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绘画源流

爱美为人类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绘画又是爱美之心的部分表现,所以绘画的产生时间应该远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不过,中国绘画在史籍中早期的记载,只有伏羲氏画八卦、黄帝绘制服、舜妹嫘氏绘影像等等,其他没有记载的,则数不胜数。

随着生活的发展,画的应用日益增多,画的范围日渐广泛。当时绘画的目的在于实用,所以人们主要在实物上绘画。实物上的绘画作品很不容易保存下来,大多数古画的真迹随着实物的毁灭而消失了。现在可以见到的绘画作品,有石室中的刻像,寺庙、宫廷内的壁画、神像的装饰画,钱币上的图纹,钟、鼎彝器上的花纹,军用器物的花纹,一般用品的花纹,铜镜上的花纹,石碑墓碣上的图画、砖瓦陶器上的图画等。然而这些都是翻制的,不是原来的真迹,而且全出自匠人之手,他们的创作动机及作品都称不上珍贵,因为这些并不是今天所说的书画。

到了汉代,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后,纸的成本很低,人人都买得起。文人、士大夫在读书、写字之余开始绘画,既可以消遣,又可以陶冶情操。而社会上的人为了表示对他们的钦仰、崇拜之意,有的人就把文人所作的书画挂在厅堂里作为装饰,因此汉代开始后的绘画,就与以前有很大不同了。此后沿袭成一种风气:人们把文人的绘画作为最高雅的装饰品、最高雅的赏玩品;文人们也把绘画当做最高雅的消遣方式,当做最高雅的技能。所以著名的画家在汉朝建立后开始出现,汉代以前的还没有听说过。

汉代之前的书写材料,都是用竹简和丝帛。竹简虽然容易得到,但很难整修,而丝帛价值昂贵。绘画最重要的是练习,而竹简、丝帛都不能做到随意取用。当时的人们绝不可能用贵重的帛和难修整的竹简练习绘画,将钱浪费在消遣上。所以在纸发明之前,绘画不可能取得很大进步。

龙凤仕女图

战国时期绘制,绢本墨绘,纵31.2厘米,横23.2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该作品是现存两幅最早的帛画作品之一,与“人物御龙帛画”相比,龙凤仕女帛画的笔触显得较为古拙和简劲。

即使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后,纸张的获得也不像今天这样容易。所以汉代以前的绘画,完全以实用为主,统治者用图画作为政治教化的补充,作为崇德尊功的方法。其作品以写实及故事画为主,所画的内容都是人物、鬼神、禽兽等等,其他都不作为绘画的题材。

三国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绘画的题材范围日渐扩展。吴王赵夫人曾画有《江湖九州山岳之势图》,这是后世山水画的开端;孙权建造寺庙,命令曹不兴画佛像,这是佛像画的起始。不过,山水画不合乎当时人们的喜好,当时没有兴盛起来,而佛教却广为流行,所以佛教题材的绘画非常盛行。到两晋时,人们又信仰道教,绘画题材完全被佛教和道教的内容所占据。南北朝时,山水画开始抬头,但还是不能与根深蒂固的道、释等宗教题材的画相比。不过当时新出现的以房屋建筑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埋下了后代人物画及青绿山水画的伏笔。

到了唐代,佛教势力逐渐不像此前那样兴盛,而佛教、道教内容的绘画也逐渐不被人们欢迎,取代它们而兴起的就是山水画。山水画出现的时间虽然已经很久了,但直到唐代才开始占据绘画的主要位置。对此贡献最大的,首先是李思训,然后是王维。李思训将绘画的技法加以变化,创立了青绿山水画,标志着绘画已脱离宗教的范畴,然而还没有完全摆脱六朝时刻意雕琢的陋习。王维则开创了泼墨山水画,以诗的意境作画,赋予绘画以新的生命,将绘画的宗教性转化成纯粹的艺术性。从此,山水画日渐发展成为当时中国艺术领域中的主要艺术形式,为历时千余年的文人画打下了基础。中国绘画以一种很独特的艺术形式,傲然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王维可谓功高盖世。而且,书画家的地位也由此而提高,社会上从事绘画的人也日益增多,绘画题材的范围也日益广泛,研究绘画的理论也日益上升。因此,唐代的绘画风气是历史上最兴盛的时代,各种画法没有不是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的。

五代时期,绘画的技法没有特别的创新,但是,能够使此前的所有技法有进一步的提高,这是难能可贵的。

到了宋代,国势虽弱,但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呈复兴之势,艺术创作的动机大多脱离了功利的局限,进入到超世无我的境界。其绘画既注重形似和色彩,而且更注重画面的气韵和意趣。绘画不仅是实用的装饰物,而且更沉湎于自然的玩赏。因此,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

元代的帝王不懂绘画,对绘画不但不鼓励,而且还加以压制。然而,绘画仍能繁荣发展,在此前的基础上有相当大的进步,只因为上承宋朝艺苑的极盛时代。宋代大家辈出,气势足以震撼后世的画家,使后世的画家不得不慑服崇拜,对宋代只有继承而不敢自出心裁,超出宋代绘画的范畴。所以,元代画家大都崇拜宋代画家,规行矩步,很小心地以古法为圭臬,时时以复古作为艺术信念,其结果不过是延续宋代绘画的余韵,而没有发明创新。元代的绘画风气虽盛极一时,对绘画艺术的进步却没有较大裨益,像赵孟、钱选等人,虽然也是一代名家,也不过是复古的健将罢了。其余的人在艺术上有创造性成就的,还没有听说过。

《辋川图》

唐代王维作,纸本设色。日本圣福寺收藏。

王维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杰出的画家,开创了泼墨山水画的先河。该作品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是其少有的设色作品之一。

明代绘画是宋、元绘画的继承者。明代初年,绘画艺术颇为兴盛,但后来因统治者设立了许多严厉的刑罚,绘画的人经常出人意料地遭受祸患,其思想因此受到束缚,没有自由发展的余地,只有墨守成规,以免惹出祸事。所以明代的二百多年间,画院规模虽然不次于唐、宋,但对绘画艺术的发展贡献很小。明代的画家重临摹而少创造,重秀润的勾画而缺乏雄伟的气势,只满足对细枝末节的重视,从而导致画风空疏、薄弱,无以自拔。

《山水图》

明代董其昌作,纸本,纵26厘米,横145厘米。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3年拍卖,成交价242万元。

董其昌是明代的书画大家,传世作品很多,近年来其作品的价值涨幅很大。

清代初年的画风直接承接明末画风而来,毫无变化,能够代表清朝绘画流派而风行社会的,是画风柔媚枯淡的吴派。吴派以黄公望为远祖,以董其昌为近宗,以王时敏、王鉴为代表,而王原祁、王、吴历、恽格以及娄东、虞山两派的众多画家,也都属于吴派的范围,结果造成家家都学黄公望,人人模仿黄公望,风格雷同,毫无变化,画坛的衰落从此不可挽回。

清初临摹的风气很盛行,不仅写生创作的人在画坛上没有了,甚至临摹黄公望以外的人都会被斥为背离正统。乾隆、嘉庆之后,风气有了点变化,帝王在上面倡导,士大夫在下面附和,所以绘画风气兴盛,名家辈出。不过,仍没有特别杰出的绘画大家能够超越流俗而改变颓废的风气,大都不过是舞弄笔墨,描绘一丘一壑,附庸风雅而已。此后国家多事,大家都认为绘画是不紧迫的事务,绘画风气因此大衰,画家也渐渐由养性怡情的士大夫,逐渐演变为以绘画作为谋生手段的特殊阶层。笔耕墨耨,只是为了让作品容易卖掉,其他都不加考虑,于是画风愈加衰落,以致不可收拾。可悲可叹!

至于绘画技法的演变程序,不像书法艺术的发展那样循序渐进,一步步地演化成现在这种状况。因为绘画以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中的实际事物为对象,以及可以想象到的情形为题材,凡是能够成为景象的都可以参照描绘。简单地说,有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松石、竹兰、牡丹、草虫、花鸟、蛱蝶、芦雁、菊花、蔬果、佛像、罗汉、屋木、鸟兽、湖石、虎马、鱼龙、水仙等,这些最为常见。画的命名都按照画意,见了即能领会,不必多加解释。其技法分为着色、水墨、白描等种类。着色,就是用各种色彩描绘;水墨,就是纯粹用墨这一种色彩描绘;白描,以线条勾勒不用色彩,多用于描绘人物之类的内容。白描也分为两派,李龙眠创立的画法称为铁线描,吴道子开创的画法称为兰叶描。

绘画技法还有勾染、勾勒与没骨之分。勾染,是先将所画的花叶枝干用墨细勾,然后渲染,所以画面浓淡均匀,精密工整,像凌恒、马扶义等人所作的画就属这一类。勾勒,就是双勾画法,用笔墨将所画的物体勾出轮廓,这是张逊画竹时创立的方法。没骨画,就是敷彩绘物,不用双勾,即现在的水彩画,徐崇嗣创立这种画法。苏轼在一篇诗序中说:“徐熙画花用纵横笔法,他的儿子崇嗣发展变化,改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被称为没骨画。”四川人赵昌就是用这种技法,其后有很多画家仿效,于是被画坛称为没骨派。清初恽寿平全用这种技法,得到大家的称赞。

《和香亭图》

明代沈周作,手卷,纵21厘米,横146厘米。

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2000年拍卖,成交价130.14万港币,合人民币135.67万元。

沈周是明代吴门派创始人,以山水画著称,花鸟画亦有较深造诣,并能画人物。

绘画技法还有写真、写生、界画与写意之分。写真,就是画人的面貌,也称为传真,又叫传神;写生,就是参照花鸟实物的绘画;界画,就是描绘宫、室、楼、台等建筑时用界尺作线来绘画。三者因所画的对象不同而名称不同,但都是为了达到逼真效果,与所画的人物越像越好。写意则正好相反,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还有皴法这种绘画方法,也不能不知道。即作画者先勾勒成山石轮廓,为了要显示出它的脉理以及阴阳向背,就用皴法。唐朝李思训是用小斧斫皴,画家称为“北宗”;王维是用雨点皴,画家称为“南宗”。此外,还有披麻皴、解索皴、荷叶筋皴、卷云皴等技法,都以与其相似的事物命名。

唐朝人将山水画法分为南北二宗。南宗以王维为主,重渲染而少勾勒,其传人有五代时期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四大名家,宋代的米氏父子,元代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大家。北宗以李思训为开创者,所画的山石险峻挺拔,用青绿浓重的色彩描绘,其传人有赵、赵伯驹、夏圭、马远等人。

绘画这种艺术发展到宋代已经大成,所有可以使用的技法都已经达到顶峰。因此,元朝、明朝及此后的时间里,画家们只是模仿和临摹宋代绘画,并不能够创造出新的技法。这就是宋代及以前绘画作品珍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