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学点历史智慧大全集
- 宋伟
- 1584字
- 2020-06-25 06:11:40
道德与命运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律,就是长子继承制。其实,大家都知道,这完全是为了维护当时的封建秩序而形成的习惯,根本不是从治国治民的角度去考虑的。哪个皇帝又敢确定自己的大儿子就是贤明的呢?
中国的绝大多数皇帝都是因血缘的天命关系而被推上皇帝宝座。就他们个人的意愿来讲,其实不一定愿意当皇帝;就他们个人的秉赋素质来讲,更不一定适合当皇帝;只是由于他是上一代皇帝的长子或其他原因,他们才不得不当皇帝。因此,他们就不是经过自然淘汰出来的,他们的质量也就失去了保证。中国的历史机制就这样一批又一批地造就了无数的昏君。
历史上英明的君主,看到自己的儿子出落得很有才干,必然会爱他,赞赏他,这是人之常情。汉代、唐代有三位皇帝就是如此。
在刘邦即位之后,吕雉的皇后地位受到了戚姬的威胁,尤其是戚姬要求刘邦更换太子,这使得吕雉的地位乃至生命岌岌可危。戚姬年纪既轻,又长得十分漂亮,善于舞蹈,还能弹会唱,粗通文墨,又会体贴奉迎,以至刘邦溺爱成癖。戚姬既得专宠,为了自己的未来,便乞求刘邦立她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尤其太子刘盈生性软弱,刘邦素来不喜,而如意却聪慧刚毅,刘邦觉得很像自己,十分爱惜。刘邦也想趁早废了刘盈,立如意为太子。
但吕后请张良替她出谋划策,请来了“商山四皓”。太子刘盈待四人极为尊重,四皓只好留住都城。一日,刘邦置酒于宫中,令召太子前来侍宴。刘盈奉旨进宫,刘邦见太子身后跟着4位老人,年纪都在80岁以上,须眉皓白,衣冠楚楚,不同凡俗,心里觉得奇怪,问道:“四老为何人?”四皓不待刘盈介绍,依次向前施礼,各自通报了姓名。刘邦听后,大吃一惊,十分不解地问道:“我请公等数年,公等避而不见,今天为何来到长安,反而跟从我的儿子?”四皓回答说:“陛下轻士爱骂,我们不愿受辱,才不来见您。现太子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贤者都愿为太子引颈去死,臣等所以前来辅佐太子。”刘邦听了这番话,长叹道:“公等肯屈身辅佐我儿,我还有何言可说?还望始终扶持,造福天下!”宴罢,四皓随刘盈离去。刘邦急忙唤来戚姬,指着四皓远去的背影说:“我本想改立太子,但太子已得四皓相佐,羽翼已成,再难动摇了!”
商山四皓
到汉宣帝时期,汉宣帝看到儿子淮阳王刘钦日渐长大,喜爱攻读经书,学习法律,聪明而有才能,常常赞不绝口:“真是我的好儿子呀!”也想立他为太子。不过,由于太子是汉宣帝流落民间时生的,又很小就失去了母亲,所以宣帝不忍心废他。他的这种“仁慈”给汉朝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太子即位后成为汉元帝,是个优柔寡断的君主,大权旁落,被宦官们把持朝政,汉朝从此日趋衰落,一蹶不振。刘钦则被陷害而死。
唐代又重演了这一幕历史悲剧。唐太宗李世民觉得儿子吴王李恪英武果断,很与自己相似,也曾有意让他取代太子,但鉴于历史上废长立幼带来的麻烦,没有如愿。李世民去世后,太子李治当了皇帝,这就是唐高宗。李恪被长孙无忌所害,唐高宗李治则平庸懦弱,受制于专权的武后。最终使武则天大肆杀害李氏宗亲,改唐为周,自己做起了女皇!
由此可见,这三位太子后来确实都不能巩固自己的皇权,不能继承父皇的事业。当时欲废除他们继承权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汉高祖、汉宣帝、唐太宗都是为了国家,从他们儿子的才干来考虑问题的,并不是专指长相而言。
唐代大臣明崇伊曾说英王李哲(后来的唐中宗)长得很像唐太宗,张说也指出唐太宗的画像与忠王李亨(后来的唐肃宗)相似,他们都是单纯从相貌上判断取舍的。如果以才干相比,唐肃宗和唐太宗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汉成帝所宠爱的嫔妃曹宫生下一个儿子后,曾别有用心地说:“我儿子额头上毛发旺盛,多像孝元皇帝啊!”假使他真的就是汉元帝,那也不足挂齿,何况只是个小毛孩呢!
中国历史上庸君、昏君、暴君太多,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儒家最讲圣王的理想,意思是普天之下,谁的道德学问最好,谁就当王,当皇帝。但这长子继承制,却恰恰与此相反。
——见洪迈《容斋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