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勇敢面对挫折(1)

挫折广泛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之中,贯穿于人的一生,遍布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挫折的心理行为反应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挫折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挫折对人的影响与其说取决于挫折本身,还不如说取决于对挫折的评价和态度。正确把握挫折的实质,是有效应对挫折的重要前提。

一、挫折概述

(一)什么是挫折

心理学意义上的挫折,是指个体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或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情绪反应。

挫折的形成具备一定的条件,有需要、动机、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实际行为,有挫折情境和主体对挫折的知觉与体验等,否则就不构成挫折。

(二)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

为了使自己的情绪恢复平衡,减轻或解除由于受挫而带来的精神上的焦虑、痛苦、烦恼和不安,使自尊心免遭伤害,人们会不自觉地采取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策略,对自己与现实的关系做出某些改变,使自己比较容易接受挫折,缓解或处理当前的矛盾与冲突。这种在人的内部心理活动中所具备的有意无意地摆脱挫折造成的心理压力、减轻精神痛苦、恢复正常情绪、平衡心理的种种自我保护方式,称为挫折防御机制。每一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防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成分。可见,挫折防御机制及其作用形式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

1.潜抑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防御机制。是指个体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观念、欲望、冲动、情感或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使自己意识不到,不去回忆,主动遗忘,而使内心保持“纯洁”、“安宁”,虽不能随意回忆,但可通过其他心理机制的作用以伪装的形式出现。如对痛苦体验或创伤性事件的选择性遗忘就是潜抑的表现。潜抑原来是希望忘记可怕的刺激,结果因潜意识的冲动却引起许多回忆的相关刺激。所以这种机制应适度,否则对身心危害较大。如某学生因一时糊涂,偷拿同学的钱物,事后羞愧难当,又没勇气承认,拼命想把这件事忘掉。但以后每遇到同学丢东西,就怕被怀疑,以至发展到怕见同学,这种失常行为的根源就是过分潜抑的结果。

2.否定

是指一种拒不承认现实的某些方面,把引起精神痛苦的事实予以否定,借以减轻焦虑和痛苦的心理防御机制。例如,小孩打破东西闯了祸,往往用手把眼睛蒙起来;一个女孩心爱的人已死亡,可仍相信或认定他还活着或即将回来,甚至还为他做些什么;一个癌症病人否认自己患了严重的迫近死亡的疾病,尽管他也可能就是一位通晓该疾病的知名度很高的医生。否定过程可使一个人逐渐地接受现实而不致一下子承受不了坏消息或痛苦,因此,这的确是一种保护性的正常防御,这种防御只有在干扰了正常行为时才能算是病态的。可现实生活中的既成事实,我们是无法否认的,掩耳盗铃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但是,我们可以否认某个不幸事件的重要性,以此来减轻痛苦。

3.退化

当人们感到严重受挫时,放弃已经习得的成人方式不用,而使用困难较少、阻力较弱、较安全的儿童时期的幼稚方式去应对事件,这类现象称为退化。退化表现为无意中恢复儿童期对别人的依赖,表现出与年龄、身份不相符合的幼稚行为,心理状态像是退回到儿童期水平,而不是积极去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如考试不及格就到老师面前哭哭啼啼,苦苦哀求,或者不吃饭,与自己赌气。

4.幻想

指个体遇到现实困难时,因为无力根据实际情况处理这些问题,就利用幻想的方法,任意想象应如何处理心理上的困难,以达到内心的满足。这是一种对待挫折的非现实的方法。幻想对挫折引发的情绪可以起到缓冲作用,但不能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如果完全依赖幻想来应对实际问题,就属不正常的表现了。

5.转移

转移是指个体在遇到挫折后,因某种原因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时,将目标转移到其他较安全或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或替代的象征物上去,以减轻精神负担取得心理安宁。如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满腔愤怒,难以回敬,转而踢倒身边的板凳,把对妈妈的怒气转移到身边的物体上;一个售货员或服务员因家中一大堆烦恼问题既无法解决又不能向孩子或老人发泄,就迁怒于顾客,表现出不好的服务态度;一个学生受了老师的批评或家长的指责后,把怒气发泄到同学身上,对同学发火、扔东西。这时虽然客体变了,但其冲动的性质及其目的仍然未改变。据报道,发达国家的许多大公司专门设有所谓的“发泄室”,里面装有经理、老板、工头的模拟橡皮人,供职工殴打以发泄对上司的不满,从而缓解职工内心的紧张与愤怒,使其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参加工作。一定的情感发泄,对自身神经的暂时松弛、对身心的健康是有益的。但必须掌握一定的度,不应伤害他人,不能违背社会道德标准,不能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6.合理化

又称文饰作用,指个体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用一种似乎有理的解释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减轻心理痛苦。“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即属于此。虽然这种理由常常是不正确的,在第三者看来是不客观或不合逻辑的,但本人却强用这些理由去说服自己,即用一种能为自己所接受的理由来替代真实的理由,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如对儿童的躯体虐待可说成是“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伐不成材”、“打是疼骂是爱”;考试不及格,则说考题太难,超出要求;学习成绩差则认为“学的书本知识将来无用”;求爱不成,则说对方本来就没有什么值得去爱。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两种表现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的心理防御。

7.投射

指个体在遭受挫折后,为了保持自尊,减轻焦虑和痛苦,常把自己的过失归咎于他人,或者将自己内心那些不能为社会规范所接受的感觉、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外部世界去。如,有些人自己有某种不良欲望,坚信别人也有这些念头,以此保持心境安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属于此。又如,一位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认为,自己本来很喜欢班里的同学,但同学恨自己,所以我才无法喜欢他们。该例中的同学通过态度的投射,以此来掩盖自己的孤立。如学生在考试失败后,不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只说教师教得不好,或出题太难,评分不公正。长此以往,不能面对自己的缺陷,养成习惯,就会妨碍其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个体受挫后应避免一味地掩饰自己。

8.摄入

又称内向投射,与投射相反。指广泛地、毫无选择地吸收外界的事物,而将它们变为自己内在的东西。如常言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于摄入作用,有时候人们爱和恨的对象被象征性地变成了自我的组成部分。如,当人们失去他们所喜爱的人时,常会模仿他们所失去人的特点,使这些人的举动或喜好在自己身上出现,以慰藉内心因丧失所爱而产生的痛苦。相反,对外界社会和他人的不满内向投射到个体后,在极端情况下会变成对自己的恨,导致抑郁或自杀行为。

9.反向

指个体表现出与自己的欲望、动机、观念等截然相反的态度和行为,以减少焦虑,维护安宁。由于人的许多原始的行为、欲望,是自己和社会规范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常被压抑而潜伏到潜意识中去,不为自己所察觉,但它们仍有极大的潜压能量,伺机而动,人们害怕它们突然冒出来,不得不加以特别防范。“此地无银三百两”是反向作用的心理表现。如有很强烈的吮手动机的小孩,见到妈妈马上把双手背在身后,并且大叫“妈妈,我没有吮手”;有的人对伺机报复的对象内心憎恨,而表面却非常温和,过分热情;有的人明明内心自卑感很重,觉得事事不如别人,但却总表现出自高自大,傲慢不羁。可见,如果人的某些行为表现较为过分,表明他潜意识中可能有刚好相反的欲望。

10.替代

也称补偿性机制,个体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受到挫折,或由于自身的某种缺陷而达不到既定目标时,以其他可能达到成功的活动或自己的特长来代替,通过新的满足来弥补原有欲望得不到满足所带来的痛苦。如盲人的触觉、听觉敏锐;有些残疾者可通过惊人的努力而变成世界著名的运动员:长相平凡者通过刻苦学习取得好成绩从而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好评;学习成绩平平者,但体育成绩突出,或有其他特长,而使自己能够得到满足。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渴望表现自己,渴望被他人所认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目的,当认识到自己在某方面不足或欠缺时,则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用另外一件自己能办到的事来补偿自己不能办到的事,以此来满足自尊心,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受挫后,个体应以新的目标或活动取代原来的目标或活动,进而获得心理的平衡,这是一个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过程,但是过度的补偿则可能导致心理变态。

11.仿同

指个体无意识中取他人之长归为己有,把一个他所钦佩或崇拜的人的特点当做是自己的特点,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去表达,用以掩护自己的短处,借以排解焦虑与适应挫折的一种防御手段。仿同有两种,一种是近似模仿。如在不知不觉中,男孩模仿父亲,女孩模仿母亲;儿童做作业遇到困难时,常说“我要学习解放军叔叔”,从而有力量和信心把作业坚持下去,直到成功;高官显贵的子女常以父辈之尊为己尊,自抬身价。另一种是利用别人的长处,满足自己的愿望、欲望。如一个不漂亮的女孩子喜欢和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做朋友,她可以为别人夸奖她的女友而感到自豪。

12.隔离

个体有意切断意识与不愉快事情的直接联系,把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以免引起精神的不愉快。最常被隔离的,乃是整个事情中与事实相关的感觉部分。如老人常不说死而说“归天”、“长眠”等。在心理治疗中,医生注意观察病人在被隔离时的表现,可帮助找到病人的重大心理问题。因为病人在潜意识中所要掩饰的,正是心理治疗可能针对的问题。

13.抵消

指一个人以象征性的动作、语言和行为,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以弥补内心的愧疚与不安。如说了不吉利的话就吐口水或用说句吉利话来抵消晦气或不吉祥的感觉。我国有过阴历年时不要打破东西的习俗,万一打破了,就赶快说句“岁岁平安”。还有,如掉了某样东西时安慰自己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14.幽默

这是一种积极的精神防御机制,是较高级的适应方法之一。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时,常用幽默来化解困境,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并不以个人的不适或不快而影响别人情感的公开显露。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不幸有位脾气暴躁的夫人。有一次,他与学生谈论学术问题时,夫人突然叫骂起来,随后他夫人提了水桶过来,往他身上一浇,弄得他全身都湿透了,在场的人都很尴尬。苏格拉底只是一笑,说“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下雨”。本来很难堪的局面,经此幽默,也就自然化解了。

15.升华

升华是一种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指个体将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导向人们所接受、为社会所赞许的活动上面来,即把痛苦化为一种具有建设性的动力,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把情感和精力投入到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活动之中,在重大挫折面前重塑自己的人生价值。从文艺家的一些著名创作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均可见到升华机制的作用。人原有的行为或欲望,如果直接表现出来,可能会受到处罚或产生不良后果,从而不能直接表现出来。如果能将这些行为或欲望导向比较崇高的方向,使其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有利于本人和社会,这便是升华。例如,一位具有强烈嫉妒心的人,理智又不允许他表现出嫉妒别人的成就,于是他发奋学习,成绩超过别人。这对于他本人和社会均有积极意义,这种行为,就是升华。再如大学生失恋后把失恋的痛苦转化为发奋学习的动力,也是成功的升华。

(三)挫折的作用

1.挫折的消极作用

(1)降低学习效率。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学习效率除受个体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制约之外,还与学习者的情绪状态、自信心等因素密切相关。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大学生在遇到失恋、考试失败、父母离婚等挫折后,学习效率明显下降。

(2)影响思维能力与生活能力。人受挫后,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行为偏差。如果持续遭受挫折,则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混乱。这样不但会大大降低大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而且会使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