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鄂温克族服饰文化
鄂温克族在自身发展的漫长历史岁月中,用他们共同的智慧和劳动,用他们善于思考的大脑和勤于劳动的双手创造了适合于寒温带草原、山林、平原、农场生产生活的服饰文化与文明。这不只是属于他们的物质文化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他们精神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产物。我们知道,在千百年传承的文化与文明中,服饰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不同民族的不同服饰及服饰文化,看出不同民族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文明,也能够看出他们生活的不同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以及不同的生产方式,甚至可以看出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工种。进而,还能看出不同的信仰、宗教,及不同时代的不同政治运动、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情况。从这个角度来看,服饰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题材,其中渗透着人类一切文明的内涵,以及与文明和文化密切相关的一切符号、引子、迹象及概念。例如,因纽特人的服饰就会告诉人们他们生活在严寒的北极,阿拉伯人的服饰使人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沙漠生活与文明,埃塞俄比亚人的服饰说明着他们贫困的生活,日本农夫的服饰展示着他们的水稻文化,穿长袍民族表现出他们马背上的畜牧业经济文化,军服就能够清楚地说明他们的军衔及服役年限,校服能够让人看清他们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或是高中生,白领服饰阐明着他们的公职身份,航空小姐的服饰鲜明地展现她们的空姐风采,犹太人或回族人戴的帽子就可以说明他们的不同宗教信仰,朝鲜人的服装使人能够看出他们的民族风格与特点,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服饰完全可以说明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的政治运动,等等。只要我们仔细、认真、全面地观察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服饰,包括他们制作或缝制衣物鞋帽的不同原料、不同颜色、不同针线、不同样式、不同花纹、不同衣扣等,均可以看出许多值得思考的话题和要写的文章。说实话,服饰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
第一节 服饰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说到鄂温克族的服饰文化,也有许多内涵与值得探讨的方面。首先,鄂温克族服饰文化应该属于我国寒温带地区的产物,并有冬夏春秋四季鲜明的特征。其次,按照三大方言区域的区别性特征,鄂温克族服饰文化分为辉河方言区、莫日格勒河方言区、敖鲁古雅方言区的服饰文化。我们知道,这里提到的辉河方言区,被简称为辉方言区,是历史上被称为索伦鄂温克人的居住区。莫日格勒河方言区简称为莫方言区,也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通古斯鄂温克人的居住区。敖鲁古雅方言区简称敖方言区,是雅库特鄂温克人的居住区。这三个方言区的鄂温克人的服饰文化之间,确实存在不少区别性特征。再次,还可以根据鄂温克族生活环境、自然条件、生活区域的不同,将他们的民族服饰文化分为呼伦贝尔草原牧区服饰、兴安岭山林服饰、江河流域农区服饰、城镇服饰四个部分。最后,也能够依据他们生产关系、生产手段,以及所经营的产业结构的不同,从中区分出草原畜牧业服饰文化、山林自然牧养驯鹿产业服饰文化、农业生产服饰文化、半农半牧产业服饰文化、现代城镇产业服饰文化等。然而,进行鄂温克族服饰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一般都以三大方言区分类为理论依据,兼顾地区性和产业型服饰文化的结构性特征,来分门别类地探讨鄂温克族的服饰文化与文明。所以,我们在分析和阐述鄂温克族服饰文化时,也遵从这一分类规则主要从索伦、通古斯、雅库特三个方面论述鄂温克族有所不同的服饰文化。当然,同样要考虑到一些与生活环境、生产关系等有关的服饰文化内容。
1.到了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的冬天,他们就会穿用手工处理好的绵羊皮、山羊皮、羊羔皮等缝制而成的毛皮长袍。而且,天越冷他们穿的毛皮长袍的毛会越长,甚至在毛皮长袍外面还要穿用长毛山羊毛皮缝制的短皮衣。除此之外,还要穿用各种野生动物的毛皮、牛羊的毛皮等缝制的鞋帽。
2.到了30℃左右的炎热夏季,他们自然而然地穿上用各种布料或绸缎缝制的单布长袍,或穿上单薄的衣裤。但是,他们脚上穿的长靿靴子则是用将毛去干净的相对软和而薄的牛皮制成。
3.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一般都穿薄棉长袍。这种长袍,有里子和面子布料,且还有薄薄的一层棉花。春天穿在身上,能够抵御春天的寒气,特别是初春季节完全能够抵挡春寒。因为,他们生活区域的春天,很长一段时间还带着冬天留下的寒气,并常常延续到春季的后期。所以,在春天人们都习惯于穿薄棉长袍。这个季节,他们脚上穿的是将毛去干净而用又厚又硬的牛皮制成的长靿靴子。
鄂温克族老年人穿的长袍
4.到了凉爽又风大的秋季,鄂温克人基本都穿带里子的长袍,或者穿用较厚的呢料布缝制的长袍。因为,带里子的长袍或呢料长袍都很挡风,又适合于凉爽的秋季穿用。不过,在秋季穿的双料长袍,也就是带里子的长袍的里外布料都比较厚。她们做秋季长袍时,要选用有一定厚度的布料做长袍的面料和里子。脚上穿的长筒靴子是由去掉毛的有一定硬度和厚度的牛皮制成的。
林区鄂温克族青年冬装
以上说的鄂温克族四季穿的长袍衣物,主要讲的是牧区从事畜牧业生产和经营的鄂温克族一年四季穿的服饰,没有涉及在城镇或农区生活的鄂温克人穿的衣服,应该说在城镇以及农耕文化圈里生活的鄂温克人穿的同其他民族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除了那些年岁大的鄂温克族老人还在穿本民族的长袍外,其他人都改穿了短棉衣、羽绒衣、西式衣裤以及旅游鞋等。
生活在牧区或林区的鄂温克人制作的毛皮服饰有很多,花样也十分丰富。比如说,有皮袍、皮衣、皮裤、皮套裤、皮帽、皮手套、皮靴、皮袜等。其中,绝大多数是属于鹿、犴、狍、牛、羊、马等的毛皮制品。20世纪初,伴随牧区、山区、林区鄂温克族生活区域内移民的逐渐增多,以及生活资料及布匹等的日渐增多,鄂温克人中穿布衣及棉衣的现象开始多了起来。与此同时,这些地区的鄂温克人,还是更喜欢或更多的时候穿传统的毛皮衣物。尤其是生活在纯牧区或山区的鄂温克人,绝大多数时间穿的都是长袍,很少穿用布料或布棉缝制的短衣。从某种角度讲,这主要取决于草原或山林畜牧业生产活动的需要,也是这些区域的寒冷气候所决定的。
与其他所有民族一样,在鄂温克族的早期生活中,兽皮及毛皮服饰也同样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对他们兽皮及毛皮原料的初步加工、缝制手段、衣物样式、穿戴形式等方面的全面观察分析,就会充分地领略和感受到寒温带地区特有的兽皮及毛皮服饰文化的结构性特征及特定价值。可以说,在我国北方诸民族共同创造的“寒温带地域的兽皮服饰文化史”中,鄂温克族的兽皮及毛皮服饰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他们的兽皮及毛皮服饰文化,提供着被人们几乎遗忘,或者在人们的记忆世界里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也是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鄂温克族,更准确地讲在寒温带气候环境中从事草原或山林畜牧业经济的鄂温克族至今保存的远古服饰文化的印记。同时也能够看到,他们用共同的劳动与智慧创造的,属于我国寒温带草原与山林地域的兽皮及毛皮服饰文化。进而,人们还可以通过兽皮及毛皮服饰文化,进一步了解鄂温克族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
历史上,鄂温克族的祖先曾在贝加尔湖、外兴安岭黑龙江流域直至库页岛的辽阔地域的山林、草原、江河湖泊中游牧、捕鱼、狩猎、采集,过着无忧无虑的天然富有的生活。那时的他们,在极其富饶美丽的自然环境中,过着极其富有、幸福、美好的生活。就从早期的渔业生产生活说起,对于他们的祖先来讲,一切江河湖泊都属于大家共同经营渔业的自然渔场。用他们的话说,在那个时代,每次都是选择性地捕鱼,要想捕什么种类的鱼、捕多大的鱼、捕多少鱼,都会如愿以偿。甚至到江河湖泊打饮用水时,必须手里拿着长长的柳条,打水前先用长长的柳条不断拍打水面,将打水处的鱼群赶走后才用水桶或大水舀子打水。否则,就会跟着水桶或舀水的大水舀子跑进来一大群鱼。由此,可以想象那时在他们生活区域的江河湖泊中鱼资源的丰富程度。渔业是人类最为早期的生产活动之一,对于鄂温克族来讲也是如此,那时自然属性较强的捕鱼产业同样在他们的生产活动中占据过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样对于他们的生产生活产生过极大影响,从而成为他们自身求得生存和延续、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根据鄂温克族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的历史,可以了解到在那遥远的过去,他们的祖先在西伯利亚、库页岛、呼伦贝尔、大小兴安岭的海域或江河湖泊经营自然属性的捕鱼产业时代,他们充分利用各种天然木料制作捕鱼的渔叉,或用动物的细长骨头制作带刺、带卡、带钩的各种形状而大小不等的捕鱼工具进行渔业生产。那时,捕获的鱼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衣食之源。那时,鄂温克人不仅用鱼肉做各种美味的菜肴来食用,同时用加工好的鱼皮缝制各种衣物。在那个时代,他们冬季穿用各种兽皮缝制而成的毛皮衣服,到了夏天和秋天所穿的衣服中就有用鱼皮做的各种服饰。鱼皮具备的耐磨耐水的特殊性能,是他们在雨水多的季节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最为理想的劳动服装。除了用鱼皮缝制衣裤外,他们还用鱼皮缝制各种各样的靴子或帽子。而且,更加可贵的是,那时的鄂温克族把硬性很强的鱼刺加工成针,用各种野生动物的筋制成粗细不一的线条来缝制鱼皮或兽皮衣物。在鄂温克人的服饰文化中,鱼刺针的使用要早于松木针的使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或许是人类最早发明的缝制衣物的工具之一。针和线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使人类的服饰文化与文明得到意想不到的快速发展。毋庸置疑,鄂温克族鱼刺针等的使用,正是属于鱼皮服饰文化兴起发展的理想时期。
说实话,对于鄂温克族早期渔业生产生活方面留下的历史记忆不是太多,尤其是文字记录少而又少。与此相反的是,有关用兽皮、牛羊皮缝制服饰的文化却流传至今,同样为他们的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发挥着积极作用。也是他们在今天向世人展示悠久而古老的服饰文化与文明的一个主要手段与内涵。
众所周知,由于人类历史的不断变迁、自然环境和条件的不断变换、社会结构与制度及形态的不断变革,以及不同族群或民族之间的冲突与战争的不断升级,加上鄂温克族生活的海域及大江大河流域移民的不断增多,使那些不愿意为了争夺食物与生活环境而相互冲突、战争、刺杀、剥削与欺压的鄂温克族,开始远离西伯利亚及远东、库页岛、大江大河,放弃曾经经营多年的渔业生产,走向了辽阔富饶的大草原与大小兴安岭,开始了完全属于畜牧业经济领域的在草原上牧养牛马羊、在山林里牧养驯鹿的生活。当然,与此同时,将传统的渔业生产和狩猎生产一直作为附属性产业来经营。那么,无论是在辽阔富饶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牧养牛马羊的鄂温克人,还是在兴安岭深处的牧场上自然牧养驯鹿的鄂温克人,他们身上穿的绝大多数是用野生动物皮或用牛羊皮加工而成的服饰。甚至,在严寒的冬季,他们在游牧包或“仙人住”里用的都是由各种毛皮缝制而成的防寒性能高而轻便耐用又易携带的被褥。不过,生活在牧区,从事牧养牛马羊生产活动的鄂温克人,一般都用羊皮或山羊皮缝制毛皮被褥;生活在山林里,经营自然牧养驯鹿产业的鄂温克人,一般都用犴、驯鹿、熊、狍子等的皮缝制毛皮被褥。他们给老人或小孩还专门用小牛犊皮及小羊羔皮,或用犴腿皮或狍腿皮制成毛皮褥子或坐垫。她们还喜欢在毛皮被子边缘或头部处绣上各种颜色的花纹,或缝上黑色或多色薄皮来装饰。