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孔子家语(1)
- 家训铸乾坤:中国古代励志家训
- 言心
- 2620字
- 2016-10-28 10:29:56
《孔子家语》简称《家语》,是记录孔子生平和思想的著作,为孔子门人所撰,经历过很长时间的编纂、改动和增补过程,对研究孔子和其弟子以及古代儒家思想意义深远。
始诛录一则
【题解】
本篇主讲法制与教化的深刻关系。孔子主张先教后诛,国家要先施行道德教化,对民众加以引导,教导不通,方可加以刑威。
【原文】
孔子为鲁大司寇①。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②执之,三月不别,其父请止,夫子赦之焉。季孙闻之不悦,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国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
冉有③以告孔子,子喟然叹曰:“呜呼!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④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谨诛,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试责成,虐也。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书》云:‘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心。’惟曰未有慎事,言必教而后刑也。既陈道德以先服之,而犹不可,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即废之;又不可,然后以威惮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诗》云:‘天子是毗⑤,俾民不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夫三尺之限,空车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百仞⑥之山,重载陟焉,何哉?陵迟田故也。今世俗之陵迟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逾乎?”
【注释】
①大司寇:官名,掌管刑法狱讼。
②狴:牢狱。
③冉有:即冉求,字子友,孔子弟子之一。
④狱犴:指古代乡亭的刑狱。
⑤毗:辅佐。
⑥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
儒行解
【题解】
本篇通过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详细叙述了儒者应具有的道德品行。
【原文】
孔子在卫,冉有言于季孙曰:“国有圣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犹却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已。今孔子在卫,卫将用之。已有才而以资邻国,难以言智也,请以重币延之。”季孙以告哀公①,哀公从之。
孔子既至舍,哀公馆焉。公自阼阶②,孔子宾阶,升堂立侍。公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③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以乡俗,丘未知其为儒服也。”
公曰:“敢问儒行。”孔子曰:“略言之,则不能终其物;悉数之,则留更仆,未可以对。”
哀公命席,孔子侍坐,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儒有居处齐难,其起坐恭敬,言必诚信,行必中正。道途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预有如此者。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而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④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情如此者。儒有委之以货财不贪,而淹之以乐好而不淫,劫之以众而不惧,阻之以兵而不慑。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其勇,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其居处不过,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⑤。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守有如此者。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窦,蓬户瓮牖⑥,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之不敢以谄。其为任有如此者。儒有今人以居,古人以筣,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若不逢世,上所不援,下所不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其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犹竟信其志,乃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必以和,优游以法。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力积事,不求厚禄;推贤达能,不望其报。君得其志,民赖其德,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儒有澡身浴德,陈言而伏,言而正之,上不知也,默而翘之,又不为急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己不与,异己不非。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尚宽,砥砺廉隅⑦。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虽以分国,视如锱铢,弗肯臣仕。其规为有如此者。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别则闻流言不信。义同则进,不同则退。其交友有如此者。夫温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舞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⑧于富贵,不溷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今人之名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疾。”
【注释】
①哀公:名蒋,定公子,春秋时鲁国国君。
②阼阶:殿廷东阶。古代以阼为主人之位。
③逢掖:指宽大的衣袖,古代儒者所穿。
④畜:容留。
⑤干橹:古代用以防身的武器,小盾为干,大盾为橹。
⑥蓬户瓮牖:用蓬草编门,用破瓮之口做窗户。形容家境贫寒。
⑦廉隅:器物的棱角,此处比喻人的品行端正,有节操。
⑧充诎:因自满而失去节制。
五仪解录一则
【题解】
本篇主要讲五仪,即“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这五个等次的人,他们有各自的独特之处,境界也是由低到高。鲁哀公在听了孔子的这番话后,也明白了如何“思哀、思忧、思劳、思惧、思危”,进而达到治国的最高境界。
【原文】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
孔子对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不亦鲜乎?”
曰:“然则章甫、禕履①、绅带、穟笏②者,贤人也。”
孔子曰:“不必然也。丘之所言,非此之谓也。夫端衣玄裳,冕而垂轩者,则志不在于食筼;斩衰菅菲③,杖而啜粥者,则志不在酒肉。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谓此类也。”
公曰:“善哉!尽此而已乎?”
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公曰:“敢问何如斯谓之庸人?”
孔子曰:“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五凿④为正,心从而坏。此则庸人也。”
公曰:“何谓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