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国史学叙事传统的开山之作

作者介绍

▲ 左丘明像

《左传》是研究春秋历史的最重要典籍;而且在文学史上也有极高的价值。然而这样一部史学和文学的名著,它的作者究竟是谁,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自西汉以来的许多记载,都说《左传》是左丘明所撰。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即《春秋》),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左氏传》三十卷”。班固自注云:“左丘明,鲁太史。”刘歆亦谓:“《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然而这个说法是大成问题的。《论语·公冶长》篇载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据此,左丘明是孔子尊重的前贤,不是孔丘的弟子,年龄不会小于孔子。但《左传》记事,却说到晋“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还称赵无恤之谥为“赵襄子”。知伯之灭在孔子死后26年,赵无恤之死更在其后,左丘明怎么能活到那时?再说,《左传》的文风绝不同于孔子。可见《左传》的作者决不会是与孔子同好恶的左丘明。在清代和近现代,还有一些学者如刘逢禄、康有为、徐仁甫等,认为《左传》是刘歆窜乱他书的伪作而托之左丘明。这种说法因论据不足而多为人所不取。究竟《左传》是左丘明写的,或是左史倚相、子夏、吴起所纂,还是哪些人的集体创作?要作一个明晰的结论,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鉴于《左传》所记涉及孔子死后数十年之事,而其文风又驳杂浮夸,故历来有不少学者,如唐人赵匡,宋人叶梦得、郑樵等,都认为《左传》的作者不是左丘明,而是战国时代的另一个左氏,却又说不出他的名字。目前一种较有影响的说法,认为《左传》是由吴起纂集而成。此说源自清代的姚鼐、章炳麟,而现代学者郭沫若、童书业、钱穆等都赞同之。

经典概述

《左传》全名《春秋左氏传》,或称《左氏春秋》,是我国古代记述春秋时期周王与各诸侯国事迹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有18万余字,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前后长达259年。《左传》一书,丰富多彩。其主要内容为春秋列国的政治、外交、军事各方面的活动及有关言论。其次则为天道、鬼神、灾祥、卜筮、占梦之事,作者认为可资劝戒者,无不记载。

▲ 《春秋左传正义》书影

《左传》的记事文体大概可分三类,每类的来源不同,其史料价值因之而异。第一种是文字比较简短,但有月日,此类应出自当时史官记事,其史料价值最高。其次是一般记事,包括那些零星的故事,一般无时间记载,多半出自各国私人记录,史事与传说都有,一般是可信的,少数是后人插入的,那就不可信了。再其次是一些长篇大论的文章,类似《国语》,很像后人借题发挥,其可信度就很小了,有的是不可信的,当分别观之。

《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就像一个故事讲述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不仅如此,《左传》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左传》在战争描写中还有许多与整个战局关系不大的事,这些事只是反映了战争的一些具体情状,在战争中并不具有重要意义。《左传》还在复杂的战争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写细节。作为历史著作,这些描写内容完全可以不写或略写,但《左传》却大量地描写了这些琐事细节,它们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

▲ 百花潭宴乐渔猎攻战铜壶纹饰

纹饰上层为采桑图;中层为宴乐图;下层为攻战图。

由于春秋战国间社会变革的影响,《左传》通过人物言行所表现的进步思想是很显著的。首先是民本思想,例如卫人逐其君,晋侯以为太甚。师旷说:“或者其君实甚……夫君,神之主也,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又说:“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纵)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襄公十四年)师旷这番议论,在从前是不可想象的。他表面上似乎没有摆脱天道鬼神的观念,但实际上却是根据人民利害来发表他的政见的。其次是爱国思想。弦高遇秦兵侵郑,机智地以犒师为名,因而保全了郑国(僖公三十三年)。吴师入郢,昭王奔随。申包胥如秦乞师,七日夜哭不绝声,勺饮不入口。秦竟出兵,败吴而复楚(定公四年)。作者记载这些动人的历史事件,就是有意表扬他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车仗出行图 南宋 马和之

精华内容

曹刿论战

【原文】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军队前来攻打我国,庄公准备迎击。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人说:“大官们会来谋划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见。

▲ 长勺之战示意图

曹刿问庄公凭什么来作战。庄公说:“衣着吃食的享受,不敢独自享用,必然分给别人。”曹刿答道:“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从不敢虚报,必说实话。”曹刿说:“小的诚实不能使神灵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官司,虽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做到合情合理。”曹刿答道:“这属于为百姓尽心办事的行动,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随您一起去。”

庄公和他同乘一辆兵车。鲁军与齐军交战于长勺。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军击鼓三次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又要下令追击,曹刿说:“不行。”他下车看了齐军战车的轮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这才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庄公问他其中的缘故。曹刿回答说:“作战靠勇气。击第一通鼓的时候军队的士气便振作了起来,击第二通鼓的时候士气便开始减弱了,等到击第三通鼓的时候,士气就枯竭了。敌人的士气枯竭而我军的士气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大国难于捉摸,恐怕藏有伏兵。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辙杂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确实是在败退,所以追击他们。

介之推不言禄

【原文】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 民国《焚绵山》戏画

舞台上的山片靠在椅靠上便可代表崇山峻岭了。戏中人惟妙惟肖的表演加入微微踉跄的台步把介子推背母上山的艰难和决心展现无疑。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

晋文公奖赏跟随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求爵禄,而赏赐爵禄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有九个儿子,只有君侯还活在世上了。晋惠公、晋怀公没亲近的人,国外、国内都厌弃他们。上天还没有想让晋国灭亡,所以晋国一定会等到贤明的君主。能主持晋国祭祀大典的人,不是君侯又能是谁呢?这实在是上天要立他为君,而那几个人却认为是因为自己的力量所致,这不是欺骗吗?偷别人的财物,尚且叫作盗窃,何况是贪上天之功以为是自己的力量所致呢?下面的人把自己的罪过当成是正义,上面的人又奖赏他们的奸欺,上下相互蒙蔽,难以和他们相处。”他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一样去请求赏赐呢?就这样死去,又能怨恨谁呢?”介之推回答说:“明知错误而去效仿,罪过就重了。况且我已口出怨言,不能再吃他的俸禄了。”他母亲说:“也要让君侯知道一下此事,怎样?”介之推答道:“言语,是用来表白自己的。自身将要隐退,哪里还用得着表白?这样做就是想要求得显达了。”他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吗?我同你一起隐居吧。”于是便隐居到死。

晋文公寻访他们不到,就把绵上作为他的封田,说:“用这来记录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