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部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商代卜甲

“卜”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像用火烧龟甲或兽骨所形成的横斜交错的裂纹。在殷商之时,凡是预测年成丰歉、战事胜负、天气阴晴等,必先占卜。烧甲骨是要根据甲骨上呈现出来的裂纹来预测吉凶福祸。金文、小篆与甲骨文大同。隶变后楷书写作“卜”。

《说文·卜部》:“卜,灼剥龟也,像炙龟之形。一曰:像龟兆之从横也。凡卜之属皆从卜。”(卜,火灼裂龟甲,像火灼龟甲的样子。一说,像龟甲裂纹纵横之形。大凡卜的部属都从卜。)

“卜”的本义就是占卜。

人总是想着能预测未来。中国商代最风行的方法是用甲骨占卜,所以“卜”的本义是烧灼龟甲以占卜吉凶祸福。《诗经》里面有云:“尔卜尔筮(shì),体无咎言。” “筮”,用蓍草占卜;体,卦兆;咎,凶。这里是说占卜的婚姻没有凶兆。柳宗元在他的《非国语·卜》中说:“卜者,世之余技也。”所谓“余技”,就是低等而无用的技艺。

占卜是预测,由此“卜”又引申为预料。唐代李商隐《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诗讽唐明皇一代杰出帝王,却在有生之日不能保住爱人杨贵妃一命,还预卜什么来世为夫妻呢!“生死未卜”就是生死都难以预测。“未卜先知”则是称赞一个人有预见。“卜”又引申出选择的意义,“卜居”就是选择定居,“卜邻”就是选择邻居。

古人在占卜后,在甲骨上把占卜的时间、事情、结果等情况记载下来的文字就是“卜辞”。卜辞文字简洁古奥,属于甲骨文。卜辞最早出土于商代都城安阳,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北京的王懿荣到药店买龙骨(中药名,就是古代大形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骼化石)时无意中发现的。孙诒让最早解释卜辞,著有《契文举例》,后来的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等人相继进行研究。安阳出土的卜辞共有四千六百多片甲骨,可识的已有一千七百多字,记录了从盘庚迁殷到纣亡的二百七十三年间的历史。这是一个研究古代文化和文字的宝藏。

“卜”是个部首字。凡由“卜”字组成的字,大都与占卜之义有关。如“占”、“贞”等字。

甲骨文

小篆

楷书

“占”是个会意字。甲骨文从“卜”,从“口”字,会以口问卜之意。小篆与金文大同,隶变后楷书写作“占”。

《说文·卜部》:“占,视兆问也。从卜,从口。”(占,察兆问疑。由卜、由口会意。)

“占”(zhān)的本义指视龟甲之兆推知吉凶。如《仪礼·士丧礼》:“占者三人。”又如“占人”(掌占卜的官员),“占工”(专门从事占卜的人),“占术”(占卜之术),“占书”(占卜的书)等。《左传·僖公十五年》:“史苏(人名)占之曰,‘不吉’。”这里面的“占”字用的就是本义。

从“占”的本义引申指通过观察物像来推断吉凶。如“占梦”、“占卦”、“占星”、“占气”(观云气风色以测吉凶),等等。

《法言·五百》:“或问:圣人占天乎?曰:占天也。若此,则史也何异?曰:史以天占人,圣人以人占天。”“以人占天”就是以人事推知天意的意思。又如“占候”(推测气候变化),“占射”(猜测),“占覆”(猜度隐藏之物)。龚自珍《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占天下之变。”就是预测天下的变化的意思。

又引申指估计、测算。如《新唐书》:“料丁壮以计庸,占商贾以均利。”

又引申指不起草、口授、口述、口头吟作。如《西游记》:“一夜无寐,口占几句俚谈,权表谢意。”又如“口占一绝”。

“占”(zhàn)字读去声时,就是占有的意思。如《晋书·食货志》:“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卣”本为象形字。它的甲骨形体就像一个椭圆形酒器。这种酒器大腹小口,上有盖和提梁。金文的形体中间有一点,表示装有酒浆。在小篆的形体中,似乎酒在器中晃动的样子。隶变后楷书写作“卣”。

“卣”的本义应为酒器。这种酒器由青铜制造而成,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也有作圆筒形的,器形变化较多。用以盛酒。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诗经·大雅·江汉》:“厘尔圭瓒,秬鬯一卣。”其中的“厘(lí)”,通“赉”,表示赏赐、赐给;“圭瓒”是一种玉器;“秬”读jù,黑黍;“鬯”读chàng,是祭祀用的酒;所谓“秬鬯”就是用黑黍和香草酿的酒。这两句诗的大意为:赐给你一个玉器和香酒一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