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现代教育理念(6)

在公立学校,坦率地说,迄今为止这种服务意识还不强。因为,企业有破产之虞,学校还没听说过有破产的;聘任制给教师带来了一些风险,但更多的似乎还只是喊喊“狼来了”而已,事实上有几人“下课”?况且,边远落后地区的学校,教师本来就不够,“扩招”后教师更是“一个萝卜两个坑”,你校长能“忍心”把谁开掉?校长就更是用不着担心风险了,虽说我们学校质量是差了点,但本地“独此一家”,你不来此还能到哪去?就是把这所学校搞砸了,凭着“关系就是生产力”,我还可以“易地为官”!可以这样说,一个行业当其从业人员感受不到生存竞争压力的时候,他们一般是不可能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的。

这样,我们也就不难发现以下这些现象。

现象一:当学生表现“欠佳”时,教师动辄“请家长”,一个电话将学生家长“传唤”过来,连声数落着学生的不是,最后免不了还要“株连”家长,大声地质问几个“你是怎么做家长的?”“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直到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简直就不是个东西,“养不教,父之过”,把孩子教得不是个东西、自己似乎也不是个东西,教师方肯以得胜者的姿态结束训话。

现象二:家长会上,几乎完全是跟学生上课一样的形式。家长们一个个端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聆听着老师的“教诲”,几乎没有家长讲话的机会。家长会本是“家校”双方共商育人大计的好机会,不想却一个一个地变了味,变成了成绩好的学生家长“露脸”、成绩差的学生家长受“煎熬”的场所。

现象三:对家长尚且如此,对学生就更谈不上有服务意识了。正因为没有服务意识,所以,居高临下者有之,讥笑挖苦者有之,辱骂体罚者有之。这方面的例子屡见不鲜,所以不用列举。在学生看来,真是“师为刀俎,我为鱼肉”,奈何?

可以说,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强烈的服务意识,那么,当今理论界竭力倡导的“教育人本化”“教育人性化”等理念都将成为一句空话,实施新课程所需要的思想基础也将荡然无存。

因此,我们认为,教育工作者尽快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工作对学生身心成长影响很大,如果教师在工作中态度冷漠、行为粗暴,这种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走向社会后,能指望他们“爱满天下”,有很强的服务精神?须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一个黄金律!

1.教师要换位思考,强化服务意识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接受别人的服务,我们每天也在为别人服务,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也。当你走进那些“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机关,你一定不会满意,甚至会大发感叹,数落、批评机关工作作风如何如何的不是。那么,作为教师,你是否想过,当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把自己的最爱托付给你,如果得到的服务是“短斤少两”的,是“假冒伪劣”的,是态度粗暴的,是没有人情味的……家长会作何感想?

20世纪90年代,时任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校长的张茂昌曾以一句“我的1850个学生家长的爱子之心像我张茂昌的爱子之心是一样的”作为他治校的座右铭,虽然朴实无华,但却是服务精神迸发的源泉。现在,教育界呼唤“大楼、大师、大爱”,这个“大爱”从何而来?没有服务意识恐怕是难有大爱的。

2.要强化教师的服务意识,学校既要“德治”,也要“法治”

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教师端正态度,转变观念。比如,组织“师德师风教育”,开展“塑造××(地区)教育新形象”“塑造××(学校)教师新形象”的活动,而且这些活动要讲求形式,讲究方式,形式要活泼多样,方式要潜移默化,要藏而不露,要“润物细无声”。

但服务意识的养成仅靠“提倡”“号召”“宣传”“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有一些规范的约束,以规矩成方圆。比如,将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服务态度列入对教师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之中,占到一个合理的权重,甚至实行“一票否决”。

借鉴其他服务行业制定“十不准”之类的行为规范,学校也可以“约法三章”,用以约束、规范教师的职务行为。例如,不准随意“请”家长,不准盛气凌人地批评学生家长,不准辱骂、体罚学生等。

需要强调的是,在筛选型教育模式中,在应试教育顽固存在的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压力、心理压力都很大。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教育行政部门、校长要善待教师。当教师本身都得不到善待时,他们又如何能够心平气和地善待学生?

3.学校的设施、制度要体现教育服务的精神

教师工作室的设计要作相应的改进。有条件的话,可以将教师工作室隔为里外两间,外间作为接待室或谈话室。面积不一定要很大,但设计要科学,要体现人性化。这样,教师找学生谈话,可以单独进行,而不至于在教师办公室当着众多教师的面弄得灰头土脸的,从而使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得到合适的保护。家长来到学校,也有个可以坐着说话的地方。

建立对家长的“班级开放日”“校园开放日”。孩子进入学校后,家长无从了解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可分年级、班级组织“校园开放日”,让家长们走进学校看一看。有条件的话,还可借鉴一些国家“家长到校助课”的做法,家长哪天空闲,提早跟校方预约,到时候便如约而至,到学校里跟着自己孩子所在的班级,参与有关活动,协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这种形式增强家校联系,增进家长对学校的了解。要人家支持你,首先要让人家了解你!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实行“100%课堂向100%家长开放”,就是一个很好的措施。

4.改变供求关系,大力扩充优质教育资源

有些教育问题虽然表现在学校,但其根源却是在社会,也就是说“教育中的问题并不都是教育问题”。要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苦练内功”是必须的,但也得从外部环境上做做“文章”,那就是要解决市场供求关系问题,解决市场的资源配置问题。当一种商品供不应求的时候,它的从业人员是不可能有很强的服务意识的;只有当其供求平衡尤其是供过于求的时候,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才会油然而生。基于此,政府部门要继续做好“扩优”工程,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改变优质教育资源过于短缺而带来的“卖方市场”意识。

有条件的话,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实行“教育券”制度,这种制度最早始于美国,目前国内有个别县区也在实行,即把原本拨给学校的办学经费以“教育券”的形式发给学生,由学生“持券选校”。你学校办得好,教师服务态度好,学生就多了,你就可以凭所收到的教育券到教育行政部门或财政部门兑换教育经费。否则,学生不选择你了,你学校就可能只有一条路——“关门大吉”。一旦通过“教育券”的形式改变供求关系,变“卖方市场”为“买方市场”,那么,学校、教师想不讲“服务”都不行!

总之,教育界的服务意识比较淡薄,甚至在一些教师的头脑里完全没有这个意识。试想,顾客在商场、宾馆被辱骂、被殴打,那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情。可是,学生在学校,受讥笑、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却屡见不鲜,为什么?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观念问题、思想问题。因此,必须从内、外部采取措施,标本兼治。

[1]舒圣祥:《“民主投票”强制退学是堂暴力课》,载《新华每日电讯》,2012.07.06。

[2]耿银平:《将质疑权话语权还给孩子》,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04.21。

[3]《武汉晨报》,2012.01.17。

[4]刘道彩:《雷人校规该整治了》,载《中国青年报》,2012.04.13。

第四节 教育的公平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一、教育的公平性

教师人格魅力的灵魂是一个“爱”字。爱事业,爱学生。爱所有的学生:聪明的,抑或是迟钝的;漂亮的,抑或是难看的;家庭富有的,抑或是贫寒的。爱就是一种教育,谁有爱心,谁就把握了教育的真谛。

“教育公平”的理念很早就有了,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倡导“有教无类”。17世纪初,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有句名言:“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今天,走进任何一个课堂,都可以发现“三个世界”的划分:“第一世界”是所有任课老师都喜爱的学生,他们每门课成绩都好,由于多数学校要按成绩排队并以此与教师的业绩和待遇挂钩,这一部分学生往往能够给教师带来“面子”,带来“票子”,所以备受老师所喜爱。“第二世界”是为一部分教师喜爱的学生,他们不是每门课成绩都好,可能有几门课的成绩不太理想,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毕竟还有几门课成绩不错,受部分教师喜爱。“第三世界”是所有的任课教师都不喜欢的学生,他们几乎每门课都不好,甚至一整天都不会有教师看他一眼。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有些道理,但也不是绝对准确。其实,人的发展是很难预料的。我们不难发现这么两个情况:一是有些孩子早慧,从小就很有气势,先声夺人。但是,这些孩子并不一定一辈子都闪闪发光,有的可能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像昙花一样“一现”而已,我们熟悉的成语有“江郎才尽”,还有王安石《伤仲永》笔下的仲永。另一个情况是有的人大器晚成,小的时候非常一般,没有任何过人的地方,但是随关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一步步走向成功。像大家十分熟悉的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就是这样。爱因斯坦4岁才会讲话,上小学时成绩很差,上中学时仍未有大的改观,以致他中学的教导主任给他写下“干什么都一样,反正一事无成”的评语,几乎给他判了“死刑”,但想不到他竟成了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爱心、仁慈集中表现在对“学困生”和“问题学生”的态度上。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很好的阐述。他说:“要关怀人,就是说对待儿童犹如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儿童学习不好,落后;儿童难于像他的同班学生那样学习;儿童或少年犯了流氓行为——所有这些都是糟糕的事。如果是你的儿子遇到了这种糟糕的事,你会怎么办?不见得会提出开除、减品行分数之类的处理办法。当然理智会提醒父母,这些部分也是需要的,但你首先会提出极端必要的办法去挽救儿子,只用惩罚是不能救人的。”[1]

对成绩差的学生,不能歧视,要认真分析他们的问题之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就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机体,通过“望、闻、问、切”找出病源,以便“对症下药”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采取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

医生是人道主义者。可是如果他竟对病人说:你的病是治不好的,你毫无希望了,你回去该吃吃一点,该玩玩一下。那他能够算是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者的医生吗?这样的医生就连一天也无法在医院里待下去!而在我们教师当中,有些人每天都在让儿童感觉到,有时甚至直接对他明说,他是一个毫无希望的人。这是不能容许的。我们必须神圣地爱护自己的职业荣誉,高高举起人道主义的旗帜。医生面对各种严重的病人,他也许比我们教师有更多的理由作出悲观的结论,但是他相信科学的巨大力量,相信病人本身的精神力量。教育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使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认识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不要让他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

在清新的春天,老树也能萌发新绿。

靠近春天,冰雪就会融化。

靠近音乐,生命就会舞蹈。

靠近清泉,心灵就会湿润!

陶行知先生曾提倡,“男教师要学做富兰克林的父亲,女教师要学做爱迪生的母亲”。他还说,教师应该谨记,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对任何学生都不轻言放弃!这便是教师的伟大之处。

下面是一位老师讲的故事,颇有些耐人寻味。

发生在1976年初冬的一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那年,唐山大地震,震得人心不安。徐州城的人都住在用塑料薄膜搭的防震棚内。

初冬,天气已经很冷。突然有一天,过去的两个学生找上门来。一个说他是木工,一个说他会瓦工,要给我搭一个能过冬的防震棚。说干就干,不消两天,一个坚固的防震棚搭好了。这是两个什么学生?都是所谓玩劣学生!望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内疚极了。我教他们的时候,给他们的爱最少,而他们长大之后,给我的爱却最多!

我的心被震撼了。这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学生观、教育观。从那时起,我爱的天平开始向所谓差生倾斜。他们更需要老师的爱,就像虚弱的婴儿更需要母亲的精心哺育。十个手指有长短,为什么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呢?说来也怪,我这么一“倾斜”,这些学生跟我上个一年半载的,语文成绩居然都有所长进!是不是因为他们喜欢我,于是爱屋及乌,就喜欢我教的学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