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不娶少妇”这句话,出自一位外国大作家之口,是对那些一心想讨个年轻太太的老年男士,所作出的发自肺腑的忠告。
直截了当,明确无误,很有点当头棒喝的意思。
说这话的江奈生·斯威夫特先生(1667—1745),是大家都知道的童话故事《格列佛游记》的作者。《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称誉他为“英国最杰出的讽刺作家和古往今来屈指可数的讽刺大师之一”。
一个作家在他死后二百多年,还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可以说是真正的不朽了。现在文坛上那些自以为或被捧为传世的作品,二百年后能否被人记住,恐怕是大有疑问的。新时期文学至今不足二十年,许多大红大紫过的作品,除了符号意义外,至于写了些什么,大家差不多都忘得精光了。
由于斯威夫特写作的讽刺风格,加之英国人天性中的幽默感,对他这份看似语重心长,肯定而又恳切的经验之谈,是不是带有某种反讽意义在内,不禁令人怀疑。这位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居住在都柏林的神职人员,把“不娶少妇”列入他老年自勉十七条的首条位置,开宗明义,言简意赅,颇有语重心长之感。人进入老年,千万别娶二三十岁的女人当太太,大概他是总结了相当多的老夫少妻的例子,认识到太年轻的太太对于太年老的丈夫那种害多益少的作用,才特别强调的。
但斯威夫特如是说,是不是有点偏颇,究竟有多大的实践意义,我是不大相信的。我认识的一位年过花甲的文坛男士,终于与发妻办妥离婚,自然是闹了好几年以后的成果了。然后,某一日,在物色新夫人的新闻发布会中声称,做他的未婚妻,条件之一,年龄务必要在二十五岁至三十岁之间,上必封顶,下可商量。这种在斯威夫特看来,大概算得上是赴汤蹈火的勇气,宁陷于水深火热而义无反顾的热忱,恐怕老先生也会动摇他订下的这个信条的。
现在要是想找到有关这位作家的传记、书信,除《格列佛游记》外的中文译本,就比较困难。所以,他本人的婚姻状况,是否娶过少妇,是否被少妇蹂躏过,无从知悉,只好付之阙如了。
但我们知道,他很长时期当过退休的大臣兼外交家邓波儿爵士的私人秘书,还做过爱尔兰大法官伯克利伯爵二世的私人牧师。也许他的职业,使得他终日与这些年迈的上司,和上司所交往的大概也都是些年迈的老人相处,天长日久,耳濡目染,随而也就熟悉人上了岁数以后的颠三倒四的状况和倒行逆施的行为,才使他把“不娶少妇”放在自我警戒的头一条吧。
人是要衰老的,正如一年四季的转换,生命总是要进入冰封万里的冬天,例属正常,秋风萧瑟,寒冬已至,就不宜总做春光乍泄时候的美梦了。少妇对于高龄男士来讲,是否克化得动?是否享受得了?看来,说这句名言的斯威夫特先生,是持否定意见的。
他的这种考虑,有些类似法国的卢梭先生论述自由时的看法:自由是一剂浚泻的诸如巴豆霜一类的药物,对于肠胃不好的民族,未必合用。同样,青春美貌的少妇,也许能催发老男人的一些性激素,调动起残渣余沥,发挥一点点作用,但并非就是一剂良方,总是披挂上阵的话,说不定死得更快些。
可以不服老,或者不承认老,也可以做美容,把脸皮熨平,甚至改填履历表,使自己晚出生两年。但新陈代谢,是宇宙间生存发展的规则,衰老是谁也不能逃避的现实。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金钱、权力、名望、关系网等等的精神和物质手段达到预期的改变。当然也包括娶一个妙龄少妇,重新焕发青春。但有一条却是钱也好、权也好都无能为力的事情,那就是无论怎样把头发染得黢黑黢黑也遮挡不住的老糊涂。
若干年前,在罗马的一次世界杯足球赛上,前球王贝利对在场上踢球的巴西国脚,不停地发表指摘的、不满的,甚至很挑剔的看法,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他自以为曾经是巴西足球上一代辉煌的代表人物,有这样说三道四的权利。这就是他失去感觉的结果。他忘了一条最重要的真理,过去了,就永远过去了,你曾经是球王,不错,但那已经是历史。
著名球星马里奥批评道,贝利“精神上有问题,任何生活在过去的人,都会进入博物馆”,“贝利现在对我们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如今人们踢球的方式同他过去完全不一样了。贝利已成为过去”。于是,那些绝对是他晚辈、晚晚辈的球员们朝坐在主席台上的他,发出了吼声:“你要么闭嘴,你要么回家!”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要没有这一点看得穿、想得开的胸襟,还在那儿倚老卖老,便不为后人尊敬了。
海明威在《非洲的青山》里,就一点也不客气地论说三十年代的美国作家,说他们男的老了以后,就成了婆婆妈妈、唠叨不休的碎嘴子,女的变成圣女贞德,看什么都不顺眼,都是离经叛道。任何人头顶上都不可能有万世辉煌的光圈,要敢于承认才力不逮,要给年轻人腾出位置,要退出舞台甘于寂寞。
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里,写到了一个叫“拉格奈格”的国度里,有一种叫“斯特鲁布鲁格”的人,在他的笔下,这些无论如何死不掉的,也就是老而不死的人,无论对于自己,对于他人,都是一种可怕的负担,恐怕是嘘也不能解决问题的了。
他写道:“他们活到八十岁的时候(在这个国家活到这么个岁数就算到了极点了),不但具备一般老年人所有的缺点和荒唐行为,并且还有许多别的缺点,因为他们对于自己永远不死感到恐怖。他们不但性情顽固、暴躁、贪婪、沮丧、虚荣、多嘴,而且丝毫不讲友谊和情爱,即使有,顶多也只能对儿孙还有些感情。嫉妒和妄想是他们的主要情欲。但是引起他们嫉妒的事情主要是年轻人的不道德行为和老年人的死亡。他们嫉妒年轻人,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寻欢取乐的可能。同时当他们看到送葬的行列时,他们又感到惋惜,抱怨只有别人才能得到休息,而他们自己却永远不能希望得到。他们除了在青年和中年时期得到的一些经验和知识以外,就什么也记不得,而这一点点东西也是很不完全的,关于任何事实的真相或者细节,我们最好还是相信传统的说法,而不要相信他们的记忆。在他们中间最幸福的人倒是那些年老昏聩、记忆全失的人。因为他们不像别人那样有许许多多的恶习,所以他们还比较能接受人的怜悯和帮助。
“他们活到九十岁,头发、牙齿全部脱落,这时他们已经不能辨味,有什么就吃什么、喝什么,胃口不好,吃什么也不香。他们时常患病却经久不愈,病情不会加重也不见好转。他们谈话时连一般事物的名称、人们的姓名都忘掉了,即使是至亲好友的姓名,他们也记不起来。由于同样的原因,他们再也不能读书自娱,他们已经不能看完一个句子,看了后面忘了前面。这种缺陷使他们失去了唯一还可能有的乐趣。
“他们是我平生所见最令人痛心的人,而女人比男人更来得可怕,她们除了具有极衰老的老人普遍存在的缺陷以外,还有一些格外令人可怕的地方,那可怕的程度和她们的年龄成正比。”
最后,斯威夫特叹息:“读者们不难相信,自从我亲自听到,亲眼看到这种人以后,我的长生不老的欲望为之大减。”
所以,在没到四十岁的时候,斯威夫特就如是说:“当我老时,愿望如下……”一共十七条,表达了他将来步入老年后的基本生存原则。除第一条需商榷外,其他诸条,即使在二百年后的今天,也还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不娶少妇。
“第二,不混在年轻人队伍里头,除非他们专诚邀约。
“第三,不乖戾,郁闷或猜疑。
“第四,不鄙薄当代的作风、情趣、时尚、人物、斗争等。
“第五,不爱小孩,并且尽量避之则吉。
“第六,不向相同的人复述相同的事。
“第七,不贪。
“第八,不忘正派、整洁。
“第九,不严厉对付年轻人,但接受他们青春的愚昧和缺点。
“第十,不听无赖之徒饶舌,也不受他们的影响。
“第十一,不随便施教,也不随便麻烦别人,除非对方切求自己。
“第十二,盼望有些好朋友在我破坏或疏忽上述意愿的时候通知我,并且指出缺失的所在,使我按此改正。
“第十三,不多言,也不多讲自己。
“第十四,不夸耀年轻时的英姿,力量或如何受女性欢迎等等。
“第十五,不听谄言,也不要设想自己会蒙年轻女子的青睐。
“第十六,不肯定事情,也不固执。
“第十七,不自负有本事能行列守则,惟恐一条也把不住。”
以上这十七条老年自勉之词,出自梁锡华先生的文章《一点子史威夫特》,原刊香港《大公报》一九九六年十月九日。
因为这张报纸未必都能看到,所以抄录下来,以飨同好。我记得同时也看到此文的W先生和Z女士,在电话里交谈时,都极赞其棒。尤其一条一条边读边议下来,忍不住发出会意的笑声。这就应了《红楼梦》里的薛姨妈的一句名言:“笑话不在好歹,只要对景就发笑。”因第一条“不娶少妇”,由于乐此不疲,跃跃欲试的老年男士太多,似欠群众基础外,其他各款,不也是我辈年纪一把之人的写照和特别值得清醒的地方嘛!
于是相约,要切记切戒的,到了豁牙拌齿,说话漏气,眼神欠佳,迎风掉泪的年纪,就不要捏住小女子的玉手或玉臂不放,从脸看到胸,从头品到脚,而真是应该“尽量避之则吉”的自我珍重。
即使学有一点所成,受人稍许尊敬,也无须乎对年轻人耳提面命、声严色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和追求,你不是钦定的标准样板,后人无必要都得以你为范本。即使有些老先生,到了自成一派,门徒甚多,自竖一帜,追随者众的地步,也用不着对不合己意的人,水火不容,非己者诛;尤其要谨防围绕在身边的无赖之徒和篾片小人们的煽动和挑唆,有人冒犯一下你,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你也不是皇上。人老了,应该懂得尊老是中国人的传统,让到为礼,适可而止。
大可不必逢会必到,逢酒必喝,逢主席台必坐,逢麦克风必讲。更不宜追逐浮名虚荣,争排座次前后,在乎掌声多寡,计较出镜长短,为得到什么而兴高采烈,为没得到什么而嗟叹哀怨。既不要“老夫聊发少年狂”,让观众大跌眼镜,也不要当老爷子自以为是,惹人烦厌。所以,第十二条所言,有一两个敢向你说真话的朋友,当你背后有人对你啐唾沫的时候,提醒你检点一下自己的言行,恐怕是最重要的了。
斯威夫特的这些托己而劝喻他人的睿智箴言,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真是越琢磨越有道理啊!
尽管这第一条,令人有所狐疑。但如果联系起前些日子,一位也是娶了少妇的老作家,把窗子当门走出去而不幸摔死,倒也在某种程度上证实这一条是对的。无论你同意还是不同意,实行还是不实行,他的这种见解,对后人来说,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绝非无的放矢。
作家的伟大,就在他总是有话让你好说这一点上。
或许,这就是永恒吧!
二
人,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老起来的,这过程比较缓慢,因而不是那么显眼地像秋天的叶黄叶落随风飘舞,令人有蓦然回首的惆怅。古人言,“不知老之将至”,确实是人到老年的真实状态的描写。虽然,你的儿女一天天地长大,你的熟人一个个地逝去,都在提醒光阴荏苒。但大多数人,还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步入了老年。我也是很晚才意识到自己是年近古稀的人了,早几年,还认为那是遥远的事情呢!坐公交车,别人站起来让座,起初颇有点不习惯呢,但似乎只不过是一眨眼工夫,居然马上就要跨进七十的门槛了。
封建社会里的中国人,平均寿命较低,人活七旬者少,所以称之为“古稀”。就以同姓的文人为例,唐代诗人中著名的“三李”,李白稍长,活了61岁,李商隐短些,活了45岁,李贺则近乎夭折,只活了26岁。南唐两位写词的帝王,后主李煜活了41岁,就被赵光义毒杀。如果不是这种意外死亡,他寿命也不会长,因为中主李璟也只是活了45岁。比之古人,我们就幸福得多。但还是应该承认,宇宙万物,谁也难逃新陈代谢的规律,老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要不服老。
有一次,朋友们聚在一起,梁晓声叙说他的感慨,他还不到半百年纪,坐在车上,有人为他让座,使他受宠之余,也颇惊愕自己竟被人视作老者,不胜唏嘘。最具刺激性的一幕,是他某天上班,走到路上,碰到一对母女,甚至还有点面熟。那妈妈对小女孩说,看你调皮的样子,也不怕老爷爷见笑。他还以为指的不是他,可四周一看,只有他自己。于是,很悲哀,也很惶惑,不禁怀疑地问我们,我真的老到这种程度了吗?
接下来,彼此也互问:人,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老的?如果说,发白为老,我被打为“右派”,真如伍子胥过昭关那样,很短时间内头皆霜雪。其实,那时,我才二十几岁。如果说,牙掉为老,张贤亮因龋齿屡屡为患,伤透脑筋,遂斩草除根,全部消灭。没牙佬可谓老矣,但他虽六十出头而精神依旧,心总不老,也真是令我钦佩。
上了年纪的朋友们聚在一起,常常觉得自己吃得下,走得动,身子骨硬朗,还不到廉颇“一饭三遗矢”的不堪地步,总不大甘心自己的老。人说发白为老,我可以染;人说牙掉为老,我可以镶;人说老从腿起,步履蹒跚曰老,我一息尚存,锻炼不止;人说常跑医院,百病丛生曰老,我并未卧床,离死尚远,怎么算老呢?所以,颇不服气,常要较劲。其实,这样强撑的话,说明在生理的老之前,心理的老早就开始了。
后来,大家一致认为,人之老,应该是先从心上老起来的。我记得,年轻时读《堂吉诃德》,笑得我昏天黑地,前仰后合。但如今我偶翻书架,拿起这部名著,想再找回早年的那种欢乐,竟不可得,顶多,莞尔一下而已。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笑声渐渐少了,绝不要以为是严肃和成熟的表现,很可能是心灵老化的结果。若是总在不厌其烦地重复同一话题,而且总以为是第一次对人家讲述,听的人也不好意思不听你老人家津津有味地讲,那就意味着真的老了。感觉迟钝,是心理衰老的早期表现。我也生怕沦落到这一步,每对朋友讲什么之前,都要问一声对方,你是不是听到我说过?其实,这句问话本身,正说明自己老了,唯其老,记忆才不灵光,若绝对有把握,灵光依旧,会用得着忐忑嘛!
小孩子盼过年,盼长大,因为未来对他来讲,是一张可以无限透支的支票。老年人怕过年,是由于离终点站不远的缘故,过一年,少一年。这种心理障碍,就是老态的表现。所以,女人到了一把年纪,就要往脸上多打粉底霜,遮住皱纹。若谁不识相地向她打听年华几许,她会很不开心的。男士也同样,若碰上机关领导班子调整,在这样一个敏感时期里,当着组织部派来的干部,千万别问某人多大年纪,那是很犯忌的。打探年龄,固然属于触犯隐私,但怕老、畏老,不肯老、不想老,正是心理上已经老了的表现。
洋人很少好奇地询问别人的年龄,尤其对女士,这种礼貌行为,值得我们学习。因此,“您老高寿”,少说为佳,“小姐芳龄”,免开尊口,便是起码的修养了。但不问不闻,年龄就会停滞在那里嘛?当然不会,即使做整容手术,即使再修改档案,该老照样老,那是毫无办法的事。
海明威,是人所共知的硬汉了,他也是一个爱娶少妇的文学大师,而且还是一位永远不知道自己年龄、自己在老的强者。所以,在这样良好的感觉下,他一生结过四次婚,其中三位的年龄都小于他。
所以,人过花甲,应该追求一种成熟的美。进入古稀之年,更应该体现出一种智慧的美。但实际上,要做到这种程度,又是谈何容易。所以,最难得者:六十岁时清醒,七十岁时更清醒,八十岁时彻底清醒,这就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了。但通常情况下,即或不是早老性痴呆症,六十岁时开始糊涂,七十岁时更加糊涂,八十岁时完全糊涂,也是大有人在的。
因此,朋友们约定,老了以后,互相提醒,一定要做到以下几个不要:
不要怕被人遗忘;
不要怕受到冷落;
不要不识时务地抛头露面,还要插手管事;
不要怕失去讲话机会,产生令人厌恶的指导癖;
不要怕后来人否定自己,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必然的真理;
不要当九斤老太,就自己空前绝后,谁也看不进眼里,做出失态举止;
更不要躲在自己的阁楼里,用嫉恨的目光,诅咒一切后来人,便不被人尊敬了。
说实在的,回到文学这个话题上,也是同样道理。作家的清醒,或许更为重要,文学是一代一代承接下来的事业。所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除极少数的大师外,谁也不可能永远风光。从文学史上来看,作家诗人长寿者众,但还能坚持写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并不多的。而写到老,还写得好,那是十分稀有的现象。我们知道,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斯坦贝克,最后江郎才尽,写出来的作品,竟到了令人不忍卒读的程度。
所以,美人迟暮,作家也不例外,都会有在创作上老态龙钟这一天的。
我们也看到并领教过的,个别作家,一旦到了写不出什么作品的时候,便像妇女失去生育能力,进入更年期,开始不安生地折腾了。折腾自己不算,还要折腾别人。
老不是罪过,老而不达,则让晚辈讨厌了。
俄罗斯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已经是风烛残年,还要在一个风雪夜里独自出走。也许,他希望自己像丛林中的大象一样,大概打算从这个世界消失吧?我一直是如此忖度的。
我一直觉得日本大作家川端康成在他的作品《临终的眼》里说的话,是值得牢牢记取的。他说:“我以为艺术家不是在一代人就可以造就出来的。先祖的血脉经过几代人继承下来,才能绽开一朵花。”
当想到这朵花里,有自己曾经尽过的一份心力,老又何足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