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可以有脾气,不能太有脾气

是人,谁没有一点脾气

认知心理学中有一个关于脾气的理论,叫挫折—攻击理论,也就是说人的脾气攻击行为来自于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这个理论是根据心理学上一个比较经典的实验得出来的。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以实验控制法随机地给予笼子中的白老鼠电击,施以挫折经验,之后详细地观察并记录白老鼠的行为表现,发现原先老鼠的生态行为有了极大的转变,老鼠的性情变得急躁,睡眠时间减少,哄抢食物,活动量变得十分大,老鼠彼此互咬的几率大大提高。根据这个实验,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在遇到挫折、期望落空、生活变故、失败的处境下,人的性情也会变得较为急躁、容易产生脾气、爱发脾气,以至攻击错误的对象。当然,白老鼠不是人,不能把从白老鼠身上得到的实验结果推广到人的身上,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否认的是人的脾气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生活的不满及挫折。

事实上,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脾气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心理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脾气源自于个体的潜意识,而形成潜意识最原始的资料来自于婴儿的早期生活经验。婴儿早期生活经验的形成离不开父母亲正确的养育,尤其是母亲。弗洛伊德认为婴儿从出生开始就面对两种冲突经验的困扰,好的经验和不好的经验。好的经验源自于母亲爱的哺育、温暖的身体接触,于是婴儿获得了满足,产生了愉快的感觉经验;如果婴儿感受到母亲的脾气或不满,或感受到饥饿、尿湿、冰冷和冷漠的不好感觉,那么它们就会转化成脾气的基础。

心理分析认为,只要父母能正常满足婴儿的需求,婴儿便有能力以“健康的抗议”来面对一些不好的经验,如延迟的喂养、尿不湿的更换或者冰冷的婴儿床等。父母亲如果接受孩子的抗议,婴儿就会将好的父母影像长时间留在心中,相对地也可以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因挫折而产生的脾气。

坏脾气是不好的经验,但若能遇到好的包容者,如童年时期的父母、成长时期的老师、成年期的自己,他们接纳这些负面的经验,并且允许它们的存在以及表达,他们就能从这种包容的历程中,领会生活的真谛,从而协调矛盾存在的本质。

脾气表达了一个人压抑在潜意识中的不愉悦经验。如遇到无法应对的挫折时,人们只能将其转向自己,衍变为脾气。独吞脾气的苦果只会让自己更加受伤,所以人天生拥有的防御机制迫使他们把负面的情绪洒向他人,来保护自己,尤其是那些弱势群体,更容易成为受伤害的对象。

每一个发脾气的人都会为自己寻找最合适的理由,实际上这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却伤害了别人,有时是小伤,有时是大伤。不管是大是小,伤害都已经造成。习惯为自己找理由找借口的人,往往遮蔽了双眼,看不清原来别人也在哭泣,而且还是自己弄哭的。他们把自己的怒气指向他人,或者带着脾气工作、学习、生活的人,习惯一味地认为自己受伤最重。

发脾气的人,习惯认为一切都是他人的错,是他人的错误导致了自己的愤怒。那些动怒发脾气的人总能为自己找到合适的理由。

脾气不可以长期积压

脾气(当然,这里指的都是一些坏情绪)是不可以长期积压的。弗洛伊德发现,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凡是病人能够得到较好精神疏泄时,病情都会有明显的好转。

所以,弗洛伊德认为,只有把这些积郁的东西“净化”后,才会收到较好疗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有些心胸开阔、性情爽朗的人,他们心直口快把自己的不愉快情绪或心中的烦闷诉说出来。这种人的心理矛盾能获得及时解决。

可是我们也常看到有些心胸狭窄的人,爱生气,心中闷闷不乐,由于心理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产生心理疾病。

一般说来,把脾气发泄出来比让它积郁在心里要好。

哈坎松1969年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人发怒时,血压会迅速升高,而当他通过各种方式,如大喊大叫、嚎啕痛哭或采取报复行动将怒气发泄出来时,血压又会很快恢复正常。相反,倘若他们将怒气强压下去,那么,他们的血压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此外,让怒气积郁在心中对心脏的健康尤其不利,是诱发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上只是指出一个事实而已,它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同别人发生冲突时应该凭感情行事,毫无顾忌地对别人采取攻击行动。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身体状态是受其心理和精神状态所影响的,大约有一半以上的疾病是由心理和精神方面引起的,因此,掌握心理平衡对人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长期积压怒气会影响身心健康,怒气长时间得不到排解就可能积郁成疾。

喜怒哀乐本是人之常情,没有理由强迫自己控制情绪而忽视甚至是否定自己的感受。许多心理专家鼓励人们自然宣泄情绪,有气就发出来,不要闷在心里。但随便乱发脾气毕竟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所以,每个人最好了解自己的情绪,寻找适当的宣泄方式,关键在于找准渠道。

哭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的不愉快情绪的直接外在流露。现实生活中除了过度激动外,哭总是由不愉快引起的。因此从医学角度讲,短时间内的痛哭是释放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是心理保健的有效措施。

因为人在情感激动时流出的泪会产生高浓度的蛋白质,它可以减轻乃至消除人的压抑情绪。

适当发点脾气有益身心

发脾气通常没有好结果,对脾气要加以掌控调节,那么,掌控脾气就意味着不动感情,没有喜怒哀乐吗?有句老话,小不忍则乱大谋。一般人心中,忍耐与自控是成熟的标志。但是一味的强忍,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当消费者大骂不法商贩时,人们却痛快地觉得情绪得到了宣泄和解放。所以,有时候,不控制情绪、发点脾气也是需要的、健康的,现代社会也在宽容着宣泄、谅解着压力。有时候该生气时敢生气,在现代社会也博得了人们的认同。

每一种情绪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只要情绪不是“过度控制”或“失去控制”,都会对我们有所帮助。譬如你看见了一朵美丽的鲜花,如果你真的不动情(欣赏、赞美),那人们会很怀疑你生命的意义,你不能为美所打动,还能为什么而感动呢?要是有人欺负你,倘若你并没有适度地表现出生气的情绪,无疑是在鼓励对方继续欺负你;如果你考上了大学,也不动情,不能感到快乐,那么除了心已老又能有什么解释呢?

很多抑郁症的患者最显著的症状是情感淡漠,脑海里一点波澜也没有。生活本是丰富多彩、汹涌澎湃的海洋,热爱生命者属于能进入这海洋游泳扬帆的一类人。古时楚国曾有一位太子整天躺在床上,死水般消沉,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有人对他进行心理治疗,一再激发他投入生活海洋的兴趣,终于成功,治好了太子的病。愤怒一般被说成是一种不好的情绪,其实也不绝对。宋元时期的名医张子和善于使病人愤怒,运用“怒可胜思”的原理治病,获得奇效。这说明,只要运用得当,“七情六欲”都可使身心得益,使生活增辉。

对于正向脾气,通常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是正向的情绪持续过短,而不是“过长”。我们的文化向来是比较抑制正向情绪的,从一些常见的成语就可以略窥一二,譬如“乐极生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好景不常在”,这些观念在潜移默化中使得我们正向的情绪容易短命或夭折,可是努力奋斗却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快乐,不是挺奇怪吗?好像让自己正向的情绪持续得久一点,是不应该的,对别人有亏欠似的。长期抑制正向情绪的结果不仅是快乐的感受变少了,最后还会连怎么快乐都有困难。

让愉悦的情绪维持久一点,让不愉悦的情绪转变快一点,这才是真正的宣泄脾气之道。不必时刻准备控制着自己的脾气,该快乐的时候不要压抑快乐,该发脾气的时候也不是非要克制怒火,别怕自己出现情绪变化。丰富的情绪变化也许是上帝给人类的一种赏赐,如此,我们才能充分享受到多姿多彩的人生。

宣泄脾气的一个确切含义是:善于激发积极情绪和适时、适当地释放不良情绪。

一般而言,新鲜的环境对人总是有吸引力的。因此,在情绪不佳的情况下,可以尝试通过布置环境来达到创设良好心境的目的。有的人改变居室的布置,有的人放音乐,有的人养花种草,这些都是改变环境的有效措施,对于脾气的调节能够有一定的帮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遭遇到挫折和失败,情绪的平衡因此也会受到破坏,假如把什么都闷在心里,久而久之难免会得忧郁症。其实,合理宣泄能疏导我们心中的怨气,能让我们尽快地走出阴影,轻松愉快地过好每一天。

你是个“脾气大王”吗

小张是家中的独生子,有个不好的习惯,动不动就爱发脾气。只要稍有不顺心的事,他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总要拿哪个人或哪件东西来出出气。他上班迟到受批评,回家后拿母亲出气,怪母亲没有早一点儿叫他起床;在单位值日时打扫卫生,地扫得不干净,他怪扫帚破了不好扫,因此拿扫帚发脾气;业绩不理想时,他生上司的气,说上司没能力将他带好,弄得他得不到满意的奖金;走路摔跤他还生路的气,怪路坑坑洼洼不平坦……总而言之,小张就是喜欢发脾气。而且,他发脾气还有个特点,那就是怪别人不好,怪东西不中用,因而总要骂人、摔东西,把他们当成“出气筒”。为此,身边的人给他取了外号──“脾气大王”。

发脾气是个人的欲求和意图遭到妨碍时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许多人由于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冲动性较为明显,因此常常在不该发脾气的时候发脾气,因为一点儿小事就会打起来,因为别人的某些做法不够合理而冲他们大喊大叫……

在日常生活中,引发脾气的原因很多,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体验。愤怒是一种有害的情绪状态,常常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人在发脾气时,意志力会变得薄弱,判断力、理解力都会降低,理智和自制力也容易丧失,而且,长期、持续地发脾气对个体的健康损害也是极大的。

《内经》上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当人愤怒发脾气时,交感神经兴奋增强,从而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所以,经常发脾气的人,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而且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愤怒可使食欲降低,影响消化,经常发怒可使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发脾气还会影响人体腺体的分泌功能。过度的愤怒甚至还会使人丧失理智,引发犯罪或其他后果,因此控制脾气十分重要。

生活中我们总会因为一些事情而陷入愤怒之中而大发脾气。脾气虽然只是一种情绪,但如不加以控制,却具有极大的破坏力。但是,引起愤怒的直接“元凶”却不是事件本身。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于某一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因为经受了这一事件的人对事件的不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形成了某种信念,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导致了负面情绪的出现。这一观点在心理学上被称作“ABC”理论,其中,A代表某一事件,B代理信念,C代表情绪与行为。A并不会直接导致C的发生,而是通过中间的B起作用的。著名心理医生卡尔·孟宁格也曾经说:“态度比事实重要得多。”

当我们被烦恼、愤怒、绝望等负面情绪包围时,不仅要从事物本身寻找原因,更重要的是及时检查自己的态度,看看我们是否在用消极的态度评价所发生的事情。正如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所说:“我们怎么对待生活,生活就怎么对待我们。”

脾气是一把双刃剑

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众多坎坷的生活中,我们不断遇到令我们伤心、难过的人和事,不断经受伤神费解的痛苦体验,不断品尝落寞失望的悔恨,继而加强自己血泪仇恨的渊源。在不幸的命运转动中,痛恨自己,更仇恨他人,结果是失去了正常生活的勇气。遭遇悲惨不幸的坎坷命运,能否获得蜕变重生将取决于如何正确合理地看待不幸引发的脾气。

脾气的味道太过刺激,既伤害我们的健康,又不利于他人的成长。

坏脾气的本质就如一把弯刀,既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

电影《伤城》生动细腻地刻画出仇恨的悲哀:我们建起了一座城,用受过的伤,保护还没受伤的地方,结果越来越伤。

20年前,梁朝伟饰演的督察刘正熙亲眼目睹自己的家人惨遭杀害。为了逃避被加害的命运,为了卧薪尝胆实施复仇计划,小小年纪的他选择了隐姓埋名。20年来他时刻被噩梦惊扰着,复仇是他存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多年来他一直尾随强大的敌人,从澳门到香港,发誓要血债血还。在这片伤心的城市中,他成了被仇恨滋养的孤独灵魂。长大以后,做了督查的刘正熙娶了仇人的女儿,以此作为他复仇的工具。在复仇的怪圈中,享受甜蜜生活的新婚妻子却丝毫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丈夫报仇雪恨的一个筹码。

刘正熙最终冷静而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岳父,也是20年来隐藏在他心中的最大仇人。故事仍在继续着……血债血偿的誓言让刘正熙无法就此停手,他的妻子,仇人的女儿也必须得死。然而,在他杀死自己妻子的那一刻,他却得知她并不是仇人的亲生女儿。悲剧终究还是发生了。逐渐爱上妻子的他看着妻子倒下的瞬间,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归属感再次清零。

他饮弹自尽了。震惊的同时我们又是清醒的。《伤城》中的悲剧人物刘正熙一生中最大的困惑不是失去家人的痛苦,而是内心不能释怀的仇恨。从目睹全家惨遭杀害的那一刻开始,他的仇恨就已经开始了。他活在家人被杀的痛苦回忆中,始终不能自拔。回忆叠加成复仇的欲望,建筑的伤城始终固若金汤。当欲望变成了现实,手刃仇人的快意却无法让他的灵魂得到救赎。打破伤城的唯一方法就是自我的毁灭。

可能刘正熙在死的那一刻,都不明白自己的症结出在了哪里。他不明白是仇恨剥夺了他生命的归属,是仇恨让他无处容身。仇恨加速了他的死亡。当年他躲过了仇人的追杀,却难以逃脱仇恨的鞭笞。

坏脾气是一把双刃剑,既伤害了他人,又伤害了自己……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无可避免地心中都会有伤,也都会受伤。生活中的我们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这些伤,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对这些伤的招供,我们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在伤的阴影下规避更多的伤害或者执拗的逞强。如何正确地看待与诠释这些伤,同样也取决于我们选择的一种生活态度。有时候,很难说清楚,到底是伤给予了我们对生活的态度,还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让我们不断受伤?

总的来说,人心就是一座防范严密的城池,没有其他人能够真正地走进去,也没有人能够信誓旦旦地说“我了解”。这座固若金汤的城池时时刻刻保护着我们,抵御着外来的伤害。如果这是一座伤城,那么它在保护我们的同时却也伤害了游走在我们身边的人,最后我们也会伤痕累累……

脾气可以发,但不能乱发

李红经常会发脾气。身为上司的她似乎有这样的特权,可下属心里并不痛快。李红和亲近的人抱怨:“我工作压力这么大,什么事都在那儿撑着。若再压抑自己,不让我发泄一下,我的心理健康会受到损害,也许还会得病呢!”

这样的例子很多。你总有一种不好的感觉,让你在工作和与同事交往时,陷入理不清的烦恼或忧虑之中;你总是看不上某个同事,别人一提他,你的评价总是:“有病。”

心理医生说,现在的人生活节奏太快了,工作压力太大了,而且大多数人不会自我调节和减压,久而久之,便使心理“发烧、感冒”,严重的会烧成“肺炎”。

我们一直认为生气时不把怨气发泄出来,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压抑,只有把心中的怒火释放出来才有益于健康。刻意压抑情感,甚至生气时也强装笑脸是有害健康的。实际上,许多专家也建议生气时最好不要压抑,而是把它发泄出来。

但是,怎样才是表达感情的最好方法?提高嗓门,大声斥责,这样你就占了上风吗?答案是否定的。发脾气,失去控制,只能让你得到一时的心理满足,好像是你很英明,别人没有头脑。但事后很多人仍会像“爆发”之前那样心烦意乱,有些人还会为自己如此失去控制平添一分担忧,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

我们的建议是:生气要适度。

生气发火大体有两种:“积累式”和“爆炸式”。“积累式”是指你总生小气,但又无法发作,气在你心中“怄”着;“爆炸式”是受意外事件刺激,让你暴跳如雷。

消除“积累式”,关键在于不积累“生气”。任何不愉快的情绪,都要婉转地释放出去,只要你释放了,这个“气”就不会占据你的心灵,也就谈不上积累了。但是要注意,释放不是发火,而是玩笑、比喻、置换,只要不是“雷鸣电闪”就可以。

对付“爆炸式”发火,有点难度,这主要因为,谁也无法预料将要发生什么,再加上当事人不会克制,当然动不动就要“爆炸”。不过别害怕,有办法的。我们要保持清醒、冷静,当事情在你面前露出一角时,你要学会往坏处想,这样即使果真是坏结果,你也有了心理准备,不至于发大火,“炸”伤别人和自己。

这是个慢功,但只要你爱护自己,总能学会的。

脾气是根火柴头,一擦就着

轻易发脾气会使人远离真理。世界上很少有因为发脾气就使问题获得解决的;相反,发脾气常把事情搞僵了,搞糟了。人在愤怒发脾气时,极而言之,极而行之,没了后退之路,没了回旋余地。本来有理,反而变成了没理;本来是小事,结果闹成了大事,甚至不可收拾。过后,悔之晚矣。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怒责部下,结果被范疆、张达切了脑袋。俄国大文豪屠格涅夫曾劝告与人争吵、情绪激动的人:“在开口之前,先把舌头在嘴里转十圈。”

脾气是射向自己的一支利箭,它不一定能伤害你的敌人,却时时会侵蚀你自己。

《孙子兵法·火攻篇》中指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这虽然强调的是临敌制怒,但对生活中的人们同样富有启发。

与人相处,不分是非曲直,动辄发脾气,是不文明的表现。易怒之人应潜心修养,注意“制怒”,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纵心头无名之火,像火柴头似的一擦就着。

“制怒”真言,谁都应该置为座右铭。然而,制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一个人以理智战胜感情冲动的过程。善于制怒、控制脾气,不仅需有“忍人所不能忍”的宽广胸怀和以大局为重的精神境界,还需要有强烈的自我控制意识。

要“制怒”,首先要陶冶性情,不断提高修养,理智地将怒气这个“情绪炸弹”扔掉。

制怒的最好办法是忍和宽容。自觉的忍,理智的让,不是退缩,不是无能,不是放弃原则,而是一种策略、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只有洞察世事,心灵清澈,对是非矛盾有清醒认识的人,才会在可能被激怒的时候做到真正自觉地忍,真正心平气和地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挑战。

具有忍的智慧,达到忍的境界,需要修炼,而生活本身,它的正面经验和负面教训,则是这种修炼的燧石。

一个不会愤怒的人是庸人,一个只会愤怒的人是蠢人,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做到少发怒的人是聪明人。只要我们肯下工夫学会制怒的正确方法,他人肯定会对我们的道德、修养以及理智、大度发自内心的佩服。那个时候,我们自会达到“风平而后浪静,浪静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鱼可数”的境界。

聪明人的聪明之处,是善于运用理智,将情绪引入正确的表现渠道,使自己按理智的原则控制情绪,用理智驾驭情感。以平和的态度来摆事实、讲道理,要比大喊大叫更能让对方心服口服;而宽恕和谅解有时比伤害、侮辱更能震撼人心。

脾气是个炸药桶,一点就爆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很多让人心情不愉快的事,这些事情多数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有时候正是这些小事却能酿成一场大的灾祸。

新闻中曾报道过一起命案,事件的导火索竟然是开空调这样的小事。犯罪嫌疑人是一个22岁的小伙子,在餐馆就餐时要求开空调,遭到了女服务员的拒绝,两人就此开始争吵。经众人拉开后,小伙子愤然离去,不过他越想越生气,冲动之下就跑到商场里买了一把钢刀,回到餐馆对着这位跟自己同样年纪的女服务员连刺数刀,导致女服务员当场死亡。

这一时的生气和不冷静,毁了两个人的家庭,也毁了两个年轻人的未来。事后小伙子追悔莫及,但无奈事情已无可挽回,他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临刑之前,小伙子为了表达他悔罪的心意,同时也为了警示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他咬破手指,在纸上写下了“生气没有好结果”这几个字。

人在生气时,交感神经兴奋,通常会肌肉紧张,毛发竖起,鼻孔开大,横眉张目,咬牙切齿,双拳紧握……总之是调动了身体里所有的能量储备,这时的人就好比是一个炸药桶,一旦爆发,后果可想而知。

在民间,有一种“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说法,这虽然在佛经上没有依据,却是中国人培养“做人不生气”这一好习惯的宝贵经验。男人多戴观音,是为了让阳刚之气中少一些残忍和暴力,多一些像观音菩萨一样的慈悲与善心;女人多戴弥勒佛,是为了让阴柔之气中少一些嫉妒和斤斤计较,多一些宽容和包容,像弥勒佛一样肚量宽广。如果这一美好的愿望能够实现,社会不就和谐了吗?家庭不就幸福了吗?

身上不戴观音和佛像,我们也可以做到为人理性不生气。清代的东阁大学士阎敬铭为了平时能浇灭心中的怒火和怨气,就写了一首文字朴实却道理深刻的《不气歌》: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

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气之为害大可惧,诚恐因病将命废。

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急则有失,气则无智”,遇事冲动、动辄生气,不仅有损身体健康,又容易让人丧失理智,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令自己失去金钱、友谊甚至是生命。

同时,经常冲动、爱生气的人,他的心脏、大脑和肠胃都会受到损害,严重者还会致死。

因此,我们遇事时千万不要乱发脾气,要用平常的心态、大度的胸怀、理智的思维去对待,把坏脾气这个魔鬼赶得无影无踪。这既是正确的做人之道,也是和谐的处世之法。

脾气太大代价大

面对各种机会、诱惑、困境、烦恼的时候,要想把握自己,就必须控制自己的思想,必须对思想中产生的各种脾气保持着警觉,并且视其对心态的影响是好是坏而接受或拒绝。乐观会增强你的信心和弹性,而仇恨会使你失去宽容和正义感。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将会因为不时的脾气冲动而受害。

脾气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最浅、最直观、最不动脑筋的情感反应。它往往只从维护情感主体的自尊和利益出发,不对事物作智谋上的考虑,这样会使自己处在很不利的位置,为他人所利用。本来,情感离智谋就已距离很远了,脾气更是情感的最表面部分,最浮躁部分。以脾气做事,哪里会有理智?不理智,能够获胜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常常依从脾气的摆布,头脑一发热(脾气化最典型的表现),什么蠢事都愿意做,什么蠢事都干得出来。比如,因一句无甚利害的谈话,我们便可能与人打斗,甚至拼命;又如,我们因别人给我们的一点假仁假义,而心肠顿软,大犯根本性的错误;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因脾气的浮躁、简单、不理智等而犯的过错,大则失国失天下,小则误人误己误事。事后冷静下来,自己也会感到其实可以不必那样。这都是因为脾气的躁动和亢奋,蒙蔽了人的心智所为。

仇恨会使你失去宽容和正义感。如果你无法控制自己脾气,你将为此付出代价。《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怒气难抑,率兵讨伐东吴,结果被火烧连营,导致惨败。

一般心性敏感的人,头脑简单的人,年轻的人,常受脾气支配,头脑容易发热。问一问你自己,你爱头脑发热吗?你爱脾气冲动吗?检查一下你自己曾经因此做过哪些错事,犯傻的事,以警示自己。

记住,做人不能太脾气化。

不善于驾驭脾气不仅会伤身伤心,还会使人远离真理,成为别人操纵的对象。

聪明人如果不善于驾驭自己的脾气,则在脾气失控的情形下,比普通人更危险一些。正如美国先哲爱默生所言:“聪明人比庸人更懂得避免祸事;但在冲动的时候,聪明人吃的亏比庸人更大。”

能否理智地驾驭自己的脾气,是一个人是否走向心智成熟的重要标志。感情用事者不仅会远离成功,还会因为自己的不成熟给别人带去伤害、给自己招来祸端。

为坏脾气找个释放通道

一个总经理训斥了一名职员;职员无奈,便转而训斥他的下属;下属挺火,回家后莫名其妙的把气撒在妻子的身上;妻子气极,便把受到的委屈一古脑儿发泄在儿子身上,打了儿子一个耳光;儿子恼怒之际,飞起一脚踢向小狗;小狗疼得乱窜,发疯似的冲出门乱咬,正好咬着从这路过的总经理。看,这里的职员训斥下属,下属训斥妻子,妻子打了儿子,儿子踢了小狗,便是我说的所谓“宣泄”。

妻子有什么错?儿子有什么错?小狗有什么错?他们平白无故地挨打挨骂挨踢,错的是那股难以压制的情绪,但是这样的宣泄方式显然是不对的。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常常会使人感到不近情理,这样的发泄,也只能被视为一种糊涂,一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倒霉行为。

发脾气可造成神经系统紧张,使内分泌处于亢奋状态,甚至可能引发疾病;从人际关系角度看,一场脾气发下来,别人不仅会对你敬而远之,多年的交情甚至可能因此了结。一个懂得如何发脾气、正确发泄自己不满的人才是一个心理成熟、健康的人。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人受了委屈或者憋了一肚子气时,常常需要“释放”怒气,正如火山需要喷发。因此,“宣泄”并不奇怪,其次,我们得承认,选择什么宣泄方式,常常会因人而异,比如,理智者会冷静而从容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卤莽者会因其冲动而“莫名其妙”地误伤他人。愚蠢者会莫名其妙地走向极端,甚至采用不可取的自罚形式,这就是一句老话所说,生气时踢石头,疼的是脚趾头。

怒气渲泄属于心理释放法,不良的情绪能量通过一定渠道释放掉,心理压力自然恢复平衡。

摔打一些无关紧要的物品能够有效地宣泄坏情绪。如果你愿意还可以跑到楼下,再爬上楼,每步登两个台阶,跑步上楼更好。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人和人经常会产生一些矛盾,这很容易使人发怒。如果我们把心中的不满或意见坦率地讲出来,既可泄怒,又可以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同事间的团结。或者讲给自己信得过的朋友,你大都会得到安慰。这种释放的方法也是很可取的。高度压抑的日本社会里,商人发明付钱砸东西的“解脱室”,供怒气难抑又无处发的人宣泄。来到解脱室的人需付费,依照费用高低拿到各种陶瓷花瓶、器皿或小雕像,客人通常先写上痛恨者的名字,边破口大骂边将手中小雕像往墙壁上用力一砸。

当然,必须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宣泄与怨恨分开。怨恨导致怨恨,报复导致更大的报复。你已经给予了受你报复的人太多的痛苦和仇恨,他有足够的理由展开对你的报复行动。不论你做多少事情,说多少悔过的话,都改变不了同样的命运。一旦你从复仇中离开的时候,你才会领悟到,自己已经远离了生气的目标——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诞生新问题。消极的情绪在宣泄之后,除了在积极的生气之外,你还会给自己积累上复仇、罪恶感、痛苦、怨恨、伤害等感觉,这足以在伤害对方的同时也毁了你自己。

所以做人实在不得不时时警觉,千万别让自己不可控制的脾气毁灭了自己。

当不满情绪积压在心中时,不妨自己唱唱歌。歌的旋律,词的意境,唱歌时有节奏的呼吸与运动,都可以缓解紧张情绪。

发怒固然有损健康,但怒而不泄同样对健康无益。怒气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排解,会对身体造成极大伤害。正确的态度是疏泄怒气,采用恰当的方法释放心中的怒气。当然,最好的方法还是制止怒气的产生。修身养性,学会宽容是制怒的最好方法。遇到不随意的事,沉着冷静,头脑清醒,保持理智,不感情用事,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突然的险境,才能使自己走出人生的低潮。

正能量情绪修习课:有效表达脾气8要诀

发脾气会引发诸多负面结果,给我们人生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因此不要轻易动怒发脾气。理清脾气来源,有效表达它,才是正确的做法。下面的方法会帮助你做到这一点:

1.认清你想通过发脾气来达到什么目的

不要被脾气蒙住了眼睛,看看脾气背后的欲望是什么。如果你希望和别人交朋友,而他(她)让你失望,你就扇人家耳光的话,那么你就永远失去了和他(她)亲近的机会。相反,你可以说出你真正的感觉:“我很重视我们的友谊,但有些事情威胁到了我们的友谊,这让我很失望。让我们谈谈,一起来解决这个矛盾怎么样?”

2.关注脾气

学会区分短期的脾气和长期的怨恨。找个笔记本记下你在不同情境下对不同人的脾气程度,并分清自己的脾气共有多少种类。这会帮助你决定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表达脾气,表达什么样的脾气,如何表达脾气。

3.真诚、负责地表达你的脾气,不要用暴力的方式

暴力只会带来更多的坏脾气、伤害和复仇,无论是口头的还是躯体的攻击都不会熄灭怒火。告诉别人是什么让你感到受伤害,告诉他们你真正希望他们做的是什么。以不攻击的方式,将不满表达出来,与其说“你错了,你简直离谱”,不如说“我觉得受伤,你的所作所为没有考虑到我的需要”。

4.不要用脾气来弥补你的自尊心

脾气可能是你用来掩饰自己受伤的一种高傲的方式,是你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和自负受到了伤害时的一种自我保护。但是这种方式不能最终解决问题。为了面子而奋斗只会让你时常感到失落,失落又会让你想要发脾气。

5.对自己的脾气负责

不要给脾气寻找假、大、空的理由,你需要的是解决问题,不是空洞的胜利。

6.将脾气暂时搁置

如:发脾气的时候从1数到10。发脾气时先别去想这件事,过一段时间再想,替这些情绪找到出口。体育锻炼是一种很好的释放方式:慢跑、打球、在没人的地方大喊大叫等都可以。

7.不要压抑自己

不要假装你没有脾气,不要通过否认脾气来麻醉自己。压抑自己不会让你得到你想要的,只会让你感到迷惑、内疚和抑郁。生气是真实的情绪,但情绪和情绪表达则是两回事。当一个人一直压抑怒气时,迟早会如同水库溃堤。因此与其压抑,不如学习抒解。

8.对事不对人

说“这件事情真的让我很生气”是针对事件,说“你这混蛋,怎么做出这种事情”就是针对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