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生态彭阳建设篇(8)
- 聚焦彭阳(2004~2013)
- 中共彭阳县委宣传部
- 4981字
- 2016-02-19 10:21:55
“扬水洒山塬,甘露润众生”。被誉为“宁夏水利博物馆”的长城塬引水灌溉及人畜饮水工程的建成使用,解决了4.16万亩农田灌溉和城阳等4个乡13个村2.13万人、0.7万头大家畜和2.1万头猪(羊)的饮水问题。长城塬塬面栽植的1万亩核桃、1万亩杏子,山坡地栽植的1万亩花椒,让每个村组、每名农民实实在在地尝到了人畜饮水工程带来的实惠。
如今的长城塬,人在家中坐,扬水上了山,清泉流灶头。登上长城塬,放眼望去,一片片高效经济林在渠水的灌溉下茁壮成长,一派醉人的绿意。
流域综合治理风景独好
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十年九旱,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威胁着生命的延续,成为脱贫致富的最大障碍。蓄水、保水、节水成为彭阳县干部群众与天地拼搏、与命运抗争的又一重大战略选择。
把全部降水就地拦蓄渗入利用,新修梯田,蓄水保墒;造林整地,拦截蓄水;水窖涝池,积蓄雨水;筑坝蓄水,灌溉农田。
针对区域内不同的基础、气候和水资源条件,彭阳人开始探索生态治理向生态经济型治理转型的流域治理新路子。2010年开始实施的南山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作为这一转型的示范流域,涉及城阳、红河、白阳3个乡镇10个村,综合治理面积43平方公里,总投资4144万元。
南山流域治理模式采取上保(山顶塬面修建高标准基本农业,保障口粮)、中培(山腰缓坡地栽植优质经济林,嫁接改良新品种,集中连片培育特色林果产业)、下开发(川台地开发土地资源,发展节水灌溉,新建设施温棚,实施生态移民,增加农民收入)的生态经济治理模式,治理程度为75%以上。
进入南山流域,目及之处,苍翠欲滴,一派勃勃生机。站在山顶俯瞰梯田,宛如进入一个梦幻般的曲线世界。一条条平铺的罗带沿着山势延展开来,从山脚一直环绕到山顶。梯田边缘形成的柔美曲线,像一群嬉戏的长蛇,灵动而潇洒,相互簇拥着奔向天边……
有了水就有了绿色,有了水就有了笑声。走进项目区农村,一条条水泥路直通院户,标准的农田耕作道路贯通田间地头,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处处可见一张张发自内心喜悦的笑脸,基本实现了“暴雨不成涝,久旱不成灾,群众安居乐业”的目标。
2012年10月,彭阳县在流域治理上又一次创新思路,开工建设了周沟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提出了“1245”治理模式,将过去流域治理布局在农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扩展为将流域治理与城镇发展相结合,为改善县城生态环境提供保障的流域治理新路子。
从上世纪70年代白岔流域“三三制”农业经营模式到正在实施的周沟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昔日荒山秃岭如今林草丰茂。梯田坝地平展,林木草地郁郁葱葱,集雨水窖星罗棋布,到处呈现着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彭阳县紧紧围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这个中心,修库坝,打井窖,建农田,一系列改土治水、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利和水灾害防治体系。累计治理小流域106条1418平方公里,建成骨干水库46座,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建县初的11.1%提高到了66.6%。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今年3月,彭阳县被水利部命名为第十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
盛世治水,水利盛世。
彭阳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然绘就,作为这幅锦绣长卷中的“得意之笔”,彭阳水利正沐浴在快速发展的阳光雨露之中,更加灿烂的明天,一定会展现!
(原载2013年7月7日《固原日报》)
一代又一代人的“绿色接力”
记者 杨霏
七月的彭阳山川披绿,山腰的梯田层层铺开,这是彭阳人历时30年雕琢出的生态画卷。山梁沟壑川道,处处都有造林播绿者的身影,7月24日,百名造林队员在悦龙新区山头植树,其中一部分队员正踩着梯子在山坡上栽柠条。队长杨凤鹏说:“这只是彭阳县干部群众建造绿色长城中的一个段落。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是彭阳人苦抓、苦帮、苦干出来的。”
彭阳县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区,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建县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2333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92%,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建县之初,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了给百姓留下一个好的自然环境、给后任和后人留下一个好的发展空间的执政理念。至今,彭阳历任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没有一届领导为体现自己的政绩而“另起炉灶”,只是在每个阶段创新思路扩充内涵,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把政绩写在黄土塬上。如今的彭阳草木茂盛、鸟语花香,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高,农民经营林业的观念进一步增强。全县林木累计保存面积达到197.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积75.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县初期的3%提高到目前的24.8%;累计治理小流域106条1779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建县初期的11.1%提高到76.3%。在百姓赞誉的背后,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参与整地造林工程的总长度可以绕地球三圈,他们在这里的山山峁峁、沟沟洼洼洒下了辛勤劳动的汗水,他们就是彭阳县造林队。
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线,彭阳县林业由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变,小流域治理由“穿靴戴帽系带”立体生态模式向“上保中培下开发”生态经济开发模式递进。县委书记张国彦说:“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绿色接力’,我们实现了建县初期确定的‘30年再现山川秀美’的目标。如今,站在国家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起点上,我们更要把‘生态立县’的接力棒接好传好,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县城’新名片。”
(原载2013年8月3日《固原日报》)
“三件宝”换来秀美山川
——彭阳县以党建工作促生态环境建设侧记
记者 龚其云
最近,记者两次彭阳之行,都遇上下雨。该县一位负责人说:“这不是巧合,是我们坚持改土治水、生态立县的成效。”
在彭阳,上至县级领导、下到机关普通党员干部的办公室,都摆放着“三件宝”:球鞋、铁锹、遮阳帽,以备随时到田间地头、荒山野岭义务劳动用。每年春秋季节,全县干部职工都会停止办公两周,到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草)、沟道治理工地上,参加万亩连片、千人会战等劳动。
在彭阳,县林业局造林队队长杨凤鹏、种树能人杨万珍的名字家喻户晓。前者带领100多人的造林队长年如一日活跃在彭阳的流域治理、通道工程、道路绿化工作中,种下的树排成队已超过两个“二万五千里长征”;后者带领家人承包绿化荒山,治理大小沟壕100多个,移动土方4万多立方米,绿化荒山沟道200多亩,将自家果园扩大到40多亩,盖起了砖瓦房,买回了家电、农用车……
而多年前,彭阳人这样描述家乡:“山是和尚头,种地能滚牛。”面对生态脆弱的现状,彭阳将“生态立县”置于建县方针之首,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打头阵、做表率,带领各族群众“全民搞绿化,全县搞生态”。
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彭阳县抢抓机遇,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沟道治理等项目,全面启动生态建设“813”提升工程:建设8个生态乡镇、100个生态村、3000个生态户。2009年,彭阳县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以“大花园、大果园”为蓝图的“生态家园,致富田园,和谐乐园”构想。2011年,彭阳县第七届党代会确立了打造“生态、旅游、休闲”的城市定位功能,明确了全县生态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今年,彭阳县又提出了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城市,推进“生态彭阳、宜居彭阳、富裕彭阳、诚信彭阳、和谐彭阳”的“五个彭阳”建设目标。
路子对了头,一步一层楼。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全县治理小流域103条1779平方公里,完成退耕地造林75.6万亩,建成以杏子为主的生态经济林48.4万亩,年林业总产值达7900万元,呈现出“家家林下种草,户户林下养鸡”的绿色村庄画面。
如今的彭阳,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森林覆盖率由建县初的3%提高到了24.8%,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经济林建设、生态建设、退耕还林先进县,以及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全国园林县城等称号。
(原载2013年8月7日《宁夏日报》)
宁夏彭阳:
三十年植树造林一张蓝图绘到底
记者 马富春
“人接班,事接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是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广为流传的一句话,说的是该县建县30年来,无论县里领导班子如何变化,植树造林、建设绿色家园的方针一直没有改变。
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部六盘山区,地处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沟壑纵横,是全国重点水土流失区。长期以来,干旱少雨、植被稀少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山里的人们。
从1983年建县开始,自然环境艰苦的彭阳县就把植树造林作为改变环境、脱贫致富的一大法宝,也从那时起,一代代彭阳人投身建设,为实现“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的宏伟蓝图而奋斗。
“彭阳县的沟沟岔岔都有我们造的林。”从1987年高中毕业开始,杨凤鹏就加入了彭阳县造林队,一干就是20多年,如今,他仍坚守在造林一线。杨凤鹏说,造林队每年都造林五六千亩,20多年下来,自己种的树不下几十万亩。在彭阳县的荒山上、街道旁、新农村的房前屋后,都有杨凤鹏和造林队几十年如一日植树带来的阴凉。
在彭阳造林的战场上,不仅仅是造林队一支队伍在战斗,而是形成了以农民为主体、以干部为补充、全民共同参与的生态建设力量。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且十年九旱,彭阳农民长期以来就有植树造林的习惯,多少年来,每到植树季节,老百姓不用动员,家家就自发行动起来植树造林。
彭阳还将生态建设实绩作为考核各级党政组织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每年春秋两季,全县干部职工停止办公两周义务植树造林。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全县上下齐心协力,不等不靠不退缩。截至目前,全县机关单位义务植树基地达30处,造林13余万亩。
现在,彭阳县的森林覆盖率由建县初的3%提高到了24.8%,累计治理小流域103个,治理程度达到76.3%,年减少泥沙流量680万吨,初步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良好生态环境。
“气候湿润了”“水土不流失了”“人畜饮水困难也逐渐缓解了”……如今,说起植树造林带来的好处,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彭阳的男女老少都乐呵呵的,都为这块原本贫瘠的山川30年的华丽转变,为当地拥有如此优美的生态环境而感到光荣和骄傲。
“要树立‘抓生态就是抓机遇,抓生态就是抓发展,抓生态就是抓经济’的意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用更高层次的理念来谋划生态工作,力争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从而推进生态型林业向生态经济型林业转变。”在最近“出炉”的彭阳建县30年生态建设总结中,彭阳人信心满满,如此规划自己的“绿色未来”。
“如何把生态效益转化成经济效益,将是彭阳下一步主要规划的工作,也将是彭阳赢得未来发展的关键。”彭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白云鹏说。种树改变了彭阳人的生存环境,如今,如何使30年植树造林的生态效益转化成经济效益,解决科学发展的问题,是彭阳人面对的新课题,彭阳上下正在积极探索。
(原载2013年8月11日《中国青年报》)
黄土坡上唱响绿色梦
——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生态建设纪事
记者 姜雪城
曾经的彭阳,山岭缺青,大地少绿,水土流失严重,“黄土山像个和尚头,下雨哗哗顺沟流。山坡挂满坡耕地,下籽十升打一斗”成为恶劣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而今,这里的林木覆盖率达24.8%,七成以上的坡耕地梯田化,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76.3%,每年减少泥沙流量约680万吨,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目标。
咬定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三十年坚守,三十年向往,荒山秃岭披上绿色衣裳。彭阳,彭阳,我的家乡,过去一道道黄土坡,走得我满心凄慌,如今一坡坡满眼绿,看得我心驰神往……
彭阳县地形地貌属典型的黄土丘陵区,25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被积年风雨侵蚀分割成100多个小流域,峁梁起伏,沟壑纵横,多数耕地都“挂”在支离破碎的山坡上,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1983年刚从固原县(今原州区)分设置县时,彭阳整个县域内水土流失面积达92%,而林木覆盖率只有3%,干旱、冰雹、霜冻、扬尘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民生活极度贫困。
穷则思变。建县伊始的彭阳县工委痛定思痛,认准了一个道理:山大沟深的彭阳是个农业县,贫困的根子在“山”,潜力也在“山”,要从根本上改变贫穷面貌,必须下大力气以“树”治穷,以“绿”抗灾。
一个绿色梦,魂牵几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