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城镇化进程中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研究

中卫市委宣传部

中卫市辖沙坡头区和中宁、海原两县,共40个乡镇442个行政村32个城镇社区,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0.7万。境内分布汉、回、满、蒙古族等21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占34.6%。中卫自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有着以大漠黄河生态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瑰宝,与丝路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边塞文化、回商文化、红色文化、西夏遗存文化、菜园文化和史前文化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全市共有歌舞团、文工团、剧团等民间艺术表演团体14家,3D影院、歌舞厅、网吧、印刷、仿古地毯等文化产业、服务经营单位1200余家,以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沙坡头为龙头的中卫旅游景区(景点)20多个。

按照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关于宁夏思想政治工作2013年度重点调研课题任务分解的通知》(宁政研发〔2013〕3号)要求,中卫市委宣传部抽调市文体广电局、市文联、市旅游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调研组,利用2个月时间,通过走访调研、随机提问、问卷调查、座谈会议等形式,就城镇化进程中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进行了广泛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余份,走访群众300余户,随机询问500余人,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概况

近年来,中卫市委、政府始终坚持把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群众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富裕新中卫的重要途径,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科学制订了《中卫市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方案》,先后新建占地面积420亩、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的“五馆一中心”,即市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游泳馆、博物馆和体育中心,建成大型文化休闲娱乐场所11处,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26个,村级文化室440个,社区文化室26个,文化中心户97户,培育发展专业文艺院团3个,演员102人,业余文艺团队83个,兼职演职人员930人,各类社火表演队349个,全市初步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了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户户通全覆盖和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市、县、乡三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实现了全市村级“农家书屋”全覆盖的目标。深入推进文化“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组织开展“迎新春文艺晚会”“春节社火展演”“农村文艺汇演”“中国宁夏硒砂瓜枸杞节”“宁夏(中卫)黄河奇石大赛”“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等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带动了全市节庆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军营文化蓬勃发展,全市形成了人人参与精神文化、人人关注精神文化、人人支持精神文化、人人创造精神文化的良好氛围。

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情况

随着中卫市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乡结合部的被拆迁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纷纷“洗脚上田”,由农民过渡为“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也自然而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据了解,广大群众参与精神文化的途径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观看电视(电影)

电视以其低廉的价格、巨大的信息量、生活化的语言、便捷的欣赏渠道等特点,占据了市民日常文化娱乐方式的大半江山,出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据了解,68.2%的受访者将“看电视”作为自己最喜爱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参与的文化娱乐形式,也成为大部分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观看电影这一传统的文化活动方式如今正在受到市民的“冷落”。受访者中,将“看电影”作为自己最喜爱的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参与的文化娱乐方式的仅有8.5%,选择“一年或更长时间到影院看一次电影”的占21.5%,1.8%选择其他文化娱乐方式。

(二)阅读书报

书报以其阅读的便捷性、广泛的群体适应性、丰富的知识性,一直以来是广大市民尤其是“上班族”不可替代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有25.2%的受访者认为“读书、看报、看杂志”是自己日常参与文化活动的主要方式,有21.7%受访者经常到书店购书,有49.8%的受访者经常去图书馆、乡镇文体中心借书或查阅资料。在图书馆借阅书籍者大多为中年人,而来图书馆阅览报刊的,则以中老年人居多。这说明书刊、杂志目前仍然是市民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除了想通过读书提高自身修养外,增强个人的专业竞争能力也是读书的一个重要目的。同时,也说明现代人非常关注时事,在价值取向上更加理性,贴近实际。

(三)听戏唱戏

调查中,有16.1%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喜爱戏曲。在具体剧种上,喜欢秦腔的占61.5%,喜欢京剧的占29.3%,喜欢其他剧种的占9.2%。据了解,市民尤其是老年人对于戏曲的喜爱不仅仅限于欣赏,而且更热衷于参与。沙坡头区红太阳广场、火车站广场等由群众自发组织的票友活动深受戏迷欢迎。戏剧爱好者在此既可以欣赏,又能即兴参与,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在社区的调查了解中,许多市民自发组织到社区文化活动室或去公园自拉自唱、自娱自乐,已成为文化领域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文艺演出

在“自己最喜欢的文化娱乐形式”选项中,11.1%的受访者选择“欣赏音乐”;在“最喜欢的文艺演出形式”选项中,51.9%的受访者选择“广场文化文艺演出”。受访者在回答“文化惠民工程文艺演出中最想看到的节目”时,33.2%的人选择了“歌舞类节目”,24%的人希望接受声乐、器乐等与音乐相关的培训。据了解,目前乡镇、社区很多中老年人喜欢文艺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自娱自乐的大合唱、扇子舞、门球、扭秧歌、健美操、太极拳等群体性娱乐活动。

(五)上网娱乐

网络以其快捷性、高密度、广角度逐渐为青少年和中青年群体所欢迎。网络已经成为学习、娱乐、工作、购物不可或缺的工具。据调查,通过电脑、手机等媒介使用网络娱乐人群中,35岁以下群体网络的平均使用率达到了63%,而25岁以下群体网络平均使用率超过90%。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既给市民的文化需求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为政府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挑战。这充分说明,在信息时代,这种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文化需求正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六)体育锻炼

受访者中,最关注体育方面信息的为19.8%,表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为13.5%,有27.1%的受访者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体育锻炼。据调查,扭秧歌、散步、太极拳、健身舞是中老年人最喜爱的项目,体育路径健身器材因其简便、易学的特点,近年来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

三、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问卷情况看,中卫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目前全市可用于群众健身运动的广场只有6个,安装的健身器械种类单一、数量有限,只是一些简单的活动健身器材,完全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健身运动的需求;公共文化事业投入与日益增长的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全市部分乡镇还没有建成综合文化站,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还不能够充分发挥。

(二)部分群众核心价值观出现偏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一些传统精神文化已无法满足部分群众尤其是中青年的精神需求,不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兴趣爱好,参与赌博、酗酒等不良行为的人群有所增多,读书看报、潜心学习的人数与日俱减。

(三)传统文化丢失严重

受信息网络的冲击,依赖电脑、手机网聊、购物、玩网络游戏的日益增多,喜爱京剧、秦腔的人群逐渐较少,尤其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花儿、口弦、泥哇呜、皮影戏、剪纸、刺绣等传统文化逐渐被年轻人淡忘,不利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对策建议

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级党政组织和各文艺团队要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一)坚持以文化人,推动文化塑形造势,增强感召力

全面提高城镇化进程中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关键在人,牢牢把握文化之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凝练以团结、奋进、务实、创新为主题的城市精神,引导全社会将城市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逐步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精神支柱和道德基础。加强广场文化、村镇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内容向上、形式多样、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激发群众的文化自觉,逐步实现群众从欣赏文化到参与文化,最后到创造文化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领时尚、服务社会、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制定出台文艺创作奖励办法,鼓励创作一批像《回乡婚礼》《风雨沙坡头》等具有中卫风格、中卫气派、中卫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和精品力作,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二)坚持借力发展,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增强扩张力

鼓励引导当地群众投身旅游、参与旅游,以实际行动支持旅游,依托本土文化发展旅游,依托沙坡头、中国枸杞博览园、高庙等已初具规模的景点,打好“融合”牌,融入枸杞文化、宗教文化、石窟文化,培育文化发展制高点。依托大麦地岩画、天都山石窟、菜园文化遗址、南长滩千年党项村等景点,打好“开发”牌,展示古代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培育文化发展增长点,依托黄河、峡谷、长城等资源,打好“历史”牌,再现昔日古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和历史战争惊心动魄的场面,培育文化发展着力点。依托大河之舞主题文化公园、大漠风情园、腾格里湿地、金沙岛等资源,打好“休闲”牌,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诠释旅游,培育文化发展引爆点。力争建成“五大”文化旅游景点群,即以五馆一中心、枸杞博览园为代表的文博类景点群,以石空大佛寺、菜园文化遗址为代表的考古类景点群,以沙坡头、寺口子攀岩为代表的互动类景点群,以腾格里沙漠湿地、金沙岛为代表的休憩类景点群,以黄河峡谷百里游、南长滩千年党项村为代表的体验类景点群。深入实施“《出版文化旅游丛书》、开发商品、制作宣传片、组织节事活动、创排综艺节目、打造人文景点”的文化旅游“六个一”工程,为引进重大文化企业创造条件。实施文化联姻旅游策略,支持中卫市歌舞团入驻沙坡头景区,注入更多精神文化元素,让多元文化瑰宝成为游客解读中卫的DNA。

(三)坚持深挖内涵,推动文化铸魂提气,增强凝聚力

积极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做足文化、做强品牌、做大产业、做强经济的同时,让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普遍认同,参与性、娱乐性较强的常态文化形式。深入挖掘王维出塞、苏武牧羊、千年党项村、白马拉缰、沙坡鸣钟、鸣沙过雁、海原花儿、民间故事等历史文化古籍典故的内涵与外延,唱响主旋律,提升附加值。加大地方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力度,有效保护弘扬海原花儿、口弦、泥哇呜,中宁黄羊钱鞭、新桥高跷、刘庙舞狮、隋唐秧歌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流交融。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技艺和特色食品等文化资源,研发文化产品,实现差异化发展。抢抓“两区”建设战略的良好机遇,加大文化产业项目扶持力度,推动业已形成的剪纸、刺绣、回族服饰等文化产业进社区、进村镇、进家庭,成为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的大众性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更具生命力。

(四)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文化民生工程,增强服务力

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镇村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加大市县剧院、乡文化站、村文化室的项目争取和建设力度,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力争到2015年建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采取政府购买、资金补贴等措施,加强对农民、城市农民工、老年人等特定群体的文化服务,保障群众观看电视电影、收听广播、读书看报、文化鉴赏、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推广文艺团体“民办公助”和基层文化站“公建民营公助”机制,激活基层文化站的闲置资源,让文化站“活”起来,调动各类文艺团队的积极性,让文艺团队“火”起来,繁荣群众文化。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心下移、服务下移、资源下移,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和群众的参与度,实现公共文化共建共享。

(五)坚持差异发展,推动文化提档升级,增强竞争力

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要在文化与科技的开拓性融合发展上下“巧”功,在坚持一些传统文化传媒的基础上,积极采用3D、数字、网络、动漫等高新技术,提升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打造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原创文化品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互动体验、现场表演、艺术展览、手工制作。积极搭载电子商务、数字出版、网络游戏、移动电视、无线音乐、手机报、网络微博、楼宇电视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大对文化资源的制作、整合、包装、宣传、推介力度,提高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形成新的增长点,使“沙漠之魅、大河之舞、丝路之魂、党项之根、生态之秀、城市之美”的文化品牌更具特色、深入人心、唱响全国的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活动。

(六)坚持机制创新,推动文化强基固本,增强生命力

创新思路,健全完善有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确保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员和业务活动经费落实并不断增长,创新发展机制,采取有力措施,有效增强文化事业发展活力,在确保政府逐年加大文化投入的基础上,通过土地优先、政府补贴、税收减免、融资信贷等优惠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投资文化产业建设,加强图书馆、电影院、体育馆、文化广场等广大群众精神文化活动场所的硬件设施建设。加强与美国亚马逊公司的联系对接,全力协调北京中关村科技园项目落户中卫,使其成为全市战略性文化产业投资企业。紧抓文化人才这个文化强市的源头活水,高薪引进一批具有文化创意、策划、创作和经营人才,推动全市文化产业提档升级。健全人才使用、流动、激励、保障机制,鼓励更多的民间文化人才脱颖而出,让文化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事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加大文化事业单位、企业院团改革力度,进一步激发各类文艺院团活力。大力发展文化职业教育,鼓励引导中卫市职业学校、文化企业与相关院校联合,探索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实行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服务,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复合型文化人才。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培植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建设一批文化精品工程,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培养一批文化创意创新创业人才,推出一批文化名人名家名作,努力在文化发展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等方面实现大的提升,使文化强市源远流长,为加快建设和谐富裕新中卫城镇化进程中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与全国全区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