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5)

去年全市法院的民商事一审案件调撤率达到75.3%,法院案件受理案件数首次出现负增长。大量案件在审判前就得以及时调处化解。

四、夯实基层重心下移,源头治理长治久安

2009年12月,大庆市在肇源县让胡路区开展群众工作站试点。两县区在行政村和社区共成立群众工作站228个,抽调617名干部进站开展工作。每个站设立2—3人的工作组,每月5日、15日、25日“逢5进站”,了解群众意愿,化解矛盾纠纷。

绝大部分社会矛盾发生在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而基层也是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在让胡路区东湖第五社区,群众工作站联络员赵树坤告诉我们:“每个工作日,工作站干部必须入户走访老党员、老干部、信访户、贫困户、企业家,称为五必访。同时还得将接访、入户、排查隐患等情况记入工作日志。”

肇源县从县直部门科级、科级后备干部中选派了306个人,进入群众工作站。实践证明,群众工作站建在基层,效果很好,成为党的政策的“宣讲队”、矛盾纠纷的“扑火队”、为民服务的“先导队”。

大庆市公安局通过警务改革,把警力推到了一线,推动建立大防控格局。从2005年开始大庆市公安局通过整合机构,把大部分机关警力推向了基层,基层一线执法警力比改革前增加85.5%。2009年,在立案同比下降15.02%、八类案件同比下降14.9%的情况下,抓获刑事作案人员数增加2.8%,打击犯罪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红岗区主动创新体制将社会管理重心下移,推行强街扩权改革,把数十个科级编制放到街道去,增强街道职能和综合实力。同时,将城管、劳动等6个部门11类136项权力下放到基层。在基层街道,他们创建了经济发展局、综合执法局、社会管理局和党政工作部“一部三局”的办公模式。

社会管理是篇大文章,探索创新没有止境。“过去,群众多数要的是吃饭、就业、上学、看病等基本温饱需求,现在群众更多的是要地位、要尊严、要公平、要正义。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抓社会管理创新,就是抓经济发展,就是抓社会和谐,就是抓民生改善。”大庆市委书记韩学键如是说。

第七节 苏州市借力民众管理“城中村”

2011年,全国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座谈会在广东深圳召开,破解“城中村”管理难题,成为与会者热议的话题之一。“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城中村”通常环境脏乱、人员混杂、治安混乱,是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

2010年6月中旬,记者来到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城南街道红庄社区,这个曾号称“城中村”的红庄,常住人口3350人,暂住人口4.5万人。前些年因“乱”出名,人人避之;近年来因“治”宜居,想租房,一屋难求。这个昔日令多少人避之惟恐不及的混乱小区,如今旧貌换新颜,红庄是如何“转身”的呢?

一、部门联动,合力治理脏乱差

曾在2005年的年底,红庄社区一家小饭店,河南人小孙和他人发生口角被砍伤。当时,像这样因小事引发的血案在红庄屡见不鲜。

小商小贩、外来人员一时成了众矢之的。为此,社区专门组织了3个月的专项整治,城管、公安协调集中整治无证商贩。红庄社区居民当初的想法是,既然红庄乱的根源是人多人杂,将这些游商游贩赶离红庄,治安情况应该就能好转。3个多月的集中清理,基本扫除了乱设摊点造成的路面障碍,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改善了治安环境。然而让红庄人没想到的是,虽然因游动商贩引发的纠纷减少了,但红庄的治安案件发生率却并没有大幅下降,社区治安转好的愿望依然没有实现。

经过一番深入调查摸底,红庄社区管理者认识到,红庄的乱,并非仅仅是人多人杂而已,类似这样的反复清理,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治标不治本。随后,他们积极向街道党委政府建言献策,组建起了一支由政府牵头,以公安为主力军,由工商、城管、文化、卫生、劳动、综治等部门组成的一支执法前移的政府职能部门联合管理队伍。

联合执法队首先瞄准赌博游戏机、地下赌场进行严厉打击,收缴各类赌博游戏机1000余台,捣毁地下赌场十余处,抓获涉赌人员百余人。因赌引发的治安案件陡然下降。此后,联合执法队采取书面告知、宣传发动、重点、整治等手段,相继开展了“黑摩的”、“黑中介”、路面摊点等专项整治行动,共取缔各类无证营业场所百余家。

二、以房管人,分层管理出租屋

公安机关在办案中发现,红庄违法犯罪活动多,受害者的2/3是外来人员,加害者同样有2/3是外来人员。如何保护并管理好外来人员?社区民警想到了外来人员基本上都要租房,因此有了“以房管人”的理念。

“城中村”有个共性,就是出租房多,而很多房主只管收租,什么人来租,租去干什么,懒得去管,以至于部分出租屋成为一些违法犯罪活动的窝点。在红庄社区,有1228户居民,其中私房出租户908户,私房出租屋16580间。针对出租屋多、各类店铺多的现状,社区民警和辅助人员对私房出租户、暂住人口、沿街店铺信息进行逐一采集。在加强房主管理责任的同时,社区警务室对私房出租户实行分层次“三色”管理。按照租住人数、人员成分和治安隐患大小,他们把社区908户住宅分成红、黄、蓝三个等级,红色列为重点关注户、黄色列为一般关注户、蓝色列入放心户,并绘制成平面图,挂在警务室的墙上,使社区民警便于分层次管控。出租屋分级管理,使红庄社区违法犯罪率降幅连续3年保持在20%以上。

三、借力民众,社会力量参与管理

社会治安管理量大面广,单靠执法部门力量难以形成持久广泛效力。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变红庄的面貌,还得下大力气投入人力、物力,可是作为治安主管机关的南区派出所已经派不出更多的警力。五六个警察管4万多外来人口如何管?这可让社区民警伤透了脑筋。

“当时有一个美籍华人回国想做义工,我就想义工能不能和我们的社区巡防结合在一起。”南区派出所所长谭秋华发现周边的几百家企业一共有500多名保安。这让谭秋华萌生了和辖区内企业联合组织“义工巡逻队”的念头。

执法部门的倡议得到了企业的积极响应。辖区360余家企业约500名厂企内部保安组织起来,成立了红庄社企义工巡防队,同时规定每名队员全年参加义工巡防时间不少于一周,每天不少于8小时。这样一来,每天都有6名以上社企义工队员在社区巡逻。

“为社区做点贡献,毕竟我们以前也当过兵,身手方面还是比较符合要求的,我们尽点自己的微薄之力。”巡逻保安杨小伍高兴地说。从2007年社企义工巡防队组建以来,社区治安秩序明显好转。

四、共享成果,以人为本增强归属感

“城中村”难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来人员把自己当“过客”,缺乏共同建设家园的归属感、自觉性。而其根源,是他们享受不到“城里人”的待遇。

在红庄,社区工作人员常挂嘴边的是“居民”,一般没有“本地人”和“外地人”之称。红庄社区在教育宣传“同城待遇”理念的同时,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增加外来人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这里就像在家一样。”在红庄开了一家发廊的安徽籍小伙刘明说,这里的本地人,很少把他当“外地人”看,同时自己的孩子就在对面的东湖小学上学,用不着交借读费。

每到春节、农忙季节时,外来人员一般都要回家,而一些贵重物品留在出租屋不放心,带在身上又怕路上不安全。针对这一情况,社区警务室专门购买了保险箱,开辟了储藏室,自2009年3月起实行了居民群众金银首饰、数码产品等贵重物品免费寄存制度,并制定完善了物品登记、保存、领取流程,解决了居民的后顾之忧。

第八节 广东建立维稳体制机制

——化解矛盾纠纷在基层

2009年10月27日,广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综治委副主任梁伟发,接受了包括中国平安网在内的中央17家媒体记者的集体采访,就广东省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的有关情况介绍时说,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是衡量是否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准,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的执政组织基础的重要举措。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当前90%以上的矛盾纠纷发生在镇街以下基层,解决问题的支点也应该在基层。为了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广东省开展了全面推进的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是指在全省镇街一级建立以综治办为牵头,以司法所为基础,实现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等部门集中办公,同时整合综治、信访、司法、公安、法庭、纪检、民政、城管、国土、劳动、文化、交通、安监、林业、社会事务、流动人口和出租屋服务管理等部门力量,统筹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大调解资源,各职能部门既依法履职、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形成统一受理调处群众信访及矛盾纠纷、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大综治大调解工作平台。

一、广东推进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的特点

(1)是重在加强领导,切实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全省落实镇街党(工)委书记兼任综治委主任,党(工)委副书记兼任综治办和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主任,另选配一名素质好、业务精的专职副主任。

(2)是重在整合资源,切实形成大综治大调解新格局。实现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集中办公、统一运作。在一些地方,哪类问题突出的,其主管职能部门也进入中心办公。如珠三角地区的劳动保障所、山区的林业所或国土所等,其他部门采取联席办公会议方式协调联动、随时集中。

(3)是重在健全运行机制,切实提高“中心”运作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联合工作机制,规范运作管理,加强监督管理。什么事情离开监督,就会产生懒惰、甚至腐败。

(4)是重在增强素质,切实提高中心工作人员能力水平。加强对“中心”工作人员“应知应会应懂”学习培训,使他们懂政策、懂法律、懂业务、会做群众工作。

(5)是重在解决问题,切实把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化解在基层。通过“中心”平台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做好源头治理、落实前端防范,努力达到“六提高六减少”目标。

“五个重在”的落实,形成了四个特点:一是体制创新、整合资源,产生了1+1>2的效果。二是盘活存量,增强活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三是重点下移、责任落实。目前不少镇街“中心”正积极向村居(社区)和规模企业延伸工作网络。四是同心协力,减少扯皮。以前各部门人手少,部门分工细,也容易扯皮,想干事也干不成事。现在力量整合起来,规定程序、规定责任、规定期限,集中办公、统一处理问题,发挥了任何单一部门无法胜任的作用。

二、推进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的难点

1.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省委领导高度重视,但最重要的是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的重视,切实拿出“第一责任人”的劲头,把中心建设作为紧跟中央、服从全局的固本工程,作为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民生工程,作为促进各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护航工程,作为履行综治委主任重要职责的“一把手”工程,拿出切实可行的招数,千方百计解决存在问题,创造条件建设好综治中心。

2.是运作磨合,协调联动

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的核心是综合,困难也是磨合。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是个新生事物,其核心是综合,困难是磨合,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磨合。几个部门集中在一个平台干事,一套人马,多块牌子,怎么样有效磨合?广东省的做法是,一是增强大局观念。“中心”各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树立大局观、服务观、协同观,增强事业心、责任心和合作心,共同履职尽责、齐心协力打造好中心平台。二是选好配强领导班子,高配专职副主任。三是强化“中心”权威。赋予“中心”的工作任务分流指派权、工作人员指挥调度权、工作进展检查督办权、工作责任倒查问责权、干部绩效考核奖惩和一票否决建议权。四是规范工作流程。中心统一执行“扇形”调处工作流程,真正做到“一个窗口服务群众、一个平台受理反馈、一个流程调解到底、一个机制监督落实”。五是规范台账簿册。各镇街“中心”统一使用省综治办制定的五个基本台帐簿册,对每一纠纷调处、每道工作程序如实录入,反馈及时准确,存档一案一卷,并逐步实施信息化操作,在此基础上建立信息管理平台,最终实现全省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一网通”。六是完善内部管理监督。建立健全“中心”职责,明确各部门具体分工,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制定首接制、督办制、问责制等制度,结合每年度综治考核,建立对成员单位和下属工作站的年终考评通报制度;建立健全工作人员业绩量化考核和奖惩制度,工作绩效与干部收入、评先授奖和晋升提拔直接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