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横空出世——开国大将传奇
- 中国元帅将军授衔全记录: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1964年元帅将军授衔纪事
- 宋国涛编著
- 7094字
- 2022-03-09 11:14:14
01.粟裕大将——运筹帷幄任挥戈
1907年8月10日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粟裕有兄弟姐妹5人,因家中人多地少,家境并不富裕。童年时代的粟裕,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喜欢下河游泳,幼年时幻想自己能成为一个除暴安良的侠客。1930年,蒋介石调集8个师、10万人马扑向中央苏区,发起了第一次军事“围剿”。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红军选定张辉瓒的第18师作为歼灭目标,当时年仅23岁的粟裕任红22军第64师师长,已是红军的一名高级指挥员,他亲自侦察敌情,并向毛泽东作了详细汇报,提出在龙冈设伏的作战计划,最后活捉了张辉瓒。毛泽东听到满山遍野都是战士的欢呼声,不禁感叹道:“好,粟裕捉了张辉瓒,还是粟裕有办法!”1935年,年仅28岁的粟裕任红军“挺进师”师长,挫败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坚持了艰苦卓绝的3年游击战争。
1939年,新四军2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结识了后来成为他终身伴侣的楚青(当时名叫詹永珠),楚青是江苏省扬州人,聪明伶俐,喜爱看书。初次结识楚青,给粟裕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立即给楚青写了一封夹着自己近照的求爱信,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楚青会把自己的第一封求爱信撕得粉碎。历经两年多的情感波折,有情人终成眷属,1941年12月26日,粟裕与楚青结为终身伴侣。
抗日战争时期,协助陈毅开辟江南、苏北抗日根据地,参与指挥黄桥战役、车桥战役、天目山战役等。解放战争的第一年中,粟裕指挥了宿北、鲁南、莱芜、泰蒙等战役,歼敌3万人以上的战役就有4次,最著名的是孟良崮战役,该战役以“猛虎掏心”的战法,歼灭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是粟裕高超指挥艺术的典范战例。1984年2月5日,粟裕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享年77岁。新中国成立后,粟裕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重要领导职务。
02.徐海东大将——骁勇善战傲疆场
1900年6月17日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一个窑工家庭,本人当过11年窑工,家里有10多口人,只有几间破草房,过着贫苦的日子。徐海东有5个哥哥、3个姐姐,父亲和哥哥在窑场里拼命干活,赚的钱只够吃饭糊口,根本无钱供他读书。直到9岁那年,他才进了由本家舅舅当教师的一间学堂,老师给他起了个学名徐元清。徐海东性格刚烈,从小争强好胜,因在学堂里跟地主家的少爷发生摩擦,而遭到教师的训诫,倔强的徐海东从此离开了学校,12岁便进窑厂干活。
1925年4月8日,在武昌卖水为生的徐海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了革命道路。徐海东在戎马生涯中,身先士卒,出生入死,先后9次负伤,身上挂有17处伤疤,可谓“遍体弹痕”,左腿为二等残废。最危险的一次是在1934年12月10日,徐海东在战斗中率主力团向敌人反击,突然一颗子弹从他的左面颊穿进,又从左耳后面穿出,一枪留下两个弹孔,由于失血过多,被抬到医院抢救时已昏迷不醒。整整4天4夜徐海东都处于昏迷状态,呼吸困难,生命垂危,由于医疗条件简陋,医生束手无策。经过18岁的女护士周东平(原名周少兰)的精心照料,徐海东才转危为安。1935年9月15日,时任红15军军团长的徐海东和周东平结为伴侣。
徐海东打了半辈子仗,浑身是伤,被人尊称为“老病号”,在“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中受到了强烈冲击。在党的九大之前,徐海东被批斗,被“炮轰”、“火烧”,连日常服用的药和日常离不开的氧气瓶都受到限制,1970年3月25日,含恨离开了人间,享年70岁。他在弥留之际还重复着一句话:“我想见毛主席,想见毛主席!”1979年1月,徐海东在沉冤近10年之后,得到了彻底的平反昭雪。新中国成立后,徐海东担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等重要领导职务。
03.黄克诚大将——战地英豪一苍松
1902年10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永兴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在他9岁时,父亲和叔父等长辈从祭田里每房抽出一担谷作为他的学费,送他进私塾读书,由于家境贫寒,常常交不起学费,黄克诚只好时读时辍,断断续续地读了8年私塾。1924年,他先加入国民党,经过钻研马列著作和杂志,终于悟出一条道理,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思想是不彻底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黄克诚终于选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路,最后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黄克诚被称作“一辈子讲真话的人”。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本来没有他的事,开始时黄克诚没有上庐山,他留在北京主持军委工作。6月18日晚,黄克诚奉命从北京兼程抵达庐山,支持了彭德怀写给毛泽东的那封著名的“万言书”。7月30日,毛泽东召集黄克诚等4人谈话,这次谈话,毛泽东给黄克诚戴上了几顶帽子,同时还说他与彭德怀的观点基本一致。黄克诚一生正派,他尊敬毛泽东,但也绝不会附会,当时,在庐山就有人议论:“打不死的黄克诚,压不弯的硬骨头。”会议闭幕时,黄克诚遭到了点名批判,并被撤销中央书记处书记职务,在随后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他被调离军委秘书长职位,他就是这样被蒙冤罢官,离开了他为之奋斗30多年的人民军队。
1977年黄克诚由外地回到了北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任中纪委常务书记、第二书记,在他的主持和领导下,纠正了党内、军内大量冤假错案,尤其是对刘少奇这一最大冤案的纠正,黄克诚功不可没。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走完了他人生道路的最后一程,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84岁。新中国成立后,黄克诚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等重要领导职务。
04.陈赓大将——风流倜傥溢才华
1903年2月27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原名陈庶康,乳名“福哥”,是陈家的长房长孙。1916年底陈赓投笔从戎,到湘军第6团当兵,后脱离湘军,21岁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在黄埔同学中他被公认为是“老大哥”。陈赓在黄埔军校成绩优秀,加上他为人仗义,很快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与蒋先云、贺衷寒一起被称为“黄埔三杰”。陈赓的一生中与许多历史上的名人有缘交往,在黄埔军校,周恩来是陈赓的老师,陈赓多次开玩笑地称呼邓颖超为“师娘”。蒋介石表示非常喜欢他,认为他是一名不可多得的虎将。1925年10月,广东革命军在东征攻打陈炯明的战斗中,陈赓还救过蒋介石的命。1928年4月,陈赓在上海主持中共中央特科的情报工作,两次会见过鲁迅先生。1950年陈赓率领援越顾问团赴越南,同胡志明主席亲切会面,胡志明吟诗称赞陈赓道:“乱石山中高士卧,茂密林中英雄来。”
生活上诙谐幽默的陈赓,在爱情上也是丰富多彩、曲折动人的。1923年,陈赓遇到了第一个自己珍爱的女人王根英,从北伐战争的硝烟,到延安的宝塔山下,两人恩爱有加,幸福甜蜜。一次,日军对冀南太行山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王根英为照顾伤员,主动留在后面做收容工作而不幸牺牲。1943年2月,陈赓和第二位妻子傅涯在河北省涉县结婚,1945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陈赓常常亲自搬煤球为傅涯熬稀粥,生活是艰苦的,但他们夫妻的爱情却在苦乐中升华。
1961年3月,陈赓带病开始撰写军事著作《作战经验总结》,原计划写序言、作战准备、进攻、防御、追击、转移等6章,在写完序言后,由于心脏病复发,于3月16日在上海病逝,年仅58岁,是10位大将中最早辞世、寿命最短的一位大将。新中国成立后,陈赓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等重要领导职务。
05.谭政大将——武坛文将成“怪才”
1906年6月14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原名谭世名,号举安。谭政还未出生,祖父就去世了,谭政的姓名与学号都是祖父在世时取好的。祖父临死前交代家人:“长孙出世后,要好好抚养,愿他早日读诗修身。”14岁时谭政在私塾的学习期满,16岁他告别当时的新婚妻子,就读于县立东山高等学堂,毕业后任小学教员。1927年3月,谭政告别父母,惜别爱妻,毅然踏上了革命的征程,一介书生从此投笔从戎。也就是从这时起,他才将自己的名字由谭世名改为谭政。在国民革命军武昌警卫团任文书时,谭政结识了农民自卫军的党代表罗荣桓,罗荣桓向他讲述了军队中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无巧不成书,后来罗荣桓被誉为“政治”元帅,谭政则被人称为“政治”大将。
1927年9月,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三湾改编”时在红1军任支部书记,在井冈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了毛泽东的第一任秘书。当时毛泽东任前委书记兼总政治部主任,他和毛泽东共同居住在一间草屋里,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一年多,光阴虽然短暂,却是谭政生活中最宝贵而又最值得纪念的一段时光。
1960年1月,林彪认定了以谭政为首的“反党宗派集团”,把谭政降为副职,并撤销了其他党政军领导职务,遭到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这位参加过秋收起义的红军战士,井冈山上的共产党员,古田会议的参加者,爬雪山、过草地,长征二万五千里,竟然在“自己”的监狱里蹲了8年。一次,毛泽东问:“那个谭政哪里去了?”这才使谭政解除了囚禁生活。1988年11月6日,凛冽的北风不时呜咽着、呼啸着掠过古城北京,谭政在昏睡中悄悄地告别了人生,享年82岁。新中国成立后,谭政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军委常委等重要领导职务。
06.萧劲光大将——艰难困苦玉汝成
1903年1月4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一个贫苦家庭,原名萧玉成,正像这个名字所说的那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无数的磨难,成就了这位共和国的大将。1927年,在李富春的家里,萧劲光遇到了一位姑娘,她个子不高,乌黑的短发,白里透红的脸上带着迷人的微笑,她就是湖南省著名教育家朱剑凡的长女,后来成为萧劲光妻子的朱慕慈。结婚10多天后,萧劲光告别新婚的妻子,再次赴苏联学习,几个月后,朱慕慈也受组织的指派赴苏,1928年12月30日,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在异国降生。
新中国成立后,萧劲光奉命组建海军,成为“终身海军司令”。1955年,这位晕船的海军司令组织海军协同陆军、空军首次实施联合作战,解放一江山岛、大陈岛等岛屿,取得陆海空联合作战的宝贵经验。1958年,美国鼓动蒋介石集团“反攻大陆”,在我国东南沿海制造事端,第一次台海危机爆发,萧劲光在福建前线指挥了海军协同陆军、空军炮击金门的战斗。萧劲光一声令下,福建前线骤然间万炮齐鸣,美国第7舰队旗舰“海伦娜号”巡洋舰掉头鼠窜,金门炮战是萧劲光的精彩之笔,毛泽东引用《聊斋志异·青风》中关于不怕鬼的故事风趣地说:“你不怕鬼,鬼也无可奈何。”1965年,在萧劲光的领导下,海军进行了“8·6”海战,击沉企图对大陆沿海进行偷登袭扰的国民党海军大型猎潜舰“剑门”号和小型猎潜舰“章江号”,11月又击沉了护卫舰“永昌号”和大型猎潜舰“永泰号”。
1976年10月,萧劲光两次找叶剑英元帅,建议除掉“四人帮”,他为这一行动的决策和谋略做出了贡献。萧劲光于1989年3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是10位大将中最后一位辞世、寿命最长的大将。新中国成立后,萧劲光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军委委员等重要领导职务。
07.张云逸大将——百色大地显神威
1892年8月10日出生于广东省文昌县(今属海南省)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张运镒,又名张胜之。张云逸从少年时即开始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先入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堂学习,秘密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后又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黄花冈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后,加入革命军行列。张云逸积极拥护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受派到广东许崇智部任旅长,他所在的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先后两次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作战。
1929年7月,张云逸任广西教导总队副总队长,掩护中共派往广西的代表邓小平到达右江地区,12月与邓小平等人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创建了右江苏区,张云逸任红7军军长,邓小平任政委。百色起义的成功和红7军的诞生,标志着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开始。此后,张云逸率红7军在桂黔边界开展游击战争,毛泽东、朱德高度评价了红7军的战绩。1923年张云逸与韩碧喜结良缘。张云逸与韩碧结婚以后,两人团聚的日子很少,韩碧刚生下儿子不久,张云逸就去了广西组织百色起义,韩碧则自己带着儿子,8年以后一家人才再次相见。1940年3月,韩碧带着长子张远之和新四军干部战士,行至安徽省无为县刘家渡时,遭到国民党武装部队包围,不幸被捕,直到7个月之后,顽固的国民党反动派才释放了韩碧和10多岁的儿子张远之。
1937年5月,张云逸与周恩来等25人从延安乘车去西安,张云逸护送周恩来,途经劳山时突然遭遇土匪袭击,死伤20人,仅剩下张云逸、周恩来和孔石泉等人侥幸脱险。周恩来风趣地说:“云逸同志,我们不仅是战友,又成了难友了。”张云逸十分怀念劳山事件中牺牲的同志,他把幸存者合影的珍贵照片保存在身边。张云逸是10位大将中最年长的一位。1974年11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新中国成立后,张云逸担任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等重要领导职务。
08.罗瑞卿大将——军政领导担重任
1906年5月31日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县(今南充市),1925年在张澜创办的南充中学读书时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次年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长征途中的1935年5月,他任中央红军先遣队参谋长,参与指挥了强渡大渡河等战斗。1940年6月,他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协助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
罗瑞卿的妻子郝治平是1938年参加革命到延安的,当时年仅16岁。她在抗日军政大学读书时与罗瑞卿相识,1941年4月3日,罗瑞卿与郝治平举行了婚礼。1975年4月,罗瑞卿在《忆往事书赠紫萍》一首诗中,满怀深情地写下了“延安相识未知心,太行始得互恋情。艰苦备尝开颜笑,生死与共爱更深。”其中前两句就是说他与郝治平在革命圣地延安相识,知心相爱在太行。
罗瑞卿曾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并同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76年,他任军委顾问在福州治病期间,先后3次从福州返回北京,参加追悼周恩来、朱德和毛泽东的活动,鼓励福州军区和福建省省委领导要坚持和“四人帮”斗争。1977年恢复军内领导职务后,协助邓小平领导军队整顿工作。1978年2月,他给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报告中指出,要把揭批“四人帮”的运动搞深、搞透、搞好。1978年,他指示《解放军报》积极支持和参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注意在军队中消除“两个凡是”的影响,并3次审阅和修改《解放军报》特约评论员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对推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作出了积极努力。罗瑞卿在“文化大革命”中腿部致残,他于1978年7月赴联邦德国治疗腿疾,8月3日因手术后突发心肌梗死逝世,享年72岁。新中国成立后,罗瑞卿担任公安部长、国务院副总理、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军委常委等重要领导职务。
09.王树声大将——情爱心系宝塔缘
1905年5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原名王宏信,1923年春考入麻城县公立高等小学,在该校阅读进步书籍,加入马列主义研究会,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王树声10多岁时,就结识了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等人,受到不少新思想的启蒙教育,他闹革命大义灭亲的消息,传遍了麻城县的山山水水,得到了乡亲们的交口称赞。
王树声这位赫赫有名的大将之人,真正“遭遇爱情”时,已是年满38岁的“大龄青年”了。在延安的一次周末晚会上,他遇到了中央门诊部的“一枝花”杨炬,在“爱胆”的驱使下,王树声表白了心声,也向她吐露了自己多年前的一桩婚事。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王树声按照父母之命结婚了,婚后没过3天,他就回到了部队。抗日战争时期在晋冀豫边区太行山,王树声与一位县级女干部结了婚,因感情不合,经组织批准,解除了婚约。王树声的坦诚深深打动了杨炬,在一个中秋节的夜晚,两人喜结良缘。
在我军的将帅之列,历经磨难的不在少数,但像王树声那样多灾多难,死里逃生的不多。1927年黄麻起义,他与敌人枪口对着枪口,好不容易脱险。1937年大病缠身的王树声踏上西征之路,出师时是千军万马,回来仅剩下8个人,王树声只身一人,一路乞讨跑回了延安。王树声打游击、反“围剿”,5次负伤,2次翻雪山,3次过草地,中国革命史上大部分悲惨的“苦难”,他都“领教”过了。1974年1月2日,周恩来来到王树声病榻旁,对昏迷之中的王树声郑重地说:“党中央、毛主席了解你,我们了解你!你是党的一个好同志,为革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周恩来的话对王树声是个极大的安慰。1月7日,这位功勋卓著的大将军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享年69岁。新中国成立后,王树声担任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军委委员等重要领导职务。
10.许光达大将——谦逊英名天下传
1908年11月19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许德华。少年时在大伯资助下入小学读书,后考入长沙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许光达到广州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1927年2月毕业于黄埔军校第5期炮兵科。
许光达是10位大将中年龄最小的一位。1955年许光达得知自己被授予大将军衔时,接连3次提出降衔申请,中央军委一致意见不批准许光达的降衔申请,仍授予他大将军衔。许光达迫于组织纪律接受了大将军衔,但最后仍坚持给自己降低了一级薪金待遇。毛泽东在军委会议上高度赞扬了许光达的让衔精神,说:“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神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1965年9月,作为我军装甲兵创建者之一的许光达,将坦克第2师工兵连班长王杰的英雄事迹材料上报给中央,毛泽东为此亲笔题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1967年1月,林彪反党集团诬陷许光达为所谓“二月兵变”的总参谋长,并强加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因此被关押和批斗,精神和肉体上遭到非人的摧残和折磨,身染重病,1969年6月3日在北京含冤逝世,享年61岁。在遭受残酷迫害的1968年4月,许光达在《毛泽东选集》的扉页上写下了“百战沙场驱虎豹,万苦艰辛胆未寒,只为人民谋解放,粉身碎骨若等闲”的诗句,表达了他的坚强意志和信心。1977年6月,中央军委为许光达恢复名誉,在北京举行了许光达骨灰安放仪式,中央军委常委粟裕为许光达的骨灰盒覆盖了军旗。新中国成立后,许光达担任装甲兵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军委委员等重要领导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