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大情小事多担待,待人为丰朋自来(2)
- 宽容:大气的人生不计较
- 沐尘
- 3576字
- 2015-12-28 11:24:11
《金刚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当佛祖转世成为忍辱仙人的时候,有一天在清幽的山林间打坐参禅,恰逢一位国王带领后宫中美丽的嫔妃们到野外来游玩。国王与嫔妃在林间玩得累了,就坐下来休憩。当时有几位嫔妃趁着国王休息的时候,就在林间漫步,无意间看到了坐禅的忍辱仙人。几位嫔妃出于好奇,走上前与仙人攀谈起来。忍辱仙人心中以佛法为重,他趁此时机与各位嫔妃讲起了佛法中断除贪、嗔、欲望的道理,几位嫔妃听得十分着迷。
过了一段时间,休息好了的国王发现身边少了几位嫔妃,就率领侍卫一起去寻找。当他来到仙人讲法的地方时,看到自己漂亮的嫔妃都围绕在一个陌生的男子周围,心无旁骛地听他说着什么,一时之间心中无名火起,不由分说地抽出身上的宝剑就指着仙人怒斥道:“你竟敢如此大胆,以妖法魅惑我的嫔妃,该当死罪!”无辜的仙人面对国王的冤枉,并没有着急或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向他解释自己只不过是在宣讲佛法而已。国王根本就不听仙人的解释,只是一味地认为他是魅惑女子的妖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拿着剑向仙人砍去。
即便如此,忍辱仙人依然没有埋怨国王的无理取闹,他知道国王只是没有明白事情的真相,不了解自己因而误会了自己,所以才有如此冲动的举动。
因此,即便当他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还怀着一颗慈悲之心,主动发愿:“希望我将来得道后,可以度化大王脱离苦海!”忍辱仙人因为能忍无嗔,无论何时始终心怀慈悲,最终将一场恶缘化为了菩提的善缘。
之所以会有人对我们产生种种的误解或是心生埋怨,正是因为这些人并不是真正了解我们的为人,往往是凭借他们自己的想象以及片面的印象而轻率地作出结论。这样的事情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发生,不要因此而妄自菲薄,失去了前行的信心;也不要埋怨这些因为不了解而批评自己的人,把他们的话当做是参照物,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只有能够包容他人的过错和不理解,才能结善缘,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后不说人
有这样一首小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生活就如同诗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在欣赏风景的时候,可能也被别人当做风景而欣赏;同样的,我们在评论别人的时候,或许也正被别人议论着。人生在世,无论是多么谨言慎行的人,都难免会有忍不住在背后发表意见的时候;同样的,无论是多么璞玉浑金的人,也免不了会被别人议论个三言两语。其实,这些议论我们的人,往往都是陌生人,对我们一知半解,既然是不了解自己的人,那么又何必在意他们下的定论呢?所谓的智者,不正是那些凡事淡然处之,不拿别人言语上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人吗?
三国时期,诸葛亮死后,蜀国由蒋琬主持朝政。
蒋琬上任之后,有个叫杨敏的官吏背后评论蒋琬道:“此人办事糊涂,远不能同诸葛亮相比。”有一个与诸葛亮关系交好之人,便将此话告知了蒋琬,要求治杨敏的罪。可蒋琬却只是淡然地说了一句:“杨敏说的没有错,我的确不如诸葛先生。”便不再做任何追究。
后来,杨敏因事被捕入狱,案件由蒋琬审理。有人猜想:杨敏向来对蒋琬不敬,这次落在了他的手中,一定是活不成了。然而,蒋琬却丝毫不计前嫌,秉公处理,免除了杨敏的重罪。
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人贵在大气,不要在意别人在背后怎么看你、说你,编造关于你的是非,甚至是攻击你。要学会对自己说:“如果这样说能让你们满足,我愿意接受。”并请相信,真正懂你的人,绝不会因为那些无稽之谈而否定你。
文徵明是明代的书画家,他曾经很想作出一幅人见人爱的画作,于是便潜心研究。经过数月,终于画出了一幅自认为不错的作品,便拿到街面上去向众人展示。为了知晓大家的评价,文徵明在画的一旁摆放了一支笔并附言道:“如果谁认为这幅画哪里有欠佳之处,请在画中表示赐教。”
等到晚上文徵明再去取画时,才发现整幅画都被涂满了标记,几乎自己所画的每一处都被指出了不足,心中十分不悦,备感失望。
第二天,文徵明决定换一种方法再去试试。他依旧在画的一旁摆放了一支笔,但这次附言却改成了:“请观赏者将自己最欣赏的地方标注出来。”结果,到了晚上,原本被处处指责的画作已经满是赞赏了。
人生在世,很多时候就是如此,当你话多时,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时,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沉默时,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被批评的,没有一个人不被议论的,不必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宽容是消除一切诽谤和不利的最佳良药”,有时候换一个角度,用一个博大的胸怀去理解和原谅别人,就能让一切流言化于无形。
我们绝大多数人,既不漂亮,也不才华横溢,更不可能一点缺点都没有。人们行色匆匆,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关注,何必因为别人的一句评价而费心不已。人的一生很短暂,时间稍纵即逝,你没有时间来为别人的评价而埋单,更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别人的评价上。所以,不要因为有人批评或说了你坏话就伤心、恼怒或伺机报复;也不要有点成绩听到了表扬就忘乎所以。对于背后的议论,采取包容的态度,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方能不受流言飞语的影响,减少麻烦,更好地为人处世。
动物尚知多“护子”,何人能免有私心
《中庸》上说:“君子之道,淡而不厌。”朋友之间的交往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除了“淡而不厌”外,还要“简而文”“温而理”——简略但是文雅,温和且合情理。友情是不应该具有功利性和目的性的,要想保持情谊的长久则应该像流水一般细流却不息,像花香一般清淡而持久。这种朋友相处之道,被古人称为“君子之交”。而其根本则应该是“和而不同”,尊重自己也尊重朋友。
世人难免会有私心,朋友之间交往一旦涉及切身利益,也会有天平失衡的情况发生。更多的时候,一旦两人意见不一致就会产生分歧。想要保住一段友情,留住一个朋友,最大的忌讳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总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围着自己转,以自己的喜好为喜好,非但不会让世界成为你中意的色彩,反而会失去整片蓝天。朋友相处,就应该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理解他的私心和难处,宽容待之,方能赢得更深厚的友谊。
两名战士在一场与敌军的激战中同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们两人来自同一个小镇,自幼便相识,又在差不多的时间内入伍,所以,总是相互安慰和鼓励对方。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互帮互助地行走了10天,眼看食物就要没有了,依旧联系不上自己的部队。所幸的是,他们打死了一只鹿,还可以用鹿肉来维持几天的生活。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再也一无所获。仅剩下的一些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
这天,他们在森林中遇到了敌人,经过再一次激战,两人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他们为了安全而欢欣鼓舞时,走在前边的年轻战士突然中了一枪,幸亏子弹打在了腿上,并不危及性命。后面的战友见状赶紧跑上前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起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赶忙撕下自己的衬衣为战友包扎伤口。
晚上,受伤的战士身体很虚弱,而未受伤的战士却一直眼神直勾勾地念叨着母亲。他们仿佛在等待着生命的审判,谁也没有再动放在一旁的鹿肉。
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部队找到了他们,他们终于得救了。
事情过了50年之后,再次提起那件事情时,曾经受伤的战士说:“我知道那一枪是谁开的,正是我的战友。在他抱住我时,他发热的枪管正贴在我的身上。但是,那天晚上当他依偎在我身边念叨自己的母亲时,我就原谅了他。因为战争太残酷了,我明白他这么做是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以便能够为了他的母亲而活下来。此后这么多年,我一直都装作不知道这件事,也从不提及。那次,我同他一起去祭奠他的母亲,他跪下来,请求我的原谅,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自幼交好,我没有理由不宽恕他。如果不是他去年已经去世了,我永远都不会向别人提及这件事情。”
在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尽量避免因为自私而引发争执呢?古人有云:“不责小人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不要责难别人轻微的过错,人不可能无过,不是原则问题不妨大而化之。另外,不要随便揭发朋友的隐私,这样做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行为。几乎每个人都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事情,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即便是想要关心朋友,也不要去追问、探寻他人的隐私、秘密,以免因此令人心生厌恶,甚至给自己和朋友带来麻烦。最后,对于朋友曾经犯过的错误不要耿耿于怀,事过境迁就不要再旧事重提,与朋友交往要学会忘记,忘记在一起的不快和口角之争,下次见面还是好朋友。
人往往缺乏容忍朋友缺点的雅量,其实世间并无绝对的真理,而且正邪善恶交错,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成就了自己的辽阔;大海容忍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拥有了自己的深邃。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宽容,因为世界由矛盾组成,任何人或事情都不会尽善尽美。所有的无私和伟大都是相对而言的,谁都不可避免私心的存在。不要太过苛求,也不要常怀埋怨。用宽容的胸怀去包容、原谅他人的私心,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谅人性的弱点,就能让一切矛盾和怨恨都回归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