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作者介绍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经典概述

《孝经》共18章,全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 孔门弟子守丧 明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做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 子路负米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成“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伦理、社会秩序起了很大作用。

《孝经》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

精华内容

【原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

孔子在家,曾子侍坐在一旁。孔子问:“先代的帝王有至高无上的品行和道德,并以此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曾子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教化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原文】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译文】

►孝经图卷 南宋 佚名

此画卷取材于儒家经典著作《孝经》十八章,每章一图,图文并茂。画面中人物虽小却形神兼备,体态各异,栩栩如生,笔触细腻而工整,设色浓艳,布局合理。

用侍奉父亲的心情去侍奉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侍奉父亲的心情去侍奉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侍奉母亲是用爱心,侍奉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侍奉国君忠诚,用尊敬之道侍奉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侍奉国君和上级,既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又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尊敬。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原文】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译文】

曾子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么博大高深啊!”孔子说:“孝道乃天经地义,是人类最为根本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效法天地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推行。从前的贤明君主,知道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出博爱,人民因此没有遗弃双亲的;他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于人民,于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加以引导,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美的东西和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遵从禁令而不犯法了。《诗经·小雅》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