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应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进。勿复放舍于此忍门。
后正劝文有七段。一劝修如来善调御智。二劝悲愍众生。三劝成其本愿。四劝求无碍智。五劝成佛外报。六劝证佛内明无量胜行。七劝总修无遗成徧知道。然七皆含转住增去。今初有三。一明多未作。以未得修十力等教授众生法故。次汝应下劝令修习。三勿复下莫舍忍门。然舍有二义。一若以放舍身心住此忍门。斯则不可。故云勿复。是以论云若不舍此忍行。不得成就一切佛法。此令舍着。二全弃舍则所不应。故论云依彼有力能作故。故云勿复放舍。此令依之。
又善男子。汝虽得是寂灭解脱。然诸凡夫未能证得。种种烦恼皆悉现前。种种觉观常相侵害。汝当愍念如是众生。
第二劝中三。初明自所得忍。二然诸下明他无忍起过。在家多有烦恼。出家多起觉观。皆是众生无利益事。三汝当下劝起悲心。悲心依上而转。
又善男子。汝当忆念本所誓愿。普大饶益一切众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议智慧之门。
第三劝中。愿有二种。一依广心下化众生。二皆令得下依大心。然有二义。一令他得。二令自得。自得佛智。依此智行广利众生。
又善男子。此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异。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为如来。一切二乘亦能得此无分别法。
第四劝中有三。初法性真常。定其所尚。次诸佛下夺其异佛。劝其上求。以有深无碍智大用无涯。方不共二乘故。后一切下抑同二乘令不住忍。三兽度河同涉理故。趣寂为垢故应勿住。
又善男子。汝观我等身相无量智慧无量国土无量方便无量光明无量清净音声亦无有量。汝今宜应成就此事。
第五劝中。举身相等六。皆是化生事业。若成就此法。则有力化生。故劝修成就。
又善男子。汝今适得此一法明。所谓一切法无生无分别。善男子。如来法明无量入无量作无量转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应修行成就此法。
第六劝中有三。初明其所得未广。次善男子下示佛无量胜行。无量入者所入法门差别故。作是法门业用。转是业用上上不断。后汝应下结劝。
又善男子。汝观十方无量国土无量众生无量法种种差别。悉应如实通达其事。
第七劝中二。先举三种无量。即净土中三自在行。后悉应下结劝。明少作在。既言悉应通达。明少分观察即能成就。去佛非遥。此同德生劝于善财。勿以少行而生知足。故云无量。
佛子。诸佛世尊。与此菩萨如是等无量起智门。令其能起无量无边差别智业。
第三显劝所为。令起智业故。
佛子。若诸佛不与此菩萨起智门者。彼时即入究竟涅盘。弃舍一切利众生业。
第四彰劝益中亦是所为。为是故劝。于中二。先明不劝之损。故不得不劝。后以诸佛下彰劝之益。是故须劝。今初有二。一自损。既不与智即入涅盘。故应须与。故论云即入涅盘者与智慧示现。二者损他不利众生故。然劝有四意。一为引定性二乘。二为警渐悟菩萨乐寂之习。三为发起始行无厌上求。四为显此地甚深玄奥难舍。所以须劝。但有此深奥法流之处。必有诸佛作七劝桥。故无一人便趣永寂。又设佛不劝亦无趣寂。为显劝益假以为言。
以诸佛与如是等无量无边起智门故。
第二劝益中有法喻合。法中三。初牒前与智彰益之因。故论云彼行中摄功德胜故。云何胜诸佛同作教授说故。
于一念顷所生智业。从初发心乃至七地所修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分亦不及一。如是阿僧只分。歌罗分。算数分。譬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二于一下起行速疾。
何以故。佛子。是菩萨先以一身起行。今住此地得无量身。无量音声。无量智慧。无量受生。无量净国。教化无量众生。供养无量诸佛。入无量法门。具无量神通。有无量众会道场差别。住无量身语意业。集一切菩萨行。以不动法故。
三何以下释疾所由。谓先唯一身故长时劣此一念。此地身等无量故一念顿超。有十一句。前十别明。后一总结。十中初六依教化众生。次二依自集助道。后二依障清净。十中一多身随现。所以多者。论云一切菩萨依信解如自一身故。谓智契同体。故能即一为多。此实报能为。不同前诸地变化。此对前一身。余音声等对前起行类亦无量。二圆音随说。三随所知智。四随取何类生。五随应以何国。六随其教化何类众生。七随供养集福德助道。八随入何法门集智慧助道。九随神通障净。十随智慧障净。故能处无量众会随机说法。皆言随者随宜非一。释无量言。故随时之义其大矣哉。后一结释中。先结。谓起行众多不离三业。后以不动法故者释由无相无功用无有间断故。相用不动任运集成。
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于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随风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于未至。其未至时设经百岁亦不能及。
喻中。喻彼行速疾。论云应知因胜示现者释疾所由。船由入海故疾。行入无生故疾。
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积集广大善根资粮。乘大乘船到菩萨行海。于一念顷以无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经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合中初合未至海。即前七地。次到菩萨下合若至海。即第八地。无生之智亦是行故名为行海。又顿能徧起即深而广亦得名海。无功用智以合上风。一切智境明其趣果。前喻所无。以无生智同佛智海。故喻不分。本有已下合前校量。
上第三得胜行分竟。
下第四净佛国土分。
大文第四净佛国土分者。问经中但云大方便智。一切观察皆如实智。广说化生应形作用。瑜伽论中十自在前起智门。后但云得分身智。何以论主判为净土分耶。答净土有二。一是能净之因。二是所净之果。此有二对。一相净果。谓宝严等。以行业为因。谓直心等。三自在净果。谓三世间圆融等。以德业为因。谓净土三昧等。今约后对。然净土行业始起凡夫。满在一地。净土德业始起不动。终在如来。
佛子。菩萨住此第八地。以大方便善巧智所起无功用觉慧。观一切智智所行境。
第二释净土。文分三别。一器世间自在行。二众生间自在行。三智正觉世间自在行。初是化处。次是所化。后是能化。具后二净方名净土。然初一多约能净。后二多约所净。无功用智为能观智。智所行境为所观。方便善巧即无功用因。在于七地修无功用。今得自在。
所谓观世间成。观世间坏。
后所谓下别显其相。有五种自在。一随心欲。二随何欲。三随时欲。四随广狭欲。五随心几许欲。今初观世间成坏。论云随心所欲。彼能现及不现故者。谓约能净论随。随自心欲。知即能知故。约所净论随。随众生心乐。欲见者则现成现坏。不欲见者则不现故。经云观知则唯约因。论主欲显义兼于果。故云随现。即转变自在。下之四段随现准知。
由此业集故成。由此业尽故坏。
二由此业下明随何欲。谓随物欲知何业成坏。皆能现故。
几时成。几时坏。几时成住。几时坏住。皆如实知。
三几时成下明随时欲。谓时长劫即能现故。若约能净即随时智。如此世界成二十劫。初劫成器。余成众生。坏亦二十。先坏众生。后一坏器。并称事称理名如实知。
又知地界小相大相无量相差别相。知水火风界小相大相无量相差别相。
四又知地下。随广狭欲彼能现故。文中三。初知四大差别即是广相。小相者非定地报识境界。大相者定地境界。乃至四禅缘三千故。无量者如来境界。上三十事分齐。皆以境界智知。差别相者是法分齐。故以相智知。知其自相同相差别故。
微尘细相差别相无量差别相。随何世界中所有微尘聚。及微尘差别相皆如实知。
二知微尘下知狭相。细相者透全尘故。论经次云麤相者隟尘故。差别同前。无量差别者一尘之中含多法故。尘之麤细俱通定散。故不云小大。
随何世界中所有地水火风界各若干微尘。所有宝物若干微尘。众生身若干微尘。国土身若干微尘。皆如实知。知众生大身小身各若干微尘成。知地狱身畜生身饿鬼身阿修罗身天身人身各若干微尘成。得如是知微尘差别智。
三随何下知能所成。双明广狭。文二先。总知内外。次知地狱下别明六道。斯即楞伽责所不问。意显穷幽。又云无性故。
又知欲界色界无色界成。知欲界色界无色界坏。知欲界色界无色界小相大相无量相差别相。得如是观三界差别智。
第五又知欲界下明随心几许欲。即能现故。文中二。初约智知自在。上即三界互望论大小。今则一界之中自分大小。欲界中人境为小。天境为大。色中觉观为小。无觉观为大。无色界中论云佛法中凡境为小。圣境为大。声闻菩萨为大者。为拣外道妄取为涅盘故特云佛法。如来所知一切三界皆名无量相。
佛子。此菩萨复起智明教化众生。所谓善知众生身差别。善分别众生身。善观察所生处。随其所应而为现身教化成熟。
第二约通明自在随物现化。文中三。初随机现化。于中初标能化智。次所谓下明所知机。有三句。一知身类不同故。二同随身所用方便智故。三生何等界能利生故。后随其下正明随化。虽言现身意在生处。故属器界。
此菩萨于一三千大千世界随众生身信解差别。以智光明普现受生。如是若二若三乃至百千乃至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随众生身信解差别。普于其中示现受生。
二明化分齐。
此菩萨成就如是智慧故。于一佛刹其身不动。乃至不可说佛刹众会中悉现其身。
三明现自在。谓不动而徧。犹月入百川。
上明器世间竟。
佛子。此菩萨随诸众生身心信解种种差别。于彼佛国众会之中而现其身。
第二明众生世间自行。谓随感能调伏众生自在故。于中三。初总明感应。
所谓于沙门众中示沙门形。婆罗门众中示婆罗门形。刹利众中示刹利形。如是毗舍众首陀众居士众四天王众三十三天众夜摩天众兜率陀天众化乐天众他化自在天众魔众梵众乃至阿迦尼吒天众中。各随其类而为现形。
二所谓下别显感应。于中显化生行。有二自在。一化同物身。沙门中现沙门形等故。即身自同事。
又应以声闻身得度者现声闻形。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现辟支佛形。应以菩萨身得度者现菩萨形。应以如来身得度者现如来身。
二化应物心以身不必同其所化。即心自同事。故论云彼行化众生。身心自同事。
佛子。菩萨如是于一切不可说佛国土中。随诸众生信乐差别。如是如是而为现身。
三总结感应。如是如是等。现类众多故。若身若心无偏顿应。故论结云自身心等分示现故。
上明众生世间竟。
佛子。此菩萨远离一切身想分别。住于平等。
第三明智正觉世间自在行。远公云若就行境应名二谛自在行。今就行体名智正觉。智于二谛正觉无碍故名自在。今更一释。以所知十身皆是毗卢遮那正觉之体。亦得从境名智正觉。能令相作亦自在故。文中二。初明第一义智。后此菩萨下明世谛智。今初上句离妄。下句住实。由自身他身不分别故。住于平等。不分别言非唯照同一性。亦乃能所照亡。论此不同二乘。第一义智示现者以彼不得法空。不能即俗而真非一异故。
此菩萨知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虗空身。
二明俗谛智有三。一总知十身。二此菩萨下令十身相作显通自在。三此菩萨知众生身下别显知相彰智自在。今初。十身论摄为三。初三染分。次六净分。后一不二分。皆言分者同一大缘起法界分为十故。即染分依他净分依他同依一实故。染分中三者初是众生世间。次国土世间。业报身者彼二生因。谓业烦恼。经略烦恼。故论具之。而云报者业能招报。从果立名。然国土身合通于净。且从一类以判为染。次六总以三乘为净分。于中前四是人。菩萨及佛但因果之异。次一是能证智。后一是所证法。故论云此二乘随何智随何法彼净显示。谓因法智殊。显三乘别。后虗空身是不二分者通为二依。非染净故。观下别显多约事空。义兼于理。
此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能以众生身作自身。亦作国土身业报身乃至虗空身。又知众生心之所乐。能以国土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业报身乃至虗空身。又知诸众生心之所乐。能以业报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国土身乃至虗空身。又知众生心之所乐。能以自身作众生身国土身乃至虗空身。
第二十身相作。皆先明相作所由。由随机故。文中二。一别显相作。略有四翻。云何法智虗空得为自身。入法智中自然应现自己身故。令于虗空忽见自身。故名为作。余作亦尔。
随诸众生所乐不同。则于此身现如是形。
二总结例余。上但举四翻。理应具十成一百身。然自身即是菩萨。若将自望菩萨别则有一百一十身。故云则如是现。所以相作得无碍者。广如悬谈。今文略有三意。一由证即事第一义故。事无理外之事。事随理而融通故。二缘起相由故。三业用自在故。
上十身相作。
下别显知相。
此菩萨知众生集业身报身烦恼身色身无色身。
第三别显知相。十身为八。三乘身合故。即有八段。初众生身有五相。初三业生烦恼妄想染差别。此约总明三界。后二约上二界。即就报别开。若总开三界五趣。则具十矣。
又知国土身小相大相无量相染相净相广相倒住相正住相普入相方网差别相。
二国土身具有十相。前八一四相。后二真实义相。前中初三分齐相。即小中大千。次二染净差别。次广即宽陿差别。此略无陿。次二依住差别。真实一重顿入名为普入。十方交络名为方网。又重重现故。多同初地。
知业报身假名差别。知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假名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