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优化情绪管理(2)
-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
- 郝长虹
- 4899字
- 2016-10-11 17:03:10
情绪还能起到信息传递的功能。例如,情人之间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可互表爱意;知己之间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就能使对方心领神会;考场中,监考教师威严的目光,就足以使那些想投机取巧的人望而却步。情绪还可以相互的影响和传播。当一个人兴高采烈时,他就会将这种情绪感染周围的人;而当一个人沮丧、愤怒时,也会使这种情绪在周围传播开来,并且还会将这些负性情绪迁移到他人身上。
(五)情绪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情绪和健康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情绪的骤然变化,如喜形于色、惊恐万状、焦躁不安、怒发冲冠等,都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果使一个健康的人处于舒适状态,并用语言暗示使之精神愉快,那么此人的动脉血压就可下降20毫米汞柱左右,脉搏跳动每分钟也可减少8次;而精神焦虑则会导致血压上升、脉搏跳动加快、胆固醇升高,即使咀嚼食物,也分泌不出唾液。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取代引起神经和精神紧张的不良情绪和情感,可以减少和消除对肌体的不良刺激。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可以直接作用于脑垂体,保持内分泌功能的适度平衡,从而使全身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更加协调、健全。
凡是乐观、开朗、心情舒畅的人,各种内脏功能正常运转,对外来不良因素的抵抗力也会增强。只有在这种平静的情绪状态下,人才能持续从事智力活动。忧郁、焦急不安和烦恼的人,内脏器官功能活动会受到阻碍,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就可能引起身心疾病。古人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临床医学也发现,急躁易怒、孤僻、爱生闷气的人易患高血压病;沉默忧郁、多愁善感的人,容易生肺病。情绪的激烈变化,常常是许多疾病加剧和恶化的先兆。这是因为神经系统的正常机能是有机体健康的重要保证,一旦情绪剧烈变化,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特别是大脑皮层细胞遭到破坏,必然会使机体的正常功能发生紊乱,从而导致疾病。不良情绪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有很大危害,主要有两种:即过度的情绪反应和持久的消极情绪。过度的情绪反应包括:因为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而情绪反应过于强烈,如狂喜、暴怒、悲痛欲绝等;为一点小事而有过分的情绪反应,怒不可遏或激动不已;情绪反应过于迟钝、无动于衷、冷漠无情等。持久性的消极情绪是指在引起忧、悲、恐、怒等消极情绪的因素消失以后,还会很长时间沉溺在消极状态中不能自拔。例如学习自卑者在学习中时常表现出自己的智力或能力不如别人,不敢主动学习和探索,不敢提问和坚持自己的见解,更不敢与老师谈论或与人争论,遇到挫折困难往往退缩,且学习成绩不好,尤其是创造能力较差。大学生要在学习上获得大的成就,必须克服这种自卑和退缩心理,摆脱持久性的消极情绪,正确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心理发展,促进其潜能开发,提高其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往往使大学生乐于行动,有兴趣学习和活动,有积极地与人交往的愿望;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有助于开阔思路;良好的情绪和情感能使大学生注意力集中,富有创造性。特别是当大学生处于愉快、乐观的情绪和情感状态时,更容易感受到天地万物是那么美好,更加对生活充满信心。
(六)良好情绪的评价标准
情绪是心理素质展示的窗口,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心理素质的状况。情绪是否良好有如下三个基本标志。
1.情绪的目的性明确、表达方式恰当
情绪良好的人能通过语言、仪表和行为准确表达情绪,能够采用被自己和社会所接受的方式去表达或宣泄,不涉及与产生消极情绪无关的人和事。
2.情绪反应适时、适度
情绪良好的人的情绪反应,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情绪反应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应与引起该情绪的情境等原因相符合。
3.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
我们并不否认消极情绪存在的合理性和它的意义,但情绪良好者必须是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
根据以上标准,一个情绪良好的大学生应该具有如下特点:
(1)开朗、豁达,遇事不斤斤计较。
(2)及时、准确、适当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
(3)情绪正常、稳定,能承受欢乐与痛苦的考验。
(4)充满爱心和同情心,乐于助人。
(5)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人际关系良好。
(6)对前途充满信心,富有朝气,勇于进取,坚韧不拔。
(7)善于寻找快乐,创造快乐。
(8)能面对现实、承认现实和接受现实,善于把个人需要与社会的需求协调起来。
情绪的状况,除可以通过上面的标志和特点进行自我定性、评定外,还可以通过情绪量表以及一些人格量表(如EPO、16PF、MMPI)等进行定量的测量。近些年出现的一些仪器,如生物反馈仪、皮肤电反射仪等,亦是测定和调整情绪的重要手段。
(七)关于情商
情商(EQ)是近年来被大学生和社会所关注的热门话题.似乎情商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其实,情商并非是一个很科学的概念,而是人们与智商相比较而杜撰出的一个词汇。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即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简称为EI(情智)。到了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梅耶和沙洛维首先开展了对情绪智力的研究。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种社会智力,包括认识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识别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并且运用情绪信息引导个人的思维能力等。1995年,丹尼尔·戈尔曼的《情感智力》一书的出版,将情智分为认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激励自我的情绪、认识他人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等五个方面。
现在所说的情商是指智力因素以外(认知能力方面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的非智力因素(除智力之外的综合个性品质),其中情绪在整个非智力因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学生的优势并非智商高。不少人都会认为,那些学习成绩很出色的人,肯定要比一般人聪明,他们的智商肯定都是出类拔萃的。但是,某高校对成绩优秀学生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却否定了这种认识。他们通过心理测试的数据分析发现,学习最优秀的大学生和成绩一般的大学生相比较,在智力水平上,并非有显著的差别,他们的智力水平,多数只属于中等偏上,还有部分学习成绩优秀学生的智商水平属于中等偏下;但是,他们却发现在这些优秀学生的另一个方面,即这些学生在心态上,也就是情绪的稳定性方面,要比一般的学生强很多。
二、调适不良情绪
大学生常见的不良情绪主要有:自卑、焦虑、抑郁、恐惧、发怒和嫉妒等。
(一)自卑
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
产生自卑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
就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实。中学时期,大家是学习尖子,老师宠爱,家长疼爱,同学羡慕,因而自我感觉良好。进入大学后,人才济济,大家一切从零开始。这种地位的变化和心理落差易产生自我评价偏差,从而造成自卑心理。
(2)缺乏某些个人专长。大学生活丰富多彩,那些在各方面表现突出,如文娱、体育、写作、演讲等方面有专长的同学,往往受到别人的羡慕,而在这些方面没有特长而学习成绩平平的同学,就会产生一种不如别人的自卑感,觉得自己平庸无能。
(3)失恋或单相思。失恋或单相思,往往在精神上要承受痛苦。很多同学在失恋后,将恋爱失败的原因归于自身条件,如身高、相貌或其他方面的能力“配不上人家”,因而产生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
(4)性格、智力等方面的缺陷。有人性格外向、活泼、开朗,别人则性格内向、不善于言词、交际能力较差,难以适应新的环境,进而羡慕那些性格外向的同学,产生厌恶自己的自卑感。如一位学生曾说:“我在和同学们聊天时,他们的知识很丰富,天南地北,无所不知,而我什么都不懂,我很笨,我觉得自己不如他们而感到自卑。”另外,在校大学生的智力并非一样,有些智力水平高者,花在学习方面的时间少而成绩优秀,但有些则用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而成绩却平平,甚至不及格。这类同学因羡慕他人聪明而厌恶自己,极易产生自卑心理。
(5)不恰当的自我评价。自卑也可能是不合理的自我评价造成的。美国心理学家埃里斯的ABC理论认为:一些负性的情绪体验(如自卑、抑郁、焦虑等)都是个体对事物的某些不合理的期望造成的,现实很难满足这些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当现实与它们发生矛盾时,个体便会产生消极的、不合理的自我评价,或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
就客观因素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校、专业不如意。高校有普通和重点之分,专业也有“冷门”和“热门”之分,这样,普通高校的大学生面对重点大学的学生,“冷门”专业的学生面对“热门”专业的学生,会有一种自叹不如的自卑感。另外,高考时许多考生并未按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或是被调剂录取,这部分学生进到学校后会产生一种失落感,由此也很可能产生自卑感。
(2)个人先天条件。比如残疾、身高、长相、体型、肤色等都可能是造成自卑的心理因素。这种自卑给大学生带来的精神压力在高校中比较常见。
(3)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有一位同学说:“当我跟中学的老师、同学在一起时,我感到非常开心、得意,而当我回到海市蜃楼般的大学校园,面对风格迥异的老师和同学时,会感到浑身不自在,有一种与周围环境不相称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由于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所导致的不适应而引起的自卑感。
(4)家庭方面。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的家庭有权有势,有的家庭无权无势;有的家庭经济拮据,有的家庭特别富有,等等。有些虚荣心极强的大学生由于自己的家庭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望而感到自卑;有些大学生因父母离异或父母感情不好,面对其他家庭幸福的同学而感到自卑。
要克服自卑感,首先要分析产生自卑的原因和内在心理过程,形成对这些原因的合理认识,其次要进行合理、积极的自我评价。
(二)焦虑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它包含紧张、不安、惧怕、烦躁、压抑等情绪体验。事情的不确定性是产生焦虑的根源。
常见的焦虑有自我形象焦虑、学习焦虑与情感焦虑。自我形象焦虑是担心自己不够漂亮、没有吸引力,体貌过胖或矮小等,也有的是因为粉刺、雀斑等影响自我形象而引起焦虑。这类焦虑主要与自我认知有关,需要通过调整自我认知重新接纳自我,建立新的自我形象。与学习有关的焦虑有学习焦虑、考试焦虑,在情绪反映中最为强烈,需要引起重视。情感焦虑多数由于恋爱受挫而引发的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具备爱人与被爱的能力,因而过度担心引起焦虑。
常见的引起大学生焦虑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适应困难。这是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情况。由于生活环境的转变,造成对新环境难以很快适应,因而引起各种焦虑反应。例如,有位同学入大学以前生活上的事都由父母包办,衣食住行都有人给自己安排,现在这一切都要自己来做,却不知如何去做。学习本已紧张,还要想着怎么去处理这些事,因此感到焦虑不安。
(2)学习适应问题。不少同学习惯了高中时那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上大学后对大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很快适应。由于教师课上讲的内容不多,自己自学的时间较多,显得无所适从。或者由于学习方法不得要领,学习成绩下降,因此,一些同学对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前途感到忧虑不安,极个别的同学担心自己会完不成学业,陷入焦虑状态之中。一些对获得好成绩有强烈愿望的同学,容易产生较高的考试焦虑。
(3)身体健康状况。大学生因学习比较紧张,脑力劳动任务比较繁重,存在着一些可能使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如失眠、疲倦等。当这些因素作用于那些过分关注自己健康状况的同学时,便有可能导致焦虑的产生。
以上所述焦虑大多是正常的焦虑,而非病理性的。有些比较轻微的焦虑往往会时过境迁,自动消失。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作用,它能使大家有完成任务的紧迫感,从而在各种活动和学业上表现出色,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适当或过分的焦虑,使人心情过度紧张,情绪不稳定,不能正确地推理判断,记忆力减退,以致影响考试成绩和人际关系。有比较严重和持久的焦虑表现的同学应及时寻求医生或心理咨询者的帮助。
克服焦虑情绪的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
(1)科学地认知。认知评价能力对个体的焦虑程度影响很大。拿考试焦虑来说,一个人如果对某次考试非常重视,那么他就会十分在意,焦虑程度就会加重。因此,对事物的认识科学与否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