护无线电波秩序安全。完成国家工信部及湖北省无线电管理办公室下达的3G频段重点监测任务、国外领导人来汉临时监测任务和常规监测等任务。
积极履行好家电维修管理职能。对全市电子电器售后维修情况予以备案登记,对近百家不合格或不合法的维修网点进行清理规范,共办理行政许可手续近200件;对维修人员上岗的资质进行检查核实,按规定办理《职业资格证书》;清理落实70余个家电维修企业的维修资质,并按规定予以规范;处理各类家电投诉2100余件,案件结案率为100%。开展了家电以旧换新调研和“武汉市家电下乡质量行”活动,参与“武汉市第四届全民创业赶集会”活动,向市民发放《湖北省电子电器产品维修服务条例》、《家电、微机、手机三包规定大全》等宣传册1000余份。
2011年
2011年,紧紧围绕本届政府确定的奋斗目标、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大力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加强智慧城市建设。
一、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市重要支柱产业
产业规模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7年以来,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连年保持2位数以上的增长,产业规模从2007年的467.8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305.4亿元,年均增长27.2%,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成为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的76.5%,在中部6省城市中排名第一。2011年1-9月,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1126.6亿元,同比增长27.2%。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61.9亿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全市电子信息产业5年累计新增固定资产投资325.62亿元,年均增长21.2%。凡谷电子、鼎龙化学等7家公司成功上市,邮科院、长飞公司等企业连续5年位列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百强。
“武汉·中国光谷”成为中国光电子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知名品牌。武汉在光通信、激光、地球空间信息、半导体照明等众多领域代表了国内最高水平,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光电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光纤预制棒实现了自主研发和产业化,研制出了1T比特/秒单光源超高速长距离光传输系统、4通道9轴连动高性能数控系统、全球首台71英寸LCOS激光显示器、首台激光动态弯沉测量车等。
策划、引进和实施一大批重点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了一批重大项目签约,引进外资近20亿美元。2007年引进富士康和中芯国际,在武汉建设消费电子产业园区和华中地区首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2009年引进深圳天马微电子公司,在武汉生产4.5代TFT-LCD液晶面板。3个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元,2010年产值接近200亿元,2011年将突破400亿元。近五年来,策划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省市专项资金项目,累计共有47个项目获得国家电子发展基金的资助,资金总额16902万元。127个项目获得省电子发展基金的资助,资金总额4725万元。市电子发展资金和软件专项资金共支持项目305个,支持金额11105万元。2010年,联合市发改委向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推荐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技改”项目,获得国家集成电路专项资金2亿元。通过重点项目实施,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为实现跨越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先后编制了《武汉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促进武汉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建设“智慧武汉”三年行动计划》、《武汉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黄鹤白云”计划)以及新型显示、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振兴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指导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配合市财政局出台了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奖励办法,统筹了全市50%的产业资金用来支持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安排电子发展资金支持对新型显示、新一代移动通信、软件与服务外包、物联网以及云计算项目进行了大力支持。2010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完成产值480亿元,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36.8%。
“万名软件人才培训计划”成果丰硕。2009年初,联合市商务局、科技局、东湖开发区等部门启动了“武汉万名软件人才培训计划”。三年来,支持大学与各类外包企业合作,采取定制、委托培养、专项课程等方式累计培养了1万多名软件人才。从2008年开始组织市高级软件企业项目经理赴美国培训,已经连续举办三期,共组织了48名软件项目经理到美国IBM、惠普、微软、朗讯等知名企业培训项目管理课程。
二、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基本构成。全市已建成包括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专网、无线政务网“三张网”,形成了完善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电子政务外网贯通了全市91个局级单位、13个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13个区级行政服务中心,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市-区-街-社区”四级网络应用体系。电子政务专网与因特网物理隔离,已连接全市130家单位。无线政务网是将政务外网的各种应用服务扩展为移动形式,为有特殊需求的用户提供无线上网服务。
全市电子政务应用成效明显。2011年底,电子政务外网承载了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15个区级政府门户网站、全市党政机关邮件服务系统、行政审批系统、电子监察系统、“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管理系统等近20个电子政务应用。政务专网承载了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党政机关协同办公系统、公务员专网门户网站、公务员专网邮箱、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等。市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覆盖全市15个区和41个市直部门,为市直部门建立了统一行政审批业务办理平台。41个市直部门纳入行政审批事项227项,纳入率72.2%。各部门业务系统与市电子监察中心实现了数据实时交换,打破了各部门“信息孤岛”。
市政府门户网站功能不断完善。在过去5年的全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活动中,市政府门户网站始终位居国内同类城市先进行列。市政府门户网站现公开政府各类信息1300余项,信息公开条数达9万余条。2011年1-9月,市政府门户网站信息更新量达到4.2万余条,完成年度目标的76%。网站提供各类表格下载已近800种,网上公众服务事项达2100余项。“市长信箱”平均日收邮件40~50封,为市民反映诉求的重要渠道。结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建设各类专栏近70个。全力做好公务员专网门户等门户网站的建设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对全市党政机关网站群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不断加强。覆盖工商、国税、地税、质监四部门的完整、动态的企业基础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已投入使用,初步建立了信息共享及数据交换机制;面向居民服务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在两区(武昌、洪山区)8个部门(公安、民政、卫生、社保等部门)进行了试点;统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交通监管、城市网格化、“两实”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通过整体规划、重点示范、系统推进,市“两化融合”取得较大成绩,尤其是在钢铁、光电子、汽车制造、机械、纺织服装等行业,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从大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延伸。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同度从不到30%发展到高于50%,电子商务交易额从不到10亿元发展到200多亿元,电子商务应用范围已向制造、医药、化工、教育、房地产等多种行业延伸。2011年7月26日,在原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武汉代表处的基础上,组织成立了市电子商务协会。
“智慧城市”示范工程试点建设进展顺利。市中心医院“智慧医疗”示范工程试点项目建成后运行良好,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肯定,成为全国卫生系统推进智慧医疗建设的标杆和示范。武汉天地“智慧小区”项目已经启动建设;“无线光谷”项目已经启动建设,两年内基本建成;武汉肉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已基本建成;积极参与市级行政服务中心信息系统建设,起草了《市民之家信息化项目实施工作计划》等。市“智慧武汉行动计划”荣获“2011年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参与了市委办公楼维修改造弱电工程建设,高效便捷的网络环境提高了市委机关信息化水平;支持市公安局建成城市视频监控系统。
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基本形成。成立了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市电子政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均挂靠市信息产业办公室。2011年,全市各区(开发区)均成立了信息化主管部门,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已经基本实现归口和统一。市直部门有86%成立了信息化(或电子政务)领导小组,31%成立了信息中心,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管理层级体系基本形成。信息化相关管理规定陆续出台,市、区各级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在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监督和评估等方面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从组织上、制度上保证了全市信息化工作顺利、有序、高速发展。
三、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光城计划”建设成效显著。全市新建区域全面实现光纤到户,全市区域内实现3G全覆盖,公共区域和热点区域实现WLAN覆盖。通信业务总量从2007年年初的近138亿元,发展到2010年末的272亿元,成为武汉增长率最快的行业之一。全市光纤到户用户从无到有,覆盖用户达110万户。截至2011年6月底,固定电话用户28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11万户;局用交换机容量341万门,移动交换机容量1546万门;互联网宽带用户146万户,互联网出口带宽600G。有线电视城域双向网改造大规模进行,远城区“村村通”工程完成。有线电视用户230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10万户。
三网融合“武汉模式”逐步成型。组织协调武汉电信、武汉广电合资以组建武汉广信新媒体信息网络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广信公司)为突破点,积极寻求三网融合的体制和机制创新。2011年7月28日,广信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正在积极策划新项目新业务。组织成立了“武汉三网融合和数字家庭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旨在推动相关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6月底,武汉电信已形成30万IPTV用户的承载能力,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武汉广电与省广电合作建设的集成播控平台已经顺利实现与国家集成播控平台对接,已经形成覆盖10万户高清互动用户规模。
“无线武汉”网络基本覆盖。推进“无线江汉”、“沿江大道无线示范一条街”以及“无线光谷”等成片成规模区域的无线城市建设;大力推广集无线政务、无线产业、无线家庭为一体的无线城市应用项目;支持和鼓励电信运营商全面推广3G应用。截至2011年6月底,3G网络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0余亿元,建设3G基站合计7000余个;建设WLAN热点2400余个,覆盖了全市机场、长途汽车站、医院、高校、咖啡厅以及中南路沿线等公共区域和整个光谷地区,实现全市城区无线接入带宽达到2M以上,重点公共场所无线接入带宽达到20M。
信息管网建设“三统一”局面形成。组织制订了《武汉市信息管网管理办法》、《武汉市信息管网转让合同》、《信息管孔租赁合同》、《信息管网管道预售合同》等规章,编制完成了《武汉市信息管网专项规划(2010-2020)》、《湖北省居住小区信息管网设计规程》等。先后实施了梅子路、长江隧道、汉口二环线等市政重点工程信息管网配套建设工作,武汉新区、王家墩商务区等新建区域信息管网工程进展顺利。市信息管网公司累计投入1.4亿元开展集约化信息通信管线网络建设,敷设长度达1900管孔千米,实现城市信息架空线缆入地敷设38千米,全市市政重点工程配套信息管网建设基本上制止了电信、广电运营商各自为政建设的局面,形成了由市信息管网投资公司“三统一”建设模式。
四、无线电及家电维修管理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无线电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管理工作有力保障了武合、武广高速铁路、天河机场二期工程、武汉地铁、武汉轻轨、富士康等大型建设项目的无线电频率需求;为ETC不停车收费系统无线电通信建设提供了全方位服务;圆满完成了2006年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2007年女足世界杯武汉赛区比赛、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第三届中博会焰火晚会等大型活动的无线电通信保障任务;运用无线电技术,为高考、公务员考试、中考、医考等各种考试保驾护航;全面做到审批提速,服务提质,无线电台(站)设置审批由原20天缩短为4天,无线电发射设备销售备案由原15天缩短为3天;2011年,市各类无线电台达到1300万余部,65家单位使用微波频率230对,通信电路230条;已建成双向卫星地球站165座,单收卫星地球站600余座;建有电视发射台9座,差转台8座,广播电台13座;轻轨(地铁)、武钢、电力、富士康、中石化等各部门、各系统组建了286个150MHz、400MHz及800MHz专用通信调度网。
家电维修市场监管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全市拥有家电维修点2000多个,实施了等级管理(星级评定)的有1400多个,从业维修人员有1.2万人。服务范围涵盖空调、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传统家电产品和移动电话机等通信终端类产品以及微型计算机等信息终端类产品三大类产品及其他消费类电子电器产品的安装与维修。加大了对维修网点的清理和检查,加强对侵权、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理。5年内共处理投诉案件5186件,用户投诉结案率(或满意率)达到95%以上。制定了《武汉市家电维修服务企业等级划分与评定》地方标准,落实贯彻《湖北电子电器产品维修服务条例》,5年内共办理行政许可手续近600件。制订了全市废旧家电回收指导价,开展了维修配件价格明码标价活动,推出了家电下乡售后服务管理举措。
2012年
2012年,围绕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宏伟蓝图,贯彻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的战略思想,大力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承担的市级绩效指标任务有望完成和超额完成,各项工作势头良好、成绩显著。
一、主要工作成效
2012年,市信息产业办根据“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新的信息技术为依托,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服务型政府新体制,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两化”融合;以培育优势领域和主导产品为核心,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实现武汉电子信息产业健康发展;以第三代移动通信及无线局域网技术为支撑,实施无线城市建设,落实“信息惠民”政策,保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领先水平。
(一)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稳步增长,支柱地位和作用明显增强
各项经济指标达到预期目标。1-10月,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519.7亿元,同比增长21.55%(市级目标合格值20%、挑战值2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增长率同比增长15.05%(市级目标合格值15%、挑战值18%)。全年预计可以完成合格目标值;软件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4.3亿元,同比增长55%,预计全年可以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60%以上;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493.4亿元,同比增长23.2%;完成工业增加值419.8亿元,同比增长20.3%。
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和省专项资金。把握国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契机,加强与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对接,支持本市企业申报和承担国家、省相关领域的重大项目或工程。安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的“可定位可控制高清胶囊内窥镜机器人”等5个项目共获国家资金支持2500万元。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面向新一代移动通信、工业设计和行业应用等领域组织策划了一批重点项目。优化云计算产业环境,打造完整产业链,组建了“武汉市云计算产业发展联盟”。组织相关企业参加“2012两岸电子信息产业交流会”、“第六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等。
积极筹划创建软件名城工作。学习外地软件园区建设、人才培养等经验,围绕建设“名园、名企、名品”思路,编制了《武汉市软件和服务业升级计划》,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创建工作,争取到2016年,全市软件主营收入在1500亿元左右。
(二)荣获全国“智慧城市领军城市”称号,全市信息化发展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大力推进智慧城市示范试点项目。根据“顶层设计、应用落地、示范推进”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便民利民等为重点,在食品、交通等民生领域推进新一代传感技术、云计算和宽带移动通信网的融合应用,相继建成一批智慧城市试点项目。1-10月,已完成智慧城市示范工程试点项目3个(市级目标合格值4个、挑战值6个),如:家事易生鲜速递服务平台可以对农产品质量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控制和跟踪。“翼出行”项目实现了电脑屏、手机屏和电视屏三屏实时视频路况信息发布。二维条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可以让消费者利用手机对商品价签上的二维条码追溯标识拍照并解码,或者通过网络查询、超市服务终端机等多种方式,了解所购商品的追溯信息,如食品原材料来源,农资来源,种植日志,农药使用情况,检测信息等。武汉智能停车综合管理系统武广区域示范项目以改善重点区域的交通拥堵,探索智能停车管理的武汉模式。创新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以示范项目建设带动社会投资,2012年已经完成或正在实施的8个智慧城市示范项目总投资超1.9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资金投入仅868万元,占总投入的4.5%,拉动社会投资1.8余亿元。
不断拓宽全市电子政务应用领域。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市民之家建设要达到“全国一流”的指示精神,结合市民之家信息系统的实际需求,在全国电子政务系统率先使用“软硬件一体机”解决方案,较好地完成了“市民之家”信息系统初步建设工作。在市实有人口实有房屋信息共享平台基础上加网格化,扩展建设全市社会管理创新信息化平台的方案,被市委市政府采纳后,既较好地完成了社会管理创新信息化建设工作,又节约了政府财政资金。完成“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改版工作。1-10月,市政府门户网站信息更新量达到5.1万余条(市级目标合格值5.5万条、挑战值6万条),完成合格值的83.6%,完成挑战值的76.6%,完成英、法语种政府网站和电子咨询服务系统建设工作(市级目标合格值1个、挑战值2个)。做好全市政务网络和应用系统运行保障工作,实施市级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升级改造全市政务网络。
促进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通过整体规划、重点示范、系统推进,信息技术在钢铁、光电子、汽车制造、机械、纺织服装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从大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延伸;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省两化融合专项资金项目和示范企业;开展两化融合工作现状调查;推进电子商务工作,组织编制了《武汉市电子商务“十二五”规划》,配合市发改委、市商务局成功申报国家电子商务首批试点城市,支持硚口区申报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协调电信运营企业积极参与示范区信息基础设施和电子商务发展建设,支持市电子商务协会开展各种企业交流和研讨活动,组织相关企业参加国家、省、市电子商务试点项目申报,基本完成电子商务交易统计信息平台建设工作,1-10月,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1080亿元(市级目标合格值1000亿元、挑战值1200亿元),占全年合格值的108%,完成全年挑战值的90%;积极推进中国教育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组织开展了物联网应用产业专项,在智能交通、智能湖泊、食品安全、物流、城市管理等领域组织策划了近40个项目。
(三)大力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市委市政府“十件实事”工作要求,加快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强化政策支持,落实资金补贴。市财政每年安排13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无线城市建设,带动通信企业无线城市建设近30亿元的投资;推动通信运营企业在重点部位、重大工程共建共享各类通信网络设施和资源;加大科普宣传,消除市民对基站辐射知识的误解;推广无线城市应用;天翼看交通、翼支付、智能公交无线查询、无线报税、远程无线抄表等应用项目,有效方便了市民生活;截至10月底,全市新建3G基站3000个,新建WLAN网络AP点50000个,覆盖无线网络热点10655个(市级目标合格值12000个,挑战值13000个),完成合格值的88.8%,完成挑战值的81.8%。中心城区已实现3G网络全覆盖,新城区中心城镇基本实现3G网络覆盖;中心城区休闲广场、政府办事大厅、公共文化场所和大专院校等区域基本完成WLAN网络覆盖;开通国博中心、天河机场、武汉天地等14个免费公益上网热点,武汉图书馆、武汉博物馆、武汉科技馆等11个免费公益上网热点即将开通;光纤到户覆盖用户超过183万户,新增加46.7万户。
积极推进三网融合试点。按照国务院三网融合总体方案和试点方案,省、市联合、共同搭建湖北省IPTV集成播控平台,随着省电信和省广电逐步协商,市IPTV用户已能看到湖北台节目,有望收看到央视3、5、6、8频道和武汉本地节目。同时加大投入,组织武汉电信等企业进行IPTV业务平台升级和扩容,IPTV平台容量由30万扩容至60万。通过三网融合示范工程的带动,市电信运营业、广电运营业持续发展,业务收入不断增加。当年,全市电信IPTV用户累计已超过23万户,广电高清互动电视用户达15万户,双双实现历史性飞跃。4月,省政府在全省推广三网融合“武汉模式”。
做好全市重大项目、重大活动通信建设保障工作。根据市政府全力支持上海通用汽车项目的要求,市信息产业办组织相关单位对该项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意见,明确了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主体,负责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协调电信运营企业解决项目临时通信困难。围绕“两会”和“十八大”营造健康、文明的互联网环境,组织各通信运营商开展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传播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封堵网上传播政治性非法信息,对潜在传播不良信息的网站予以关闭。中高考期间,组织安排无线信号监听监测,技术人员7×24小时值班,配合开展涉考有害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工作。
(四)完善行政审批程序,认真履行无线电及家电维修管理职能
维护好空中电波秩序。全年共接受设台单位干扰申告3起,查处结案3起,查处结案率为100%(市级目标合格值80%、挑战值90%),全年预计可以完成挑战目标值。对违章设置使用频率、无线电台的行为,通过批评、教育及行政执法等手段,加强管理。坚持无线电常规和应急监测,确保市重要节日和活动的无线电通信安全。全年开展常规无线电频率监测4872小时,重点频段监测2520小时,重点频率的监听658小时。
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结合进驻市民之家,对照先进城市的审批工作标准,进一步精简办事程序,理顺办事窗口,对所有审批项目、审批流程、审批结果、前置备案通过程序再造,全面做到审批提速,服务提质,树立“阳光政府”形象。对全市1000多个家电维修网点开展拉网式清理整顿,1-10月,开展家电维修市场督导巡查82次(市级目标合格值90次、挑战值95次),占全年合格值的91.1%,完成全年挑战值的86.3%,全年预计可以完成挑战目标值。全年共处理家电维修侵权、违规案件1300余件。用户投诉满意率达到95%。“市长专线”、“110联动”的办结率为100%。
2013年
2013年,市信息产业办紧紧围绕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宏伟蓝图,乘助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强劲东风,大力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势头良好、成绩显著。
一、市级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2013年,市信息产业办承担市绩效考核指标9项。其中,自身建设由市有关部门统一组织评定。
年初,市委、市政府下达市级绩效目标任务后,市信息产业办高度重视,把绩效目标作为总揽全局的中心环节,进一步完善了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强化了考核指标的管理,及时制发了《市信息产业办关于下达2013年绩效考核指标的通知》(武信发〔2013〕6号)文件,对绩效考核任务进行逐项分解,明确分工,责任到处室,做到领导到位、人员到位,职责到位。
(一)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增长率(合格值16%、挑战值18%)
2013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353.1亿元,同比增长22.7%,完成挑战值。
(二)电信业务总量增长率(合格值15%、挑战值18%)
2013年全市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5.03%,完成合格值。
(三)智慧城市示范工程试点项目(合格值6个、挑战值8个)
2013年全年共完成“智慧城市”示范工程试点项目8个,即:武汉数字化城管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侨E脉智能终端研发与智能居家养老云服务平台、市第二中学‘智慧校园’示范项目、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二维码应用项目、江汉区社会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项目、武汉市智慧电视书城项目、“我秀中国”公众位置服务平台项目、基于ETC后台支付的智慧停车场项目,完成挑战值。
(四)软件产业产值增长率(合格值22%、挑战值25%)
2013年全市软件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1098.5亿元,同比增长26.6%,完成挑战值。
(五)市域3G无线网络全覆盖,无线城市WLAN接入点(AP)数(合格值21000个、挑战值22000个)
2013年新建无线城市WLAN网络接入点(AP点)累计23586个,完成挑战值。
(六)新增光纤到户覆盖数(合格值28万户、挑战值30万户)
2013年全市新增光纤到户覆盖数32.9万户,完成挑战值。
(七)市政府门户网站更新信息(合格值5.5万条、挑战值6万条)
2013年实现信息更新6.5万条,完成挑战值。
(八)无线电干扰申告查处率(合格值90%、挑战值95%)
2013年共查处5起无线电干扰,查处结案率为100%,完成挑战值。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电子信息产业稳步增长,支柱地位和作用明显增强
积极创建中国软件名城。2013年初以来,市信息产业办按照市领导的要求,制订了《武汉市创建中国软件名城试点实施方案》,并多次向省经信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汇报,争取上级的支持。配合全市服务业升级计划制订了《武汉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升级计划》,组织有关专家,成立工作专班,建立数学模型科学分析今后几年软件产业发展目标。
2013年5月4日召开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工作座谈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许克振、武汉市人民政府市长唐良智分别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北省、武汉市签署《部省市协同开展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工作合作备忘录》,武汉正式成为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制定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武汉市创建中国软件名城试点工作的通知》(武政〔2013〕68号),将创建中国软件名城试点各项重点工作和考核指标进行了分解,制定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创建中国软件名城若干政策的通知》(武政规〔2013〕15号)。
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增长。结合武汉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国家创新中心建设,编制了《武汉市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的实施方案》,为促进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和重点。为加速市传统制造业企业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拟定了《武汉市工业软件应用促进计划》。根据市领导“政府采购要优先采购本地产品”的指示,拟订《武汉市电子信息领域推荐政府采购目录(草案)》,该目录包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重点产品(74个)、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重点产品(63个)、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服务(73个)三大类共计210个产品和服务。
帮助企业争取财政资金支持。深入落实工业倍增计划,把握国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契机,加强与国家重大专项对接,支持市企业申报和承担相关领域的重大项目或工程,组织企业申报“2013年工信部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推荐武汉矽感科技等11个项目,总投资3.5亿元;组织精伦电子、安通科技等企业申报工信部“10万用户级数字家庭应用示范”项目;组织企业申报“2013年湖北省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共受理申报CMMI补贴14个,电子制造和软件产业化和两化融合项目85个,总投资13.6亿元。
会同市财政局下达2013年市级第一批和第二批电子发展资金和软件专项资金计划,其中电子资金项目共20家企业累计获得资金支持965万元,软件专项资金项目共29个企业累计获得资金支持985万元。在2013年市级电子专项和软件专项中,对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业态进行了重点支持。发布了2014年市级第一批电子发展和软件专项资金项目指南,新增四大类软件产业奖励及补贴项目,对重点软件企业和园区等进行扶持。
推进教育信息服务业发展。指导天喻信息、鸿富锦精密工业(武汉)有限公司、华工智云等17家企业发起成立武汉教育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天喻信息、湖北移动等单位参与建设“国家教育云”平台,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配合市教育局,完成2013年远城区中学“班班通”工程政府采购项目招标文件的修订工作,在评标标准上支持本地企业发展,提高本地企业本地产品的中标率,在所有中标产品中,本地产品中标金额达到56%。2013年和2014年市电子发展资金项目中对教育云硬件产品及教育资源软件列了专项,2013年对武汉天喻、华工化诚、新宏博等公司的项目给予了资金支持。
组织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项目。积极策划烽火信息集成进入工信部信息系统集成特一级资质备选名单。指导武汉市三网融合和数字家庭产业联盟申报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并获批。推动天喻公司和富士康、台湾纬创“电子书包”等教育云终端产品的示范应用,在试点学校与单、双板教学相结合,为后续实现云端一体化教学积累经验。当年,富士康与天喻信息合作研发的Pad已经出样机,天马微电子的手机模组量产,纬创软件的电子书包已在武汉“国家教育云”项目中试点应用。组织烽火信息集成等企业参与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班班通设备采购项目。
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贯彻“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精神,广泛深入基层和企业调研,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在调研中向企业宣传武汉市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56条政策,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国发4号文,东湖开发区支持自主创新的黄金10条政策,以及进一步加快创建中国软件名城的若干政策,引导企业吃透政策精神,享受政策。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雅图投影和视频产品项目已开工,促成国家级高新企业深圳盛视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武汉。制订武汉软件名城集聚区建设计划,召开了“如何打造中国软件名城的核心示范区”座谈会暨企业入驻武汉软件新城签约仪式。以硚口区为试点,围绕“送政策、送软件、送贷款、送服务”,召开硚口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工作促进会。实施武汉市工业软件推广计划,面向制造业企业免费赠送开目工业软件。
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和行业统计。完成2012年电子信息制造和软件企业的年报统计以及全市700余家双软认定企业年审;完成2013年前9个月月报工作和前三季度行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报告;为进一步扩大软件企业统计范围,以“盘活存量、找准增量”为原则,加大统计工作力度,市、区两级联合对尚未纳入统计范围的软件企业做摸底式排查,将漏统企业逐步纳入统计范围;召开各区电子信息行业统计工作及软件园区调查工作专题会议,指导开展重点园区和企业调查,做好软件产业统计工作,力争完成2013年新增200户软件企业认定和全年软件业务收入突破700亿元大关的目标。
搭建多种企业交流平台。组织相关企业参加杭州“第七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北京“第十七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重庆“云博会”等展会;在深圳、北京举办软件新城招商推介活动等;为拓宽软件行业融资渠道,指导软件协会与民生银行设立武汉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金融合作社,建立互助基金,当年已获得中国民生银行1亿元的授信额度,华信数据等3家公司已经获得民生银行200万~300万元贷款;瑞得软件等4家企业和民生银行达成贷款合作意向。
(二)开展智慧城市示范项目建设,全市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大力推进智慧城市示范项目建设。会同市城建委积极申报住建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武汉市成为全国唯一获批的特大城市。按照住建部要求,会同市城建委起草创建试点任务书,当年,市政府已与住建部、省建设厅三方签订《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任务书》,试点创建工作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为鼓励更多政府部门和企业投身智慧城市建设中来。2013年4月,首次面向全市征集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并发布征集通知。截至2013年10月,收到多家单位提供的申报材料21份。经过层层筛选和专家评审,市城管委的“武汉数字化城管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等6个项目被授予武汉市智慧城市示范项目称号。
进一步完善智慧城市建设配套的领导、组织和投融资体制机制。提请市政府成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积极推动组建市级智慧城市合资公司,办主要领导带队多次上门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武汉邮科院对接,推动组建三方入股的智慧城市合资公司。
开展智慧城市宣传、推介和服务活动。先后接待了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新华社湖北分社社长梁相斌、呼和浩特市市长秦义等考察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参加武汉市名家讲坛,向全市领导干部讲授智慧城市建设;组织拍摄智慧城市建设宣传片;跟踪服务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单位;协助策划、整合ETC资源在停车场中的运用;召开“E通宝”智慧家庭项目的技术方案专家评审会,推动“E通宝”产品进入市场;协助矽感科技有限公司与市房管局对接,推动GM二维码应用于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
全面启动市级政务云(数据中心)建设。编制完成《武汉智慧政务建设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组织撰写《关于我市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的初步意见和构想》、《关于武汉市实施大数据发展的战略构想》等;组织力量对神州数码公司的“市民融合平台”方案进行研究,对《市民之家二期工程武汉市民融合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方案》提出修改意见,争取高质量完成项目设计。
以市财源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市政务云(数据中心)建设。当年,完成《市财源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方案》编制并上报市领导批准同意,正在积极配合市财源办推动项目立项审批及组织招投标等相关工作。依托市政务云(数据中心)总平台向下延伸构建政务服务云平台、市民融合服务云平台、企业综合服务云平台以及政府公开数据库。
加强政务网站信息安全管理。督促相关部门做好网站安全漏洞和网络系统修复工作,针对省通管局检测出市部分政务门户网站和部分单位网络系统存在安全漏洞的问题,督促相关单位做好网站安全漏洞或网络系统修补工作,加强对本单位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
为加强市政务网站的技术防护和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各单位对网站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委托市工科院对全市30个具有代表性、群众关注度高的市直部门和区政府门户网站进行“背靠背”第三方安全检测,通过检测,掌握了部分政府网站安全信息的第一手资料,为加强市政务网站安全建设工作打下了基础。结合对部分网站安全检测的结果,组织召开政务网站安全专题工作会,对存在较高安全漏洞的10家政府网站责任单位通报了检测情况。同时,对20家存在高、中危安全漏洞的政府门户网站下发了整改通知和评测报告,要求相关单位结合评测报告对各自网站进行修复,并加强网站的安全管理工作。此后,办又组织开展了第一批30家政府门户网的信息安全复测工作。通过对比两次检测结果,30家政府门户网站整改效果明显,网站安全漏洞大幅下降。
为进一步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安全保障,提高网站安全防护能力,制发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政府网站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政务网站安全管理工作责任主体、职责、应急处置机制等。按照省经信委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了武汉市2013年重点领域信息安全检查工作,起草并下发了《武汉市2013年重点领域信息安全检查实施方案》,指导并督促全市13个行政区、5个管委会、50个政府职能部门完成对本单位的信息安全自查工作,并遴选出4家单位,参与省经信委的抽查工作,统计汇总《全市信息安全检查结果统计表》上报省经信委。
推动社会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修改完善社会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标准规范,计划年内印发实施。加快推进网络扩面和升级,启动全市“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电子政务网络升级工程,以满足全市社会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的需要。配合做好全市电子商务工作,开展工信部关于电子商务集成创新试点工程的工作,共推荐9个项目上报工信部,全市有6个项目有望成为国家试点,指导并配合市电子商务协会开展日常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典型经验总结工作,加强示范企业经验推广,发挥好示范企业的带动作用。市信息产业办将工信部有关文件及时转发相关单位,对2012年市信息产业办组织申报并入选本次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的武汉凡谷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加强联系,督促其按要求完成有关工作,推荐并协助市企业信息化推进中心加入两化融合评估咨询服务联盟。组织17家相关单位申报省“两化融合”专项资金。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完成政务网升级改造工作,为电子政务专网向社区延伸提供了可靠的网络平台。做好市政务专网新增接入单位的联网工作,2013年新增政务专网入网单位20余家,新增联网单位网络带宽为10M,市级党政机关协同办公系统联网接入单位已达155家。完成市级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升级改造,系统改造完成后,已召开电视电话会议50余次,效果良好。配合市民政局协调推进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工作,当年已组织完成《侨E脉智能终端研发与智能居家养老云服务平台项目》申报“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并授予该项目“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称号。
办好市政府门户网站。做好市政府门户网站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根据国家和省2013年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工作要求,开展了政府门户网站2013年度改版升级工作;重点做好网站日常信息更新,其中,武汉要闻栏目的文字和图片信息以及滚动新闻等栏目做到全年365天不间断更新,当年已完成信息更新条数达5万余条,预计年底可以完成6万条的目标;完成电子咨询服务系统建设,并在政府门户网站首页显著位置展现;开展了政府门户网站图文访谈功能建设;完成“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执行情况”专栏改版和信息保障;配合市政府办公厅开设政府公报专栏,由专人负责公报的发布管理,现已发布12期公报;配合市治庸办做好门户网站治庸问责专栏的运行维护,进一步优化“意见箱”功能;配合市文明城市创建,做好“科普频道”和“文明创建”专栏的日常维护;做好“市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技术保障和协调;稳步推进武汉多语种政府网站建设,先后开展了法文和日文政府网站建设;完成“中国武汉”移动政务门户建设;做好全市政务网站群运行监测,为全市党政机关网站群运行情况提供量化指标;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安全防范工作,不断提高网站安全防范能力。
(三)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任务基本完成。截至2013年9月底,重大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成投资21.9亿元,超过全年计划总投资20亿元的10%,提前完成全年投资计划。全市新建3G基站3665个,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完成投资15.4亿元。继中心城区3G信号覆盖后,新城区以及省道、国道的3G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新建WLAN网络接入点19002个,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0.5%,完成投资1.9亿元。开通537、571、590路等3条公交线路97台公交车的WiFi免费上网信号,已累计使用流量15105G。全市新增光纤到户覆盖用户30.5万户(新建18.1万户,改造12.4万户),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9%,完成投资2.45亿元。1-8月(按要求错月统计),全市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17.6亿元,同比增长15.02%,达到目标进度要求。
无线城市(信息惠民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开通公交WiFi试点是市政府2013年十件实事之一。为此,市信息产业办制发了办理方案,并按计划组织了实施。截至9月底,各项任务均达到或超过目标进度要求。继市“首批免费公益无线上网热点开通”后,市信息产业办又与市公交集团合作,推动通信运营企业参与公交WiFi网络建设。当年,已开通537、571、590路等3条公交线路WiFi免费上网信号。年内还计划开通5条公交线路。
随着无线城市网络的逐步成熟,无线宽带网络的承载能力逐步增强,市信息产业办组织运营商开发了一批行业应用和个人应用。武汉电信推出了天翼看交通、翼支付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无线应用。武汉移动推出了“无线城市”应用客户端等业务;武汉联通与公交集团合作建设智能公交系统,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机,实时了解公交车站点信息等。
加大协调力度解决基站建设难题。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无线城市建设工作的通知》,吁请社会各界支持无线城市建设。为取得基站建设示范效应,积极向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请示并得到回应,同意在市委、市政府大院共建共享基站。
为避免重复建设,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组织通信设计企业提出了兼顾各通信运营企业中长期建设的规划与年度建设计划;开展社区环保培训活动;成功在百步亭社区举办了无线城市环保培训会;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无线局域网建设,制定了鼓励政策,并通过报纸、网站、微博进行广泛宣传,当年已有近30家单位进行了示范项目申报。
推进光纤到户规范建设。按照国家住建部、工信部有关文件要求和市领导指示,积极配合市建委、市通信管理局,理顺工作职能,完善光纤到户建设管理流程,起草了推进光纤到户建设、贯彻落实国家标准的具体实施意见。借鉴先进城市经验,从全市实际出发,组织探讨第三方专业公司参与驻地网建设和运维管理的新模式,提出光纤到户建设实施方案。当年,分别在光谷湖口社区、硚口区3506社区组织开展新建小区光纤到户平等接入建设示范和光纤到户平等接入改造试点,力求通过试点,摸索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维护模式。
做好重大活动通信保障工作。圆满完成汉口江滩光影秀、第22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第14届机电博览会、第15届亚洲跳伞锦标赛和第89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等九项大型活动的通信保障工作。
规范大专院校新生通信市场管理。会同市通管局多次召开协调会,要求通信企业维护市场秩序,反对不正当竞争,避免损害全行业利益。对前期存在的大专院校新生通信市场恶性竞争问题逐一整改,协商制订针对大专院校新生通信和网络资费优惠方案,并报通信管理部门审核备案,确保了全市高校电信市场规范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联系协调电信、移动、联通公司开展“红白喜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和“5.12防灾减灾日宣传周”等专项宣传活动,发送公益宣传短信2000多万条次。
为确保通信业务总量统计核算应统尽统,全面客观反映武汉市通信行业的发展情况,多次与省、市通管局沟通,了解数据来源、统计方式和相关企业名录,同时,积极走访通信运营企业及相关企业,挖掘潜力,扩充统计范围,协调调度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四)提高行政审批效能,认真履行无线电及家电维修管理职能
开展无线电管理服务重点项目活动。先后到武汉钢铁公司、80万吨乙烯建设工程公司、上海通用武汉分公司、武汉石化等多个企业进行调研,提供服务,为全市重点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积极推进武汉新港、80万吨乙烯及配套工程、上海通用公司的无线电新技术应用;积极推进数字频率新技术的应用,通过试点,市城管局模拟网成功转换数字网;加强无线电干扰查处,全年已查处无线电干扰4起,查处结案率为100%。
完成无线电台站核查任务,进一步规范台站管理。根据工信部有关通知精神,全市无线电台站核查活动从2013年6月至10月,历经方案制订、宣传发动、上门核查等环节,取得了较好成效,已通过省评比验收。认真做好日常无线电监测工作,按照国家及省无委办下达的监测任务,对常用频段及航空导航、广播电视等重点频段进行定期、定时常规性监测。完成无线电安全保障任务,承担了高考、中考、司法考试、公务员招录等各类考试的考场监测任务,维护了市各种国家考试的正常无线电秩序,配合省完成航空无线电专用频率监测任务。
做好无线电管理处、市家电办行政权力的清理工作。设在市民之家的行政审批窗口在市优化办的指导下,不断拓展各项便民利民措施,提高了行政审批工作效率。截至2013年10月份,行政审批窗口已受理、办结行政审批事项81件,其中无线电管理24件,家电维修管理57件,在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中取得满分。加强执法与监督检查,持续开展无线电管理宣传,配合610办公室、市广电局等单位对非法设置的调频广播进行查处。开展第二个“世界无线电日”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颁布20周年集中宣传活动。
抓好家电维修市场监管巡查工作。全年集中巡查了100余家家电维修企业,对企业行政许可和等级资质进行清理整顿;要求企业加强维修工管理,并按国家相关规定持证上岗;督促企业加强行业自律,遵守行业操守,认真执行新的家电维修收费标准;提高安全知识宣传力度,提醒企业搞好劳动保护工作,严防恶性安全事故发生;做好行政许可审批和等级评定工作;办理《湖北省电子电器产品维修服务许可证》和维修资质等级证书近260余家,切实规范家电维修经营秩序;抓好家电维修咨询投诉及市长专线督办工作,全年共处理各类咨询投诉600余起。
开展了“节能惠民工程”核查。在全市范围内入户核查了几百家购机用户是否领到国家发放的节能产品惠民补贴,切实保证国家的节能补贴款项落实到位;协助省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湖北省电子电器产品服务等级收费标准》;积极关注家电行业健康发展,努力为家电维修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针对家电维修工流失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在各类媒体上通过专题报道的形式大力宣传,引起整个社会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以家电办的名义向社会招收愿意从事家电维修服务行业的年轻人,向企业免费推荐用工,解决了维修企业的燃眉之急,受到了普遍欢迎。
(张亮)
武汉市经济信息中心武汉市信息中心
1988年
紧密联系武汉市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努力为政府和经济综合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并积极开展各项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筹建成立了全方位传递国内外经济信息的地区性信息组织“武汉经济信息网络”,在人工网络的建设上取得了新进展。
——承办召开了全国省会及部分中心城市经济信息网络第二届常务理事会议,组建了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部分武汉中心站,促进了武汉市与国内各兄弟城市间基于国际的信息交流。
——进行了武汉市经济信息系统总体方案的规划设计工作,拟定了初步方案,将对全市经济信息系统的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武汉市宏观经济管理模型和宏观经济定量分析软件包》这一软科学研究成果通过了专家鉴定,被评为“在同类研究中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具有推广价值”。
——完成了《武汉是专门人才需求预测》的软件编制及全部数据处理工作,为市2000年人才需求,教育规划的制订提供了依据,受到市人才办的好评。
——完成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数据库”的两县两局试点互作,开始了“国家条法库”的推广及“武汉地方法规库”的建库互作。
——定期进行经济形势分析和跟踪预测预报互作。追踪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写出调查、分析、预测报告10余篇编发各类信息刊物60余期。
——成立了信息技术咨询服务部,正在积极开发信息咨询服务的门路,为搞活信息事业,服务微观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以改革促发展,推进各项业务工作。在过去一年里,以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为国家、市政府及经济综合管理部门的宏观经济辅助决策和调控,为企业微观经济导向及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狠抓了建网、建模、建库和信息咨询等工作。尤其是在网络建设方面,取得新的进展。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工作局面正在不断拓宽。
一、努力完善和组织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
为疏通信息渠道,开发信息资源。抓紧与全国省会几部分中心城市经济信息网络的联系,在市政府及计委领导的支持下,根据杭州网络的安排,上半年在全市召开了第三届网络秘书长(扩大)会议,进一步加强了与兄弟城市间的工作往来和信息交流。根据市政府有关领导的意见,及时与联合国信息技术促进系统(TIPS)中国分部取得联系,组建了该系统武汉中心站,进行了扩大成员及传递国内外信息的工作。
尤其是下半年,在总结网络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薄弱环节,狠抓本地区网络建设,在市领导和各委办局的支持下,1988年上半年成立“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TIPS)中国分部武汉中心站”增加国内部分并与酝酿建立的部分委办局宏观经济信息网络一起扩大组建成“武汉经济信息网络”。该网络系全方位传递国内外经济信息的地区性信息组织,网络内各成员间按照平等、自愿、互惠的原则进行信息交流和协作。网络的建立,增强了各成员单位的联系,疏通了信息渠道,扩大了信息来源,为促进宏观信息与微观信息、国内信息与国际信息、纵向信息与横向信息的结合创造了条件,从而加强了信息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各种有效的活动,使网络逐步提高了权威性,加强了凝聚力。同时,通过组建网络,也使市经济信息中心对全市信息工作实行管理迈出了重要一步。网络的建立造成了一定声势和较大影响,引起了全市各界的关注。截至年底,已接纳137户成员。1988年底前又组织召开了委办局经济信息系统成员单位负责人工作会议,磋商拟定了1989年工作计划安排,使网络工作纳入经常化、规范化轨道。
抓紧全市经济信息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工作,在原调研基础上,进行了补充调查,已基本完成方案设计初稿,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后,即可进行鉴定。总体方案的设计,从建设规模、分系统构成、优化结构、标准化规范、优先排序等诸方面为指导全市经济信息系统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加紧经济模型和各类数据库的研制、建立与应用,努力提高宏观辅助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统一部署,由中心承担的《武汉地区宏观经济管理模型》和《宏观经济定量分析软件包》研制课题,在市计委的支持和有关部门协助下,经过课题组全体同志共同努力,由市科委主持通过鉴定,由12名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学者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是一项重大的软科学研究成果,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在同类研究中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具有推广价值”。在计委的组织下,中心运用模型及软件包对“武汉市2000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进行了预测,经反复运算和调整,提供了两套国民经济发展方案,并撰写了《2000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主要指标的初步预测和论证的简要分析》一文,运用模型计算结果的分析,就“规划”的方向、经济发展水平、速度、投资结构等提出了有一定分量的参考意见,受到计生委领导的好评。
市“能源预测模型”的调研工作,经与有关方面商榷已经立项。在完成调研工作基础上,确定了实现的途径并建立了方案,各项技术资料和软件工具的收集、分析、比较等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正进入研制阶段。同时,市“价格核算模型”的研制意向已基本确定,并着手前期准备工作。
在计委的支持下,积极主动地与国家计委、国家信息中心联系。争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数据库”的试点任务,并在没有参加全国试点前期工作的情况下,克服了较大困难,完成了对市武昌县、新洲县、化工局、医药局四个试点单位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数据库的试点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一方面抓紧分析、消化程序,一方面进行人员培训、填写报表、数据审核、录入建库等工作,共录入试点单位的62个项目的全部数据,生成了上报软盘,得到国家信息中心的肯定。
配合市人才办,完成了《武汉市专门人才需求预测》课题的软件编制及全部数据处理工作。这一课题是下了很大决心,投入了大量财力、人力而开展的一项基础性软科学研究项目。在整个课题研究中,从技术角度来讲,软件的编制、数据处理及中文报表的生成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涉及的数据量达50M字符,生成各种分析、预测报表、数据共2000余种,6万余张。这一工作受到市人才规划办公室的好评。
“国家条法库“的应用及筹建市“地方法规库”的工作进展较为顺利,在购买了国家条法库软盘并学习、消化其软件的基础上,根据市人大、市政府历年来颁布的各项地方经济条文、行政法规已着手进行,建库的程序已经调试完毕,数据录入工作及加载已开始进行。
“县长办公自动化”的技术准备及前期工作已经展开,在参加学习培训后,分析消化了该系统的功能,较好地掌握了这一系统,为今后向各区县提供技术支持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为市计委劳文处研制的“大学生分配软件包”其功能经修改,进一步得到扩充和完善,经实际应用受到好评。
三、跟踪经济“热点”,加强经济形势的分析和调研
1988年,针对市领导关心的问题和经济“热点”问题,继续加强了经济形势的分析和调研。
按照国家信息中心的要求,市短期经济形势分析和跟踪预测预报工作除采用常规方法外,从1987年初开始,采用了X-11季度调整技术,进行动态分析,预测精度和分析深度均有提高,同时还注意了预测预报精度的分析评估。这一工作已纳入程式化、规范化轨道,受到市计委领导的多次肯定。一年来先后完成《1988年1-9月武汉市主要经济情况及全年预测分析》、《对武汉市1989年经济发展基本趋势的初步预测》等跟踪预测报分析材料10余篇,其中《去年以来我市物价动态分析》一文,市体改委予以较高评价。
组织力量进行各项专题调研,如《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对武汉市消费品市场的影响及市场前景》、《1988年我市储蓄波动及发展趋势的初步分析》、《关于企业消化承受能力的调查报告》以及猪肉、蔬菜、电扇、副食品、航空客运、优化劳动组合、外向型经济等宏观、微观,综合性和专题性调研分析。《1990年武汉市肉食消费需求及对策》、《蔬菜产销状况及预测》两篇预测材料在国家信息中心举办的市场预测经验交流会和市政府关于蔬菜产销体制改革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
全年共编发各类调研报告60余期,这些调研报告、形势分析和编发的刊物,为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分析全市经济发展情况提供了一定依据。正如市领导在有关会议上所谈到的:“在我们众多提供信息,提供决策意见的部门当中,比较起来,这一家(指中心)还是比较冷静地、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些经济信息和建议”。这是对信息中心的鼓励,同时也是对今后工作的鞭策。
四、开拓信息咨询服务的新路子,努力促进武汉市信息市场的形成
根据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要求,为加速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全市信息市场的形成,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参照兄弟城市的做法和经验,在计委的支持下,下半年正式筹建了信息技术咨询服务部。服务部作为中心对外开展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的窗口,自1988年11月份正式成立以来,初步开展了工作。
1989年
1989年,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和五中全会的精神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市计委的直接领导下,中心职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认真贯彻落实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不断开拓进取,不论是在为政府和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方面,还是在微观信息导向和社会提供经济信息服务方面,均取得了好成绩,各项工作上了一个较大的台阶。
一、加强网络建设,进一步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各成员单位的支持下,“武汉经济信息网络”按照理事会确定的各项任务计划的要求,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狠抓网络的建设和发展。网络在运行中不断发展,到年底网络成员已达到166名,交换信息刊物140余种,按多层次、全方位传递国内外经济信息的要求,进一步扩大了对外的影响力和对内的凝聚力。
2.定期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全年共召开了6次经济形势分析会,有18个网络成员单位参加了信息发布,写出25篇书面材料,不少分析材料紧扣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数据翔实、分析深刻。
3.加强区域网络建设,扩大了信息联系和交流。除了积极参加“全国省会及部分中心城市经济信息网络”的各项活动、承担其布置的多项任务外,并完成了组织召开“中南及华东部分城市首次经济信息工作会议”的任务,建立了19城市参加的“中南及华东部分城市信息协作网络”。
4.面向基层和企业,开展了大量的信息咨询和服务工作,举办了两期成员单位参加的微机培训班。
二、制定经济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步伐
1989年在加强人工信息网络建设的同时,加快了经济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步伐。
1.召开了市第一次经济信息系统工作会议。在全国经济信息系统工作会议的指导下,结合武汉市的实际情况,组织召开了“武汉市经济信息系统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市经济信息系统建的指导思想和任务,在发挥中心“管理协调”的职能方面迈出了一步。
2.抓紧制定《武汉市经济信息系统总体规划方案》,指导全市信息系统的建设。《武汉市经济信息系统总体规划方案》在反复征求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后,召开了19个分系统的论证会和专家鉴定会,得到了与会代表和专家的认可和好评,为武汉市经济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3.加强区县信息系统建设。在抓好主系统建设的同时,加强了区县系统的建设,1989年为汉阳县、东西湖区、汉南区等,提供了系统硬件配置。帮助武昌县等进行了软件开发,使区县信息系统建设有了一定的进展。
4.加强了市信息市场管理工作。在进行了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拟写了“武汉市信息市场暂行管理办法”,待报政府审批。
5.完成了主机IBM4361机的软件版本升级工作。
三、建立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以任务带动系统建设
围绕宏观调控和微观导向的需要有计划地开展“三库”建设。一是抓了8个数据库的建设。完成了“地方法规规章库”、“主要工业企业信息化系统”、“供求信息查询管理系统”的建库工作,进行了“湖北省武汉市旅游库”、“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试点工作以及“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大学生计划分配管理系统”、“宏观经济短期分析预测系统”的前期工作。二是进行了三个模型的研制。“能源预测模型”已基本完成,积极准备进行鉴定;帮助武昌县建立了“武昌县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对该县2000年规划进行了预测,通过鉴定得到市领导和有关专家肯定;开展了“价格核算模型”的研制。三是加强了方法库的研制和建立。“能源模型”采用“灰色系统”进行了预测;“价格核算模型”李永乐“投入产出法”; “总体规划方案”以“系统工程学”为基础;“八五规划方案”利用了“地区宏观管理模型”的多个计算模块进行预测;季度分析采用“X-11”和“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等。
四、开展重大课题调研,更好地为宏观调控服务
为宏观调控服务,进展较深层次的探索,开展重大课题的研究,1989年取得了新的进展。
1.配合计委做好中长期规划,提出了《武汉市“七五”发展趋势和“八五”发展目标测算报告》,提出了“八五”期间主要国民经济指标发展的三个方案,为指定五年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并得到市领导的肯定和重视。
2.利用“地区宏观管理模型”重新测算了到2000年提前翻两番的三种方案,为市计委提供了辅助决策依据。
3.根据市领导的要求,1989年组织有关工业主管部门,对本行业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提出预测、对策意见,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搞好工业结构调整——“武汉市工业生产当前形势分析及明年预测对策》一文,得到了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好评。
五、办好信息刊物,扩大信息交流
中心所编辑出版的5种刊物,全年共发行222期。其中,《武汉经济信息》50期、《报刊剪辑》50期、《供求快讯》60期、《经济要闻》24期、《调查与研究》38期。《武汉经济信息》发刊量达400余份,《别让你的产品挤上狭窄的小路》等文章尤其受到用户的肯定与好评,连载三期。市人大和市计委领导直接批示,要求扩大《报刊剪辑》发行量和提供更详尽资料。《调查与研究》引起了政府领导重视,曾多处批示,并亲自布置任务、提出要求。
六、积极开展信息咨询服务工作
1989年经工商部门批准,建立了“信息技术公司”。该公司作为中心对社会进行信息服务的一个窗口,成立时间虽然不长,在全体成员的努力下,积极开拓进取,守法经营,无论是信息咨询、技术开发、还是业务服务都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为公司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心在保证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利用技术、设备和人才的优势,面向基层和社会开展服务,如进行中专考生考分录入等,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90年
1990年,中心职工坚持两个三项服务的方向,认真贯彻落实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不断开拓进取,根据市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需要,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原有基础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把工作重点始终放在为宏观服务这个基点上
坚持两个三项服务方向的过程中,始终把为宏观服务这项工作放在首位,从投入的人力、资金及所需条件给予优先安排保证,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1.围绕重大经济问题进行调研
集中力量,围绕经济工作中的热点及一些较深层次的重大问题进行调研,撰写了19篇有一定分量的调研报告和分析文章。其中,《我市工业结束低速徘徊,走向“复苏”的若干分析》、《我市家电行业现状的初步分析及对策建议》、《武汉燃气热水器现状调研及前景探讨》等调研报告,吴厚溥副市长作了重要批示;《对“微调”措施效果的初步分析》市委谢培栋副书记及时批转市委研究室参阅;《1991年我市工业生产走向分析和初步预测》,市委办公厅迅即摘要转载;对武汉灯泡、皮鞋等吨产品和武汉地方科研所专题调查报告,《长江日报》均在“内参”转载;一季一次的短期经济分析和预测报告得到国家信息中心的肯定和市有关领导及部门的好评;还有一些调研报告在《武汉学刊》《、决策参考》、《武汉经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其采用率和为领导批示的数量均创历年最好水平,为市宏观经济决策和微观信息导向发挥了重要的参谋作用。
1990年,信息中心通过对“武汉家电行业现状和发展对策”的调研实践更深刻地领会到“宏观信息的源头在微观”。该项课题系由中心与市委研究室、家电协会共同发起,集中了10余人参加,历时半年,共完成5篇调研报告,得到电器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的好评,该集团公司领导亲自上门,赠送题词“腾飞有向导,决策好参谋”的锦旗。
2.抓好几个直接为宏观调控服务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根据国家计委和国家信息中心的布置和要求,1990年重点抓了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为主的几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为加强宏观调控和建立系统化的业务流打下了良好基础。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一是重点抓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派员参加了国家信息中心组织的一系列学习班,购买并安装了ORACLE软件,并配合市计委向市政府申报成立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在全市建立固定资产信息系统的实施方案,与市计委、市经委联合下发了建立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知,配合市计委举办了培训工作会议,具体负责了微机软件的讲课,并进行了第一次试报工作的大部分录入和全市试报项目的汇总;二是落实专人,对“技术引进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线上项目,做到按季按要求上报,开始走上正常化轨道;三是配合市计委外经贸处为“国际收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展配置了硬件,参加了技术培训,进行了部分前期准备工作。
此外,为更好地为计委及有关综合管理部门服务,1990年完成了“武汉市能源需求预测模型”项目的鉴定,由著名数学家李国平教授担任课题鉴定组长,评价该项目“研究成果理论正确,方法科学,先进实用”。“已达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进行了“武汉市宏观经济管理模型”的数据补充;提出了武汉市价额模型的总体方案;协助计委社会处进行了“大学生计划分配管理系统”的改进和完善,已完成大部分工作。
3.加强经济分析和预测
对过去已经规范化、制度化的短期经济分析和预测工作,1990年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一是自行研制的短期经济分析和预测软件包部分投入了应用;二是召开了郊县短期经济分析与预测工作会议,短期分析预测工作在部分郊县已开始进行;三是在中南及华东部分城市信息协作网举办了一期短期经济分析预测学习班,交流了经验和做法,不少城市主动开始和信息中心交换经济分析预测资料。
为了进一步分析研究经济波动的成因、特点和规律,为实现市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服务,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要求和借鉴一些兄弟城市的做法,于年初提出了建立市经济预警系统的建议,很快得到吴厚溥副市长的肯定,要求提出方案。提出方案后很快又被吴厚溥、郭友中两位副市长亲笔批示,被市科委、市计委作重大软课题立项,该项工作正在积极抓紧进行之中。
根据计委编制“八五”规划的要求,利用“地区宏观经济模型”对“八五”规划的主要经济指标重新进行了高、中、低三套方案的测算,为“八五”规划的制订提供参考。
4.办好信息刊物,多出信息产品
中心所编辑出版的五种刊物,在定期出版基础上,质量有了新的提高。1990年共编印发行229期,其中,《武汉经济信息》50期,《调查与研究》21期,《报刊剪辑》52期,《供求快讯》73期,《实用信息》33期。在编辑信息刊物中,注意做到包容量大,可读性强,努力提高使用价值。几种刊物各有特色,互相补充,得到了有关领导、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好评和欢迎。
5.加强系统建设,办好信息网络
在系统建设方面,重点抓了以下工作:一是开始进行了市计委系统OA工程的有关工作,国家信息中心1990年将武汉市列入OA工程试点单位,中心制定了工作的初步方案,经计委同意成立了办公自动化工程领导小组,派员参加了国家组织的学习班,订购了网络服务器等关键设备,使该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二是根据国家计委〔1990〕96号文件的精神,市计委以武计办〔1990〕210号文下发了武汉市关于加强经济信息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经济信息工作的开展和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对市经济信息工作的开展和信息系统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区县信息系统的建设有了新进展,市汉阳县在县领导和县计委重视下,于1990年5月成立了全市第一个县级专门的经济信息机构,对全市县级经济信息工作将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四是召开了1990年度经济信息系统工作会议,分管副市长到会讲话,计委主任主持会议,计委、经委分管主任在会上讲话,会议传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了工作,布置了任务,并表彰了先进。
在加强自动化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继续加强了人工信息网络的工作。一是继续办好武汉经济信息网络,按计划组织了5次经济形势分析会,内容紧扣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配合管理年组织管理年信息发布会,结合企业新一轮承包组织了第二轮承包信息发布会,并有实物展示,受到与会者的欢迎;二是积极与“全国省会及部分中心城市经济信息网络”进行连通,将城市网传递的各兄弟城市有关宏观经济指标,主要农副产品价格等新信息及时向市领导和有关部门传递,受到肯定;三是与“中南及华东部分城市信息协作网络”的部分城市进行了信息通联,并举办了一期“经济分析与预测学习班”。
二、积极探索面向社会服务的新路子
在确保搞好为宏观服务的前提下,利用中心的信息、技术、设备优势,在面向社会进行技术业务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布置和要求,组织有关企业进行了建立“国家企业及产品数据库”的工作,中心承担该项工作的同志冒着盛夏酷暑,深入企业,按期完成了填报包括90%大中型骨干企业在内的300家企业的有关数据,并录入建库上报。接着又经过努力完成了国家信息中心交给的发行100份“中国企业产品信息年鉴”的征订任务,在为建立工业企业服务系统的工作方面探索了经验。
2.与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公共信息传播部门进行合作,由中心提供“政策信息”、“供求信息”等,电台及时播出,反响较大,受到社会的好评。
3.继续应市教委要求进行了中考及会考考分的处理工作,涉及4.6万余人,工作量比1989年增加了将近1倍。应市体改委的要求进行了离退休人员发挥余热调查表的录入处理,工作量约2800张表。应市政府政研室要求进行了市政府为群众办实事调查表的录入和处理,工作量近1000张表。为市技术监督局开发了“名优产品质量抽检管理软件”等。
4.开展了对内为主的印刷服务业务,并被市国家保密局批准为保密载体复制单位,由于印刷质量好,并且服务及时、周到,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
5.与市公关协会联合创办了“信息茶座”,并组织了多次信息发布活动。还组织了部分企业参加了云南边境的贸易活动,通过活动不仅直接扩销了产品,而且了解了信息,疏通了渠道,受到企业的欢迎。
6.中心所属信息技术公司作为中心面向社会服务的窗口,在继续积极为有关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设备配套、人员培训、安装调试和维修的一条龙服务,取得较好的信誉。
1991年
中心职工经过一年的努力工作,在建设宏观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在信息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991年的工作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不断拓宽宏观服务领域,努力搞好宏观决策支持信息系统的建设
1991年,在坚持两个三项服务方向的过程中,始终把为宏观服务这项工作放在首位,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初步形成了一批正常的业务流。
1.切实抓好几个为宏观调控服务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国家计委和国家信息中心的布置和要求,进行了业务技术培训和第二次试报工作。针对试报要求,派员深入到有关报盘点,帮助指导工作,为正式运行打下基础。在三季度的正式运行中,会同计委、经委专门召开了工作会议,联合转发了文件,有16家以软盘上报,通过汇总共进库项目688个,占应报数的90%以上,这个系统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1992年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国外贷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11月份进行修订后试报一次,受到国家计委和国家信息中心的肯定。《计委办公自动化工程》制订了工作计划,配备了设备,配合计委办公室正在进行文档管理和应用系统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保证完成国家信息中心下达任务的同时,围绕宏观调控的要求,不断拓宽业务面。一是帮助市计委建立了《大学生计划分配管理系统》,该系统已经实地运行,不断得到完善,已通过了专家鉴定。二是配合市产品结构调整工作的要求,开始了建立《产品结构调整信息系统》的工作,第一期建立武汉市优质产品数据库的任务,已于年内完成。
2.重点抓紧建立市经济预警系统的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市经济波动的成因、特点、和规律的分析研究,更好地为宏观调控和决策服务。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要求和借鉴一些兄弟城市的做法,提出了建立全市经济预警系统的建议,市领导及时批示肯定,市科委、市计委作重大软科学课题立项,经一系列的技术和理论准备,该项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较好地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制任务,建立了武汉市经济景气监测分系统。
经过一年的努力工作,搜集了十年来全市及全国的7O多个综合经济指标的月度数据1万多个,建立了数据库。运用景气分析软件,进行筛选比较,初步确立了由15个经济指标组成的景气监测指标体系和由10个指标组成的经济景气预警指标体系。运用景气预警系统对武汉市十年经济波动的规律、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与全国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比较,撰写了《武汉市景气监测系统初步研究及应用》报告。在1991年上半年和前三季度的经济分析和预测中,应用该系统对1991年武汉市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下半年的经济运行情况完全印证了所预测的结果。为支撑这一系统的运行,信息中心还建立了由64个重点工商企业组成的预警系统监测网。
3.经济分析、预测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分析、短期经济预测的水平不断提高,预测精度比较理想。如对1991年全市20个主要综合经济指标的预测值和实际值进行评估的情况是:有16项误差小于5%(其中6项误差小于1%),比例达80%,相对误差大于10%的3项系基建投资额、更改投资额和固定资产总投资额。由于压缩基本建设,银行资金紧张等原因而使实际值小于预测值。经济分析和短期预测报告由于分析质量较高,预测较准确,曾多次受到有关领导的好评。
4.配合计划部门制订两年滚动计划及滚动预测工作
1991年,根据国家计委关于做好两年滚动计划的编制和国家信息中心关于搞好两年滚动预测的要求,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为了把这一工作做好,把宏观经济地区管理模型和经济景气分析、短期经济分析等多个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运用测算,按时提出了《武汉市今后两年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较圆满地完成了此项任务,为制订全市两年滚动计划提供了决策参考,受到市政府、市计委领导的肯定。
二、围绕经济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努力多出高质量的信息产品
深入实际经济工作领域,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撰写了一批较有分量的经济分析材料。全年共撰写了调查报告和经济分析预测材料25篇,其中有针对性的对市有关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及情况调查较有一定特色。经调查撰写了轻型汽车、轻工、组合机床、微电子和医药等行业的调查报告,其中,《我市地方汽车工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从市场着手是振兴武汉轻工业的必由之路》等调查报告被市领导批示。对市医药局的全行业调查,形成了一组系列化的调查报告,为促进全市行业之间的经验借鉴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参考作用。
撰写的《武汉市经济效益与经济周期关系研究》在市财政系统组织的理论研讨会上被评为二等奖;《武汉市棉花产、供、销现状调查及预测》搜集了从1949年到1990年的产、供、销情况,并进行了分析预测,提出了看法和建议,得到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的肯定;围绕市咨询委下达的“汉货与市场”,市体改委下达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初探”,科协下达的“科技与经济结合”等课题进行了调研。
全年,共编发了各类信息刊物186期,所办5种刊物各有侧重、各具特色,起到了较好的信息导向作用。仅《武汉经济信息》中所刊信息被市委“武汉动态”和有关报刊转载的就有32篇,办刊质量不断提高。
三、制订信息系统建设规划,不断加强系统建设,促进信息事业发展
根据国家信息系统工作会议精神,本着从武汉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出发的原则,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制定了“我市八五期间经济信息系统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总结了市“七五”期间系统建设的十个方面的成绩,提出了“八五”期间系统建设的四大目标和主要任务及措施办法。经征求区县计委、信息中心的意见后,又提交到市信息系统工作会议讨论和征求意见。《纲要》描绘了市“八五”期间信息系统的发展前景,将对推动全市经济信息系统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根据十三届七中全会关于完善市场体系,发展信息市场的精神,组织了一定力量对拟定的《我市信息市场管理的暂行办法》进行了第四次修订,亦提交市经济信息系统工作会议讨论,同时,还积极争取了市政府法制办的支持。
为了促进市经济信息系统工作,发挥经济信息系统的整体优势,继国家信息系统工作会议后,召开了一年一度的全市经济系统工作会议。传达了国家会议精神,总结了工作,布置了任务,表彰了先进,分管副市长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
在国务院要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精神指导下,市计委要求中心提出全市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意见。根据这一布置,组织了专门班子,对全市信息服务业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全面分析现有状况的基础上,拟定了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意见,为下一步武汉市信息服务业的全行业管理和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
根据国家有关清理整顿社团组织的要求,在原“市经济信息网络”的基础上,经市民政局审查批准成立了“市信息协会”。协会的成立,将进一步促进信息的协作和交流,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四、面向社会和企业积极开展微观服务,探索社会公共信息服务的新路子
1991年,围绕开展“品种、质量、效益”年的活动,狠抓了微观经济导向和社会公共信息服务工作,努力探索信息工作为搞活企业、发展汉货精品、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新路子,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一是紧扣经济运行实际组织了8次信息发布会。为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扩销活资,组织了专题或综合的信息发布会,使供销直接见面,促进了企业的销售工作。还组织了住房制度改革的信息发布会,受到与会同志的好评。
二是两次组织我市有关企业进行云南边贸考察,在黄石国际乒乓节期间,组织市部分名优产品参加了展销。这些活动扩大了全市产品的影响,为企业沟通了信息和贸易渠道,促进了武汉市地产品的向外辐射,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配合市政府组织的汉货精品的评选工作,开展信息服务活动。
首先是抓了“迎中秋话食品畅谈会”。在中秋节前夕,与市食品办联合举办了共有26家主要食品厂参加,涉及60多个品种的名特优新食品展、品评活动,邀请各界消费者及企业代表400余人。活动融品评和文艺演出于一体,形式新颖、活泼,会后编成专辑在市电视台进行播放,在社会上影响较大、反响很好。其次是组织了专门班子,具体承担了第二届汉货精品评选的初评工作。从制订方案、择定指标、设计表格收集资料、数据,上机录入和汇总处理等,做了大量工作,仅录入工作量就超过100万字符,为评选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受到市政府、市计委领导的好评。
四是利用电台、电视台等新闻传播媒介,向社会发布以物资供求和政策导向为主的实用信息,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是配合市教委对全市中考3.5万余名考生,进行了考分处理,在按时完成的前提下,保证了质量,受到市教委的好评。
1992年
在邓小平同志南行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的指引下,在国家信息中心的指导和市委、市政府、市计委的直接领导下,中心职工围绕我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上一个新台阶”的主要任务,以团结、求实、开拓、创新的精神,通过一年的努力工作,在宏观信息服务方面有新发展。在微观和社会公共信息服务方面开拓了新领域。在促进市信息业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为在“八五”后三年加快市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努力做好宏观信息服务工作
根据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和计划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始终坚持为宏观服务的方向,精心组织,切实做好为宏观决策和调控服务方面的工作。
1.加快了几个为宏观调控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重点抓紧建立“武汉市经济预警系统”和“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按国家计委和国家信息中心的布置和要求投入正式运行,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293个,项目入库率90%以上。
“武汉市经济预警系统”完成了季度模型系统和综合分析预测系统研制,投入试运行。季度模型系统初步应用表明,该模型能够动态模拟全市主要经济变量间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全市经济近期的发展趋势,具备政策分析和前景预测两大功能。由64个重点工商企业组成的预警监测网已建成投入正式运行,对进行全市经济综合分析起到补充和参考作用。
积极配合市计委办公室做好“计委办公自动化工程”工作,完成了文档管理和应用系统的建设及与国家计委的微机联网工作。“武汉市国外贷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按要求完成了新版本软件的安装调试,配合市计委外经外贸处完成了各项上报工作,获国家计委表扬。承担了市计生委“武汉市人口规划子系统”的研制工作,已基本完成。派员参加市“编委办公室自动化管理系统”的研制,并完成了编委1991-1992年报工作。
2.完成市经济两年滚动预测任务,为计委编
制滚动计划提供了参考
根据国家计委、国家信息中心部署和市计委的安排,按有关要求共确定23项宏观经济指标进行系统分析与预测,选择了粮、棉、油、钢、钢材和电视机六项产品产量指标进行单项预测,及时完成了对1993、1994年发展趋势分析预测综合报告和3个单项产品专题预测报告,引起了市计委领导的重视,为计委编制两年滚动计划提供了参考。
3.季度经济分析预测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在经济预警系统支持下,能够从经济运行态势,主要指标数量和景气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使短期分析和预测工作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4.几个信息刊物得到好评
《武汉经济信息》(现更名为《武汉综合经济信息》)、《报刊剪辑》和《调查与研究》围绕经济热点特别是加重市场信息的传递,使几个刊物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更强,得到用户好评。1992年重大课题调研取得较好成绩,共完成调研报告和经济预测材料15篇。
二、发挥内部整体优势,联合外部力量,拓宽微观和社会公共信息服务的领域
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加快改革开放的要求,在坚持搞好宏观服务的同时,积极调整部署,发挥内部整体优势,联合外部力量,拓宽面向工商企业、面向社会服务的领域。
1.与市工商银行联合发展信息用户,开展面向工商企业的信息服务
运用几年来沟通的信息渠道,形成的信息流与市工商银行联合,两家优势互补,于1991年10月开办了面向工商企业的信息服务,已发展用户800多户。
2.内部协同作战,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信息服务工作
在办好几种实用信息刊物的同时,组织有关部室和公司协同作战,为配合武汉市国际杂技节活动,编写了《武汉大市场剪辑》(一套六册),开发了“武汉市外商投资指南信息库”,组织了武汉有关企业参加“乌鲁木齐贸易洽谈会”,以及赴独联体的考察和合作项目洽谈等活动,此外,还配合市招办,圆满完成了全市近6万人的中考考分处理工作。
3.发挥网络和协会的作用,扩大信息交流,加强信息服务
加强了与“全国城市信息网络”及“中南片网”的通联,组织了“中南片网”年会,实现了与“全国产品购销信息发布中心的计算机联网,开展了“袁氏话屏网络通讯系统”的推广工作,在海口兴办了“资金与市场”等学习班,召开了“股份制改革及股票”信息发布会等。
4.规划协调,促进市经济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根据1992年国家经济系统工作会议精神,为了促进全市经济信息工作上台阶,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及时召开了全市经济信息系统暨信息协会工作年会,传达了国家会议精神,总结了工作,布置了任务,表彰了先进,明确了努力方向。
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总体方案和分步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及时组织力量在对全市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武汉市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总体方案》和《武汉市信息服务业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并作为全市经济信息系统年会书面材料下发。在征求各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武汉市信息服务业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订,已形成了“报审稿”。
1993年
围绕省、市关于把武汉市建设成为包括具有“信息中心”功能的国际性城市的规划目标,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真抓实干。通过一年的努力工作,在宏观信息服务方面不断巩固发展,在微观和社会公共信息服务方面积极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在大力培育武汉市信息市场,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坚持把为宏观服务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取得新进展
根据中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加强宏观调控的要求精神,始终坚持把为宏观服务放在重要位置,集中力量,切实做好为宏观决策和调控服务方面的工作。
1.抓好为宏观调控服务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重点抓紧“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武汉市国外贷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保证其正常运行,并按要求定期保质地完成数据上报任务,受到国家计委和国家信息中心的肯定。“武汉市经济预警系统”基本完成全系统的研制工作并投入试运行。该系统根据武汉市宏观经济运行的周期性规律,能较实际地评价当前经济运行的状态,并能进行发展趋势的预测,从而进行预警预报,为政府和经济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提供有效的辅助手段。为配合市计委办公自动化工程,提出了计委“OA工程总体方案”,并积极进行技术上的准备。
2.经济分析预测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质量不断提高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要求,按季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工作,完成分析报告4篇,短期经济分析和预测工作已制度化,分析质量不断提高。此外根据国家计委和市计委的要求,完成了1994、1995两年滚动预测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预测工作,为计委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了参考。还完成了“热水器”、“照相机”两个产品的市场预测任务,上报国家信息中心。重大课题的调研也取得较好成绩,全年共完成调研报告和预测材料13篇。
3.几项科研项目进行鉴定,得到较好的评价
由中心承担的“武汉市价格模型”、“武汉市人口发展预测与规划系统”两个项目通过了市科委主持的鉴定。其中,“武汉市人口发展与规划系统”专家们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李昌禄副市长亲临鉴定会并予以肯定。
4.几个信息刊物受到用户好评
中心出版的《综合经济信息》、《报刊剪辑》、《商品供求信息》、《调查与研究》等信息刊物,紧紧围绕加强市场信息的传递,使几个刊物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更强,刊物印刷质量也有提高,受到用户好评。
二、进一步探索并拓展为微观和社会服务的新路子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武汉市加快经济发展及改革开放的要求,中心在坚持搞好宏观服务的同时,面向市场,大胆探索,不断拓宽为企业和社会进行服务的新路子。
1.推出了“惠得信”计算机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中心与武汉中心气象台联合,利用该台的通讯发射设备及技术开发力量和中心的信息资源推出了无线传播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惠得信”计算机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可全天候快速提供政务、金融、商贸、科技、公用等8大类128子类近1000种信息。为了推广这一高效率、多功能、全自动的系统,多次召开演示会,在发展终端用户方面有了新进展,通过联网运行,普遍受到用户的欢迎与好评。
2.联合人工信息服务网不断扩大
中心与市工商银行联合建立的面向企业的《工商企业信息咨询网络》经一年运行,情况良好,现已开始新的一轮的运转。积极为广大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用户已近千家。
3.发挥网络作用,扩大信息交流与通联
加强了与“全国中心城市信息网”及“中南和华东部分城市信息协作网”的通联和交流,组织召开中南片网年会。参加了全国“信息发布万里行”湖北地区的大型信息发布与交流活动,同时加强了市内各信息机构的横向联系和交流。
4.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信息服务工作
为了搞好信息服务,积极抓紧了开发信息资源和建设各类数据库的工作,对“武汉市外商投资指南数据库”进行了全面更新,开展对外服务。此外,还积极进行了建设“投资项目库”、“外资企业库”等的准备工作。中考考分处理工作已进行了5个年头,1993年的中考考分年理人数达6.5万余人,超过历次处理的工作量,同时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在质量和数量上又上了一个台阶。1993年还完成了市人事局考试中心的“考试业务管理系统”。该系统软件功能全、运行可靠、通用性强、人机界面友好,能满足考试中心的考试业务计算机管理的需要。中心及所属企业根据社会上对普及微机及录入技术的要求,组织了5期培训班,培训学员质量较高,经考试合格后获得了劳动局颁发的培训结业证,受到学员及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中心所属数据公司、技术公司等积极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开发了电脑电话计费器等新产品,开展了装潢设计、高档名片印刷等新业务。
三、大力培育信息市场,促进全市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努力实现把武汉市建设成为金融中心、流通中心、交通中心、信息中心、科教中心为一体的国际性城市的奋斗目标,根据中央和省、市要求,积极进行了培育全市信息市场的工作。根据市三产办的布置和要求,组织力量对全市信息市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撰写和上报了“武汉市信息市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基本摸清全市信息市场现状、经验和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目标和对策、建议,受到市三产办的好评。
1994年
1994年,在继续巩固宏观信息服务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在微观和社会公共信息服务方面开拓新的领域,培育和创建了市初级综合性信息市场,促进了市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一、1994年工作的回顾
(一)继续把为宏观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努力做好宏观经济信息服务
1.加强了经济分析和预测工作。克服人员变动大的困难,短期(季度)经济分析和预测工作做到了规范化、制度化。全年完成武汉市季度经济分析和预测报告4篇,进行了两年经济滚动预测和“九五”及2010年武汉市经济发展规划的预测,为编制两年滚动计划和中长期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并受到吴厚溥副市长的肯定。
2.为宏观调控服务的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巩固完善。“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武汉市国外贷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运行多年的基础上,保证了其正常运行,并按要求完成数据上报任务。
3.组织力量对重大经济热点问题进行调研。与市科协、市工业工委联合完成了《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路和对策》课题的调研,已上报市委宣传部,其他调研课题如《武汉市信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等已基本完成,为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二)积极拓展为微观和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新路子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市加快经济发展及改革开放的需要,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提出的“两根支柱”(为宏观决策、宏观调控服务和为社会服务)“一个网络”(各种现代化网络增值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中心在坚持搞好宏观服务的同时,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在巩固原有信息服务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拓宽了为企业和社会进行信息服务的新路子。
1.联合人工信息服务网不断扩大。中心与市工商银行联合建立的“工商企业信息咨询网络”今年新的一轮运行情况良好,用户达1000多家,积极为广大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2.积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和通联。1994年由沪、宁、汉、渝四市共同发起筹建了“长江流域信息服务联合体”(长信联),由长江沿岸24城市自愿参加组成。中心与上海的计算机联网于10月初连通。这个网络的开通,为全市开辟了新的信息源和发布信息的渠道。9月召开了长江中游七城市信息中心主任会议。
1994年还加强了与“全国中心城市信息网”及“中南和华东部分城市信息协作网”以及市内各信息机构的横向联系和交流。
3.为社会提供了各类信息服务。中心及所属企业针对当前社会上的“信息热”、“微机热”,组织举办了2期信息员培训班和8期计算机技术培训班,共140余人。各界反映良好。继续承担完成了市中考考分处理任务,处理考生考分人数6.5万人,受到市招办好评。完成了“武汉市十佳建筑”评选选票的计算机处理任务。为企业提供服务,进行了《全国企业产品年鉴》调查表的收集,收集企业400余家。
4.信息刊物按期出版。全年出版《经济金融信息》36期,《供求信息》54期,《国际技术合作通讯》13期,《调查与研究》7期,还根据市委宣传部的要求编辑了《信息专辑》。
5.中心所属公司及开发部积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胶印服务得到用户好评。电话计费器打开了市场取得较好效益。
(三)集中力量,创建武汉市初级综合性信息市场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积极进行了培育和发展信息市场的工作。经市政府武政办〔1994〕72号文件批准成立了“武汉市信息市场管理委员会”,组建市信息市场。信息市场的筹建工作从7月开始,10月投入试运行。首先,进行了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购置了先进的网络系统设备,开放和引进了一批实用数据库,建立了一批信息采集点,筹建了“武汉电子信息网”,实现了与国家信息中心及上海联合电子信息网的联网。其次,进行了信息发布设施的建设。建设了室外大型电子显示屏和室内大屏幕投影显示装置,并开发了相应软件,为电子网的大量信息的发布提供了手段。再次,进行了信息市场活动场所的装修,为信息咨询,信息发布,信息交易和信息服务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为搞好市场工作,按照改革精神,在中心内部调整、集中力量,组建了信息市场的内部机构,并引入新的运行机制,制定明确的工作任务、经济指标、考核目标及奖惩办法,较好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市场试运行期间,市委、市政府及市计委、市信息市场管委会的领导多次莅临市场检查指导工作。市场还接待了16城市信息中心主任会议代表,多次接待了兄弟城市的同行及市有关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有关人员的参观,有关人员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和肯定。
(四)切实加强信息行业的全行业管理
根据市政府武政〔1992〕024号文的要求,认真抓紧全行业的管理,以促进全市信息事业的健康发展,对“武汉市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武汉市信息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在多次修订的基础上再一次在各层次中广泛征求意见进行了修订、待报市政府批准后起步实施。进行了全市信息服务业现状的调查。为了加强全市信息系统的建设,召开了全市信息系统工作会议,传达国家信息系统工作会议精神,在总结上一年全市信息系统工作基础上布置了新的一年全市信息工作的任务。
1995年
1995年,中心职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计委的领导下,坚持贯彻“两根支柱,(为宏观决策、宏观调控服务和为社会服务),一个网络(各种现代化网络增值服务体系)”的指导方针,以经济信息资源网的建设为中心环节,提高为宏观经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开拓微观和社会公共信息服务的领域,在促进武汉市信息服务业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坚定不移地把为宏观经济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坚持做好经济分析预测工作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把为宏观调控服务放在首要位置。根据国家信息系统工作会议的要求,努力在“贴近需求,贴近实际,贴近用户”上下工夫,在市领导和市计委支持下开始建设“武汉市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努力做好为市委、市政府和各级管理部门的宏观管理和宏观调控服务的工作。
1.做好经济预测工作。1995年完成季度短期经济分析、预测4篇。为配合市计委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设想规划,完成《武汉市“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目标预测报告》,该报告被列为市计委主持的全国专家咨询论证会参阅材料之一,还承担并完成了市委办公厅交付的1995年市工业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
2.建设“武汉市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1995年抓住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充分酝酿,提出了“武汉市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鉴于这一项目涉及部门多、范围广、难度大,为使该系统能早见成效,采取了“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做法,1995年已先行起步建设“武汉市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市计委局域网。经过5个月的工作,已经完成了计委大楼结构化综合布线及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多媒体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硬、软件的选型、安装、调试工作,并连通电子网和统计网,确定了系统的八大栏目及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与市委、市政府办公自动化系建设进行了衔接,运用中心宏观网建设的成果,更好地为市委、市政府领导和部门提供服务。
继续抓紧对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及时准确地反映情况,为各级领导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全年完成《调查与研究》9期。开通了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办的“电子邮箱”业务,试办了“宏观经济月报”省内版和国内版。
二、开拓面向社会为企业和公众的信息服务,加快武汉市信息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提出的“两根支柱一个网络”的指导思想,中心在坚持搞好宏观服务的同时,大力开拓面向社会为企业和公众的信息服务,努力加快全市信息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
1.为促进全市信息服务业的发展,1994年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了“武汉市信息市场管理委员会”并决定组建“武汉市信息市场”,它是市一级初级综合性信息市场,经积极筹备从1994年10月开始投入运行至今已1年有余,在为广大企事业单位、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建立“武汉电子信息网”,发展了一批网员、会员单位。经过学习、借鉴兄弟省市信息中心的经验,结合武汉的实际,建立了“武汉电子信息网”。借助于先进的通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了与国家和上海、南京、重庆等中心城市的计算机联网和信息交换,以发布信息的权威性、及时性、丰富性和实用性受到用户的信任和欢迎。现正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要求,努力在此基础上建设金桥工程资源网和国家信息中心增值网武汉(区域)中心站。
3.积极为社会提供各类信息服务。除电子网发布信息外,还通过武汉有线电视台图文频道,室外电子大屏幕等向社会发布了大量的信息,接待各种信息查询上千人次。中心的各种信息刊物做到按期出版,全年出版《经济金融信息》36期、《商品供求信息》48期,《国际技术合作通讯》20期,《武汉信息市场》7期。此外还充分发挥中心技术、设备的优势,提供计算机技术服务。为市财政局举办了计算机技术培训班三期,并常年举办面向社会的微机操作培训班。承担了外单位计算机应用开发的任务,为市职评中心开发的“武汉市职称评审管理系统”通过了专家评审。
三、为促进全市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开展行业管理工作
1.1995年6月召开了全市经济信息系统工作会议。会议传达了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工作会议精神,对1994年全市经济信息系统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对1995年的工作作了部署和安排。组织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与展望的交流,分别由市电子局、电信局介绍了市电子行业、电信行业“九五”规划思路,由市经济信息中心介绍了市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九五”规划设想和“武汉市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初步设想。
2.召开了有关委办局、区县及人行等信息部门负责人座谈会。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交流情况,加强横向合作,推进了市信息服务业规划制订的工作。
3.重点走访了市科技情报中心、市工业经济信息中心、市物价信息中心、市贸促会信息部及汉南区、蔡甸区信息部门等单位,促进了信息资源网的建设。
1996年
1996年,是“九五”计划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市计委的领导下,在中心党组的带领下,全体职工认真落实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和任务,认真学习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把为宏观经济决策服务放在首位,大力推进网络化建设,加强信息行业的规划和管理,努力开拓武汉市信息事业,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增强职工的敬业、爱业精神,使信息中心的面貌有所改观。
一、加强对全市信息行业的规划和管理,以促进全市信息事业健康发展
1.认真履行市政府授予的行政职能,强化行业管理
全市信息化建设同全国各地一样已进入发展高潮,如何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协调是至关重要的工作。为争取尽快成立武汉市信息化建设领导协调机构,根据市计委的指示,积极地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和筹备工作。市政府领导对此十分重视,并以武政办〔1996〕136号文件成立了“市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信息中心。依据市政府授予的八项管理职能,着手制定了《武汉市党政机关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规划》和《武汉市信息网络建设管理办法》,并反复征求各方意见,认真做了修改。《武汉市党政机关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规划》,已经专家组论证审查通过,《武汉市信息网络建设管理办法》已报市政府办公厅准备转发,将对全市信息化建设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2.制订了《武汉市信息服务业“九五”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
根据市“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市计委领导的要求,为制定市信息服务业规划,成立了以中心主任为组长的专班。在全市进行了大量面上资料收集和典型调查研究,还组织了学习调研组赴宁波、杭州、上海、南京考察学习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对比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武汉市信息服务业“九五”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草案),已报市综合经济工委和市计委领导及有关部门。
3.对市有关单位计算机网络建设进行了咨询和协调
为了避免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着手对全市有关部门建设的计算机网络建设加强协调工作,使其符合统一的规划和统一的标准,积极为市委、市政府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方案提供及时的咨询服务,多次召开技术论证会议,对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局域网建设方案提出了初审意见,并就提供综合经济信息资源进行了初步衔接。
二、坚持为市宏观经济服务的方向,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为了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监测工作,为市领导提供宏观决策信息支持,“武汉市宏观经济预警系统”完成新增模块“要素平衡分析系统”和“发展比较分析系统”的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短期经济分析预测报告4份,《1997年武汉经济展望》已收入国家信息中心主编的《1997年中国经济展望》一书,撰写分析“八五计划”运行情况与走势的报告被市委全委扩大会议采用,出版各类信息刊物共88期。
三、加强计算机网络建设和计算机开发应用工作
1.中国经济信息网已于1996年12月初面向全国正式开通,中心抓住这一发展武汉信息事业难得的机遇,及时地向国家申请,把武汉市作为中国经济信息网C级节点。
2.武汉电子网的运行也逐步正常,信息市场不断发展,截至1996年年底已发展网员54户。
3.市计委“武汉市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在1995年建设的基础上,1996年重点是保证其正常运行并不断丰富网上信息资源,安装终端36台、远程终端3台,组织了统计信息、武汉电子网信息、证券实时信息以及自行收集的信息上网,并对栏目及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运行情况良好。同时注意计算机应用开发工作,“计委办公室公文管理系统”和“武汉市重点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制定了方案并开始编制软件。
4.为使武汉市公开选拔副局级领导工作顺利进行,根据市委组织部的要求,修改“武汉市公开选拔副局级干部面试记分程序”并参与面试记分全过程计算机操作,出色地完成任务,受到市委组织部好评。
5.完成“武汉市企业改革与发展随机抽样调查表统计”汇总工作。还面向社会举办微机培训班两期,计委宏网操作培训班三期以及中心职工的计算机培训班。
1997年
1997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市计委的领导下,中心党组带领全体职工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抓住当前信息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努力推进信息网络化建设,积极开拓为宏观经济决策和微观经济服务的领域动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政治思想工作,为中心深化改革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997年是中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全市经济继续发展的一年、也是信息中心积极探索的一年、开拓前进的一年、夯实基础的一年。中心党组一班人带领全体职工紧紧围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探索、开拓前进”的指导思想和“立足当前打基础,抓住机遇求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信息事业的新路子,摸索适合中心改革的新途径,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抓住发展机遇,加快改革步伐
一是在全体职工中广泛开展了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的活动,制定了“贯彻落实《武汉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九五’规划》实施意见”,大力提倡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树立敬业爱岗精神、奉献精神、弘扬团结拼搏、讲风格、守纪律的作风;二是利用建设武汉经济信息网在信息部先期试点,以信息市场为经营主体,试行两级核算,分级管理,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信息事业的路子,增强了部门和职工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二、履行行业管理职能,推进武汉信息港建设
1.在市委、市政府和市计委领导下,信息中心承担了武汉市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加强对全市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参与了武汉信息港建设规划协调工作,完成了《武汉信息港建设‘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该纲要已经通过专家组论证,并征求各部门意见后进行了完善。经过多方的艰苦努力,武汉信息港第一期工程正式启动,“武汉热线”顺利开通。为积极推进把全市信息化建设纳入法制轨道健康发展,完成了“武汉市信息市场管理办法”和“武汉市公用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送审稿。
2.加强了对全市各计算机网络的联系协调工作。与金桥网、华工校园网、中科院网等建立起联系,推进了网络的互联。
3.为配合武汉信息港建设,信息中心集中人力,在短期内完成了“武汉之窗”信息库的建设和制作,并进行了一次资料更新维护工作。“武汉之窗”是代表市政府以文字、数据、图片等通过现代化信息网络对外全方位介绍武汉的信息产品,它包括12个栏目,100余幅图片,50万字,已在武汉公用信息网络、武汉经济信息网和国际互联网上对外介绍宣传武汉。
三、集中力量抢时间、建成武汉经济信息网
武汉经济信息网是中国经济信息网的武汉中心节点,是与全国各地信息中心相连并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信息资源网络。中心集中力量抢时间,建成了武汉经济信息网。经过4个月试运行后已于1997年12月17日正式开通,并成功地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在社会上反映良好。市计委局域网已接入武汉经济信息网。现有网络用户60余户,从1997年11月24日起已有4000余人次访问了武汉经济信息网,每日访问的人次现正大幅增加。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武汉经济信息网作为武汉信息港工程的重要信息资源网络,将为发展武汉经济、为各级领导部门和企业提供全面信息服务。
四、加强宏观经济信息,搞好上级决策服务
为政府和计委等部门的宏观信息服务工作,是信息中心的最重要的工作。紧紧围绕宏观信息服务,做了如下几项工作:一是按期完成了武汉市短期经济分析预测报告和1998年武汉经济展望;二是对社会经济重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调研,完成《调查与研究》9期,为各级领导提供了决策参考,其中大部分文章被《长江日报内参》、《武汉经济研究》等刊物转载;三是为配合市委、市政府制定新的一轮发展战略,与有关单位联合召开了“武汉跨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和“发展武汉机械支柱产业对策研讨会”,引起领导重视;四是改造了计委宏网,保证计委局域网的正常运行及终端的维护;五是为市政府办公厅、市委组织部的计算机网络建设提出了咨询意见。
五、开拓微观服务领域,巩固发展信息市场
1.运用武汉经济信息网,积极拓展为企业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全市有影响的企业加入武汉经济信息网,在网上设有专门介绍宣传企业的专栏,免费为企业、医院制作宣传主页140多家,为企业提供上网信息查询的服务。同市社科院、市企业管理协会、市经委、市人行等单位就共同开发信息资源,开拓服务领域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2.积极开拓为社会、为企业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贴近市场,贴近需求,积极建设专业市场信息网。
3.与有关单位合作,举办了“97武汉农用车及农业机械展销会”,到会厂家30余家,涉及11省市,反响较好。
1998年
1998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市计委的领导下,市经济信息中心全体干部职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市计委的具体指导下,积极推进武汉市信息化建设,探索武汉市信息事业发展的路子,经受了防汛抗洪的考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围绕武汉市经济发展目标,做好经济预测工作,提供宏观决策信息
信息中心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宏观经济服务,及时提供宏观决策信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危及全球,国内又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使经济监测预测工作显得至关重要,同时又使做好预测监测工作难度更大。1998年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认真做好经济预测工作,并对全市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信息收集,开展调查研究,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一是完成一季度经济分析和上半年预测,上半年分析和全年预测,1999年武汉经济发展展望,积极地提出一些信息中心的判断与着力方向,辅佐领导决策思考。二是完成《15城市经济发展指标对比分析》,为领导提供“知己知彼”的可比性依据。三是完成《武汉城市功能提升研究》的研究课题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警示》、《武汉市工业结构剖析》等一组文章并出版《调查与研究》内部刊物8期。
二、发展完善“武汉经济信息网”,努力为市经济建设服务
“武汉经济信息网”是全市经济信息、主干网,同时又是“中国经济信息网”的一个中心节点,并与因特网相连,是面向国际、国内传播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信息的计算机服务网络,是宣传市经济发展面貌的重要窗口。该网络正式运行一年来,已两次调整修订了信息栏目的设置,现有自办栏目15个,拥有网络用户135家。同时组织企业上网,已有武汉健民、武汉建工集团等企业在网上设有专栏或网站,宣传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做到了网络通畅,用户满意。
为了配合市住房制度的改革,促进住房商品化、货币化、信息化进程,在有关部门配合下,建成“武汉房地产信息网”,网上设有房地产开发信息、企业形象介绍、售房等信息栏目13个,页面新颖整洁,内容完整,图文并茂。组织了武汉地区有影响、有实力、业绩佳的36家代表性房地产开发企业上网。此外还与有关单位共同创办了《江城房地产》半月刊,今年共出刊23期。
为大力推进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举办网络技术培训班,1998年共举办培训班6期,培训学员107名。通过培训班扩大了网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计算机技术知识的普及。
三、积极参与信息化办公室的工作,努力推进市信息化建设
1998年上半年信息中心承担并履行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提出了市信息化办公室前段工作情况汇报和今后工作安排建议。大力促进全市党政信息、网建设,为武汉信息港二期工程建设,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调整后新的市信息化办公室的工作及时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调整后,积极主动地参与调整后的信息化办公室的工作,制定了《全市信息产业情况调查方案》,并负责对全市信息服务业的调查,召开了15个重点单位的座谈会,走访了30多家企业,为制订市信息服务业的长远规划打下了基础。还着手进行了武汉市信息协会的换届工作,完成《信息服务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初探》一文。
1999年
1999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市计委的领导下,市经济信息中心全体干部职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在市计委的具体指导下,认真开展“三讲”教育,积极推进市信息化建设,加快武汉政务网建设,做好经济预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集中力量进行武汉政务网建设
1999年市经济信息中心在市委、市政府和市计委的领导和支持下,抓住当前信息事业难得的发展机遇,积极筹备和开展了武汉政务网的建设,这是信息中心1999年的主要任务,中心全体职工在中心党组的带领下,以新的精神面貌,围绕武汉政务网的建设这一主要任务,努力工作,先后完成了《武汉市政务网工程项目建设实施意见(方案)》、《武汉政务网络建设总体框架方案》。完成方案论证、招标书及系列招标文件、招标、议标、商务洽谈等一系列工作。历经半年时间,政务网络中心大楼的房产购买、内外部装修、综合布线、水电安装、市政配套建设、大楼亮化工程都已全面完工,网络系统集成进入实质性的施工阶段。为保证武汉政务网的顺利建成开通,还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准备,包括:提出了《武汉政务网通信线路的要求》、《武汉政务网对各局域网的技术要求》等技术文件,进行了系统集成方案的调研、论证、协调,使武汉政务网的建设按设计方案顺利进行。
二、保证中国经济信息网武汉中心的正常运行
中国经济信息网武汉中心是信息中心对外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信息网络和窗口。在建成开通运行的基础上,1999年首先是加强了信息栏目的建设,丰富网上信息内容,增设了《经济要闻》、《专刊信息》栏目,细化并加强了《经济动态》栏目的内容。《经济动态》和《招商引资》被国家信息中心分别评为优秀栏目一等奖和二等奖。有些栏目的开设直接应用数据库方式,为信息的查询、检索提供技术支持,方便了用户,得到了计委等有关部门的好评。为配合当前形势,及时在网上加开了“揭批法轮功”、“国庆五十周年大典”等栏目。还完成了市政府网页、政府域名的制作与申请,承担制作了部分企业公司的网页。其次是在中经网运行的基础上,提出了中经网武汉中心的扩充改造技术方案。最后是协同国家信息中心开展了《中经决策》、《综合经济》、《招标采购》等优秀信息栏目的促销工作。完成300家主要企业《中企网址》的资料归集,着手《中企网址》武汉站点的印象的建设。中经网武汉中心的建设运行为武汉政务网的建设进行了技术准备和人员队伍的锻炼。
三、做好经济预测分析,为市领导和各部门领导提供信息决策服务
积极做好经济预测分析工作,对全市经济运行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信息收集、开展调查研究,是信息中心的主要任务之一。年初主持召开了《1999年武汉经济形势专家研讨会》,就武汉经济走势、重点项目选择、“十五”规划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市计委领导和省、市有关部门领导与会;完成了《武汉市“十五”规划测算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和市计委制定“十五”规划提供决策参考;完成上半年经济分析预测报告及2000年年度主要经济指标预测;完成了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季度主要经济指标的比较分析;创办了《宏信快递(武汉经济蓝页)》内刊,及时为市领导提供宏观决策信息服务,从3月份至今已出刊40期,得到领导好评,其中市委常委吴厚溥同志批转两期,市综合工委和市经委分别转发应用。
2000年
2000年,信息中心全体人员在市委、市政府指导下,在市计委的具体领导下,抢抓当前信息事业大发展的良好机遇,抓紧市政务网的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全力以赴,加紧建设武汉政务网
武汉政务网建设是信息中心当前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1999年工作的基础上,2000年更是集中全中心的力量,加快市政务网建设步伐。一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多轮商务洽谈,在2月15日两方三家正式签订了武汉市政务网建设系统集成的合同,三家按照合同要求,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二是进行了光缆及通信线路的架设、设备报关、进货清点;三是对已安装的设备进行单调、联调、系统功能的检验,并提出意见;四是在抓紧武汉政务网硬件资源建设的同时,集中力量狠抓市政务网信息资源的建设,在征求有关部门和领导意见的基础上,经全中心职工讨论,初步确定政务网的有关栏目为市政务网的开通做好准备。
2000年上半年还在保证武汉经济信息网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完成武经网搬迁工作,并进行了扩容升级改造。
二、积极做好经济调研工作
2000年上半年组织力量大力开展经济热点、难点的调研工作。承担的市综合经济工委的重点调研课题《武汉前两轮经济建设实践对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借鉴》和《抓住历史性机遇,重振武汉纺织工业雄风》课题分别正在进行之中和前期准备之中,《调查与研究》报告完成3篇,长江日报内参选登文稿11篇,主要供市领导参阅的《宏信快递》出刊16期,按季度完成了《19城市经济指标对比分析》。
2001年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当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经济时代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扑面而来。武汉市委、市政府顺应21世纪国际社会、经济、政治必将全面走向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客观要求,作出了加快武汉政务网和“数字武汉”的建设步伐的决定。经信息中心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武汉政务网于2000年12月15日正式开通,在此之前,市政协刘善壁主席等政协领导视察了政务网。在开通仪式上,王守海市长、张代重常务副市长,市人大副主任王成宇、市政协副主席粟道云和市计委主任路策等参加了开通仪式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给予市经济信息中心工作极大的支持,使全体职工深受鼓舞。
2001年在市计委和新成立的市信息产业局直接领导下,信息中心党组一班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努力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团结、进取、求实、创新”八个大字的创业精神,更坚定了以政务网络建设为主导,推进信息事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带领全体职工探索前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和新的进步。
一、始终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放在重要位置,坚持以加快政务网建设的主导方向不动摇
武汉政务网第一期工程,是市领导高度重视、市计委投资立项、各有关单位通力合作完成的。它的开通,使市政府系统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在组织上、行政上和条块协调上构建了一个以信息为纽带的高速度、大容量、多功能综合服务平台,为促进政务信息资源从分散走向集中,从各个局部走向整合,从信息壁垒走向共享创造了前提条件。正如守海市长在开通仪式上所指出的,全市网络建设都归口到政务网这一块来,一家一家联起来,互联互通,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共同建设好政务网。为此,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围绕政务网建设夯实基础、充实内容、落实任务。
1.切实抓紧资源网的建设。政务网开通后,组织专班,对第一批联网的32户逐户走访,调查用户需求,商讨确定上网内容,帮助市各区、局制作网页,并以政府的名义,起草了《关于做好武汉政务网首批联网单位建设工作的通知》,经张代重副市长签发各区、委办局,为政务网络资源网建设打下了基础。
2.抓紧推进政务网一期收尾工作,即抓紧政务网系统集成验收。通过网络试运行以来的情况,组织技术人员全面收集整理了系统存在的故障和缺陷,提出了系统改进方案,听取了集成商的技术解答,组织了专家论证。按照专家意见,进行了系统测试前的流量加载编程和网络在不同负荷情况下的功能测定,已完成了验收前的技术准备和文件准备,只待专家评审,作出结论。
3.根据业务发展变化的需要,打破原来的部门分工格局,集结全体力量,统一指挥调度,重新就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组建了综合信息、城市运行、决策参考、中国光谷、领导讲话等栏目组,定人定岗定责,贴近领导需求,组织信息资源上网。网上还转换存储了央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本地台的“武汉新闻”、“都市写真”等栏目,还转换存储了新华社的“内部参阅片”。
4.统一布局、合理分工,科学地界定政务网内网和外网的关系。为确保政府内部信息资源上网后的绝对安全性,把武汉政务网划分为内网和外网,政府系统互联互通是内网,是一个内部信息资源独立的封闭网。外网是中国经济信息网武汉节点站,即“武汉经济信息网”,是与因特网连接的广域网。在设计上两网严格物理隔离,外网的用户不能进入内网,而内网的用户通过智能岛切换,登录因特网。这就为政府系统各局域网站既能安全自如地处理政府公务,又能通过网管中心与外部进行广泛的信息联系。
5.巩固老用户、发展新用户,不断拓展网络覆盖面。政务网一期落成后,首批联网用户32家,采用光纤直联的有:市委、市政府和市政协办公厅,市委机要局,市计委、经委,市统计局、市编办、信息办(现划归信息产业局)等10家单位;采用光纤IP宽带网相连的有:市人大办公厅,市商委,市国税、地税、规划、财政局,江岸、江汉、硚口区政府,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等10家单位,还有12家单位电话拨号上网。在物理上都解决了互联互通的问题,这些终端都能收录网上已有信息,但主动输送信息上网的单位还不多。鉴于这种情况,2001年原计划发展终端到70户,为了做到心中有数,发动全体职工,选择144个党政机关、部门,就其计算机配置、人员配备、是否联网和信息需求等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结果表明,所有单位都有一定数量的计算机配置,多数单位都有与政务网连接的愿望也拥有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但绝大多数单位都没有专门的编制和岗位设置,只有少数单位建有内部网站进行办公自动化管理或联网。由此,提出了巩固老用户、发展新用户、不断拓宽网络覆盖面的滚动发展思路。
6.抓政务网的精心管理和维护。按技术分工明确岗位责任制,根据政务网网管中心、视频、服务器、网络接入和数据库几大块,把网络维护、设备保养的责任落实到岗位、人头。在江滩工程路面施工过程中,曾一度造成网络部分线路中断,及时地与市有线网络公司联系,重新分配、安排入网口令,无条件地为政务网用户服务。2001年,还请市保密局进行了网络保密检查,请市公安局进行了网络安全检查,对网络软件平台进行了补丁升级、版本升级。
二、推进系统化业务发展,有的放矢地承接有关热点课题调研,组织信息产品加工和传递,为全市各级领导提供决策辅助、参考
2001年,编辑了《宏信快递》24期,着重从宏观角度反映当前国内外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根据新的经济形势,结合武汉实际,组织和参与了有关课题调研,如《武汉前两轮经济建设的实践对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借鉴》、《“数字武汉”前期研究报告》和《我国加入WTO与我市信息产业发展研究》,被市综合工委评为一个一等奖,两个三等奖,《抓住历史性机遇,重振武汉纺织工业雄风——武汉纺织工业迎接加入WTO对策研究》,获湖北省统计系统第七届经济统计论文二等奖,《为政府信息化服务始终是国家信息系统的主导业务》,被列为全国中心城市信息网络年会,即南京会议的文件。2001年6月,派员参加了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召集有关经济管理部门和部分专家对武汉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的讨论,负责撰写了《武汉市上半年物价和居民收入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受到市人大领导的肯定与好评。年内,还参与了市计委牵头的《华中信息中心实施方案》的制订工作,并找准信息中心在其中的坐标和位置,谋求长远发展空间。
三、贴近需求,贴近用户,为政务网络应用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服务
始终把一切有关政务网络应用系统的建设当做本身的职责,甚至更重要,竭诚提供技术服务。信息中心自始至终参与了市计委系统纵向网的建设和“投资”、“重点工程项目”信息系统的建设。配合市计委进行了“国民经济动员系统”和“个人资信联合查询信息系统”的方案设计。协助市史志办制定“机关局域网设计方案”和市农委系统“局域网建设方案”等等。为贴近需求、贴近用户,还从自身信息栏目的应用条件上技术创新,进行数据库处理,简便上载信息手续,提高工作效率。专门为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开发了政务信息上报、分发、处理系统,对政务内网的“城市运行”栏目和政务外网的“武汉动态”、“经济要闻”等栏目,均进行了数据库技术处理,还设计制作了“武汉市人民政府网站”的框架与页面。
四、加强业务培训,让更多的单位和人员熟习武汉政务网、掌握政务网,共同利用和推动政务网的发展
加强市机关干部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普及,是信息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政务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1年3月份开始,就分期分批地举办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培训班,总计开办了9期,培训了150人。从政务网的应用和学员的需求出发,自编教材,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受到学员欢迎。其中,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了两期“我市组织人事干部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班”,组织部领导非常重视,坚持每期学前作动员,结业时到场听取学员谈收获,使与来自各区、局共39个单位的组织人事干部很受鼓舞,并得到市委组织部的肯定。
2002年
2002年,在局党组直接领导下,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遵照局里制定的“系统规划、稳妥推进、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探索前进。在中心领导班子不健全,又面临机构改革的困难条件下,全体职工团结一致,奋发努力,使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开拓和新的进展。
一、努力建设政府门户网站“中国武汉”
在局的统筹安排下,根据中心实际状况,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按照改革思路,实行“项目启动,优化组合”,成立了“政府网站”项目组。项目组全体人员全力投入,完成了武汉市政府网站的改版升级,2002年5月10日在互联网上推出全新的政府网站——“中国武汉”。随后进行了不断地建设和完善,完成了NPS后台发布系统;武汉市公务员电子邮件系统;武汉公务员电子邮件预登记系统等网络功能建设;英文频道的建设;在武汉热线建立镜像服务器;为“汉网”、“长江网”、“武博会”等知名网站建立友情链接。“中国武汉”网站访问点击率达200次/天,自改版推出以来点击总数为4.5万次,开通公务员邮箱200户。
在国家信息中心的业务指导下,努力做好“中国经济信息网”武汉节点的工作,不间断地更新武汉经济信息,受到国家信息中心的表彰。作为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协作网“中国长江”的建设成员单位之一,确定专人,保证武汉市信息及网上兄弟城市信息及时登录和下载,被评为先进网员单位。
二、为推进电子政务的建设,认真做好各单位的信息服务工作
结合信息中心特点,积极主动地为各单位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工作。完成了市软改办下达的26家政务网站建网通联任务;为市委统战部、组织部、市纪委等单位建成网站;配合市外宣办开办十六大专题栏目,宣传十六大;为市体育局制作了申办第六届城运会多媒体工作汇报,为武汉市2007年第六届城运会申办成功作出了贡献,获得各方肯定,各大媒体已作报道;完成为市主要领导同志决策参考的《宏信快递》20期;与华为公司共同举办了“华为杯”信息网络精英大赛等各项服务工作。
三、适应业务拓展,成立武汉市电子政务服务中心
为加快推进市电子政务建设,市里决定尽快启动武汉政务宽带网络平台建设。根据市领导意见,在信息产业局的领导下,抓紧了武汉市电子政务服务中心的筹建工作,以利于代表政府部门与武汉政务宽带网络平台承建单位进行商务洽谈,提供中介服务,市编委以武编〔2002〕73号文已正式批准组建成立了武汉市电子政务服务中心。
四、积极完成市信息产业局下达的工作任务
遵照一体化推进的原则,信息中心积极配合,完成市信息产业局交办的任务。办理、回复政协提案;参与信息产业局“武汉信息港”两项基础建设项目的技术方案的研究制定;配合信息产业局起草“武汉市政府网站管理办法”;参与信息产业局研究制定武汉市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及有关信息化具体技术规范方面的工作;中国武汉数字化产品和电子商务技术应用研讨会的筹备;完成局里下达信息报送任务,积极配合完成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等。
另外还完成了武汉政务网一期工程验收的所有准备和二期工程的立项申报;保证武汉经济信息网的正常运行;参与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作会“中国,长江”网站的建设。
五、开展技术培训
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培训环境及师资力量,为配合电子政务建设,积极组织生源,根据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和要求,制订针对性较强的培训方案,编写了教材,大力开展培训工作,全年共举办七期计算机网络培训班,培训人数250人。
2003年
200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市信息产业局党组的领导下,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局里制定的“系统规划、稳妥推进、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结合市信息化工作的实际,以服务武汉经济建设和推进我市信息化建设为工作重心,使中心各项工作都获得了新的进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为2004年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努力建设和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中国武汉”
2003年对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第二次升级改版工作,在4月底通过了专家评审组的审定和投入试运行。在试运行期间,针对后台发布系统存在的技术问题,中心网站部共提出了100多条改进意见和建议,其中大部分被采纳,新网站网页内近7000条信息被重新校对,网站已新增了电子日志功能,为确保网站安全和网络畅通,网站引进了内核加固系统(GKR)软件,并成功地对门户网站实施了跨平台移植开发工作,建立了多点镜像,从技术上保证了门户网站的正常运转。在加强内部管理机制方面,中心网站部与相关单位签订了安全责任协议书,并制订了严格的网站人员工作守则,做到工作责任到人,并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新闻管理规定,确保发布信息来源可靠,内容准确,维护网站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在机房的安全方面,除做好外来人员登记备案工作外,从制度上,技术上确保政府网站的正常运行。
二、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武汉政务宽带网工程建设
按照市领导关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盘活存量的指示精神,在市信息产业局大力支持下,在很短时间里就组建成立了市电子政务服务中心。在一无资金、二缺技术骨干的情况下,信息中心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打破部门界限,只要武汉政务宽带网工程建设的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都积极创造条件支援工程建设。在与电信营运商的8轮商谈中始终贯彻了市领导的指示,最终在2003年1月29日全市信息港工程建设动员大会上与电信武汉分公司签订了正式协议。随后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克服重重困难,协助电信完成了电子政务宽带网络平台通讯子网的建设,实现了13个区级政府、3个政府派出机构和62个市属委办局的联网工作,并协助23个委办局区完成局域网的建设,为确保5月1日武汉信息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根据省市主要领导同志4次对武汉信息港工程建设视察的指示精神,电子政务服务中心协助局信息化推进处完成了工商、规划、药监、社保、购物、电子身份论证等应用系统的演示推介工作。在防“非典”期间,按局里要求,仅用1个月时间配合电信部门完成了电子政务宽带网络与全市224个街乡镇场的网络连接,实现了市级防“非典”指挥部与街乡镇场非典疫情上报单位的联网。在这项工作中中心始终贯彻了应用促发展,应用引导、推动网络发展的原则,初步形成了武汉市二级平台,三个层面的网络体系结构,也为今后避免重复建设,以较小的代价换取最大效益,以较少的资金完成较多的工作提供了经验。另外,8月份配合市外经贸局完成全市性招商引资网站的建设,9月份在局专班领导下,协助有关单位基本实现市区883个社区的网络连接。据了解,全市网络体系结构建设走在了全国各大城市的前列,已引起中国信息协会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的关注。
三、配合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做好信息化知识培训工作
随着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推进,市公务员信息化知识学习达标培训工作也全面展开。4月份以来,承办了市委组织部、市信息产业局举办的1期市管干部信息化知识专题研讨班,共培训77家联网单位的近60名市管干部。1期全市处级干部信息化知识技能培训班,培训人数82名。从6月至今已举办了13期全市公务员信息化知识培训班,培训人数达504人次。6期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班,培训党政机关学员140名。在努力做好全市公务员培训工作的同时,还积极配合市有关部门做好其他培训,10月份,应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要求,对全市劳动保障社区信息系统操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共完成13期883人次的培训任务,受到有关单位的好评。
另外,还组织编写了《后台发布系统》、《网络集成概念和操作》等培训教材,开发了公务员考试系统,并参与考试命题340余道。
四、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为促进市信息化建设服务
为更好地服务于全市党政机关网站建设,中心组织技术力量帮助12家单位完成了网页设计和域名注册建站工作;为41家党政机关提供网站虚拟空间;开通公务员信箱用户700余户;为武汉市委组织部“引博工程”提供技术支持;为市公开招聘副局级领导干部工作提供技术人员配合;为市妇联、团市委等单位完成建站工作;为对口扶贫单位新洲徐古镇政府建立网站,此举为当地农产品提供了网上销售窗口,将为该镇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当年,在政府门户网站上链接的职能部门总数已达90余户,网站链接总数位居全国同类网站前列。
中心在全力做好政府门户网站的日常维护工作的同时,还认真做好“武汉经济信息网”和“中国长江网”的运行维护工作。为进一步提升“武汉经济信息网”网站的制作水平和网络功能,2003年对该网站进行了全面改版,新增了后台发布系统,该网站还与武汉晨报广告部合作推出了“人才招聘”广告专栏,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热点,在网上开辟大学生就业及企业招聘人才通道,受到大学生和企业的欢迎。
作为“中国长江网”协作单位,中心与市经协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国长江网”信息资源建设问题,市政府聂玉春副市长也非常关心该网的建设情况,现经中心接手该站点信息刷新工作以来,已连续两次获得该网站信息刷新量排名第2的好成绩。
五、做好宏观经济信息服务工作,努力办好《资源周刊》
基于近年中心在宏观经济信息服务这一业务处于停滞状态,中心在2003年决定恢复和拓展为全市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信息服务。这项工作首先以办《资源周刊》作为突破口。经过反复论证和调研,提出了“五为主”的办刊原则。即:“以公开媒体少见的内部言论为主;以定购信息为主;以知名专家为主;以经济信息为主;以向上海信息中心海派编辑风格学习为主”。在3月初创刊号一出,即得到袁善腊副市长的首肯,经过半年的摸索和总结,《资源周刊》已确定了8个栏目,通过“读者问卷”反馈看,周刊的整体风格得到了肯定。该刊现已出31期(每期2.5万字),到2003年年底出刊40期。另外撰写了“15城市季度对比分析报告3篇,完成市委办公厅信息报送12篇,出版专题研究报告1期(8万字)。
现在通过《资源周刊》这一媒介,中心加强了与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及19城市信息中心的横向联系,建立了信息交流的通道。
2004年
在市信息产业局党组领导下,信息中心领导班子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2004年工作中认真落实局下达的工作目标任务,经过中心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工作,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预期进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做好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服务工作
1.为进一步提升“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的影响力,确保国内领先水平,在10月份再次对政务门户网站进行全程改版工作。改版明确提出政务网站建设的重点是要以服务为中心,大力加强面向市民、企业和外来投资者的信息服务力度,塑造“中国武汉”门户网站“便民、利民”的崭新形象。
在这次改版工作中,针对相关公司提供的栏目信息源处理方案中的1600多个子栏目,网站部工作人员对所有栏目逐一审核,杜绝无效链接,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筹划公司,经过与相关公司的共同努力,新网站的总体架构已搭建完毕并进入试运行期。
2.武汉政务门户网站新增了“文明创建”、“都市工业园”、“依法行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行政许可法”等多个栏目。充分利用政务网站全方位展示武汉市政务工作热点,努力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完成了“引进博士”等市领导交办的专栏。
3.积极配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4月份完成了全市党政机关政务核心信息报送系统软件开发工作。各项功能指标和技术指标均达到预期要求,现已集成于政务门户网站。为配合党政机关政务核心信息报送系统的运行,举办了两期政务核心信息网上报送培训班,全市61家党政机关派人参加了培训,人员培训共72人次。另外,还组织了4期全市公务员信息化知识培训班,培训人员达122人次,为市委组织部举办了1期邮件系统培训班,培训人员达200余人,对下岗再就业培训和上岗人员岗前培训50人次。
4.认真落实《武汉市政务网站管理暂行办法》。通过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服务和加强联系等方式,督促全市党政机关中尚未使用后台发布系统的政务网站尽快建立后台发布系统,2004年又为省妇联、市人防办等单位建立了具备较强功能后台发布系统的网站,力争2004年末达到使用后台发布系统的政务网站突破70%的目标。
5.自主开发了网站实时监控系统。该系统可对政府门户网站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控,并将网站故障率、DNS故障率及主页黑客置换等异常信息自动记录在数据库中,以便于统计分析。此外,该系统还能自动报警和关机,为门户网站安全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此系统还可向全市政务网站推广,进一步提高武汉市党政机关网站整体安全防范能力。
6.及时给全市信息工作会议提供准确的政府信息公开数据统计材料。依照市政府办公厅制定的政府各部门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分别对全市60余家政府部门网站信息公开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统计,统计结果作为会议材料附件发给与会人员参考。
7.据统计,2004年政务门户网站信息刷新总量达到1.2万余条,无涉密信息上网,政务门户网站月均点击率已达35万次。
二、积极稳妥推进全市信息化重点应用系统建设
1.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政府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市区联动审批的要求,到江汉区政务服务中心开展行政审批信息需求调查,为行政审批信息系统软件研制开发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组织被评选上的2家系统软件开发公司到江汉区实地了解情况并召开办理事项流程咨询会,现已配合软件开发公司制作出了初步具备网上公告、查询、受理、联网办理、审批等服务和管理功能的软件系统。年内将逐步完成网上信息系统三大门户和两大中心(外部一站式审批门户、内部一站式办公门户和内部监督管理门户,数据中心和安全中心)的部署调试,加快市区网上审批的推进步伐。2004年7月22日在江汉区政务服务中心召开的“武汉市区级政务中心工作现场会”上,配合市信息产业局和开发公司成功进行了审批信息系统演示,得到市领导的肯定。
作为政务网络技术支持部门,认真落实武政﹝2004﹞54号文的要求,协助市信产局收集汇总市属23个委办局的69个审批事项。2004年底已有16个委办局上报了48项审批事项的联网审批资料。全市13个区及2个开发区政务中心已有12家与市、区政务网络平台相连,23家联网审批的市属委办局已有20家连入市政务网络平台,已有13个区部署了网上审批信息系统通用版,其中,江汉、江岸、武昌、硚口、汉阳、蔡甸、东西湖、汉南、武汉经济开发区9个区已可实施审批办件。7个区初步实现了触摸屏政务公开,6个区实现了网站政务公开(做到了服务内容、审批依据、办事程序、承诺实现、办事结果、收费标准六公开)。截至11月底,已有江岸、汉阳、武汉开发区、蔡甸区、青山、武昌、洪山、江夏、东湖开发区、硚口、东西湖区政务服务中心验收达标。
2.对市政务网络平台进行了初步调整。
①编制了《市电子政务网络结构网络管理规划要点》,拟下发全网各单位执行。
②结合规划,通过召开专家咨询会,提出在现有网络条件下,如何解决内外网分离的初步技术方案,同时提出了网络软件支撑平台建设(6个软件包)与市科技局进一步衔接的意见。
③根据局领导意见,委托有关公司完成了《武汉市公共应急指挥系统规划设计方案》、《武汉市政府12345热线及网上信息传输系统项目建议书》的编制。
④提出现有网络中心机房设备线路调整集成的意见。
⑤完成E-Mail的扩容改造工程。
⑥完成省妇联网站和省妇联机关局域网系统集成任务。
⑦完成对市委节点交换机进行更新调试工作。
3.配合局信息化推进处,协调市民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进行社区联网的工作。当年已完成858家互联互通,多次协调民政、社保、电信前往暂不能连通的社区调查情况,研究解决办法。按照局领导要求,支持社保部门“五险合一”工程建设,提出该系统调剂、配置设备的方案。
4.不断完善政务网络功能。配合市卫生局完成各区卫生、疾控中心与区级政务网络的连接、IP地址的分配;协同长数通公司对该网络进行测试,为其验收做准备;协助市房产局、市统计局成功在政务网络平台上以VPN技术实现连接各区业务专网的工作;协同有关公司进行8+1城市圈网站的构思与研发工作;会同有关公司申报在政务网络平台上建立武汉市政府无线接入和政务短信系统;为了加强公务员邮件系统防病毒能力,最大限度地防止垃圾邮件侵扰,在新邮件系统中增加了防病毒网关,在此基础上,为市委、市政府及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开通电子邮件信箱70个。
5.在政务网上进行了IP视频会议系统的实验和测试。配合华工科技大集群与网络计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进行peer-to-peer模式视频直播软件的应用,解决当前社区多用户网络视频服务的问题。
三、做好宏观经济信息服务工作,努力打造信息服务精品
按照局的工作目标,通过精心打造“刊物—专题报告—论坛—丛书”等系列高端信息服务产品,2004年为宏观决策服务,为企业服务的工作又有了新的提高,信息中心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1.《武汉资源信息》周刊获省刊号准印证并出版发行50期。其中,由信息中心撰写的《武汉市上半年经济形势预测分析》一文被“长江日报”转载。该刊物出版一年多来先后受到多位市领导的关心和重视,多次作出指示。8月31日袁善腊副市长听取信息中心综合部关于宏观决策信息服务的汇报后,指示要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增加对刊物的投入。
2.推出的《2004年决策咨询研究50课题》,得到了市计委、市国有旅游控股公司等单位的响应和参与。
3.为扩大影响,打造高端信息服务品牌,成功举办了2期高层论坛。此活动在政府部门和我市中小企业中产生了较好的反响。
4.完成局下达的“武汉市金融信息化”、“武汉市旅游信息化”、“武汉市物流信息化”三个材料撰写工作,完成上报局信息12条和《杭州网》月度数据上报任务,在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工作通讯》上刊登中心提供的简讯3篇。
5.加强了与周边城市信息中心的合作。通过周刊的桥梁作用,使信息中心与周边城市信息中心的信息交流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省会城市与中心已建立了刊物,专题报告的交流渠道。
2005年
在市信息产业局党组领导下,市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领导班子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认真落实以市政务网络建设为主导,大力推进市信息事业发展的思路和局下达的工作目标任务,经过中心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工作,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预期进展和较好的成绩。
一、不断扩充和完善武汉政务网络,建设全市视频会议系统(一期)
1.2005年初启动了市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市党政机关视频会议系统依托IP、H.323协议技术建设的视频会议系统,主要优势是:一是市委、市政府与各区共用一套系统,可在政务网的任意节点扩充,不另架专线;二是在政务网上运行,每年可节省视频会议专线费;三是能确保与国家、省视频会议兼容与对接。据此,中心提出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建设方案,经市有关领导同意,系统已在政务外网上建成,14个区、15个委办局已连通。市委会议中心已完成安装,市政府会议中心正在安装。已对各单位人员组织了培训,通过安装测试和联调,在政务外网试运行良好,基本具备验收条件。
2.建设市级协同办公系统。2005年3月对公文交换、会议管理、领导绿色信息通道三大核心应用的市级协同办公系统的信息需求进行了调研,按照咨询会提出的系统功能要求和建设原则、步骤及市委、市政府办公厅的要求开发完成了“市级协同办公平台”。通过在政务外网上试运行,该系统基本满足要求,具备验收条件,待市政务专网建成后,即可移至专网上运行。
3.建设市政务专网。随着市视频会议系统和协同办公系统的建成,以及准备建设的公共应急指挥系统和财政集中支付等系统的要求,2005年启动了市政务专网的建设。建设分为两部分,一是政务通信网络的建设;二是软硬件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
经过调研,中心会同电信武汉分公司制订了专网通信网络方案并通过专家论证,提出了政务专网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方案。现正配合市政府办公厅、信息产业局、财政局、电信武汉分公司进行前期工作。
4.制订市政务网络安全整体方案。2005年完成了市政务网络防病毒系统的安装,为确保网络安全,经上级领导和专家提议,从整体防御考虑,中心经与中网公司、总参三部等国内知名网络安全单位咨询、合作制订了市政务网络安全整体方案。
5.参与网格化城市日常管理信息系统建设。2005年根据市领导要求,中心积极配合江汉区试点的城市网格化日常管理系统的建设。按照该区项目建设需求,经与电信武汉分公司协商为该系统搭建了试用专网,为系统的运行提供基础保障。按市信息产业局指示,支援一台HP小型机给江汉区政府用于系统建设。
二、建设和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做好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服务
1.办好政府门户网站。2005年9月,在北京赛迪顾问有限公司指导下,市政府门户网站第四次升级。升级重点是进一步理顺栏目、充实信息、美化、优化网页外观设计和栏目结构,使网站再上一个台阶,力争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门户网站前列,升级工作现已完成。
“中国武汉”网站及网站群,从2003年5月到2005年12月,总访问次数达到1506万次,其中“中国武汉”网站访问次数为1267万次,日点击平均为1.5万次。访问用户主要来自中国及美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地区、日本等国家。其中,中国大陆为63.1%,中国香港为16.2%,美国为10.2%。
“中国武汉”网站努力塑造“便民、利民”的形象。在国信办对全国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在内的数百个城市的政府门户网站绩效排名中,2005年9月被中国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授予2005年度“中国优秀政府门户网站”。
2.办好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2005年按照市领导要建好市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的要求,通过努力完成了英文门户网站的改版升级,网站设有14个一级栏目,35个二级栏目,英文版网站建立了维护更新和安全保障机制,确保了网站的信息更新和访问畅通,网站于9月30日正式对外,截至12月12日,网站访问量达23.7万次,共更新信息661条,从网站的留言看,在汉和国外的访问者都对该网站表示了肯定。英文版政府门户网站的开通,对改善武汉市投资环境、进一步提高武汉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发挥积极作用。
三、做好宏观经济信息服务,努力打造信息服务精品
1.2005年5月,中心参与市规划修编中心课题竞标,《武汉市就业岗位预测研究》课题中标,并课题已完成。
2.举办高层研讨会,努力打造高端信息服务品牌。近两年中心先后成功举办了4期高层研讨会,邀请了国家信息中心及部分高校知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此项活动在政府部门和市企业中产生了较好的反响。
3.编纂大型年度预测报告《武汉经济展望》。2004年12月出版了《2005年武汉经济展望》,展示了武汉市2004年至2005年经济建设情况,对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投资机构制定对市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6年
在市信息产业局党组领导下,市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领导班子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以武汉市政务网络建设为主导,大力推进武汉市信息事业发展的思路和局下达的工作目标,经过中心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不断扩充和完善武汉政务网络,努力推进全市电子政务建设
2006年市政务专网的建设分为两部分,一是政务通信网络的建设;二是软硬件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当年基本完成专网的建设任务,已连接到市领导机关与15个区、开发区以及102个市直党政机关。
二、建设和完善政府门户网站,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服务
1.办好政府门户网站。使市政府门户网站在服务市民、配合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务公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政府门户网站立足建设发展这一根本,认真做好市政府门户网站升级。为进一步加强政府门户网站为民办事和互动参与功能建设,根据市信息产业局部署,2006年9月对市政府门户网站升级,目前工作已近尾声。升级工作主要包括:(1)对网站页面风格进行局部调整,侧重网页细部的处理,使整体色彩更加协调,操作界面更友好,方便用户使用;(2)对网上信息展现形式进行调整,按照频道的不同展现不同的个性化页面;(3)对网站栏目及功能进行局部调整,进一步充实网站信息量,强化网站的公共服务功能;(4)对照“2006年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分析网站的不足,及时调整网站栏目和功能,对欠缺信息进行补充。据统计,升级后的市政府门户网站表格下载总数由原来的166份升至近400份;网上办事总数由原来的1040条升至1400余条;政策法规和问题解答总数也分别由原来的1350条、720条升至1659条和931条;2006年网站刷新信息可突破2万条,网站信息总量达15万条。
2.进一步加大公众参与栏目功能建设力度,满足广大市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市长信箱”、“行风连线”、“政府实事意见征集”、“市民留言板”及“热点调查”等一批互动专题有了实质性进展,困扰“市长信箱”多年的信件处理流程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即将转入正常运行。“行风连线”是网站2006年在武汉人民广播电台“行风连线”节目基础上,经过扩充后形成的网上栏目,栏目保留了录音资料,并将录音整理形成文字以方便网民查看。网上还开了行风意见征集窗口与长江日报“聚焦行风”专栏互动,进一步扩大了“行风连线”影响力。另外,“政府实事意见征集”、“市民留言板”及“热点调查”也受到市民的关注和参与。
3.网站信息检索功能进一步完善。2006年,网站建立了政务信息查询专题频道,所有政府文件、政策法规类信息具备了按“时间段”、“文号”、“发文部门”、“标题”、“内容”等多种查询方式。网站搜索功能升级,各频道建立了频道内查询机制,同时还具备了在搜索结果中再搜索的新功能。
4.做好全市党政机关网站建设的服务。为44家单位完成建站并与政府门户网站链接;为41家党政机关提供网站虚拟空间服务;为市委组织部2003年和2004年2次全国范围的“引博”工程及2003年的社会公开招聘副局级干部工作制作网站,并在政府门户网站广泛宣传;为落实《武汉市政务网站管理暂行办法》,中心派专业人员上门为政府部门服务,使全市党政机关网站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另外,2006年基本建成武汉市人民政府内门户网站并启动了政府各部门内门户网站群建设工作。
5.办好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2006年武汉英文网站每天刷新信息10条以上,发布最新影讯和文娱活动预告,英文版政府门户网站的开通,对改善市投资环境、提高武汉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发挥了积极作用。
6.做好信息化知识培训工作。2006年为全市政务网站和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举办了政务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网站运行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培训总人数近400人。
7.2006年武汉城市圈门户网站(www.whcsq.gov.cn)完成改版。城市圈门户网站在栏目结构和功能设置方面进行了全面提升,信息量进一步充实,并重新注册了域名。为城市圈城市潜江市人民政府开发了新的政府门户网站,受到当地政府好评。为城市圈政府网站举办了2期培训班,初步建立了城市圈门户网站信息维护机制。
三、做好宏观经济信息服务,努力打造信息服务精品
1.《武汉资源信息》“中心研究简报”中的分析研究简报受到市委信息处重视,多次被《每日汇报》采编。
2.“中心研究简报”作为网络舆情调查话题,在“中国武汉”和“汉网”上推出后,受到广大关心武汉建设的市民关注。每期调查的点击率都在2500人次以上,回帖在30封左右。将其归纳分析后,编辑成《网络舆情调查》供市、区领导参阅,从8月创办至今已出7期。《网络舆情调查》多次被市委信息处《互联网信息摘报》摘编,2006年9月《网络舆情调查》在《长江日报》“互动广场”登载,现已刊登2期,《网络舆情调查》通过“纸网”互动的形式,契合了网络舆情发展的要求,是应用信息资源引导网络舆情,构建和谐武汉的一种较好形式。
3.经济监测预测研究。《经济监测预测专报》当年已出14期,涉及宏观经济、行业、经济热点难点问题,已受到市委信息处和市发改委、市信息产业局领导的关注。2006年参与市企业家协会组织的《武汉市企业及企业经营者权益保护条例》调研工作,完成了《社会转型期武汉市企业家权益侵害案例调查》专题报告,受到市企业家协会及相关专家的好评。
中心已形成信息分析、经济监测预测、网络舆情调查三块业务流,形成了各有侧重的信息产品,为信息资源应用研究搭建了一个发展平台。
2007年
在市信息产业局党组领导下,市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市政务网络建设为主导,大力推进全市信息化事业和市信息产业局下达的工作目标,通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2007年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扩充和完善武汉政务网络,推进市电子政务建设
(一)积极参与推行机关办公电子化工作
一是向市委办公厅汇报全市党政机关办公电子化的建设工作,完成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接入政务专网的局域网建设,完成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网络综合布线和设备配套工程;二是按照实用、简洁、方便的原则指导系统集成商对市级协同办公系统进行改版,通过采用电子签名和印章技术、电子身份认证及精细访问控制技术,提高了应用的可信度和可靠性,为推进电子公文交换和会议通知管理功能的应用打好了基础;三是配合市机关办公电子化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对办公电子化建设做好应用系统初始化工作的资料汇总和账号密码的分配;四是完成了135家电子政务专网的联网,确定了各联网单位分管领导和联系人,并对135家联网单位的协同办公系统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五是对市委常委会议室加装小局域网;六是进行了市委办公厅OA系统与协同办公系统对接测试;七是通过文件格式转换的技术解决了电子文档与纸质文件保持一致及避免二次校对的问题;八是在电子政务专网上安装了瑞星防病毒软件,供各单位终端使用;九是做好日常网络维护和技术保障工作,对遇到问题的单位做到随叫随到、及时解决问题;十是完成了对短信群发设备安装调试工作。
(二)做好全市视频会议系统二期建设验收和对市政府301会议室的改进工作
对一期、二期视频会议接入单位进行了调试,解决了存在的问题,确保各单位正常使用,9月底,全市视频会议系统二期工程顺利通过验收。
(三)做好国家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地区电子政务试点
一是向市政府报告试点情况和召开全市试点部门的工作会,在对一市两区八个部门政务信息资源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编写试点实施方案(初稿),经国信办指导,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二是展开第二轮调研并整理出调研报告等材料,经过修改,10月份将实施方案正式上报国信办,国信办有关负责人现已口头答复试点可以继续实施。
(四)完成企业基础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建设
一是协调系统集成商签订建设合同和提供工作场所;二是召开工作进展汇报会,加大协调力度;三是分别与市国税、地税、工商、质监等部门进行数据的衔接与调度;四是完成企业基础数据平台和信息的汇集、数据的比对;五是着手建立系统应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二、建设好政府门户网站,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服务
(一)加强对全市政务网站的督促检查,推进政务网站信息公开
5月,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加强全市党政机关政务网站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心对全市政务网站信息公开和信息更新情况进行了实时在线统计,及时指出政务网站在信息更新、信息公开和网站域名规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政务网站工作的措施和要求。
(二)完成了省政府办公厅“2007年政府网站评议考核办法”的征求意见工作
配合市信息产业局在全市党政机关政务网站中开展了2007年政务网站评议考核办法相关指标体系的意见征集工作,为开展政务网站绩效评估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认真做好“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的运行维护
一是组织完成了“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2007年的改版,按照国信办关于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体系新指标对门户网站现有栏目进行了整合,加强了信息更新和互动栏目建设,更突出信息时效性,“市长之窗”充实了市领导的简历资料信息;二是按照市委宣传部的要求,政府门户网站确保了文字、图片等正面信息及时上网,“行风连线”栏目加速了从语音到文字的转换,该栏目已整理了90多期节目,总量达70余万字;三是按照国信办文件的精神,政府门户网站新开设了“百件实事网上办”专栏,通过与有关责任单位沟通,在政府门户网站形成了100项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府服务事项,方便公众在线查询,让市民体验到政府网站所带来的便利;四是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政府门户网站及时在显著位置开设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专栏;五是在11月,市政府门户网站成功举办了网上实时“政务访谈”第一期节目,《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楚天都市报》、武汉电视台、武汉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在市民、网民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当年,政务门户网站提供的下载表格近800种,可办事项总数已达1400余项,政策法规和问题解答分别为1659条和931条,网站信息总量达15万条。
(四)做好政务内网门户和外文网站的运行维护工作
内网门户信息维护工作和新华社信息自动接收、视频会议和办公自动化等应用系统运转正常,内网门户信息更新工作由专人负责,确保了信息的安全。武汉英文网站运行良好,每天新闻信息刷新始终保持在10条以上,便于外籍人士及时了解武汉市各方面情况,发挥了向世界宣传武汉的作用。4月,在中科院主办的“首届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国际化程度评选活动”中,“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荣获“优秀外文版”奖。10月,“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法文频道开通。
(五)积极配合市维稳办等单位做好网上不良信息监控,维护我市社会稳定
为做好全市机关政务网站群不良信息监控,发挥全市机关网站在涉稳工作中的作用,中心通知要求全市机关网站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加大对本单位网站上网信息的把关和互动栏目的实时监控力度,通过建立网站登记备案制度和联系人制度,强化各机关网站涉稳管理责任意识,为加强涉稳信息监控,中心建立了“信息网络管理监控系统”,实时检测机关网站群上网信息,尤其是互动栏目中涉稳信息,争取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消除不良信息。另外,对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开展了清理,防止失效信息给政府门户网站和全市政务网站群带来不良影响。在中考、高考和党的十七大会议期间,中心对党政机关网站群的信息进行了全天候网上监测,做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三、做好宏观经济信息服务,努力打造信息服务精品
(一)做好信息分析
“资源周刊”加强了“区域观察”和“政策措施”两个栏目的编辑,围绕“和谐”、“创新”两大主题,每月出一篇副省级以上城市新举措和新思路的综合分析文章,每周选编多篇政策措施,为管理部门借鉴外地经验提供了参考,周刊“研究简报”多篇信息被市委信息处《每日汇报》采用。
(二)办好经济监测预测专报
“专报”主要研究本市宏观经济、行业、经济热点、难点问题,并与相关城市进行比较。“专报”多篇文章先后获得苗圩书记、李宪生市长、袁善腊副市长批示,李市长在批示中鼓励中心出更多的优秀“专报”,对中心的应用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专报”有多篇文章被《武汉经济研究》、《改革研究》刊登。另外,年度经济预测报告《2008年武汉经济展望》(武汉经济蓝皮书)编撰工作也在进行。
(三)做好应用项目研究
市发改委已通过“武汉市宏观经济监测预测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初步方案,中心正在制定发改委网络系统改造升级实施方案,争取2007年年底完成项目申报。
(四)做好课题专项研究
中心参与市委宣传部社科基金项目竞标并获得《武汉市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项目实施情况调查》课题,该课题现已完成,承接的市国资委《武汉市部分改制国有企业现状研究》课题。
(五)做好对外协作工作
完成与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中国区域监测系统”的培训;完成“杭网”信息上报;完成定制信息《企业家纵横》和《企业家之声》半月刊;参与了市双十新闻评选及市双优企业评选活动和《武汉市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权利保护条例》宣传周活动。
四、完成市信息产业局下达的任务和其他工作
做好领导调研和有关工作。一是在4月,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朱毅到市信息产业局就政府网站建设情况调研,10月,市委常委、副市长袁善腊,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彭丽敏先后到市信息产业局检查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对全市绩效管理网上运行等问题调研,中心为此准备了有关材料;二是配合市直机关工委完成全市公务员基本技能大赛工作,中心完成了大赛的电子政务试题的选定、考试系统的安装与测试、考场编排与布局、监考及阅卷等工作,实现了大赛无泄密、无投诉、无重大过失,受到了市直机关工委的表彰;三是按照国家信息中心的要求,中心将成立20年做的主要工作及个人敬业奖、突出贡献奖申报材料上报国家信息中心;四是圆满完成了“全国电子政务检查工作分片座谈会”的会务工作、第六届城市运动会和第八届艺术节的接待任务。此外,还接待了长沙、长春市信息中心同行,介绍了武汉市在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的经验,并就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发展进行了探讨。
2008年
在市信息产业局党组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体会议精神,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全市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市行政体制改革
1.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试点进展顺利
依托全市人口基础数据库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试点建设工作,在市两区和六个政府部门试点工作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工作方案并组建项目专班,建立了工作运行机制。按照市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工作协调会的要求,力争早日达到数据共享,现已通过拷盘方式从公安部门获取武昌区100多万人的基础数据,2008年8月已完成市级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对硬件设备、系统软件、数据库及应用软件等进行了安排和性能测试,各试点单位所需的设备已安装到位。
2.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初显成效
根据武政〔2006〕181号文件要求,实施了市企业基础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和企业基础数据库建设,经过一年试运行,初步建立了信息共享及数据交换机制。当年,交换平台采集市工商局企业数据145991条,市质监局企业数据120515条,市国税局企业数据73868条,市地税局企业数据86871条,企业中心数据库入库企业信息共计135866条。其中,完整企业信息共计48197条,达到了国信办提出的功能要求并通过专家组验收。依托该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中心具体承建的“全市娱乐服务场所综合管理系统”已正式运行,为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进行了初步尝试。
3.市级党政机关网上办公系统建设成绩显著
根据武发〔2008〕5号文件要求,全市党政机关网上办公实现了在122家专网用户中使用,2008年,各单位通过该系统发文58636件,收文53470件,收文率达到91.38%。
该平台除物理隔离外,还采用了PKI技术的电子身份认证、电子印章、病毒防护等安全技术措施。针对终端一机多用的状况,增设了防止违规外连监控管理设备检测系统,确保专网不发生违规外联,实现了全市党政机关网上办文、办事、办会的需要和系统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安全的要求。
专网上还建立了10000个每户100M容量的电子邮箱,经审核又有9家单位实现了联网并接入办公系统,再次对全市122家单位OA系统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提供各类OA系统平台与市级党政机关网上办公系统接口的数据交换标准,技术上做好了跨系统、跨平台的互联互通的准备,目前,已有市知识产权局、市民宗委、硚口区实现了直接相连,大多数单位通过磁介质进行文件传递。
4.视频会议系统的备份功能进一步完善
2008年通过在电子政务专网上建设的市级视频会议系统召开视频会议58次,进行了视频桌面终端的可视通话和小型视频会议的试验,完成了市级视频会议系统备份功能项目的建设。
5.完善功能集成
按市领导要求,在局和市政府办公厅衔接下,中心协同市电信公司搭建了市领导使用一个账户、一个口令即可登陆所有应用系统的武汉市综合应用平台。该平台已实现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市与有关区行政审批、全市娱乐服务场所综合管理、社区公共服务与管理(PSM)以及劳动社保社区管理信息等系统的集成。
6.协同作战,确保网络互联
按照局要求,完成了奥运会和残奥会组委会先遣组工作场所网络搭建、设备筹措及使用维护工作,圆满完成组委会的任务;协助完成青山监测点与市无线电监测站之间的电子政务专网的连接;协助市监察局完成武汉市行政处罚电子监察系统网络建设方案;协助市城管、药监局完成各区分局、监察大队、监察中队与市级网络的联网;协助市财政局财税库行系统与监察局电子监测系统对接方案的选定。
二、加强网站建设,提升网站功能
1.认真做好政府门户网站运行维护和改版升级
(1)加强政府门户网站(以下简称“门户网站”)及相关网站的信息更新。建立了节假日信息更新制度,保证网站信息及时更新,2008年共更新信息3万余条,新建政府公报图片化专栏,确保公报信息及时上网,做好局政务网站、中国武汉英文网站、中国长江网等网站的信息维护。
(2)完成“中国武汉”门户网站的改版升级。对门户网站办事项目梳理优化,按照服务对象和生命周期制定人性化的公共服务办事流程,集成市级网上协同审批系统,完善行政审批服务功能,开通了“公众监督平台”,为公众提供了“部门投诉通道”和“武汉市区级政务服务大厅”两条网上投诉通道,配合“市长信箱”督办专班,认真做好“市长信箱”的运行保障工作,提高了“市长信箱”的影响力。
(3)做好门户网站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建立了重大活动期间24小时值班制度,杜绝不良信息和泄密事件的发生,规范全市党政机关网站信息安全管理,建立了由虚拟主机向服务器托管整体转换的托管服务模式,重新加固布局GKR内核加固系统等安全防范体系,进一步加强了应对黑客入侵和病毒的应急防范处理能力。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第七届(2008)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荣获第六名。
2.服务全市中心工作,宣传武汉城市形象
(1)协助市发改委,在门户网站上举办了“我为武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献一策”倡议活动,并设计了专门的网页。
(2)做好第三届“中博会”服务工作。为商务部“中博会”网站制作了武汉市电子地图及餐饮、住宿、交通、旅游、天气等方面的资讯,在门户网站上制作了专题网页。
(3)配合市纠风办开展“行风连线”节目开播三周年纪念活动并及时上网报道,对“行风连线”专栏进行改版,配合市维稳办开展政务网站群信息安全监测。
(4)完成了武汉市农村党员干部远程培训教材中《信息化基础知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与应用》等内容的多媒体教学片设计制作任务。
(5)配合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门户网站开办了“文明创建”专栏和“科普频道”。
3.加快全市政务网站体系建设
(1)建立了2008年度全市党政机关网站群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完成网站群运行监测系统的开发,组建了监测专班开展政务网站群监测,发布监测季报。
(2)梳理网站群网上办事项目,“百件实事网上办”专栏更新信息200条以上。
(3)制定了武汉城市圈门户网站信息保障方案,拟定了城市圈门户网站的改版策划方案。
(4)完成全市公务员电子邮箱的改造并升级至100M。
(5)开展了两期公务员办公自动化知识和应用的培训。
三、加强对经济热点研究,打造信息服务精品
(1)全面完成局下达的目标:完成《信息资源周刊》50期,完成局信息上报任务12期,完成“杭网”信息上报12期。
(2)撰写经济分析预测文章(经济预测监测专报)20篇,研究简报20篇,其中《武汉市应尽快建立区域发展监测评价体系》获杨松书记和袁善腊常务副市长的批示,《2008年上半年武汉市服务业运行状况分析及下半年展望》得到袁善腊常务副市长批示,有10余篇文章被《武汉经济研究》和《改革研究》转载。
(3)完成“武汉市宏观经济监测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方案设计、论证、立项工作,协助市信息产业局完成《2008年武汉市信息化发展白皮书》的编撰工作,完成《2009年武汉经济展望》编撰出版工作。
(4)完成市国资委和市企业家协会《武汉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格局及改革发展政策研究》重点课题,该课题获得了市国资委及专家的好评。完成市发改委高技术产业月度、季度发展形势的分析,完成黄陂旅游局黄陂旅游定位项目的调研及实施方案和《武汉市发展旅游业要有新思路》专题报告。
2009年
在市信息产业局(以下简称“局”)党组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全市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市行政体制改革
1.以数据库建设为内容,加强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
武汉市企业基础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通过建立市工商、质监、国税、地税四部门间企业基础信息的交换,已形成以工商部门的企业基础信息为基础,以全国统一的组织机构代码为标准,涵盖四部门的完整、准确、动态的企业基础信息库,实现了跨部门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截至2009年底,交换平台共采集工商局企业数据149143条,市质监局企业基础数据120515条,市国税局企业数据73868条,市地税局企业数据86871条,共计430397条,企业基础数据入库企业信息共计135866条,已能正常处理业务,达到了国信办提出的功能要求和通过了专家组验收。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试点工作基本完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平台是国信办在市的一个电子政务试点项目,旨在通过建立市、区(武昌区、洪山区)两级6部门(公安、民政、卫生、社保、计生、老龄委)目录体系平台和交换体系平台,实现人口基础信息、死亡人口信息、低保救助信息、婚姻登记信息、社区住户信息、社区实有人口信息、社会保障信息、老年人口信息、育龄妇女基本信息共享。
2009年,已建成市级目录体系平台和交换体系平台,形成了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共享信息资源指标130项,已获取公安两个试点区的人口数据416万余条,计生委的数据439万余条,社保的数据423万余条,老龄委的数据5.3万余条。
武昌区和洪山区已建成目录体系平台,正在进行市级目录体系平台和区级目录体系平台的接口开发工作。
另外,积极配合国家工信部对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指南大纲制定工作。2009年2月,国家工信部专家来武汉市调研试点情况,调研组充分肯定了武汉市及两个区为全国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地区电子政务试点建设所作的努力和提供了有益经验,认为武汉市试点建设工作以电子政务为信息化手段,支持并服务于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的需要,严格依据国家标准,按照方案实施,抓住了应用需求,在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达到了试点预期目标。2009年4月,中心参加了工信部推进司在北京召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指南大纲讨论会,5月,配合工信部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指南工作组对武汉市试点的调研。
2.认真做好视频会议系统维护工作
电子政务专网上建设的市级视频会议系统的使用率很高,2009年全年,全市召开各类视频会议78次,其中全国性会议32次,全省会议46次。全年协助各区、局处理视频会议室的搬迁、新设、调校等几十次,处理突发事件2次,10月中旬发生一起突发断电事故,由于处置得当,解决及时,受到了市领导表扬。
3.推进全市协同办公系统等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广泛使用
依托市电子政务专网建设的市级协同办公系统已联通全市122家党政单位。市党政协同办公系统截至2009年年底,各单位发送文件总计为123322件,收到文件109365件,收文率达到88.68%。市委、市政府收到各单位、部门来文分别为3478和2704件,市人大、政协等市领导机关收文分别为1867件、1908件。
4.切实做好电子政务网络日常运行维护管理工作
电子政务网络是电子政务体系的基础,全市已形成包括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专网、无线政务网“三张网”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做好电子政务网络的日常运行维护工作非常重要。为此,一是设计了电子政务外网出口优化方案,因政务外网设备老旧,维修代价较大,方案以购置相同系列的新型号为主;二是为市直各部门接入电子政务网络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为市社会主义学院提出了将现有局域网一分为三的改造方案,为市维稳办提出了利用政务专网基础网络构建维稳办网络的建议和服务;三是为政务外网上的市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平台项目提供网络支持和对市知识产权局、经委、科技局的网络环境进行了改善。
二、加强网站建设,提升网站功能
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根据市级绩效考核指标要求,政府门户网站全年完成信息更新目标5.2万条,超额完成年度工作目标。
2.根据武办文〔2009〕2号和武创森〔2009〕1号文件要求,2月份在“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首页建立了创森专栏,并专班负责日常信息更新工作,完成信息保障工作目标。
3.完成武汉市公务员专网门户和领导决策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建设工作,并专班负责日常维护和信息更新工作,75家单位在专网发布信息4600多条,7家单位为领导决策信息服务系统提供了22个应用系统。
4.“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的升级改版工作于10月完成。
5.完成了武汉城市圈门户网站的日常信息更新和管理维护工作,保障了该网站的正常运转。
6.根据市直机关工委关于武汉市第二届公务员基本技能大赛的部署和要求,圆满完成了大赛电子政务部分考试的考务工作,保障了大赛工作的顺利进行。
7.配合局机关对市政府办公楼智能办公系统及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化工程建设总体情况汇报演练,出色完成了其中“中国武汉”门户网站和公务员专网门户部分的汇报,圆满完成在市长办公会上正式汇报工作。
8.根据局要求,与局产业处合作完成了武汉市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平台的优化改版工作。
9.按照省公安厅和市公安局要求,为加强政务网站安全,举办市党政机关信息网络安全员培训班两期,圆满完成了培训工作。
10.根据工作部署,配合市发改委、经委、公安局、环保局、商务局等单位,在“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上开办了“企业便利直通车”、“武汉市拾遗物品招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武汉服务外包平台”等多个专题栏目,保障了有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对经济热点研究,打造信息服务精品
2009年,中心加大了与市发改委等政府部门的进一步合作。一是积极参与全市“十二五”重点前期规划、产业规划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中心的研发能力;二是加强了与市发改委高技术处、综合处的合作;三是加大了综合信息、横向比较的力度,以满足市领导决策信息的需求。
1.全面完成局下达的目标:完成《信息资源周刊》50期;完成局信息上报任务12期;完成“杭网”信息上报12期。
2.撰写经济分析预测文章(经济预测监测专报)20篇以上,其中《不断强化管理职能,实现电子政务建设效益最大化》一文得到袁善腊常务副市长的批示。
3.《中心城市大中型国资企业特征、类型及发展趋势》一文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国有资产管理》2009年第三期上,另有10多篇文章被《武汉经济研究》和《改革研究》刊物登载。
4.咨询课题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参与完成市商务局《武汉市服务外包产业规划》起草工作,完成市发改委招标课题《武汉市“十二五”城乡居民就业与收入研究》并通过专家评审。
5.《资源周刊》按期出刊,其中36期得到袁善腊常务副市长的批示。
6.完成为武汉市企业联合会、武汉市企业家协会提供《企业家纵横》季刊、《企业之声》半月刊的信息服务工作。
7.配合市发改委做好智库专家选拔及重点产业研究工作。
8.完成《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与广州、杭州的比较研究》工作。
9.编撰出版年度经济预测及《2010年武汉经济展望》。
2010年
在市信息产业办(以下简称“信产办”)党组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全市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武汉市行政体制改革
1.认真做好视频会议系统维护工作。市级视频会议系统工作稳定。2010年已完成视频会议64次,其中全国会议27次,省级会议37次。对市应急指挥办会议室进行升级改造,使其能接收全国、全省视频会议,还能对区级会场召开会议。在7月汛期,按照市应急办要求,中心派人在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24小时值守,圆满完成了市视频会议系统随时待命召开市政府防汛会议的技术保障工作。
2.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项目验收。2月,信产办邀请有关专家,组织召开了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项目验收会。经与会专家认真审查,认为该试点项目的文档资料齐全、规范,系统开发遵循国家标准,技术路线正确,设计合理,系统功能、性能达预期目标,经费使用基本合理,一致同意该试点项目验收合格,现已起草《工信部电子政务共享与协同案例——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试点》报工信部。
3.切实做好电子政务网络日常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做好市电子政务网络的日常运行维护工作,并配合省信访系统扩大规模的需要,协助汉阳、江夏、新洲等区调整区政务外网到省政务外网路由,解决了省市政务外网之间接口不稳定的问题;为市应急办分配16个省政务外网IP地址,为市审计局分配8个IP地址;为市发改委纵向网密码机更换了密钥。
4.积极参与“市民之家”建设。根据《武汉“市市民之家”信息化系统规划方案》要求,为实现该规划建设方案中提出的“三个一流”的建设目标,对成都、青岛和合肥市政府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了调研。实地参观了各市政府服务中心大楼、公共资源交易大楼、网络机房和行政监察室等,听取了各市对行政审批系统、电子监察系统、网上政务大厅、公共资源交易大厅建设经验的介绍,在认真总结成都市政府服务中心和网上政府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武汉市“市民之家”信息系统规划方案的修改建议。
调研了市建委工程交易中心、市规划局、市土地交易中心、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市财政局政府采购办和市农交所,了解了6家单位的信息化现状和对进驻“市民之家”的信息化需求,起草了《武汉市“市民之家”信息化需求调研工作日程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调研提纲》和《市民之家项目需求调研表》。
明确了信产办与武汉地产集团设计、施工界面,起草了《“市民之家”信息化系统融资方案》和《市民之家信息化系统实施工作计划》。
二、建设好政府门户网站,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服务
1.努力做好相关网站内容整合和信息更新工作。对门户网站现有信息整合、梳理,清理过期信息和失效链接,已完成“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改版。截至2010年底,门户网站信息更新总量已达5.2万余条,顺利完成全年信息更新的绩效目标任务。12月在由中国软件测评中心、人民网、腾讯网共同举办的“第九届(2010)中国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结果发布暨经验交流会”上,“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获2010年副省级城市政府网站绩效排名第6,2010年省会城市政府网站绩效排名第4的好成绩。武汉英文网站确保日均更新信息10条以上,全年信息更新量可超过5000条。加大公务员专网门户内容保障工作力度,在中心和全市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努力下,公务员专网门户全年更新信息超过1.6万条。
武汉市作为“长信联”的常务理事单位,充分利用“中国长江”网站推动区域城市经济合作与发展,市信息中心作为“中国长江”网站的武汉市信息维护单位,为推进区域信息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10年市信息中心再获殊荣,11月在南京举行的“转型升级科学发展高层论坛暨2010年长江沿岸中心城市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被“长信联”授予“2009-2010年度长江沿岸中心城市信息化管理创新奖”。
2.加强政务专栏建设。结合全市中心工作,认真完成政务专栏建设维护工作。按照市治工办的部署,建成了“武汉市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市级专栏,并围绕专栏建设开展了培训和检查工作,与市有关部门协同做好专栏信息内容保障工作;按照市政府督查室部署,完成了“武汉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执行情况”专栏的建设,并负责该专栏的维护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文件及信产办文件精神,在门户网站开设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专栏;配合武汉市争创全国森林城市活动,完成市级目标任务,在门户网站开设“创森专栏”,并负责该专栏日常维护;配合武汉市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在门户网站开设“科普频道”和“文明创建”两个专栏,并负责该专栏日常维护。
3.不断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安全防范工作。在高考、中考以及节假日期间,安排专人对门户网站进行人工值班监测,加强安全防范,确保门户网站全年24小时正常运行。及时升级防病毒软件、内核加固、网页防篡改和远程电话网络遥控等软硬件设施,不断提高网站安全技术防范能力。同时,全力配合市信访局做好“市长信箱”的维护工作,确保市长信箱正常运行。
4.办好政务网站相关培训。为进一步提高全市政务网站建设水平,6月举办了政务网站安全保障培训班,并为此次培训编写了《政务网站安全技术指导实用手册》。7月,举办了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培训班,从北京特邀电子政务专家为武汉市政务网站群管理工作人员讲解最新的电子政务相关知识。
三、做好宏观经济信息服务,努力打造信息服务精品
参与市、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通过深入区、街道和重点企业调查,涉及经济、社会事业、新兴产业等多个领域,完成市、区各项规划累计30万字,主要研究成果获得了委托单位和评审专家高度评价。还承担了市信产办的产业季度分析、东湖高新区的季度分析和市发改委高技术处的季度分析工作,业务继续向政务系统的深度拓展。积极开展对外交流,5月,参加了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经济预测工作会议,与兄弟省、市信息中心进行了工作交流。
2011年
在市信息产业办党组的领导下,市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增强创新意识,开拓进取,全面推进武汉市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努力开展宏观经济分析研究工作,圆满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
一、认真做好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维护工作
1.认真做好市协同办公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维护工作
认真做好市协同办公系统的维护工作,该系统截至2011年10月,发文件206864件,收文件170725件,收文率达到82.53%。其中,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收文分别为5329件、4049件、3053件、3095件。
市电子政务专网上运行的市级视频会议系统工作稳定,今年已完成各级视频会议71次。
2.努力保证市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
市电子政务外网、政务专网全年实现稳定运行。完成了市政务外网280兆出口方案的调整和实施,其中两条百兆线路实现了双向负载均衡,一条80兆线路由市委专用,外网数据中心更换了部分设备。在市发改委纵向网节点改造工作中,安装调整了终端访问控制软件以及屏蔽机柜及设备,对纵向网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了调试,此项工作已完成。另外,按要求向省电子政务中心上报了市电子政务外网建设自查报告。
3.积极参与“市民之家”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工作
参与“市民之家”信息系统招标工作。配合市监察局、市信息产业办明确了“市民之家”信息系统的采购方式、分包原则、分包任务、分包预算。承担了5个招标文件中技术要求的编写,从管理、技术、法律等方面提出了总体要求。以创新领先为目标,结合需求进行每个包的系统设计,并提出技术要求和规范,按照经济实用原则作出设备采购建议,整个招标工作已经完成。为武汉华迪计算机公司和监理单位湖北信安公司编制“市民之家”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撑,为按期完成报告奠定了基础。对杭州、天津、青岛、沈阳市行政服务中心调研并完成考察报告。
4.参与完成市委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工作
为保证市委办公楼信息系统工程的顺利进行,通过调研,起草了招标文件并召开招标会确定集成商。在建设过程中参与了集成商和施工单位间的协调,根据用户需求及时对施工内容进行调整并监督落实。通过监督检查工程质量及进度,解决了工程中发生的相关问题,同时,对集成商提出的合同变更内容严格把关。经过紧张施工,市委办公楼信息系统工程按期完成,2011年5月,市委机关已返回大楼办公,高效便捷的信息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市委机关的工作效率。
5.维护好市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平台
承担了市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平台维护管理工作。当年,该资金平台企业注册用户已达1196家,月平均办理注册审核手续250次,保障了市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平台平稳运行,实现了项目的统一申报、统一受理、统一审批、统一公告,最大限度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作用。
二、不断完善市政府门户网站,为全市电子政务服务
1.认真做好市政府门户网站及相关网站内容整合和信息更新工作
对门户网站现有信息整合、梳理,清理过期信息和失效链接,已完成2011年度门户网站改版。当年,更新信息达4.3万余条,预计可顺利完成全年更新5.5万条的绩效目标。武汉英文网站已完成2011年度改版,并确保日均更新信息10条以上,全年信息更新超过5000条。加大了市公务员专网门户内容保障工作力度,在全市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努力下,专网门户全年可实现信息更新近1.6万条。加强了对武汉城市圈门户网站运行管理工作,已完成2011年度武汉城市圈门户网站改版,并安排专班负责日常信息保障工作。同时,对市公务员邮件系统进行了重建,使新邮件系统的稳定性和存储功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2.进一步做好政务专栏建设维护工作
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完成了“治庸问责,优化投资环境”专栏的建设,开通了治庸工作意见箱并负责维护;根据市委组织“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的部署,完成“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专栏的建设并负责维护;按照市治工办要求,实施“武汉市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市级专栏的改版及综合检索平台的建设,并围绕专栏建设开展了培训工作,与市有关部门协同做好专栏信息内容保障工作;按照市政府督查室要求,完成“武汉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执行情况”专栏的改版并负责维护;按照市委宣传部要求,完成“我为党代会献一策”专栏的建设并负责维护;配合市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在门户网站开设了“科普频道”和“文明创建”两个专栏并负责维护。
3.不断加强市政府门户网站安全防范工作
在高考、中考以及节假日期间,安排专人对门户网站进行人工值班监测,确保门户网站全年正常运行。及时升级防病毒软件、内核加固、网页防篡改和远程电话网络遥控等软硬件设施,不断提高门户网站安全技术防范能力。全力配合市信访局做好“市长信箱”的维护,确保“市长信箱”正常运行。
4.努力办好全市政务网站业务培训工作
为做好工程建设信息公开专栏的建设工作,按照市治工办部署,9月举办了武汉市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培训班。
三、进一步做好经济研究课题和经济监测预测工作
经济运行短期监测预测分析研究和咨询业务工作继续向深度拓展。已完成市经信委《新能源产业集群及产业链规划纲要》编制研究工作,完成了江岸区2011年申报全省现代服务业试点工作。承担了市信息产业办和市社科基金《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研究课题,该课题在年内完成。在经济监测预测工作中,承担了东湖高新区经济运行的季度分析、市发改委高技术处的季度分析、江岸区2011年现代服务业季度监测分析工作。完成武汉市信息分析系统的业务文章加载和月度数据录入工作。截至9月底已出版《经济监测预测专报》26期,《武汉资源信息》周刊39期。
另外,2011年内编撰完成《2012年武汉经济展望》及专报工作。
2012年
市信息中心在市信息产业办党组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三个中心、三个武汉”建设,努力工作,积极进取,不断推进各项工作稳步发展。
一、保障全市政务网络和应用系统的有效运行
1.实现政务外网出口提速
市政务外网不仅承载着大量部门应用系统,还负责各政府部门的因特网接入服务。通过严格机房值班制度,加强机房管理,保障了全市政务外网的有效运行。同时,在不提高网络租赁费的前提下,增加一条千兆出口光纤。完成了政务外网公共出口扩容200M的工程,政务外网总带宽已达480M,其中80M为市委专用。政务专网存储备份项目已基本完成,4台存储设备和1台服务器已安装就绪。
2.保障政务专网运行正常
市政务专网承载着大量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业务系统及市级协同办公系统,每天都有大量的公文在网络上交换。由于政务专网连接部门的增加,办公场所的调整,需要对政务专网不断扩容和调整,中心积极做好协调与服务工作,保障了市政务专网的正常运行。此外,中心还完成了为部分市直部门局域网分配省政务外网59段IP地址,为市发改委纵向网视频会议提供维护和操作服务,为市发改委纵向网ATM PWL312型和TCP/IP PWL324A型密码机更换密钥,为市发改委纵向网分级保护测评做了网络改造、资料准备、测评申请书完善等基础工作。
3.保障各类信息系统运行稳定
当年,由市信息中心负责运维的信息系统有:全市协同办公系统、市级视频会议系统、市公务员邮箱系统、“市长信箱”系统、市建设工程领域信息公开平台及诚信系统、市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平台、“治庸问责”投诉平台等。截至2012年年底,市级协同办公系统共连接全市122家党政机关;市公务员邮箱系统注册用户达到5567户;市财政资金平台2012年企业注册用户数443家,企业注册总数达1652家,2012年申报项目数为866条;市级协同办公系统实现发文262879件,收文208421件;市级视频会议系统2012年共完成各级视频会议93次,其中全国会议43次,全省会议49次,全市会议1次;“市长信箱”系统2012年受理投诉2969起。在中心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些信息系统工作稳定,运行正常。
中心还制定了《武汉市电子政务外网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报告》并报市公安局网监处。
4.积极推进市级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全市政务网络升级改造
为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同时为提高市委、市政府与各区、委办局联动交流的便利性和实效性,满足视频会议使用量不断增长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高会议质量,减少设备故障率,在市信息产业办的大力支持下,市信息中心组织编制了《武汉市市级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建设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进入项目招投标程序阶段。
随着全市社会综合管理与服务网格化系统,市级网上行政审批系统以及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等重大应用系统的逐步上线,对政务专网的升级改造已迫在眉睫。中心在充分考虑市级重大应用系统上线及调研中心城区政务网络实际运行情况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武汉市政务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武汉市电子政务网络升级方案》,其中,《武汉市电子政务网络升级方案》已通过市信息产业办组织的专家评审。
5.为市委大院智能化系统、社会综合管理与服务网格化系统建设、市委统战部、市信访局等部门信息系统提供技术支持
在市委办公厅和市信息产业办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市委大院智能化系统建设,为市委大院智能化系统的建设积极出谋划策并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按照市综治办的统一安排,参与社会综合管理与服务网格化系统的建设及督导工作。为市纪委办公大楼信息系统迁。市委统战部、市信访局、市体育局等单位提供技术支持。
6.积极参与“市民之家”信息化项目
根据武汉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落实〈‘市民之家’建设工作的专题会议纪要〉责任分解的实施方案》的要求及市信息产业办领导的指示精神,经中心办公会研究决定,成立市信息中心“市民之家”专班。中心专班围绕市行政服务中心信息系统建设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系统测试与联调过程中,中心专班给予了全力支持与配合,为“市民之家”的顺利开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配合市民之家建设,中心还组织编制了《武汉市“市民主页”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呈报市信息产业办审定。
二、积极推进政务网站及政务专栏建设
1.实现政务网站群的内容及时更新
由市信息中心负责内容更新的政务网站有:“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武汉市公务员门户网站、武汉市信息产业办公室网站、武汉城市圈网站、“中国长江”网站(武汉市及武汉经济协作区板块)等。在“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维护过程中,明确责任和分工,组织专人对门户网站信息进行定期整合、梳理,及时清理过期信息和失效链接,确保网站信息时效性。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要求,制订完善的改版工作方案,完成“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2012年度改版工作,进一步提升了网站服务功能。门户网站顺利完成2012年度市级工作目标,在2012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武汉分获省会城市政府网站第六名、副省级城市政府网站第七名。完成了市信产办网站的改版工作,完成了公务员专网门户改版工作。各网站维护人员恪尽职守,认真做好信息加载和信息校验工作,实现了相关政务网站的稳定运行,做到内容及时更新。
2.做好武汉市政府门户多语种网站及电子咨询系统建设工作
配合市外侨办实施“家在武汉”工程,为在汉外籍人士提供实用完善的网上信息服务,完成了武汉市政府门户英文网站全面改版,并于4月底正式上线运行,新版网站的网页设计和栏目布局充分考虑了外籍人士的使用习惯,在保留原网站部分实用内容基础上,新增了市外侨办发布的《外籍人士在汉工作生活指南》等最新实用信息。法语子网站目前正在进行信息内容的翻译工作,电子咨询服务系统建设已完成对全市90%以上政务网站相关内容的梳理和甄别,2012年可初步完成多语种政府网站和电子咨询服务系统的建设工作。
3.完成一批政务专栏的策划与建设
结合全市中心工作,认真完成政务专栏建设维护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部署,新建完成了“学习贯彻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寻找身边的武汉精神践行者”、“2012武汉两会”、“城管手册”、“湖北省第十次党代表大会”等专栏,并做好专栏的内容保障工作。完成了武汉市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整体迁移到湖北省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平台的工作。迁移后,全市各区、各部门专栏界面统一,数据格式统一。截至2012月底,武汉市在省平台上发布数据总量为110842条,其中项目信息37075条,信用信息73767条,在全省排名第一。完成了“武汉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执行情况”专栏的改版,并负责该专栏的维护工作。配合市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在门户网站开设“科普频道”和“文明创建”两个专栏,通过对每一个专栏的认真策划、内容的及时更新,丰富了政府门户网站的内容,对扩大政府门户网站的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4.不断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安全防范工作
在高考、中考以及节假日期间,安排专人对门户网站进行人工值班监测,加强安全防范,确保门户网站全年24小时正常运行。及时升级防病毒软件、内核加固、网页防篡改和远程电话网络遥控等软硬件设施,不断提高网站安全技术防范能力。同时,全力配合市信访局做好“市长信箱”的维护工作,确保“市长信箱”正常运行。
5.完成2011年度武汉市政府机关网站绩效评估工作
按照市信息产业办的有关工作部署,市信息中心认真做好与网站绩效评估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协调与沟通,协助开展2011年度武汉市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工作。第三方评估机构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了2011年度武汉市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顺利完成了2011年度武汉市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工作。
三、不断加强经济监测预测及咨询服务
1.保证《武汉资源信息》等刊物的正常发行
由武汉市信息中心主办的刊物有《武汉资源信息》、《经济监测预测专报》;由武汉企业联合会、武汉企业家协会主办,市信息中心协办的刊物有《雇主信息》;2012年,发行《武汉资源信息》周刊50期、《经济监测预测专报》28期(其中内部发行8期,即东湖高新区4期、高新技术产业4期)、《雇主信息》24期;编撰出版了《智慧武汉》和《2013年武汉经济展望》。2012年,《武汉资源信息》被市新闻出版局评为“武汉市优秀连续性内部出版物”,中心工作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2.积极开展经济监测预测工作
完成武汉市经济运行季度分析及全年经济预测分析、东湖高新区经济运行季度分析、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月度、季度分析、全市高技术服务业专项报告等分析研究项目。
3.进一步加强经济咨询服务能力
2012年完成《武汉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方案研究》(约85000字)、《洪山区青菱工业园产业专项规划》(约26000字)等重点课题研究;承担上海市信息中心福卡预测研究所《武汉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方案》研究的联络和调研工作。
2012年获得省市级奖项2项,其中,市发改委招标课题《武汉市“十二五”城乡居民就业与收入研究》获得武汉市政府第13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0—2011)二等奖;《武汉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方案研究》获2011—2012年度市发改委系统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3年
在市信息产业办党组的领导下,市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推进“智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以提升政务网络设施、促进信息资源整合为主线,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努力开拓进取,狠抓责任落实,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
一、2013年取得的成效
2013年,中心以政务网络、门户网站、信息咨询为核心的业务稳步推进,成效明显,为促进全市信息化建设、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全市政务网络和应用系统的建设、运维、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全市政务专网骨干网带宽由千兆升级改造为万兆,接入层带宽由百兆升级为千兆,市级党政机关协同办公系统的联网单位已达155家;完成市级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升级改造,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平台、社会组织网上审批系统运维进一步完善;市财源信息共享平台项目完成前期准备,启动建设。
二是政府门户网站建设、运维、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深入网站改版升级,新建“图文访谈”等精品栏目,全年完成信息更新达6万余条,建成市电子咨询服务系统、法文、日文政府网站以及移动政务门户,开展全市政务网站群运行监测和服务。“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在2013年全国网站绩效评估中,位列省会城市第四名,较上年提升了两位,副省级城市第六名,较上年提升了一位。
三是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信息综合咨询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智慧城市以及第三次产业革命背景下城市产业发展等重大议题,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子政务、专项咨询、中短期经济监测等领域的研究取得成果,《智慧武汉》一书荣获2013年度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优秀成果三等奖,咨询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研究领域更具前瞻性、系统性。
二、2013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全力保障市政务网络和应用系统的建设和运维
一是顺利完成政务网升级改造和运维管理保障。为满足高清视频会议、地理信息系统等政务应用对高速网络带宽的需求,中心对政务专网骨干网进行了升级,政务专网骨干网网络带宽由千兆升级为万兆,接入层带宽由百兆升级为千兆;完成市国资委局域网公网出口的改造;积极做好市政务专网新增接入单位的联网工作,2013年新增政务专网入网单位20余家,市级党政机关协同办公系统的联网接入单位已达到155家。
二是顺利完成市级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升级改造。按照市级视频会议主会场的需求,中心组织施工方制定工程方案并督促落实,主要改造完成2台高清多点控制单元、6台高清视频终端、6台高清摄像头、2块120英寸显示屏和部分设备等,市级高清视频会议系统改造完成后,已召开会议50余次,效果良好。
三是积极承担市财源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按照市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财源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武政办〔2013〕93号)要求,在信息产业办具体指导和协调下,积极谋划参与市财源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组织编制《平台建设方案》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专家评审,申报完成立项,公开进行招标。以该平台为切入点,加快推进全市政务云(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全市信息资源整合和利用步伐。
四是稳定维护市级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平台。按照市财政局的要求,中心负责对该资金管理平台的注册企业进行审核,并根据实际对该资金管理平台进行升级,为企业提供了更完善的信息录入界面,形成企业电子数据库,简化企业项目申报步骤,为资金管理部门新增局级账号,扩展管理功能。市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平台现已注册2006家企业,2013年新注册351家,还配合完成了市发改委、经信委、知识产权局、信产办管理的六类11种专项资金的申报工作。
(二)持续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及运维管理
一是以网站改版升级为抓手加强网站日常维护。根据国家和省2013年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工作要求,中心组织专班开展调研,对网站栏目和功能作全面检查,拟定改版方案,充实和完善栏目内容,全面完成改版任务。切实做好网站日常维护管理,全年更新信息和图片6万余条,超额完成市绩效考核的挑战目标值。通过整合“市长信箱”、部门领导信箱和网上咨询投诉等互动栏目及相关部门政务微博,建立全市电子咨询服务系统,为公众提供一站式的网上咨询服务。丰富网站互动功能,创建了图文访谈特色专栏,制订访谈实施方案,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开展与市民密切相关的主题图文直播3期。
二是创新推进武汉多语种政府网站、移动政务门户建设。根据《市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有关重要工作责任分解》要求,2013年中心完成了法文和日文政府网站建设,网站现已建成并正常运行,其为外籍人士在汉工作、生活、商旅提供了全面,及时的信息资源综合服务。完成“中国武汉”移动政务门户建设任务,集成了武汉要闻、便民服务、在线办事和互动等功能,方便市民通过移动终端使用政务应用。
三是建立健全政务网站群运行监测和服务机制。为增强门户网站的内容和信息保障,加强对全市政务网群的管理和服务,按照信息产业办要求,组织开展全市政务网站群运行情况在线监测,拟定开网率、信息更新、伪链接、域名状态、信息转载等监测指标,开发建立“武汉政务网站群监测预警平台”,从8月开始连续对全市范围内112家部门外网网站进行远程在线监测,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发布月度监测报告4期,为全市党政机关网站群运行情况的科学评估提供了量化依据。
四是认真做好政府门户网站安全防范。面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程度和形势,持续加强网站安全检查,在高考、中考及节假日,安排对门户网站进行人工监测,加强防范。及时升级防病毒软件、内核加固、网页防篡改和远程电话网络遥控等软硬件设施,不断提高网站安全防范能力,做好网站运行日志和内容备份。
(三)深度开展“智慧城市”研究,专项咨询,监测预测等咨询工作
一是围绕信息产业和信息化专项咨询扎实开展工作。研究编制完成《智慧武汉》成果,并公开出版发行,《智慧武汉》一书荣获2013年度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优秀成果三等奖;完成《武汉软件》两期的编撰工作;完成《武汉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武汉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两个规划的中期评估报告;完成市政务专网、市化工新区网站改版升级及市发改委投资协会网站实施方案的制订工作;完成了《智慧武汉建设关键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项目方案和政务专网改版方案申报、市委组织部黄鹤英才网改版及方案申报。
二是认真做好市专项经济咨询业务。完成市经信委《武汉市工业倍增发展区(6+3)产业规划》、市发改委《武汉市工业倍增发展指导意见》以及《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等咨询项目的研究报告撰写工作;参与市委政研室《关于武汉经济增长中短期趋势研究》和《未来5~10年武汉市新兴产业发展分析与思路》的研究工作;完成市发改委投资协会《投资武汉》第5期“工业倍增专刊”的撰稿和编辑工作。
三是继续做好全市中短期经济分析监测。定期完成全市经济运行季度、半年和全年经济预测分析,完成2013年《经济监测预测专报》24期(其中:内部发行8期,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季度运行分析、东湖高新区季度经济运行分析各4期);完成《2014年武汉经济展望》经济蓝皮书的策划、组稿、编撰工作;全年完成《武汉资源信息》周刊50期和武汉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雇主信息24期编辑发行工作。
(黄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