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生态彭阳建设篇(7)

在大规模造林过程中,彭阳县探索出了一项旱作林业的整地技术,也是后来被大力推广的“88542”工程,还探索出了诸多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技术。实践出真知,在改山治水过程中,彭阳县的一条条荒沟得到治理,一个个山头变了容颜。白岔、壕沟、阳洼、麻喇湾、小虎洼、南山等小流域成了各个时期流域治理的典型。

多年来,彭阳县先后治理小流域103条1779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76.3%,年减少泥沙流量680万吨。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50.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75.6万亩,荒山造林70.3万亩,封山育林4.8万亩。2003年,彭阳县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第八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把“在黄土高原同类型地区推广彭阳经验”确定为十大重点办理建议案之一。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彭阳后,对彭阳的小流域治理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彭阳县干群在改山治水的过程中,一个个变成了点绿染翠的丹青妙手,他们在荒山秃岭泼墨着色,勾勒写意,把过去“山是和尚头,有沟没水流。十载九连旱,地无三尺平”的环境,变成了群岭叠翠,绿树成荫的山水画;把过去“风吹沙走,水流土跑”的穷山恶水,变成了“层层梯田环山绕,黄釉绿彩无尽画”的美景。

生态经济效益实现山绿民富

高应乾是彭阳县城阳乡陈沟村支部书记,今天开着小车,住着楼房,穿梭在城市和苗园之间,信心百倍地带领全村村民实现奔小康的目标和建设美丽家园的梦想。

城阳乡陈沟村位于彭阳县东边,海拔低,光照足,降水量丰沛,适宜种植苗木。多年前,该村就开始调整种植结构。近几年,该村摸索出了以茹河为界,南边种植经果林,北边发展苗木产业的发展模式。全村村民330户,苗木种植超过了3000亩,种植品种涉及油松、侧柏、新疆杨等10余种。该村种植的苗木除了满足全县的植树造林所需苗木外,还销往内蒙古、陕西及宁夏银川、中卫等地。每年该村苗木产业收入超过600万元,人均苗木收入达到4900元。高应乾等一批先富起来的村民,已经过起了城市生活,他们在城里买了楼房,农忙时开车种苗,销售苗木,顺便做村里的经纪人,闲时在城里做生意。

高应乾自豪地说,我们村的人,不仅个个是种苗能手,对政策的掌握一点也不含糊。当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列为“五位一体”之一时,村民们高兴极了,他们认为建设美丽中国,和他们种植苗木的愿望不谋而合,他们感到种植苗木商机无限,希望无限,种植苗木的积极性更高了。

高应乾是彭阳县“生态立县”战略中“治理一方水土,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群众”的典型,也是生态彭阳的受益者,这样的典型在彭阳县比比皆是,正是他们托起了彭阳县经果林产业的希望和明天。

彭阳县在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中,把生态建设和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和充实林业后续产业。1996年提出的“两杏一果”建设工程,吹响了经果林建设的号角;2007年又提出了“经营生态”的理念,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发展经济林50万亩,改造提升低产山杏20万亩。2009年,又提出了建设以“大花园、大果园”为蓝图的“生态家园,致富田园,和谐乐园”的宏伟构想。近几年,彭阳县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对山杏进行嫁接改良,建成了长城塬、麦子塬等以优质杏、桃、花椒为主的特色经果林基地10万亩。在石头崾岘建成核桃和仁用杏采穗圃300亩,截至目前,经果林面积达到48.4万亩,挂果面积20万亩,年产值达到7900万元。彭阳县因此也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名特优经济林仁用杏之乡。

昔日挡沙子,今日产金子。林果业正在成为彭阳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了生态建设的成果,加快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原载2013年4月15日《固原日报》)

彭阳:杏子收获果满园生态经济双丰收

记者 史梦

近年来,彭阳县通过借力实施退耕还林、生态林建设工程,大力发展果树种植,实现了生态经济双丰收。

5月中旬,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城阳乡大棚里的杏树硕果累累,泛黄的杏子飘香,高品质的生态有机杏销往陕西、甘肃等周边省区。

彭阳县的杏子之所以走俏市场,主要是因为在杏子生长过程中从未喷洒过农药,也没有施过化肥,真正做到无公害有机产品。

据宁夏彭阳县城阳乡果农章冠勇介绍,由于彭阳的杏子反季节上市,往往一上市就被消费者抢购一空。并且价格也在每斤50元,按照每栋温棚产鲜杏500公斤计算,每棚杏子的产值将近5万元,今年他种植了55栋,预计收入200多万元,并且每天都有大量果贩上门收购,经济效益不菲。

据了解,彭阳县森林资源累计保存面积198.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75.6万亩,荒山荒地造林76.3万亩,封山育林19万亩。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以杏为主的生态经济林48.4万亩,年产鲜杏11.1万吨,杏干、杏仁产量6000斤,林业总产值7900万元。果树种植不仅凸显生态建设成效,也为当地农户拓宽了致富路。

(原载2013年5月19日新华社通稿)

绿染彭阳山竞秀

记者 张灵芝杨霏

一片片树林翠屏千叠,一条条林带逶迤连绵。

仲夏时节,踏访彭阳,最引人注目的是莹莹绿树。

连绵起伏的群山郁郁葱葱、凝碧含翠。瓦蓝瓦蓝的天空下,随风起舞的绿荫,就像一幅写意的山水画。

这绿,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这绿,给彭阳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这绿,更凝聚了林业人的辛勤汗水。

30年前,这里的森林覆盖率仅有3%,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之一。“山是和尚头,有沟没水流。十年九年旱,地无三尺平”,恶劣的生态环境,导致彭阳县的贫困人口达16万人,贫困面达84%。

30年后,彭阳成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生态建设先进县……彭阳林业发展的历程中,一个个闪亮的金字招牌,展现着历久弥新的风采。

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一个“绿”与“富”的良性循环,正在这里形成。

生态建设,荒山披上绿装

建县初期,彭阳县委、政府经过认真分析研究认识到,干旱多灾是制约彭阳发展的主要因素,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确立了“生态立县、科教兴县、特色富县、工业强县、依法治县”的二十字建县方针,把“生态立县”放在首位,提出了“10年初见成效,20年大见成效,30年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构想。

2006年,提出建设“生态型新农村”,全面启动实施生态建设“813”提升工程。

2009年,提出了建设以“大花园、大果园”为蓝图的“生态家园、致富田园、和谐乐园”的宏伟构想。

2012年,彭阳县委、政府结合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进一步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县城,推进“生态彭阳、宜居彭阳、富裕彭阳、诚信彭阳、和谐彭阳”的“五个彭阳”建设目标。

这些在彭阳县生态建设中逐步探索出的新路子,不仅从方向上确立了生态建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指导地位,还找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切合点。

在彭阳县干部群众“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实践中,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治理模式,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梁峁沟坡综合治理,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相配套,乔灌草种植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改土治水、治贫致富的“生态立县”发展之路。

走进位于县城西南的大沟湾流域,峰峦叠翠,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树的世界、绿的海洋,树林里鸟儿在欢唱,远处的村庄绿树环抱。

这一流域涉及以梁、峁、沟壑为主要地貌的白阳镇和新集乡8个村。2002年,彭阳县采取陡坡地退耕、缓坡地机修农田、荒山综合治理的工程措施和灌草间作、乔灌草立体复合配置的生物措施,成为彭阳县乃至黄土丘陵区半干旱地区生态建设的样板工程之一。

从上世纪70年代的白岔小流域样板到80年代的梁壕等小流域治理典型,再到90年代的阳洼、姚岔小流域治理模型,一直到2000年以来的大沟湾小流域治理模式,治理模式从零星的单一治理到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昔日一座座荒山秃岭,如今已是林木葱茏。彭阳县的森林覆盖率由建县初的3%提高到如今的24.8%,累计治理小流域103条1779平方公里,年减少泥沙680万吨,初步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良好生态环境。

小流域治理,仅仅是彭阳县林业建设的一个缩影。而被香港友人形象比喻为“中国生态长城”的彭阳县“88542”工程,这一工程长度可绕地球三圈。作为一项近乎苛刻的旱作林业整地技术,在荒山上构造土坡,工程巨大,却能够截留雨水、提高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这是林业建设的奇迹,更是25万干部群众汗水的结晶。

绿色产业,释放发展动力

从穷山恶水到绿树满坡,彭阳县的生态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基本实现了“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的目标。昔日一棵棵苹果树、梨树,蔫着头站在干旱的山坡上。而如今一套套配套水利设施遍布在果园中,丰硕的果实挂满枝头……

2010年,彭阳县制订了《2010年至2015年林果产业发展规划》,立足光热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杏子、核桃、花椒为主的特色经济林,采取流域生态经济沟、庭院经济、设施栽培和嫁接改良提升“四种模式”。

许许多多的彭阳农民在茫茫绿色中找到了自己的金色小康之路。

城阳乡陈沟村农民杨万珍靠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项富民政策,在大山沟里建起了一座“花果山”,种植桃、苹果、核桃、杏子、柿子等果树品种。现在他家的果园已扩大到100多亩,年林业产值10多万元。由于果子品质好,产量高,每到秋收季节,外地客商源源不断地前来预定收购。

望着果园里满眼的绿色,杨万珍感到十分惬意。“30多年来,事实证明种树的收入绝对比种粮食高得多。前年我建了一个5亩大的鱼塘,今年还准备在果园里散养生态鸡,现在的日子越过越有信心。”他说。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彭阳县盘活了土地。在林区大力发展朝那鸡散养,建养殖点50个,年生态鸡饲养量超过10万只以上,呈现出了“户户林下种草,户户林下养鸡”的生产格局,直接经济收入4000多万元。

随着林业资源快速增长,彭阳县正在形成一批特色农林产品及产业带。

现在,彭阳县以杏子为主的生态经济林48.4万亩,挂果面积20万亩,杏子产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优势,年鲜杏总产量11.1万吨,杏干、杏仁0.6万吨,年产值7900万元。开发生产的精杏脯、五香杏仁等产品,远销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

城阳乡杨坪村新建了千亩设施果树园艺示范区,建成200栋果棚,45栋育苗棚,栽植鲜食葡萄120栋,金太阳40栋,春雪毛桃40栋。

生态、宜居、富裕、诚信、和谐彭阳绽放出更加迷人的色彩。

一幅绿色画卷正在彭阳林业人手中徐徐舒展开来,一路壮丽。

生态立县,方向已明;生态彭阳,乘风航行……

(原载2013年7月2日《固原日报》)

兴水惠民润心田

记者 张灵芝杨霏

水,承载着生活在这片旱塬上祖祖辈辈人的梦想。

盛夏,走进彭阳大地,看山山绿,看水水清,一片片庄稼绿意盎然,一条条渠道蜿蜒延伸,一座座水库焕发新姿,一股股清泉流进千家万户,一张张笑脸道不完发自内心的喜悦……这是彭阳县大力推进水利事业结出的硕果。

建县之初,彭阳县30座水库全部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仅有水浇地3.72万亩,人畜饮水工程3处,薄弱的水利基础设施严重制约着全县农业经济发展。

水上长城塬,实现了塬上群众企盼多年的梦想。

治理一条流域,改造一方水土,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广大农民因为有了水,种出了希望,收获着富裕;水利部门因为送去了水,赢得了信任,赢得了民心。

破解长城塬人畜饮水困难

长城塬位于彭阳县以东15公里,总面积约3.2万亩,由于长期干旱缺水,人畜饮水极为困难,无地下水可取,一般年份饮水要靠夏蓄雨水、冬蓄雪水,这里饮水困难人口占彭阳县饮水困难人口的三分之一。“没有水上塬,十年有九旱,山高不长树,沟深没水源,路长不平坦,地多不肥沃,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这是当时长城塬的真实写照。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了彻底解决长城塬人畜饮水问题,1998年10月,长城塬引水灌溉及人畜饮水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6680万元,分两期完成。

喜讯传来,当地群众奔走相告,为彭阳县有史以来投资最大、受益群众最多的水利工程的开工而欢欣鼓舞。

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群众的健康。工程建设者克服技术水平低、设备条件差的困难,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经过4年多的艰苦奋斗,主体工程全面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