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旷世英才——开国上将趣事

01.王平上将——机智果敢的英才

湖北省阳新县人,1907年出生,1998年逝世。

原名王惟允,参加红军时,连长是广东人,点名叫王平时常喊成“王翁翁”,所以改名为“王明”。1938年8月,王平任冀中军区政委,军区政治部呈送一份处决罪犯的名单,请王平签名批复,罪名为“托派”、“汉奸”等。王平难以决断,先提审一名“汉奸”。这是一位年仅13岁的小孩,王平问他犯了什么罪,小孩回答说:“偷东西。”王平又问:“既然你是小偷,能当着我面偷偷看吗?”小孩回答说:“已经偷过了。”王平不相信,小孩就从怀中取出一支牙膏还给王平。王平大为震惊,心想这是小偷无疑。当天夜里,遂将28名死刑者一一复审,果然大多数为冤案,王平奋笔疾书,均免以死罪。

02.王震上将——胡子里面的趣事

湖南省浏阳县人,1908年出生,1993年逝世。

王震对毛泽东有着特殊的感情。他18岁那年就结识了毛泽东,并有幸护送毛泽东到长沙清水塘中共湘区委驻地。晚年,王震同儿孙们谈起自己和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的关系,王震最喜欢说的一个词就是“追随”。1946年2月3日,王震乘飞机到达延安,毛主席听说王震到了,连忙把笔一扔,紧紧地握着王震的双手,一边大声嘱咐工作人员:“通知伙房,今天中午加个菜喽!慰劳慰劳我们劳苦功高的王大胡子。”王震的胡子在战争岁月里越来越稠密,他的“胡子”的名气也随着战争越来越响亮。在战争年代,“胡子”、“王胡子”、“王大胡子”均属王震的绰号。一提这个绰号,各级官兵无不充满敬意。

03.王宏坤上将——转战中原建奇功

湖北省麻城县人,1909年出生,1993年逝世。

家境贫苦,自幼放牛,做短工,后参加农民运动。参加红军后,参与指挥了数十次重要战役、战斗,为创建鄂豫皖和川陕革命根据地,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王宏坤率部在刘邓指挥下强渡黄河,跃进大别山,重返鄂豫皖。率部到鄂豫边桐柏地区,指挥部队参加了临平、平汉、白晋、邓县战役,开辟和扩大桐柏解放区,配合了大别山区的反“围攻”斗争。新中国成立后,王宏坤调任海军副司令员,参与创建人民海军的领导工作,是人民海军的创建人之一,为人民海军的发展壮大,为捍卫祖国的领海主权,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04.王建安上将——智勇双全克济南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08年出生,1980年逝世。

1948年7月,豫东战役结束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正在酝酿攻打济南的方案。王建安一见到毛泽东就先问:“主席您好!”然后跨前几步,紧握毛泽东的双手,久久未肯放开。“建安,你来了。快坐,坐!”毛泽东高兴地说。毛泽东说:“建安同志,根据军委的决定,这次让你来,就是要交给你一个重要的城市攻坚任务,攻下济南!”王建安不假思索地答道:“服从军委的决定。”王建安接着表态:“请主席放心!我一定协助许世友同志打好这一仗!”毛泽东说:“那好!我们来演一出《失空斩》,失了街亭,打不下济南,先斩许世友,然后打你四十军棍。我也向中央请罪,官降三级。好吗?”说罢大笑起来。

05.王新亭上将——战斗在华北热土上

湖北省孝感县人,1908年出生,1984年逝世。

抗日战争时期,王新亭接任太岳军区司令员,后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俘虏了号称“天下第一旅”的敌中将旅长黄正诚,击毙敌军2000余人。1947年8月起,在徐向前统一指挥下,王新亭在前线先后指挥了攻克运城的战役,率部参加了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和解放太原的战役。王新亭在回忆录中专门总结了运城战役的经验,他认为,攻克晋南重镇运城,在军事上更增强了我军的机动力量,对部队来说也是一次考验,证明我军不但能打运动战,还能打攻坚战和阵地战。之后,王新亭任第18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协助周士第司令员指挥了向西北、西南大进军的作战,直至大西南战役结束。

06.韦国清上将——最亲还是故乡情

广西东兰县人,1913年出生,1989年逝世。

韦国清原名韦邦宽,1927年春天的一个傍晚,韦国清告别弟妹,与10多个青年人一起毅然离家,投奔韦拔群的赤卫队。当他再次回到家乡的时候,已经是全国解放以后了。作为中国援越军事顾问团团长韦国清,离开越南的时候,带上了一些在越南战场上缴获的法国罐头,如桃子罐头、橘子汁之类的东西,送给弟弟和其他乡亲。看过了故乡山水故乡人,临别之际,韦国清的一个侄子——韦邦洪的大孩子韦士先意犹未尽,壮起胆子对韦国清说:“我想跟伯伯到镇子上去看一场电影,听说电影好看,但是我还没有看过呢。”韦国清听了,心中感慨,遗憾地摇了摇头,说:“这次不行了,但是这桩事我记住了。你们这些孩子要好好学习,将来出去见见世面。”

07.乌兰夫上将——民族将领显奇才

内蒙古土默特旗人,1906年出生,1988年逝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乌兰夫与云继先等人,秘密发动“百灵庙暴动”,打响了蒙古族抗日第一枪。起义成功后,这支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3师。这支属于国民党编制的武装力量,由于共产党员在部队里与广大官兵团结合作,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保卫了陕甘宁边区的北大门。抗日战争胜利后,乌兰夫积极宣传和运用党的民族政策,团结蒙古族群众和青年知识分子,与分裂祖国的反动分子作斗争,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运动联合会。1947年5月1日,成立了内蒙古自治政府。乌兰夫于1983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08.邓华上将——文才飞扬儒将风

湖南郴州人,1910年出生,1980年逝世。

邓华广闻博记,才华出众。红军东渡黄河前,毛泽东为一军团的将领送行,随口吟诗道:“涉远祁连外,来从晋地游。”众将军不知所云,面面相觑。有一个将军询问,毛泽东笑而不答。邓华略思片刻,说:“主席是改用李白《渡荆门送别》诗的前两句,为我们送行呢。”随即朗朗背诵全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放乡水,万里送行舟。”邓华喜欢唱京戏,尤其喜欢唱《借东风》、《打渔杀家》,有滋有味,有板有眼,神情毕肖。兴趣浓时,还能随京剧鼓点,腾空而起,跟斗连翩。邓华有一架老式手摇留声机,戎马倥偬,形影不离。南征北战期间收集了10多盘京剧唱片,视为珍宝。邓华的警卫员说,邓华兴奋时喜欢听《龙凤呈祥》,忧郁时喜欢听《苏三起解》,作战前喜欢听《穆桂英挂帅》,进指挥所时喜欢听《空城计》。

09.叶飞上将——传奇一生敌丧胆

福建省南安县人,1914年出生,1999年逝世。

1949年10月,第10兵团第28军进攻金门失利,全军震动。叶飞随即起草电报,报告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并报中央军委,请求给予处分。毛泽东说:“金门失利,不是处分的问题,而是要接受教训的问题。”1958年,中央决定炮打金门,毛泽东仍点将叶飞指挥。1958年8月21日下午,叶飞到北戴河毛泽东住处,汇报炮击金门准备情况。汇报完后,毛泽东突然问:“你用这么多的炮打,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呢?能不能避免不打到美国人?”叶飞答:“主席,那无法避免!”主席听后,无任何表示。次日主席下定决心:“那好,照你们的计划打。”

10.甘泗淇上将——夫妻伴侣双将星

湖南省宁乡县人,1904年出生,1964年逝世。

长征前夕,红2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找到了甘泗淇,说:“红6军团有个女战士李贞,她作战勇敢,又会做饭,红2方面军女同志不多,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呀!”终于,他们愉快地接受了贺老总的安排,结成了一对情深意笃的革命伴侣。1955年9月,夫妻同时授衔,甘泗淇是上将,李贞是少将,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了第一对将军夫妇。令人遗憾和悲痛的是,功勋卓著的甘泗淇将军却英年早逝。他留给李贞的,除他未尽的事业之外,便是难分难舍的夫妻感情。26年后的1990年3月11日,李贞因病在北京逝世。她在遗嘱中交代:将平时节省下来的工资,一部分交党费,一部分捐献给宋庆龄儿童福利基金会,一部分捐献给甘泗淇的家乡湖南省宁乡县作办学补助,最后一次表达了她对丈夫及其家乡的热爱。

11.吕正操上将——打“脚丫子”闪击战

辽宁省海城县人,1905年出生,2009年逝世。

1922年参加东北军,次年入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任东北军少校副官队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吕正操为司令的冀中地区解放军主力进行突袭和包围,吕正操在会上作动员报告时不失风趣地说:“将有10万鬼子兵扫荡冀中地区。敌人对我们进行闪击战,我们要对敌人进行‘脚丫子’闪击战”。当天晚上大家都照常演戏,煤气灯照得方圆数里通明,演的戏是曹禺的话剧《日出》。第二天,吕正操率部出发,转战冀中,时西时东,忽南忽北,突出了日军的铁壁合围。掩护冀中军区机关突围的第27团以一个团的兵力对数倍之敌,坚守阵地,沉着英勇,使日伪军付出高达七八倍的伤亡代价,取得反“扫荡”的重大胜利。中央军委电令嘉奖,称赞是平原游击战坚持村落防御战的最好范例。

12.朱良才上将——顶天立地之栋梁

湖南省汝城县人,1900年出生,1989年逝世。

1927年湘南暴动后,朱良才去韶关找朱德部队,在一桥头也遇类似堵截。这次,朱良才来不及细想,看到一敌军乘轿过桥,他冒着被抓的危险,又一次蒙混过关。在甘肃会宁,他又混入押解西路军红军俘虏的敌人“遣返队”,得到了一点返乡路费,又联络好正在寻找党组织的几位红军战士,在敌人刺刀的押解下,逃出狼窝,重新回到红军队伍中。朱良才的夫人李开芬1917年生于四川省达县,14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6岁参加工农红军,在八路军兰州办事处期间,李开芬和朱良才喜结良缘。解放战争中,夫妻二人转战于华北。新中国成立后,夫妻二人来到北京,朱良才因病魔缠身,1959年就申请离休了,此时他还不满60岁。

13.刘震上将——指挥有略斗顽敌

湖北省孝感县人,1915年出生,1992年逝世。

解放战争时期,第4野战军南下,时任第39军军长的刘震亲自驾驶吉普车日夜兼程。车上坐着副军长吴信泉和李雪山等。拐弯爬坡处,车突然熄火向后滑去,险些跌入百丈深渊,幸为一块石头所阻挡。众人下车后编了一段顺口溜:“刘军长,技术高,开车上山往后跑,不是石头大哥保,百丈崖下全报销。”1950年11月,刘震调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兼志愿军空军司令员,他指挥空战,屡战屡捷。1951年9月,刘震指挥空4师,大战美空军,3天击落美机26架,击伤8架,首创击落美最先进F-86飞机战绩。毛泽东主席阅战报后,挥毫写上批语:“空4师奋勇作战,甚好甚慰。”1951年12月,刘震指挥空3师再战美空军,共击落敌F-86飞机9架、F-84飞机4架,击伤F-86飞机2架。此次空战规模空前,战果辉煌。毛泽东主席闻讯,又欣然命笔:“向空军第3师祝贺。”

14.刘亚楼上将——蓝天作伴任翱翔

福建省武平县人,1910年出生,1965年逝世。

1930年春,红军从国民党空军手中缴获了一架美制“柯塞”式飞机,这是我军拥有的第一架飞机,后来被命名为“列宁”号。听到缴获了敌人的飞机,红11师32团政委刘亚楼特别兴奋,从此与飞机结下了不解之缘。1945年8月,毕业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刘亚楼化名王松,经大连市委书记韩光和大连县委书记王西萍的介绍,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翟云英,刘亚楼和翟云英在大连市政府礼堂举行了简朴而热烈的婚礼,大连市委书记韩光亲自主持他们的婚礼。1949年11月,中央军委任命刘亚楼为空军司令员,朝鲜战争中,他指挥的空军首次作战即击落、击伤敌机3架。在世人瞩目的朝鲜战场上,刘亚楼麾下的空中将士,霹雳惊天,极尽风流地抒写了中国空军的凯旋曲。1965年,刘亚楼以55岁之龄撒手而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痛惜刘亚楼英年早逝,按大将规格极其隆重地为他举办了葬礼。

15.许世友上将——少林豪杰茅台情

湖北麻城(今河南新县)人,1906年出生,1985年逝世。

许世友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原名许仕有,听了毛主席的建议,便改名为许世友。1959返乡探亲,看着年近八旬的老母亲背着柴草在艰难地行走,许世友快步上前,接过母亲背上的柴草,抱着母亲的腿,跪到了母亲面前,泣不成声地说:“我当再大的官,还是娘的儿,您老就让我多跪会儿吧!”许世友临终前希望组织上允许自己与母亲合葬。他说:“人生自古忠孝两难全。我一生自幼离家参加武装斗争,报孝老母不足。活着尽忠祖国,死后尽孝老母,愿与老母合葬。”许世友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许世友的女儿说:“他身后没给我们留下财物,只留下半橱酒,5枝枪,4双草鞋和两把刀。”用8个字来形容他的一生再恰当不过了,这就是:“浑身是胆,身经百战。”许世友为人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特别是他忠孝两全的民族精神构成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16.苏振华上将——非常之旅震上海

湖南省平江县人,1912年出生,1979年逝世。

1976年“四人帮”被拘捕后,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军委常委的海军上将苏振华临危受命,党中央派他主政上海。上海局势错综复杂,武装暴乱一触即发,上海如果出了乱子,必将殃及全国。因此,担当此任的人必须具有相当的斗争阅历,大智大勇,能让中央放心。叶帅提议由苏振华挂帅,得到了李先念、陈锡联的赞同。10月20日16时46分,中央工作组在苏振华的带领下乘中央特派专机飞往上海。苏振华不动声色,带领中央工作组在“四人帮”余党武装布控的监视下进驻海军。苏振华到上海后,连续对“四人帮”余党采取措施,使他们噤若寒蝉,对参与策划武装叛乱民愤极大的7名常委实行隔离审查。兵不血刃,“四人帮”上海余党集团的核心骨干随之土崩瓦解。

17.李达上将——最称职的参谋长

陕西省眉县人,1905年出生,1993年逝世。

刘伯承元帅称李达是“称职的好参谋长”。陈毅元帅称李达是“抱着电话机睡觉的参谋长”。李达记忆超人,尤其善记人名,凡见面一次,即能记住其姓名,数年不忘。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9师办轮训队,开学时,李达到队按名册唱名一次。半月后轮训队结业,百余人集合,李达站在台前,见人唱名无一差错。“文革”之初,李达被造反派捆住手、蒙上眼、押上车,并在北京城里兜了几个圈子,然后送进秦城监狱。不料,李达下车即问:“为什么送我到秦城监狱?”造反派无不惊讶,也不得不佩服其判断方位之能力。林彪事件后,一天毛泽东遇见李达,问:“你是怎么坐的牢,又怎么出来了?”李达回答说:“我是糊里糊涂进去的,又糊里糊涂出来的。”毛泽东说:“李达不糊涂。”

18.李涛上将——情报战线巧周旋

湖南省汝城县人,1905年出生,1970年逝世。

长期从事情报工作,历任军委作战部部长、中央军委技术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周恩来和任弼时在“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着“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李涛掌握敌情,提供情报,为毛主席、党中央服务。李涛架设电台,侦察敌情,当好中央的耳目。时任军委1局局长的李涛和军委2局局长戴镜元,着重加强对国民党军队的监视,为中央提供了大量情报,这些情报包括国民党军队有关战略战术及各单位的实力、主官姓名、工作情况、各部队的作战特点等。1975年4月,邓小平接见当时担任总参谋部某部部长的戴镜元时说:“解放战争期间,你们的情报工作做得好,对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李天佑上将——战不垮的“钢七军”

广西临桂县人,1914年出生,1970年逝世。

曾在“钢铁之军”红7军任排长。1935年11月25日,湘江战役打响,李天佑掩护中央红军抢渡湘江。红3军团第5师师长李天佑负责全力阻击桂军,保障中央红军的左翼安全,第5师当面的敌人是桂军精锐第7军的两个师和湘军15师一部。军委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3天4夜”。李天佑率红5师打得英勇顽强,野战工事几番被敌摧毁,战士们从泥土碎石中爬出来重新战斗;子弹打光了,就与敌白刃格斗,前赴后继,反复争夺。打得最厉害的时候,敌人的机关枪甚至打到了阵地背后军团指挥部的房子上。直到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上级才命令李天佑率领红5师撤出阵地,向湘江西岸转移,将阻击任务交给红6师。这次战斗中,李天佑率领红5师以自己的鲜血、生命和奋不顾身的精神,保障了中央红军安全渡过湘江。

20.李志民上将——指挥“将军合唱团”

湖南省浏阳县人,1906年出生,1987年逝世。

李志民长期从事我军政治工作,喜爱文艺,与文艺界、文学界许多知名人士结为挚友、诤友,被称为文艺界的良师益友。谈起文艺与文学,老将军纵横天地,宏论滔滔,为众多人称赞。建国10周年大庆时,周恩来总理提议,组成“将军合唱团”,为伟大祖国的生日献上一份将军的厚礼,并找来李志民,要他担任指挥。那天,230名老将军在人民大会堂登台演唱。幕布一拉开,满堂生辉,势惊四座。老将军们虽不是歌唱演员,但堪称业余歌手,歌声气壮山河,波澜壮阔。李志民成为指挥将军的将军,更是引人注目。“将军合唱团”此举名闻中外,沙场横刀立马,舞台引吭高歌,这就是值得自豪的一代老将军。

21.李克农上将——隐蔽战线立功勋

安徽省巢湖县人,1899年出生,1962年逝世。

1929年冬,周恩来让他打入敌特内部,经钱壮飞介绍结识了敌特头子徐恩曾,很快成了“朋友”,被委任为上海方面的情报组织负责人。1931年4月,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叛变,钱壮飞从南京向李克农告警,李克农协助中央迅速转移。在国共两党的知情人中间,李克农威名远扬,尤其使叛徒特务望而生畏。1941年4月,他“千里走单骑”,历尽艰险返回延安。毛泽东专门请他一家吃饭,席间还对李克农的女儿李冰开玩笑说:“你知道你父亲是干什么的吗?……他是个‘大特务’,不过是共产党的‘大特务’”。1955年,当毛泽东把军衔授予那些身经百战的元帅、大将、上将的时候,一个从来没有指挥过火线交锋的神秘人物也被授予上将,这就是李克农。在很难看到硝烟的隐蔽战线上,他所建立的功勋虽长期不为人所知,却起到党和军队守护神的特殊作用。

22.李聚奎上将——赢得对手的敬佩

湖南省安化县人,1904年出生,1995年逝世。

在红军时期,他从老部队3军团到1军团,当红1师师长。在红军长征中,前指把强渡大渡河的任务交给红1师,他硬是突破了前阻后追和河流湍急的天然屏障,圆满完成解救红军于危难之中的艰巨任务。在中央红军长征与第4方面军会合后,李聚奎不顾生命危险,冒着别人设计好用枪走火的办法结束他生命的圈套,坚持正确的路线,抵制了部队的分裂。在西路军被敌人打散之后,他化装乞讨,千里寻党,在部队中广为流传。面对朝鲜战场现代化战争后勤的需要,身处保障前线的东北军区后勤部长李聚奎经历了更为复杂、艰苦的考验。战争结束后,美国远东空军阿尔基准将不无钦佩地说:“在朝鲜的美军司令官们经常说,他们希望朝鲜战争整个结束后能见到一个人,这就是共军的后勤部长。”美军司令官们想见到的人就是李聚奎,他出色的才能为我军赢得了对手的敬佩!

23.杨勇上将——驰骋沙场历百战

湖南省浏阳县人,1913年出生,1983年逝世。

杨勇与杨成武、杨得志在红1方面军中并称“三杨”。抗美援朝时期,三位将军先后入朝参战,被称之为“三杨(羊)开泰”。1964年,英军元帅蒙哥马利到北京军区某部参观射击表演,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杨勇陪同。表演结束,蒙哥马利拿一枝半自动步枪,卧姿射击,连发连中,继而将枪交给杨勇。杨勇微笑着接过枪,立姿遥击,无发不中。蒙哥马利回国途经香港,在记者招待会上警告西方国家:“不要和中国军队在地面交手。”1982年冬杨勇病危,前来探视的老战友、老部下见将军神态自如,都很吃惊,杨勇则谈笑风生地说:“我还有两个月时间,现在已过去了一个月,还有一个月时间。”听起来好像在说别人的事情。

24.杨至成上将——军中后勤先行官

贵州省三穗县人,1903年出生,1967年逝世。

1938年秋去苏联,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在学习期间,他与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成了好朋友,杨至成保存着毛岸英、毛岸青分别送给他的两兄弟的照片,照片的背面都有两人的亲笔题字。出国前的1937年初,杨至成在延安组成了自己的家庭。他的妻子是红4方面军长征到陕北的一位女红军钱家华,这是他的第四次婚姻了。杨至成的第一次婚姻,是他在贵州省三穗县老家完婚的,女方是比他大一岁的陈春兰。第二次婚姻是1928年秋在井冈山完婚的,妻子伍道清,是当时朱德妻子伍若兰的好友。第三次婚姻是1931年与纺织厂一位19岁的女工彭慧媛结了婚,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后,从此两人便再未相见。1946年10月,杨至成与护士唐慧文在佳木斯组成了新的家庭,杨至成很爱自己的妻子,非常珍惜第五次组成的这个家。

25.杨成武上将——冒着炮火勇奋进

福建长汀县人,1914年出生,2004年逝世。

1929年1月,15岁的杨成武跟随张赤男参加了闽西农民暴动,在暴动队伍处境艰难的时候,毛泽东、朱德率红4军攻入长汀,建立了红色政权,开辟了红色根据地。杨成武自红军时起,跟随毛泽东南征北战,打了不少硬仗、恶仗,并且屡建奇功。因此,毛泽东很信任他,常在危急关头或重大行动的时候委以重任。毛泽东每次见到他,都亲切地称“白袍小将”。毛泽东一直记着杨成武的名字,对他的革命斗志,对他的军事指挥才能都非常赏识,把他当作最信得过的将领之一。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选定杨成武护送他到山海关,回国时,又让杨成武去山海关接他,与他同车赴京。1967年7月,毛泽东要外出巡视,毛泽东说:“七月了,我要到外面走走。去武汉游水,那里的水好。”并且点名要杨成武跟他一起去。

26.杨得志上将——“三杨开泰”一雄才

湖南省醴陵县人,1911年出生,1994年逝世。

平型关大捷是“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史上第一次中国军队的大捷,驰名中外,这是一场中国名将杨得志、李天佑、杨勇等率部冲锋陷阵的血战,也使军中三杨(杨得志、杨成武、杨勇)名扬全国,毛泽东后来高兴地称道:“三杨开泰!”在平津战役中,杨得志任司令员的第19兵团主要任务是围困、攻打新保安。在整个平津战役中,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近百份电报,其中超过一半是拍发给杨得志兵团的。杨得志看着这些电文,仿佛看到了雄才大略、用兵如神的毛泽东正胸怀全局、运筹帷幄地指挥这场气壮山河的大决战。1948年12月27日,杨得志指挥第19兵团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解决战斗,攻占了新保安。毛泽东当晚即发给杨得志贺电:“全歼新保安之敌甚慰!”

27.萧华上将——年轻娃娃司令员

江西省兴国县人,1916年出生,1985年逝世。

萧华是地地道道的儒将,年轻有为,1955年授上将军衔时才39岁。萧华17岁时就是“少共国际师”的政委了。萧华22岁时,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前往山东省惠民县,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共商统一抗战大计,59岁的沈鸿烈出口不逊:“一个娃娃,也来和我谈判。”但在唇枪舌剑的谈判之后,沈鸿烈对萧华敬佩不已,“娃娃司令”由此在冀鲁边区敌我双方传开。一曲风靡中华大地的《长征组歌》,连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也能唱出全部歌词。周总理17次观看组歌演出,在弥留之际还提出再听一次组歌。这位组歌的作者不是专业作家或诗人,而是威名赫赫的萧华将军,毛泽东称赞萧华是位才子。

28.萧克上将——中国的军人学者

湖南省嘉禾县人,1908年出生,2008年逝世。

萧克堪称儒将。早在烽火岁月,于运筹帷幄、指挥鏖战间隙,便酝酿文艺创作。为此,他读过大量中外名著,他像研究作战一样,研究巴尔扎克、福楼拜、托尔斯泰,研究鲁迅、郭沫若、沈从文,即便转战沙场,仍手不释卷。1937年他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浴血罗霄》,初稿写成后,先后4次删改。这部浸透将军心血的书稿,在战火中两次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有一次,萧克爱人在古北口一个团里,发现书稿不见了,急得满头大汗。人们纷纷去找,直找了一整天加半夜,终于将这份珍贵书稿找回。萧克用整整50年,终于使这部长篇小说《浴血罗霄》与读者见面,并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于是,萧克将军当之无愧成了著名作家。

29.宋任穷上将——心理制胜的高手

湖南省浏阳县人,1909年出生,2005年逝世。

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抗日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他在抗日战场组建“秋山良照部队”开展对日军宣传,被传为佳话。1940年,在堂邑地区的一次战斗中,我军俘虏了10多个负重伤的日军士兵。在医务人员精心治疗下,只救活了一个叫秋山良照的士兵。在我方政策感召下,秋山良照终于转变了立场。后来,秋山良照在对日军开展宣传活动中最积极,出的主意也最多。抗战胜利后,秋山良照回到了日本,他写了《八路军中的日本反战士兵》等书,记述了抗战时期他在冀南等地的战斗经历。1981年,秋山良照来中国旅游,宋任穷会见了他,一起愉快地回顾了在冀南那段难忘的战斗生活。

30.宋时轮上将——沉缸佳酿助军威

湖南省醴陵县人,1907年出生,1991年逝世。

宋时轮敢讲真话,敢报实情,有喜报喜,有忧报忧。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宋时轮致电彭德怀并报军委的电报称:第27军的一个连,除一名掉队者和一个通讯员之外,全连设伏准备攻歼美军,待战斗打响后,该连无一人站起,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干部、战士成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细查尸体无任何伤痕与血迹。毛泽东阅此电报后,脱帽默立良久,并回电说:“第9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由于气候寒冷、给养缺乏及战斗激烈,减员达4万人之多,中央对此极为怀念。”“文革”期间,造反派批宋时轮为“三反分子”,宋时轮说:“对!我是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国民党蒋介石。反错了吗?”造反派哑口无言。

31.张宗逊上将——硝烟中走来虎将

陕西省渭南县人,1908年出生,1998年逝世。

1927年9月,在开往井冈山的路上,毛泽东问张宗逊是什么地方人,怎样参加革命的,张宗逊愉快地一一作了回答,毛泽东听了幽默地说:“啊!你是姜太公的老乡啊,姜太公钓鱼于渭水嘛。”1931年7月,蒋介石发动第3次“围剿”,张宗逊奉命率红36师向敌人进攻,在小布及以北地区游击作战,他利用山区有利地形和群众的支持,佯装移动,迷惑敌人,使敌人疲于奔命,连续扑空。在抗日战争时期,时任第120师358旅旅长的张宗逊,奉命率部出击同蒲路北段,积极开展游击战,牵制敌人向北岳的进攻,他巧设伏击,出奇制胜,把敌人全部放进山沟。我军居高临下,神勇无比,打得敌人晕头转向,这次伏击战,全歼日军109师团135联队的700余人。战斗结束后,张宗逊所属部队受到了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和第120师师长贺龙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32.张爱萍上将——“神剑”将军扬美名

四川省达县人,1910年出生,2003年逝世。

张爱萍将军治军赏罚分明,且严于律己。抗日战争时期,张爱萍任新四军3师副师长,一天全师会操,恰逢新四军3师师长黄克诚找张爱萍谈话,因此迟到4分钟。会操结束后,张爱萍当众宣布:“副师长张爱萍同志迟到4分钟,罚站10分钟。各单位自行带回,张爱萍原地罚站。”全场闻之愕然,继而掌声雷动。台儿庄大战前,张爱萍受周恩来委派,奔赴徐州见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李宗仁先生询问张爱萍有何良策,张爱萍回答说:“依愚之见,此战非打不可,且宜早不宜迟,宜聚不宜散,宜速不宜缓。”张爱萍走后,李宗仁先生感叹地说:“今方知后生可畏也。”张爱萍书生气很浓,衣着整洁朴素,夫人李又兰解释张爱萍的名字时说:青萍、莫邪乃干将之宝剑。爱萍,即爱剑,“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33.陈士榘上将——“工兵大王”的赞誉

湖北省荆门县人,1909年出生,1995年逝世。

红军时期,陈士榘缴获1枝女式袖珍手枪,类似当今的“掌中宝”,精致绝伦,送给军团长林彪。林彪非常喜欢,转送给毛泽东。毛泽东扔在地上说:“待到我用它的时候,红军早就完了!”淮海战役中,黄维兵团被围于双堆集。中原野战军2个纵队屡攻不下。陈士榘自告奋勇率3个纵队前往增援,至中野司令部见政委邓小平。陈士榘要邓小平命令中野部队让出一个便于指挥和使用部队的位置。小平不悦,说无一愿出让位置者,陈士榘拂袖率部而去。在部队行进期间,邓小平致电陈士榘说:“停止南下,至第6纵队指挥攻歼黄维。”陈士榘对答:“1个纵队不行,所有部队统归我指挥方可。”邓小平手持电话沉思良久才回答:“可以!”在陈士榘统一指挥下,被围19天之久的黄维兵团彻底覆灭。

34.陈再道上将——“再道之勇”显神威

湖北省麻城县人,1909年出生,1993年逝世。

抗日战争中,陈再道奉刘伯承命令,赴冀南开辟平原抗日根据地,他率东进纵队至巨鹿城西关,国民党保安团借口住房紧张表示拒绝入城。次日,陈再道命令骑兵拉开距离,绕城半圈奔驰,保安团见尘土飞扬,万马奔腾,惟恐是陈再道围城,急开大门迎进。1938年,陈再道忽然接到报告,景县分区司令葛桂斋带部队叛变投敌。他急忙翻身上马,单骑追击,葛部下300余人无一人敢放枪。陈再道立在马上高呼:“要抗日的,跟我回去;要当汉奸的,今日放你走,来日战场上见。”葛的部下闻听此言,都纷纷返回部队。解放战争中,陈再道率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驰骋中原,围歼高魁庄,喋血郑庄寨,大战羊家集,屡建战功,陈毅元帅称之为“再道之勇”。

35.陈伯钧上将——军中干才的传说

四川省达县人,1910年出生,1974年逝世。

1934年5月初,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得到红5军团第13师打胜仗的捷报后,兴奋得情不自禁地喊道:“13师万岁!”当时13师24岁的年轻师长即陈伯钧。陈伯钧军事上大智大勇,政治上坚定不移。他曾经同张国焘分裂活动进行了勇敢坚决的斗争,在红军中传为佳话。1935年6月,陈伯钧到中阿坝,在那里他听到由于张国焘的怂恿挑拨,在某些人中间出现攻击红1方面军的言论,他非常愤慨,找张国焘慷慨陈词:“我深感个别以及部分同志观点之不正确,立场之不巩固,无中生有,言之过度……假敌人以间隙、置自身于危局!血性男儿,忠勇同志,听闻之下,能不为之痛心疾首?”陈伯钧还义正辞严地说:“党中一切事件,红军中党员可当面提出意见,但在未解决前,绝不允许随便乱闹,破坏红军,分离团结!”1936年10月15日,毛泽东在给陈伯钧的亲笔信中,称他是“军中干才”。

36.陈明仁上将——走向光明的征途

湖南省醴陵县人,1903年出生,1974年逝世。

陈明仁同国民党元老程潜一起率部起义,对和平解放长沙,做出了历史贡献。对此,毛泽东给予相当高的赞誉,在电报中称:“义声昭著,全国欢迎,南望湘云,谨致祝贺。”毛泽东亲邀程潜和陈明仁赴京,共商国是。在北京,他们受到了极高的礼遇。聂荣臻在车站迎接,送往“六国饭店”下榻,朱老总率众多解放军将领出席迎接宴会。毛泽东在门口迎接并与程潜、陈明仁携手游园,泛舟中南海。在祈年殿,毛泽东特地从人群中召唤出陈明仁,亲切呼其字:“子良,来,来,我们两个单独照个相。”陈明仁在全国一届政协会议上,作为特邀代表,曾有过一段发言:“我现在发现蒋介石不仅是不革命,简直是反革命,简直是人民公敌,我当然要打倒他。并且不但我要打倒他,就是凡是黄埔同学乃至全国人民都要起来打倒他的。他是我们校长,现在我便给他一个大义灭亲,我想蒋介石用不着怨恨我,应该去怨恨他自己。”

37.陈奇涵上将——九死不悔信念坚

江西省兴国县人,1897年出生,1981年逝世。

陈奇涵1919年入韶关滇军讲武堂分校学习,1925年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被派往江西从事兵运工作。1926年5月,国民党通过了所谓的“整理党务案”,规定跨党的党员只能从中作出一个选择,实质上是对共产党员进行“清选”。陈奇涵当时已经升任黄埔军校少校中队长,待遇丰厚,飞黄腾达指日可待。是继续享受高官厚禄,还是去承担清贫和风险?陈奇涵面临着人生的抉择。人们曾这样评价“九死不悔,矢志不移”的陈奇涵将军:这位从20世纪走来的老人,他的故事、他的功绩实在是丰富得如耀眼珍宝,令人惊骇得睁不开眼睛。然而,最为璀璨夺目、放射出奇光异彩的就是他那视名利如粪土,九死而不悔,赤胆忠心跟定共产党的坚定信念。

38.陈锡联上将——追随革命志不移

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人,1915年出生,1996年逝世。

在抗日战争时期,陈锡联与他景仰已久的刘伯承和邓小平走到了一起,陈锡联的军事生涯开始步入辉煌时期。突袭阳明堡日军飞机场,就是陈锡联直接指挥的。解放战争中,陈锡联率部攻克宿县,被一些军事评论家、史学家形容为淮海战役中的“画龙点睛之笔”。淮海大战胜利后,陈锡联担任了第3兵团司令员。在第2野战军的队伍中,1955年授上将的有8人,陈锡联是最年轻的一位,当时只有40岁。在同龄人中,陈锡联最早担任了兵团司令,也最早担任了人民解放军的兵种(炮兵)司令。翻开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有几个“第一”的战例是陈锡联率部取得的。有人这样说:陈锡联不事声张,却尽打漂亮仗。

39.周桓上将——征战岂止在沙场

辽宁省庄河人,1909年出生,1993年逝世。

周桓毕业于著名的辽宁省东港市第一中学,该校原名孤山中学,始建于1929年,1962年郭沫若曾亲笔为学校题写了“安东县孤山中学”的校名,东港一中培养出了周桓、邵宇等一批知名人士,也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科各类人才。庐山会议后,林彪亲自主持军委扩大会议,清算“军事俱乐部”,沈阳军区司令邓华,政委周桓,因在军区党委会议上对大跃进发了几句牢骚,成为重点斗争对象。林彪在会上说,“我想了很久,越想越觉得邓华这个人留在军队里太危险!”于是邓华被取消军籍,放到四川省做副省长。周桓也同遭厄运,放到辽宁省让他“偃武修文”,主管文化艺术及教育工作。周桓不计较个人恩怨,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40.周士第上将——男儿出门要报国

海南省琼海人,1900年出生,1979年逝世。

参加红军后,周士第很快担任了红15军团参谋长,上任后的首战就是红军到达陕北后的第一仗:直罗镇战役。这次战役由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亲自指挥,红军2个军团从南北夹击前来围剿的国民党4个师。徐海东、周士第率北面部队冲锋陷阵,周士第头部负伤仍然带队追击,全部消灭了突围的敌人。直罗镇战役全歼敌人1个师,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物资,刚刚从长征中走出来的部队得到了及时补充,蒋介石运输大队长的角色也由此开始。毛泽东评价直罗镇战役是“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周士第戎马一生,离开家乡后却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故乡周士第将军的纪念馆里至今保存着将军的生前遗物,那就是将军带在身边几十年的牺牲战友们的照片。

41.周纯全上将——光辉战斗的一生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05年出生,1985年逝世。

1927年10月,周纯全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在攻打黄安县城的战斗中,指挥农民自卫军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攻入黄安城中,迂回到敌人的侧翼,挡住敌人的退路,对歼灭守敌起到了关键作用。1932年6月,周纯全指挥各地的游击队参加第四次“围剿”,经常乘敌不备,到处袭击敌人,给国民党匪军造成了很大伤亡。战斗中,敌人的子弹把周纯全的帽子打掉了,额头上的一块皮肤也被烧焦了,仍沉着地指挥着部队。1949年12月,周纯全任中南军区兼第4野战军后勤部部长,积极依靠地方支前委员会,抢修道路,征集1000多万公斤粮食和20吨主、副食品,筹集帆船2000多只,为渡海作战创造了条件。海南岛解放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一副部长兼副政委。

42.赵尔陆上将——后勤战线上闪光

山西省崞县人,1905年出生,1967年逝世。

长征途中17勇士强渡大渡河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红1军团1师1团组成先遣队,为红军北上开路。先遣队通过凉山彝族区,到达大渡河,部队携带的迫击炮的炮弹已没有了,红军将士们正在着急,赵尔陆亲自带领供给人员,辛苦奔波好不容易筹集到了几发炮弹,及时送到了阵地。赵尔陆长期担任后勤领导工作,他兢兢业业,历尽艰苦,将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主力开赴抗日前线时,赵尔陆以八路军总供给部部长的合法身份,前往太原,经过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从阎锡山那里搞到了一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充实到八路军第115师、第120师和第129师中去,有效保证了前方需要,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3.洪学智上将——两授上将传佳话

安徽省金寨县人,1913年出生,2006年逝世。

在中国军界有这么一段佳话:1955年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授予洪学智上将军衔,1988年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再次授予洪学智上将军衔。一名军人曾经被两次授予上将军衔,这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未曾听说过。他作为一个军人,从鄂豫皖到陕北,从陕北到晋察冀,从晋察冀到晋北,从苏北到黑龙江边,又从黑龙江边到海南岛,北战南征,“百战沙场碎铁衣”,足迹遍布了祖国大地。抗美援朝时期,毛泽东发给志愿军的电报开头多是“彭邓洪韩解杜”,洪学智作为其中的“洪”起到了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打断我军的运输线,敌人绞尽了脑汁,不断改变战略战术。但敌变我变,洪学智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了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44.钟期光上将——呕心沥血勤治军

湖南省平江县人,1909年出生,1991年逝世。

1927年5月,长沙发生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的“马日事变”,钟期光义愤填膺,毅然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最早的队伍之一——湖南农民义勇军平江第一大队,这支队伍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新中国成立后,钟期光与刘伯承等一起,参与筹建军事学院的工作,1952年春,毛泽东在南京接见钟期光时意味深长地说:“延安有个清凉山,南京有个紫金山。”将延安“抗大”比喻南京“军大”。毛泽东为军事学院亲笔题词:“努力学习,保卫国防”,他还为军事学院聘请了一批苏联军事顾问帮助工作。

45.贺炳炎上将——独臂将军的传奇

湖北省松滋县人,1913年出生,1960年逝世。

长征时,贺炳炎任红2军团第5师师长,已是第6次负伤。医生就从老乡那里找来一把锯木头的锯子,决定用它来锯掉贺炳炎受了重伤的右臂,医务人员却找不到麻醉药。有人提出用吗啡,贺炳炎笑着对贺龙说:“老总,你放心,那吗啡我是绝不吃。关云长还能刮骨疗毒,何况我是共产党员。”医生鼓着劲锯,那血水顺着锯条流淌下来。人们咬着牙观看医生为贺炳炎锯臂,不禁都掉下了眼泪。贺炳炎忍住剧痛,紧紧咬着嘴里的毛巾,用没有受伤的左手死命地抠着床边,熬过那艰难的一刻。医生将他的残臂锯下后,又用钢锉锉平骨面。贺炳炎的汗像雨水一样流,湿透了全身,他仍强忍着,做完手术。贺炳炎伤口未痊愈,便坚持在担架上指挥部队行军、作战。

46.郭天民上将——像打铁一样打人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02年出生,1970年逝世。

在郭天民的一生中,至少有两件事惊动了毛泽东。一次,他恨铁不成钢,动手打了战士,受到毛泽东的批评。毛泽东风趣地当面批评他说,你是铁匠出身,像打铁一样打人。其实,郭天民那次性急,一时没控制住火爆的脾气,动手打了人,并不重。毛泽东这样批评他只是个比喻。性格豪放的郭天民,打仗时从来不粗心。相反他称得上是个相当细心的人。他经常提醒部队官兵提高警惕,不可一丝一毫出现麻痹大意的情绪,同时要特别提高保密观念。一次,分区的一位科长通过电话报告情况,对方刚说出:“我们的位置在……”郭天民一把抢过电话,制止了对方,还要对方说出姓名。那位科长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这时他才想起,在电话中说出这些是失密行为,有可能被狡猾的敌人所窃听。

47.唐亮上将——谦卑低调老实人

湖南省浏阳县人,1910年出生,1986年逝世。

唐亮为人诚实、善良,有军中“老实人”之称。唐亮曾在一份札记中说:“在人民面前谦卑些;在命运面前坚强些;在大事面前清醒些;在小事面前糊涂些;在困难面前努力些;在挫折面前执拗些;在荣誉面前谦让些;在胜利面前谨慎些。”南京解放后,唐亮任市委第一副书记,他的宅院位于宁夏路一个独院,是国民党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的故居。于右任临行仓促,屋中字画古董放置如仪,墨宝甚多。唐亮召集家人和工作人员,嘱咐任何人不准动屋里一纸一笔,全部登记造册,悉数上交。唐亮平时生活极其节俭,南京军区召开政工会,他规定只供应开水,茶叶自带,有人批评唐亮“小气”,他不置一词,仍然我行我素。

48.陶峙岳上将——终生追随幸有缘

湖南省宁乡县人,1892年出生,1988年逝世。

1949年,解放军直捣兰州,解放新疆迫在眉睫。因与共产党有前缘,一经张治中提议和平解放新疆,陶峙岳便一拍即合。经与部属反复商量、计划,他以全国大局和保护新疆人民生命财产为重,向毛泽东主席发出两份起义电报。于建国前一星期,宣布起义,脱离国民党政府,归入人民行列。5天后,毛泽东、朱德亲自回电,表扬陶峙岳的义举。其后数天,彭德怀副总司令员在甘肃酒泉会见陶峙岳,鼓励他说:“陶将军,今后我们在一起共事了,不要有什么顾虑,继续大胆工作,把部队带好。”这以后,党依然让他执掌兵权。这种信任也为历史上所少有。1955年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主席亲自授衔。在起义的原国民党高级军官中,被授予上将的有陶峙岳、陈明仁、董其武。

49.黄永胜上将——心胸狭窄难共事

湖北省咸宁县人,1910年出生,1983年逝世。

黄永胜心胸狭窄,别人难与其共事。抗日战争时期,王平将军任晋察冀三分区政委,黄永胜任司令员。有一天,上级命令三分区派人到敌占区运粮食,黄永胜推脱说有病,王平欣然代替他前往。结果任务完成得非常顺利,部队受到上级表扬,黄永胜非常忌妒,状告王平包办一切,欲将其司令员的职位取而代之。王平哭笑不得。黄永胜参与了林彪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活动。1971年9月被撤职。1973年8月被开除党籍。1981年1月25日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判处有期徒刑18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

50.阎红彦上将——少小革命震晋西

陕西省安定(今子长)县人,1909年出生,1967年逝世。

抗日战争爆发后,阎红彦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团长和旅政委,带职到留守兵团军政研究班和马列学院学习,他的文化水平还不高,但刻苦钻研,不耻下问。他虽然已是我军的高级干部了,却丝毫没有架子,和周围同志特别是一些青年知识分子相处得很好,和他们打球、开玩笑,虚心向他们请教。因此,他的窑洞里经常很热闹,大家还给他起了“夏伯阳”、“共产国际”的绰号。解放战争时期,阎红彦与陈锡联一起指挥第3纵队作战。与每次战斗一样,战幕一拉开,阎红彦就坐不住了,率身先行,亲临第一线指挥。不论在解放战争初期的各次战斗中,还是在淮海、渡江和解放西南的战役中,阎红彦都表现了出生入死的战斗精神,受到广大指战员的称赞。他们说:“哪里有战斗,哪里就有我们的阎政委。”

51.傅钟上将——一代儒将展风采

四川省叙永县人,1900年出生,1989年逝世。

红4方面军长征时,傅钟任方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由于张国焘推行极“左”路线,在肃反运动中,竟把红27师79团的一位营长吴荣正在家乡组织游击队打土豪,说成是搞地主武装,要加害于吴荣正,因被傅钟所救才幸免于难。八路军总部驻五台时期,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的傅钟,亲自到东冶协助动员委员会发动群众。他在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号召人民团结抗战,夺取胜利,使当地的人民群众群情激昂,振奋异常。当时,美国著名女记者史沫特莱从延安专程来到五台,访问了八路军总部,被那里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和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所感动。

52.傅秋涛上将——破釜沉舟战敌顽

湖南省平江县人,1907年出生,1981年逝世。

抗日战争时期,傅秋涛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兼1团团长,“皖南事变”后,蒋介石共调集7个师约8万兵力,层层包围了新四军军部和部队的9000余人。傅秋涛率部浴血奋战,与军部失去联系。傅秋涛率领300余人突围,在深山老林人烟稀少、几百人供给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奋勇战斗,终于突出重围。1943年秋,傅秋涛去延安参加党的“七大”,夫妇带了正在吃奶的儿子傅宁,化装成老百姓,简装成行,第129师政委邓小平盛情招待,询问了新四军坚持抗日斗争等情况,还送给了他们一头小毛驴。

53.韩先楚上将——有胆有识让人赞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13年出生,1986年逝世。

曾经有人问虎将许世友:“在中国众多将领里,您最钦佩的是谁?”许世友回答:“韩先楚!”当被问及“为何钦佩他”的时候,许世友回答说:“他有胆有识!”有一年,中央军委在广州召开审定军队战斗条令会议,当秘书读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一节时,韩先楚突然打断秘书的话,说道:“把消灭敌人放在前面,保存自己放在后面。”秘书犹豫不决,悄声地说:“首长,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是毛主席的原话……”韩先楚不动声色:“我们打仗只有积极消灭敌人,才能有效保存自己,有时还要主动牺牲自己去换取消灭敌人的胜利。你写上,有问题我负责!”

54.董其武上将——传奇一生功勋卓越

山西省河津县人,1899年出生,1989年逝世。

1928年秋到天津傅作义部,先后任过上尉和少校参谋。1930年4月任国民党陆军第38师89团中校副团长,陆军第28师上校团长。“九一八”事变后,率部参加长城、绥远抗战,后任国民党陆军第68师218旅少将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会战,后历任陆军第101师中将师长,陆军第35军中将军长,晋陕绥边区副司令员,绥远省主席兼保安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949年率部起义,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绥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绥远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军长。

55.彭绍辉上将——猛志常存建功勋

湖南省湘潭县人,1906年出生,1978年逝世。

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6岁时就给地主当长工。彭绍辉是农民自卫军成员,参加过攻打长沙的战斗,也被当成“暴徒分子”。他虽然没有被敌人抓到,可心里非常难过,时常怀念着受到迫害和被捕的农友们,就再也不愿意去地主家当长工。一天,他对母亲说:“我要离开这个鬼地方,到外边革命去。在没有别的什么办法时,只有去当兵。”母亲看着面前这个最小的儿子,心里酸楚楚的。外边再好,她也不同意儿子走,后来,在哥哥的支持下,他悄悄地离开了家,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几十年的南征北战中,他身先士卒,出生入死,成长为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

56.谢富治上将——风云变幻中动摇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09年出生,1972年逝世。

1929年参加红军。谢富治参加红军不到一年即入党,不到两年就升任团政治处主任,后任师、军政治部主任,长征前已是红4方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文革”中,参与林彪、江青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谢富治于1972年3月2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63岁。1980年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谢富治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开除其党籍,撤销对他的悼词。198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鉴于其已死亡,决定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57.赖传珠上将——“天涯海角”战旗红

江西省赣县人,1910年出生,1965年逝世。

战场上,赖传珠是一位不怕死的猛将。1934年4月23日,红5团执行“保卫党中央和军委纵队”的黄泥河战斗,一颗子弹打进他的胸膛,肺部受重伤,当即倒地,坚持在阵地上继续指挥。赖传珠胸部负重伤之后,全军面临抢渡金沙江的艰巨任务,组织上征求他的意见,要不要就地疏散养伤,他坚决要求随军继续长征,他以顽强的毅力,忍着剧烈的伤痛,随红军大队渡过金沙江,翻越夹金山,一直到懋功会师。赖传珠先后三进三出红5团,在师团的职务上多次升降。他都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能上能下,愉快服从,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既是军队模范将领,又是战士们的良师益友。1965年,赖传珠病重住院,临终前,他把夫人、子女叫到面前,再三叮嘱子女:“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