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优化情绪管理(1)
-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
- 郝长虹
- 4937字
- 2016-10-11 17:03:10
一、情绪概述
情绪是指人们对环境中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或体验,它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
情绪是一种对人生成功具有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它有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之分。正面情绪有温情、感恩、好奇、振奋、热情、自信、快乐等;负面情绪有嫉妒、愤怒、抑郁、紧张、狂躁、怀疑、自卑、内疚等。正面情绪对人生的成功发挥着积极作用,负面情绪对人生的成功起着消极作用。
情绪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既是在有机体的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又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情绪通常是在有机体的天然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例如,由于饮食的需求而引起满意或不满意的情绪,由于危险情景引起的恐惧,和搏斗相联系的愤怒等。因此,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但是,人的情绪在本质上与动物的情绪有所不同,即使人类最简单的情绪,在它产生和起作用的时候,都受人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和文化教养的影响和制约。由于这个原因,人在满足基本需要的生活活动中,那些直接或间接与人的这些需要相联系的事物,在人的反映中都带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色彩。例如难闻的气味能引起厌恶的情绪,素雅整洁的房间使人产生恬静舒适的心情。
情感是心理学中的另外一个概念,西方心理学将情绪与情感统称为感情。情感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与情绪相比,它是较高级的心理体验,与人的基本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具有较稳定持久、内隐含蓄的特点。这种由社会需要引起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则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情感发生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从表现形式看,情绪是感情反映的过程,表现一般不稳定,情感是感情的内容,较稳定、深刻,不受情境的影响,并能控制情绪。两者的联系在于: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要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感对情绪又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一个人的积极情感可能抑制暂时的不愉快的情绪。
(一)情绪的表现
人的情绪产生时,往往伴随着生理反应、内心反应、行为反应。
1.情绪有其生理反应
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人的心律、血压、呼吸乃至人的内分泌、消化系统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人在焦虑状态下,会感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人在恐惧状态下,则会出现身体战栗、眼睛瞳孔放大;而在愤怒状态下,则会出现汗腺的分泌、面红耳赤等生理特征。这些变化都是受人的自主神经支配的,不是人的意识所能控制的。即使试图控制,也不会有效果。
2.情绪是一种内心感受
人的不同情绪生理状态必然会反映在人的知觉上,反映到人的意识中来,从而形成人的不同的内心体验。如人在受到伤害时,会感到痛苦;朋友聚会时,会感到由衷地快乐;面临极度危险境地,会产生毛骨悚然的恐惧感;当自己的某些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时,会感到幸福愉快;被欺辱时,会感到愤怒;失去亲人时,会感到悲伤。
3.情绪会表现在行为中
情绪不仅体现为生理反应和内心体验,而且也会直接反映到人的外在行为表现中。主要反映在人的表情、语态和行为过程中。面部表情最直接反映着人的情绪状态。例如,当自己所希望的球队获胜时,会喜笑颜开;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会愁容满面。人们可通过一个人的面部表情的变化,来了解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体态行为也同样反映着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例如,在期末考试过后,我们可通过考生们的坐立不安、手舞足蹈和垂头丧气看得出他们此时此刻的情绪状态和面临的境地。声音语态则是指人们在交流时声音的声调、音色和声音节奏的快慢等方面的变化。如一个人悲伤时,会出现语调低沉、言语缓慢、语言断断续续;而当人兴奋时则会语调高昂、语速加快,声音抑扬顿挫、清晰有力。
(二)情绪的产生
我们每天的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绪,有时轻松,有时焦虑,有时欢乐,有时忧愁。那么,是什么在左右着我们的情绪?情绪又是如何产生的?
1.情绪与情境
人的情绪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必然有其发生的情境。正如人们所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当人们学业成功或遇到优美的环境,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反之,人际的冲突、学习的压力、生活中的挫折、恶劣的气候,也会使人感到烦躁和抑郁。除了外在的环境和事件会直接引起情绪变化外,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也同样会引起情绪的变化。例如,人在青春期阶段,由于身体上的急剧变化,引起内分泌的紊乱,并由此造成情绪上的躁动。当女生因为月经周期带来的生理上的变化,也容易导致情绪的不稳定。
2.情绪与需要
情绪产生与变化的背后,实际反映着我们的需要。例如当得到他人称赞时,满足了自己的自尊和成就的需要,从而感到一种荣誉和喜悦感;相反,当自己受到他人的冷落时,就会产生失落和孤独感,因为自己的被接纳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在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追求和实现自身各种需要的过程。
大学生的需要是多样化的。如完成学业、培养能力、发展兴趣、追求爱情,还有娱乐、健康的需要等。这些需要是多层次的,既有生理的、安全的需要,也有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有些是眼前的需要,有些是长远的需要。各种需要之间还相互矛盾。实现和满足这些需要,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局限与制约,必然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
3.情绪与认知
情绪虽然与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相联系。但是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却会有着截然不同的情绪感受。这是因为每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认知;而同一个人,当认知发生变化,情绪感受也会随之产生变化。这都说明认知对情绪的影响和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只有通过认知对客观事物与需要的满足作出判断与评价,才会产生情绪反应。认知改变了,情绪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4.情绪与行为
行为是人的情绪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会导致人产生或消除行为的动机,并直接影响到人的行为模式及过程和效果。例如,一个学生因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产生的成就感,使得他对学习更加努力;而一个学生过度的焦虑情绪,会使他感到心烦意乱,而无法专心学习;对考试的过度恐惧感,也会使人在考试中发挥失常。情绪对行为起着一定的调节的作用。当人们在做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一些事情时,就会感到一种欣慰和充满热情的情绪感受,这种感受会使自己的行为得到加强,让自己更乐于做同样的事情。而当人的某一行为破坏或阻碍了自己的某一种需要时,就会产生厌烦、排斥的情绪感受,它同样会使人自己的行为减少或停止。可见,情绪与行为的关系并非是单一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情绪的基本状态
情绪状态是情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它对人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它可能提高人们的工作、学习效率,也可能降低人们的工作、学习效率;它可能有益于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也可能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带有情绪色彩,根据其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和持续性,情绪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情绪状态。
1.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烦心事忧心忡忡等,均为心境的不同表现。大学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远近、气温的高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均可能导致某种心境的产生。心境具有渲染性,当个体处于某种心境之中时,他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都会蒙上一层相应的情绪色彩;同时也具有弥散性,此时心境不具有特定的对象,蔓延的范围较广,常常会影响大学生的整体言行。例如某大学生学习好,荣获奖学金,表现又好,得到教师夸奖,心里乐滋滋的。在这一心境下,上课会很有精神,思维敏捷,反应快,课后做事也轻松麻利,与同学交谈兴致勃勃,进出宿舍、课堂、食堂都哼着小调,脸上带着笑容,生活中的一切对他来说都特别美好。这种愉快喜悦的体验使他在较长时间都会感染上一种满意的、愉快的情绪色彩。反之,如果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或受到老师的批评,那么他在某段时间内都会感到心情压抑,愁眉苦脸,做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来。
心境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短则几小时甚至更短,长到几个月甚至更长。心境持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产生该心境的客观环境和个体的个性特点。重大的生活事件会导致心境的持久,而性格内向、沉闷的人心境持续时间可能更长。
心境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如事业是否成功、工作是否顺利、人际关系、健康状况、疲劳程度、环境事物以及季节气候都可以引起心境的变化,但有些原因通常是意识不到的。
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和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积极的心境使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活动效率提高,有助于身心健康;而消极的心境,使人悲观消沉,活动效率降低,无益于身心健康。因此,在大学生活中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境,保持积极良好的心境。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比如欣喜若狂、悲痛欲绝、气急败坏、惊恐万分等均为激情的不同表现。
由于激情多是由重大事件(巨大成功、严重挫折等)的强烈刺激所致,人们总伴有强烈的生理反应和表情行为,有强烈的体内活动和明显的外部表现,因而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的特点。例如,狂喜时会手舞足蹈,发怒时会暴跳如雷,恐惧时则面如土色。
激情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性的激情使人的感情完全投入到当前活动中,激发个人的潜力,完成眼前的活动,如生活中的见义勇为,消极性的激情会产生很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如有的大学生一时“性”起,激情中失去理智,而导致“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后果。
激情的爆发性、冲动性程度,往往因所处的情景以及个体、群体的行为特征不同而有差异,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作用也不同。
3.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外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往往发生于出乎意料的危险情境或紧要关头,如火灾、地震、高考等。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目瞪口呆,手忙脚乱,陷入窘境;一种是急中生智,及时行动,摆脱困境。应激时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1974年,加拿大生理学家塞利(Selye)指出,在危急状态下的应激反应会导致适应性疾病。有关研究表明,应激会引起“一般性适应综合征”的发生,出现警觉阶段一反抗阶段一衰竭阶段等一系列症状,最终使有机体精疲力竭,抵抗力下降,出现适应性疾病。
应激状态下有积极的反应与消极的反应。积极反应表现为急中生智,力量倍增,使体力和智力充分调动起来,获得“超常发挥”;而消极反应表现为惊慌失措,四肢无力,眼界狭窄,思维阻塞,动作刻板或反复出错,正常处理事件的能力大大削弱。因而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出现应激状态时,应发挥积极作用,避免出现消极反应,并适度控制应激反应,促进身心健康。
(四)情绪的作用
情绪对于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它对于大学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我保护的功能
不少人认为愤怒、恐惧、焦虑、痛苦等负性情绪是不好的或不该出现的。其实很多情绪,包括一些负性情绪,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必要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曾经有一个小伙子,在爬山比赛时手臂被甩在岩石上,当时没感觉怎样,直到后来发现胳膊红肿到医院检查,才被发现是手臂骨折了。原来他患了一种骨髓炎症,痛感神经已坏死,丧失了疼痛感,所以即使骨折了也全然不知。可见,一个人一旦丧失了痛感,也是很危险的。其实,每一种情绪都是有其功能的,比如当人处于危险的境地,恐惧的情绪反应,能促使人更快地脱离险境;当人在工作或学习中承担的负荷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时,疲惫的情绪状态,会使人不得不放弃一些工作,而获得休息;在被人伤害时,愤怒的情绪会促使人奋起反抗,自我保护。
2.人际沟通的功能
人际交往既是信息上的交流和工作中的协调等方面的需要,也是情绪上的需求。曾有一位大学生面对着人声嘈杂的、拥挤的宿舍,自叹道自己特别的孤独,引来周围同学的诧异,有同学问:“这么拥挤的生活环境,想找个清静的地方都难,你怎么还感到孤独?”这位同学自嘲地说:“我就像是被关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瓶中,尽管周围有的是人,可对于我而言,只是看得见而摸不着的啊!”这位同学感到孤独,就是对情感交流的一种渴望。其实,如果他善用情绪的沟通功能,就可能会摆脱困境,与同学和睦相处。情绪在人际沟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像微笑、轻松、热情、喜悦、宽容和善意的情绪表达,会促进人际的沟通和理解;而冷漠、猜疑、排斥、偏执、嫉妒、轻视的情绪反应,则会构成人际交往中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