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满是滋生骄傲的温床,自知是保持谦虚的良方。要想在成就事业的途中少些阻力、多些动力,就要摒弃自满,以甘居人下的谦虚姿态得到众人的赏识和支持。
1、明者自知,取长补短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生活中,人们常常愿意观察别人,而不愿意自我反省。于是,很多人了解别人胜过对自己的了解。了解他人固然重要,比如可以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交往方式来得到更多的人脉资源、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等等,但了解自己更加重要,因为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利用外界环境来成就自己。
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就不要把眼光一直盯在他人身上,而应该适时自省,从而做到自知。
伍奢在楚国担任太子太傅之职时,费无忌担任太子少傅之职。费无忌阳奉阴违,把为太子建娶来的妻子交给楚平王,后又担心太子建即位后会报复自己,于是向平王大进谗言。平王先是令太子建戍守边疆,后又派人杀太子建。如此以来,伍奢受到牵连,被平王囚禁。
费无忌又对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具备贤能的儿子,如果不诛杀的话一定会成为楚国的忧患。可以用伍奢为人质把他们召来除掉。”于是,平王派人转告伍奢:“如果能够把两个儿子召来,你就能生,否则则死。”伍奢说:“伍尚为人仁慈,呼之必来。伍子胥为人能忍,能成大事。他知道来后必然会被擒住且救不了我,一定不回来。”平王不听,派人告诉伍尚和伍子胥:“如果你们来见我,我放过你们的父亲,否则我将杀掉他。”伍尚准备去,伍子胥劝道:“楚平王召我们兄弟入宫,不是要放过我们的父亲,而是为了斩草除根。因此,把我们的父亲当作人质。我和你一到,我们父子三人都会死。不如投奔他国,借他国之力为父亲报仇雪耻。”伍尚说:“我也知道去了以后救不了父亲,不过我更担心躲过此劫后仍然不能为父雪耻,从而遭到天下人的嘲笑。”并对伍子胥说:“你速速离开吧!你有能力报杀父之仇。”于是,伍尚入宫,伍子胥逃走。
伍尚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为父亲报仇,于是选择与父亲同死;伍子胥知道自己的能力足以为父亲报仇,并最终达到了目的。只有知道了自己的能力,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和自己不能做什么,从而能够恰到好处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汉高祖刘邦定都洛阳后,心情大为高兴。一日,他召来众诸侯和将领同饮美酒。饮酒间,高祖问道:“诸位不要隐瞒,务必实话实说。我为什么能够得天下,而项羽为什么会失天下呢?”高起、王陵二人回答说:“陛下派人攻城略地后,就顺便将地盘划给有功者,能够与天下人同享利益,这是陛下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会杀害功者,对贤者常常抱有疑心,一个人独享利益,这就是他失天下的原因。”
听了他们的分析后,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于帷幄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抚恤百姓,分发馈饷,保证前方的粮食供给,我比不上萧何。统领百万大军,逢战必胜,逢攻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才能出众的人,而我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就是因为我能够重用他们三人。项羽之所以被我所擒,是因为他虽然有一个范增,却不知道好好利用。”
刘邦虽然没有张良、萧何、韩信那样的能力,但却能够很好地驾驭这三个人,这就是他的能力。如果他不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在用人管人上,汉朝能否建立将是一个未知。
吴起在魏国做西河郡守时,声名远播。不过,在设置相国时,魏王却选择了田文,引起了吴起的不满。于是,吴起私下对田文说:“我想与您比较功劳,可以吗?”田文回答说可以。吴起说:“统帅三军,使士卒自愿以死报效国家,以致敌国不敢对我国抱有任何奢望,您比得上我吗?”田文说:“比不上。”吴起说:“管理百官,亲近万民,充实府库,您可比得上我?”田文说:“比不上。”吴起又说:“镇守西河,使得秦兵不敢东望,韩、赵两国对魏彬彬有礼,您比得上我吗?”田文说:“比不上。”吴起说:“这三个方面,你都比不上我,但你的官位却在我之上,这是为什么?”田文说:“国主年少初立,国民内心疑惧不安,大臣不愿依附他,百姓不愿信任他。那时,是您还是我处理好了这些问题?”吴起沉默了很久后说:“是您。”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官位能够在您之上的理由。”至此,吴起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
通过分析比较,吴起知道了自己的能力。退一步说,即使他做了相国,也会因自己能力的不足而不能胜任。
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时,郦食其提议仿效古人,重新封立被秦朝灭掉的六国的后代,用德行感化天下,进而称霸四方。于是,刘邦令人刻制印玺,并要求郦食其把印玺送到六国后代手中。
郦食其还未出发,张良从外边回来。当时,刘邦正在吃饭,见到张良后把刻制印玺的事情告诉了他。张良听后立即说:“是谁给陛下出的计策?如果这样做的话,陛下的事业就将全毁。”汉王说:“为什么呢?”张良说:“请把您面前的筷子借给我,让我为您指画形势。”接着,张良分析了刘邦不能采用郦食其计策的原因:
“过去商汤讨伐夏桀王,之所以敢于封立桀的后代,是因为他有把握置桀于死地,陛下您现在有把握控制住项羽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一个原因。周武王讨伐殷纣王后,之所以敢于封立纣的后代,是因为他有把握割下纣的人头,陛下有把握割下项羽的头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二个原因。周武工进入殷朝后,标榜商容的门楣、在箕子门前抚车、整修比干的坟墓,表示对殷朝忠臣的敬重。现在陛下您能做到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三个原因。把殷纣王仓库里的粮食发散出去、储财分发出去,用以接济贫穷的人,陛下现在能做到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四个原因。击败殷朝后,周武王将战车改成供乘人之用的车驾,把刀枪剑戟倒着装载,表示不再打仗,现今陛下能这样做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五个原因。把军马散放于华山之南,表示不再训练骑兵,如今陛下能这样做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六个原因。把运输军需用的牛马放逐在塞外的原野上,表示天下不再有运输和积聚粮草的事情,现在陛下能这样做吗?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七个原因。天下的游说之士,告别自己的父母,远离祖坟边的热土,放弃有交谊的老朋友,然后跟从陛下打天下,就是在日夜盼望能得到封赏。今天您封立六国后代,他们就可以回到各自的国家侍奉本国君主,谁还愿意跟随陛下您去夺取天下?这是不能采用分封制的第八个原因。另外,如果楚国强大,其他六国肯定会屈服于楚的,陛下您去哪里寻找向您称臣的六国后代呢?如果陛下用此计谋,陛下的事业就付诸东流了。”
听了张良的分析后,刘邦气得把嘴里的饭吐了出来:“郦食其这小子,差点坏了我的事业。”遂下令销毁已经刻制好的印玺。
如果张良不提醒刘邦,刘邦无疑在不能自知的情况下采取盲目的行动。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选择,首先要做到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自己的长处,并及时填补自己的短处。
2、腹中无货窘,饱学心不虚
一生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只有不断学习,才会得到越来越多的积累。如此以来,便可厚积薄发,受用无穷。
《淮南子》中说:“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下轻上重,其覆必易。”积累的过程是根本,运用的过程是结果。如果不能保证根深蒂固,就不可能枝繁叶茂;如果不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积累的过程,在需要运用的时候就会因准备的不充分而陷入尴尬境地。
苏东坡年轻时比较自负,常常摆出一副恃才傲物、锋芒逼人的架势。一天,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谈话中,王安石提到自己一本关于说文解字的著作《守说》,要与苏东坡探讨。谈到“坡”字时,王安石说:“‘坡’字从土,从皮,‘坡’就是土的皮。”苏东坡闻言笑道:“如果照这么说,‘滑’字就是水的骨啦。”王安石又说:“‘鲵’字从鱼,从儿,合起来就是鱼子。四匹马叫‘驷’,天虫写作‘蚕’。古人造字,自有它的含义。”苏东坡故意说:“照此说来,‘鸠’字是九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王安石一时不知如何对答,连忙虚心向他请教。苏东坡笑着说:“《毛诗》说‘鸠鸠在桑,其子七兮。’加上它们的爹妈,—共是九个。”王安石听后觉得解释得很妙,心中暗暗欣赏苏东坡的聪明才智,但同时觉得他有些轻狂。
后来,苏东坡遭到贬谪,由翰林学士降职为湖州刺史。三年期满后,他又回到了京城。回城后,苏东坡想起自己当年曾得罪过王安石这位老太师,于是匆地骑马奔往王安石居住的丞相府。到了相府门口后,守门人告诉他说王安石正在休息,让他稍等片刻。
接着,苏东坡在府中转悠。不经意间,他看到砚台下有一叠素笺。拿起砚台后,他看到上面的一张素笺上有一首名为《咏菊》的诗,不过只有两句。从笔迹中可以看出此诗是王安石所写,他不禁得意起来:“几年前这老头儿下笔千言,不用思索;现在却是江郎才尽,四句诗还要分几次来写!”他拿起诗稿念了一遍:“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念完之后,他连连摇头:“这两句诗纯属胡说八道。一年四季的风都各有名称,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而这首诗的开头说‘西风’,西方属金,应该是说的秋季。既然诗名为《咏菊》,第二句中的‘黄花’指的无疑是菊花。菊花开于深秋,能够傲立于寒风之中,即使叶黄枝枯也不会掉落花瓣,显然,‘吹落黄花满地金’是错误的。”
分析完王安石的诗句后,苏东坡顿时兴奋不已,不由得举笔蘸墨,依韵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后,他觉得有些不妥,如果就这样把诗稿放在那,无疑会伤了王安石的脸面;但如果把诗稿藏起来,王安石寻不见,就有可能责怪府内的人。一番思考后,他把诗稿按原样放好,然后走出门来并对守门人说:“一会儿老太师出堂,你禀告他,说苏某在这里伺候多时。现有一些事没有办妥,明天再来拜见。”然后告辞离去。
不多时,王安石从正堂走出,看到诗稿后立即皱起眉头问道:“刚才有谁到过这里?”下人们忙禀告:“湖州府苏老爷曾来过。”王安石一看,果然是苏东坡的笔迹,心下直犯嘀咕:“这个苏东坡,遭贬三年仍不改轻薄之性,不想自己才疏学浅,竟敢来讥讽老夫!”接着,他转念一想:“这也不能怪他,毕竟他不曾去过黄州,没有见过菊花在秋天落瓣的现象。”接着,王安石细查了一下黄州府缺官名单,见那里单缺一个团练副使,于是奏明皇上,把苏东坡贬到了黄州。
苏东坡到了黄州后,亲眼目睹了秋菊落瓣的景象,才知道是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心里非常惭愧,想找个适当的机会向王安石赔罪。当年冬至节即将来临时,黄州太守令他写一张冬至节的贺表,并带着贺表上朝进贺,这正合他的心意。动身去京城的时候,他忽然想起王安石曾嘱咐他回京时取些瞿塘中峡的水,于是决定从水路走,顺路从中峡取水。
路上因太过疲惫,苏东坡不知不觉就睡着了,醒来时船已过中峡,行至下峡。苏东坡吩咐水手马上调转船头,但逆水而行非常困难。这时,他遇见一个老者,便问三峡中哪一峡水好。老者说:“三峡之水,昼夜不断,很难分出好坏。”苏东坡想:“既然三峡之水相差无几,那么干脆就直接取下峡的水好了。”取完水后,他继续赶路。
见了王安石后,苏东坡拜伏于地,为往日错改诗句向其谢罪。王安石对其并不在意,直接问他有没有取来中峡水。待苏东坡将水敬上后,王安石立即让人煮水冲泡阳羡茶。结果过了许久,水中才略有茶色。
王安石见状问道:“这水是从什么地方取来的?”苏东坡回答说:“就是从中峡取来的。”王安石又问:“你取的真是中峡水?”苏东坡回答说:“是啊。”王安石见苏东坡仍不说实话,笑着对他说:“你又在欺骗我了。这水明明是下峡的水,你为何非要说是中峡的水呢?”苏东坡感到非常吃惊,于是老老实实把事情经过告诉了王安石。随后,他问王安石如何知道的。王安石先是教育他说:“作为读书人,不可以轻举妄动。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弄得清清楚楚。”接着,他又向苏东坡解释道:“上峡的水流得太急,下峡的水流得太缓,只有中峡的水流得不缓不急。太医院官是一位明医,他知道我患了脘变症,所以让我用中峡水泡茶喝。用上峡的水煮阳羡茶,味道较浓;用下峡的水煮阳羡茶,味道较淡;而用中峡的水煮阳羡茶,味道则浓淡适中。如今用你带来的水煮茶,这么久才见茶色,所以我知道你取来的水是下峡水。”
听完王安石有理有据的分析后,苏东坡心悦诚服,再次向王安石谢罪。
一个人知道的东西是有限的,而不知道的东西则是无限的。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名人都会时常感到知识的缺乏,于是通过不遗余力地学习来增长自己的才华。
乾隆皇帝登基30周年之际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可谓皆大欢喜。高兴之余,乾隆皇帝决定效仿秦始皇、汉武帝等功德显赫的帝王举行封禅大典,以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