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中国历史研究法(21)

因虽夙具,然非众缘凑泊,则事实不能现。所谓缘者,有亲缘(直接缘),有间缘(间接缘)。义和团之亲缘有二:其一,则社会革新运动之失败;其二,则宫廷阴谋之反拨也。此二者又各有其复杂之间缘。社会革新运动,自有其心理上之可能性,兹不多述。其所以觉醒而督促之者,则尤在外交压迫之新形势。其一,为日本新著手之大陆政策;其二,为俄国积年传来之东侵政策;其三,为德国远东发展政策(此政策复含两种意味:一,德国自己发展;二,德国诱助俄国东侵,冀促成日俄之战或英俄之战,以减杀俄法同盟势力,缓和欧洲形势)。以此三种外缘,故甲午战败,日本据辽,三国干涉还辽,而胶州、旅顺、威海之租借随之,瓜分之局,咄咄逼人。于是变法自强之论,骤兴于民间,而其动力遂及德宗,无端与清室宫廷问题发生联带关系。宫廷问题,其间缘亦至复杂。其一,清穆宗无子,德宗以支庶人继,且有为穆宗立后之约。其二,孝钦后临朝已二十余年,新归政于德宗。德宗既非所生,而思想复与彼不相容,母子之间,猜嫌日积。如是内外新故诸缘凑合,遂有戊戌政变之役,戊戌政变为义和团之亲缘;而上列诸种事实,则其间缘也。

亲缘之中,复有主缘,有助缘。戊戌政变为义和团唯一之主缘,固也。然政变之波澜,曷为一转再转以至于仇外耶?其一,因康有为梁启超等亡命外国,清廷不解国际法上保护政治犯之先例,误认维新派人以外国为后盾。其二,因政变而谋废立(立端王之子溥俊为大阿哥),外国公使纷起质问,志不得逞,积怒益深。其三,连年曹州、兖州、沂州、易州等教案,乡民与天主教徒构怨益剧。得此等助缘,而义和团遂起。

因缘和合,“果”斯生焉,此一群史迹之正果,可分数段。一、山东直隶团匪之私自组织及蠢动;二、两省长官之纵容及奖励;三、北京王大臣之附和;四、甘军(董福祥)之加入;五、孝钦后以明谕为之主持,军匪混化对全世界宣战;六、前后戕杀教徒及外国人数千;七、戕杀德国公使及日本使馆馆员;八、毁京津铁路,围攻使馆。此一幕滑稽剧,在人类史全体中,不得不认为一种极奇特的病态,以易时易地之人观测之,几疑其现实之万不可能。然吾侪试从心境两面精密研究,则确能见其因缘所生,历历不爽。其在心的方面,苟非民族性有偏畸之点,则不能涵淹卵育此种怪思想,故对于民族性之总根柢,首当研究者一也。拳匪为发难之主体,而彼辈实为历史上之一种秘密社会,故对于此种特别社会,察其群众心理,考其何以能发生能扩大,此次当研究者二也。发难虽由拳匪,而附和之者实由当时所谓士大夫阶级;此阶级中,佥壬虽多,而贤者亦非绝无;曷为能形成一种阶级心理,在此问题之下一致行动?此次当研究者三也。孝钦后为全剧之主人翁,非深察其人之特别性格,及其当时心理之特别动态,则事象之源泉不可得见,此次当研究者四也。其在境的方面非专制政治之下,此种怪象未由发生,此数千年因袭之政体,次当研究者五也。有英明之君主或威重謇谔之大臣,则祸亦可以不起,此当时之政象,次当研究者六也。非有维新派之锐进,不能召此反动;维新派若能在社会上确占势力,则反动亦不能起;此对面抵抗力之有无强弱,次当研究者七也。非国外周遭形势如前文所云云,则亦不至煎迫以成此举,此世界政局之潮流,次当研究者八也。经过此八方面之研究,则义和团一段史迹,何故能于“当时”“此地”发生,可以大明。

有果必有报。义和团所得业报如下:一、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蒙尘。二、东南各督抚联约自保,宣告中立。三、俄军特别行动,占领东三省。四、缔结《辛丑条约》,赔款四百五十兆,且承认种种苛酷条件。五、德宗不废,但政权仍在孝钦。六、孝钦迎合潮流,举行当时所谓新政,如练兵兴学等事。此义和团直接业报之要点也。由直接业报复产出间接业报,以次演成今日之局。

就理论上言之,义和团所产业报有三种可能性。其一,各国瓜分中国或共同管理。其二,汉人自起革命,建设新政府。其三,清廷大觉悟,厉行改革。然事实上皆以种种条件之限制,不能办到。其第一种,以当时中国人抵抗力之缺乏,故有可能性;然各国力量不及,且意见不一致,故不可能。其第二种,以人民厌恶满洲既久,且列国渴望得一新政府与之交涉,故有可能性;然民间革命党,无组织,无势力,其有力之封疆大吏,又绝无此种心理,故不可能。其第三种,因前两种既不能办到,而经此创巨痛深之后,副人民望治之心,其势甚顺,故有可能性;然孝钦及清廷诸臣,皆非其人,故不可能。治史者试先立一可能性之极限,而观其所以不能之由,则于推论之术,思过半矣。

因缘生果,果复为因,此事理当然之程序也。义和团直接业报,更间接产种种之果。就对外关系论,第一,八国联军虽撤退,而东三省之俄军迁延不撤。卒因此引起日俄战争,致朝鲜完全灭亡;而日本在南满取得今日之特殊地位。第二,当匪势正炽时,日本藉端与英国深相结纳,首由英提议劝日本就近出重兵,是为英日接近之第一步。其后我国为应付俄军起见,议结所谓《中俄密约》者,虽卒未成立,然反因此促英日同盟之出现。而此英日同盟,遂被利用于此次欧洲大战,使日本国际地位昂进;而目前关系国命之山东问题,即从此起。第三,重要之中央财源,如海关税等,悉供偿债之用。因此各外国银行,攫得我国库权之一部分,遂启后此银行团操纵全国金融之端绪。此其荦荦大者也。就内政关系论,第一,排外的反动,一变为媚外,将国民自尊自重之元气,斲丧殆尽,此为心理上所得最大之恶影响。第二,经此次剧烈的激刺,社会优秀分子,渐从守旧顽梦中得解放,以次努力,求取得“世界人”“现代人”的资格,此为心理上所得最大的良影响。此两种影响,乃从国民性根柢上加以摇动,此两歧路之发展的可能性皆极大,在今日殊未能测其变化之所屈。第三,东南互保,为地方对中央独立开一先例。此后封疆权力愈重,尾大不掉,故辛亥革命,起于地方,而中央瓦解;此趋势直至今日,而愈演愈剧。第四,袁世凯即以东南互保中之一要人,渐取得封疆领袖的资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蓄养其势力,取清室而代之。第五,回銮后以媚外故,而行敷衍门面的新政。一方面自暴白其前此之愚迷及罪恶,增人轻蔑;一方面表示其无诚意的态度,令人绝望。第六,此种敷衍的新政,在清廷固无诚意,然国人观听已为之一变,就中留学生数目激增,尤为国民觉醒最有力之一媒介,海外学校,遂变为革命之策源地。第七,新政之最积极进行者为练兵,而所谓新军者,遂为革命派所利用,为袁世凯所利用,卒以覆清祚。第八,以大赔款及举办新政之故,财政日益竭蹶,专谋藉外债以为挹注。其后卒以铁路大借款为革命之直接导火线。上所举第三项至第八项,皆为义和团业报所演,同时即为辛亥革命之亲缘或间缘。于是而一“史迹集团”遂告终焉。

吾不惮繁重,详举此例,将借一最近之史迹其资料比较的丰富且确实者,示吾侪运用思想,推求因果,所当遵之涂径为何如。此区区一史迹,其活动时间,不过半年,其活动地域,不过数百里,而欲说明其因缘果报之关系,其广远复杂乃至如是。学者举一反三,则于鉴往知来之术,虽不中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