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阳光总在风雨后——阴霾之后见彩虹(2)

就这样,郝博士在不停探索中,让萝拉黑暗的世界逐渐明朗起来,经过两个人的努力,萝拉成了一个比正常人还优秀的人。

可以说,萝拉是个幸运的人,在郝博士的帮助下,成为一个能够被社会接受以及可以在社会上独立生活的人。萝拉打破了人们长久以来认为“盲聋人就是废人”的固有观念。

所以说,郝博士帮助萝拉在人类发展史上书写了新的篇章。而海伦·凯勒是像萝拉一样的盲聋姑娘,可以像萝拉那样幸运吗?

一个看不见也听不到的孩子,她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正常人无法想象,并且海伦在刚出生的时候也和正常孩子一样,只是突如其来的变故敲碎了她原本美好的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那种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几种简单的表情和手势已经阐述不了海伦那些复杂的感情。每当她用手语比画心中所想时,他人很难看懂,就连和她“心有灵犀”的妈妈,都无法解读,这让急于表达意愿的海伦总是不知所措,最后,干脆大发脾气。

长时间在黑暗里独自挣扎的海伦,总感觉有许多利爪正在向她靠近,几欲将她束缚住,她害怕极了,想极力挣脱出来,可是任凭她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家人也为她着急。海伦的脾气日渐增长,她总是满腹怒火等待发泄,家人偶尔会从她的喉咙里听到一些奇怪的低吼声,知道她是在“自言自语”,但更多时候,海伦都是选择在地上打滚或是对周围乱挥拳头,家人总是会在毫无预警下“中招”。

很多时候,妈妈会耐心地安抚这个可怜的小家伙,也就在此时,海伦才会安静一会儿。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生活使她越来越痛苦,她每天都要发脾气,每隔一个小时就要哭闹一次……

父母忧心忡忡,可又不知怎么办才好。在他们居住的塔斯甘比亚小镇根本找不到一所聋哑学校,而且这么偏僻的地方,似乎也没有人愿意来,谁会愿意和一个盲聋孩子浪费口舌呢?

海伦是不可能接受教育的,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毋庸置疑的事情,然而,母亲在狄更斯的《美国札记》中仿佛看到一丝希望。之所以是一丝希望,是因为毕竟萝拉只有一个,而山姆·郝博士也已经去世了,他的教学方法不知还有谁知道,或许已经失传。但就算有人像郝博士一样有教育经验,却不知道他是否愿意来这个偏僻的小镇?

虽然头脑中有太多疑问,但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凯勒夫妇决定带着海伦远赴他乡求医,希望可以给海伦找到生活的希望。

对海伦来说,这次求医就是一次旅行,也成了她美好的记忆的一部分。

这一路对海伦来说充满着新鲜,她高兴极了,一刻也不肯安静下来,多彩的贝壳、检票钳子、毛巾做的布娃娃等都让她爱不释手,然而愉快的心情被眼科医生的一句“无能为力”打破了。检查结果令人沮丧,医生没法治好海伦的眼睛。但医生建议海伦的父母去华盛顿找亚历山大·贝尔博士,或许他能给海伦提供帮助。

海伦一家马上启程,开始了另一段旅程。凯勒夫妇仍是满心焦虑,不知道这次会不会出现新的转机。只有海伦开心得不得了,她认为这又是一次难得的旅行。

最后,他们在华盛顿见到了亚历山大·贝尔博士。贝尔博士把海伦抱在膝上,让她拨弄他的怀表,海伦感受到了怀表的动静,她也由此喜欢上了这个温和仁慈的伯伯。

这次与贝尔博士的见面,使海伦的人生由黑暗转向了光明。

柏金斯学校是《美国札记》中郝博士为盲、聋、哑人孜孜不倦工作的地方。贝尔博士建议海伦的父亲写信给波士顿柏金斯学校的校长安那诺斯,请他为海伦寻找一位启蒙老师。几个星期之后,他们盼来了回信,等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海伦的老师找到了。

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海伦终于可以像萝拉一样,翻开人生的新篇章了。

4.新来的安妮·莎莉文老师并不娇惯我

没有经历过绝望之夜的人,无法体会黑暗笼罩之下的绝望与孤独,当海伦·凯勒小小的灵魂觉醒的时候,等待着她的却是永无尽头的黑暗,对于年幼的她来说,即使身边点燃最亮的火把都无法照亮一步之外的命运。

在回忆自己度过的那段岁月时,海伦·凯勒写道:“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艘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你的心怦怦直跳,唯恐意外发生。在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接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

就在海伦在黑暗中孤独地期盼着照亮她内心世界的光明的时候,那一缕“阳光”终于降临了。那是1887年3月3号,海伦·凯勒6岁零9个月的时候。

这天下午,春季温暖的阳光穿透过遮满阳台的金银花叶子,懒洋洋地照在小姑娘的脸上,当时的海伦已经因为发了数个月的脾气而精疲力竭,她安静地站在阳台上,轻轻地摘下了一朵银色的小花。

就在此时,海伦感觉到有人向她走来,她本来以为来人是母亲,便张开了双手,对方则将她的手握在自己手中,轻轻地将其拥入怀中。海伦这才感觉到,眼前的这个人并不是母亲。

如果你熟悉海伦·凯勒的故事,你应该已经猜到,这个人正是日后将给海伦的生命带来新希望的安妮·莎莉文老师。

安妮·莎莉文老师有着和海伦相似甚至更加凄惨的童年,她于1866年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西部的一个小村庄,她的母亲早逝,她被酗酒的父亲狠心抛弃,最后被一家贫民救济院收留。10岁那年,安妮唯一的弟弟病死在了救济院里,而她从3岁时就患上却因家贫无钱医治的眼疾也越来越严重,几乎双目失明。

由于看不见东西,安妮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救济院的人为此把她关进阴暗潮湿的地下室,任其自生自灭。最后,多亏好心人的救助,安妮才得以脱离苦海并且进入盲校学习,之后她以优异的成绩从盲校毕业。

安妮·莎莉文就读的那所学校正好是由山姆·郝博士创建的柏金斯盲人学校,当海伦的父母前往盲校为女儿寻找合适的家庭教师的时候,盲校的负责人就推荐了安妮·莎莉文,于是在1887年的那个春日里,海伦·凯勒迎来了这个将会改变她一生的人,从此之后,她的生命将不再是一片黑暗。

在安妮·莎莉文担任海伦·凯勒老师的时候,她经过多年的治疗,视力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恢复,虽然仍然没有达到正常人的水平,但是已经能够应付日常生活了。当她第一眼看到海伦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孤独无助的样子一下子打动了她,就在那一刻,安妮似乎看到了童年时期的自己,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将海伦从无边的黑暗中拯救出来。

来到凯勒家当天,安妮就开始了对海伦的教育,她打算首先教会海伦辨识各种事物以及与之对应的英文单词,这样做无疑可以帮助海伦更好地认识这个看不见的世界。

安妮就地取材,先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教起,她到达的第一天晚上,给了海伦一个玩具娃娃——那是柏金斯盲人学校让安妮转赠给海伦的礼物。当海伦用一只手触摸到玩具娃娃时,安妮用她的手指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慢慢地写下了doll(娃娃)。

海伦十分聪明,模仿力也很强,当她感觉到安妮在她的手上写字的时候,显得十分惊奇,尽管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是她还是学着安妮那样也在安妮的手上写下了这几个字母。没过几天,海伦在安妮老师的教导下,便学会了拼写pin(针)、cup(杯子)、以及sit(坐)等单词。

就在安妮老师在为海伦的聪明感到十分开心的时候,海伦的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因为在过去将近7年的生活中,海伦的父母因为心疼这个“不幸”的女儿,对她极为娇纵,从来没有对她进行过任何约束。有一天,海伦在学习的时候突然感到了厌倦,便怒气冲冲地将老师送她的娃娃扔在了地上。除此之外,在生活习惯方面,海伦也有很大的问题,例如以前在父母的纵容下,进餐的时候她会直接用手去盘子里抓食物。

安妮来了之后,她认为父母过于娇惯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于是她在教导海伦学习的同时,开始了对这个小姑娘生活习惯的培养。从此之后,安妮与海伦的每一次进餐都成了意志的较量。只要海伦的手一伸进盘子里,就被安妮坚决地推开。爱女如命的海伦的父母虽然觉得安妮老师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但多少有些不高兴,也不忍心看到女儿被一次次推开,便离开了餐厅。安妮仿佛并不在意,还将房门锁上,继续用餐。

在海伦和安妮老师经过了几轮的“角逐”之后,海伦干脆坐在地板上又踢又闹,推拉安妮的椅子,同时聪明的海伦开始绕着桌子找她的父母,寻求“外援”,但是这时候父母早已离开了餐厅,海伦只好坐回桌子前,却依旧用手去抓食物,安妮给她一把勺子,被她哗啦一声扔到地上,于是刚刚结束的“角逐”又重新上演。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较量之后,安妮老师明白仅仅靠“强攻”是无法纠正海伦的这些错误的,这时候的海伦处在十分严重的叛逆期,对别人的干涉相当抵触,想要帮助海伦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就得采用以情动人的方法,进行“智取”。

5.与莎莉文老师的“持久战”

在海伦·凯勒的不朽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她饱含深情地写道:“第一天我要看人,首先我希望长久地凝视我亲爱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梅西太太那坚毅的面庞,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就来到了我面前,为我打开了外面的世界。”

在这本书中,海伦·凯勒将安妮·莎莉文列为如果她“拥有三天光明”之后第一个想要看到的人,这足以看出她对老师的热爱。同时从这段话中所蕴含的信息,我们还可以窥探到安妮老师的性格,她不仅仅是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人,同时她也是一个性格“坚毅”的合格的好老师。

这位身材瘦小的家庭女教师如同《简·爱》中的主角一样,小小的身体里有着巨大的能量。她个性执着,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即使在被送进救济院,被人们断定“一生于此”之后,她也不曾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即使双目几近失明,她也没有停下寻求知识的脚步。

当安妮·莎莉文来到凯勒家,看到7岁的小海伦时,她面对的是一个生活在父母娇惯中的小“暴君”。人们不会想到,日后被人誉为19世纪两大奇人之一的海伦·凯勒,小时候是个不折不扣的“讨厌鬼”,她不愿意梳头、不愿意洗漱,天天把自己裹在邋遢的衣服里;吃饭时,她在餐桌上到处“打游击”,只要一闻到美味的食物香味,就立即伸出脏兮兮的手,把它们从主人的餐盘中抢过来。高兴的时候,小海伦会手舞足蹈,不高兴的时候则会满地打滚,或者是对身边的人拳脚相向。

有过相似经历的安妮老师明白,小海伦之所以会如此“野蛮”,根本原因是她找不到情绪的发泄口,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用语言来表达愿望。看着因不安和急躁而横冲直撞的小海伦,安妮感受到了小海伦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她的母性被唤醒了,决定用爱来感化小海伦。

在写给家人的信中,安妮·莎莉文说:“我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既要规范和控制她的行为,又不能伤害她的心灵。我起初只能非常缓慢地、一点一点地进行,并试图赢得她的爱。”从此之后,安妮忍受着宠爱女儿的凯勒夫妇的不理解以及小海伦的激烈反抗,开始了一场和学生之间的“持久战”。

在经历了前面所提到的数场“角逐”之后,安妮老师发现在家中的时候,海伦有父母撑腰,不管对她如何严厉,小海伦都是有恃无恐,不买老师的账,于是安妮决定带海伦前往凯勒家附近的一座林中木屋居住一段时间,这样既可以让海伦远离父母的庇护,同时还有助于两个人在独处中培养感情。

海伦的父母在听了安妮老师的这个想法之后,虽然并不是太赞同,但是思来想去,觉得这对女儿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好处,所以还是答应了。在收拾了简单的行李之后,安妮老师便带着小海伦出发了,等待她们的将是一场长达半个月之久的“对抗战”。

离开家人的第一天,小海伦几乎一整天都在哭号,她还疯狂地踢打安妮老师,面对这种情况,安妮老师选择了“冷处理”,任由小海伦发泄情绪。

当天晚上,小海伦依旧是在哭闹中度过的,但是到了第二天早上,由于之前折腾了足足一天一夜,小海伦反而变得平和起来。看到海伦的态度缓和了下来,安妮老师循循善诱,用手上写字的方法,对海伦开始了新的教导。这些东西对小海伦来说是从未接触过的,她的世界从此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通过半个月的努力,安妮老师终于用爱心将海伦变成了一个性格温柔、热爱学习的乖孩子。安妮在当天的日记中高兴地写道:“今天早上我的心在快乐地歌唱,奇迹发生了!两星期前粗暴的小生命已经变成了温顺的小女孩。”

从此之后,安妮和海伦整天在一起,她们时而去农场里“参观”各种各样的动物,时而去鸡棚里捡海伦最喜欢的鸡蛋,安妮老师把触摸到的所有东西的名字都在海伦的手上写下来。慢慢地,海伦不仅学会了许多的词语,还学会了怎样缝衣服,怎样做东西。这场“持久战”终于以双方的共同胜利而结束,一个全新的、优秀的海伦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