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听雨/俞平伯


云依依的在我们头上,

小桦儿却早懒懒散散地傍着岸了。

小青哟,和靖哟,

且不要萦住游客们的凭吊;

上那放鹤亭边,

看葛岭底晨妆去罢。


苍苍可滴的姿容,

少一个初阳些微晕她。

让我们都去默着,

幽甜到不可说了呢。

晓色更沉沉了;

看云生远山,

听雨来远天,

飒飒的三两点雨,

先打上了荷叶,

一切都从静默中叫醒来。


皱面的湖纹,

半蹙着眉尖样的,

偶然间添了——

花喇喇银珠儿那番迸跳。

是繁弦?是急鼓?

比碎玉声多几分清悄?

凉随着雨生了,

闷因着雷破了,

翠叠的屏风烟雾似的朦胧了。

有湿风到我们底衣襟上,

点点滴滴的哨呀!


来时的桦子横在渡头。

好个风风雨雨。

清冷冷的湖面。

看他一领蓑衣,

把没篷子的打鱼船,

闲闲的划到藕花外去。

雷声殷殷的送着,

雨丝断了,近山绿了;

只留恋的莽苍云气,

正盘旋的西泠以外,

极目的几点螺黛里。

·作者简介·

俞平伯(1900~1990),浙江德清人,名铭衡,字平伯,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早年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是新潮社、文学研究会和语丝社成员,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而后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曾执教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其后在上海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学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等职。1922年,俞平伯与朱自清、刘延陵、叶圣陶等一起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新诗刊物《诗》月刊,并创作有《冬夜》、《西还》、《忆》等诗集,后来转向散文创作和古典文学研究,著有《〈红楼梦〉研究》,散文集《杂拌儿》、《燕知草》等,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作/品/赏/析

孤山位于杭州西湖中,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正在清晓时分,“云依依的在我们头上,小桦儿却早懒懒散散地傍着岸了。”一片悠然闲适的情氛,带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受。“小青哟,和靖哟,且不要萦住游客们的凭吊”——西湖边的冯小青墓与林和靖墓,牵系着那或凄美,或俊逸的风流人物和历史故事,载寓着人们的幽绵的思怀,给西湖注入了具有深蕴的文化情味。“苍苍可滴的姿容,少一个初阳些微晕她。”如此美妍可人的景致,真的是令所往的游人“都去默着,幽甜到不可说了呢”。那“幽甜”二字,最饶诗意,情境合一,极醉人心。“看云生远山,听雨来远天”,这两句很好地显示出诗歌语言所蕴含的相当凝练的古典词曲的韵味。“皱面的湖纹,/半蹙着眉尖样,/偶然间添了——/花喇喇银珠儿那番迸跳。”诗人对湖水做了拟人化的描摹,将微风吹临湖面的情形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而那“迸跳”的形容又将雨打湖面的情景写得非常具有动感。“是繁弦?是急鼓?比碎玉声多几分清悄?”诗人又在诗中融入了听觉性的描写,使这雨的情态更加丰满。“凉随着雨生了,闷因着雷破了”,一个“生”字,一个“破”字,运用得极为巧妙,至为简洁,却又极富感受性。“雨丝断了,近山绿了”,景气陡然一变,对听雨的过程做了很好的收束。“只留恋的莽苍天气,正盘旋在西泠以外,极目的几点螺黛里。”一片悠远的境界,给人留下一种思邈无垠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