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发展自我意识(1)
-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
- 郝长虹
- 4851字
- 2016-10-11 17:03:10
人不仅能认识客观世界,而且能认识主观世界即自己的内心世界。心理学上称为元认知,也称为自我意识。
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同周围的各种事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为了使个人与周围世界保持平衡,使周围世界服务于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必须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和发现,这就形成了人对外部世界的一些看法。同时,为了使自己能适应这个社会发展的要求,能在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每个人又不得不对自己本身进行反思,以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能力,能在社会中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样就形成了人对自身的意识,即自我意识。
那自我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怎样克服不良的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本章将就这些问题予以探讨。
一、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它是人对自身以及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它同时又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从自我意识内容上来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生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意识,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所处角色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作用和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性格、智力、态度、信念、理想和行为等的意识,如“我的性格是内向型的”,“我的信念很坚定”。个人对自己生理的、社会的、心理的种种意识,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每一个人都有对他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于是自我意识就有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
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现实的自我、投射的自我、理想的自我。现实的自我也称现实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目前实际状况的看法。投射的自我也称镜中自我,是个人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想象他人心目中自己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如“大家都说我长得很漂亮”就是投射自我的表现。现实自我即个人对自己现实的观感,不一定与镜中自我的观感完全相同,两者之间可能有距离。当这个距离加大时,便会感到自己不为别人所了解。理想的自我也称理想我,是指个人想要达到的完善的形象,如“我想成为一名律师”、“我想做一名诚实的人”等。理想我虽非现实,但它对个人的认识、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很大,是个人行为的动力和参照系统。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及其作用
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它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心理成分构成,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1.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部分,它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认知和评价,即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自己做出的某种判断。
自我认知主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比如有人观察自己的形体,认为自己属于“健壮型”;分析自己的为人处世,认为自己是热情友善的;用批评的眼光审视自己时,觉得自己脾气暴躁、容易冲动等。可见,自我认知涉及个人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等活动。
在客观的自我认知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活动、行为表现及个人在社会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协调,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如果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把自己看得低人一等、没有价值,那么,他就会产生自卑感,做事缺乏信心,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其结果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难以保证质量。相反,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孤芳自赏,自以为是,其结果是往往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或难以与人合作,或被他人拒绝、被群体所孤立。可见,自我认知为个人提供了行为的参照系统、动力系统,因而对个人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通过认识和评价而表现出来的情绪上的感受,包括自信、自尊、自爱、责任感、义务感、优越感、羞怯、自卑等。在人的生活体验中,不仅有肯定的情绪体验,也有否定的情绪体验。
自我体验的产生是环境与个人内部的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由外在环境的变化引起的。而这种由外在环境能引起的一定的情绪状态,又是与情绪经验的积累与概括相联系的。如个人的动机活动受到环境的阻碍或干扰但又无法克制时,情绪就容易激动,其程度可能随着受到挫折的强弱、范围,过去受挫折次数和可能受到的压力度而有不同。自我体验对成长着的个体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很多从体验中获得的情感会比理性认识起到的作用更大。自我体验的好坏影响个体自我调控的方向和力度。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行为的主动掌握。自我控制表现在意志方面,就是对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调节。
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人,在自我控制方面就会表现出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信、自律。一个意志薄弱的人往往缺乏主见,易受暗示,不能自制,情绪不稳,缺乏竞争意识,难守原则,不负责任,不尽义务;在人际关系中有更多的防卫心理。
自我控制让个体的行为得到方向上的调整,既有生理意义、心理意义,同时又具有社会意义。不言而喻,一个没有或丧失自控能力的人对个体来说,是缺憾,对社会来说,则是灾难。
综上所述,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通过自我认识,可以明确“我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自我体验,可以解决“我这个人怎样”,“我是否接受自己”;通过自我控制,可以最终解决“我应当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三)良好自我意识的标准
衡量一个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否良好虽然很难,但可以从如下方面加以判断:
(1)个体自我意识的三种心理成分能够协调一致。
(2)个体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同时具有适应外部世界的能力。
(3)个体能主动发展自我,以期达到理想自我。
(4)个体的自我意识具有社会性,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
二、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大学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一般会经历一个分化——冲突——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我们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步成熟的过程。
(一)自我意识的分化
儿童的自我意识是一个尚未分化的整体,其意识内容主要停留在对外部行为和自己与周围关系的外部特征上。进入青年期,个体在儿童、少年时期统一不可分割的自我意识一分为二:一是理想自我,二是现实自我。自我意识的明显分化,使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那些从来没有被注意到的“我”的许多方面和细节。在这一时期,我们的自我沉思、自我分析、自我反省的时候明显增多;对自我新的认识、体验和控制而带来的种种激动、焦虑、喜悦和不安也显著增加;为自己应该怎样做、能怎样做等开始认真思考,不像中学生那样随心所欲。此时,如果个体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能保持大致的平衡,即个体的真正能力、性格、欲望能如实地表现出来,个体便能以其本来面目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用掩饰,不怕暴露,从而有利于促进个体健康发展。但是,个体常常会出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失衡的情况,现实自我占优势者,往往表现出较强的自我陶醉感,特别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期望事事处处得到他人的赞赏。喜欢掩饰自己的缺点,喜欢炫耀自己的长处,以换取他人的赞赏。理想自我占优势者,总认为自己事事处处不如人,因而自卑感较强,会因为自己某方面的欠缺,如口才不好,身材不高、相貌一般、家境贫寒、能力不强而苦恼,甚至放弃应有的努力,形成自我怜悯或伤感的心理状态。
自我意识的分化为我们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合理地调节自身的言行奠定了基础。这是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自我意识的冲突
自我意识的分化,一方面,使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曾注意的“我”的许多方面和细节,发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处于发展阶段,自我形象不能很快确立,自我概念不能明确地形成,因而自我意识的冲突加剧,导致我们内心痛苦和不安的产生。
现阶段,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这是大学阶段个体自我意识矛盾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抱负水平较高,成就欲望较强,但由于自身生活范围相对狭窄,社会交往比较单一,社会阅历比较缺乏,自我认识的参照点较少,因此,不能很好地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从而使“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产生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在给我们带来苦恼和不满的同时,也会激发我们奋发进取的积极性,但如果这种矛盾与冲突过于强烈,不能及时加以调适,则会导致自我意识的分裂,从而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是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上大学后,我们的独立意识迅速发展,希望能在经济、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独立,希望摆脱成人的管束,自主地处理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但在心理上又依赖成人,无法真正做到人格上的独立,这种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矛盾将会困扰我们。
三是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我们迫切需要友谊,渴望理解,寻求归属和爱。有强烈的交往需要,希望能向知心朋友倾吐对人生和生活的看法,盼望能有人分担痛苦,分享欢乐。但同时又存在着自我闭锁的倾向,往往不愿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而把自己的心灵深藏起来,在公开场合很少发表个人的真实意见。在与他人交往时存有较强的戒备心理,总是有意无意地保持一定距离,正是这种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矛盾冲突,使得我们有时备受“孤独”的煎熬。
四是自信心与自卑感的冲突。刚刚考上大学时,我们受到老师、家长、亲朋好友的赞赏、同辈人的羡慕,故而优越感和自尊心都很强,对自己的能力、才华和未来都充满了自信。然而进入大学后,群英荟萃,发现“山外有山”,尤其是当学习、文体、社交等方面显露出某些不足时,就会陷入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不良情绪中,于是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内心深处,自信心和自卑感常常处于冲突状态。
五是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的冲突。我们有较强的上进心,希望通过努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但在追求上进遭遇挫折时,常常出现情绪波动。有时虽然退缩但又不甘放弃,导致内心极为矛盾,困惑、烦躁,不安、焦虑由此而生。
(三)自我意识的统一
由自我意识的分化带来的种种矛盾冲突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也是走向成熟的集中表现。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一方面会使我们感到焦虑苦恼、痛苦不安,另一方面也会促使我们设法解决矛盾,来实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统一。
由于个人的社会背景、生活经验、智力水平、追求目标等方面的差异,自我意识的统一途径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统一途径有3种:一是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逐渐接近理想自我;二是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并改善现实自我,使两者互相趋近;三是放弃理想自我而迁就现实自我。按照心理学健康标准,无论哪种途径达到自我意识的统一,只要统一后的自我意识是完整的、协调的,这种统一就是积极和健康的统一,这种统一就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利于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总之,青年中期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矛盾突出的时期,也是其趋向统一和转化的关键时期。过了青年中期,自我意识就逐渐趋于稳定,变化发展就没有原来那样急剧了。三年级以后的大学生就显得沉着稳定了。我们认识了自身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就能促使自我意识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改变不良的自我意识
个体的自我意识是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作用下,通过自我的主观反映形成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是个体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身处于心理迅速成熟、又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自我意识还在不断发展中,多元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冲击,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容易使我们的自我意识发展出现偏差,易产生的问题主要有:
(一)自卑
自卑是个体由于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所形成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或认为自己其貌不扬,担心被人歧视;或认为自己天资愚钝,将来不能成器,对未来缺乏自信;或认为自己出身贫寒,担心被人看不起等。与自卑心理相伴随的现象有害羞、不安、忧伤、失望、自怨、自馁、自弃等。
形成自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只要正确地分析出其原因,然后采用相应的心理调适办法,自卑心理是可以逐步消除的。特别是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自身认识水平的提高,特定原因产生的自卑可能会自然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