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自己的主张,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一条,你也可以先从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开始练起。比如,周末去看演唱会还是看篮球赛,当你犹豫不决时,你可以分析一下你希望从两者中获取些什么,哪一种更能让你内心感到满足,然后再做决定。慢慢地,你的决策能力就会逐步提高。然后你要逐渐学会在集体中说出你的主张,让大家听见你的声音。这其实是一种自信心的体现,不要怕没人响应你,也不要怕别人的想法比你的想法好,把每次接触别人意见的机会都当成提高自己的机会,而不要看作自己体会挫折感的机会。很多人不敢表达自己的主见和观点,就是因为之前有过受挫经历,导致之后丧失了表达的勇气。事实上,没有一种观点是无可挑剔的。如果你没有做对一个决定,那么正确的态度是,你应该借此去学习一些东西或者了解一些知识,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每一次“不好意思”背后都隐藏着一场战争
每一次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影响全局,每一次“不好意思”背后都可能是一场引发负面心理的蝴蝶效应。
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蝴蝶效应”,简单地说,就是一只蝴蝶引发的灾难。
蝴蝶效应最早是由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提出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气候。”这一效应常见的解读是: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美国得克萨斯州就会有一场龙卷风。因为蝴蝶扇动翅膀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这一气流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变化。
这一效应经常被用在解释一些社会效应和社会机制上:再小的机制,如果不能合理地运用、引导、调节,都可能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相反,如果经过正确的调节和引导,它可能会产生对社会有益的效应。这一解释也可以用在人的心理上。
一些微小的、不起眼的负面心理,如果你不去在意它,也不去引导、改善它,它很可能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给你带来很大的困扰;如果你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去调节它,它则能成为你生活的润滑剂,让你过得更加圆润饱满。
我们再来看一个因为“不好意思”而引起的蝴蝶效应的悲剧故事。
一天,快要下班时,老板把李娜叫进了办公室,说等会儿有位重要的客户要过来拜访,等完事了,“我请你们一起去吃个饭”。
李娜心里明白,说是请她吃饭,还不如说是请客户吃饭,请她去作陪一下。她知道这两天商务经理正好出差去了,就她跟这个项目有点儿关系,所以老板就只有抓她过去作陪了。
如果放在之前,李娜可能会毫不犹豫地答应老板,但今天有点儿特殊情况:李娜下午接到老母亲的电话,说她3岁的儿子有点儿感冒,要她下班后早点回家,带孩子去医院看看。
李娜心里有点儿挣扎,毕竟老板不经常开口让她参与陪客,总不能偶尔一次还拒绝他吧。再说,这个项目也是公司的一个重点项目,将来做好了的话,也算给公司立了一个小功。再说了,家里孩子毕竟还有老母亲在照顾着,应该问题不大,而且自己也可以在酒席中视情况而定,中途没有什么事情的话,可以向大家说明情况,提前离席,这样既不伤老板的面子,也对客户有了交代。这么一想,李娜就答应了老板。
客户是个经常走南闯北混酒席的人,什么花样的劝酒词都有,八面玲珑的恭维话更是不绝于口,一个小时过去了,李娜已经被劝了好几杯酒了,脸红了,头也晕了。中间有几次,李娜都想跟老板和客户告别,回家看孩子去,但是碍于客户的热情,几次都不好意思说出口。在客户一声声的夸捧中,李娜只能无奈地赔着笑脸应付着。
终于撑到了酒席的最后,李娜刚想提起包走人,老板又把李娜叫到了一边,悄悄告诉她:“客户喝得差不多了,咱们之前提的条件,基本上他都接受了,你这会儿赶快回公司一趟,把我们的合同交给他,让他今晚就跟我们签约。这份合约对公司非常重要,能有这么个机会签下来也非常不容易,你抓紧去办一下这个事儿吧。”听到老板语重心长的交代,再加上“吃人嘴软”,李娜实在是无法拒绝老板的这一要求,只好压抑着内心的抱怨和不满回去公司找合同,然后又去酒店找客户签约。经过一番折腾,终于把公司的事情忙完了。
李娜的怨愤在心里已经发酵得越来越大了,偏偏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又被一个醉汉无故地撞了一跤,爬起来刚要开骂,发现醉汉和其朋友一个个凶神恶煞又醉醺醺的模样,只好忍气吞声回了家。一进家她就开始抱怨,抱怨老公下班后不早点回来照顾孩子,抱怨母亲没有给孩子及时吃药。老公反驳了两句,结果李娜就跟老公大吵起来,又是摔碗又是砸锅,一场轰轰烈烈的家庭战争开始了……
其实李娜并非真的对家人有很多的不满,只是内心太憋屈,积压了太多的坏情绪急需一个出口释放,于是回到家里看什么都不顺眼。你不要觉得这个女人有多么不可理喻,多么不理智,事实上现实中大部分人都是如此,把自己的好脾气都留在了外面,坏脾气全释放在了家里。这些都是人的负面心理形成的蝴蝶效应,可能只是一件很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心里发酵、酝酿,最终爆发,而我们的家人往往成了最后的受害者。
所以说,世界上所有的悲剧最初可能都萌芽于一件小事,缘于一次“不好意思”。
只要处理得当,蝴蝶效应是可以避免的
蝴蝶效应,也可称“台球效应”,是混沌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对初始条件敏感性的一种依赖现象:输入端微小的差别会迅速放大到输出端。蝴蝶效应在工作、生活中比比皆是。
在西方,早流传有形容蝴蝶效应的民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民谣讲的就是丢失一颗钉子可能坏掉一只蹄铁,坏掉的蹄铁可能会伤及一匹战马,而因为一匹战马的受损可能导致输掉一场战役,一场战役的失败又可能导致一个王朝的覆灭。
马蹄铁上的一颗钉子的丢失,最终可能导致一个王朝的覆灭,这就是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最后造成的巨变。当然了,这只是对这一效应的解读和演绎,大多数时候一个国家的命运并非一颗钉子或一块马蹄铁能决定的。但是它提醒你不要忽略一些微小的变化,而应防微杜渐,一颗钉子、一块马蹄铁可能决定不了国家命运,但一千个一万个可能就会造成严重后果。我国的古书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记载,如《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魏书·乐志》:“但气有盈虚,黍有巨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些都是告诫人们,一些看似微小的事情,都可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在上文中,故事中的女主角就是因为一个微小的失误引发了一系列的失误,让自己的坏情绪烧到了家人身上,最终导致家庭大战的爆发。其实,对一个心智成熟、懂得适时拒绝的女人来说,这些事情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我们应该如何遏制蝴蝶效应
要在生活中改掉“不好意思”的毛病,遏制蝴蝶效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五秒钟原则”
当别人有求于你的时候,就算你不好意思拒绝,也不要立刻就开口回复“好”“行”。你要停顿五秒钟,给大脑一个缓冲的时间。这五秒钟需要你急速地思考,这个请求对你来说是否合理,你是不是应该找个借口谢绝。实际上很多时候当你面对一份请求时,内心已经有了一个答案,内心有排斥的时候,说明你就不应该接受这个请求,起码问清楚为什么这件事落在了你身上,俗话说就是“死也要死个明白”,不能不情不愿又稀里糊涂地去做烂好人。
防微杜渐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对全局造成影响。一旦你因为一次不好意思拒绝而造成情绪上的波动时,一定要提醒自己注意控制情绪,不要让它继续蔓延,伤及无辜。这就要求你对自己情绪上的微小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性,能随时洞察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时刻保持一种平和、健康的心态,不要把一个小错误变成一个大错误,这才是一个心智成熟的女人应该有的胸怀和处世态度。
在人生的旅途中,一次小小的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决定或选择,都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前程。一次次被动的负面的选择会让你养成消极的处世习惯。而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回望我们过去的人生,我们发现,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控制力强一点儿,能够不受他人的干扰的话,现在可能过得完全是另外一种生活。所以,要努力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分钟,这都是属于你的时间,你应该学会主动去驾驭和操控你的生命和时间,而非将它们交于别人的手上。如此,你的生活才能过得更加阳光灿烂。
接受了小请求,慢慢就会接受大请求
小请求后面往往跟着“一大盘棋”
“不好意思”,往往有个渐进的过程,从一开始对小事的“不好意思”慢慢演变成对大事的“不好意思”,就好像得了感冒以后放任不管,慢慢地就可能发展成肺炎。
人们的这一心理常常被骗子或推销员利用。骗子们最初在设计骗局时,总是设计人们先从小的支出开始,可能只是接听一个电话,可能只是参与一次活动,但当你接受了这一请求后,你会发现后面还有一大盘棋在等待你;而一旦你再往前多走几步,那你将很快被套牢,前行无路,后退无门。
这种行为从心理学上说,叫作“登门槛效应”,又称作得寸进尺效应,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好印象,就有可能进一步接受他人提出的更大的要求。这就好比上楼时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往上登,很顺利就能登上高处。
登门槛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提出的。当时他们做了一个著名的现场实验——“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技术”。
一天,一个年轻人一大早就来到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市的居民区,挨家挨户地按门铃,当人们带着疑问打量他时,他介绍说,他既不是推销员,也不是宣传员,他是“社区安全驾驶公民活动”的代表,他希望大家满足他的一个请求:允许其在各家门前的草坪里放置一块写有“小心驾驶”字样的牌子。
这个牌子很大,像一个大广告牌,放在门前,会将草坪遮挡一小半,何况牌子上的字写得歪歪扭扭,很不雅观。因此,年轻人跑断了腿,费尽了口舌,也没能说服居民区的大多数人,有65%的人不同意他的行为。但值得注意的是,有35%的人同意了他的请求。
明知道在门前竖立这么一块牌子会影响美观,怎么还会有人同意呢?研究者调出一个月前的实验数据,答案在这里。原来,一个月前,另外一个自称是“交通安全居委会”代表的年轻人,也敲开了这个居民区住户的门,请求在他们院中竖立一块标志牌,标志牌相对比较小,只有不到10平方厘米,上面写有“安全驾驶”几个字,字体工整,色彩柔和。当时,几乎有一半居民同意这个行为。
经过调查者的分析对比发现,在上次同意竖立小标志牌的居民中,这次有55%的人照旧表示了赞成。而在上次不同意竖立标志牌的居民中,这次有17%的居民赞同。
这个实验以后又进行了很多次,当然这一实验与汽车驾驶没有多大关系,重要的是研究者想弄清楚这些劝说方法为什么奏效。
经过多年的研究,他们得出结论,一个较小的请求更容易让人接受,而接受较小请求的人往往将自己的行为看成一种善举,将自己看作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而这种自我感觉使其在面临更大的要求时仍愿意提供帮助。
登门槛效应也是时下电商常用的销售手段,他们常常用类似于“金卡会员优惠”“0元购”等小恩小惠把消费者吸引进来,再不断地扩大消费范围,比如“买够几百以上才能参加优惠活动”或者“每月最低消费多少多少”,消费者往往看似得到一点儿甜头,但回头一算,发现自己花出了更多钱。
其实,登门槛效应早在明朝就有人洞见,只不过没有给这一种行为起个名字。著有《菜根谭》一书的明代道士洪自诚就在书中写道:“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意思就是责备别人的过错不可过于严厉,要顾及对方是否能承受。教诲别人行善不可期望太高,要顾及对方是否能做到。实际上就是劝导人们应从小做起、从少开始,循序渐进,如此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这与登门槛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