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精神皈依

苟利国家生死以

古语说:“苟利国家生死以。”“苟”是只要的意思,“利”是对……有利,“以”是“用、去做”的意思,“生死以”就是“用生死”。“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我可以奉献出自己的生命。语出清末爱国诗人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对国家有利,我可以奉献生命,又怎么会因为是祸而远离,是福而靠近呢?百年来,此诗句早已经成为无数爱国人士的座右铭。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受到别人的诽谤,子产回应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如果对国家有利的话,子产连生命都愿意奉献出来。古往今来,许多爱国志士用行动诠释了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和南朝名将檀道济便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大禹,中国古代著名的部落首领,姓姒,名文命。因其在治水过程中公而忘私,几次经过家门而不入为后世所称颂。相传,在尧舜时期,自然条件特别恶劣,经常发生水灾,导致人们的生活非常艰苦。有一年,黄河流域再次发生了特大水患,导致许多田地被淹没,大量房屋被冲垮,那时的人们食不果腹、居无定所。于是当时的首领尧决定消除水患。他找到大禹的父亲鲧,让其去治水。鲧治水九年,并没有把洪水治住。后来,舜接替尧成为部落首领,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而且还消极怠工,就把鲧撤换了下来,并将他发配到羽山,并且命令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大禹并没有因为舜处罚了他的父亲而怀恨在心,相反,他看到的却是泛滥的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于是,接到命令后很快就投入到了治水的工作中。他总结先前治水失败的原因,对整个水域做了认真细致的研究,最后认为只有采用疏导的方式来治理洪水,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水患。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凿石开山,挖沟筑渠,修筑了各种各样的水利工程,终于把洪水治住,使其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

十几年间,为了治水,大禹几次经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门口,听到了婴孩的啼哭声,那是他的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孩子,大家都劝他回家去看看自己的妻儿。可他一想到洪水仍旧泛滥,黎民百姓仍旧流离失所,就没有进去。大禹这种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精神感染了许多人,他在治水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为国为民的牺牲精神为后世所传承。

中国历史上对于“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践行者比比皆是。南朝名将檀道济也是其中一个。檀道济是南朝的大将,他守卫疆土,战功卓越,被后人尊为“国之长城”。宋武帝刘裕在年过半百时,才生了一个儿子,立为太子。因为老来得子,宋武帝把小太子当作掌上明珠一般看待,很多事情都娇惯着他。久而久之,太子养成了各种各样的坏习惯,武帝后来对其没有办法,非常头疼。后来,武帝想起檀道济正带兵守卫边疆,边疆可不比京城生活舒适,于是便想让太子跟着他锻炼锻炼,好日后继承皇位。一天,檀道济带着太子外出。太子突然心血来潮地说:“老师,听说你的老家在金乡,离这里不远,你就带我去你老家看看吧。”檀道济想,带太子到老家看看也算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了,但是,家乡的百姓们由于受到连年的战乱,田园荒芜,庄稼歉收。太子要是这个时候去,我檀道济的脸上是有光了,但太子一行必定劳民伤财,给本就受战乱之苦的父老乡亲雪上加霜。这种不利于国家、有害于黎民百姓的事情我檀道济是绝不能干的。于是,檀道济假装答应,准备到时候随机应变,找机会绕过金乡。太子和檀道济一行人一路走了几天,来到了一个叫旧城的地方。太子问:“老师,您的老家快到了吧?”“还远着呢。”檀道济回答。于是他们继续往前走,这一回走到了任城。太子又问:“现在离您家不远了吧?”檀道济不慌不忙地说:“殿下,臣的家已经过去约五十里地了。”太子听了后,非常生气,就责问檀道济:“为什么走过了而没有停下来告诉我呢?”檀道济诚惶诚恐地回答道:“殿下,臣的老家非常偏僻,道路也不平坦,乡民们也不懂礼仪,您是千金之躯,臣怕您出什么差错啊。”于是太子也就不再继续追究下去了。

点评

清代爱国诗人、民族英雄林则徐有两句诗被广为传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果对国家有利,连生命都可以奉献出来,又怎么会避祸趋福呢?这两句话,与子产的“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一脉相承,道出了中华民族文化文明几千年绵延不息的秘密。子产面对诽谤,不顾名节,为国为民,毅然推进改革;大禹十几年间宵衣旰食,为了尽快理清水脉,数次经过家门口,都没有看望一下娇妻幼子;檀道济为了避免劳民伤财,冒着被太子责罚的风险劝阻了巡游计划;林则徐因为禁烟而被发配边疆。正因为有子产、大禹、檀道济、林则徐这样为国为民而甘愿牺牲自己的仁人志士,中华民族才能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不断发展,更加繁荣强盛。而在历史的继承与发展中,这些先贤们为了国家利益而不计个人得失,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思想已经发展成为普通老百姓的优良家风家训。

家风警语

夫余生逢盛世,明知禁烟妨碍英夷大利,必有困难,而毅然决然,不敢稍存畏葸之心者,大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国利民,与民除害,自身生死且尚付诸度外,毁誉更不计及也。

——清·林则徐《致夫人书》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古语说:“公而忘私。”意思是,为了公事而忘了自己的私事,形容大公无私的精神。语出《汉书·贾谊传》:“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这句话表达了先贤们为了国家可以忘记自己的小家,为了公事可以舍弃自己的私事,不因利害而趋避,哪里有大义就往哪里去的爱国精神。公而忘私有时候也可以写为“公尔忘私”、“公耳忘私”,常跟“国而忘家”连用。古往今来的爱国者,在面对家国与个人的选择时,无不以这句话作为自己的指引。

晋国大臣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名誉的前面;南宋名臣文天祥誓死不投降,为了国家民族的大义,勇于牺牲小我,他们都是“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典型案例。

在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叫南阳的地方一直缺少一个地方官,当时的国君晋平公就想让别人给他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一天,晋平公就问他的大臣祁黄羊:“南阳现在缺少一个县官,你觉得,我应该派谁去填补这个空缺比较合适呢?”祁黄羊听了后,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大王应该派解狐去,他为人公正,一定能够胜任这个职务的。”晋平公听后,非常吃惊地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会推荐你的仇人呢?”祁黄羊微笑着回答:“大王,您只是问臣有什么人可以胜任南阳的地方官,您并没有问我谁是我的仇人呀,解狐是我的仇人,但我和他只是私人恩怨,您问的是公事,论公事,我确实觉得解狐能够担当这个重任啊。”晋平公听了祁黄羊一席话,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也觉得解狐的确很有才华,于是,就派解狐到南阳去上任了。解狐到南阳以后,果然很有治理的才能,他为那里的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人们都称颂他。

过了一段时间,晋国又有一个职位有空缺。于是,晋平公又去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掌管军事的官,你认为,谁能够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羊又毫不犹豫地说:“祁午可以胜任这个职位。”晋平公又吃惊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难道就不怕别人对你说三道四吗?”祁黄羊又面露微笑地回答道:“大王,您只是问我谁可以胜任这个官位,而我恰恰觉得祁午可以胜任呀,所以我就推荐了他;您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我不能因为祁午是我的儿子,而向您推荐一位不适合这个职位的人呀。”晋平公听后,仍旧觉得祁黄羊说得有道理,于是就派了祁午去做这个官。祁午当上了这个官以后,果然非常尽职尽责,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很受百姓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说这个故事后,对祁黄羊的做法非常推崇。他说:“祁黄羊做得太好了,他推荐贤才,完全是以人的才能为标准,不因为别人是自己的仇人,而故意不推荐他;也不因为那人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而不推荐他。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啊!”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像这种“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行为还有许多,它不仅仅体现在举贤任能上,还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南宋中后期,奸臣当道,朝政糜烂不堪,国力日渐衰弱,而此时草原上的蒙古人却悄悄崛起。在灭亡金国,占领了金国的都城之后,蒙古部落便开始大举入侵南宋。由于军事上的敌强我弱,加之多年来朝中上下腐败盛行,使得蒙古军队一路势如破竹,锐利不可阻挡,很快,他们就占领了南宋大部分的国土。面对国土的沦丧,南宋名臣文天祥常常忍不住掩面哭泣,他决心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领土的完整。他捐出自己的家产充当军费,积极地组织军队,并亲自领兵抗击蒙古的入侵,然而临时组织起来的军队战斗力必然不如蒙古的精兵强将,很快,军队被打散,文天祥也不幸被俘。元朝的皇帝忽必烈早就闻知文天祥才识过人、气宇轩昂,对其非常敬重。得知文天祥被自己的军队俘虏,他异常高兴,他早就希望能够得到这样的人才来帮他治理天下,于是就派人去向文天祥劝降。面对元朝许以丰厚的金钱和官职,文天祥义正词严地对说客说:“国家灭亡了,为人臣子就是以死相报,都不足以报答国家,怎么能够苟且偷生呢?常言道,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如果还想在新朝谋得一官半职,就此背弃我坚持一生的忠义,那用这样的无德之人,又有什么意义呢!”面对文天祥的严词拒绝,来劝降的使者都拿他没有办法。

有一天,身为囚徒的文天祥,在狱中收到了女儿柳娘的书信,他这才得知,在兵荒马乱之中,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已经成为元军的俘虏,并且被送到元朝宫中做奴隶,一直过着屈辱的非人生活。得知妻女的下落,文天祥早已泪流满面,心里百感交集,但他也明白,这是敌人对他进行劝降所使出的又一招。他们之所以让女儿给他写信,就是想借夫妻之情和父女之义来打动他,以家庭团圆的名义来引诱他投降。他后来给自己的妹妹回信说道:“看到女儿柳娘的书信,作为父亲的我怎能不心如刀绞、肝肠寸断?常言道,一日夫妻百日恩,谁会不顾及夫妻之情骨肉之义啊?但是如今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我别无选择,为报答国家,我只能牺牲自我,牺牲妻儿,这是我的命运,也是柳娘、环娘的命运呀。”后来,文天祥英勇就义,临刑前,他还不忘记向南方故国跪拜,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点评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而正是由于做起来难,它才被奉为中华家风中的精华而世代受到人们的推崇。生活中,普通人难免有各种各样的私心,如果让人们推荐人才,推荐自己的亲戚朋友也许还能够做到,推荐自己的仇人可就难度很大了。祁黄羊在向国家推荐人才时,既能够推荐自己的仇人,又敢于推荐自己的儿子,说明他的心中始终存着“唯才是举”的想法,只要这个人是个人才,对国家有用,就推荐他,至于他与自己是什么关系,根本不去考虑。如果说祁黄羊为国家举贤是遵循着“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原则,那么文天祥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妻儿的幸福和自己的生命的行为,则向我们传达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准则。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爱国家风的传承。

家风警语

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

予之浩气兮,化为风霆。

予之精魂兮,变为日星。

——明·张煌言《张苍水集·放歌》

名垂青史

古语说:“名垂青史。”“青史”就是指史书。古人在竹简上记事,竹子是青色的,所以称为青史。“名垂青史”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名字或事迹记载在历史上,永久地流传下去,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南宋著名诗人胡梦昱在他的《象台首末》一书中有“一身渠任黄茅里,千古名标青史间”的诗句。心怀对祖国的皈依感,时时刻刻以国家利益为重,一心为国为民,这样的人,才能够名垂青史。

齐国大夫晏婴聪颖机智、能言善辩,他辅佐齐景公治理国家,常能把百姓的疾苦放在第一位,处处为百姓着想,为国家着想,坚持原则,多次纠正了齐景公的错误,为齐国的壮大立下汗马功劳。他能够名垂青史,正是因为心怀对国家的精神皈依。

晏婴,又叫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上大夫。他聪明机智,学识渊博,主政齐国几十年,爱国爱民,处处为黎民百姓着想。

有一年的冬天,齐国遇到了数年不遇的暴雪,一连好几天雪下个不停,气温也随之骤降。这天,齐景公闲着无事,就叫人把桌椅抬到宫殿门口,摆上酒食,穿着他的狐皮大衣一边饮酒一边赏雪,还派人把晏子也请来了。齐景公见到晏子,说:“今天难得无事,你就和寡人一同赏雪吧。”说着就示意晏子坐在他的旁边。晏子坐了下来,并未答话。过了一会儿,齐景公看晏子不说话,气氛有点尴尬,就没话找话说:“真奇怪,一连下了那么多天的大雪,可我怎么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寒冷呢?”晏子听后回答:“天气是真的不寒冷吗?”齐景公听到晏子的语气不对,于是尴尬地笑了笑。晏子接着又说:“臣听说古时贤明的君主自己吃饱饭了,能想着别人还在挨饿;自己穿暖和了,还能想着别人在受冻;而您却只想着自己吃饱穿暖在这赏雪玩乐,却忘记了齐国的老百姓们很多都在忍饥挨饿。”齐景公听到这一席话,非常惭愧,于是他命令手下打开国库,把棉衣和粮食发给那些忍饥挨饿的穷人。

齐景公特别喜欢养宠物,尤其喜欢养鸟。有一次他偶然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的人专门负责看管这只鸟。可是几天之后,由于烛邹的一时大意,让那只鸟飞走了。齐景公知道后,非常生气,就命侍卫把烛邹捆起来准备处死他。这时,晏子站在一旁开口说:“大王,是不是先让我宣布他的罪状,然后您再杀了他,好让他死得明白。”齐景公说:“好。”于是,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烛邹说:“烛邹,你犯了死罪知道吗,你的罪过有两条:第一,大王叫你看管他的鸟,你却疏忽大意让鸟飞走了,犯了渎职罪。第二,你的行为导致国君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件事如果让黎民百姓知道了,都会认为国君只看重鸟的生命而轻视老百姓的性命,从而使人们认为国君不仁不义,所以现在要杀死你。”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大王,请您动手吧。”听了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晏子其实是委婉地责备自己,他干咳了几声,说道:“算了,算了。”就命令侍卫把烛邹放了。过了一段时间,齐景公最喜爱的一只小狗死掉了,他非常伤心,就命人给爱犬做一副上好的棺材,并且打算为这只小狗举行一个盛大而隆重的葬礼。晏子听闻后,就跑来阻止齐景公。齐景公不耐烦地对他说:“这件小事,你就不要管啦。”晏子郑重其事地对齐景公说:“大王,您错了,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您知道现在齐国有多少老百姓冻伤饿死后无钱埋葬吗?您不去管百姓,自己的一只宠物死了却大张旗鼓地办葬礼,这不是明摆着轻视百姓的生命吗?如果百姓们知道了您这样做,必定很伤心而对您不满;其他的诸侯要是听说了,必定会看不起齐国,看不起您。一个国家内有不满的百姓,外又被诸侯看不起,那这个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大王,您还认为这是小事吗?”齐景公听了后,顿时吓出一身冷汗,也就不为他的狗举行葬礼了。

过了一段时间,齐景公把晏婴招来向他请教如何兴国安邦。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成就先王齐桓公那样的伟业,使齐国再次称霸中原。晏婴听了后,想了一下,对齐景公说:“臣想请大王微服察访一下民情,回来后再商议兴国安邦之策,可以吗?”齐景公本来就是一个喜欢玩乐的人,于是就答应了晏子的请求。这天,天气晴朗,不冷不热,正适合出行。于是,齐景公就和晏婴带着几个随从打扮成老百姓的样子,来到了城中的一个闹市区。他们走进一家鞋店,看到店里摆放着各种各样漂亮的鞋子,品种齐全,但却很少有人进来买,生意冷清。齐景公感到有些奇怪,转身看到另一家店生意兴旺,非常热闹,于是他就和随从们一起进入这家店来看看,原来这家店卖的是假脚。齐景公大惑不解,为什么漂亮的鞋子无人问津,而假脚却生意兴隆?于是,他就问店主。店主见他如此疑惑,以为他是外来人,也就无所顾忌,大胆地对他说:“唉,您有所不知,当今的国君非常残暴,常常对人施以刖刑,很多人被砍去了脚,不买假脚就没有办法进行生产和生活呀,所以我的生意才这么好。”齐景公听了后,心中非常难过,原来自己在国人心中竟是一个暴君形象。后来,回到宫中,齐景公就一改往日的作风,他选贤任能,制定出许多惠民的政策。

点评

晏子作为齐国的大夫,身居庙堂,位高权重,却能时刻想着黎民的疾苦和国家的安危,所以后世的人们常常以晏子为榜样。正如汉代张酺有言:“思惟得失,与国同心。”是要告诉我们,思考问题的得与失,应该时刻与国家利益保持同步,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想着天下百姓的疾苦。晏子与张酺二者的思想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他们思想的共同之处是做事要首先考虑国家与人民,也就是要爱国。

家风警语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春秋《晏子春秋》

竭智尽忠

古语说:“竭智尽忠。”意思是耗尽所有才智,极尽全部忠诚,表示一个人呕心沥血,忠心耿耿。爱国诗人屈原在《卜居》中写道:“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屈原被流放之后,三年都没有再被召见。耗尽才智,用完忠心,却被谗言蒙蔽,心烦意乱,不知道该去哪里。史学大家司马迁在评价屈原时,就用了“竭智尽忠”这个词。

屈原的故事流芳千古,他忠君爱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以国家为精神皈依,我们今天阅读屈原为国家竭智尽忠的故事,更有教育意义。

屈原,又叫屈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并一心想为国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年轻时,屈原就出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位,辅佐楚怀王治理国家。当时的天下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局面。其中,秦国国力最为强大,秦王时刻想着吞并其他的国家。而此时的楚国却是奸臣当道,国君昏庸,政治上一片黑暗,国力也日渐衰败。看到楚国朝廷一片乌烟瘴气,百姓更是民不聊生,屈原心里非常难过。于是他上奏楚怀王,言辞恳切,要求改革政治,任用贤能,并制定法令限制王公贵族们的特权。这一下,使得本来就忌妒屈原才能的朝中佞臣们,更加痛恨屈原了。他们到处说屈原的坏话,其中朝中有一位叫靳尚的大夫,他特别妒忌屈原的才能,经常在楚怀王面前诬陷屈原,说他假公济私,高傲自大,常不把怀王放在眼里。怀王本来就是一个糊涂的人,听了靳尚的话后,也就不明是非,非常生气,于是他逐渐疏远了屈原。

后来,以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为首的一批奸臣得势,他们在朝中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完全把国家大事抛到脑后。被排挤的屈原常常感叹:“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蒙蔽了心智,以至于楚国的国力日渐衰落。”当时的楚国与齐国缔结了盟约,所以秦国一直不敢进攻这个国家。屈原被革职后,秦国认为瓦解楚齐联盟的机会来了,于是派张仪出使楚国。张仪到楚国后,对怀王说:“我们秦国非常痛恨齐国,如果楚国能与齐国断交,那么秦王愿意把六百里土地送给您。”楚怀王这个人虽然非常贪心,但听了张仪的话,也是犹豫不决,后来,张仪就用重金收买靳尚、子兰等人,让他们在楚怀王面前多说秦国的好话。于是楚怀王就答应了秦国的条件,与齐国绝交了。听到楚国与齐国的盟约被毁,屈原痛心疾首。后来,当楚怀王派使者去秦国要地时,秦国却拒不承认,张仪说:“我与楚王约定的只是自己封地里的六里,何来六百里呢?”至此,楚怀王才发现自己上当了。一怒之下,发兵攻打秦国,却不想秦国早已做好准备,结果楚军大败而归,从此楚国一蹶不振。

许多年后,秦国想要和楚国修好,就派人给楚怀王送一封信,要求楚怀王到秦国的武关订立盟约。楚怀王看到信后犹豫不决,他就召集大臣们商议此事。其中屈原坚决反对楚怀王去武关,他告诉怀王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秦王又阴险狡诈,不守诺言,多次欺骗大王,您千万不能去啊。”而他的小儿子子兰和大夫靳尚等人认为这是楚秦和好的一次好机会,因此极力怂恿楚怀王去。结果楚怀王再次听信了子兰等人谗言,一到秦国就被扣留了。这时他才想起屈原的话,捶胸顿足,后悔莫及。后来,楚怀王被扣押在咸阳三年之久,最后郁郁而终。

怀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就是后来的顷襄王。他任命自己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的老百姓都抱怨子兰而推崇屈原,他们都说当初是子兰等人劝楚怀王去秦国,导致怀王客死异乡,要是楚怀王能听信屈原的话,也许就不会死了,因此子兰才是杀死怀王的罪魁祸首。子兰得知百姓都怪罪他而爱戴屈原后,心里非常害怕。于是他就纠集靳尚等人在顷襄王面前诬陷屈原,他们说:“屈原自大至极,竟然常在外面说大王整日淫乐,不思为怀王报仇,还说大王是不忠不孝之徒。”顷襄王听后,也不明就里,一气之下就把屈原流放到江南,永远不得回来。就这样,屈原带着满腹的忧愁和愤恨,离开了楚国。几年后,他听到秦国大将白起率军攻占了楚国的都城,楚国要亡国了。于是,在绝望和悲愤之中,他怀抱大石,毅然决然地投汨罗江而亡。

点评

屈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开一代之诗风,几千年来,浸润了万千中华儿女的心灵。他对故国的怀念以及对深受战火之苦的百姓的悲悯之情,通过他的诗歌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在屈原的诗歌里,爱国成了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责任。其实“爱国”何尝不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诗中这铿锵有力的一句连同屈原为国竭智尽忠的行为,千百年来,经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共同的家风文化里。

家风警语

以社稷之忧为己忧,社稷之辱为己辱。

——明·高启《凫藻集卷一·四臣论》

虽死犹生

古语说:“虽死犹生。”“犹”是如同。“虽死犹生”的意思是,虽然已经死了,但还像活着一样,形容一个人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句话出自二十四史的《魏书·咸阳王禧传》:“今属危难,恨无远计,匡济圣躬。若与殿下同命,虽死犹生。”清朝李汝珍写作的《镜花缘》中称赞曾晳、晏子这样的贤士名传不朽,“虽死犹生”。心怀家国,肯为祖国献出自己生命的人都是虽死犹生的英雄儿女,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家风。

女英雄赵一曼和“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的故事被后人代代传扬,他们以自己的赤子爱国之心不断激励后人,真正做到了虽死犹生。

赵一曼,四川省宜宾人,早年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后又就读于黄埔军校,是著名的抗日女英雄。她的英勇事迹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她所表现的爱国精神,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家进入了生死存亡之际,此时,赵一曼临危受命,被党中央派到东北发动群众运动。一进入东北,赵一曼就积极地投入战斗之中。她走进工厂,发动工人群众进行斗争,多次领导工人们进行反日游行活动,彻底打乱了敌人妄图以战养战的目的。

后来,赵一曼调任珠河县委委员兼铁北区区委书记,她带领群众,成立抗日游击队,在艰苦的条件下,与日伪军展开周旋,多次粉碎敌人的阴谋,有效地配合了抗联大部队的对日作战。1935年冬,在一次与日军的战斗中,赵一曼不幸负伤昏迷被俘。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知我抗联部队的情况,日军给赵一曼进行了简单的治疗,使其恢复意识。随后对其进行了连夜审讯,其间,敌人多次对她施加惨无人道的酷刑,他们用皮鞭抽打她,用马鞭戳她身上的伤口,疼得她昏过去好几次,但是无论敌人怎么折磨她,她都宁死不屈,没有向敌人透露一句有价值的信息。一度连凶恶的日伪军也拿她没有办法。后来,赵一曼因为伤势加重,生命垂危,然而还没有从她口中获取我军的重要情报,因此不能让她死,所以,敌人就将她送到哈尔滨的医院里进行治疗。在住院期间,赵一曼的身体慢慢好了起来,她与看守他的日伪警察董宪勋攀谈,发现董宪勋仍旧具有一定的正义感,于是她抓住机会用爱国精神和民族大义对他进行教育,最后竟说服了董宪勋弃暗投明。一天,趁敌人不备,董宪勋将赵一曼背出医院,并用事先雇来的汽车把她转移到自己叔叔的家中。成功逃出医院,他们不敢懈怠,在董宪勋叔叔家中稍作停留,恢复体力后,他们立即起程向抗联游击区奔来。然而,赵一曼逃脱的消息令日伪军气急败坏,他们随即出动大批军队进行追击,最后在赵一曼他们前往游击队的路上被日军赶上。

再次被捕之后,敌人对赵一曼的拷打变本加厉,各种酷刑如灌辣椒水、老虎凳、电击、鞭打等一起上,赵一曼心里明白,这回她肯定难逃一死,于是她早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任敌人百般折磨,她只是闭不开口。最后,敌人知道不可能从赵一曼口中获取有用的情报,就把她押解到珠河县,当街处死了。就这样,女中豪杰赵一曼壮烈牺牲了。赵一曼虽然死了,但她伟大的爱国精神却感染了许多人,使他们纷纷加入到了抗日救国的事业中来。

千百年来,爱国主义和爱国精神不断回响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不断涌现的英雄事迹、爱国精神已然成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家风,它润物无声地滋润着我们,指导着我们继续向前进。热爱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热爱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是我们十三亿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皈依。

抗战年代,我们有无数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战士。和平年代,我们也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雷锋就是其中一个。

雷锋,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父母双亡,由亲戚抚养长大。童年的雷锋,受尽磨难,经常吃不饱肚子。

新中国成立后,雷锋成为鞍山钢铁公司的一名职工。他非常勤劳,不计得失,每次都比别人干得多、拿得少,由于工作表现出色,他多次受到领导的表扬。后来,公司要在矿山新建一座焦化厂,需要抽调一批人去参与建设。当时有些人觉得在矿山条件艰苦,吃不好也住不好,因此不愿意去。雷锋得知后,主动要求去矿山,他说:“为人民服务,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哪里艰苦就去哪里。”他的这种为国家建设,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之前不愿意去的人。

后来,雷锋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并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员后,雷锋激动万分,他比以前更加积极努力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有一天,雷锋肚子疼得很厉害,他就来到团部卫生连开了些药。在回来的路上,他见一个建筑工地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施工,原来他们正在为一所小学盖大楼。看到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雷锋忘记了肚子的疼痛,三两步跑上前去,加入了施工的队伍当中。当干完活要走时,人们拉住他,无论如何要他留下姓名,不然就不让他走,雷锋没有办法,才告诉大家自己的名字。他还说:“我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只是尽了自己的一点义务,留不留名都一样。”

还有一次,雷锋有事去沈阳。在火车站检票口,他发现在一群人中间,有一个背小女孩的中年妇女在抽泣。雷锋跑上前去询问情况,原来这位大嫂准备乘火车去看望远在吉林的丈夫,可到了火车站,才发现自己的车票和钱都弄丢了,正不知道怎么办呢。雷锋了解了情况后,劝这位大嫂不要哭,并连忙用自己的津贴为大嫂补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还给了她几元钱,让她和孩子在路上用。大嫂接了车票后,说什么也不拿雷锋给他的钱,她眼含热泪地问:“小兄弟,你真是个好人,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部队的?住在哪里?”雷锋回答道:“我叫解放军,住在中国。”后来,雷锋这种为了国家的建设,为了群众的幸福,不计个人得失的行为感染了很多人,人们把雷锋给社会注入的这种爱国主义风气叫作雷锋精神。

点评

赵一曼和雷锋,一个生活在战争年代,一个生活在和平时期,不同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他们不一样的人生道路。赵一曼为了民族的解放,浴血奋战于林海雪原,流尽了自己最后一滴血;雷锋为了国家的富强,挥汗在工厂田间,耗尽了自己最后一份力。道路不同,目的地却是一样,他们的奋斗都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国家成了他们共同的精神皈依。因为热爱自己的祖国,所以他们能始终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直至献出年轻的生命。在赵一曼和雷锋身上,爱国主义的优良家风展现得淋漓尽致。

家风警语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去其害。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